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1课 发达古代农业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1.春秋以后我国自耕农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 是( ) A.“男耕女织” B.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相结合 C.“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D.种植业为主、渔猎为辅
A
古 代 的 畜 牧 业
河姆渡遗 址出土的 陶猪
双 齿 木 耒 复 原 及 使 用 方 法 示 意 图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磨
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牛 西汉: 耦犁、犁壁 隋唐: 曲辕犁、犁评
垄作法、代田法、 耕耙耱、耕耙技术 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水利工程: 都江堰、漕渠等 灌溉工具: 翻车、筒车等
3“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 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4、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 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5、下列农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耒耜②青铜农具③铁锄 铁犁④耧车 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③D.①③④② 6、古代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 是 A.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结果 B . 土地制度演变的产物 C.统治者调整改革的产物
●铁农具出现,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背景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 农 特点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经 ●自给自足 济 ●有一定生产资料,有生产积极性
评价
为精耕细作作出贡献 ●过度的剥削压榨,易破产 规模小,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交 换,近代阻碍生产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共32张PPT)
2.特征
(1)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努力(积极性)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稳定性) (3)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 (4)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封闭性) (5)农民赋役租税沉重,遇灾荒易贫困破产(脆弱性) (③6)生工产具目和的技为术生少活变和,交社税会,心自态给容自易足满足(落后性) (7)依赖土地,人口发展必然导致过度开垦(破坏性)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 踏歌椎敲过清明。”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越国、楚国等立国南方。 (2)秦朝统一后,通过灵渠加强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 化交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南北经 济趋于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4)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安史之乱的影响、江南 进一步开发等,使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江 南地区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6)元明清,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南方经济领 先北方的格局稳定下来,元朝出现“南粮北调”、明清江 南工商业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等。
龙骨翻水车
唐朝时创制 筒车 ;
《春水》
-杜甫
三月桃花浪, 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 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 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 争浴故相喧。
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出现 风力水车 。
二、中国古代农业基本特征——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 产生: (1)背景: ①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很低, 土地 归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生产者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 处境如何?为什么?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总结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 起源。
-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原始农业就已相当发达。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在原始社会,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培植了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培植了粟。
- 耕作方式。
-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人们就会迁往他处。
- 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2.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耕作工具的进步。
-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
铁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二牛三人),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 耕作技术的进步。
-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 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
这种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等自然灾害。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这一技术沿用至今。
- 水利灌溉。
- 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由秦国蜀守李冰父子修建,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郑国渠(在关中地区,由郑国主持修建,灌溉了关中平原的农田);汉代的漕渠、白渠、龙首渠(采用井渠施工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等。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6.“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了 ( A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7.促进小农经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 A.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 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C.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D.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 制的形成 8.文明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才能凸现,站在 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 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 A.谷物种植 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 养
五谷丰登 五谷
黍
稷
麦
豆
稻
六畜兴旺
猪
马
牛
羊
狗
鸡
农业包括:
作物栽培 : 采集--培植
牲畜养殖 : 狩猎--驯化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的产生): 1.中国古代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 年左右;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 和 的国家; 3.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 (二)早期农业生产的进步 4.最早的松土工具是 ; 时期,出现了青 铜农具,但使用较少; 5. 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思考:小农经济有什么样的特点?如何评价小 农经济?
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评价:课文最后一段
四、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思考: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起源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农业技术: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精耕细作
思考:小农经济有什么样的特点?如何评 价小农经济?
