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大重点病种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规定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规定为了确保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我院制定了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和服务时限规定。
这些规定旨在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抢救成功率,加强医疗安全。
首先,我们确定了急危重患者的重点病种范围,包括高危孕产妇、妇产科出血、异位妊娠、卵巢囊肿破裂或蒂扭转、子宫破裂、子痫、前置胎盘出血、产后出血、儿童高热惊厥、心力衰竭和新生儿危重症。
其次,我们制定了急危重患者救治服务流程,包括急诊患者就诊、分诊护理快速判断病情、抢救室通知妇产科或儿科医师、初步抢救治疗、向陪护人交代病情及签署危重通知单、请相关二线班会诊、进一步抢救、病情稳定收入院和记录。
最后,我们规定了急危重患者救治服务时限要求,包括分诊处开始的抢救处置时间在5分钟以内,院内急会诊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服务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检查结果报告时间在30-120分钟内,手术室准备时间在10分钟内,总值班和职能科室接到电话报告后10分钟内到达抢救现场,急救设备调配时间在30分钟内完成。
同时,各关联科室也制定了具体落实措施,明确岗位职责并进行培训与考核,以确保各部门之间的连贯服务。
急危重患者的救治过程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包括《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危急重症优先处置制度》、《查对制度》、《口头医嘱制度》、《佩戴“腕带”身份识别制度》、《急诊检诊、分诊制度》等。
同时,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培训与考核,确保知晓率达到100%。
各部门必须紧密配合,严禁推诿、拒绝参与抢救行为,一旦发现,必须严肃处理。
附件一是高危妊娠孕产妇急诊服务流程及服务时限。
预检分诊台护士需要在1分钟内快速评估病情,并通知产科医师,护送患者至急诊抢救室。
在5分钟内,需要密切观察或用监护仪监护,予以吸氧及建立静脉通道,并通知妇产科总住院。
医师需要快速评估,按照诊疗规范下达医嘱。
如果生命体征平稳,需要在10分钟内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转送至产科住院部。
如果生命体征不平稳,需要在10分钟内由产科医师通知本科室主任到场指挥抢救,并组建多学科抢救团队抢救。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完整规范)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完整规范)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为加强急诊质量管理,密切科间协作,促进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根据卫计委及省市相关制度规定、“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要求,依据相关诊疗指南及规范,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修订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重点病种包括: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
具体规定如下:一、危重病人抢救流程急诊患者就诊初步判断病情急诊抢救室初步抢救治疗(开通静脉通道、吸氧、按病种进行常规抢救措施等)向陪伴交代病情及签危重通知单记录(医师记录抢救病历)(护士记录抢救项目清单)XXX继续抢救或观察病情、化验单、影请上级医收入住院像检查结果进一步评师会诊病情较重估抢救成功根据情况决定患者去向二、急性创伤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1,初步判断病情:确定给予何种程度的抢救支持。
2,呼吸通路的阶梯化管理:建立可靠的呼吸通路和支持,确保动脉血SaO2﹥90%。
3,以中心静脉插管为主的循环通路建立:建立至少一条中心静脉通路(单腔或双腔导管),必要时建立两条中心静脉导管通路,并备用另外一条或二条静脉(套管针)通路。
休克患者先快速补液,继以输血,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
4,系统查体和检查:按CRASHPLAN进行系统查体,评估患者的危重程度。
对相应部位进行X线、CT、B超等检查,得到影像学证据并完善诊断。
5,以改良氧利用率监测指导全身管理。
复苏的氧代谢目标在氧利用率指标即不应超过0.40。
6,确定性救治手术:对于内脏损伤患者进行修复和止血以确保救命的目标手术。
●创伤严重度分类方法:①轻度:患者为单部位受伤,仅需简单处置,一般不需住院治疗。
②中度:主要受伤部位损害严重,有功能损害,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一般没有生命危险;ISS(创伤严重度评分)<13,治愈后可能留有功能障碍。
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
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急诊服务是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迅速发生的急性疾病、创伤等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治和紧急救援。
针对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和服务时限需要根据各种疾病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重点病种以及相关的急诊服务流程和服务时限的介绍。
一、心脑血管急症(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心脑血管急症是急诊科最常见的病种之一,治疗时间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急诊服务流程:1.患者到达医院后,由急诊医生迅速进行初步评估,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血压和心率监测。
