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上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3.探究性作业:
布置一道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让学生调查家里每个月的各项开支,如水电费、食品支出、交通费等,计算各项开支的加权平均数,并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分析权重分配的合理性。
4.小组合作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完成以下任务: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点。要求每组提交一份报告,内容包括:应用场景、计算方法、权重设置及优点分析。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否灵活运用加权平均数,分析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如何在小组讨论中发挥个人优势,提高团队整体学习效果。
4.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其数学素养。
八年级数学上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数据统计、成绩计算等。
3.掌握权重的概念,理解权重在加权平均数中的作用。
4.能够分析数据,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学习心得。
5.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6.拓展提高: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升能力。
7.课后作业:设计适量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8.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八年级数学下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回顾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算术平均数在数据处理中的局限性。
(二)讲授新知
1.正式介绍加权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公式和图示,解释权重在平均数计算中的作用。
-解释:加权平均数是在考虑每个数值的重要性(权重)的基础上计算出的平均数,它更能反映数据集的真实情况。
2.通过具体案例,演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如计算水果的平均价格,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加深理解。
-强调:权重的确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如销售量、价值等。
八年级数学下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区分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理解加权平均数在数学及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学会使用加权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和预测,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比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让学生理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加权平均数更为合适。
-讨论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何时使用加权平均数,何时使用算术平均数。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购物小票、考试成绩等,讨论如何应用加权平均数来分析问题。
-任务:每组制定一个简单的数据分析计划,确定权重,计算加权平均数,并分享结果。
五、课堂小结
1.让学生总结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九年级数学上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4.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性质、计算方法及应用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加权平均数,他们需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及应用。然而,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业要求:
1.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2.解题过程中,注重思考和分析,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小组合作任务中,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思考与反思部分,真实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作业批改与反馈:
1.教师将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
b.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共同分析问题,运用加权平均数进行数据解读。
c.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4.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数据的集中程度”是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现实⽣活中的数据,对数据进⾏描述和分析的重要⼯具,继⼩学初步接触之后,感受数据的收集⽅法,掌握数据的整理过程的进⼀步延伸,是课程标准中统计与概率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常⽣活中,存在着⼤量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处理和分析的问题,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做出判断和预测,平均数是⼈们常⽤来刻画“平均⽔平”,表⽰数据的集中程度的⼀种重要的统计量,对描述和分析⽣活中与数据有关的具体问题,更进⼀步地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作⽤。

本节从学⽣熟悉的现实⽣活情境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让学⽣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认识“权”的重要性,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这⼀刻画数据“平均⽔平”的重要统计量,对描述⽣活中与数据有关的具体问题,更进⼀步地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作⽤。

为后续从多⾓度体会中位教、众数与平均数的差别作为参考,提供⼯平台,也为九年级“随机事件概率”的学习做铺垫。

⼆、学情分析⼩学阶段学⽣对平均数已有初步认识。

本节内容是青岛版数学⼋年级上册第4章第⼀节加权平均数的第1课时,在学习算术平均数的基础上进⼀步学习加权平均数,既是对前⾯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是联系现实⽣活培养学⽣应⽤数学意识和创新能⼒的良好素材。

三、教学⽬标与重难点(⼀)教学⽬标1.知识技能⑴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⑵会求⼀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⑶会⽤加权平均数及权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法⑴学⽣在参与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

⑵渗透从特殊到⼀般的数学归纳的⽅法,培养学⽣⼤胆质疑、不断挑战、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通过解决⾝边的实际问题,让学⽣进⼀步认识数学与⼈类⽣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法以及运⽤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加权平均数教案范文

加权平均数教案范文

加权平均数教案范文教案:加权平均数教学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式。

2.学会使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辨别不同数据对计算结果的贡献程度。

3.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学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学生练习题和实战题。

3.计算器或电子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讲解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假设你去超市买三包苹果,第一包5元/kg,第二包4元/kg,第三包7元/kg,如果要计算平均价格,用什么方法?2.引导学生讨论,说明直接平均的方法可能无法反映真实情况,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二、概念解释(15分钟)1.定义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一种计算方法,通过考虑不同数据的权重或重要程度,给出综合的平均数。

