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新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大脑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因脑卒中而导致死亡或残疾,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抗凝治疗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将就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进行详细介绍。
一、抗凝治疗的基本原理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阻塞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脑细胞的损伤甚至坏死。
在临床上,常用的抗凝治疗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减少血小板的凝聚能力来预防血栓形成,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而抗凝药物则是通过影响凝血酶的活性来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栓的形成,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等。
二、抗凝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抗凝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患者的血栓形成。
目前,抗凝治疗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于已经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并减轻脑部组织的缺血缺氧损伤,从而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2. 高危因素患者:一些患者由于身体状况或疾病因素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这些患者适宜进行抗凝治疗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3. 二次预防:对于已经发生过一次脑卒中的患者来说,进行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二次发作的发生,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三、抗凝治疗的注意事项虽然抗凝治疗在预防和治疗脑卒中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需注意以下几点:1. 用药选择: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患者在选择抗凝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如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是首选药物;而对于其他高危患者,也可以选择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2. 用药监测: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用药监测,包括定期检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特异性结合的低分子多肽:依替巴肽。
非肽类拮抗剂药物:替罗非班、拉米非班。
编辑ppt
7
口服抗血小板药的历史
氯吡格雷
西洛他唑 普拉格雷
1997
1991
噻氯匹定 1988
阿司匹林
2009 替格瑞洛
2011
药物获SFDA 批准的时间
1961 双嘧达莫
沃拉帕沙
2014
FDA批准
编辑ppt
8
阿司匹林
负荷量:300mg嚼服,或250~500mg快速iv,维持量: 75~100m g终生口服 禁忌:活动性消化道出血、阿司匹林过敏、曾服阿司匹林不能耐受, 严重肝病 没必要强调最佳服药时间:夜间血液粘度高,血小板易于聚集,理论 上晚上服用最佳,但无循证医学证据;阿司匹林的作用为持续性。
编辑ppt
13
替格瑞洛
主要代谢产物能可逆地与血小板P2Y12ADP受体相互作用,阻断信 号传导和血小板活化。 可饭前或饭后服用。起始剂量为单次负荷量180mg,此后每次1片, 每日2次。 主要是出血风险
编辑ppt
14
替格瑞洛的优势及临床意义
• 抗血小板凝集力强,用药时起效快;停药时失效快,作用持续时间短 。
• 抑制血小板聚集是可逆的,直接活性药物,受干扰的因素小,效果稳 定。
• 上述特性对于外伤止血,急诊手术至关重要。
编辑ppt
15
药物的分类比较
项目
药物
抗血小板的作用方式
抗血小板的作用强度
出血风险
是否前体药物
起效时间
作用持续时间
急诊CABG停药时间
氯吡格雷
不可逆 中等 有 是 2-4h
3-10天 5天
内源途径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据国内统计,自2001年来,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一直在疾病死亡排位中位居前 4 位,以心血管疾病为例,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高达77人/10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为42人/10万,大城市脑梗死发病率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一、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过程的许多环节,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常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
当血管破损或血液中出现血小板活化因子时,血小板即由静息状态转为功能状态,称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在破溃部位黏附、聚集形成白色血栓,黏附聚集的血小板活化释放多种物质,同时为凝血因子活化提供平台,凝血因子瀑布式活化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网罗红细胞等形成红色血栓。
可见血小板在血栓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即可阻止或延缓血栓的形成。
二、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1.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也是联合用药治疗动脉血栓的基本药物。
阿司匹林是血栓素A2(TXA2)生物合成的抑制剂,能促进环氧化酶(COX)活性部位第529 位丝氨酸乙酰化,不可逆抑制COX 的活性,进而导致TXA2生成减少,从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
此外,阿司匹林还能减少凝血酶的生成,加强纤维蛋白凝块的通透性与溶解,促进血小板内NO 的生成。
阿司匹林的主要缺点在于对环氧化酶的特异性,这意味着其在抑制血栓素形成的同时并不影响血小板的分泌和粘附,因而既不缓解动脉硬化的进程也不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裂。
另外,阿司匹林对ADP等其他刺激产生的血小板激活也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同时,阿司匹林会引起严重的胃肠道反应, 较大剂量可引起胃溃疡,无痛性胃出血。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主要有双嘧达莫(Dipyridamole)和西洛他唑(Cilostazol)。
(完整word)抗凝药物新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治疗心房颤动新进展一概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整体人群患病率接近1%。
