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介绍共24页文档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
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
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析——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推行两种模式—TND、TOD1、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邻里开发模式,偏重于社区邻里层面的规划设计,同时强调历史感。
新城市主义模式 PPT
新城市主义的社区设计思想总结
1、从社区的总体设计出发 (1)强调社区中心的设计(2)强调社区是有边缘的
2、从社区结构组成元素的设计出发①街道 ②街区③建筑物
3、新城市主义设计思想中强调的两个重要性①朝街与布置前廊的重要性 ②私 人空间的重要性
通过从不同层面对新城市主义社区设计原则的分析,我们发现,新城市主义实 质上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方法制定出一系列原则来引导城市发展。新城市主义期 望将人们留在街道与开放空间以增加邻里互动,它强调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 间的界面、空间实体与虚体之间的组合关系的规定,是我国目前无论在居住区 规划的规范中还是在其它城市设计仅讲求视觉秩序的方法中都不曾具备的,以 城市设计模式制定设计规范的方法来确保居住社区的环境品质是我们可以借鉴 的有效方法。
2
②强调地域性、标志性和场所感的营造海滨镇的大部分住宅都反映了当地的传
统。 ③以步行五分钟为原则进行社区规划布局 即将人们的日常生活范围限于步行 5
分钟的距离内,减少了对车辆的依赖,也增加了居民偶然交往的机会。
④为不同阶层的人特别是穷人设计房子的思想
滨海城的规划设计最初考虑了各种不同价格的住宅,但是由于社区的开发太 成功而使价格上涨极快,成为最富裕者居住的社区。其在这方面的设计经验 对我们当前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 、盖德斯堡的肯特兰镇( Kentlands )是首例应用 TND 原则建成 的真正的、常年运转的社区。
海滨镇(Seaside)
(1)案例概况 ●历史地位和影响 DPZ 设计的 Seaside 成为新城市主义 社区设计的典范,同时由于在商业上 的巨大成功,在美国的房地产开发中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90 年,被美国 《时代》杂志评为近 10 年来最好的 设计,《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制造者杂志》、《旅行与休闲》、 《人物》及《大西洋月刊》都对该镇 进行了很多报道。另外,许多电视频 道也报道过海滨镇,英国查尔斯王子 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及后来关 于建筑的书中都特别描述过它。
新城市主义1
新城市主义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舒适,便捷成了更多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通过建筑师,规划师及各行各业热心人士的努力尝试,一种全新的,以营造一个绿色,便捷,舒适的城市为目的的城市理念孕育而生,那就是新城市主义。
1.定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其核心人物是Peterkas。
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
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2.历史缘由2.1问题的出现二战以后,欧洲各国因为战争的创伤,加上工业革命以后的锐气也逐渐下滑,城市发展基本停顿在战前,城市形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美国在战争中获得了暴利,在这种暴利的支持下在西方独树一帜,经济发展也非常快,政府倡导并提出一家一房一车的所谓美国梦,对美国的郊区化城市形态变化发生根本的改变,小汽车在家庭中普及了,让美国人原本就厌恶城市环境向往乡村生活方式,注重个人私密空间理想模式创造必要条件,表明美国人觉得乡村生活才是人类生活的理想模式。
1949年,出现了第一个城市郊区化的例子,郊区独门独户的住宅,提供中青年的新生活,成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理念。
城市郊区化,在历史上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聚集为主的理想生活模式提出了挑战,城市现代化从这以后发生根本的变化。
随后出现所谓的整体的郊区化现象,人们除了工作以外,宁肯放弃城市的一些其他游乐条件和机会,也要搬到郊区去住,通过高速公路每天通行于家庭与城市之间。
到20世纪60年代,城市就出现了城市居民、工作单位外移,出现边界城市,就是这些工作单位和居民移到郊区以后,郊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功能。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althorpe。
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
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目录名词由来1.历史问题2.历史特点3.新城市主义特点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点1.区域层面:大都市区、市、镇2.城镇层面:街坊、(功能)区、廊道3.城区层面:街区、街道、建筑物新都市主义宪章1.宪章的制定2.新都市主义宪章全文3.大都市、城市和城镇4.社区、城区和条形走廊5.街区,街道和建筑展开名词由来历史问题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机动性、安全性和私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
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城市与郊区发展的失衡、城市税源减少和种族隔离等问题。
面对郊区蔓延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
其核心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以此有效地达成复合功能的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
历史特点新城市主义设计的城市以不规则的格网式道路为骨架,为减少车流量和增加社区的可步行性,社区内街道设计狭小,容许路边停车,沿街步行道平均宽度为1英尺,平均车行速度为15-20哩/小时。
新城市主义(新都市主义)介绍
——Shelley R. Poticha
于《新都市主义宪章》前言
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
三个层面——区域
