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美
论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是古代艺术家追求的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古人认为,有了情与景的交融,读者才可能在实境(景)的诱导下开拓出一个更为丰富、广泛的审美想象空间,这个空间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与扩大;另一方面,是读者伴随着对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读者由此获得一种“不尽之意” 和“味外之旨趣”。
而抒情艺术作品的理想状态正是要创造一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意境。
受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王维的山水诗作,不仅仅善于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状貌做细致描摹、刻画,使自然之景显得生动具体,实现其“如画”的可感境界;他还更擅长在这些“如画”的`山水自然形象上承赋一种别样的意蕴,体现出一种抽象的哲理――即禅宗的色空观念。
历史上以佛禅为内容的诗歌并不少,唐代佛风炽盛,此类诗作更多。
与唐代其它谈禅说教诗作有所不同的是,王维那些表现禅宗哲理的山水诗作,总能非常熟练地运用艺术创造来描绘自然的独特形象这一特殊手段,把佛教禅宗的那些抽象理念寓托在自然美景的感性形式之中,他总是能巧妙地借助山水自然之物的外在形象和生动具体的灵动画面,表露诗人自己独到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
王维生活在佛风炙热的盛唐时期,受时代和家庭的影响,他对佛禅是越老越执着。
佛教禅宗思想不仅影响了王维的生活情趣和政治态度,使他与社会似远非远,与政治若即若离;而且也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强化了他的人格自塑方向,在诗歌创作的意趣上,他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佛禅义理融入作品中,以佛禅视角审视自然。
因此,王维的山水诗歌总是蒙着一层挥之不去的佛禅色彩,在散发着浓郁自然空寂意识的同时,又洋溢着物我相容、物我两忘的无言大美境界。
王维山水诗歌的无限魅力主要来自于其深邃的意境。
在选景方面,他似乎刻意又随意,能朴素而自然地为情造景。
自然在描绘山水风景的过程中,他惯于捕捉与塑造那种虚空不实、变幻无常的自然之景,并巧妙而自然地把自身进行的理念思维和审美体验与眼前之景结合在一起,借助自然美之形象来寄托其为之执着的禅学思辨,从而把佛学禅理有机地组合到诗情画意中去。
《艺术概论》期末考试题和答案
Word 格式《艺术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一、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1、荀子写过中国较早的一部关于音乐理论的专门著述是(《乐论》)。
2、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是(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
3、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经典论断。
4、(形象性)是一切文学艺术审美特征的核心。
5、原始状态的艺术一般分为造型艺术和(歌舞艺术)。
6、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舞蹈和杂技属于(时空)艺术。
7、(莱辛)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说,美术表现的是“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倾刻。
8、雕塑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由于实际深度的不同,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种类型。
9、《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作者是(王羲之)。
10、现代工业设计在国际上称为(迪扎因),它担负着一切现代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任务。
11、舞蹈的类型,按美学特征来划分,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
12、戏剧的根本特征是(戏剧行动)和戏剧冲突。
13、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4、(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征,是它区别于造型艺术其他门类而独立的基础。
15、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形象塑造)的间接性和艺术表现的广泛性。
16、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建筑的三原则是适用、坚固和(美观)。
17、从世界范围来看,园林的主要流派有三个,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中国园林。
18、关于艺术的起源,其中游戏说是由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哲学家(斯宾完美整理Word 格式塞)提出的。
19、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20、孔子在闻(《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21、艺术形象是(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2、戏剧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仅西方话剧史上的悲剧,就有“(命运悲剧)悲剧”、“(性格悲剧)悲剧”、“(社会悲剧)悲剧”、“(现代)悲喜剧”等多种类型。
