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格律诗的拗救

合集下载

诗的拗句及补救

诗的拗句及补救

诗的拗句及补救1.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

出现拗句,一般应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

如"红颜弃轩冕",第三字按格律应该平声而用了仄声,就把第四字应仄而改用平。

又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上句第五字该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该仄改为平。

拗句经过拗救,就算合律。

否则,会出现犯孤平﹑失黏等毛病。

做格律诗旧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只是一般的说法。

因为在五言格律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五字的平仄,有的是不能轻易更动的。

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2.指格律诗中间两联中有不依常格的诗。

1、拗句的概念所谓拗句就是指格律诗句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

首先拗句必须是律句,不是律句就谈不上“拗”。

在律诗中从广义上讲,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就是拗,就是我们在上面讲的正格和变格中提到的变格,所谓变格中涉及的字就是“拗”,那么变格律句就是拗句了。

在律诗中我们要说的拗句相对来说也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这也是狭义上的拗句,我们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还要分成小拗和大拗来,小拗通常是指1、3、5部位平仄格式发生变化,大拗是指4、6位置(五言4位,七言6位)平仄发生变化,下面我们讲解。

2、拗句的救诗人在写作时对律句犯拗的地方想办法进行补救,这就是拗救。

由于近体诗中已经有很多不论平仄的字了,那么这类字也就无用拗救了。

拗救就是当本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使用“仄声字”而形成“拗”,为了声律和谐,就要在本句或是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本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

拗救有三种情况:(1)本句自救。

七言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五言的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律诗中的拗救 _河北春秋

律诗中的拗救 _河北春秋

律诗中的拗救_河北春秋律诗中的拗格律诗中,凡平仄符合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所谓“拗救”,就是指在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即违反了格律组合规则的句子,必须采用补救的方法。

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必须在本句或者其对句的对应位置上,把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以为补偿。

这样,拗了用救,仍算合律。

拗救的形式,主要是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的自由空间。

可以这么说,格律诗之所以能够生存数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变通方式存在而能让格律诗生机勃发的。

如“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精炼优美的诗句,只能用拗救的方法才能写成。

常见的三种拗救法:(一)、本句拗救:本句自救又称“孤平拗救”。

在7言的第4字或者5言的第2字是平声,而它的前后都是仄声字,成为“仄平仄”时,就是犯“孤平”了。

具体用法如下:在5言“平平仄仄平”的句型里,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就犯了孤平。

为了避免出现孤平,就只能在本句的第3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平平仄平”的句式。

这样的句式没有违反格律的要求。

这个句型中,第1字拗,第3字救,所以叫“本句自救”。

在7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里,如果第3字用了仄声字,也是犯了孤平。

为了避免孤平,就必须在本句的第5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第3字拗,第5字救,也是“本句自救”。

刘禹锡《纥(ge)那曲》“竹枝无限情”,苏颋ting《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都是第1字拗,第3字救的例句。

贾岛《三月晦日送春》的“明月有光人有情”,曹邺(ye4)《送人归南海》“十二玉楼非我乡”,都是第3字拗,第5字救。

小菜鸟文集《遥思》清风逐月浮云飞,手按长箫寂寞吹。

迢迢汉河九霄处,乡思千里人未归。

(二)、特拗拗救:特拗的句型:在5言中,基本的句型有两种,一种是“平平仄仄平”,还有就是“仄仄平平仄”。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宋时盛(笑破红尘)一引子我们在读前人的诗作,分析声律结构时发现,一类是普通的格律诗,使用律句,讲究平仄粘对;另一类是古体诗,不讲平仄粘对,只是一堆有意境的口号而已。

但是有一类诗,既不同于一般的律体,也不同于古体:讲究平仄,讲究不粘、不对,讲究使用拗句。

因为这种体材中,有较多的、刻意追求的拗格句式,故称之为拗体诗。

那么,什么是拗体诗?什么是拗句?在此,还须回顾一下以前讲过的知识。

(一)格律诗的四种标准句式:(1)平起仄收式:(2)平起平收式:(3)仄起平收式:(4)仄起仄收式:对于七绝的正体组合模式(常用模式),不必死记硬背,根据七绝组合模式的三项原则(一是联内上下句平仄相对;二是上联对句与下联起句联间平仄相黏;三是偶句押韵脚分明)。

只要确定了第一句的句式,其下面三句是可以推导出来的。

例如平起仄收式*,其组合模式是:(—)—(|) |(—)— |(|)| ——(|) | —(|)|(—)—— | |(—)—(|) | | ——(*:横线表示“平声”;竖线表示“仄声”;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这就是七绝的正体平仄谱的四种标准律句之一——(1)平起仄收式的的组合模式(去掉开头两个字就是五绝的正体格式),其余三种标准句式类推。

因为下面所讲的内容与此相关,所以温故而知新。

(二)拗句与拗体诗在《王力诗词格律十讲》第六讲“平仄的变格”中,王力先生有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因此,相对于正体格式讲,“拗”就是不顺、不合、病态。

