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

合集下载

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也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和推广。

相较于传统的课程内容和考试体系,新课程更强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关注。

通过新课程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适应新学科、新课程和新教学方式的变化。

一、挖掘学生内在的兴趣点和需求实施新课程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

因此,在课程实施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将奥林匹克数学、生动的物理、新媒体技术等与原有课程进行融合,更好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实践和探究,来加深自己的认知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此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非常重要。

比如,在文化和语文教育中,可以采用影视剧、情境剧、沙盘游戏等方式,拉近学生与学科内容的距离,提高对文学和语文知识的兴趣。

三、建立个性化学习档案课程改革旨在重视学生的差异化学习。

因此,建立一个用于记录学生学习情况的个性化学习档案系统就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这个系统,教师可以得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兴趣和需求等方面的详细信息。

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学习能力,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组织针对性的辅导活动针对性的辅导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学科掌握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更加自信和有序。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要,可以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辅导、补习、强化训练、科技守护等活动,让学生感知专业辅导和个性化服务的力量,提升学生自身和学科的素养和能力水平。

总之,实施新课程需要全面照顾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学生提供质量高、内容新、形式多样的教育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

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摘要:本文针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提出了该学习方式的基本教学流程,并以新课程教材“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为例,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非常注重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实施探究式学习的问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的环节。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群体的互补性,使学生在相互研讨、争论的环境中思考和接受,不仅学到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究的方法,能很好的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并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一、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讨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它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显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它是在主体性的自主能力得到充分张扬的条件下实现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即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经历过程与方法、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

而新课程理念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

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

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学习是发展,探究学习是本质。

即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

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

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

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

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小组合作形式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我们已有的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对接受性学习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证明。

研究性学习同接受性学习相比,在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信息来源、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效果如何呢? 1.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

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按照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的。

而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就在于让中小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价的内化
(二)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积极开发利用多样课程资源(如图片、书 籍、音像资料、风俗习惯、名胜古迹等)
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确立新的教学观
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激励学生是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及时反馈,构建沟通的桥梁 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 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经常提示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联 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讲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和错误
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真正的合作、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
二、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 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一)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帮助学生检视、反思自我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习东西的个人意义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
二、合作学习
2、合作学习
(1)含义: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 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 学习
(2)要素: 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互动 积极承担责任 期望所有学生沟通 建立信任,解决冲突 对个人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共同的成效评估,寻求高效途径
(3)关键:动机和个人责任
—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 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 反思阶段
探究性学习
(1)含义:从学习领域和社会生活中选择 和确定主题,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自主、 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等探索活动, 获得发展,探索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 习方式和过程。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

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关键词】学习方式;转变;基本特征一、学习方式及转变要求1.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学习方式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变传统的单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首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2.学习方式及内涵学习方式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

3.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二、现代学习方式的五个基本特征学习方式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对教育价值观、人生观,培养模式的一次彻底变革。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如下:(1)主动性特征: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其表现为“我要学习”。

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内在、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学习变成了学生生活中的最大追求。

(2)独立性特征: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其表现为“我能学会”。

强调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能量,都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在能力。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潜在的能量和能力开发出来。

(3)独特性特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立认识世界的方式、态度,也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个性差异。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并很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指导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指导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指导摘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张扬个性,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并从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数学学习学习方式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学生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体会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自己创造的快乐,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课标》指出:“经历、体验、探索”等体现教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意在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强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是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基础,让学生用自己的手,自己的脑主动探索知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正是基于对新课程标准这些理念的理解,我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进行了探索。

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关系是以“先学后教,超前断后”为基本特征的,即课前让学生超前于老师的教学进度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摸索,探究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从而找到打开数学知识的大门钥匙,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设置预习提纲,在“学什么”和“怎样学”两方面加以指导,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自学。

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多加以分析、思考,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教师设置问题要有启发性,概括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课本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关键点。

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综合2014·6近年来,在听课、座谈、交流等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开始怀疑传统教学,甚至摒弃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广大教师越来越推崇和追求教学目标的“三维化”,讲授法在教学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讲授法的摒弃也最为普遍,只要学生能自己学会的知识点教师就不讲,甚至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中运用讲授法就是落后,就是不体现新的课程理念。