对于新城市主义来说,考虑区域是所有规划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规划必须 跨越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界线,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一个健康发展的大区域。而许多不
城市规划相关的问题只有上升到区域层面,制定出整体的策略才能有效解决。
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
三个层面——区域
新都市主义认为,在一个区域内的城 镇需要有一个总体的发展战略,这样才能 促迚其发展。而每一个城镇内部是基本平
背景
美国郊区化还带来了城市中心衰退的问题。城市内的很多社区由于城市大规模 的郊区化、人口外迁而衰败下来。 甚至一些老的郊区都随着新郊区的丌断涌现而 衰退,城市丌断向外蔓延。
一、新城市主义的产生
背景
郊区生活模式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包括过于依赖汽车、缺少邻里观念、通勤 距离过长等。
一、新城市主义的产生
衡的,既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住房等生活设
施,又要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有产业支 撑。这样人们就丌会每天长途跋涉在工作 不生活乊间。
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
三个层面——区域
新都市主义认为 ,区域内 的城市和镇都应该有明确的边界。 而城镇乊间的边界应该是农田、
生态区域等。在新城市主义看来,
这些边界和城市中心一样重要。
两种模式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传统邻里开发”模式,简称TND模式)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交通导向开发”模式,简称TOD模式)
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内容
两种模式
TOD模式 1、丌同邻里间(区域内)利用公
城市建设之“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提出据课题组专家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地区城市面对郊区无序蔓延带来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称之为“新城市主义”(NewUrban ism)。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有关房地产的命题,但实际上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人与社区———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否平衡时,就会发展这一问题,联系着城市发展观是否科学的大问题。
中国的城市社会并没有走过完全类似西方的“郊迁”往返的过程,但是,同样涌动着追求新城市、追求新生活的思潮。
房地产、建筑本体特质是什么,我们在与环境争空间时,是否能平衡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如何重视人居文化、打造优美的社区环境、完善的社区配套,使人们能享受到良好的空气、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高雅的文化、优美的环境。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们借鉴西方城市发展的理念,从而扯起这面“新城市主义”的大旗。
城市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思路的确立,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最好的发展时期。
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政府启动内需的政策,都加速了我国城市的建设发展。
但是这种快速发展必定会带来各种问题,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犯罪增加、水源短缺、污染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几乎在所有城市爆发出来。
(1)城市交通压力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快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城市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加重。
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等城市中心区50%的车道上高峰小时饱和度达到95%,全天饱和度超过70%,平均车速下降到10km/h。
新 城 市 主 义
新城市主义与我们的规划思想深圳市高科技园区第五区占地56.6 公顷,规划人口约 3 万,其规模与位置足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城镇。
这使得我们在进行规化构思之初就自然地倾向于对我们几位设计人影响较深的“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以它做为我们规划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
“新城市主义”是近年来较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城市设计流派,其代表作品美国佛州的小镇Seaside 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并引起世界范围的注意。
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我们在设计中的应用。
新城市主义也被称之为“新传统主义”(Neo-traditlonal)。
顾名思义,新城市主义做为对现代城市运动的非人性化问题的一种反省,企图从传统的欧美城镇的格局发掘出一些运用当今人们生活方式的形态。
它主张看重从生活的角度去设计城市,特别是那些温情、近人尺度的、给人以家和家乡概念的城市形象。
以下分几个层面分别予以简述:一、区域观念新城市主义兼顾整体和局部。
也就是说,城市主义以其多元化、步行街道的尺度、公共空间和围合的居民区的结构为出发点,力求在都会之中全面应用。
整个区域应当是在一个接近的城市设计原则指导下“设计”出来的。
城市就像一个邻里一样是由公共空间构架来,交通系统应支持人行系统,它应当是既多样化的又有等级上的差别。
城市主义(URBANlSM) 在城市之应用较为成熟,但在郊区的实践则少之又少,新城市主义就是将城市主义原则应用在城市的外围地区。
它应当适用于各种城市密度,包括体量和尺度。
空间的分级和联系也不应受土地使用的密度限制。
在郊外居住区运用城市主义的美学空间和城市文脉关系。
此外,新城市主义主张把城市、郊区和自然环境从社会的、经济的和生态的角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城市的设计应当象邻里一样去设计:它应有确切的边界;交通系统应当为步行者服务;公共空间应当是主要的而非次要的因素;公共和私人的领域应当有清晰的层次。
