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及东汉散文

合集下载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东汉(25年至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辉煌的汉文化在中国发展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政论散文。

它既抒发着作者的感情,也反映出当时时局及其所发生的变化。

政论散文是东汉文学史中重要的文学形式,其代表作品包括《经学纪要》、《淮南子》、《汉书》、《尚书》等等。

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滋养了政论散文的发展。

新政府提出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运用理论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思想。

因此,当时的政论散文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它既反映出对时局的体察,也表达了对于社会和时局变革的看法。

汉代政论散文代表作《经学纪要》由马祖洛编纂,是当时最流行的政论散文之一,它把两汉时代的道学思想与现实社会环境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

《经学纪要》实际上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多角度的政治指导性文献,包括对正义、公正、民生保护等政治理念的讨论。

另一本政论散文作品《淮南子》由商鞅创作,是汉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著作,它探讨了政治、道德、军事、教育等一系列政治问题。

《淮南子》提出了积极的政治观点,提倡国家以统一、调和、协调的方式处理政治事务,鼓励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改善社会形势。

《汉书》与《尚书》是古代官方档案的缩影,它们反映出当时的官方政策,是东汉时期官方政策思想的缩影。

《汉书》写到“民有信任,则君政稳定;民有庆贺,则君政祥和”,论述了当时政府应当如何争取民心,运用民众的智慧来促进社会和谐。

《尚书》则把“忠诚”作为官吏们做事的基本原则,并认为官员应当端正其言行,保持中立和公平,为实现政府的统治而努力。

从上述可以看出,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品,既反映出道学思想,倡导政治秩序,也反映出对时局的体察和反映,对当时社会及时局变革的看法,丰富了汉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我们仍可以从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思考,从中感悟出作者智慧的精髓,以及历史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

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两汉散文发展演变大势
两汉时期,散文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在西汉初期,散文主要是官方文书和史书,内容单调、形式呆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散文逐渐发展出了多种形式,如叙事、议论、赞赏、描写等,内容也更为丰富多样。

到了东汉时期,散文迎来了全面发展。

刘向的《说苑》、班固的《汉书》、《后汉书》、《续汉书》以及陶渊明、刘禹锡等人的文章,都有不同的风格和主题,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作,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散文在语言表达和艺术构思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运用了富有感染力的夸张、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此外,东汉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如市井文化、俚俗文学,这些都成为散文的厚实土壤。

总的来说,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时期,散文不断创新,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两汉散文

两汉散文

贾谊创作
内容: 内容:总结秦亡原因 汲取秦末农民起义教训 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为巩固完善新政权提出主张 代表作: 过秦》《陈政事疏》 》《陈政事疏 代表作:《过秦》《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论积贮疏》
《过秦》 过秦》
内容:过秦+主张 内容:过秦+ 特点:铺排,对照, 特点:铺排,对照, 比喻众多 气势奔放, 气势奔放,富丽壮美
多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保存之功多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保存之功文章排比铺张颇受辞赋影响文章排比铺张颇受辞赋影响55一史传散文一史传散文11汉书汉书22吴越春秋吴越春秋越绝书类小说类小说二政论散文气势逊于西汉二政论散文气势逊于西汉11王充论衡论衡22王符33仲长统仲长统三其它散文三其它散文11蔡邕碑文
《陈政事疏》 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 又名《治安策》 万言书之祖” 长篇政论文 “万言书之祖” 内容:陈弊+ 内容:陈弊+主张 特点:眼光敏锐,情感强烈, 特点:眼光敏锐,情感强烈,动人心魄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 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背理而伤 道者,难遍以疏举” 诸侯之害, 道者,难遍以疏举” 诸侯之害,匈奴 侵扰, 侵扰,粮食储备不足
陆贾
楚人 “有口辩士” 有口辩士” 刘邦:“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 刘邦: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 《书》!” 陆贾: 居马上得之, 陆贾:“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 乎?” 刘邦: 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 刘邦:“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 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贾谊生平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书》本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书》 》《汉书 洛阳人 年少才高 屡遭排挤 受馋而贬 吊屈原赋》 长沙王太傅 贾长沙 《吊屈原赋》 梁怀王太傅 怀王坠马而亡 自伤为傅无状” 33岁 “自伤为傅无状”抑郁而终 33岁