2.心脑血管急症疑似患者需尽快激活院内急诊医疗联络中心(如急诊中心、卒中中心等),列出紧急救治清单。
3.院内急诊医疗联络中心与心血管科、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联动,尽快完成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心肌酶谱、脑部CT或MRI等)。
4.心脑血管急症疑似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分级送到相应的科室进行救治,如冠心病患者需送往心导管室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急诊服务时限:心脑血管急症是时间相关性疾病,早期干预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1.早期诊断和评估: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在到达医院后的10分钟内(即“门到针”时间)迅速进行心电图和血常规检查。
2.溶栓治疗时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到达医院后,溶栓治疗应在30分钟内开始。
3.完成冠脉介入治疗的时间:急性心肌梗死需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在心电图确诊后至介入治疗完成时间应在90分钟以内。
4.心电图检查时间:对于疑似脑卒中患者,需在到达医院后15分钟内进行心电图检查。
二、严重创伤(如车祸、坠落伤)严重创伤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之一,通常采取多学科的团队协作来提供急救和治疗。
急诊服务流程:1.患者到达医院后,急诊医生迅速进行初步评估,包括快速问诊、体格检查以及确定创伤的类型和部位等。
2.高度怀疑严重创伤的患者应立即通知麻醉、外科、骨科等相关科室,组织多学科团队进行救治。
3.进行特殊检查(如头颅CT、肌酸激酶酶谱、X光、血气分析等),进行创伤评分以确定严重程度,并制定具体救治方案,如介入治疗、手术等。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规定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规定为了确保急诊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规范诊疗行为,确保患者能够得到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进一步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加强医疗安全,按照《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出重点病种的范围及服务流程和服务时限。
一、急危重患者重点病种范围:高危孕产妇、妇产科出血、异位妊娠、卵巢囊肿破裂或蒂扭转、子宫破裂、子痫、前置胎盘出血、产后出血、儿童高热惊厥、心力衰竭、新生儿危重症。
二、急危重患者救治服务流程急诊患者就诊→分诊护理快速判断病情→抢救室,通知妇产科或儿科医师→初步抢救治疗(开通静脉通道、吸氧、按病种进行常规抢救措施等)→向陪护人交代病情及签署危重通知单→病情较重→请相关二线班会诊→进一步抢救→病情稳定收入院→记录(医师记录抢救病历、护士记录抢救项目清单)。
三、急危重患者救治服务时限要求1、急危重患者从分诊处开始,抢救处置时间在5分钟以内,10分钟内完成诊疗处置(如通畅呼吸道,呼吸机应用,静脉穿刺等)。
2、院内急会诊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在“绿色通道”平均停留时间小于60分钟。
3、挂号、划价、收费、取药等效劳窗口等候时间≤10分钟;患者抵达放射科后,平片30分钟内出具检查结果敷陈(能够是口头敷陈);超声医生在接到患者后,30分钟内出具检查结果敷陈(能够是口头敷陈);检修科吸收到标本后,30分钟内出具常规检査结果敷陈(血常规、尿常规等,可德律风敷陈),60分钟内出具凝血结果敷陈,120分钟出具生化结果,配血申请30分钟内完成(如无库存血,则60分钟内完成);手术室在接到手术告诉后,10分钟内准备好手术室及相关物品,本科室立即告诉手术相关人员到场。
4、总值班接到XXX敷陈后10分钟内抵达抢救现场,本能机能科室(医务科、护理部)接到XXX敷陈后10分钟内抵达抢救现场(节假日30分内);急救设备调配30分钟内完成。
加强急诊重点病种管理
定期评估急诊重点病种质量控制效果
评估频率:定期进行评估,如每月、每季度或每年
01
评估指标:包括患者满意度、治疗效果、医疗费用等
02
评估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专家评估等方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3
评估结果反馈: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改进和优化急诊重点病种质量控制措施
01
01
02
03
04
急诊检查:进行必要的检查,如心电图、血常规等,以确定病情
急诊治疗: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急诊观察: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进行观察,确保病情稳定后再出院
02
03
04
急诊重点病种的救治流程
01
接诊:急诊科医生接诊,询问病情,进行初步检查
02
分诊: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诊到不同的急诊区域
加强急诊重点病种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立急诊重点病种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加强急诊重点病种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3
2
1
4
5
制定急诊重点病种诊疗规范
制定急诊重点病种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01
建立急诊重点病种的诊疗流程和规范
02
加强急诊重点病种的培训和考核
03
建立急诊重点病种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
建立急诊重点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制定急诊重点病种质量控制流程
建立急诊重点病种质量控制团队
定期对急诊重点病种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加强急诊重点病种质量控制措施