这种具有特定的不合声律要求的格式称为拗格,拗格的诗句就称为拗句;而拗体诗,则是这种拗格病态的集中体现,它是刻意打破固定的格律、用拗句写成的格律诗。

它是格律诗的一种变体。

这类诗的特点是生涩瘦硬﹑崛奇古拙﹑富于气势。

请注意,诗中出现拗句,不一定就是拗体诗,而在拗体诗中一定是拗格成堆之地。

二拗句种类在正体平仄谱中,这四种标准句式,除了孤平、病句以外,每一种句式中组合模式的第一、第三字是加圈的(标红),表示该字可平可仄。

格律诗之拗救全解

格律诗之拗救全解

关于第四个字,只有五言的“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拗了,在对句的第三字补救;七言的第四字, 目前还没有可以随意变动的例子, 关于第六字,七言有两种变动的例子,如特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子中的五六字调换了位 置,称为五拗六救,还有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出格了,必须在对句的第五字补救。 如何补救,下面我会详细讲解。 10,分句式讲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五言: a,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一字不可以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中平仄仄平,是孤平,如果第一字变 动了,要在第三字补上一个平声字。如果第三字变动了是小拗,写诗的时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 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b,仄仄平平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平平仄;第三个字不可随意,万一第三字随意了, 第四个字没有随意,就算了,也不补救;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有押仄韵的,下面同, 即使是白脚,也不可以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万一第四个字变 动了,要在对句(下一句)的第三个字补救。 c,平平平仄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平平仄仄;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三仄 尾;万一第三字变动了,第四字补上一个平声,是特拗,特拗以后,第一字就不准再随意了; 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第四字变动, 除特拗句外) d,仄仄仄平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中仄仄平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三平 尾;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七言: (a)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 成了孤平;如果第三字变动了,要在第五字补上一个平声字;第五字变动了是小拗,写诗的时 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七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 第二、四、六个字不准随意。二、四、六要分明。

格律诗的拗救

格律诗的拗救

格律诗的拗救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是格律诗最基本、最规范的要求。

但在实际创作实践中,由于汉语言字、词声调及其意义与人们实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往往不可能一字一音不变的完全按照诗词格律规定的基本句式和基本格式来写作,于是便出现了一些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者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的现象,造成了诸如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等平仄不协调的情况。

古人把格律诗句中这种平仄不协调的现象叫做拗句。

出现了拗句就要补救,只要补救恰当,就不算平仄失调。

什么是拗救在格律诗中,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即凡是必平必仄的地方,作者如果改变了平仄,便是出了律。

这样的诗句就叫做拗句。

所谓“拗句”,就是拗口、不顺畅的意思。

出现了拗句就要补救,补救了还是律诗;如果不补救,则是诗中的弊病。

这种一拗一救的补救方法,就叫做拗救。

近体诗要保持平仄字数的相对均衡,仄声字不宜过多,因此拗救总是以平救仄。

所谓“拗”的主要表现,就是诗句中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或者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

“救”的方法是,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另一个该用仄声的地方改用平声,或该用平声的地方改用仄声,对用错了平仄声的地方加以补救,以达到协调平仄,也给诗人写诗增加一点自由。

纵观古今诗坛,容易出现拗句的情况主要有:1、孤平,2、三仄尾,3、三平调。

下面分别做一介绍。

1、关于孤平所谓孤平,是指五言或七言的平脚句式,除韵脚之外,仅有一个平声字。

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

律诗讲究平仄,本是为了声韵的不单调,平仄相互交错,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犯了孤平,诗句则呆滞,故诗人力求避免,就是在动之害义的情况下,也要想方设法补救。

这种拗句只会出现在乙种句式上。

正确的句式应当是:五言句:平平仄仄平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第二个字是音节点,不能变动,只有第三个字可以变通,但如果只变通一个第三字,改平为仄,句式就变为:“仄平仄仄平”,这样就犯了孤平,因为去掉韵脚,就剩一个平声字了。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浅议格律诗里的“一平救三拗”

浅议格律诗里的“一平救三拗”

浅议格律诗里的“一平救三拗”浅议“一平救三拗”作者:袁彰俊在格律诗的欣赏和创作中,经常会遇到“拗救”这个词,初学者对它知之不多,感到很神秘。

其实,只要你认真学习,要了解它、掌握它和运用它并不难。

什么叫“拗”?拗即拗口。

在格律诗中违反了平仄格律,该平而为仄,或该仄而为平,读起来不顺口,就叫“拗”。

什么叫“救”?救即补救。

在格律诗中,如果一个句子拗了,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加以补救,该仄而为平,或该平而为仄,就叫“救”。

“拗”和“救”合起来,就叫“拗救”。

拗救是一种高超的创作技巧,它虽然增加了读者分析诗的难度,但却给格律诗的创作带来了方便。

拗救的种类和方法有多种,本文不作全面的介绍和评析,只就“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后,在拗救方面所起的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平平仄仄平”句式,是五言格律诗的一种律句形式,它的第三个字异乎寻常。