6.秦汉散文

6.秦汉散文

《史记》 史记》

《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的艺术成就: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

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的书面语; 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的书面语;人物语言富于 个性化; 个性化;叙的画面和深邃的意蕴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的传奇色彩
☆ ☆

《史记》 史记》
秦汉散文
三、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 (一)、史传散文: )、史传散文: 史传散文 1、班固:《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 汉书》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描写西汉盛世人物及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 重视规矩绳墨, 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2、赵晔:《吴越春秋》(历史演义小说雏形) 、赵晔: 吴越春秋》 历史演义小说雏形) 3、《越绝书》 、 越绝书》
采用多种方法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方法:反复渲染;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结合人物出身、 方法:反复渲染;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结合人物出身、 教养、经历;互见法; 教养、经历;互见法;多维透视法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 史记》 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 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 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而在他 传中写即有无互见; 传中写即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某些事迹 在一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略写即详略互见。 在一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略写即详略互见。此 方法既避免了行文的重复,突出人物主要性格, 方法既避免了行文的重复,突出人物主要性格,有表现 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秦汉散文
三、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 (二)、政论文: )、政论文: 政论文 王充《论衡》 王符《潜夫论》 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 与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与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三)、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碑文:蔡邕: 郭有道碑》 陈太丘碑》 碑文:蔡邕:《郭有道碑》、《陈太丘碑》 游记:马第伯: 封禅仪记》 最早的游记) 游记:马第伯:《封禅仪记》(最早的游记)

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第五、六、七章 东汉辞赋、汉书及东汉散文、东汉文人诗剖析