建立急诊重点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定期对急诊重点病种进行评估和监测
八种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
八种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的门诊科室之一,负责接收和处理各类急诊病患。
当患者出现急性疾病或急性加重时,他们首先会选择到急诊科就诊。
急诊科的工作人员包括急诊医生、护士、实习医生和辅助人员等,他们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并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急诊科的服务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八种重点病种:1.心脑血管急症:如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
患者来急诊科时,医生会首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评估,并尽快进行心电图和血液检测等相应的检查,以确定患者是否有急性心脑血管病的迹象。
根据评估的结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给予抗栓治疗、血管扩张药物和缺血区域的保护等。
2.呼吸系统急症:如哮喘、急性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
患者来急诊科时,医生会首先根据患者的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和肺部听诊等进行初步评估,并尽快进行血气分析和胸部X光等相关检查。
根据评估的结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给予氧疗、支气管舒张剂和抗生素等。
3.消化系统急症:如胃溃疡穿孔、肠梗阻等。
患者来急诊科时,医生会首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评估,并尽快进行腹部CT扫描和血液检测等相关检查。
根据评估的结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给予抗酸药物、止血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4.泌尿系统急症:如尿路感染、肾绞痛等。
患者来急诊科时,医生会首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评估,并尽快进行尿液检测和B超检查等相关检查。
根据评估的结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给予抗生素、镇痛药和尿路通畅治疗等。
5.神经系统急症:如癫痫持续状态、脑出血等。
患者来急诊科时,医生会首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评估,并尽快进行头部CT扫描和脑电图等相关检查。
根据评估的结果,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给予抗癫痫药物、降颅压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6.外伤急症:如骨折、创伤性脑损伤等。
患者来急诊科时,医生会首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评估,并尽快进行相关部位的X光检查和CT扫描等相关检查。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一、重点病种种类依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行细则(2023年版)》,重点病种涉及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
二、重点病种的急诊评估、处置与分流规范(一)多发伤多发伤定义:两处或以上器官系统受伤,其中之一也许危及生命。
应抓紧伤后“黄金1小时”的抢救机会。
1、严重多发伤,到急诊科10分钟内,完毕:(1)心电监护、吸氧、建立静脉双通道补液、留置尿管等(2)初次评估与复苏A:通畅气道、保护颈椎B:评估呼吸,解决危及生命的心胸外伤C:评估循环,控制体表出血,床旁手段评估内出血,必要时输血D:评估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E:充足暴露检伤,防止低体温(3)基本明确重要也许损伤部位,并致电邀请相关科室急会诊2、严重多发伤,到急诊科60分钟内,完毕:(1)二次评估:涉及从头到脚的全身检查、病史采集、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功能的监测,并在患者稳定前提下完善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2)相关临床科室完毕紧急会诊,书写会诊记录。
评估决定性手术的指征与风险,完毕医患沟通与相关知情批准。
(3)患者分流:直接送手术室、入院或急诊留观(二)急性冠脉综合症1、怀疑缺血性胸痛,在到达急诊科10分钟内,完毕:(1)心电监护,吸氧。
完毕气道、呼吸和循环的评估。
(2)简朴询问病史、完毕体格检查(3)心电图检查(常规12导联,必要时加V7-V9、V3R-V5R)(4)采血,查血清心肌标志物、血常规,生化,凝血常规。
建议POCT。
(5)若考虑急性冠脉综合症,无禁忌则立即予阿斯匹林300mg嚼服、氯吡格雷300mg口服。
视病情给予硝酸酯类和吗啡对症止痛等解决(6)电话告知心脏内科急会诊,评估心肌再灌注治疗指征和方式(7)他常规治疗:抗凝、调脂、ACEI、β阻滞剂等2、怀疑急性冠脉综合症,在到达急诊科30分钟内,完毕:(1)心脏内科会诊,决定溶栓治疗或PCI(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签署心肌再灌注治疗的书面知情批准。
急诊重点病种绿色通道管理规定
急诊重点病种绿色通道管理规定
一、急诊重点病种: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主动脉夹层、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栓塞、急性脑卒中、急性创伤、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
二、以抢救生命为原则,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先救治,后办相关手续和缴费。
三、实行首诊负责制,实施抢救科室必须全力抢救,相关辅助科室各司其职,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患者。
四、在抢救过程中,如需相关科室会诊的,参照《会诊制度》执行。
