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 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克和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称”的过程,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培养学生统计、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以多种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硬币、台秤、电子秤、人体秤、两袋盐、水果、奶、快餐面、沙子、大米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体验,感知轻重。

请3名学生到前面来做背一背的游戏(3名学生分别是胖、中、瘦),然后分别说说对同学的体重有什么感受,

2掂物体,感知轻重。

人是有轻有重的,那我们身边的物体是不是这样呢,现在就请你任选两种不同的物体,用两只手掂一掂,互相说说你的感受。(学生掂物体,感知轻重。)

举例说明:一袋盐和一袋奶比,盐比较重,奶比较轻;一瓶浴液比一袋方便面重;一块橡皮比一本字典轻很多……看来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是有轻有重的。

3知识迁移,引出重量单位。

以前我们学习过计量长度的单位有哪些,(米、分米、厘米、毫米,还有千米。) 那你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呢,(毫克、克、千克、吨、公斤、斤。)

在这些单位中,克、千克、毫克和吨都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千克和克。(板书课题。)

[评析: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安排了背一背、掂一掂、比一比三个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获得丰富具体的数学知识。即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给他们自由活动并发现数学知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感受。]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用秤称一称。)

你们都认识什么秤,(弹簧秤、台秤、电子秤和天平。) 今天我们要用到台秤和天平。在你们的桌上都放着规格一样的两袋盐,两袋盐有多重呢,(1000克。) 你是怎么知道的,(袋上写着一袋盐是500克,两袋盐就重1000克。) 我们用秤称一称,验证一下好吗,谁会看这种台秤,说说怎么看,(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 请每个小组选两名同学拿着两袋盐到前面来称一称。(1千克。) (2)掂一掂。

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这1千克的重量。(学生操作感受。)

(3)估一估。

同学们都感受到了1千克的重量,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几个水果大约重1千克,看看哪个小组估计得最准确。(学生用袋装水果,估计重量,并汇报结果。)

现在你们就来称一称吧。(学生把小组估计的水果放在秤上称,并进行调整。)

(4)找一找。

我们知道了1千克的重量,在你们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大约重1千克的,举起来给大家看看。(2袋挂面、4袋奶……)

(5)猜一猜。

老师这有两样东西(出示:一大堆棉花,一小堆铁钉),你们猜猜哪个重,(学生猜测:棉花重,因为棉花那么一大堆,比铁钉多,所以棉花重;可能一样重。) 自己想办法验证。(可以掂一掂,也可以称一称)一样重。

小结:看来,物体的体积大,但不一定重;体积小,不一定就轻。

[评析:设计“比一比”的游戏唐动,学生会很喜欢。孩子想获胜的心理促使他们在活动时积极开动脑筋。整个活动学生是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完成的。交流时,让学生感受到分享成功的快乐,让他们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猜想一验证”这一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6)拎一拎。

老师还有些东西,(大米2千克,沙子3千克,油5千克)同学们拎一拎,感受这些物体大约重几千克,再看看下面的标签。(生分组拎物品,感受物体的重量。)

(7)说—说。

除了这些,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还有哪些,(青菜、面粉、人的体重……)

想称称自己的体重吗,好,到前面称称吧,一个人称,另一个人读数。

2.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同学们知道了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的重量,我这有一枚2分硬币,我们称称它的重量。(放在台秤上,指针根本皮动。)

这枚2分硬币还能不能用千克做单位表示它的重量呢,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呢,(用“克”做单位。)

想知道它的重量吗,我们可以用天平称一称。(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称重)这枚2分硬币有多重?(1克。)

(2)掂一掂。

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小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生动手操作,感知1克。)

1克的重量非常轻,看看学具盒里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克,(一个钮扣、2个曲别针、一个小药片……)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你身边比较小的文具,估计一下它的重量。

[评析:学生经历感知实际重量的活动,让他们在唐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同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建立千克与克的联系。

老师这有一大袋和一小袋米,小组互相掂一掂,估计一下它们的重量。(学生估计。)

老师告诉大家,课前老师已经称好了大袋的重量,是200克。那小袋呢?(大约50克。)

每组大小两袋米合起来重多少克?(重250克。)

那计算一下,4组合起来呢,(1000克。)

我们把这些大米放台秤上称一称,读出数来?(1千克。)

通过实际称重,我们又知道这些大米的重量是1千克。(板书:1千克1000克)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9(1千克=1000克。)

我们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千克和克,有谁知道,(千克用字母k8表示,克用字母g表示。)

那我们还可以写成lkg=1000g。

三、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际操作,亲身感受并了解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我们看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课后,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总评:

本课教学设计流畅、自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色:

一、从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师通过—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蕴含着数学问题的活动,让学生不仅可以多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重量单位的正确观念,而且还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一些有关的常识;通过感知,拉近了抽象的“重量”与形象的距离,使学生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去掂—掂物品的重量这一活动,就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证明我们学习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从这些方面,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二、提供充分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广泛的数学唐动经验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本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自已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思维也不尽相同,所以思维的交流常会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可以更多地满足认可与欣赏的需要,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认识数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互助互学,集思广益,让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养成与别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教师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