人教版 必修二历史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
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西亚、中南美洲、东亚);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始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在种植业方面,中国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
)3、意义: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曲辕犁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
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代田法是战国时期垄作法的发展,第一年种在沟里,第二年在垄上开沟,垄和沟轮换耕种。
耕耙耱技术:耕耙耱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精耕细作技术,在北方是耕耙耱,在南方是耕耙技术。
耕是指耕地;耙是指把土块弄碎;耱是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探究一:我国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提示:从材质、制造工艺、牵引动力等方面概括)⑴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⑵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⑶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探究二:原始农业产生后,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基本模式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目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二、“重农抑商”三、“海禁”与“闭关锁国”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一、东方的诱惑二、新航路的开辟三、走向会合的世界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海上马车夫”二、“日不落帝国”三、世界市场的拓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二、从工场到工厂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二、垄断组织的出现三、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二、洋务运动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二、短暂的春天三、曲折的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二、探索与失误三、国民经济的劫难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二、经济体制改革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经济特区的创办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与公路二、水运与航空三、通讯工具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二、影视事业的发展三、互联网的兴起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虚假“繁荣”的幻灭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三、“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一、临危受命二、实施“新政”三、摆脱危机困境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二、建立“福利国家”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模式”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布雷顿森林会议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一、欧洲联盟二、北美自由贸易区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农业的发展。
2.掌握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内容和技术,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农业的起源及发展成果;2.理解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三、教学内容1. 农业起源与发展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类已开始通过狩猎、采集和渔捞等方式获取食物。
随着人口的增长,这种方式逐渐无法满足需求,于是人们便开始尝试种植一些口感好、易于保存的作物,最初的种植方式是将种子撒在土地上,后来人们发现雨水会冲走种子,于是就开始在地面上挖坑,把种子放进去,这就是最早的农业种植方式。
随着农业发展,人们渐渐摸索出了更好的种植方式,比如引漓灌溉、耕种除草、农耕轮作等。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人类提供了更丰富的粮食和能源。
2. 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气候特点:古代人们非常注重气象变化,根据不同季节种植不同作物。
2.掌握耕种技巧:古代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逐渐总结出种植作物的最佳时间和方法,比如农耕轮作、间作等。
3.熟悉施肥技术:古代人们非常注意施肥,他们通过排水、晒干等方式使粪便变成菌肥,更适合作物生长需要。
4.了解病虫害防治:古代人们通过种植不同植物的方式来控制病虫害。
古代农业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适应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生产力支持。
四、教学方法1.采用示范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等展示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和技术。
2.采用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3.采用自主学习法,教师宜组织学生结合资料、互相讨论等方式,自主掌握农业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五、教学体会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古代农业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了解到古代农业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具备了抽象理论结合实际问题的理解能力,史识能力得到了激发。
高中历史必修二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考点同步解读1.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
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2.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自身的农业保持长盛不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才能持续发展。
【历史】1.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1)
教学重点: 重点:农业技术的提高和成熟; 难点:对农作物种植发展原因的科学依据的 不理解; 3、过程与方法: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 演示农业发展过程。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 明的经济保障。 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政治联系紧密。 5、本课课时分配: 2课时。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 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但是正由 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 和长期延续。
课堂小结
刀耕火种
发 达 的 古 代 农 业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汉代代田法
(3)灌溉水的提高
阅 读 并 归 纳
阅读课本第6页, 归纳出不同时期水 利工程或水利灌溉 工具。
时期 战国 汉朝 曹魏 唐朝 宋朝 明清
工程或工具
都江堰
都江堰 造福千秋
李冰父子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 都江堰。 (余秋雨)
时期 战国 汉朝 曹魏 唐朝 宋朝 明清 都江堰
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农业的起源
农业包括:
作物栽培 :
采集--培植 “五谷丰登”
牲畜养殖 :
狩猎--驯化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黍
稷
麦
豆
稻
六畜兴旺
猪
马
牛
羊
狗
鸡
神 农 农 神
神农氏又称炎帝, “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 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 握和提高以及农作物种类的丰富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 (共53张PPT)
5、耕作方式:个体小农经济
(1)出现原因: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提高了生产力,奴隶大量逃亡, 私田广泛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特点: 一家一户 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 自给自足 十分脆弱
(3)地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奠定封建 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战国铁农具
战国双镰范和铁镰
汉朝的犁和犁壁
西汉梯形锄 西汉镂孔锄
西汉尖菱形锄
耧车(汉代)
耦犁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唐朝 曲辕犁
长直辕犁
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 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 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 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
坎儿井示意图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 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 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 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翻车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可用 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 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筒车
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力水车( wind waterlift)是利用风车带动水车提水的一种 工具。
明清出现风力水车的记载。风力水车的动力装置是风帆,有 风就转且可经常工作。清代长芦利用风力水车提取海水制盐, 一具风帆可带动两部水车。
课堂练习
• 1、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
• A 三千年左右
骨耜
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2、表现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4、概况1原始农业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作物种类:水稻和粟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2商周农业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5、农业发展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1耕作方法:①垄作法春秋战国②代田法西汉2耕作技术: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3水利灌溉的发展: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②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2、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1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生产关系: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2、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1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2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3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历程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2、特点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地位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4、表现1冶金业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②冶炼钢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2制瓷业①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④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⑤宋朝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⑥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着名的瓷都3丝织业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⑤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着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