按照正格,它应为仄声;按照“一、三不论”,它应仄可平。

除此之外,它还另有奇处。

只要它改用平声字,便可以像灵丹妙药一样,补救本句或出句中三个字的“拗”,能够“一平救三拗”。

这个平声字可以救哪三拗呢?一、救本句“孤平”何谓“孤平”?历来说法不一。

传统的“孤平”定义是:在“仄平仄仄平”句式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

但也有一些现代学者认为,这个沿用多年的孤平定义,并没有说明孤平的问题所在。

所谓孤平,应该是指句中的平声都被“孤立”了。

句中的平声都被仄声分割开来,成了“孤立”的平声,所以称“孤平”。

孤平的“孤”字不是单一的意思,而是孤立的意思。

因为在每一个律句中,必须至少有一处是两个平声相连的。

对孤平的释义虽然不尽相同,但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却是公认的。

在过去,科举考试如果犯了孤平,诗就可能会被判为不及格。

在现在,犯了孤平也会被认为是犯了最大的诗病。

因此,孤平是必须加以避免的。

在“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中,如果第一个字根据诗意必须使用仄声字,没有办法更换,那么,这就犯了孤平。

变格拗救的口诀

变格拗救的口诀

变格拗救的口诀王力《汉语诗律学》云:“谈律诗必须兼谈拗救,这等于法律上的‘但书’;‘但书’应认为法律的一部分,并非法律以外的东西”。

也就是说,唯有掌握正格与变格两种准则,方能随意驾驭平仄格律,做个获得自由的诗人。

变格的绝妙技巧,即为拗救。

拗救,分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一般拗救与特殊拗救两类。

拗而能救,便不为“病”。

所谓拗救,就是调整平仄位置,既要合律,又要合意,声意契合。

拗救是有规可循的,围绕一个“位”字,可以概归五句口诀:(1)本句隔位救。

即指五言一拗三救,七言一拗三救或三拗五救的一般拗救形式。

譬如,高适《别韦五》“欲归翻旅游”【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平仄平】,不仅一拗三救,而且避免孤平。

又如苏轼《新城道中》“溪水自摇沙水清”【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平仄仄平平仄平】,便是一拗三救与三拗五救并用,非但救拗,而且避免孤平。

杜甫《至后》“远在剑南思洛阳”,其中三字“剑”,是一个专用名词很难改动,迫使五字该仄而平,换个“思”字,结果避免拗句与孤平“双劫”。

(2)本句换位救。

即指五言四拗三救、七言六拗五救互换平仄位置的一种特殊拗救形式。

因为,五言四字七言六字皆属重音节,如实行平仄互换,不合“二四六”分明的口诀。

但是,先贤并未墨守口诀,而是坚守“声必从意”。

如王维《奉和圣制》“言陪柏梁宴”;李白《过崔八丈水亭》“檐飞宛溪水”【平平平仄仄变为平平仄平仄】;白居易《百花亭晚望》“日色悠扬映山尽”;杨万里《辛亥元日送张德茂》“待把衣冠挂神武”,这种互换位置的句式,尤其适合绝句第三句律诗第七句,往往形成一种跌宕顿挫、铿锵有力的高古格调。

(3)对句同位救。

即指五七言,除二字与句脚不可拗外,其余均可在同一位置,出句该平而仄,对句则该仄而平,形成上下同位平仄相救。

单字同位相救,为一般拗救;双字同位相救,为特殊拗救。

如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当平而仄】夫子,风流天【当仄换平】下闻”;杜甫《送远》“带甲满天地,胡为君送行”;苏轼《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烘空红拂桑”;陆游《上虞逆旅见旧题岁月感怀》“青山缺处日【当平而仄】初上,孤店开时莺【当仄换平】乱啼”,皆是单字同位一般拗救。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对句相救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对句相救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对句相救格律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有拗有救,才为不病。

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二)对句相救第一种是腹节上字前拗后救,或后拗前救。

前面曾说过,写诗时,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腹节上字),尽量按标准句式写,最好不用拗字,若是腹节上字拗了,要尽量用对句相应的字去救。

所谓小拗,就属这一类。

例如: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谁言宰邑化黎庶,欲别云山如弟兄(李嘉佑《承恩量移宰江邑》)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歌声袅袅出清漠,月色娟娟当翠楼(杜牧《南楼夜》)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上述拗救方式,叫作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

诗人写诗,有时对句腹节上字非用平声不可,于是就将出句腹节上字的平声改用仄声,来个平拗仄救。

这种拗救方式只适用于出句是甲1句(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是乙2句(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一联。

其他联式都不适用。

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和三仄脚。

若是乙2句作为出句,也就是入韵诗的首句,腹节上字该仄而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怎么样救?不用救。

因为对句是甲2句(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其腹节上字正好是仄声,平仄相对,若是以平相救,则成为三平调了。

七言诗首句入韵的多,前人以乙2句为首句,第五字用拗字的不少。

例如:承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戎昱《离家别湖上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庭院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张耒《夜坐》)所谓一三五不论,其中第五字只有在上述条件下,即乙2句作为入韵诗的首句时,仄改平而不用抵偿。