砚从意中至——歙砚艺术的意境之美
143艺术论丛砚从意中至——歙砚艺术的意境之美孙雪摘要:歙砚以其温润如玉的独特材质,经无数艺术家之手,再造雕刻艺术的辉煌。
其雕刻具有巧、妙、绝之工艺特点。
歙砚雕刻抒情、写意,重雕工、重线条的韵味。
线条流畅、刀法刚健、浑厚朴实、美观大方,手法以浅浮雕见长,深雕、镂空雕刻较少。
关键词:歙砚;意境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古时在歙州府治集散和加工而得名。
因为古徽州文化商儒并重,号称“商贾之乡、诗礼之邦”,歙砚扎根于异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是儒家的价值观念渗透的结晶,而新安文化几乎渗透在所有的砚雕作品之中,所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歙砚之美,经世代文人滋养、历代砚雕家传承,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之美。
意境体现了艺术的内在美.,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通常借助于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统一,从而进入广阔空间的艺术意境。
意境这一美学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哲学在艺术领域的体现。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此,艺术之妙、之美、之最高境界就在于以可道之言,可名之物,可像之形来表达自然界中的不可道、不可名、不可形的“道”。
其空灵源自于象又超越于象,好似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他们集人生所观所悟,倾注其中,制出了融诗、书、画、篆刻、雕刻等多种元素艺术的歙砚。
因此,自宋以来骚人墨客对歙砚的礼赞文字便层出不穷、争奇斗艳,他们无不在尽力表达对歙石材质本身最单纯的欣赏。
如宋代米芾《砚史》云: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墨水于纸,鲜艳夺目,数十年后,光泽如初。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赞歙砚石:细润如玉,发墨如油,无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甚为珍奇,字里行间显示出歙石高贵、温柔、典雅的品性的赞美。
可见材质本身所蕴含的审美意义,乃是世间永恒的大美。
《一统志》记载:砚品有五:一曰眉子石;二曰外山罗纹;三曰黑山罗纹;四曰金星纹;五曰驴坑罗纹。
论陶瓷工笔人物绘画的意境美
的主要造 型表 现手段 ,强调 笔墨的气韵和境界 ,是 艺术 家创造艺 术形 象的基本语言。画家 为了表现 各 种物质不 同的质 感 ,刨造 出各种各样的线 条。线 条
6 2 陶瓷研究 ・ 2 0 1 3 年1 月
Ka oI i n f or u m / 高岭论坛 /
在 中国绘画 中不 只是细细长长 的线 ,粗厚 、宽 阔的 同样也 是线条。例 如描绘衣纹就 有十八种 线条 ,每
是 以线条为基础 ,线条作 为主 要造型手段 ,是画面 的骨架 。在具体描 绘工笔人 物的时候 ,线 条作 为造 型语言 需要发挥 其特点未体现创 作对象 的气质 和质
感 。 陶 瓷 工 笔 人 物 画 的 线 条 是 美 化 了 的线 条 ,很 大
学创作一 样陶瓷工笔人 物绘画 中的意境 美与题材 的 选择有着 直接 的关 系。如果说线条 与构 图是陶瓷绘 画 的框架 和皮囊 ,那 么题 材才是作 品的灵与 肉。和 文学作 品一样并不是所 有的文章都是 “ 亲眼所见 、 亲耳所 闻” ,在陶 瓷绘画中创作 中作者 为 了达到意 境美 ,往 往都对所 见的景物进行一定 的取舍 和艺术
曹 媛 赵 昆
( 亦 园画轩 景德镇 市 3 3 3 0 0 0 )
摘要 :
中国绘画 自古以来都强调意境 美。陶瓷工笔人物绘画吸收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也需要通过营造意境美来表
达作者的艺术境界 。本文浅析 了意境美在陶瓷人物绘画创作 中的体现 ,通过讨论意境美的重要性以其表现形式
望与读者产生共鸣。
品 中审 美意向的营造 ,欣 赏着通 过画 中之情景 来体 会创作者 所描 绘的视觉信 息反映 出的思想情感 。陶 瓷人 物绘画创作正是通 过描 绘某种景 物 ,追求诗意 性 内在含 义未并表达 自己思想感情所形成 的艺术境 界 。通过 这种意境 的表 现是使欣赏者思 想感情受到
10美学解释简答
创造过程中按照事物的内在尺度来确定比例关系,同时根据创造意图突出个别比例关系.同时,人们总结概
括出了人们最为习惯的,具有一般意义美感的黄金分割比例
16黄金分割比例: 即a:b=(a+b):a(a 代表长度,b代表宽度)使之广泛用于人类生活.
18书法:它的美在于整体和谐,通过点画运动和用笔,用墨等,在整体结构中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和意蕴,
给人精神上的美的影响.
19音乐(也叫表情艺术)它的美是通过音乐所组成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0舞蹈:(也是表情或表演艺术)是用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现人的感情.最根本
也可以在回忆某一事物时又想到与此有关的事物.
39接近联想:甲,乙两事物由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非常接近,看到甲联想到乙,或看到乙联想到甲.
40类似联想:由于甲,乙 两事物在某一点上有些类似之处,因而想到甲便联想到乙或想到乙便联想到
甲.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表现手法的审美心理基础是类似联想.