2.通过公式解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权平均数=Σ(数据值×权重)/Σ权重。

3.强调权重的重要性,解释不同数据对计算结果的贡献程度。

4.通过实例计算加权平均数,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解题方法(20分钟)1.与学生一起分析不同类型问题的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识别关键信息,确定不同数据的权重,然后计算加权平均数。

3.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题,鼓励学生独立解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实际应用(20分钟)1.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如股票指数、学习成绩、调查数据等。

2.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用加权平均数解决。

3.学生展示他们的解答,并彼此进行讨论和评价。

五、练习与总结(15分钟)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讲解练习题的答案和解题方法。

3.总结加权平均数的重点内容,强调应用的灵活性和实际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权重与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探究,小组商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权重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利用之前的知识很自然地可以计算出,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用这组数据中全部数据的和除以全部数据的个数。

教师强调每个符号的读法和含义,从而引出课题,继续对数据进行分析,学习加权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探究活动:探究“权重〞和加权平均数情境1:商店里有两种苹果,一种单价为3.50元/千克,另一种单价为6元/千克。

小明妈妈买了单价为3.50元/千克的苹果1千克,单价为6元/千克的苹果3千克,那么小明妈妈所买苹果的平均价格是两个单价相加除以2吗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以数学学习小组的形式组内交流探究心得。

预设1:学生结合之前的平均数的知识,认为小明妈妈所买苹果的平均价格即为两个单价相加除以2;预设2:两种苹果的质量不同,所得的平均价格应为(3.5×1+6×3)÷4=5.375≈5.38(元)。

问题1:你同意哪种算法为什么情境2: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常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而是按照“平常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其中考试成绩更为重要。

这样,如果一个学生的平常成绩为70分,考试成绩为90分,那么他的学期总评成绩为多少要求学生结合情境1的计算过程,自主计算,并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预设学生的答复:70×40%+90×60%=82(分)。

问题2:通过刚刚情境1和2的计算过程,你认为数据的平均数受什么影响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并安排代表致辞,教师适时点拨,最后达成共识:数据的平均数,不仅受数据大小的影响,还要受到它们占这组数据总数的比值的影响。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能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如何将加权平均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可提出一个问题:小明期末考试总成绩为90分,其中卷面成绩占60%,作业成绩占40%,求小明的加权平均分。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讲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教师简要介绍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即将各个数据乘以对应的权重,并求和后除以权重的总和。

然后,通过解释上述问题的解决过程,逐步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示范计算过程教师用具体的数字示范计算加权平均数的过程,确保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例如,将小明的卷面成绩乘以60%后再将作业成绩乘以40%,然后将结果相加后除以100%即可求得加权平均分。

4. 概念归纳和巩固教师总结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与学生一起进行概念归纳。

然后,通过给学生一些类似的练习题,巩固他们的计算能力。

5.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出一个实际问题。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加权平均数的知识,计算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例如,某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卷面成绩占50%,平时表现占30%,课堂表现占20%,求该学生的加权平均分。

6. 总结和反思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通过讨论和解答,确保学生对加权平均数有较为全面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教师可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加权平均数实际问题,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和解决。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相关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等,拓宽他们的数学视野。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加权平均数教案在数学中,加权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计算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加权平均值。

它考虑到每个数据的权重,使得重要的数据对平均值的贡献更大。

本文将介绍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并提供一个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加权平均数。

一、概念和计算方法加权平均数是一种对数据进行加权处理的统计指标。

它通过给每个数据赋予一个权重,反映数据的重要性或影响力,并以此计算出加权平均值。

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是将每个数据与其对应的权重相乘,然后将所有乘积相加,最后除以所有权重之和。

例如,我们有一组数据:10, 20, 30,对应的权重分别是2, 3, 1。

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步骤如下:(10 × 2 + 20 × 3 + 30 × 1) / (2 + 3 + 1) = 20二、实际应用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考试成绩计算:在一次考试中,不同题目的分值可能不同,而且有些题目可能更具有代表性。

通过给每个题目赋予相应的权重,可以计算出学生的加权平均分,更准确地反映他们的整体水平。

2. 股票指数计算:在股票市场中,不同股票的价格波动对整个市场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

通过给不同股票赋予相应的权重,可以计算出股票指数,更好地反映市场的整体表现。

3. 绩效评估:在企业中,不同员工的工作贡献可能不同,而且有些员工的工作更重要。

通过给每个员工赋予相应的权重,可以计算出绩效评估指标,更公平地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