写近体诗时,腹节上字尽量不用拗字,如用了,应尽量去救;当然,不救也勉强合辙,故云“小拗可救可救不救”。

拗救在格律诗中的应用

拗救在格律诗中的应用

前几天我给大家讲了格律诗的律,相信大家现在心中也比较清晰了。

我给大家讲的律,是格律诗的正格。

如果写诗按正格写,当然是最好的。

但事实上,我们因为行文的需要,对律有了不同于正格的安排。

格律诗,虽然有不少规则限制,但也给了写诗的人一些宽松,那就是135不论。

当我们遇到135不论时,所得出的律我们称之为“变格”。

这些变格虽然有些自由度,但必须符合一些条件。

那就是:(1)不能让句子犯孤平(2)不能让句子犯三平脚或者犯三仄脚(3)不能让句子平仄失替综合以上条件,我们就可以进行自由的创作了。

假如在创作时,犯了以上所列的几种“诗病”又如何解决呢?通常我们把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

所谓拗者,不顺也。

当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当然就要救了,否则该格律诗就“不及格”了。

对这些拗句所施行的补救,我们称为“拗救”。

在学习写格律诗时,不但要学习格律诗的正格,同时也要学习其“变格”,当“变格”犯了某些“错误”时,就要学会对“拗字”进行“拗救”。

拗救最常遇到的,就是救“孤平”。

孤平:一个律句中除了句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情况称为“孤平”。

格律诗的拗救,主要为了以下三种情况:(1)救孤平(2)救特拗(3)救大拗第一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仄平脚句型。

(如不救会使律句犯孤平)第二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仄仄脚句型。

(如不救会使出句三仄脚)第三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平仄脚句型。

(如不救会使出句和对句平仄不和谐)我告诉大家一个方法。

遇到仄平脚句型的拗救:属于孤平拗救。

五言律句是一拗三救(第三字救第一字);七言律句是三拗五救(第五字救第三字)。

遇到仄仄脚句型的拗救:属于特拗。

五言律句是三拗四救(第四字救第三字);七言律句是五拗六救(第六字救第五字)。

遇到平仄脚句型的拗救:属于大拗。

五言律句必须由对句第三字施救;七言律句必须由对句第五字施救。

下面接着详细讲解律句拗救的方法。

我们遇到的句子,总共有四种句脚类型。

(1)仄平脚句型。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遇到这样的句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如果以135不论而由平声字变仄声字,即拗。

律诗拗救大全(自己总结)

律诗拗救大全(自己总结)

拗救大全
基本句式四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尾拗救句式与方法
例1:
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拗成:平平仄仄仄平仄,小拗,可救可不救,如果要救,需在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字改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2:
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拗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大拗必须救,需在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字改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或者仄仄仄平平仄平。

特殊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以上是仄尾所有的拗救方法
平尾拗救句式与方法
例1:
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拗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可将本句第五字改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2:
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句式不能拗救。

以上是平尾所有的拗救方法
以下是五言的拗救,跟七言的是通的,七言只是在同等句式上加了二个字。

拗救只有三种:
其一,半拗。

本应仄仄平平仄,写成仄仄仄平仄就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其二,本应仄仄平平仄,写成仄仄平仄仄就必须对句平平平仄平或者仄平平仄平拗救;
其三,本应平平仄仄平,写成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需要拗救,写成仄平平仄平即可。

拗救只有两个原则,其一,出句(单数句)第四字格律错误需要拗救;其二,对句(偶数句)孤平需要拗救。

其余情况都不用拗救,不过别忘了还有一种特殊格律。

平平平仄仄一句,若写成平平仄平仄,即是特殊格律诗词,此时首字必须平声,绝对不能写成:仄平仄平仄。

补充一句,也就是说抛开三种拗救和特殊格律诗句才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

格律诗句的三种救拗方法举例(一)什么是“拗”,从字面上讲,就是“拗口,不顺溜”。

在格律诗中,七言句的2、4、6位置上的字,五言2、4位置上的字十分清楚重要。

一般的,按照格律诗的成句要求,该平必平,该仄必仄。

特别是七言的4、6位置上、五言的2、4位置上是平声字时,这个平声字也不能是“孤独”的,它的前后要有一个平声字“相伴”,否则,这个“平声字就是“孤平”,从音律方面讲就“拗口、不顺溜”。

在格律诗中,凡是字的平仄符合诗句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不符合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拗救”,或者称为“救拗”,是指对在格律诗(近体诗、今体诗)中出现的“拗句”进行“补救”的方法。

即,在一个诗句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无奈用了仄声字,就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位置上,把本应用仄声的字改为用平声字,以此作为补偿。

“救”了“拗”的诗句,也算合律的。

但是,要知道,“拗救”是诗由“古风”式向“律诗”转化的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它毕竟是特殊的。

最好的是不出“拗句”。

同时,我们要明白这样一点:只有搞懂了什么是“拗”、什么是“拗救”,在读诗时,才能辨别一首诗是格律诗还是古风、古绝之类的古体诗。

“救拗”的作用似乎有两点:①给有的人认为格调高雅;②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地自由。