生产特点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2、发展历程1早期状况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2隋唐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3宋元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4明清时期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地位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2、手工业的外传1西汉: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古代商业发展历程1兴起于先秦时期①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着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②春秋战国: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①艰难原因: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②发展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代“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③发展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许多商业中心3隋唐商业的发展①原因: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②表现:邸店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4宋元商业繁荣①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水陆交通的便利②表现: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发达;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概况: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继承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1宋朝以前①位置和时间: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②政府监管: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③设市表现: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仅东市就有二百二十行.2宋朝时期①位置和时间: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②政府监管: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③设市表现: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着名的四大商业名镇.2、城市的发展1北方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着名的商业中心.2一批新兴城市兴起繁荣的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历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1西汉: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2、主要特点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控制.2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1原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2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1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2表现形式: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1土地制度: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表现形式:井田制3主要特点: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3、封建社会1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2形成过程①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时期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②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③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土地兼并问题①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②抑制兼并: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③后果: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二、“重农抑商”1、原因1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2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历代表现1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3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王贾皆其末也”.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3、影响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的海禁1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2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朝闭关锁国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统治者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2内容: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广州一处通商.3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5课开辟新航路一、东方的诱惑1、原因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社会根源: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3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2、条件1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2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指南针的应用二、新航路的开辟1、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开辟了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好望角”的新航线.2、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开辟了由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3、达迦马到达印度1497——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印度.4、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三、走向会合的世界1、地理大发现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紧随其后,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2、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欧洲社会重大变革1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2价格革命: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4、制度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海上马车夫”1、兴起的条件1地理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荷兰濒临大西洋,背靠欧洲大陆,既有天然良港可以驾船出海,又有广阔的欧洲腹地作为依托2经济条件:资主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悠久的经商传统,手工业发达,经济基础较好;新航路开辟后,荷兰是商业革命的受益者.3政治条件: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独立1581年.2、荷兰兴起的表现荷兰之最1欧洲最富庶的地区16C:海上贸易发达,为荷兰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2第一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17C3“海上马车夫”17C:欧洲商船数量最多的国家,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3、殖民扩张1机构: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2表现:① 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好望角殖民地②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并一度占领了中国领土台湾等地,建立东方殖民总部.③美洲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4、结果:荷兰成为17世纪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二、“日不落帝国”1、条件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2经济优势: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3政治优势:17世纪英国爆发了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军事优势: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2、表现1殖民机构:17世纪初,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2殖民扩张:17世纪初,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3殖民战争:①1588年,英国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②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遭到了荷兰的强烈反对,双方爆发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③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不仅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3、结果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三、世界市场的拓展1、原因:殖民者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从而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2、早期殖民扩张的途径:海外贸易、抢掠、欺诈3、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1被殖民国家灾难①美洲:殖民者抢夺大量财富的同时,屠杀、奴役印第安人②非洲:15—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间,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人口③亚洲:英国殖民者洗劫了当地国库2西欧国家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3世界市场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英国工业革命1、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社会稳定2资金:殖民掠夺、圈地运动获得巨额财富3市场: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4劳动力:圈地运动 ,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厂做工5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2、工业革命的时间1765年——1840年前后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3、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1开始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珍妮机的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2主要发明①1785年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②1807年富尔顿发明蒸汽轮船;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25年火车试车成功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密切3完成1840年前后二、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方式:从工场到工厂,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2、经济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减少,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3、生活方式:工业城市形成,城市化进程加快4、社会关系: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5、政治: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于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6、对外: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7、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原因1经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需要市场和原料2政治: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3交通运输: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2、途径1政治:凭借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2经济: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3、形成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4、影响1主观: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攫取利益2客观: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条件1、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2、制度前提: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3、资金和原料:殖民地和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金4、科学技术的进步: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二、标志和特点1、标志: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2、特点:科学成了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科技和生产的联系更加紧密。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请大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古代农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总结。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记忆,提高理解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以时间为线索,讲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农业、青铜时代农业、铁器时代农业等。