三、加权平均数教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加权平均数,我们提供以下教案:1. 目标: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2. 教学步骤:a. 引入:通过举例子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例如考试成绩计算或股票指数计算。

b.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强调权重的作用。

c. 计算练习:给学生一些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练习题,让他们熟悉计算步骤和方法。

《加权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加权平均数教案(共6页)

《加权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加权平均数教案(共6页)

《加权平均数》教案人教版加权平均数教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加权平均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权”的差异对于平均数的影响,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应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并能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加深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权”的意义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设置问题:1. 数据2、3、4、1、5的平均数是________,这个平均数叫做________平均数.2.一次数学测验,3名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是60,80和100分,则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你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的分子分母分别表示什么含义?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并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设置问题:问题 : 计算意大利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小A求得意大利队员的平均年龄为你认为小A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以前学的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已经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从而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此问题。

问题:“权”的意义是什么?“权”可以是百分数或者分数吗?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从课本中寻求答案,之后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

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理解权的意义在于反应各个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三.推进新课加权平均数:一般地,若n个数的权分别是,我们把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例题讲解:例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

他们的各项成绩如下: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 :3 :3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设置意图:通过此例题,加深学生对每个数据相对应的“权”的理解。

2023-2024学年(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名师教学设计:课题 加权平均数

2023-2024学年(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名师教学设计:课题 加权平均数

2023-2024学年(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名师教学设计:课题加权平均数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加权平均数,这是八年级数学下册的重点内容。

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统计数据、计算平均成绩等。

本节课通过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加权平均数,并理解其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能够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但学生对加权平均数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和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和练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练习,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加权平均数的课件,包括实例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加权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如统计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有些学生身高较高,有些学生身高较矮,如何计算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用课件展示实例和公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计算一些给定权重的加权平均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简要讲解。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家公司的平均工资,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加权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熟练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当数据量较大或权重不同时的计算方法。
-实际应用: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举例:在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时,不同科目的学分(权重)不同,需要使用加权平均数来得到更公平的结果。
2.教学难点
-理解权重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权重在加权平均数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确定权重。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加权平均数》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得还不错,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合理分配权重仍然存在一定的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但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权重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后续的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因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权重概念的讲解,用更多实例来说明权重在加权平均数中的重要性。
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与运用: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能力。
2.思维与发展:通过探索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加权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1节《加权平均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加权平均数的应用: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相关问题。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促进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设计:一、复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平均数,但有时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某些情况。

例如,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作为该学生的总评成绩,而是按照“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的比例计算。

这样计算得到的学期总评成绩更为准确。

这就是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1.加权概念的引入由于各个指标在总结果中占有不同的重要性,因而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

例如,上述例子中的40%与60%就是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在学期总评成绩中的权重,最后计算得到的学期总评成绩就是上述两个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让学生通过计算XXX的数学成绩,熟悉按权重计算平均值的方法。

2.例题讲解某公司对应聘者A、B、C、D进行面试,并按三个方面给应聘者打分,每个方面满分20分。

如果你是人事主管,会录用哪一个应聘者?显然,不同方面的分值应该有所不同,比如专业知识就应该比仪表形象更重要。

因此,应该使用加权平均数来计算每个应聘者的总分,再根据总分来选择录用哪一个应聘者。

让学生分析不同意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给出了A应聘者得分的计算方法,要求学生模仿该方法计算另外三位应聘者的最终得分,并从计算结果中确定应该录用哪位应聘者。

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给出了答案。

教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果三个方面的重要性之比为10:7:3,那么哪个方面的权重最大?哪位应聘者应该被录用?当学生重新计算四个人的得分后,发现得分最高的人也改变了。

这一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权重的选择应该符合客观实际。

接下来,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架电梯的最大载重是1000千克,现有13位“重量级”的乘客要搭乘电梯,其中11位先生的平均体重是80千克,2位女士的平均体重是70千克。

加权平均数教案2篇

加权平均数教案2篇

加权平均数教案加权平均数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加权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如何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如何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1.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2. 分析和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加权平均数。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演示材料和课件。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提出加权平均数是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