五、对突发公共事件,涉及急诊重点病种,有3名以上伤员的重大抢救时,应在紧急救治的同时,立即报告医务科及分管院长或总值班,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
六、对重点病种要及时登记,定期总结、分析、质量评价、反馈,并提出持续改进措施,上报医务科。
急救及急诊重点病种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急救及急诊重点病种绿色通道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急救及急诊科建设的通知》精神,提高医疗机构急救及急诊服务能力,确保急诊重点病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所称急救及急诊重点病种,是指在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中,具有较高病死率、致残率和医疗费用的大型疾病,如心梗、脑卒中、急性创伤、急性中毒等。
二、组织管理1.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急救及急诊重点病种绿色通道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或者分管副院长担任组长,急诊科、内科、外科、ICU、影像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2.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急救及急诊重点病种绿色通道管理制度,监督实施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确保绿色通道的高效运转。
3. 急诊科是急救及急诊重点病种绿色通道管理的责任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绿色通道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管理人员。
三、运行机制1. 绿色通道的启动条件:(1)患者出现急救及急诊重点病种的典型症状;(2)患者病情危重,需要立即进行救治;(3)患者或家属同意使用绿色通道。
2. 绿色通道的运行流程:(1)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立即进行初步判断,确定为急救及急诊重点病种患者,由急诊科负责人决定启动绿色通道;(2)患者进入绿色通道,相关科室立即进行协同救治,确保患者在黄金救治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3)救治过程中,各科室密切协作,及时会诊,调整治疗方案;(4)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相应科室继续治疗。
3. 绿色通道的保障措施:(1)医疗机构应当为绿色通道配备必要的设备、药品和物资,确保绿色通道的正常运行;(2)医疗机构应当为绿色通道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确保急诊科和相关科室的人员充足;(3)医疗机构应当对绿色通道的救治情况进行监控,定期评估救治效果,不断优化救治流程。
四、考核与评价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急救及急诊重点病种绿色通道管理考核制度,对绿色通道的救治效果、运行效率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
急诊重点病种及危急重症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管理规定
急诊重点病种及危急重症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管理规定为了确保急诊重点病种及危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最大限度争取抢救的时间,进一步提高重点病种高危患者及其他危急重症的抢救成功率,规范重点病种患者的急诊服务流程,特制定本规定。
一、结合我院急诊患者病种结构及专科优势特点,以下为重点病种: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栓塞、脑卒中、急性创伤、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急性中毒、消化道大出血、多脏器衰竭、各种昏迷、各种急腹症需急诊手术、各种严重创伤等。
二、以抢救生命为原则,有效开通绿色生命通道。
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优先住院、与医疗相关的手续后补办的原则,先救治、后交费。
三、实行首诊负责制,实施抢救科室及检验、输血、放射、药剂、ICU、手术等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必须全力抢救,无条件为患者提供方便,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患者,延误患者的最佳诊疗时机。
四、在抢救过程中,如需相关科室会诊,抢救科室呼叫院内急会诊时,相关科室医生必须在10分钟内,特别紧急情况5分钟内到达。
五、实行上报制度,在进行危重患者和急诊抢救的同时,必须向科主任报告患者病情及抢救情况,必要时向医务科或院总值班报告(8小时正常工作时间报告医务科,夜间或休息日报告院总值班),由医务科或院总值班协调相关科室协助抢救,并在必要时组织协调院内其他科室抢救、会诊。
六、各医技科室须及时接受安排患者进行检查。
急诊检验常规项目自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30分钟,急诊心电图、影像常规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30分钟,急诊超声检查开始到出具结果时间≤30分钟。
有关科室在完成上述检查结果之后,须及时电话告知患者所在的科室;或按急诊规定时限出报告;如出现危急值应按相关制度进行报告、处理。
七、各科医护人员必须熟悉本科室重点病种急诊抢救流程和职责。
凡需多个科室协同抢救的患者,原则上由对患者生命威胁最大的疾病专科科室收治。
如有争议,应服从急诊科医师安排,或由医务科(或总值班)决定。
6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6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急诊服务是医疗机构对病情急迫、需要紧急处理的患者进行诊疗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介绍6种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1.心脑血管疾病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a.急诊抢救人员接诊后,首先要进行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心率、血压、心肺情况等。