根据美国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推算(美国2006年调查结果显示在3亿人口中有房颤患者560万),我国房颤患者估计在1000万人以上。
房颤的患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8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接近10%.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房颤患者人数也将急剧增大。
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在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均较冠心病更差。
房颤最严重的后果是因血栓栓塞而致残致死,在所有的脑卒中患者中,因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占15%- 25%。
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6倍,每年达5%,而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每年脑卒中再发风险为12%。
房颤使房颤患者的总死亡风险增加近两倍,是常见而且危害极大的心血管疾病.预防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是治疗房颤的主要目标,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手段,可使房颤血栓栓塞的危险降低约2/3。
欧美国家进行的临床试验证明,华法林的抗凝治疗强度应维持在国际标准比值(INR)2。
0-3。
0,INR高于3.0出血并发症增加,低于2。
0则不能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目的.阿司匹林也有一定的降低脑卒中的作用,但最新的荟萃分析显示其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的效果不足20%.其他抗血小板的药物如氯吡格雷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效均不如华法林,指南不推荐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在过去的40多年时间里,以华法林为代表的香豆素类是唯一被批准用于长期抗凝治疗的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氧化型维生素K的还原,从而抑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活化,阻止凝血瀑布反应的发生,称为维生素K拮抗剂(VKA)。
然而华法林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从而严重影响房颤患者抗凝的普及和疗效.首先,华法林的主要缺陷是药代动力学方面的。
其治疗窗窄、起效慢、需频繁的监测来调整剂量以及与多种食物、药物间产生相互作用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各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如食物、药物均会影响华法林抗栓的效果及其安全性,从而要求患者必须频繁监测INR,以确保抗凝治疗窗内时间(TTR)即有效抗凝时间达到60%以上才会获益。
抗血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进展
子 I( C—I) 化 使 凝 血 酶 灭 活 而 抗 凝 , 作 用 强 IH I催 其
度比 肝 素 弱 , F a无 抑 制 作 用 . 若 将 D 对 X 但 s和 L WH联 用 后能 明显 增 强抗凝 效 果 , S与普 通肝 素 M D
} 实 验 室 监测 , 般 主 张 用 抗 F a 性 法 进 行 用 f 一 X 活 可
12 硫 酸 皮 肤 素 ( e a n sl t. S 是 一 种 天 dr t u a D ) m a fe
然 存在 的糖胺 聚糖 , 广泛 分 布于动 物组 织 中 , 为血 管 壁 蛋 白多糖 的主要 成分 . 平均 分 子 量为 37O a, 其 50D l
D s制 成 一 种 低 分 子 量 的 D s名 为 D s i, 子 量 em n 分
全血凝 固法 ( ett筛 查 , 康 人此 法 的参 考 值 为 H p s) e 健
7 8 1 5 2秒 , 应用 较 大 剂量 的 L WH后 的 预期 值 M 允许达 1 1 , 可 用 有 关 专 用 试剂 盒 以发 色 底 物 1秒 也 法检 测其抗 F a活性 , X 本法 重复性 好 . 且可 达定 量 目
维普资讯
g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o
)! 曼 S
一
3 . 7
抗 血 凝 及 抗 血 小 板 药 物 的 进 展
内常用 N doa n ac m, N及 Lxn 等 。 ar r C l u I pi i N eae L WH具 有以下 几 个 生 物 学 特 点 : 由于 糖单 M ①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概述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症,其发病过程涉及血液凝固和血小板聚集等多个环节。
抗血栓药物作为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药物通过阻止血液凝固过程、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或阻止血小板聚集等方式,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药研发水平的提高,抗血栓药物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精细化的趋势。
传统的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肝素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但长期使用存在副作用和风险。
研发新型、高效、安全的抗血栓药物一直是医药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两大类别的新型抗血栓药物不断涌现,如硝替沙星、替罗非班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达比加群、利妥昔单抗等抗凝药物。
这些新药物具有作用机制独特、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为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除了药物治疗外,物理预防、康复运动以及饮食调整等手段也在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综合措施的应用,使得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更加全面和有效。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不仅体现在新型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上,也体现在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上。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抗血栓药物的研究将继续深入,为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段。
1. 血栓形成的机制与危害血栓形成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机制涉及血液凝固系统的多个组分和血管壁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凝固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既能够迅速止血,又避免不必要的血栓形成。