41对比联想:两件事物完全相反,因而感知甲物就想起乙物.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中的噪与静
鸣与幽都是相反的.形成了对比联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鬼诗句可以令人产生强烈的对比联想.
42想象:是人的大脑在原有表象基础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
性想象.
43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美感活动最重要最活跃的心
间艺术的艺术样式.
24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一)山—园林的骨架
山和水是园林造景中的主要手段,山具有丰富的审美作用 1、分割景致。山的体积高大,可以将园林分割成不同的空间或坡面,通过布置适当的景物,营造出不
同特色的风景点或环境氛围。例如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南坡排列着排云殿、长廊、智慧海和青晏 舫等建筑,造型美观,体量巨大,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华丽,营造出恢弘华美的气氛;于此相反, 北坡布局以幽深宁静为主,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与南坡的开阔明朗形成鲜明对照 。
充分吸取山水诗、山水画中的意境精髓 ,将自然山峦进行典型化处理,力求再 现自然山峦的种种形态和神韵,追求艺 术上的自然真实。 2、瘦、透、漏、皱、丑。瘦是山石要秀, 要棱骨分明,有迎风玉立之势;透是指 山石玲珑多孔,光线能够通过;漏是要 求山石上下左右相通;皱是指山石表面 有凹凸的这周,外形起伏不定,有明暗 变化而又富有节奏感,才具有真山之气
二 巧妙置景,酿造意境美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 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 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 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一)借景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 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目的则在于把各种在形态、声音、气味上能增添艺术情趣、 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原本的景色空间中来,使的原本的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 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
(二)分景
中国园林以深邃含蓄、曲折多变而闻名于世,究其原因不外乎园林空间的分隔与组合。 所谓分景就是以山水、植物、建筑及小品等在某种程度上隔断视线或通道,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 景,岛中有岛的境界。分景的作用在于增加景色的量和质,使园景虚实变换,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分景可以把游人的注意力缩小到一定空间范围内,使其能集中精神细致观赏,分景依功能与景观效果 的不同,可分为障景与隔景。
天净沙·秋思原文
天净沙·秋思原文天净沙·秋思原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净沙·秋思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鉴赏】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
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藤缠树,树上落鸦。
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
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
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
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一、诗词意境的源流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
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晚得多。
“意境”一词,盖出于佛经。
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实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
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
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
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宋至清代,关于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
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认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
清代王夫之则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浅谈播音主持艺术赏析的标准
艺术理论论文浅谈播音主持艺术赏析的标准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范围包括广播电视新闻播音、节目主持、影视配音和诗歌、散文、戏剧台词朗诵等有声语言创作,优秀的作品能给人带来审美享受,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那么,什么样的播音与主持作品能够进入赏析范围?又有哪些遴选的标准呢?参考“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和优秀播音主持作品的评选标准,参考中国影视大奖中广播电视节目评选标准,参考各省“百佳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评选标准等,我们认为,可以进入赏析视野的作品往往具备在社会、业界、学术界内影响力,作品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赏析的根本标准应建立在“真、善、美、新、雅、精”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从广播与电视两种传媒角度来看,广播播音与主持作品要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电视播音与主持作品要声画和谐、行神兼备;从有稿和无稿的角度来看,是否做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从有声语言语言与副语音言的角度来看,有声语言中语音规范,所用词汇和语法规范,表达准确流畅,状态积极自如等。
有声语言的审美与鉴赏可以细分为音声、内涵、技巧等层面。
具体表现为音声层面上,声韵调标准规范、配合得当,吐字归音颗粒饱满、字正腔圆,符合汉语音节音韵美感;共鸣响亮,声音高低、虚实变化自如,富有弹性;内涵层面上声音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而不断运动,做到情声气和谐统一;技巧层面上,技巧运用是否自如灵活、优美和谐,化有形为无痕。
从作品最终的传播效果来看,表情达意不仅准确到位,还要生动有情趣有理趣,具有吸引力、感人力和说服力;从播音员主持人的角度来看,要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和文化修养,牢记社会责任,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做到积累丰富、语言流畅、音色优美、语调自然,具有表现力、感染力和穿透力。
在诸多指标和标准中,本章以作品的有声语言为主要赏析对象,选择最能体现播音主持艺术审美的音声性、内部情感和外部技巧等层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内部内涵层面的审美表现播音主持作品音声层面和技巧层面的赏析属于作品外部语言形式的赏析,由主题、情感、基调、态度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和谐之美、含蓄之美、意境之美属于内容内涵层面的赏析。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作者:黎鲲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13期摘要:“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经历了孕育、形成与不断发展的时期。
本文从不同时期的发展入手,简要论述了“意境”说的缘起与不断发展的过程,探讨了“意境”说的内涵。
关键词:意境意象审美内涵“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复杂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是意境的孕育时期;唐宋时期是意境的提出和形成时期;明代至近代为意境的发展时期。
下面谈谈意境的形成过程并从中概括意境的内涵。
一、“意境”说的孕育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意义上的意境范畴还未出现,可以说是意境说的孕育期。
首先,先秦时期,言意之辩呈现出两条思路:一是以《易传·系辞》中主张的言—象—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认为象比言更能表达主体情绪,立象是为了尽意。