“救拗”的常见方法有两中:①本句自救;②对句相救;有时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糅合为一体。

这一点很重要。

另外:特殊句型也只能算在特例中。

一、本句自救举例本句自救,在五言中是“平起平收”的句子,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在七言中是“仄起平收”的句子。

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无论在五言还是七言诗中,这一句出现格律诗第在2、4、6、8句的位置上,也可能出现在首句入韵的第一句的位置上。

这种救拗的形式,是防止诗句最中心位置的“平声字”成孤的一种做法,即,在五言中防止第2字是孤平,在七言中是防止第4字是孤平。

有人说,这种救拗,是学诗时首先应该知道的。

例一:唐·苏颋·汾上惊秋 ------第1句【本应】平平仄仄平,【实际】仄平平仄平,【1字应平而仄,2字成孤,3字救。

我学写诗(26)一一关于拗救(3)

我学写诗(26)一一关于拗救(3)

我学写诗(26)一一关于拗救(3)一、为什么要用“拗救”? '拗’是不顺的意思。

'救’是补救的意思。

我们在前两学已经学了什么是“拗救”,怎么样“拗救”。

那么,为什么要用“拗救”呢?一个格律诗的正格,他的平声字和仄声字,字数是差不多的,如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个28字的格式里,有14个仄声字,14个平声字。

平仄相当,使列式整齐划一,使音韵和谐统一。

但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如果只按正格写,就会舍弃大量的好词好句。

为了照顾意境,写出更多优美的诗句来,我们就要有所取舍的改变正格中某些部位的平仄排列,故而产生了'拗’,而为了不至被'拗’破坏整体的和谐,我们就要用到'救’。

“拗救”的意义就在于恰当的选择“好词好句”,利于“好作品”的产生。

这可以从解除固有束缚方面理解,也可以从增加新异形式方面理解。

拗救和变通一样,都大大丰富了格律诗的表达手段,扩大了诗作者的选择余地。

而拗救又比变通更加引人注意。

变通所涉及的是单数字,是不影响格律诗本质的字眼,拗救所涉及的却是双数字,是体现了格律诗本质的字眼。

二、“拗救”的变格1、平平仄仄平(正格)一一仄平平仄平(变格)(一拗三救,本句自救,孤平拗救)(红字为拗字,绿字为救字,下同)例1: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本诗变格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为避免孤平本句自救,首字“恐”拗,三字“天”救。

2、平平平仄仄(正格)一一平平仄平仄(变格)(三拗四救,本句自救,三仄尾拗救)例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本诗变格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尾联出句是特定格式句(特拗),即出句的三字“在”拗,四字“歧”救。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为了大家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今晚我们再来从细学习四相调整之二:拗救偶用。

孤平必须救,对孤平的救,叫孤平救。

拗句也应该救,对拗句的救,我们称之为“拗救”,孤平句本质上也是拗句。

所以,广而言之,也可以把孤平救和拗救,统称为“拗救”。

下面我们讲“拗救”的三种救法。

(1)本句救本句救适用于对孤平的救。

在孤平句中,第一(三)字用了仄声字,后面第三(五)字本来是应仄可平的,改用了平声字,就等于把前面的孤平补救回来了。

如:“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三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还有(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五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

记住孤平的错误是犯在平收的句式中。

而仄仄仄平平第一字用了平声,也不会是孤平。

所以说白了,孤平是在五言律句平起平收、七言律句仄起平收中犯的错误。

下面我们举几个诗例说明:2379及第后荅潼关主人(唐·吕温)五言律诗押元韵本欲云雨化,却随波浪翻。

一沾太常第,十过潼关门。

志力且虚弃,功名谁复论。

主人故相问,惭笑不能言。

这首五律今天早上在我们的【温馨港湾】群小西转发早读诗的一首。

我们来看第二句“却随波浪翻”,第一字“却”字是仄声,很可能把第二字“随”造成孤平,所以第三字用“波”平声字救。

再看: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是李白的一首五律,名字叫《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其中颈联的下一个律句“月光明素盘”就是“月”字犯“孤平”,用“明”字来救的。

我们看看它的平仄分配:“仄平平仄平”。

这在律诗和律绝的律句中,依然还是算正格的。

我们知道这是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的衍生。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七言律诗的例子: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是唐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中的第三首。

格律诗的平仄与拗救

格律诗的平仄与拗救

格律诗的平仄与拗救许久没有关于文学方面的内容了,来一个。

有诗友提出这个问题,想比较通俗地谈谈一、平仄平仄,是格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

格律诗的平仄规则,简单说来有以下几方面:(一)句的平仄规定——交错。

在一句当中,构成句子的字(词)的平仄音是交替出现的。

1、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2、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3、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4、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以上是五言诗的平仄规则。

如果是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句子前面加上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头。

请看下面的对照:1、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2、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3、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4、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从以上可以看出,句子的平仄规则一共有八种,其中五、七言各四种。

