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水利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abharlann Baidu
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 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 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 作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 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90年),字 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 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早年从董仲舒学《春秋》,从孔安国学《尚 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 书》。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 开始动手编《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 “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 司马迁所记最多的是他当时耳闻目睹的水利工程。他参加过瓠子堵口; 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 南方游览过庐山,看过九江、五湖,到过湘水、洞庭湖和钱塘江;东 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 边到过黄河下游,从洛口、大伾到入海处的河道;还游历过淮、泗、 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 汶、济、漯、洛、渠;西方看过岷江和离堆;北方诉黄河自龙门到朔 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 方(今后套及宁夏等地区)。 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 修改工作。
通渠
通渠分为两部分,有三江与五湖之分。三江通渠是泛指长江下游众 多的水道,而五湖指太湖流域的湖泊。均是用于行船与灌溉。 《史记·河渠书》中说:“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於吴, 则通渠三江、五湖。”便是指的通渠。
淄济运河
位于山东临淄至济水,是齐国连通淄水与济水的一条运输型运河。 《史记·河渠书》中说:“于齐,则通菑济之间。”便是指的这条运 河。
鸿沟
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 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扩建。修成后,经过秦代(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206年)、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魏晋南北朝(公 元220年~公元581年),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西汉(公 元前206年~公元23年)时期又称狼汤渠。 它在今河南省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过中牟北,开封北而后折向南部,经 过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分成两条支流:一条向南进入颍河,一条向东 进入沙河,二条又分别汇入淮河,形成黄淮间的水运交通网。 隋代(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开通济渠,即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 年)、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时期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交通 干道,相当于鸿沟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用。元代(公元 1279年~公元1368年)开始,建都北京,开京杭运河,水运干线东移,蔡 河就堵塞了。 楚河汉界这个词语中的河界指的就是鸿沟。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36岁。汉武帝封禅泰山,司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10岁,在夏阳耕读。《太史 马谈病死洛阳。司马迁到泰山参加封禅。 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岁,正式做太史令,一边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11岁。窦太后死,汉武帝罢 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 黜黄老之言,发动尊儒。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42岁,《太初历》完成,开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12岁。是年董仲舒上“天人 始编写《史记》。 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 读,时在长安求学。 尉李陵投降。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史记》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从 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狱的时间中完成的) 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50岁,汉武帝改元大赦。司马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20岁,开始外出游历,回长 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 安后,为汉武帝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55岁,完成了《史记》。 奉使巴蜀。
河渠书为史记卷二十九,书七
工程简介
• • • • • • • • • • • • • • • • •
记述从禹治水开始,延续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黄河 宣灵辅芍鸿龙褒漕郑引都淄通邗荆鸿大 瓠子堵口,及其以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史实,共 房轵渠坡隙首斜渠国漳江济渠沟汉沟禹 13段,25事。其中防洪6事、航运3事、灌溉11事、航运兼 宫渠 坡渠道 渠十堰运 运 治 灌溉5事,所叙河流有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淄水、漳 ( 二 河 河 水 水等。 井 渠 渠 )
邗沟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 韩江、中渎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 至淮安以北的淮河。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于公元前486年筑邗城 (今扬州市),开通邗沟。最初南端自长江引水北流,向北绕经一系列湖泊, 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航道弯曲,到末口入淮河。东晋南北朝时,由于 自然条件的变化,江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于上游开支河从今仪征引江水通航, 并在运河口建 堰埭 、水门节水,河上亦建有多处堰埭。 隋代两次重开此河,炀帝开挖通济渠时,又开邗沟,自山阳至江都入扬子江, 沟通江、淮,成为隋代南北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连。开元二十二年(734),在扬子镇以 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入江。从此,瓜洲运口与仪征运口并用。北宋,在邗 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 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 闸 。元代开京杭运河 ,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仪征,北口仍 在淮安北。 今天运河上承中运河,北起淮阴水利枢纽的淮阴船闸,南到扬州市邗江区六 圩入长江,过江在镇江市谏壁口与江南运河相接,长197公里。为苏北航运干 道,亦为南水北调工程中的主要输水线路。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 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 百字,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 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 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 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 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 史书,它不同于前 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 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 的一种体例。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 《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 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 而成为传统。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 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 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 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 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 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 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 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 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 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 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 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 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 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郑国渠
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战国末年秦国穿凿的郑国渠。当时所以要兴建这 一工程,除上面所说的自然条件因素外,另一个因素是政治军事的需要。 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战国末年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 战国时,我国历史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 (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位于今天的泾阳 中心,统一全国。兼并战争十分剧烈。关中是秦国的基地,它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 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 量,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 号称4万顷)。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泽 食产量。 郑国渠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农田的水利工程。《史记·河渠书》、 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改造了盐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当秦国国力 《汉书·沟洫志》都说,它的渠首工程,东起中山,西到瓠[hù胡]口。中山、 碱地4万余顷(相当于现在280万亩)。一向落后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起 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欲有事于东方时,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 瓠口后来分别称为仲山、谷口,都在泾县西北,隔着泾水,东西向望。 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 富庶甲天下。 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 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 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 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 这一年是秦王政元年。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地采纳这一诱人的建议。并立 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 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 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 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引漳十二渠
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在魏邺地,即今河北磁县和临漳一带。 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 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中国中部河南省安阳市北)。《史记》 《吕氏春秋·乐成》认为,该渠为魏襄王时(约在西门豹后100年)邺令史起 等古籍记为战国魏文侯时邺(治今临漳西南四十里的邺镇)令西门豹创建 所建,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亦采用此说。经考证, (公元前422年)。 后人一般认为“西门豹溉其前,史起灌其后”。 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 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有很多泥 沙,可以灌溉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而富庶起来。东汉(公元25年~公元 220年)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从此改名天井堰。 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天井堰改建为天平渠,并成单一渠首,灌区扩 大,后也称万金渠。渠首在现在安阳市北40余里,漳河南岸。隋代(公元 581~公元618年)、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以后这一带形成以漳水、 洹水(今安阳河)为源的灌区。唐代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十万亩以 上。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民国还有时修复利用。1959年动工 在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了古灌渠。
谢谢
史记· 河渠书 工程简介
by:王元超
司马迁(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丙申二月初九/前135年—前90 年/前86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 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西汉武帝时期人。又被后世称为史 迁、太史公。 司马迁20岁时,从长安出发,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巴蜀 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年)承 袭父司马谈职,任太史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 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创立了“太初历”。此后,司马迁开 始《史记》的写作。 天汉三年(前98年),因为李陵辩护而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 史,“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对后世史学和 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了《史记》外,司马迁还著 有一篇著名的文章《报任安书》。
荆汉运河
荆汉运河是位于湖北江汉平原,利用汉水、云梦野的一条以 运输为主的运河。见于《史记》、《水经注》等书记载的中 国最早的运河,应当是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任用鄙 人出身的孙叔敖为令尹,因晋楚争霸战争以及北上会盟“问 鼎中原”的需要,而开凿的荆汉运河和巢肥运河。荆江运河 把发源于荆山流入长江的沮水,与发源于郢都附近流入汉水 的扬水连接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