中国文学史第二编第五、六、七章 东汉辞赋、汉书及东汉散文、东汉文人诗剖析

张衡《二京赋》在结构谋篇方面 模仿《两都赋》,但其创作动机是 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 下莫不逾侈”。 《二京赋》中:“苟好剿民以媮 乐,忘民怨之为仇”, 凝聚了作 者的创作宗旨。 《二京赋》中理性精神和充实的 社会内容结合完美,超越前人。 新鲜内容:1、令人叹为观止的 民俗事象;2、充满诗情画意的景 物描写。
《史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秦汉之际的战将和 谋士。《汉书》最出色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他们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 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史记》除《世家》外基本以写单人为主;《汉 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庭的历史,以家庭的 兴衰显社会变迁。 《史记》悲剧色彩浓郁,《汉书》悲剧人物数 量不如《史记》多,但《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 苏武的传记悲剧气氛很重。
张衡的《四愁诗》是经过改造的骚体,是骚体 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诗。得《离骚》之神韵, 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 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 为主的基本走势。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 诗成熟的标志。这三首诗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第二节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桓帝以前,东汉文人诗歌表现的是温柔敦厚的 中和之美。东汉文人诗的最后阶段,是以对现实 的猛烈批判而告终。 郦炎的作品今存五言体《见志诗》二首,抒发 怀才不遇的感慨,传达出遭受压抑的不平之气。 灵芝生河洲,动摇因洪波。兰荣一何晚,严霜瘁 其柯。哀哉二芳草,不植太山阿。文质道所贵, 遭时用有嘉。绛、灌临衡宰,谓谊崇浮华。贤才 抑不用,远投荆南沙。抱玉乘龙骥,不逢乐与和。 安得孔仲尼,为世陈四科。(《见志诗之二》)
《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1、《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 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2、《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 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 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汉代 各种制度的演变,强化了叙事的力度。 3、《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 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凡属传 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 总之,《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 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整理(一)先秦文学1.绪论●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的形态●作者的流变●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2.上古神话●神话定义《山海经》●神话分类●民族精神●思维特征●神话历史化●对后世文学影响3.诗经●名词解释:风雅颂,三家诗词●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现实精神●艺术特点赋比兴,四言为主,语言生动●地位影响4.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尚书春秋春秋笔法●左传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的艺术特色●感情色彩●叙事手法●描写人物●言近旨远●国语文学特色●战国策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学影响5.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论语老子孟子●墨子庄子过渡●荀子韩非子成熟●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论辩缜密●气势浩然●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寓言为主(三言:寓言,重言,卮言)●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形象诙诡●语言诗意●后世影响传统文化源泉,散文创作典范,语言艺术成功6.屈原与楚辞●文化政治背景●楚辞离骚艺术成就●屈原其他作品九歌天问等●楚辞流变,后世影响(二)秦汉文学1.绪论●汉代作家群体生成●汉代文学基本态势●文学经学双向互动●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和分期2.秦及西汉散文●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淮南子》及其他散文3.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骚体赋及“九体”●枚乘和“七体” 梁园文人群体●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艺术特色●扬雄四赋●西汉其他赋家4.司马迁与《史记》●发愤著书说与《史记》“三家注”●史记的叙事艺术●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因果●条理清晰●人物刻画●人物广泛●共性和个性结合●多维透视法●旁见侧出法(互见法)●风格特征●画面宏阔●浓郁悲剧气氛●传奇色彩●雄深雅健●地位和影响5.两汉乐府诗●乐府诗与《乐府诗集》●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贫富悬殊男女爱情乐生恶死●叙事手法●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详略得当●题材丰富●人物栩栩如生●诗体演变6.东汉辞赋●班固张衡的京都赋●《两都赋》的艺术成就●《二京赋》的艺术上的突破●《两》《二》之辩●述行赋和抒情小赋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7.《汉书》及东汉散文●《汉书》的艺术成就史记与汉书之辨●《吴越春秋》●论衡和潜夫论8.东汉文人诗●班固张衡秦嘉的诗●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三)魏晋南北朝文学1.