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如血管损伤、血流缓慢或血液成分异常时,这种平衡可能被打破,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核心机制包括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凝血功能亢进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
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被激活,通过一系列反应形成血小板聚集体,进而构成血栓的骨架。
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的基质。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相关性脑出血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抗凝血药可用于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疾病,预防卒中或其它血栓性疾病。
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凝血过程的药物,抗血小板药,是用来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生长的药物。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血管内治疗的广泛开展,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使用不断增加,出凝血功能障碍相关性脑出血的发生率亦不断上升。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汇集多位学科专家,在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出凝血功能障碍相关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
以下内容为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相关性脑出血的相关内容。
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及释放等功能发挥作用,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①环氧化酶-1抑制剂,如阿司匹林;②P2Y12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③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如阿昔单抗、依替巴肽、替罗非班等;④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西洛他唑等。
治疗方法输注血小板对采用内科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是否需输注血小板仍存争议。
有研究发现,输注血小板可以改善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但多数临床研究表明,输注血小板不能降低血肿扩大的风险或改善预后。
对需要手术的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是否需输注血小板也尚无定论。
手术有研究发现,急诊手术可以降低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重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和总体病死率。
去氨加压素有研究发现,去氨加压素可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可以降低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
但亦有研究认为去氨加压素不能改善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推荐意见1.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患者,立刻停用抗血小板药物(Ⅰ级推荐,C级证据)。
2.对内科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患者,不推荐输注血小板(Ⅲ级推荐,B级证据)。
3.对需要进行急诊手术的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患者,可结合血小板功能,在术前、术后输注血小板,同时监测血小板功能(Ⅱa级推荐,B级证据)。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冠状动脉血流受限,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随着医学的发展,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也出现了新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新进展,并探讨其对患者的意义。
1.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之一,能够减轻血小板的黏着性,防止血栓形成。
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然而,一些患者对传统的抗血小板治疗不敏感或存在耐药性。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即采用双重抗血小板疗法。
这种方法通过同时应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增加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2. 拓血管药物拓血管药物是冠心病治疗的另一重要药物类别,主要通过促进冠状动脉的扩张和改善心脏供血。
硝酸酯类药物是常用的拓血管药物,可以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绞痛症状。
然而,长期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新型的拓血管药物,如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PDE-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通过增加一氧化氮的释放和扩张冠状动脉,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3. 降脂药物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降脂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目前,常用的降脂药物有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和贝特类药物(如依折麦布)。
然而,一些患者对传统的降脂药物治疗不合适或存在不良反应。
最新的研究表明,一种新型的降脂药物,称为PCSK9抑制剂,能够通过阻断LDL受体的降解,显著降低血清LDL-C水平,并显著减少患者的冠心病风险。
4. 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和肝素等。
然而,长期使用华法林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并容易发生出血等不良事件。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抗凝药物,称为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s),如阿哌沙班、达比加群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剂量方便、无需定期监测等优点。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许香俊【摘要】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抑制动脉中血栓形成,是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研究越来越多。