讲授法真的过时了吗?科学审视和理性面对讲授法,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而且其他的教学方法在运用中经常要与讲授法相结合。

笔者认为,讲授法仍然有其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到目前为止,讲授法仍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应用最普遍的教学方法,它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

学生的学习一般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通过讲授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把握其中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是讲授法从诞生到现在赖以生存的优势。

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用一种或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是有缺陷的。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有它自身的弊端。

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虽然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发现和自主学习,但接受学习作为其中的一种主要方式和有效教学的方法,是不可或缺、不可偏颇的。

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呢?一、问题案例:师:请大家拿出准备的圆,看看怎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1:我们可以把圆转化成长方形。

生2:我们可以把圆转化成正方形。

生3:我们可以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师:到底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我们可以先把想法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然后再用你的圆动手试一试。

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转变学习方式、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

原有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成功是诱发内部动机最强烈的因素。

追求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

顾明远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提出:“我赞成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成功教育’”,“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去感受知识,理解过程,掌握方法,把知识烙印在学生心中,让学习获得成功,满足其成就需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重视学生心中。

让学习获得成功,满足其成就需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重视学生点滴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能将学习方法灵活运用于各科的学习中,并断交通、迁移的能力,将极大提高学习成就,真正“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力的成功的乐趣”。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

而学生的智慧潜能主要体现在学习活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等方面,也可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与同伴的交往中得以表现。

学法指导就是要帮助学生开发潜在的聪明才智,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程三种学习方式的内涵界定

新课程三种学习方式的内涵界定

新课程三种学习方式的内涵界定作者:应慈军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12期一、问题的提出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是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目前在苏浙等试验区使用的新课标教材。

它一改传统的单元编排体例,根据主题来选文组元,每个模块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专题,每个专题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呈现。

应该说,教材采用的这三种呈现方式,对促进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促进教师转变传授式的教学方式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但是,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

教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专题中的《辛德勒的名单》,按教材要求应采用“问题探讨”的学习方式。

但看课后设计的“问题探讨”题,不觉有些惘然。

题目是这样的:1.辛德勒本是纳粹中坚分子,是一个大发战争财的商人,什么原因使他从兽性中“解救”出来,让人性的善良又回归到他的身上?2.在影片中,纳粹军官高斯是与辛德勒构成对比的人物。

结合节选部分的有关内容,谈谈影片塑造这个人物对表现人性的复杂性有什么作用。

3.电影剧本都是由一个个场景组成的,这些场景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选择一两个场景,分析其描写的具体方法及作用。

4.电影剧本中精彩的对白耐人寻味。

品味下列对白中画横线文字的丰富内涵,和同学一起讨论它们对表现人物个性和主题有什么作用。

(对白略)这些问题需要探讨吗?第1题是信息的筛选与概括,第2题是关于对比写法的理解,第3题是对描写方法及作用的分析,第4题是语言的品味。

在笔者看来,这几题应归入“文本研习”的范围。

教材不仅在“文本研习”与“问题探讨”之间存在着难以区别的地方,“活动体验”也有界限不明之处。

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属于“活动体验”类型,然而其设计的活动是有些令人费解的:《亡人逸事》写了“亡人”的哪些“逸事”?这些“逸事”表现了“亡人”什么样的性格?(“一花一世界”板块)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翠翠、傩送和祖父的形象特点,并说出你的理由。

新课程中新学习方式论文

新课程中新学习方式论文

新课程中新的学习方式[摘要]: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认识学生的学习倾向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理论框架:要关心学生的不同特点,要用多种方法来强化学习效果,即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的。

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中所起的效果是不同的,有高效的也有低效的甚至几乎无效的。

因此,教师应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从而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

[关键词]:学习方式思考讨论实验传统的课堂中,学生主要通过听、读、看、练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忽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对学生学习方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丰富,提倡自主和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在“想”、“聊”、“做”等方式中进行学习。

1、在“想”中学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高一的学生问题挺多的,高二时就只有几个学生还有问题,等到高三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了,这样的年级递变规律也适应于小学、初中。