而人口构成和土地使用应当尽量多元化,比如低收入住宅与豪华型住宅的兼容,任何一个城市面对快速成长的要求的对策不外乎有以下几种:1) 试图限制总体的增长,如人口的增长。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城市郊区的无序蔓延应对的是原有城市空心化和城市中心区衰落的问题,“新城市主义”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的怀旧。
被普遍提倡的紧凑城市政策,它的基本假定是更高密度和混合用途,使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最佳利用,降低非再生资源的消耗。
城市郊区的无序蔓延应对的是原有城市空心化和城市中心区衰落的问题,“新城市主义”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的怀旧。
被普遍提倡的紧凑城市政策,它的基本假定是更高密度和混合用途,使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最佳利用,降低非再生资源的消耗。
树是城市里的原住民,在城市里,树木从来不仅仅是树木。
龙应台说过,城市的树木维系着土地与人的牵挂与互动,是城市的整体记忆。
西方的“都市森林”(Urban Forestry)理论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解释城市人对树木无以复加的喜爱,除了亲近自然的天性,因为现代人依然遗传了祖先对于环境的判断,有植物的地方代表安全与资源的丰富,这是自然生存的法则。
“都市森林”的价值从来就在于它的规模大小,这是一个从木到林再到森林的过程。
到今天,建造在糟糕湿地上的纽约中央公园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一块公园地产,如果卖给地产商,价格大概是5290亿美元。
已经有许多学者专家关于“都市森林”对人居环境的生态调节作用和经济价值作过研究,除了住宅用地内的植物能够促进房产增值之外,住宅附近有植物、绿地或公园也能使房地产在售价上增加及稳定,或者在出租时获得较高的租金。
以华侨城集团(OCT)为例,从1985年11月成立时总资产不到1亿元增长到如今的400多亿元,它的成功基础之一很可能就是从当初没有砍掉开发区域内那些郁郁葱葱的古榕树和荔枝林开始的。
在把一个大概6平方公里的深圳城乡接合部从荒滩变成旅游和高档居住的混合区域之前,原有的自然环境被刻意保留下来。
那里有几座山,虽然不是很高,但基本上是原来的自然地貌,还有几个几万平方米的湖泊,树木也大都是本来的样子。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持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可以使地区气温下降1~2摄氏度。
案例新城市主义
感谢观看
汇报人:
06
新城市主义的未来 发展
新城市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
全球城市化趋势 与挑战
新城市主义理念 与实践
跨国公司与新城 市主义合作案例
国际组织对新城 市主义的认可与 推广
新城市主义在更多城市的应用
城市规划与设计:新城市主义理念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注 重公共空间、步行友好、绿色建筑等方面。
社区建设
案例城市:新加坡 社区建设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居民需求 社区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公园、图书馆、医疗中心等 公共空间: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促进社区交流与互动
05
新城市主义对案例 城市的改变
交通状况改善
公共交通设施改善:新城市主义注重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提高公共交通 的便利性和效率,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改善交通状况。
新城市主义案例
单击此处添添加目录项标题
新城市主义案例背景 新城市主义对案例城市的 改变
新城市主义概述
新城市主义在案例城市的 应用
新城市主义的未来发展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新城市主义概述
新城市主义定义
定义:新城市主义 是一种城市规划和 设计理念,强调以 人为本、可持续发 展和社区参与
创新交通方式:新城市主义理念 提倡采用新型交通方式,如步行、 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减少私家 车的使用,降低交通拥堵和空气 污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创新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理念 在城市规划方面不断创新,采用 先进的城市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 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
创新能源利用:新城市主义理念 注重能源的可持续利用,采用可 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降低碳排 放,保护环境。
《新城市主义总结(灵璞上)[最终版]》
《新城市主义总结(灵璞上)[最终版]》第一篇:新城市主义总结(灵璞上)[最终版]新城市主义当代的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社会处于全方位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
人口膨胀、城市建筑(特别是住宅)高密度发展,高速运载系统与大量人口需求对社会和生态造成了巨大影响。
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大量城市住房的更新与改造,成为中国建筑面临的基本难题。
如何应对问题、谋求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而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是一条有效途径。
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思潮,以其在城市复兴和郊区蔓延重整领域的重大功效引起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其强调传统、社区性、邻里感、场所精神,全面、整体、有机、持续发展和主张恢复城市人文价值以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设计观念,对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有着直接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新城市主义潮流产生背景及思想来源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的郊区化进程伴随着小汽车时代已经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几十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大部分美国人的郊区梦想—“一部车子、一幢房子、一个院子”都已经实现。