b.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抢救优先级和急救目标。
例如,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c.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血液检查、超声心动图等,以确定病情和采取下一步治疗措施。
d.根据诊断结果,及时启动紧急治疗措施,如给予急救药物、进行血管通路畅通等。
e.抢救过程中要不断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抢救质量。
f.抢救结束后,要做好后续处理,包括转运、住院、康复等工作。
2.呼吸系统急症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a.急诊抢救人员迅速评估患者的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等。
b.根据患者的情况,可进行一些简单的辅助检查,如胸部X线、动脉血气分析等。
c.急救护理人员可进行一些急救措施,如给予吸氧、进行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
d.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或严重,需要尽快转至重症监护室或相关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e.在抢救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抢救效果。
3.消化系统急症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a.急诊抢救人员了解患者病史,评估病情,特别关注有无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b.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如体温、血压、腹部触诊等。
c.根据患者症状,开展相关检查,如血液、尿液、便液化验、腹部X线等。
d.根据检查结果和临床判断,启动紧急处理措施,如给予急救药物控制症状,行紧急手术等。
e.抢救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抢救效果。
4.外伤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a.急诊抢救人员迅速评估外伤程度和部位,进行初步判断与分类。
b.现场抢救人员可进行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如止血、固定受伤部位等。
c.尽快将患者转至医院急诊部,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完整版)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
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一、重点病种种类依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重点病种包括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
二、重点病种的急诊评估、处置与分流规范(一)多发伤多发伤定义:两处或以上器官系统受伤,其中之一可能危及生命。
应抓紧伤后“黄金1小时”的抢救机会。
1、严重多发伤,到急诊科10分钟内,完成:(1)心电监护、吸氧、建立静脉双通道补液、留置尿管等(2)初次评估与复苏A:通畅气道、保护颈椎B:评估呼吸,处理危及生命的心胸外伤C:评估循环,控制体表出血,床旁手段评估内出血,必要时输血D:评估意识状态及神经功能E:充分暴露检伤,防止低体温(3)基本明确主要可能损伤部位,并致电邀请相关科室急会诊2、严重多发伤,到急诊科60分钟内,完成:(1)二次评估:包括从头到脚的全身检查、病史采集、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功能的监测,并在患者稳定前提下完善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2)相关临床科室完成紧急会诊,书写会诊记录。
评估决定性手术的指征与风险,完成医患沟通与相关知情同意。
(3)患者分流:直接送手术室、入院或急诊留观(二)急性冠脉综合症1、怀疑缺血性胸痛,在抵达急诊科10分钟内,完成:(1)心电监护,吸氧。
完成气道、呼吸和循环的评估。
(2)简单询问病史、完成体格检查(3)心电图检查(常规12导联,必要时加V7-V9、V3R-V5R)(4)采血,查血清心肌标志物、血常规,生化,凝血常规。
建议POCT。
(5)若考虑急性冠脉综合症,无禁忌则立即予阿斯匹林300mg嚼服、氯吡格雷300mg口服。
视病情给予硝酸酯类和吗啡对症止痛等处理(6)电话通知心脏内科急会诊,评估心肌再灌注治疗指征和方式(7)他常规治疗:抗凝、调脂、ACEI、β阻滞剂等2、怀疑急性冠脉综合症,在抵达急诊科30分钟内,完成:(1)心脏内科会诊,决定溶栓治疗或PCI(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签署心肌再灌注治疗的书面知情同意。
重点病种急诊管理制度范本
一、总则为了提高重点病种急诊救治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规范急诊救治流程,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急诊科对重点病种的诊断、救治、转诊等工作。
三、重点病种范围1. 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急症等;2. 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3. 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胰腺炎、重症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等;4. 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脑梗死、癫痫持续状态等;5. 外科急症: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外伤大出血等;6. 其他:急性中毒、过敏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四、管理制度1. 诊断与救治(1)急诊科接到患者后,应立即进行评估,判断病情危急程度,迅速采取相应救治措施。