只要记住五言四种,七言加两字就可以记住这八种基本格式了。

(二)联的平仄规定——相对。

每两句诗叫做“一联”,每联的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

出句与对句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平仄相反,也叫相对(对立)。

如:出句:仄仄平平仄对句:平平仄仄平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首诗的第一句是平收的句式,那么这一联(首联)的对句就不是完全相对的了。

例如:出句:平平仄仄平对句:仄仄仄平平——对句第三字与出句第三字就不是相对的,两句的第五字因为用韵,所以也是相同的。

出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句的第五字与出句第五字也不是相对的,两句的第七字因为用韵的关系,所以也是相同的。

这是由于诗的韵脚的要求造成的,只要记住这点细微的差别就可以了。

(三)联与联之间的平仄规定——相粘。

律诗由四联八句组成,从第一到第四联,分别叫做首、颔、颈、尾联。

绝句由两联四句组成,第一联和第二联分别叫做首联和尾联。

联与联之间的平仄规定是:后一联出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的前两个字的平仄是相同的。

(因为第一个字往往可平可仄,所以有的书中只说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同,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浅谈五言律诗的变通与拗救

浅谈五言律诗的变通与拗救

浅谈五言律诗的变通与拗救格律诗的变通、拗救,表现在绝句、律诗以及排律里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种特殊的用字方法。

我们探讨过绝句作品中的变通和拗救,现在讲讲律诗中的变通和拗救。

分辨律诗中的变通和拗救,通常也要分析它的实际平仄和原型格式,并通过两者对比去发现哪里存在着变通和拗救。

①五律中的变通及b2拗救五言律诗实际平仄原型格式本以高难饱,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徒劳恨费声。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五更疏欲断,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一树碧无情。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薄宦梗犹泛,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故园芜已平。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烦君最相警,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我亦举家清。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李商隐《蝉》以上所列,在左的是李诗的原文,在中的是此诗的实际平仄,在右的是此诗的原型格式。

此诗的实际平仄,按古音认定只有第五句第一字“薄”,古为入声,今读平声,要避免以今律古。

其馀的字音平仄古今没有区别。

此诗的原型格式可以如此推知:把作品的第一句“本以高难饱”的原型句式“仄仄平平仄”作为起点,以五言的a1、b1、a2、b2句式作为结构材料,遵循与前一句的平仄“上对下对”、“上粘下对”、“上对下对”、“上粘下对”……的原则推导出其后七句,合共八句,即可完成。

所谓与前一句的平仄“上对下对”、“上粘下对”、“上对下对”、“上粘下对”……,换个说法就是第二句与前一句相比,它是句中平仄对立、句脚平仄对立,第三句与前一句相比,它是句中平仄粘连、句脚平仄对立,第四句与前一句相比,它是句中平仄对立、句脚平仄对立,假定还有第五句,它与前一句相比,必是句中平仄粘连、句脚平仄对立,总之,接续的句子不管多少,都是句中不断对粘、句脚不断对立的。

研究至此,可以把推导平仄格式的方法简化为:在首句(或a1,或a2,或b1,或b2)之后,接续句子的平仄,要做到句中不断对粘、句脚不断对立。

把此诗的实际平仄与原型格式加以对照,很容易发现,第一、二句两者平仄一致。

第三句第一字“五”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

浅谈七言律诗的变通与拗救(优秀范文五篇)

浅谈七言律诗的变通与拗救(优秀范文五篇)

浅谈七言律诗的变通与拗救(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浅谈七言律诗的变通与拗救浅谈七律中的变通和拗救分辨七律中的变通和拗救,跟分辨五律一样,要分析作品的实际平仄和原型格式,并通过两者的对比去发现哪里存在着变通和拗救。

①七律中的变通及b2拗救七言律诗实际平仄原型格式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宗臣遗像肃清高。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三分割据纡筹策,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万古云霄一羽毛。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伯仲之间见伊吕,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指挥若定失萧曹。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福移汉祚难恢复,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志决身歼军务劳。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杜甫《咏怀古迹》以上所列,在左的是杜诗的原文,在中的是此诗的实际平仄,在右的是此诗的原型格式。

此诗的实际平仄,按古音认定,要注意识别这些字:第一句第二字“葛”;第三句第三字“割”;第四句第五字“一”;第五句第一字“伯”;第六句第五字“失”;第七句第一字“福”,第七字“复”;第八句第二字“决”。

这八个字,古为入声,今读平声,要避免以今律古。

其馀的字音平仄古今没有区别。

此诗的原型格式可以如此推知:把作品的第一句“诸葛大名垂宇宙”的原型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作为起点,以七言的a1、b1、a2、b2句式作为结构材料,遵循与前一句在平仄上句中不断对粘、句脚不断对立的原则,推导出其后七句,合共八句,即可完成。

这种推导方法,前面已有说明,此后不再细说。

把此诗的实际平仄与原型格式加以对照,很容易发现,第一句第一字“诸”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三字“大”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

第二句第三字“遗”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

第三、四句两者平仄一致。

第五句第六字“伊”规定用仄,实际用平,造成相邻两顿同平,是拗字;第五字“见”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可作救字。