绪论●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独立门类●体裁区分●追求审美特性●乱世文人命运●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门阀制度和其文学创作——不平之意,文学家族,强调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玄学对文学的渗透——魏晋玄学魏晋风流●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反切产生和四声的发现●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发展历程●建安风政治理想人生短暂强烈个性悲剧色彩●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太康诗风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西晋末陶渊明田园诗●晋宋之间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南北朝文学●四声发现永明体●文学集团宫体诗●南方清绮北方质朴南北文风交流●鲍照七言乐府诗南北朝民歌●地位●新变●自觉阶段个性化●玄学兴起佛教传入新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文体发展●五言古诗继承传统并发展到鼎盛●骈文兴起汉语语言形式美的文体●抒情小赋增加骈文成分●七言古诗发展确立●民歌新鲜气息加入●小说初具规模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2.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文学●曹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末实录+雄心壮志●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深刻真实感慨深沉●语言古朴率真笔力雄健悲凉之中有跌宕慷慨之气●曹丕(典论论文)诗歌新变●个人情感的抒发●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和艺术风格的形成●邺下文人集团●曹植诗歌艺术特色●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体现诗经哀而不伤的典雅,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古诗十九首的温丽悲远●对五言诗发展作出贡献●建安七子●王粲刘桢蔡琰《悲愤诗》●时代特征●政治理想高昂——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哀叹人生短暂功名未立or努力突破天命限制追求更高人生价值●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正始诗歌●阮籍《咏怀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嵇康——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两晋诗坛●太康诗风●拟古追求形式技巧和繁缛诗风大量排偶●繁缛表现●语言华丽藻饰●描写繁复●句式散行趋骈偶●左思《咏史诗》寒室之不平和对士族的蔑视抗争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郭璞游仙诗寄托仕宦失意壮志未酬抒发苦闷情怀“始变永嘉平淡之体”●《兰亭集》预示山水诗的兴起●东晋玄言诗玄释合流心隐适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3.陶渊明●儒家入世精神重道德修养老庄思想影响讲求实际安贫乐道崇尚自然●诗歌●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出仕与归隐●行役诗●赠答诗●其他发挥哲理形影神训诫儿子●艺术成就●自然总体特征自然流露一片神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历久弥淳的诗味●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礼为统摄四者浑融一体●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节奏舒缓沉稳●散文辞赋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4.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反映水乡景物市井风情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柔美细腻五言四句●北朝民歌——反映生活各个方面质朴无华直抒胸臆刚健豪放四言七言杂言5.诗风转变●谢灵运山水诗●先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谓●情必极貌以写物尚巧似注重写实性细致观察敏锐感受精心细致的刻画●新奇语多生撰●鲍照●内容●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被压迫被压抑的痛苦对门阀社会的不满与抗争●边塞战争征夫生活慷慨不平●描写游子思妇哀怨凄怆●统治者横征暴敛百姓疾苦●艺术特色●抒发寒门强烈呼声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难以抑制的怨愤●汉魏乐府和民歌营养句式长短参差●笔力酣畅淋漓风格奇矫凌厉●山水诗以五言为主风格深秀幽奇严整厚重6.永明体和齐梁诗坛●永明体八病●谢朓诗歌艺术成就●永明声律运用音调和谐流畅朗朗上口●融裁警句对仗工整清新隽永新体诗●语言清新情致含蓄南朝民歌气息耐人寻味●沈约清怨王融构思含蓄有韵致何逊对游宦生活的厌倦羁旅乡愁阴铿离愁别绪羁旅思乡江上景色●齐梁诗人集团——萧子良竟陵八友萧统《文选》萧纲宫体诗●宫体诗——描写女性咏物无寄托发展吴歌西曲艺术形式继续永明体艺术探索(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情景交融风格清新流丽)7.南朝文风北渐——徐庾体:梁朝徐擒庾信父子置身东宫创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后期”华实相扶,情文兼至“ 庾信”穷南北之胜“8.辞赋骈文散文●魏晋文坛——重”气质“”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应用文抒情小赋论辩文●南朝美文●元嘉三大家●谢灵运山水为题材山居赋长溪赋●颜延之骈文典丽缜密●鲍照以奇峭之风运骈丽之辞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水经注洛阳珈蓝记9.小说●笔记体小说文言小说——志人志怪●世说新语文学成就●记言玄远冷隽记行高简瑰奇●独特言谈举止写出独特性格●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对比夸张语言●语言简约含蓄幽默机智●影响深远。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复习纲要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复习纲要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复习纲要填空:㈠汉代散文史传散文,《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西汉贾谊),《论贵粟梳》(西汉晁错),《新语》(西汉陆贾)。