为获得更好的抗血小板效果,目前临床急需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或药物组合,能达到提高抗血小板效果,同时降低药物副作用、减少药物抵抗发生概率、降低术后出血再栓塞风险的目的,以适合更广泛的人群。
按药物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分为如下几类:①环氧酶抑制剂: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具有强烈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②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药(ADPR - A):代表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③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抑制剂:代表药物阿昔单抗、依替非巴肽、替罗非班;④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代表药物双嘧达莫、西洛他唑,通过激活血小板腺苷环化酶(cAMP)或抑制磷酸二酯酶对 cAMP 的降解作用,使血小板内 cAMP 浓度增高而产生抗血小板作用;⑤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沙格雷酯,可以特异性地与5- HT2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本文对近年较有潜力的或已上市的几类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天津药学》【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5页(P66-70)【关键词】血小板;抗血小板药物;受体【作者】许香俊【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2+.6动脉、静脉栓塞引发的血栓病发病率与病死率逐年提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栓形成,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病死率,在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引起的血栓方面也有较好疗效。
因此,临床上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的重要策略,同时也是不能服用抗凝药华法林预防静脉血栓患者的替代策略。
本文对近年较有潜力的或已上市的几类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抗凝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抗凝药物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将对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一、传统抗凝药物1、肝素肝素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之一,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
肝素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需要静脉注射,使用时需要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调整剂量,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低分子肝素则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更长的半衰期,皮下注射即可,使用较为方便,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2、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口服的维生素 K 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
华法林的抗凝效果个体差异较大,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治疗窗窄,容易受到食物和药物的影响,导致出血或抗凝不足等并发症。
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1、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口服后在体内迅速转化为活性成分,能够特异性地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发挥抗凝作用。
达比加群酯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但需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调整剂量。
2、直接 Xa 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直接 Xa 因子抑制剂。
它们通过直接抑制 Xa 因子的活性来阻断凝血瀑布的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发挥抗凝作用。
这些药物具有口服方便、起效迅速、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严重肾功能不全或存在药物相互作用时,仍需要谨慎使用。
三、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1、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
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CHA₂DS₂VASc 评分≥2分的男性和≥3 分的女性,推荐使用抗凝药物进行血栓预防。
口服抗凝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7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9 No.1·综述·临床上联合应用口服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抗栓治疗方案并不少见,主要是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同时合并心房颤动有高危血栓风险需要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尤其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中术后患者需要联合应用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1]。
除此之外,对于中高危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 CCS)且没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2019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也更新推荐了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口服抗凝药物的方案,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2]。