二是以老庄为代表所主张的言-意。
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认为只有超越了“有限”的束缚,才能把握“无限”。
这时的言意之辩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的思考,但它是后世文学文论中重视内心体验这一传统的滥觞。
从哲学“意象”发展到审美“意象”,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是转折点,而刘勰的“意象论”则完成了这种转换。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把庄子的“得意忘言”发挥为“得意忘象”,同时更深一层地对“意”“象”关系作了探讨。
他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他的这种探讨对“象”转化成“意象”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因为陆机、刘勰、钟嵘等大文论家对相关内容的论述,意境已经取得了意象、隐秀、风骨等众多规定性,内涵大大丰富。
意境
王国维论意境也论到《诗经》的篇章,他 说:“《诗· 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作为艺术理论的范畴,意境最早形成于唐代。
盛唐的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选诗标准就 是有无‚兴象‛,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王昌龄在所作的《诗格》中更明确的把诗 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意境。 从本质上揭示意境范畴的是皎然。皎然在 《诗式》中明确地讲诗歌构思作为‚立意‛ 和‚取境‛的过程。他说:‚诗人之思
苏轼说:‚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 就说道: ‚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 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书法、戏剧、园林等都重视布置空间 ,以中国 园林建筑为例,很重视空间的处理,利用借景、分 景、隔景等美学手法,把实景和虚景结合起来,充 分利用虚景,从而扩大和丰富建筑的空间和意境。
早在《诗经》里的就有美好的意境。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它的内容是采 用百姓之口,来自社会生活,囊括人生百态,历经众口传 唱,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以这样的范本来研究、学习可以 发现运用文字的塑造,可以铺排出纯美的意境。
清人潘德舆就说过:“《三百篇》之体制, 音节,不必学,不能学;《三百篇》之神 理,意境,不可不学也。‛(《养一斋诗 话》)
“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 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故 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 也。‛
“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 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 落言筌者,上也。 ‛ 这里的别趣就是指兴趣,实质就是“言有尽而意无 穷。”概括说来,这里讲的就是“才”与“学”的问 题,基本精神是重别才而不废学。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意即在诗歌的意境的创造的过程中,其思维的对象不 是书本知识和抽象的理念,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客 观形象世界,内心在外物的偶然触发下产生诗思,这 就是“妙悟”。 把人们对文艺外部规律的认识引向对审美活动内部规 律的探讨,把人们对文艺的伦理价值的重视,引向对 审美价值的追求。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张海琴
【期刊名称】《教育艺术》
【年(卷),期】2006(000)011
【摘要】@@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述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境界可以育三层次:第一层为"直观感相的模写",即写实层;第二层为"活跃生命的传达",即情意层;第三层为"最高灵境的启示",即意境层.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张海琴
【作者单位】江苏梁丰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
【相关文献】
1.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r——使用留白技巧,实现课堂生成 [J], 岑涛
2.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新课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效应[J], 洪澄
3.“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 [J], 陈静
4.恰是未曾着墨处, 烟波浩渺满目前——职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有效引导的策略 [J], 卢城恩
5.“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 [J], 陈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术运动与美学谈谈武术运动中的意境美
武术运动与美学谈谈武术运动中的意境美作者:彭思源来源:《体育风尚》2018年第02期摘要:武术运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从美学上来讲,它不仅具有形式美、生活(真实、本色)美,而且还具有意境美。
关键词:意境:美学;武术一、意境——形与神的交融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
它体现了艺术美。
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因为武术具有艺术性,同样也可把意境作为衡量武术运动美的一个标准。
意境是指艺术家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的生活形象融为一体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是主、客观相熔铸的产物,在武术运动中是指导形与神的高度统一。
二、武术中的形武术的形(外)是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由于武术起源于长期生活于战争的结果,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维持生存需要同野兽做斗争,从中不断学习和掌握了简单的攻防技能,而且出现了模仿动物动作的“百兽舞”其中有一些是“得所以利其关节,乃制之为舞”的“熊经鸟申”的体育运动,后来的“五禽戏”、“象形拳”即是这种运动的延续和发展。
三、武术中的神神在美学术语首先是指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及其本质、规律的不可知性。
《易。
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国术概论》中关于太极拳论中曾这样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阴静阳动,阴息阳生。
”“阴阳相交,始生万物。
” 《易。
系辞上》:“易有太极,使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里的太极一是指派生万物的本质;二是指武术中的太极。
由于古人的科学知识贫乏,认识能力底下,对客观世界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就概而言之为神,当然武术也不例外。
其次,是指人的精神,包括知、虑、情、性四个因素,而在武术中则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
《国术概论》太极拳论中:“习太极拳者,应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2019年精选文档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复杂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是意境的孕育时期;唐宋时期是意境的提出和形成时期;明代至近代为意境的发展时期。
下面谈谈意境的形成过程并从中概括意境的内涵。
一、“意境”说的孕育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意义上的意境范畴还未出现,可以说是意境说的孕育期。
首先,先秦时期,言意之辩呈现出两条思路:一是以《易传·系辞》中主张的言—象—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认为象比言更能表达主体情绪,立象是为了尽意。
二是以老庄为代表所主张的言-意。
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认为只有超越了“有限”的束缚,才能把握“无限”。
这时的言意之辩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的思考,但它是后世文学文论中重视内心体验这一传统的滥觞。