东汉政论散文:包括王充《论衡》一书以疾虚妄为宗旨,是论辩性著作,是一部实论型散文,王符《潜夫论》愤世嫉俗之作,对当代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

仲长统《昌言》碑文游记:蔡邕《郭有道碑》《陈太丘碑》马第伯《封禅仪记》(现今见到的最早游记)。

书信体散文: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枚乘的《谏吴王书》,司马迁的《报仁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抒情散文,叙事说理散文)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王充,王符,仲长统。

㈡汉赋赋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骚体赋,高祖初到汉武帝初,贾谊《吊屈原赋》《鹏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第二,汉大赋,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方朔《答客难》王褒《洞萧赋》杨雄《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第三,抒情小赋,东汉中叶以后张衡《归田赋》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东汉辞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东汉)述行赋:刘歆《遂初赋》班彪《北征赋》蔡邕《述行赋》(东汉)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西汉)扬雄四大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扬赋》,他的《蜀都赋》是后世京都赋之先声。

司马迁生平:壮岁漫游;泣受父命;李陵之祸;发愤著书《史记》体例:纪传体通史,十二本纪(帝王史),十表(诸侯史),八书(专门史),三十世家(贵族史),七十列传(人物传记,最有文学价值)共130篇。

其中最具文学色彩的是:本纪,世家,列传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体例: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先秦两汉散文的最基本的文献分类和一些感性知识。

2.通过合作讨论,掌握先秦两汉散文中所包含的基本思想和论证思维模式。

3.能够针对先秦两汉散文具体问题查找资料,深入探究并解决问题。

4.培养和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接受和传承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各章节的知识点,是教师教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范围。

2.讲课时应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不应面面俱到,一般性地重复教材。

对于作品的讲解分析更应突出重点,应避免繁锁和面面俱到的赏析。

3.对具体问题怎样去讲述,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

4.由于课程内容丰富,较短,要求教师授课时注意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三、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一)四、课程教学重、难点和方法,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七、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编先秦散文(18学时)第一章先秦散文概说(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先秦文学的产生(1学时)1.教学内容(1)中国文学的源头;(2)传说时期的文学;(3)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4)诗乐舞紧密结合。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是先秦文学的分期;(2)教学难点是先秦社会与文学的关系。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1学时)1.教学内容(1)文史哲不分;(2)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3)时代和作者难以确定。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是先秦文学的文史哲不分的基本形态。

(2)教学难点是先秦散文作者身份。

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学时)1.教学内容(1)由巫到史;(2)贵族文学的兴起;(3)士阶层的兴起及其文学活动。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是先秦散文作者流变;(2)教学难点是巫史文化传统与先秦散文特色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0.5学时)1.教学内容(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化;(2)礼乐文化和西周春秋文化;(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主要包括汉武帝时期的散文和汉昭帝时期的散文两个时期。

汉武帝时期的散文以历史记载和传记为主要形式,代表作品有司马迁的《史记》和刘向的《战国策》。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以详实的史料和精细的叙述,创作了《史记》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史学研究的奠基人。

《史记》不仅对汉代历史有详尽的记载,还涉及上古及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通史。

刘向则以《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成为研究战国时期史料的重要参考。

汉昭帝时期的散文以辞章赋体和乐府风格为主要形态,代表作品有班固的《汉书》和左思的《史记补》。

班固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创作了《汉书》这一东汉史书的巨著,继承了《史记》的撰写风格,是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著作。

左思则以《史记补》对《史记》进行了补充和发挥,填补了《史记》中一些内容的不足,同时在文学上也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汉代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丰富了散文体裁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参考。

《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及东汉散文东汉散文在西汉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

从总的趋势看,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语体散文作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正。

第一节《汉书》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家族兴衰史的展示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精密的笔法对起始事件的交待篇末的轶闻逸事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汉书·公孙弘卜式宽传》对于武帝和宣帝朝涌现的各类人材作了概述,其中提到的绝大多数人物都在《汉书》中有一席之地,分别为他们立传。

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云蒸龙变,建功立业,此时涌现出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

和秦汉之际的战将谋士相比,西汉盛世的法律经术文学之士的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许多人的遭遇却是富有戏剧性的。

他们有的起于刍牧,有的擢于奴仆,但通过贤良文学对策等途径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其中有许多轶闻逸事。