本句出现的一拗一救,其位置恰如所知,正是b2拗救。

第六句第一字“指”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

格律的拗救

格律的拗救

格律的拗救大家知道,律诗是典型的格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格律要求非常严格。

但是我们在阅读唐诗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不合乎格律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还有我们在创作时,也会碰到,想用某个意象的名词表达某种意境,但又不合格律,故受格律束缚和困扰,那么,该如何解决呢?这就涉及到我们常说的拗救问题。

今天这一讲,就和大家交流一下格律的拗救。

一、唐诗为什么会时常出现不合格律的现象?近体诗以前的诗,也有规矩,但这些规矩都是约定俗成的。

而律诗的格律却是由政府颁布的。

实际上,唐朝,共四次颁布诗格律。

分别为李渊、武则天、李隆基、李纯(唐宪宗)四人各自当政掌权时候制订。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大家在阅读唐诗时,看到不少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格律的原因,这是因为,拿今天理解的格律,也就是宋格律去印证唐诗,毕竟,从初唐到北宋,时间上跨越500年左右。

自然会出现偏差。

至此,如果我们明白了近体诗是宋代的格律,那么,对唐诗阅读中出现不合格律的现象,自然就会见怪不怪了。

二、我们在创作中,受格律约束,一旦出现格律的困惑怎么办?创作中,偶尔会遇到为了生成某种意境,非得使用某个不在律的名词等,这个意象又无可替代,因此就会出现困惑。

那么该如何处理呢?答案很简单,唯一的途径,就是采用格律的拗救。

三、什么是格律的拗救?其实拗救应该分开了说,是“拗”和“救”两个概念。

拗是诗句没有按马蹄韵写而犯了拗口的毛病。

是一种诗病。

“救”就是进行救治。

有病了就要治疗。

那么这样合起来称谓“拗救”。

事实上这个称谓是不准确的,正确的应该叫“救拗”。

不过人们习惯使然就叫“拗救”了。

一般一句诗中平仄的比例不能超出两个(包括两个),如果超过两个(包括两个)就是拗句了,而一联中平仄的比例是平等的是1比1的关系,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我们写格律诗要受到平仄的限制,有的句子,因为固定词语或者是没有可以代替它的字,但是根据诗的脉络、意境或作者的想法就得这么写,没有可以代替的方法,那就形成了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格律诗的拗救谈谈格律诗的拗救,讲稿)近日,受叶吟兄所邀为“中华诗词学院”(网校)的学生讲一次课。

因对学院学生的诗词底子不甚清楚,不知道该讲点什么好。

就在前些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路过赵忠祥老师的博客。

看见赵老师写的一首七律《申雪、赵宏博复出夺冠可谓传奇,为国争光感人至深因赋》,作品如下:冰上蝶飞犹梦中,形如双燕影如鸿。

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

一世同甘缘可贵,半生共苦乐无穷。

复出不负国人望,夺取金牌立首功。

因为是名人博客,评论的人也比较多。

看得出来,有的评论是属于懂诗词的人所为。

其中有一个评论,让我印象较深。

有人说此诗出律44处之多。

从赵忠祥老师的其他诗词作品里一些句子如“李琰荣光惊六合”、“ 四十春秋从艺忙,豪情仍炽识开张”等来看,赵老师必然用的是古声韵。

那么,以上七律有没有格律的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

只不过不是44处,而是只有一个“出”字是出律的。

44处出律的说法,显然不负责的说法。

也因此,我决定给学院的学生谈谈有关诗词格律拗救的问题。

谈格律诗的拗救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以下几个概念:第一,什么是格律诗,第二,什么是格律诗的拗救,那什么是格律诗呢,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它是唐代以来形成的一种诗体,以有一定的格律要求而区别于古体诗(古风)。

我们所说的格律诗,是一个大的“分类”,其中包含了词和曲等。

那么何又为格律呢,说通俗点,格就格式,律就是规律。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律写成的诗。

这个格式和规律,其中包含了压韵、粘对、对仗、拗救等等。

而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就是格律诗拗救的问题。

那么什么又是拗救呢,为什么要拗,又为什么要救呢,拗,就是不顺。

救,就是补救。

拗救,就是不顺了的补救。

有拗才救,无拗不救。

无拗也谈不上救。

这就象我们一个没有生病的人,是不需要吃药的。

用这个比喻来说,拗就是生病了,救就是吃药打针。

当然,这里所说的拗救,前提都是以格律诗来说的。

古体诗(古风)不要求平仄,只要求压韵,因此就不存在拗救的问题。

格律诗(近体诗)的格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仄的问题。

说到格律诗,我们有不少人可能会这样说:不就是“平平仄仄”的诗吗,不错,就是平平仄仄的诗。

那么格律诗的平平仄仄,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律呢,归纳起来,无外乎十二个字“相重相间,要粘要对,有拗有救”。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有拗有救”的问题。

在讨论之前,我们还须弄明白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第二个是“孤平”的问题。

因为我们说的所谓的“救”,大多数都是站在孤平的角度来说的。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救,也主要是孤平的救。

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我们在格律诗的创作中,诗句在“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可以不论平仄,而“二、四、六”位置上的字,要论平仄。