目前冠心病和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尤其是心脏导管介入方面日新月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和抗血小板药物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联合抗栓治疗的方案及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近期的国内外指南推荐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ESC发布的《2014年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2017年ESC/EACTS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指南》、《2019年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2020 ESC非持续性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管理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发布的《2018心房颤动抗栓治疗指南及专家组报告》,以及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心律协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发布的《2019年美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更新》中,对于口服抗凝药物联合抗血小板药物的三联和双联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联合抗栓方案都做了相应的推荐和更新[3-6]。
抗血小板和抗凝血药物在冠心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2 2 2 增 加 血小 板 内环 核苷 酸 的药 .. () 加 血小 板 内 c MP的药物 :G P E 、 生 丁 1 增 A P I、G 潘
(lyi m l)等 。 cpr a oe l d
静 脉 口径 大 、 流缓 慢 、 血 剪应 力 小 , 在疏 松 的纤 维 蛋 白凝 块 中富 含 红 细胞 ,形 成红 色 血 栓 ; 动 脉 口径 小、 血流 速度 快 、 剪应 力 大一 血小 板 活化 ( 管壁 损 伤 ) 血 一 形 成 白色 血栓 。
维普资讯
中 国微 循 环 20 0 2年 8月 第 6卷第 4期
文 章 编 号 :10 07—86 (0 20 5 82 0 )4—0 9 —0 17 4
・
专 题 报 道 ・
抗 血 小板 和 抗 凝 血 药 物 在 冠 心 病 领 域 的 研 究 进 展
dz er ( K一34 5 等 。 am ge U l 88 )
() 2 G 受 体拮抗剂 : uo oa (M.3 7 ) 3I /P H2 ' XA sl r n B 1 17 、 tb
O O一30 、Q一2 5 8 。 N 78S 94 等
( ) 血 功 能增 强 : 小板 活 化 、 血 因子 激 活 、 2凝 血 凝 纤 维 蛋 白形 成 。
d ; ) 抑制 血 小板 聚集 ; ) 用 强度 与部位 ( ) 2仅 3作 氧合
酶 、X T A 酶和 P I 合 成酶 ) 剂量 依 赖性 : 剂量 仅 G: 呈 小 抑 制血 小板 功 能 , 而 大剂 量 的阿 斯 匹林却 能抑 制 前 然
列 环素 的合 成 ; ) 4 性别 与 年龄 : 0 , 性 的一 、 >5 岁 男 二 级 预 防效果 肯定 ; 0岁 女 性 的一 、 >5 二级 预 防效 果 尚
脑梗塞的预防药物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应用
脑梗塞的预防药物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应用脑梗塞的预防药物: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应用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原因是脑血供受阻,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
脑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针对脑梗塞的预防和治疗,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是常见的药物选择。
本文将就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应用在脑梗塞预防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一、抗血小板药物在脑梗塞预防中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脑梗塞的常见药物之一,其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和聚集作用,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和脑血管的堵塞。
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作为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血小板聚集因子TXA2的合成,减少血小板的凝聚,从而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
阿司匹林的长期应用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特别是对于短期梗死和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防效果显著。
2.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其通过选择性地抑制ADP受体,阻止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氯吡格雷在脑梗塞的二级预防中被广泛使用,能够有效减少脑梗塞再发风险。
3. 国产复方丹参滴丸国产复方丹参滴丸是一种中药制剂,由丹参等多种中药组成。
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和保护神经细胞等多种作用。
其在脑梗塞的预防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抗凝药物在脑梗塞预防中的应用抗凝药物是预防脑梗塞的另一重要药物类别,其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延长凝血时间,达到抗凝的作用。
1.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生成,降低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达到抗凝的效果。
华法林在心房颤动引起的脑梗塞的预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能够有效防止心房颤动引起的血栓形成和脑血管栓塞。
2. 小分子肝素小分子肝素是一种注射用抗凝药物,其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起到抗凝的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和抗凝治疗策略
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和抗凝治疗策略引言: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制定适当的治疗策略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以及抗凝治疗策略,以帮助医务人员做出明智、科学、个体化的用药选择。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2.乙酰水杨酸(ASA,阿司匹林)3.氯吡格雷(clopidogrel)4.替格瑞洛(prasugrel)5.依他伐利新(ticagrelor)二、抗凝治疗策略1.华法林(warfarin)口服长期抗凝2.非维生素K依赖性口服抑制剂3.低分子肝素(LMWH)4.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三、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该明智地选择适当的抗血小板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和最小副作用。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NSAIDs是一类广泛应用于止痛和消炎的非处方药物。
然而,具有显著的阻止血小板功能、增加出血风险的副作用。
在慢性使用 NSAIDs 的患者中,如: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患者等需考虑是否暂停长期使用。