从哲学“意象”发展到审美“意象”,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是转折点,而刘勰的“意象论”则完成了这种转换。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把庄子的“得意忘言”发挥为“得意忘象”,同时更深一层地对“意”“象”关系作了探讨。
他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他的这种探讨对“象”转化成“意象”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因为陆机、刘勰、钟嵘等大文论家对相关内容的论述,意境已经取得了意象、隐秀、风骨等众多规定性,内涵大大丰富。
这个时期出现了形神论、言意论、诗味说等美学思想,都与意境说有着某些联系。
尤其是以“味”论诗的主张,其中已出现意境理论的端倪。
再次,“境界”一词随佛教传入我国,对文学上意境说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美学重点
名词解释一.美学:美学是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社会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
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
三.意境: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
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
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四.传神: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是指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也包括为花鸟鱼虫传神。
五.艺术丑:是指艺术作品的丑,艺术丑和艺术美是对应的。
艺术美是对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力量的肯定,而艺术丑是对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否定。
六.崇高:崇高给我们的是无限的力量感觉,可以扩大我们的精神境界和审美享受。
七.喜剧:喜剧是客观现实的基础,喜剧反映特定的生活对象。
八.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说真的没有“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对象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
简答题一.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得本质主要通过那些途径?1.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2.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3.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二.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1.结合善(功力)来研究美。
2.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1)从主客关系研究美。
(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
(3)从风格上研究美。
3.结合现实研究美。
三.艺术美中内容与形式有什么关系?1.从内容出发探索形式。
不是为形式而形式。
2.形式的审美价值在于显示内容。
3.在艺术创作中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
四.什么是美感?美感有没有功利?如何理解美感的功利性?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里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感性和理性、情感和认识和谐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
美感的功利来源于审美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内容。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中国园林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但由于他更注重观赏性,并通过汲取自然界的美的精华将自然美与建筑结合在一起,使其又有自身的特点。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之一,注重人与自然的柔和
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审美性与实用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一般来讲,其实用功能主要是提供人们游乐玩赏。中国园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流传至今的绘画作品几乎均为园林为题材,甚至戏曲故事也发生在园林之中。中国古代园林同中国戏曲、文学小说紧密联系,具有历史文化美学艺术的传统价值。中国园林式自然美与建筑美。一方面,充分利用和创造自然。如,苏州四大古园之一------拙政园,占地六十亩,水面3/5,山上树木葱翠,古木蔽日,波光倒影。另一方面,注重建筑美,讲究亭台楼阁建筑形式的美感。如,扬州的何园,分东西两部分,东部有楠木船厅、半月台,西部有七间楼厅组成蝶妆建筑物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艺术中一种情景相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统一。艺术中既有来自艺术家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不能离开的,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理想境界的审美价值,是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艺术美的一个重要的标准。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交融情随物兴物以理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这种主客观相交的艺术现象就是意境
意境的层次为:情景交融、审美性、自我确认、终极开显
意境的类型: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在中国文学史上均重视意境,将意境的创作作为追求的极致,体现出中国文化艺术重表现、重感情、重写意
现代艺术是20世纪初立体派以来发生在西方的各种流派和艺术形式。它的最大特点是放弃了西方世界一直奉为金科玉律的模仿论,全新的面貌有全新的理论来决定。现代艺术与以往西方世界任何阶段的流派变革最大的不同点是:他的颠覆性远远大于他的继承性
美学
9·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孔子说:“里仁为美”;孟子说:“充实之为美”。
10·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11·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的分析说明在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意见分歧,归根到低是哲学观点上的分歧。
12·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
填空:
1·中国古代乐论早就提出了美在和谐的思想。
2·“美学之父”是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
3·黑格尔认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4·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5·艺术史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它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6·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美都根源于“美的理事”。
7·狄德罗提出“美食关系"。
论述
1·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1·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2·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3·意境中饱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4·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
2·为什么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1·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3·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5·审美想象: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形象或情境的过程。
6·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7·崇高:是指物质形式和精神品质二者兼有的伟大,出众的现象,是主客体矛盾,内容突破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和谐的冲突美。