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只习惯于在听课和作业两方面花时间,结果思考的时间不多了,思考的习惯也丧失了。

很难想象在思维最活跃的年龄被剥夺了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教师应该致力于帮助学生找回灵感的火花,使他们的思维重新活跃起来。

因此,师生共同学习时要适时设置有利情境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在《蛋白质》的分组讨论学习后,第一组内容:na2so4和pb(no3)2对蛋白质性质的影响实验。

在汇报成果的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找到关于盐析、变性相关的理论解释。

对于盐析条件(浓的轻金属盐)分析讨论时,“轻”、“重”问题很容易直接通过实验对比得出,但理解“浓”却是有难度的。

如果在发给学生的na2so4试剂中特意加入过量的na2so4,试剂瓶底部会有明显的晶体沉积,学生仔细观察后就可以发现所用试剂为na2so4的饱和溶液,当然也是浓溶液,从而使他们意识到对实验过程中每个细节都应该注意观察、思考。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习方式初探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习方式初探

传统 的学习方式把学 习建立 在人 的客体性 、受动性和依 赖 性 基 础 之 上 ,忽 略 了人 的 主 动 性 、能 动 性 和 独 立 性 。 本 次 课 程 改 革 力 图 逐 步 改 变 这 种 以教 师 、课 堂 、书 本 为 中心 的局 面 ,改 变 原 有 单 纯 接 受 的 学 习 方 式 ,建 立 和 形 成 充 分 调 动 与 发 挥 学 生 主 体 性 的 多元 化 的 学 习 方 式 。 这 一 方 式 的 转 变 ,不 仅 意 味 着 学 生 在 学 习态 度 、学 习 意 识 、学 习 习 惯 品 质 等 方 面 的改 变 ,而 且 意 味 着 学 生个 人 与 世 界 关 系 的 转 变 和 存在方式 的转变 ,更意味着学生作 为一个生命个体 ,其主体 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 的彰显 。 在 新一 轮 课程 改革 中 ,我 们将 极力 倡 导 以下 一些 学 习方 式 : 基 于合 作 的 学 习 合作的意识 和能 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 的基本素质 。推动 现代科学发展 的一个 重要因素就是人 与人之问 的相互协 作 。 对传统的学 习方式进 行反思 ,我们发 现 ,学生在学 习中很少 有 合 作 互 助 的机 会 ,人 的 意 识 和 动 机 显 得 十 分 淡 薄 。绝 大 多 数 学 生 在 通 常 情 况 下 ,表 现 出一 种 学 习 的 “ 人 主 义 ” 个 。这 种 学 习方式使他们缺乏 合作的愿望 和冲动 ,不愿与他人一 起分 享 学 习 成 果 。久 而久 之 ,便 造 成 了学 生 之 间 的 相 互 隔离 、嫉
学 园 I C D MY AE A
2 1 O 1年 4月
新 课 程 改革 下 的学 习方 式 初探
梁杰萍 广 西桂 平 市 蒙圩 镇 中心 小 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合作学习细节的落实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等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

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

合作学习主要表现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方面,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提问、指导、检查、启发、鼓励、监督,帮助老师在某些环节上实施“兵教兵、兵练兵”的作用,展开和谐竞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师生的教学相长。

合作的前提是自主,合作的目的是更高一层的自主。

而学生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在实施合作学习时要做些什么呢?一、转变观念首先是教师的观念更新问题,彻底改变以教学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提出,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

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如果他们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不能发表自已的见解,那么其中的大部分不得意者过的将是怎样的人生。

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必须根植于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心中的。

其次是学生的观念更新问题,树立正确积极客观的人生观、集体观、学习观是小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老师们可以通过班会课或是学科教学时,在学生中树立以下几个核心理念:我们都是一家人;人人参与、机会均等;聆听别人的发言;不懂就问,学会求助;帮助别人不意味着代替别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展示自我);批评时对事不对人,学会自我批评与批评(客观评价)二、关于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1、全班合理分组课堂上的学习小组和课后的问题小组:一般来说,根据全班学生的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进行合理搭配组建小组,都采用的是“组内异质,组间平衡”的分组方式,各班级在班主任引领下,结合各学科老师的意见,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一般是四到六人为最佳。