(2)对重点病种患者,急诊科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3)对于病情危重、需紧急手术的患者,急诊科应立即联系相关科室,做好术前准备。
2. 转诊与沟通(1)对于病情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急诊科应及时联系相关科室,做好转诊工作。
(2)转诊过程中,急诊科应与接收科室保持密切沟通,确保患者得到连贯的救治。
(3)对于病情复杂、需多学科协同救治的患者,急诊科应主动联系相关科室,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3. 会诊与协作(1)急诊科在救治过程中,如遇疑难病例,应立即组织相关科室进行会诊。
(2)会诊过程中,各科室应积极参与,共同探讨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救治。
(3)急诊科与各科室之间应加强协作,形成良好的救治团队。
4. 教育与培训(1)急诊科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重点病种救治培训,提高救治水平。
(2)加强对新入职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其掌握重点病种救治知识。
五、监督与考核1. 医疗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对急诊科重点病种救治工作进行监督。
2. 定期对急诊科重点病种救治工作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救治质量、救治流程、沟通协作等方面。
3. 对考核不合格的科室和个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急诊科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
急诊科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急诊科是医院内重要的科室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对急性病症患者进行初步诊断、稳定患者病情,以及及时救治和转诊患者。
急诊科经常会遇到一些重点病种,例如心肌梗死、中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创伤等。
以下是急诊科的重点病种急诊服务流程:1.心肌梗死:患者来院后,急诊医生会迅速评估病情,包括询问病史、进行心电图检查等。
如果疑似心肌梗死,医生会立即给予氧气吸入、阿司匹林嚼碎服用、硝酸甘油舌下含化等紧急处理。
之后,会尽快安排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2.中风: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医生在最短时间内收集重要信息,进行相关检查。
治疗包括给氧、支持性护理,尽早建立呼吸机辅助通气等。
4.严重创伤:以上流程仅是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之一,实际流程可能因患者病情、医院资源等而有所不同。
急诊科的主要目标是救治病情危急、生命垂危的患者,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做好急诊服务,急诊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重要能力:1.快速响应能力:急诊科应该随时准备迅速应对突发状况。
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评估、处理各类急诊病症的技能。
2.多学科合作能力:急诊科医生需要与心内科、神经科、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以迅速达成救治决策。
3.基础设施和资源:急诊科需要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以及合理规划的急诊护理区域,确保对患者提供高效、安全、优质的护理。
4.良好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急诊科需要合理安排急诊医生、护士的工作,确保人员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急诊科的工作十分紧张和繁忙,医生和护士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提供最优质的急诊服务。
同时,急诊科还需要与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急救警示教育和培训,提高应急救治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急诊8大重点病种
急诊科分诊制度一、目的: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医疗帮助。
二、原则:(一)分诊必须由临床经验丰富、熟悉业务知识,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的护士承担,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自脱岗。
(二)分诊护士应主动热情地接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进行生命体征检查和病情的评估,简要地询问病情重点,进行必要的体检和检验,以便合理分诊,做到不漏诊。
(三)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快速分流病人,指导就诊,遇有危重病人应直接送抢救室救治,并迅速通知有关医生和护士,而后补办手续。
(四)做好传染病的分诊,对传染病人和可以传染病人,应安排隔离就诊,避免交叉感染,传染病人应填写相应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单。
(六)遇严重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及其他突发事件或大批病人来院时,应立即通知总值班,以便组织抢救,遇涉及刑事、民事纠纷病人除向总值班汇报外,还应向公安部门报告。
(七)做好就诊就诊的登记工作,尤其是病人就诊的时间、首诊医生姓名、所属科室、接诊时间等,要求记录及时、准确、完整。
三、急诊分诊程序接诊:急诊分诊是接待病人的第一个窗口,分诊护士应主动热情地接待病人,分诊护士接诊时应做到谨慎、仔细、认真,并对每一位就诊的病人负责,防止因病人的就诊方式不同而干扰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急诊病人到达后,分诊护士应迅速地对其进行评估、分析、判断,急危重病人先安排如抢救室进行抢救,其他病人可根据所属科室安排进入相应诊室就诊,所有急诊病人信息均应进行登记,内容包括就诊日期、时间、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通讯地址、初步诊断及去向。