公孙弘年六十余才以贤良征为博士,奉命出使匈奴,因奏事不合天子之意,不得不移书言病,免职归乡。

后再次征选贤良文学,菑川国又推荐他应召。

古代文学第三章《汉书》与其他史传散文

古代文学第三章《汉书》与其他史传散文

班固和《汉书》
3 文章风格上具有三方面的不同: (1)取材不同。《史记》是雅俗并收,其文 章更多带有生活气息,带有独创性。《汉书》 却重于尔雅之文,多收录各种经术文章和辞赋。 (2)语言不同。《史记》多以当时之语释古 时文字,兼取口语,行文多用散体。而《汉书》 好用古字,崇尚藻饰,倾向排偶骈俪。后汉范 晔说“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正反 映了这种差别。
《吴越春秋》简介
一、《吴越春秋》的作者与成书 《 吴越春秋》 的作者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东汉明帝、章帝时的学者。年轻时曾为 县吏,后止于厮役。当时盛行今文经学的“韩诗学”, 赵晔一心向学,并从习《韩诗》的名师杜抚在资中学习。 除撰写《吴越春秋》之外,还著过《诗细历神渊》等, 东汉文学家蔡邕读到《诗细》时“以为长于《论 衡》” 。 赵晔写作《吴越春秋》有以下有利条件:一是东汉 距春秋的时期不过500年,资料的散佚有限;二是他的 家乡在越国国都所在地,口头传说、遗文逸事等容易收 集;三是他个人才学很高,是儒家学说的真实奉行者。 四是家庭经济上与精神上的支持,使他能在资中读书 20年,并且一生从事著述。
《吴越春秋》简介
四、《吴越春秋》的版本情况 现存的最早刊本是元大德十年丙午(1303 年),会稽徐天祜音注本,万历十四年丙戊 ( 1586年) 冯念祖的刊本及之后的多种刊本, 均是元大德刊本的翻刻本。《四部丛刊》、 《四部备要》、《汉魏丛书》 等均收有本书, 说明颇受历代重视。
《吴越春秋》简介
五、《吴越春秋》的艺术特点 1《吴越春秋》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书中许 多故事在正史中有记 载,但作者把它们写入本书时不是 原封不动地袭用,而是依据传说或发挥想象, 增加了许 多生动的细节。比如,对于伍子胥奔亡过程中的渡江、乞 食二事,《史 记·伍子胥列传》总共用了一百余字加以叙 述,其中乞食一事尤为简略。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曰: “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这是记载伍子胥的 家人皆为楚王所诛,伍子胥由楚国逃至吴国途中所发生的 事。由于疾病严重,他只能中途而止半道而废,以讨饭为 生。

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词赋

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词赋

在《游侠》中,对于游侠,司马迁倾
注感情,由衷赞叹。班固则拘泥于封 建道德,对游侠很少同情。
《史记》与《汉书》的不同风格
1、感情色彩 二者虽然都遵守史家之‚实录‛原则,
但《史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而《汉 书》常常是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
班固称《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
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 书· 司马迁传》)。 《史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司马迁的 爱憎感情,主观色彩相当明显。
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
淫‛的看法。
看到了诗赋‚丽‛的特点,但反对‚极
丽靡之辞,闳侈巨衍‛,要求辞赋合于 讽谕的正道,即所谓‚则‛。
六、桓谭《新论》
共二十九篇,早亡佚。
清代严可均辑本较完备。
第二节
《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一、班固《汉书》 班固(32 - 92),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人。
陵言。”武曰:“自分(料定)已死久
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 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 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陵恶自赐武,
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ōutuō
边地)捕得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
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
年,单于弟於靬(wūqián)王弋射海
上。武能(结)网纺缴(zhuó系在箭上 的生丝绳),檠(qí ng矫正弓弩的器具) 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 王病,赐武马畜、服匿(如甖yīng,小
口大腹方底,用受酒酪)
、穹庐。王 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 武复穷厄。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

