2013全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真题汇编(二)(含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全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真题汇编(二)(含答案)

2013全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真题汇编(二)

(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前苏联()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

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

D.申比寥夫

2.小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关键年龄是()。

A.8~9岁

B.9~10岁

C.10~11岁

D.11~12岁

3.“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是()。

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

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4.儿童道德性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是在()。

A.2~5岁

B.6~7岁

C.8~10岁

D.11~12岁

(试题由中人教育独家提供,任何网站如需转载,均需得到中国教育在线教师招聘频道和中人教育双方的书面许可,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5.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是哪个国家?()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6.概念的结构不包括()。

A.概念名称

B.概念定义

C.概念特征

D.概念水平

7.“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的观点。

A.布鲁纳

B.克伯屈

C.赞科夫

D.怀特海

8.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传授知识

B.开发智力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起开始施行。

A.1995年9月10日

B.1994年1月1日

C.1986年4月2日

D.1995年9月1日

18.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19.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0.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

A.司机负责

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

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得分评卷人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

A.群众性活动

B.以学生为核心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E.班级授课制

2.法律责任的类型有()。

A.民事法律责任

B.行政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违宪责任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

A.教育的自身状况

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C.家庭环境

D.社会发展的状况

E.气候条件

4.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

A.连续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E.不均衡性

5.品德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分别是()。

A.道德意识

B.道德动机

C.道德情感

D.道德认识

E.道德行为方式

部分试题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依法治校

2.课外活动

3.精细加工策略

4.教学

5.学习迁移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简要回答学校的法定义务。

3.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有哪些?

4.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有哪些?

5.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他答应改过,但并无实际行动。

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将如何运用有关德育规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2.请分析下面教学片断中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于漪老师在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时,当她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一个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于老师见

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了,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大家讨论完后,于老师进行了总结。最后老师又问了一句:“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把目光转向那位同学,对他鼓起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