2.乙酰水杨酸(ASA,阿司匹林):ASA 是一种常见且易获取到的草本制品及非处方药物,可用于预防血栓栓塞、心肌梗死、卒中等。
注意联合伴有高胃酸异态产生等胃肠道溃疡风险因素可能需要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患者应低剂量长期使用止病。
3.氯吡格雷(clopidogrel):氯吡格雷是广泛使用的口服抗血小板药,可通过抑制血小板 ADP 受体诱导的血栓栓塞。
适用于非 STEMI 危险 ( 无 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灶) 和 NW 粘附在位 stent 投放 PY2Y12 复查恶化或 PCI 血管内再狭窄等情况。
4.替格瑞洛(prasugrel):替格瑞洛是一种 ADP P2Y12 受体拮抗剂 , 又被称为胺替比洛专业市场。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肿瘤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然而在肿瘤的治疗中,除了化疗、放疗和手术等传统治疗手段外,抗血小板药物也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
本文将就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阻止血小板粘附和凝聚,从而起到抗凝血、抗血栓作用。
而在肿瘤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也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作用。
1. 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研究表明,血小板与肿瘤细胞具有密切的关联,血小板释放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从而减少这些促进因子的释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2. 增强放疗和化疗的疗效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增加放疗和化疗对肿瘤的疗效。
一方面,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肿瘤细胞的血供,使肿瘤细胞更加容易受到放化疗的影响;抗血小板药物还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
3. 减少肿瘤转移和复发血小板在肿瘤的转移和复发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以减少血小板对肿瘤细胞的促进作用,从而减少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二、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随着对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作用的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1.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目前,抗血小板药物已经在一些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例如在结直肠癌、胃癌和乳腺癌等肿瘤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而随着对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的不断深入与了解,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肿瘤可以受益于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
2. 抗血小板药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结合应用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成为了肿瘤治疗的新希望,而抗血小板药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结合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护理新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护理新进展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受阻引起的心肌组织缺血坏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常常导致心脏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近年来,为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医学界进行了大量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护理的新进展。
首先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至关重要。
过去主要依靠病史、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来判断,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心脏影像学的发展,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和心脏CT等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准确的手段。
MRI可以提供心肌灌注和心肌坏死面积的评估,而CT可以提供冠状动脉的直接成像,确定梗死相关血管的位置和程度,从而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其次是介入治疗的新进展。
介入治疗是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传统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溶栓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然而,溶栓治疗的缺点是出血风险较高,并且存在再灌注现象,即溶栓后再堵塞的情况。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与溶栓相比,尽早行PCI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再发心肌梗死率和心力衰竭率。
此外,PCI治疗的时间窗也在逐渐延长,早期的研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PCI治疗最佳时间为发病后6小时内,而现在的研究显示,对于特定的患者,治疗时间可以延长至12小时以上。
第三是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的新进展。
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AMI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防止血栓形成和进一步的心肌损伤。
传统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预防血栓的形成,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AMI的治疗中。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单一抗血小板治疗并不能完全抑制血栓的形成,因此近年来,双重抗血小板或三重抗血小板治疗也逐渐应用于AMI的治疗中,使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
血栓预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突破进展