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在此就不讨论了,大家在创作中,知道有这样一个概念,会用就行了。

不过,有一点是我们在创作和学习中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不能出现诸如三平尾、孤平等诗词硬伤。

有人提出此论只适合七言诗句,不适合五言,五言诗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虽然观点是正确的。

不过我觉得那是在钻牛角尖而已。

那什么叫孤平呢,说到孤平,诗词界争论颇大,大家观点也不甚相同。

这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派以王力为代表,我们暂且把这一派叫“除韵一平论”派。

他们认为,在格律诗句中,如果这个平声字改用了仄声字,那么除了韵脚外,全句就只剩下了一个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

这种说法虽然受更多人的接受,但是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矛盾的。

比如“仄仄仄平平”的句子,这是个标准的律句,按照“除韵一平论”的观点,那么这岂不是孤平么,显然不是孤平。

按“除韵一平论”的观点,“仄平仄仄仄平仄”的句子,也不是孤平。

但此句却是孤平。

显然是矛盾的。

还有一派,主要以启功为代表,我们暂且把这一派叫“两仄夹一平论”派。

他们认为,在格律诗句中,如果这个平声字改为了仄声字,就会形成前后两个仄声字中间夹一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

而这一观点,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比如晁说之《打球图》“九龄已老韩休死”,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格律皆为“仄平仄仄平平仄”;又如刘因《秋莲》“淡香杳杳欲谁通”,杜甫《绝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格律皆为“仄平仄仄仄平平”。

显然,以上诸例皆为律句,而非孤平。

我根据作诗多年的经验,以及自己对诗词的理解。

综合上面两派的观点,给孤平作如下定义:在格律诗句中,离韵脚(或白脚)较近的平声字,若换为仄声字,就会孤立地出现多个仄声字夹一平声字(或无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

此定义的好处在于,避免了以上出现分歧的情况。

如“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就不是多仄夹一平,而是两连平。

而“仄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则离韵脚较远,不在孤平范畴。

其实,七言的第一个字,都可平可仄,一向不论。

通过前面的准备,下面要讨论拗救的问题,就简单多了。

拗救,简单说来有如下的规律,那就是“平拗仄救,仄拗平救”。

而在实际创作中,一般都是“以平救仄”。

下面就举例来说说几种不同情况的拗救。

第一种情况,本句自救。

主要是指在“平平仄仄平”的诗句中,如果第一字换为仄,那么就变为“仄平仄仄平”,这显然属于孤平的范畴。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需在第三字补一平声字,变为“仄平平仄平”,就解决了孤平的问题。

因此叫本句自救。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以五言为例,以下皆同):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第二种情况,是对句救。

所谓对句救,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这样的例子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等。

例2(半拗一字双救)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这首五律第三联“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下句“相”字不但救了上句“独”字,也救了本句的“愧”字,因此为一字双救。

这在格律诗歌中是很常见的。

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等就属于此。

例3(半拗对句没救)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接”字应平为仄,对句没救。

格律诗按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也叫音步,五言第三字不属于重要音节上的字,因此不是什么大毛病,可以不救。

在创作中,这是很实用,也很常见的。

当然,如果能救,救自然是好的。

其次,第四字换为仄声字的情况,属于大拗,大拗必须救。

此种情况为第四个平声字换为仄声的,即“仄仄平仄仄”,必须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白居易《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上句“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一句,就属于大拗,必须在对句救。

“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平)”。

对句的“吹”字,救了上句的“不”字。

这样的例子还有如王维《归嵩山作》“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为三四两个平声字皆换为仄声的,即“仄仄仄仄仄”。

这也属于大拗的范畴,对句必须救。

此种拗句的救法,和上面的例子是一样的。

都是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崔涂《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这首五律第三联“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格律为“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上句“骨肉”二字用了仄声字,对句补一平声字“童”救。

这样的例子如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

在创作中,这样五连仄的拗句,不是万不得以,不用为上,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这就象是一个人生病,得的不是小病,而是大病。

常用的拗救,基本上就是以上这些。

下面我们来谈谈特拗的情况。

特拗句,也叫准律句。

是千百年来诗人们在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也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规定。

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三和第四个字对换,变为“平平仄平仄”的形式。

不过这里必须说明的一问题是,既然是固定格式,那么就不存在再拗的问题。

以五言为例,前面两字,必须是“平平”。

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尾联“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格律为“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又如梅尧臣《鲁山山行》“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等,皆属于此。

在创作中,当我们遇到三仄脚的时候,就可以考虑这样的准律句(特拗)入诗。

另外,还有一种不常见的拗句。

那就是在“仄仄仄平平”的诗句中,三四字对换,变为“仄仄平仄平”。

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临洞庭》“八月湖水平”等,皆属于此。

在创作中,我也用过此格,如我作的一首《说能》:“能者何须更逞能,无能更显能上能。

逞能恰是无能者,只恐无能更逞能”。

其中“无能更显能上能”一句,就属于此。

这种拗救,属于本句自救的范畴,是非常罕见的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