护理评估:(一)初级分诊:是通过简单而迅速地评估来识别和筛选出那些明显需要紧急干预的病人,进行分诊决定时应考虑以下信息的分析。
1、当前的问题:导致病人来就诊的问题或情况。
2、详细的信息:非常重要,有助于对问题的发生机制及情况的严重程度给予准确判断。
3、一般和客观的生命体征评估: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体型、衣着、气味、颜色、姿势、言语、行为、面部表情、呼吸、伤口情况、环境等生命体征,如气道、呼吸、循环、意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大重点病种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急诊科分诊制度一、目的: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病人实施正确的医疗帮助。
二、原则:(一)分诊必须由临床经验丰富、熟悉业务知识,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的护士承担,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自脱岗。
(二)分诊护士应主动热情地接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病人,进行生命体征检查和病情的评估,简要地询问病情重点,进行必要的体检和检验,以便合理分诊,做到不漏诊。
(三)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快速分流病人,指导就诊,遇有危重病人应直接送抢救室救治,并迅速通知有关医生和护士,而后补办手续。
(四)做好传染病的分诊,对传染病人和可以传染病人,应安排隔离就诊,避免交叉感染,传染病人应填写相应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单。
(六)遇严重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及其他突发事件或大批病人来院时,应立即通知总值班,以便组织抢救,遇涉及刑事、民事纠纷病人除向总值班汇报外,还应向公安部门报告。
(七)做好就诊就诊的登记工作,尤其是病人就诊的时间、首诊医生姓名、所属科室、接诊时间等,要求记录及时、准确、完整。
三、急诊分诊程序接诊:急诊分诊是接待病人的第一个窗口,分诊护士应主动热情地接待病人,分诊护士接诊时应做到谨慎、仔细、认真,并对每一位就诊的病人负责,防止因病人的就诊方式不同而干扰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急诊病人到达后,分诊护士应迅速地对其进行评估、分析、判断,急危重病人先安排如抢救室进行抢救,其他病人可根据所属科室安排进入相应诊室就诊,所有急诊病人信息均应进行登记,内容包括就诊日期、时间、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通讯地址、初步诊断及去向。
护理评估:(一)初级分诊:是通过简单而迅速地评估来识别和筛选出那些明显需要紧急干预的病人,进行分诊决定时应考虑以下信息的分析。
1、当前的问题:导致病人来就诊的问题或情况。
2、详细的信息:非常重要,有助于对问题的发生机制及情况的严重程度给予准确判断。
3、一般和客观的生命体征评估: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体型、衣着、气味、颜色、姿势、言语、行为、面部表情、呼吸、伤口情况、环境等生命体征,如气道、呼吸、循环、意识等。
(二)二级分诊:1、通过初步分诊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及当前问题。
2、额外的病史摘要:与当前问题有关的其他信息,既往史和过敏史。
3、客观的定量评估:一般情况,生命体征,神志、呼吸、循环和体温。
(三)三级分诊:是指病人在等候就诊时检查病人的情况,当由证据显示病人的病情改变时重新进行分诊,在等候就诊时,病人的情况可能发生突变而无法预测的改变,如病情可能恶化或发生并发症,因此当有信息提示情况可能有变时,应进行三级分诊。
病情评估:分诊护士应根据收集的病人资料,顾及其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就诊秩序,使病人得到有效的救治,在分诊时一般根据将病人分为3类。
(一)病人由于遭遇重大事件而处于危急生命的情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而需要立即复苏。
(二)病人处于潜危及生命的状态,生命体征处于临界状态,但有快速恶化的潜在危险,需要立即处理并持续和严密监护。
(三)病人处于有潜在恶化的严重情况,生命体征相对稳定,需要尽早治疗。
(四)病人处于急性但相对稳定的状态,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此类病人可等待一段时间而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五)病人损害较小,情况稳定,可等待就诊而表情不会恶化,为来急诊室就诊的普通病人。
急危重症患者先抢救后付费制度一、对于急诊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坚持先抢救、后付费的原则。
二、急危重症患者实行“三先三后”,即“先抢救后挂号,先就诊后付费,先治疗后检查”。
三、在患者的初步抢救完成后,由患者家属补交费用、药品和办理相关手续,以便进一步治疗。
四、对于无家属陪伴或无法确定身份人员的费用,先由科主任、护士长或院相关部门临时担保。
五、对于经济条件差或不能及时交付医疗费用的患者,完成初步抢救后向医务科或院总值班汇报,根据医院相关制度协商解决,期间保证患者的基本治疗。
注:执行先抢救后付费制度的患者范围:1、休克、昏迷、循环呼吸骤停、严重心律失常、急性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生命垂危、复合伤等患者的急诊处理;2、无家属陪同且需急诊处理的患者;3、无法确定身份(如弱智且无陪人等)且需急诊处理的患者;4、不能及时交付医疗费用且需急诊处理的患者。
急危重症患者协调优先住院制度为了更好、更快、更便捷地为急诊抢救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服务,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对急需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的病人开通绿色通道,安排住院,以挽救生命。
特制定本制度及实施方案及考核。
1、各科室病房每天至少为急诊科抢救病人预留1-2张床,保持抢救设备运作状态,抢救物品备齐,随时准备收治急危重症患者。