人们在充分享受城市郊区优美的环境、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之后,一部分既有财力又有文化的“社会精英”开始提出他们对于新的理想居住环境的畅想:重新回到城市之中,享受既有传统城市生活、充满乡村小城情调,又不放弃现代文明享受的城市社区。
这种新的主张与居住时尚得到了急于刺激新城市经济发展的开发商的积极响应。
同时,学术界、文化界和大众传媒也顺势而为。
于是,一种被称为“新城市主义”的思潮产生。
随之一种新的城市设计走向也产生了,它为现代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理念。
xx年3月28日至3月30日,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新城市主义者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bologna)举行了新城市主义的第一次国际会议,这标志着新城市主义的正式诞生。
新城市主义是一场旨在促进邻里和地区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运动,其设计思想和作品已经对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肌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今北美和其它国家及地区的城市建设。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xxxxx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
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Keywords: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New Urbanism; TND; TOD1. 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总体认识1. 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陈渝摘要:新城市主义是美国90年代在规划与建筑界掀起的创造和复兴城镇社区,力图改变当时快速、低密度、蔓延式的郊区发展方式的运动。
本文主要介绍新城市主义产生背景,和来源,分析该思潮的核心、理念及其局限性。
关键字:新城市主义邻里紧凑“新城市主义”是指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在建筑和规划上的一种新思潮,它的设计思想和作品对当今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肌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1]不仅美洲,大洋洲,欧洲,亚洲的许多国家的建筑师和规划设计师都在追随“新城市主义”的潮流。
[2]1.新城市主义的定义“New Urbanism”,国内已有的文献将其译为“新城市主义”,或“新都市主义”,又称“新传统主义”。
Urbanism,《美国传统词典》“双解”将其译为:城市居民文化或生活方式。
《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将Urbanism译为城市规划、都市建筑规划、都市生活方式,《英汉简明词典》将Urbanism 译为:都市生活、都市社会物质需求的研究、都市化。
但就词义来看,New Urbanism所要传达和造就的,是一种“都市型”的物质和生活形态。
[3]新城市主义的主要奠基人物Andres Duany和Elzabeth Plater-Zyberk夫妇这样描述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指的是对传统区域规划模式的复兴,以及将现有环境改造重修成完整城镇的一种城市规划方式。
即提倡创造和复兴多样化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紧凑型邻里、城镇和都市。
这样会创造一个精心设计的公共开放空间,恰好与郊区蔓延模式形成对比。
[4]2.新城市主义产生的的环境和背景2.1.郊区化的浪潮伴随着郊区化的白热化,美国渐渐的步入了“边缘城市”的概念。
二战后,美国就开始逐步进入了城市扩散的过程。
郊区化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1郊区化的阶段(1).居住郊区化在50-60年代形成了第一阶段的人口居住郊区化: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的环境急剧下降,人口膨胀、地价飞涨、伴随着挥之不去的工业污染,白人和中产阶级开始成批的从城里的公寓和连排住宅搬出,并搬入带私家花园的郊区独立别墅,引发了一股“郊迁的热潮”。
新城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之于万科城市风景王受之《万客会》中山社区版将于2004年3月创刊,为双月刊,逢单月出刊,稿费按深圳万客会的标准付。
中山项目(已定名为城市风景)规划设计以“新城市主义”为核心指导思想,在强调功能及形式的同时,注重基地肌理及文脉的延续,着重和睦邻里、品质生活氛围的创造,为住户提供成熟的社区配套和便捷的生活设施、丰富多元的文化形态和景观,以及可以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为配合项目的推广,2004《万客会》将主题探讨新城市主义。
素知王老师在“新城市主义”方面有着较深的研究,故特向王老师约以新城市主义为主题的系列稿件,在《万客会》上进行连续刊登。
我们希望有6-7期的稿件,每篇以2000字左右、配以大量的图片为宜,强调可读性、通俗性。
对稿件方向我们初步设想如下:方向一:针对城市风景设计特点“多元、公共空间、开放、人车共存、生态”,每期谈一个关键词;方向二:以欧美新城市主义代表作为切入点,每期介绍1-2个项目,在特色归纳上重点突出城市风景项目设计特点。
根据你们提出的要求,我在以下的六篇文章中分段讨论了新都市主义。
这里先提供第一篇,是整个问题的背景:第一篇:新都市主义的形成追求有品质的生活,是人类永远的目标,而自从有了城市,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追求有品质的城市生活,又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
都市主义(Urbanism)、郊区化(sub urbanism)、新都市主义(Neo Urbanism)、区域城(Regional City)是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到现在为止人类在城市生活形态上所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的四个主要阶段。