3·悲剧:是那些既具有深刻思想意义,能揭示出某些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又能给予人美感,具有审美价值的悲剧人和事件。它除了能激起人们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产生一种深沉悲愤的情感外,同时还能引人深思,催人奋进,提高人的精神世界,最终产生审美愉悦。
创设教学意境提高课堂效率
创设教学意境提高课堂效率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
理解教学意境的重要性,想方设法,科学、多样、全程、有效地创设教学意境,对于改变一般的令人生厌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达到意境完美、情景交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意境;教学窘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意境的原则与策略。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
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
如何把意境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大难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这是一种引人入胜,令人向往的课堂教学样态。
然而,据笔者观察,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面临一些窘境。
主要表现在:国家层面对这门课程的高度重视与学生对这门课程所具有的重要育人价值认识不足两者之间存在较大落差;道德与法治课在中考总分中所占比重不高,多地实行开卷考试,客观上使得不少学生较为忽视;教材日益完善,但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面貌依旧,并未与时俱进;满堂灌、划重点、少探究等应试教学方法较为普遍,忽略挖掘育人因素,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倦这样的课堂,三维目标难于达成,教学效率普遍不高。
要摆脱上述窘境,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旧貌换新颜,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做出改变,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意境是一个可取的做法。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首先,创设教学意境要注意遵循几条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
所有意境元素的设置,要正确、科学,不能信口开河,胡编乱造,更不能错误丛生。
科学安排好时间分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
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
如何把意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色之一。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
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
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首先,导入妙趣横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新致的导入。
使景深含于情中,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高二哲学部份,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
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
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
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
在讲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避其锐气,击其惰性。
""攻其无备,击其不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总之,通过以上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都要遵循一致性,启发性,情感性,针对性,简明性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精和趣,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引导学生"景"的诱入,达到主客观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其次,讲授生动形象,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的勾通?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契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过程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
因此,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
如《经济常识》第一课的板书设计,主要住四个字,商品——货币,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本课内容连串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属性,规律,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职能、符号、与商品的关系等。
如此言简意骇,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的体系,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联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主客体的融汇。
重难点的讲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点的处理,因此,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
如价
值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这样逐层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
此外,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中学以上学生学习的难点,注意分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在以上教学环节中,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
此外,还要巧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的统一的境界。
再次,结尾引人深思,"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最后达到高潮。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最后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已的知识,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等行为规范,到达"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可以号召式结束,诗词抒情式,含蓄式,引经据典式,谈话式结束,如哲学部份用图式说明法结束比较好,这主要是针对单元复习时使用,唯物论可以以物质和意识四个字为中心构建图式和辐射知识点;辨证法以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为中心;实践论以实践——认识为中心,这样以图式中心来结束,从理论上可以对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
从思想教育来说,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法要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践论用树立实践的第一观点。
从其方法论意义看,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用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
达到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做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
这样的结束,既可以使主客体融知、行、意为一体,又可以达到"外施造化中得心源"之效。
总之,以上三方面——凤头,猎肚,豹尾紧密联系,层层递进。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如果能较好的融入意境,达到意境完美、情景交融、心与物的交汇。
那不仅能扣人心弦,深化教育内容,而且能增强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