2、急诊抢救患者的收治由急诊科统一组织,各相关科室协助,不得推诿。
特殊情况时由急诊科通知医务科协调(夜间通知院总值班)。
3、对抢救患者急诊科必须第一时间通知相关科室做好会诊及收治病人的准备。
4、对特殊抢救患者,急诊科医生有权在住院通知单上签字以执行“先住院(先治疗)后付费”原则,并及时向科主任再向医务科汇报。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规程制定本规程的目的:系统的规范急性危重病人的接诊、分诊、检查、诊断、抢救全程医疗服务行为,使急性危重病人得到及时、规范、高效、周到的医疗服务。
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风险。
一、管理范畴需要进入急救绿色通道的病人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病,所患疾病可能在短时间内(﹤6小时)危及病人生命。
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一)急性创伤引起的体表开裂出血、开放性骨折、内脏破裂出血、颅脑出血、高压性气胸、眼外伤、气道异物、急性中毒、电击伤等及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创伤。
(二)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栓塞、大咯血、休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消化道大出血、急性脑血管意外、昏迷、重症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等。
(三)宫外孕大出血、产科大出血。
二、急诊抢救绿色通道(一)院外急救按“急诊院前抢救制度”进行必要的处理,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
(二)院内抢救1、病人到达急诊科,分诊护士将病人送入抢救室,并及时完成病人合适体位的摆放、吸氧、开通监护仪进行监护并完成生命体征监测(T、P、R、Bp)、建立静脉通道、采取血液标本(常规、生化、凝血和交叉配血标本)备用,建立病人抢救病历。
2、首诊医生询问病史、查体、迅速判断影响生命的主要因素、下达抢救医嘱、下达会诊医嘱、下达手术医嘱。
所有医嘱可下达口头医嘱,由护士记录并复述,医生确认后执行。
抢救后6小时内由抢救医生完成急诊抢救病历和补记口头医嘱。
3、专科医生在到达急诊科进行会诊时,急诊医生负责和专科医生就病人的情况进行口头沟通,专科医生应对病人进行快捷有效的查体,并向急诊科医生说明专科处理意见,确定转专科诊治病人,由急诊科医生负责将病人转送到专科。
4、经急诊科外科医生评估,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施行抢救手术的病人,如肝、脾破裂、宫外孕破裂大出血等,在快速做好术前准备的同时,急诊科医生通知专科医生直接到手术室,并电话通知手术室做好急救手术准备。
急诊科医生将病人送到手术室,在专科医生到达手术室之前由急诊科医生、麻醉师共同抢救病人,专科医生到达后,与急诊科医生交接病人,由专科医生完成治疗和手术。
术前必须有书面的手术通知单,写明术前诊断、手术名称及病人基本信息。
5、多发性损伤或多脏器病变的病人,由急诊科主任或在场的最高行政主管或在场的最高医疗技术职称人员主持会诊,会诊召集相关专业科室人员参加,根据会诊意见,有可能威胁到病人生命最主要的疾病所属专业科室接收病人,并负责组织抢救。
会诊记录由急诊科完成。
6、所有急性危重病人的诊断、检查、治疗、转运必须在医生的监护下进行。
三、门诊抢救绿色通道(一)门诊发现需要抢救病人,由接诊医生和门诊护士责任现场抢救,组织专科医生进行会诊,如诊断明确,可由专科医生接诊,决定进一步治疗,如不能快速明确诊断,由接诊医生送急诊科。
(二)接诊医生在没有其他医生接收时,要对病人负责,在交接病人时要完成门诊抢救病历,与接收医生进行交接。
四、急诊绿色通道的要求(一)进入急性危重抢救绿色通道的病人必须符合本规范所规定的疾病情况。
(二)在确定病人进入绿色通道后,凡不属于本专业授权范围的抢救要尽快请相应专业医生紧急会诊。
接到会诊通知,在医院医疗岗位的医生10分钟内到达现场,如有医疗工作暂不能离开者,要指派本专业有相应资质的医生前往。
在院外的二线医生30分钟内要到达现场。
(三)进入绿色通道的病人医学检查结果报告时限1、病人到达放射科后,平片、CT 30分钟内出具检查结果报告(可以是口头报告)。
2、超声医生在接到病人后,30分钟内出具检查结果报告(可以是口头报告)。
3、检验科接受到标本后,30分钟内出具常规检查结果报告(血常规、尿常规等),60分钟内出具生化、凝血结果报告,配血申请30分钟内完成(如无库存血,则60分钟内完成)。
4、药房在接到处方后优先配药发药。
(一)手术室在接到手术通知后,10分钟内准备好手术室及相关物品,并立即通知手术相关人员到场,在手术室门口接病人,病人到达后,接入手术区,麻醉医生进行麻醉评估和选择麻醉方案。
(二)所有处方、检查申请单、治疗单、手术通知单、入院通知单等医学文件在右上角盖“绿色通道”印章,先进行医学处理再进行收费。
(三)病人的病情、各种检查和治疗方案等根据医院规定完成知情同意,如病人没有家属和委托人,可由两名主治医生以上职称的医生签署知情同意书,报医务科长或总值班批准、签名。
五、报告和会诊确定病人进入绿色通道后,接诊医生及时报告专业负责人,同时报告医院(正常工作日报告医务科,夜间报告医院总值班),科主任、医务科或总值班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组织和协调抢救工作,总值班在抢救病人指挥有困难时可请示主管院长、医务科长。
急诊科抢救室工作规范一、抢救室专为抢救患者设置,其他任何情况不得占用。
二、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程序进行工作并完整记录(包括医师记录及护理记录)。
三、凡进入抢救室的抢救患者,必须建立生命体征监护(由抢救室护士负责)。
四、抢救仪器定期检查并有检查记录。
五、抢救室是危重患者急救的场所,设备要齐全,制度要严格,做到随时能投入抢救工作。
抢救需要有关科室支持时,必须积极、及时地给予保证;患者需要转入病房时,要及时收容,严禁推诿。
六、一切急救用品实行固定制度: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定期消毒及维修;各类仪器材料保证性能完好,避免抢救时遇到故障;抢救物品一律不外借,如外借抢救物品应经科主任及医务科同意,方可外借。
值班护士要班班交接,并做记录。
七、参加抢救室工作人员必须着工作服,非参加抢救人员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进入抢救室。
八、抢救工作中遇到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困难时,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迅速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