2. 概念解释解释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即根据各数据的权重计算平均值。

权重越大的数据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越大。

3. 计算方法分步教学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a. 根据给定的数据和权重计算各数据的乘积。

b. 将所有乘积相加。

c. 将上一步得到的总和除以权重的总和。

4. 应用实例提供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加权平均数进行计算。

例如,某班级的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求该班级的加权平均数。

5.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数据集的加权平均数。

例如,比较不同学科的加权平均数,分析各科目的权重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

6. 拓展应用提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根据市场调查数据计算产品的市场份额。

7. 总结反思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第二篇: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理解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3.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释加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2. 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3. 加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加权平均数教案 》教案 (公开课获奖)

《加权平均数教案 》教案 (公开课获奖)

加权平均数 教学任务分析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⑴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⑶会用加权平均数及权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量⑴学生在参预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体味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⑵渗透从特殊到普通的数学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斗胆质疑、不断挑战、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问题解决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对数据的“权”的含义及其作用的理解.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以问题串的形式来展开,采用引导、探索、发现式教学法,渗透由特殊到普通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流程安排流程图目 的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 从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基础上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猜想.二、验证猜想,探索新知 通过计算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发展学生从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启示学生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经历从特殊到普通的认知过程,实现对加权平均数和权的概念的建构,从而突破教学重点.三、点击生活,应用新知 通过解决超市招聘中的系列问题,强化学生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能力,深刻体味权的含义及作用.培养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意识.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权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实用性.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让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对自己进行量化评价,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反馈,也是课堂评价的体现,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自律,自信、自强.四、回眸课堂,自我提升 通过师生课堂小结,总结知识、提炼方法、升华情感,给学生启迪和鞭策.通过作业使学生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逐渐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家鑫鑫旺超市出售一种牛奶糖和一种水果糖,牛奶糖单价15元/千克,水果糖单价10元/千克,为了满足泛博消费者的不同口味,超市决定把两种糖混合销售.有五种混合方式:牛奶糖水果糖(千克)① 1 1② 1 4③ 2 3④ 3 2⑤ 4 1猜想:这五种混合糖的平均单价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哪一种最高?哪一种最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引起学生的思量,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斗胆进行猜想.以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知识的得出奠定基础.二、验证猜想,探索新知⑴、如果取1千克牛奶糖和1千克水果糖混合,那末混合糖的平均单价该如何确定? 提出问题,学生思量分析,计算混合糖的平均单价.复习小学学过的平均数,为学习加权平均数做好铺垫.问题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⑵、如果取1千克牛奶糖和4千克水果糖混合,那末混合糖的平均单价该如何确定? 让学生独立分析⑵中混合糖的平均单价.教师关注:1、学生可能浮现的解法:①5.1221015=+②1114410115=+⨯+⨯③11141010101015=+++++2、学生点评,分清对错,选择简便方法.通过与小学学习的平均数的类比,让学生初步体味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如果取2千克牛奶糖和3千克水果糖混合,那末混合糖的平均单价该如何确定?⑷、如果取3千克牛奶糖和2千克水果糖混合,那末混合糖的平均单价该如何确定?⑸、如果取4千克牛奶糖和1千克水果糖混合,那末混合糖的平均单价该如何确定?学生独立完成后三种混合糖的平均单价的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判断,猜想是否正确.教师关注:问题(2)的铺垫之后,学生能否准确计算混合糖的平均单价.学生通过计算,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发展学生从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问题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1141410115=+⨯+⨯1232310215=+⨯+⨯1323210315=+⨯+⨯1414110415=+⨯+⨯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上往下,从下往上,观察四个式子中平均单价各有什么变化?并思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发现两种糖各自所占份数对平均单价的影响;能否准确表达这种关系.教师在学生体味到两种糖的份数对平均单价的影响之后,点出“权”.学生说出⑵、⑶、⑷中数据15和10的权.让学生感受事物所占份数不同导致结果不同,从而体味到事物所占份数对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初步体验“权”的意义.(6)、牛奶糖单价变为x 元/千克,水果糖单价变为y 元/千克,把m 千克牛奶糖和n 千克水果糖混合,混合后的平均单价该如何计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把数字变为字母,给出问题(6),学生继续计算混合糖的平均单价.教师追问:问题(6)中两种糖的单价的权分别是什么? 巩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权”和“加权平均数”的认识.渗透从特殊到普通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加权平均数公式的得出做好铺垫.算?问题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7)、归纳:如果一组数据x1,x2 ,…,xn的权分别是w1,w2 ,…,wn ,那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如何计算? 在上面的探索基础上,教师把有限个数变为无限个数,提出问题(7),学生思量归纳出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公式.