可以是四人小组(最有利于交流学习),也可以是六人小组(最有利用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

它有力的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

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

但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

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将着重在课堂中重点培养以下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培养,将会是孩子终生受益。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

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例如,我们本课教学《面积》一课中的操作体验环节,先让孩子独立猜想,哪张纸的面积大,再要求孩子先独立思考,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不是对的。

接着再要求小组合作利用学具袋中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结论,看哪个小组方法验证的方法多?二、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指导《纲要》要突破以往教改中着重从教师教的方式转变为学生学的方式。

因此,我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肤浅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过程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教师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激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新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活动及习题。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思考。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

真正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不合时宜了。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精选文档】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精选文档】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一)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21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世纪.在新的时代精神的关照下,社会对人才的规格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高素质的人才,各国都对教育提出了改革的期望,这种改革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些要求都明确说明,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主动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衡量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什么是学习方式?它和我们常说的学习方法是不是一回事?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来现实,这一系列的问题给新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研究学生学习方式将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三)、改变我校教学现状的要求。

从课题提出之初《学生学习行为现状的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情况看,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导,而且这种接受学习在很多方面已经变为机械学习,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学习理念。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了纯粹的被动和机械记忆。

大大禁锢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和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使学生没有机会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探究能力。

要为新世纪培养新型人才,必须转变现有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有意义的探究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鲜明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精神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1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给予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

如《花的勇气》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作者的心情为什么由“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呢?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认真体会课文哪些词句词表现作者的心情,读完之后组内交流。

”(学生或默读或朗读或勾画)当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我认为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很失望,我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学生动情地朗读:“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学生各抒已见,把体会到的,找到的句子拿出来共同体会、分享成功的喜悦。

这样,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增强,学习方式在逐步转变。

2改革作业布置的方式、内容要改革机械、繁琐的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少而精的作业。

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开放性的题。

可以让学生背一些精彩片断,好词好句,写读书心得;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让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观察所得;可以对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或电影、电视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辩论,以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学了《触摸春天》,布置让学生课思考:假如安静就在你面前,你还会用什么方法帮助她完成感受春天的心愿?今后你会怎样面对自己的生活?并布置学生阅读海伦?凯勒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读了这本书,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对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通常情况下,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与教育者对学生的角色定位有关。

二、传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了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亟需改革。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学习方式变革的意义
1.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新世纪,学习将成为人们实现自我的途径。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即学会发展)是新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校教育要努力实现的培养目标。

2.变革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类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热爱学习是人的生命本性。

每个人通过学习,认识事物、掌握本领,就能跨越时空去追溯远古、遐想未来,由此可体验到人生的自由境界,何等美妙而快乐。

人类处于生物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行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学习的结果,人的学习既要传承文明又要开拓创新,这样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和一个特殊阶段,他们的学习不仅是为了生存,更重要的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因此学生的学习也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

四、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
目前,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

1.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

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

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学生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内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制定一个小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活动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

此外,还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或全校交流。

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积极意义。

首先,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其次,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和理解;最后,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3.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

“我要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只有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也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上。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使之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五、新课程中学习方式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较之以往的学习方式,具有如下特点:
1.主动性
主动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首要特性,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

“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

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效学习。

2.独立性
独立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

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和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提倡转变学习方式时,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独特性因此成为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重要特性。

4.体验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等。

5.问题性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新课程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新课程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形成的一种求知状态。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促进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6.交往性
交往是指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

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

人正是在交往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生活着,并通过交往学习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
能、经验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主动的生存方式,发展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

7.创新性
创新表现为和超越,它主要针对已有的东西,即书本上呈现的东西、教师讲的东西和学生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

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学生不唯己,不守旧,敢于和善于打破已有知识经验的制约和思维定式的束缚,不断否定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这同样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

新课程鼓励学生学习创新,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

上述几个特点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六、如何把握学习方式的变革
首先,要积极推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其次,要正确处理学习方式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最后,要灵活选择和运用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