第三章《汉书》及东汉散文第一节班固和《汉书》

第三章《汉书》及东汉散文第一节班固和《汉书》

6
4、对史实的记载详尽严谨 和《史记》重叠部分的内容,《汉书》 补充了许多有价值史料,如《贾谊传》。 增创了帝以下的七篇帝纪和一百多个 人物传记。 在“志”和“表”中,对西汉的官制、 刑法、经济、学术源流等作了系统的记载。 常在传记中全文收录人物的奏疏、辞赋 等作品。
7
四、《汉书》的行文和语言特点 1、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 《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首先,《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 叙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准确。 其次,《汉书》不仅清晰地叙述事情 的来龙去脉,而且特别强调那些带有起始 性质的事件。 再次,《汉书》对一些材料的位置安 排有一定的规范。
4
此后,班固奉旨修书二十余年,到汉 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基本完成。一部 分未完成的“志”和“表”,由其妹班昭 和同郡人马续补写。 和帝永元初年(公元89),班固随窦 宪出击匈奴。后窦宪被和帝逼令自杀,班 固也被免官。后又因事被捕,死于狱中。 班固的作品还有一些诗、赋、散文等。
5
三、和《史记》相比,《汉书》的内 容特点 1、其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 的生动记叙 2、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 3、也有不少写得很出色和悲剧气氛 很浓的人物传记
11
二、《吴越春秋》的文学特点和影响 1、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2、一些故事虚幻离奇,具有浓郁的 浪漫色彩 3、注重人物形象刻画
12
第三节 《论衡》和东汉其它散文
一、王充的《论衡》 《论衡》是东汉王充所著的一部政论哲 理散文。全书85篇,今存84篇。 王充(27-96?),字仲任,会稽上虞 (今浙江上虞)人。
13
《论衡》以“疾虚妄”为宗旨,深刻批 判了汉代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迷 信思想,也广泛论述了有关历史、现实等 方面的问题。 语言准确精练,浅显通俗。 《论衡》中还提出了一些文学观点。如 尚实用,重教化;反模拟,重创新;主浅 显、反艰深等。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一、汉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散文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

从秦汉之际开始,文学开始由楚辞和古文逐渐转向汉赋和汉赋体散文。

汉代散文经历了初期的探索与形成、中期的繁荣与发展以及后期的衰落与消亡。

汉代散文的发展与演变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二、汉代散文的特点1. 主题广泛:汉代散文的题材丰富多样,涉及政治、文化、风俗、自然、人情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彩。

2. 对象多样:汉代散文既有以宫廷文人为代表的宫廷散文,也有以田园隐士为代表的田园散文,同时还有商旅游历等形式多样的散文。

3. 文体灵活:汉代散文不拘泥于形式,既有辞赋性质的高古派散文,也有平实自然的叙事性散文,其文体多样,风格各异。

4. 情感真挚:汉代散文注重真情流露,真挚、朴实、直接,情感饱满,富有感染力。

5. 文笔优美:汉代散文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形象生动的描写著称,自然流畅,意境深远。

三、汉代散文代表作及其特点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的一部较为重要的百科全书体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散文,涵盖了政治、军事、礼仪等各类内容,对后世学习汉代散文具有重要意义。

2.《楚辞》:《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歌集,其中除了诗歌外,还包含较多的散文形式。

其散文表现出了浓烈的个性特色与高度的艺术成就。

3.《汉书》:《汉书》是东汉时期司马迁创作的一部历史著作,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优美的文学语言著称,其中汉代散文也有较为丰富表现。

4.《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收录了大量的汉代散文,多为随笔杂记形式,对研究汉代散文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四、汉代散文的影响汉代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借鉴,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散文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理念延续至今,仍然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五、汉代散文的价值和意义汉代散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宏大的史诗气质、优美的艺术语言,为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汉书》及东汉散文)【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汉书》及东汉散文)【圣才出品】

第6章《汉书》及东汉散文6.1 复习笔记一、《汉书》1.《汉书》的历史地位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

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2.《汉书》的人物塑造和叙事风格(1)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汉书》展示了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世态人情,生动地再现了西汉盛世各类士人宦海浮沉的情境,并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2)家族兴衰史的展示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族的兴衰史。

而到了西汉盛世,培育了一大批官僚世家,《汉书》也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并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

(3)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悲剧人物的传记。

《汉书》中悲剧人物的数量不如《史记》那样众多,但《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苏武的传记,却和《史记》的许多名篇一样,写得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重。

①李陵是位悲剧人物,传记有条不紊地叙述了其悲剧结局的形成既是客观形势所迫,又受性格因素影响,同时又深入地刻画出这位悲剧人物的矛盾心理和行动上的摇摆犹豫。

②苏武性格刚强,意志坚定,恪守封建伦理道德,传记描写出苏武在艰难困苦绝境中所表现出的镇定自持,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

(4)笔法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①精密的笔法《汉书》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如对西汉中期的两位重臣霍光和金日磾家族兴败的描写。