让学生用不彻底归纳法,归纳出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水到渠成地引入“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导入课题,学生自己实现知识的建构,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8)、在问题(1)中两种糖的单价的权是多少?它们有何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8),引导学生思量、比较小学学过的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关系.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发现小学学过的平均数就是特殊的加权平均数.让学生知道小学学过的平均数其实就是特殊的加权平均数,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和统一.问题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三、点击生活 应用新知1、招聘中的应用:为了提高销售额,鑫鑫旺超市决定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位,对A、B、C三名应试者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测试 项目 测试成绩A B C创新能力72 85 67综合知识50 74 70 语言 88 45 67 教师继续以鑫鑫旺超市招聘人员为背景,创设问题串.学生计算不同方案下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并分析方案的设计特点,体味权的作用及表现形式.继续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深入感悟“权”的含义和作用,体味加权平均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⑴招聘方案一: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呢?⑵你认为广告策划人员更应具备什么能力?录取A能令公司满意吗?如果不满意,该怎么办呢?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意,通过独立计算,发现按照招聘方案一,A将会被录取,但A的创新能力不是最高的,不符合对广告策划人员的要求,浮现矛盾冲突.此时,教师给出问题⑵,引导学生用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教师关注:①学生计算的准确性;②学生能否想到加大“创新能力”的权.让学生发现小学学过的平均数已经解决不了这样的实际问题,从而想到加大“创新能力”的权,用加权平均数来解决,再次体味权的作用,并为引出问题⑶埋下伏笔.问题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⑶招聘方案二:负责人甲,将创新能力、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计算应试者的平均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学生独立思量解决,一辈子上台板演.教师引导学生关注:①书写是否规范、结果是否正确、录用人选是否满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感受加权平均数的作用,特别是对权的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⑷招聘方案三:负责人乙,将创新能力、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分别按得分的50%、30%、20%计算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取谁? 学生思量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问题⑷和问题⑶的权,发现其形式不同、实质相同,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再也不笔算,比后学生直接口答. 教师结合问题⑶、问题⑷,引导学生总结权的作用和权的表现形式.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的表述权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味权的作用和权的不同表现形式,及不同形式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若公司既想突出创新能力,又想让综合与语言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该如何修改方案?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方案.教师关注学生能否运用权的不同表现设计方案会应用“权”设计方案,深刻体味“权”的含义及作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意识,突破教学难点.问题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3、自我评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课堂表现,从下面四个方面(每一项都是100分)给自己打分,按要求计算自己的平均成绩.课堂表现 成绩 A注意力集中程度B回答参预程度C学习兴趣程度D交流与合作程度A、B、C、D各按20%、25%、30%、25%的比例计算,则自评成绩(百分制)为__. 教师给出评价方案.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进行量化评价,并对自己提出要求和努力方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进行量化评价,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反馈,也是课堂评价的体现,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矫正、自我完善.再次体味加权平均数的应用,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体现数学的价值.问题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四、回眸课堂、自我提升1、归纳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应用、启示方面总结收获.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正确表述权的含义及表现形式;②是否体味到加权平均数及权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对知识和情感加以升华.通过回顾反思,总结知识,提炼方法,进一步明确本节的主题和中心环节.教师的总结既是对知识的提升,又给学生以启迪和鞭策,实现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并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诗意.2、布置作业知识性作业:(1)作业本(2)搜集生活中用平均数分析社会现象的事例. 教师针对本节知识,把本节引例作为知识性作业,让学生巩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再次体味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并设计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知识性作业的完成,强化学生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能力,感受加权平均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通过实践性作业的完成,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在生活中广泛应用,逐渐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会求有理数的倒数。

初中加权平均数教案设计

初中加权平均数教案设计

初中加权平均数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2. 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3. 能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2. 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 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2. 提问: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更重要,我们可以如何调整平均数?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入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被赋予更大的权重,这些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更大;2. 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据乘以其对应的权重,然后将乘积相加,最后除以权重的总和;3. 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并引导学生跟随计算;4. 强调加权平均数的性质:加权平均数大于等于算术平均数,小于等于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数。