血栓预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突破进展血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可以阻碍血液在体内的正常循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血栓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和突破进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栓预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突破进展。
血栓预防的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大量的临床数据和实验室实验,发现了一些新的血栓预防方法。
首先,抗凝治疗被广泛应用于血栓的预防。
抗凝药物可以抑制血液凝结的过程,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目前,华法林和肝素是最常用的抗凝药物,但长期使用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和风险。
近期研究表明,新一代的抗凝药物,如阿哌沙班和达比加群,对血栓的预防具有更好的效果和安全性。
其次,物理预防是另一种有效的方法。
研究发现,长时间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可以使用外科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修复受损的血管,可以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
此外,压力袜也是常用的物理预防手段。
这种特殊设计的弹性袜子可以通过提高下肢的压力,促进血流的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新的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例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
此外,新型抗血栓药物,如替格瑞洛和力扩他汀,也显示出良好的预防效果。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干预血液凝结的过程,从而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
对于一些高风险的患者,如手术后和长期卧床不动的患者,及时预防血栓的形成尤为重要。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早期的康复运动可以有效降低血栓的风险。
短暂的运动可以刺激肌肉收缩,促进血液的循环,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适当的饮食也对血栓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食用富含纤维和抗氧化物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血糖水平,减少血栓的形成。
总结起来,血栓预防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突破进展提供了更多有效、安全的预防方法。
抗凝治疗、物理预防、新型药物以及适当的运动和饮食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栓的风险。
2023神经介入手术中的抗血小板和抗血栓药物指南更新
2023神经介入手术中的抗血小板和抗血栓药物指南更新・■.刖百本文件是对2014年神经介入外科学会指南〃神经介入手术中的血小板功能抑制剂和血小板功能研究"(2014年SN1S指南)基础上的更新。
2014年SNIS指南侧重于不同药物的描述及其对血小板活性影响的研究,在简要讨论了新批准的用于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凝血因子Xa抑制剂的逆转药物后,当前的文件强调了病理特异性的考虑。
方法我们使用与2014年SNIS指南类似的方法对自2014年SNIS指南以来可用的研究进行了结构化的文献综述。
建议是基于自2014年以来可用的现有文献。
根据专业知识对来自北美学术机构的神经外科、神经病学、介入神经放射学和药理学专业专家进行了选聘。
从2013年12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对MED1INE数据库(PUbMed)进行计算机检索,检索词包括〃抗血小板二〃抗凝药物二〃治疗〃、〃血管内二〃神经血管内〃和〃介入放射学〃,确定在接受神经介入手术的患者管理中使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已发表文章。
在撰写此共识文件时,考虑了相关的英语文章。
文献综述主要包括病例系列和非随机单中心研究。
我们对证据的质量进行了分级。
建议是通过作者的共识会议达成的,然后是SNIS标准和指南委员会以及SNIS董事会的补充意见。
直接口服抗凝剂的逆转自2014年SNIS指南发布以来,直接口服抗凝血剂(DOACS)-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和直接Xa因子抑制剂阿哌沙班、贝曲沙班、依度沙班和利伐沙班使用显著增加。
这类抗凝剂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口服抗凝剂(OAC)。
神经介入医师越来越有可能遇到使用DOACs的患者,这些药物可能会增加某些神经介入手术出血的风险,因此了解如何在紧急和紧急情况下逆转这些药物是很有帮助的。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些因素的逆转可以分为两类。
凝血酶抑制剂直接逆转对于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的直接逆转,依达鲁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达比加群抗体片段,自2015年获得FDA批准以来显示出很好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有胃肠道有出血历史的患者,分别单用或联 合使用阿斯匹林和氯比格雷时,应当加用降低胃 肠道出血复发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I B)
2009-12-12
23
ACC/AHA 2007 关于NST ACS的抗血小板治疗
年卒中率 1.9% 2.8% 4.0% 5.9% 8.5% 12.5% 18.5%
2009-12-12
15
ACCP 2008
关于房颤处理的指南
所有AF患者,无论阵发性或慢性,既往有缺血性 卒中,TIA,或系统性栓塞,均推荐长期抗凝治疗 防止血栓栓塞。 (1A)
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有下列可能导致将来卒中的 2-3个危险因素 :>75岁,高血压病史,糖尿病、 左室收缩功能中度-重度受损/或心衰者,推荐长期 口服抗凝治疗。(1A)
34
ACCP Guideline (2008)-DVT or PE- 抗凝治疗
有客观依据的DVT和PE患者,推荐抗凝治 疗,给予皮下注射(SC)LMWH或监测的IV 普通肝素、不监测但以体重为依据的SC 普 通肝素或SC磺达肝癸钠(1A)
临床高度怀疑DVT 或PE,推荐抗凝治疗,同 时等待确诊的检查结果(1C)
因为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引起“盗流”现象,所以 不能用于严重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 的心肌梗死)和左室流出道梗阻性病变。
2009-12-12
7
西洛他唑
西洛他唑通过抑制血小板及血管平滑肌内 的环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cAMP-PDE) 活性,提高血小板和平滑肌内cAMP浓度水 平,抑制血小板聚集,产生血管扩张作用
多
相对较多 相对较差
昂贵 PCI
Eptifibatide
800 较强 1.5-2.5小时 较强(停药) 较少
少 相对较好 相对较低 ACS,PCI
Tirofiban
500 较强 1.5-2.5小时 较强(停药) 较少
少 相对较好 相对较低 ACS,PCI
27
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 适应证和用法用量
急性缺血性卒中,明确的症状发作3小时内 推荐静脉内给予t-PA (1A);(0.9mg/kg,最 大剂量90mg));
