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心得与体会[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的心得与体会
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师的教学理念在逐步转变,教学方式朝着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方向改变。在活动中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分别阐述自己的教学方法。
同课异构相互交流教学方法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同课异构”活动围绕“该如何更好的实施课堂教学”为主题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在逐步转变,教学方式在不断朝着如何更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方向改变。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授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诸多不足,需待深入反思和改进。下面就以五年级数学上册《组合图形》的教学的实施过程为例,针对二位老师的主要教学片段提出一些看法。
片段一:复习回顾
吴老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简单的图形?
生: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然后多媒体课件出示。
紧接着吴老师就提问学生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作答。
师小结:这些单个图形称为简单图形
丁老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有关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
动画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紧接着丁老师让学生阐述这些图形本身具有的特性,然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学生回答正确之后加以鼓励。
在比较中不难发现,这两位老师共同存在的问题是回答问题格式化比较严重,评课教师认为:对旧知识的复习,也要选择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内容,例如,黑板的面积、门窗的面积、三角形纸的面积,让学生动手再试一下,三角形的稳定性,让有些简单的图形动起来,会说话。将二位老师的复习内容综合一下会更全面,这样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从实践中引入——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实际生活中去巩固。”达到共同的复习引入目的。
片段二:教学例题
针对教科书中的例题四,求右图一间房子侧面墙的面积。
(吴老师)
1.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师问:这个组合图形可以分成哪几个已学过的基本图形?
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两种情况。
a.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b.两个梯形
2.求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a.用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b.求两个梯形的面积的
和
3.全班齐练习汇报结果
方法一: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的和(见图1)。算式:5×5+5×2÷2
=25+5
=30(平方米)
方法二: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之和(见图2)。
综合算式:
(7+5)×(5÷2)÷2+(7+5)×(5÷2)÷2
=30(平方米)
师:组合图形的关键在于对图形的正确分解。
丁老师:右图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
师: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独立解答例4中的问题
算后与同伴交流,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注意发现学生中不同的解答方法。
讨论汇报交流:
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算的,也可以说说同伴是怎样做的。
(方法一与吴老师的一样)
方法二: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算式:(5+7)×2.5÷2×2
=12×2.5÷2×2
=30(平方米)
对片段三的评价,两位老师都是通过学生观察比较,独立思考活动,获取新的知识,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能使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发
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评课教师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经历“设疑——思考——探究——归纳结论——具体应用”的过程。教师在加强指导和引导的同时,启发学生把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几个图形,本节课二位老师都是用“分割法求和”来解答组合图形的。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例如例4还可以用“折叠法求和”,有些图形还可以用“补缺求差”的方法,在教学时要做到举一反三的方法去巩固知识。
总结与反思: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针对两位授课教师的“组合图形”的教学片断,评课组老师认为,本课的重点要使学生发现、理解、掌握、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在教学中,重点应在学生思考、理解,把简单组合图形分割或添补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上,明确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思路,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又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出现教师直接给学生总结出公式等,还要切忌,在学生独立思考操作时,由教师代替做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