三、练习巩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计算加权平均数;2. 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3. 讨论练习题中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计算;2. 引导学生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解释结果的意义;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同学交流解答。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3. 强调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2. 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3. 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数学《加权平均数》教案

数学《加权平均数》教案

数学《加权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 掌握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3. 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将加权平均数应用到数学和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
1. 经验教学法: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2. 合作学习法:带领学生合作讨论,以加强学生对于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
1. 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概念讲解:讲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给出例子。

3. 计算方法阐述:详细地阐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 练习:引导学生通过例题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5. 实际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在日常生
活中的应用。

六、教具准备:
1. 黑板、白板、彩笔等教学设备。

2. 加权平均数的例子和练习题。

七、教学时间:
一般需要1-2学时。

八、教学反思:
1. 需要从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过渡,尤其是在初中数学中,应尽可能多地引用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2. 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印象。

《加权平均数》教案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加权平均数》教案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加权平均数》教案-数学教案模板范文第一章:加权平均数的引入1.1 现实生活案例分析:票价的计算1.2 学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及性质1.3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1.4 课堂练习:计算实际问题中的加权平均数第二章:加权平均数的基本性质2.1 学生自主学习:加权平均数的基本性质2.2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与普通平均数的区别2.3 课堂讨论:探究加权平均数的应用场景2.4 课后作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章: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1 学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步骤3.2 教师讲解:如何快速计算加权平均数3.3 课堂练习:利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数据集的平均值3.4 课后作业:设计一个数据集,求其加权平均数第四章:加权平均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1 生活案例分析:商品的定价策略4.2 学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3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4.4 课堂练习: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5.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5.3 课后作业: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加权平均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5.4 课堂拓展:探讨加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创新应用第六章:加权平均数与标准平均数的比较6.1 学生自主学习:标准平均数的概念6.2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与标准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6.3 课堂练习:判断并解释几个实际问题中应使用加权平均数还是标准平均数6.4 课后作业:分析数据集,选择合适的平均数进行计算并解释原因。

第七章: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7.1 生活案例分析: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7.2 学生自主探究: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处理中的重要性7.3 教师讲解: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7.4 课堂练习:使用加权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第八章:加权平均数的问题解决策略8.1 学生自主学习: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8.2 教师讲解: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8.3 课堂练习:解决一个涉及加权平均数的实际问题8.4 课后作业: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加权平均数应用的问题解决案例。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教案:加权平均数一、课程背景加权平均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指用每个数值乘以相应的权重后再求和并除以权重总和所得的结果。

在实际问题中,加权平均数常用于计算年终考试成绩、股票指数、物价指数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能正确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掌握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3. 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例子解释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并与算术平均数进行比较。

解释为什么加权平均数更适合描述一些情况。

3. 计算方法(15分钟)解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值乘以相应的权重,再将结果相加,并除以权重总和。

通过几个例子演示具体的计算过程。

4. 实际应用(20分钟)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计算学生在不同科目上的加权平均分数,或计算不同城市的物价指数。

5. 深入拓展(10分钟)进一步探讨加权平均数的特点和性质,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加权平均数的局限性和可能的改进方法。

6. 练习与总结(15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加权平均数的计算练习,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思考。

四、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含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解释、计算方法演示和实际应用问题。

2. 习题集:提供一些加权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参与和提问,评估学生对加权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评分:通过批改学生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评估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深入理解程度。

六、拓展延伸在拓展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复杂的加权平均数计算问题,例如考虑不同权重的情况下如何计算加权平均数,或者探究加权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关系,如加权中位数、加权众数等。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5.创新思考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道与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此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基础巩固题和提高拓展题,确保对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2.实践应用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相关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布置具有实际背景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教师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练习题:包括计算简单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
3.学生活动:认真完成练习题,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2.利用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发现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2.学生活动:积极参与总结,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集中程度”是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的重要工具,继小学初步接触之后,感受数据的收集方法,掌握数据的整理过程的进一步延伸,是课程标准中统计与概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问题,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做出判断和预测,平均数是人们常用来刻画“平均水平”,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的一种重要的统计量,对描述和分析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具体问题,更进一步地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入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认识“权”的重要性,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这一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重要统计量,对描述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具体问题,更进一步地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后续从多角度体会中位教、众数与平均数的差别作为参考,提供工平台,也为九年级“随机事件概率”的学习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对平均数已有初步认识。