3-4.5小时,建议不用t-PA(2A) >4.5小时,推荐不用t-PA (1A) 推荐:反对使用链激酶(1A) 。
2009-12-12
30
ACCP Guideline (2008)-缺血性卒中-抗凝
2009-12-12
17
ACCP 2008 关于房颤处理的指南
对于二尖瓣狭窄的房颤患者,推荐长期口 服华法令抗凝(1B);对于人工瓣膜置换术 后的患者,推荐长期口服华法令抗凝(1B), 抗凝强度视瓣膜类型而定。
2009-12-12
18
房扑患者的抗栓治疗与房颤患者 的相同 (1 C)
2009-12-12
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 临床应用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黄全跃
2009-12-12
1
常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
心肌梗死(MI) 缺血性脑梗塞(CI) 外周血管病(PAD) 静脉血栓栓塞(VTE) 每种发病率均为1-3/1000人/年 PAD发病率为心脑血管病的总和 血栓是老年人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对于急性脑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推荐反对 使用全量的静脉、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 肝素类似物。(1B)
对于没有接受溶栓的患者,推荐尽早给予 阿司匹林治疗(150-325mg)。(1A)
对于限制活动的急性脑缺血性卒中患者, 推荐预防性使用肝素或LMWH(1A),以预防 DVT和PE。(1A)
2009-12-12
1级:表示大多数患者应当选择
2级:提示个体差异,可能引起不同的选择
2009-12-12
13
CHADS2 评分
C 充血性心衰 H 高血压 A 老年≥75岁 D 糖尿病 S 卒中(缺血性卒中或TIA)
2009-12-12
14
非瓣膜性房颤 CHADS2 评分与年卒中风险
评分 0 1 2 3 4 5 6
胃肠外用药: 阿昔单抗、eptifibatide, tirofiban
2009-12-12
4
2009-12-12
5
抗血小板机理
斑块破裂
血小板粘附
凝血酶
血小板激活
GPIIb/IIIa 受体拮抗剂
血小板聚集
ADP TXA2
2009-12-12
水蛭素 肝素
噻氯匹定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6
双嘧达莫
抗血小板的机理至今尚有争议,主要是提高血小 板内cAMP的水平,可能通过一是抑制血小板内 环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从而减少cAMP的分解, 二是阻止腺苷摄取,刺激血小板腺苷环化酶活 性,增加cAMP的生成
对于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卵圆窝未闭的患 者,推荐抗血小板治疗(IA)
对于二尖瓣钙化伴有系统性栓塞或缺血性卒中, 推荐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卒中伴有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者,推 荐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
2009-12-12
33
ACCP Guideline-2008 瓣膜性和结构性心脏病--抗栓治疗
1995年经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间歇性跛 行的一线药物
2009-12-12
8
抗凝药物的种类
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令 凝血酶抑制剂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低分子肝素(LMWH)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水蛭素,比伐卢定,阿加曲班
新型口服凝血酶直接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dabigatran X因子抑制剂
胃肠外途径: 磺达肝癸钠(间接) 口服:阿派沙班,利法沙班(直接)
31
ACCP Guideline (2008)-缺血性卒中-- 预防
对于非心脏栓塞性的缺血性卒中和TIA的患者,推 荐抗血小板制剂 (1A),包括
阿司匹林 50 - 100 mg/d、 阿司匹林和缓释的潘生 丁(25mg/200mg bid)联合或氯比格雷(75mg,qd) 均可以作为起始治疗
200阿9-12昔-12 单抗不应当用于不计划进行PCI的患者 (III A)26
三种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的比较
分子量 选择性 血浆半衰期 受体抑制可逆性 出血发生率
血小板无力症 安全性 价格
适应证(FDA)
2009-12-12
Aciximab
5000 差
10-15分钟 差(输注血小板)
2009-12-12
24
ACC/AHA 2007 关于NST ACS的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最初就选择保守治疗(非介入)的 UA/NSTEMI患者,入院以后除了使用阿斯匹 林以外,要尽早加用氯比格雷(首先负荷 量,随后维持量)抗血小板治疗,至少持 续1个月(I A),理想的是给予12个月 (I B)
心肌梗死后患者,临床上如果有心房颤动、左室血栓,推
荐使用华法林,保持INR在2-3 I (A) 修改的推荐
华法林与阿斯匹林或氯比格雷联合使用会增加出血的风
险,应当密切监测. I(B) 新推荐
2009-12-12
22
ACC/AHA 2007 关于NST ACS的抗血小板治疗
来院后立即开始 抗血小板治疗,尽早给予阿司匹 林并长期维持 (I A)
对于机械性瓣膜,推荐VitK拮抗剂(IA)
对于机械性瓣膜和有瓣膜病病史或有额外 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推荐在使用抗凝 的基础上加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 (IB)。
对于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推荐阿司 匹林(IB)。如果有额外的血栓危险因素,推 荐使用VitK拮抗剂治疗(IC)
2009-12-12
19
ACC/AHA 2007 关于STEMI的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所有支架术后的STEMI患者,如无阿 斯匹林抵抗、过敏或出血风险增加,裸支 架植入者应当给予阿斯匹林 162 mg - 325 mg/d至少1个月,西罗莫司 涂层支架者3 月,紫杉醇涂层支架者6月,以后每天服用 75mg/d长期使用。2-12
2009-12-12
2
抗栓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
2009-12-12
3
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
血栓素 A2 抑制剂
乙酰水杨酸 (ASA)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双密哒莫(潘生丁)
西洛他唑
ADP-受体拮抗剂
氯吡格雷(波立维)
普拉格雷
糖蛋白(GP) IIb/IIIa阻滞剂
氯比格雷 治疗至少14天 I (B)(新推荐)
2009-12-12
21
ACC/AHA 2007 关于STEMI的抗栓治疗
STEMI 患者不论是否接受纤溶再灌注治疗,75mg/d氯比
格雷的长期(比如1年)维持治疗是合理的。IIa (C)新推 荐
拟行CABG术患者,停药5-7天,除非紧急血管重建手术效益 明显大于出血的风险(IB).
2009-12-12
28
ACCP Guideline (2008)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缺血性卒中的抗栓和溶栓治疗
2009-12-12
29
ACCP Guideline (2008)缺血性卒中-溶栓
ACS 的药物治疗(UA/NSTEMI)
欣维宁负荷量0.4ug/kg/min静脉滴注30min 维持量0.1ug/kg/min静脉滴注48-108h
ACS的介入治疗PCI (UA/NSTEMI/STEMI)
欣维宁负荷量10ug/kg 3min以上静脉推注; 维持量0.15ug/kg/min静脉滴注36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