②对起始事件的交待《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比如对公孙弘先拜相后封侯事件的强调,它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汉代各种制度的演变,强化叙事的力度。

两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两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两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两汉散文的特点两汉时期的散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各异。

总体上,两汉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语言简练明快:两汉散文追求表达简洁明快的特点,注重内容的生动性和表达的直接性。

2. 文笔流畅优美:散文中的句子通常简练流畅,修辞手法灵活多样,以达到优美的效果。

3. 讲究修养与德行: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散文作品常常注重培养修养和弘扬道德。

4. 长短结合,形式多样:两汉散文的篇幅长短不一,既有篇幅较长的散文,也有篇幅较短的短篇散文。

二、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认为是两汉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它载有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以问答的形式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品德修养。

2. 《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继承了先秦编年体的特点,以史事为基础,同时融入了散文的表现手法,以庄重而雄伟的笔调描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3.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刘勰所著的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鼻祖。

它以鲁迅称之为“最早的文化著作”,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对于散文的发展和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两汉散文的题材内容1. 社会风俗描写:两汉散文经常描绘各种社会风俗、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以展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2. 怀古咏史:考古文字记载,两汉之间,社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学问兴盛,文化多元,这一时期的人们对过去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许多散文作品以怀古咏史为主题。

3. 思考哲理:儒家思想对两汉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道德伦理等哲学问题。

四、两汉散文的流派及代表作1. 比兴派:两汉散文中的比兴派以警示人们的行为方式为主题,它以喻体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汉代刘安的《孤愤赋》。

2. 宣传派:宣传派的特点是歌颂当时的权贵,赞美君主和朝廷,代表作品有汉代班固的《汉书·律历志》。

3. 学术派:学术派的作品主要是关于学问、文化等方面的论述,代表作品有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一、先秦散文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

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

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

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伏羲的“教”,神农的“占”,都属这一类。

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

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

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

当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占掠夺情形;且当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

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并且开始迅速发展。

同时,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

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趋毁坏,从此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

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抒发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外语二班陈紫珺1421611033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2。

历史散文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3. 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

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

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

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

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

《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二)两汉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

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

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

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7
王符
王 符 , ( 前 85? ~ 前 163?),字节信,安定临泾 (今甘肃镇原)人。与马融、 张衡等著名学者友善。他是 庶出,又不苟于俗,游宦不 获升迁,愤而隐居著书,终 生不仕。时人传语说:“徒 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 王符著书“以讥当时失 得,不欲章显其名”(《后 汉书·王符传》),题曰 《潜夫论》,今存35篇。
与《史记》的比较。
3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节 《吴越春秋》
• 《吴越春秋》的艺术特色
– 虚构:情节曲折 – 离奇:浪漫色彩
• 《吴越春秋》与《越绝书》 • 附:关于“汉代小说”。
4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 《论衡》
– 写作主旨 – 主要内容
• 《潜夫论》
– 时代背景与批判精神
《后汉书》将王充、王符、仲长统(180年~220年)三人立为合传, 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
5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 东汉碑文与游记 (略)
6
王充
王充 (27 ~ 约 97) , 中 国东汉思想家。字仲任。会 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少 时受业洛阳太学,师事班彪。 历任县、郡功曹,州从事、 治中等职,王充闭门谢客, 作《论衡》八十五篇,二十 多万字。后辞官家居。汉章 帝曾特诏公车征聘,未行。 晚年生活潦倒,永元(汉和 帝年号)年间,病死在家中。
《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一节 《汉书》
• 《汉书》成书情况。 • 《汉书》精彩内容。
– 西汉宦仕场景:特别注意叙写为臣者的命运, 反映君权至上。 – 《苏武传》:同样强调的是“忠孝”之大义。
2
第一节 《汉书》
• 《汉书》的艺术
– 对细节的关注。
• 集中表现在传末的补叙中。
– 谨严、典丽的文风。
• 注意班固的生平与时代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