本节内容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4章第一节加权平均数的第1课时,在学习算术平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加权平均数,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⑴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
⑵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⑶会用加权平均数及权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
⑴学生在参与猜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

⑵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不断挑战、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
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权”的含义及其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师生合作教学,多媒体辅助。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知识导入
师:你们过去已经学过平均数,你能举例说明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吗?
生:答,课件展示计算过程。

师: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追问如果一组数据为x1,x2...x n,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应该怎样计算?
生:答平均数。

2.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同时也为下面学习加权平均数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多媒体展示问题1
为满足顾客的需要,某商场将15kg奶糖、3kg酥心糖和2kg话梅糖混合成什锦糖出售。

已知奶糖的售价为每千克40元,酥心糖为每千克20元,话梅糖为每千克15元。

混合后什锦糖的售价应为每千克多少元?
⑴多媒体展示教材的两种算法:
小亮认为:混合后每千克什锦糖的售价是三种糖单价的平均数。

小莹认为:在总体中三种糖的质量不相等,计算每千克什锦糖的售价时,应求出混合后三种糖的总价格,再除以它们的总质量数。

你同意谁的算法?与同学交流。

教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⑵探究:
对小莹列出的算式变形并得出结论什锦糖的单价不仅与混合前奶糖、酥心糖和话梅糖的单价有关,也与混合后三种糖的质量在什锦糖质量中所占的比值有关并继续提出问题由上面的算式可以看出,数据40、20、15对什锦糖单价影响的“重要程度”一样吗?你发现这三个数据影响平均数大小的重要程度可以通过哪三个比值反映出来?
2.多媒体展示问题2
某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数如下表所示,仿照小莹列出的变形后的算式,你能计算出平均每个工人日加工零件的个数吗?
⑴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⑵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这个问题中,数据20,22,24,25出现的次数相同吗?
学生思考分析,可以同桌或小组交流。

⑶通过对上面问题的探究总结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⑷思考:①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中,所有数据的权的和是多少?②对比加权平均数与以前学过的算术平均数,你能说出二者有什么联系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观察对比中总结归纳出频数的概念,明白加权平均数的求法以及权数的概念。

3.例题
例题1:老师对同学们每学期总评成绩是这样做的: 平时练习占30%, 期中考试占30%, 期末考试占40%. 某同学平时练习93 分, 期中考试87分, 期末考试95分, 那么如何来评定该同学的学期总评成绩呢?
解: 该同学的学期总评成绩是:
93×30%+ 87×30% +95×40% =92(分)
答:该同学的学期总评成绩是92分。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权数的表现形式,并掌握,运用。

例题2:在学校的一次卫生检查中,八年级一班的教室卫生成绩评为85分,环境卫生成绩评为90分,个人卫生成绩评为95分。

如果三项成绩分别按30%、40%和30%计入总成绩,求该班这次卫生检查的总成绩。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熟练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基础计算方法。

(三)巩固应用
1.某校规定,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三部分组成,平时占15%,期中占20%,期末占65%,
小颖平时成绩80分,期中成绩85分,期末成绩90分。

⑴小颖数学成绩的平均分是多少?
⑵在平日和期中不变情况下,若小颖要使数学成绩的平均分达到90分,那么她在期末考试中至少要考多少分?
本题考查的是加权平均数的求法,本题易出现的错误是对平均数的理解不正确。

2.随堂练习:教材116页练习1,2题
(四)总结提升
1.平均数计算
算术平均数=各数据的和÷数据的个数
加权平均数=(各数据×该数据的权)的和
2.平均数的意义
算术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总体的平均大小情况。

加权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中按各数据占有的不同的总体的平均大小情况。

3.区别
算术平均数中各数据都是同等的重要, 没有相互间差异; 加权平均数中各数据都有各自不同的权的地位, 彼此之间存在差异性的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自己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但学生总结时,难免会出现不全面,没有条理性的现象。

这时老师要帮助学生归纳,以培养学生有条理,清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1.加权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的联系
3.例1
4.例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