由于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商业城市在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开始形成,到20世纪,出现了许多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甚至出现上十个人口接近或超过千万的超级城市,农业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是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城市人口急遽增长,城区已经容纳不下如此庞大的人口,因此城市的开发开始向郊区扩展,城市发展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郊区化时期;郊区化直接导致城市的膨胀,产生了大量住宅社区,也同时造成了依赖于私人汽车的新交通结构,结果一方面造成居住品质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则造成交通的严重阻塞、能源的严重消耗、城市污染的扩大、人际关系的松弛、上班交通耗费的时间越来越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城市无止境的膨胀,也造成土地资源的耗竭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才有新都市主义的提出,一方面改造旧市中心区,另外一方面则在新开发的市镇和居住区中引入传统城镇的规划方式,比如道路曲折与方格的结合、提倡行人亲和的规划原则、建筑采用具有传统风格的类型,而开始刻意回避现代主义的千篇一律和刻板;新都市主义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一系列新的社区的出现,很受欢迎,但是这些社区却基本缺乏就业功能,因此虽然在环境、生态、美学方面改变了郊区化造成的问题,但是却依然没有能够形成能够独立于中心城市之外的城市形态,因此才有了把就业功能也加入规划的新概念,把整个都市区视为一个系统,而内中的社区都成为具有全部城市功能-包括居住、就业、娱乐、商业、服务、交通等六方面内容的完整城市,规划形式进入到21世纪提倡的“区域城”阶段。
效区化、“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
效区化、“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第一篇:效区化、“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效区化、“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部分城市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扩散和转移的倾向;尽管其扩散方式具有与西方国家城市化晚期的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并不完全相同的特点,但人们普遍的看法仍然是,在中国的这些城市,郊区化进程已经开始发生。
与向城市外围拓展的郊区化趋势相对应,近年来国内“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作为都市住区发展的一种时尚潮流也在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国内地产界一个颇为时髦的词汇。
由于“新都市主义”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美地区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在英文字面上完全一致,使得许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前者是后者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
但事实上,时下国内地产界广为流行的“新都市主义”这个概念似乎更像是一种商业的炒作,与西方“新城市主义”真正的内涵并不相同。
一、西方国家郊区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早在20世纪初期,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初见端倪。
人们迁往郊区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逃避日趋严重的大城市问题,诸如:恶劣的居住与卫生条件、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种族冲突、犯罪率上升……人们渴望在郊区找到一块净地作为自身的庇护所,以躲避工业化所带来的危害的侵袭。
在美国,拥有位于环境优美的郊区的一座被宽敞的花园或庭院所环绕的独立式住宅,成为中产阶级追求的最强烈的梦想。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由于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剧增,高速公路网的大规模兴建,政府关于郊区低税率政策的吸引,郊区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伴随着大量人口迁往郊区,许多制造业和零售业也从中心城向外迁移,郊区改变了起初仅作为“卧城,社区的角色,同样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购物和娱乐的机会,使郊区居民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性大大减少。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空间因素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大大弱化。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思想基础)
对现代主义规划思想的修正
– 简.雅各布 – 威廉.怀特
以往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理论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的代表人物
彼得.卡尔索谱(Peter Calthorpe) 安杜勒斯.杜安尼(Andres Duany) 伊丽莎白.莫尔(Elizabeth Moule) 伊丽莎白.普拉特(Elizabeth Plater-Zyberk) 斯帝芬诺斯.波利佐迪斯(Stefanos Polyzoides) 丹尼尔.所罗门(Daniel Solomon)
新城市主义的启示
设计方法论的启示
–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 – 避免城市规划中的合成谬误
设计原则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检验标准
关于新城序蔓延 – 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的背离(国民 经济评价的要素不全面) 新城市主义 – 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的统一 合成谬误
关于新城市主义的讨论评说
——对“新”的评说
新城市主义的区域规划构想似乎与一百年前霍华 德的“花园城市”构想颇为相象;其邻里社区的 格局与空间氛围,则与二战之前的传统小镇相仿; 而Seaside等新城市主义社区中那种古典的对称轴 线、街道对景、后现代殖民式的建筑风格,令人 难免会联想起法国宫殿、欧洲老城的建筑风貌; 尊重与保护环境的观点,也不是新城市主义的发 明首创。 如把目光转向那些早已存在的、历经时间考验而 生命力依旧的东西,去探究蕴藏在其中的持久不 变的特质。
新城市主义的主要实践活动
新城市主义的主要实践活动
新城市主义的主要实践活动
新城市主义的主要实践活动
新城市主义的主要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