2.针对不同阶段的农业特点,教师详细介绍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如耦耕、犁耕等,并讲解农业技术的进步,如耕作技术、灌溉技术、肥料使用等。
3.教师结合实例,分析古代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粮食产量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城市繁荣等。
4.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挖掘古代农业的内涵。
4.开展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
4.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巧妙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课堂充满活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本节课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古代农业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的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农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5.掌握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如自给自足、家庭为单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古代农业的特点。
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古代农业的认识,提高合作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生动的古代农业场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互动探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古代农业的认识。
3.比较学习: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比较思维,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特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古代农业的定义,了解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农具的使用以及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
3.了解古代农业的主要作物及其分布,认识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了解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水利工程、肥料使用、农作物种植技术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古代农业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农民的辛勤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培养勤劳、朴实的品质。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4)困难:经营规模小;封建剥削重;十分脆弱。
(5)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础模式。
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及其表现 1.变化历程: (1)刀耕火种和耜耕反映了远古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但
相比之下,耜耕比刀耕火种有了一定进步。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人们懂得灌溉、施肥等生产 技术,但由于青铜农具昂贵,只有少量用于农业生产。
唐的曲辕犁等。 (2)耕作技术:如垄作法、代田法等;适时耕种,注意施肥、 保墒和灌溉等;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改进和推广等。
(3)耕作制度:汉朝时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
形成稳定的一年两熟制、一年三熟制等。 (4)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交流。 (5)水利工程的修建。
【针对练习】
1.(2011 年广东茂名二模文综)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
具有生产积极性。
(3)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 位面积产量。 (4)历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 植小农经济。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男耕女织。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 济基础。 (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 定性。 (4)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太湖地区农业史》
◆探究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明清时期农耕技术停滞不 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 主题思想 前甚至出现退步 业的发展 联系教材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 的特点。 问题探究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耕作 技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1.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 2.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 答案提示 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 本较高。
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上课用PPT)
②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材料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材料二:《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 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主要线索
1.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 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南稻北粟
半这坡是遗在址河姆渡遗址发现的 已经炭化了的稻谷。它说 明河姆渡人已经学会种植 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种植水稻河的姆国渡家遗。址
2、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约七八千年前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简单协作,集体劳动
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什么?
材料一: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 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
“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 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 还在进程之中。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展概况 特点影响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原始农业的起源与特点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翻车
稻麦轮 作一年 两熟 水力 风力 高转 水车 筒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董永和七仙 女所向往的生活 是什么样的?这 段戏词反映了小 农经济有什么特 点?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及其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
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配。因此他们具有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营规模很小,迫使他们在自己有限的土 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 的发展。
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在繁重的封建赋税、徭役
之下以及在自然灾害面前,时刻面临贫困、破产的
威胁。
课后思考: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 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精耕细作,劳力投入大;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中国 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阅读思考: 概括指出古代农业生产 工具发展进步的主要表现。
(1)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春秋战国
铁制农具
牛耕
西汉中期
二牛抬杠的牛耕画像石
隋唐
曲辕犁
(2)耕作技术的进步:
垄作法(春秋战国) 代田法(西汉) 耕耙耱技术(魏晋南北朝)
阅读课本,说说商周时期农 业取得怎样的发展进步?
①工具:
②耕作技术:
③作物种类:
①工具:
耒耜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②耕作技术
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 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 提高。
③作物种类: 五谷
稻
黍
稷
麦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
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 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 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 漕渠、 白渠、 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三国)、 筒车(唐朝)、 高转筒车(宋朝)、 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战国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唐朝; 唐朝—南青北白; 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 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 西周—斜花提纹织物; 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 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冶金 瓷器 丝织业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雇佣与被雇佣)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因:生产力 的提高
特点:
地位: 评价: 破产:
土地所有制变化:
由土地国有制转变 为土地私有制
小农经济的概念
生产单位
生产领域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
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 模式。
生产目的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主要耕作方式。
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的变化, 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变化。
根因:生产力的发展。
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 掌握和提高以及农作物种类的丰富等。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1、耕作方式
• 2、耕作技术
时间(朝代)
成就
春秋战国
垄作法
西汉
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 时期
北方: 耕耙耱技术 南方: 耕耙技术
猪 羊
马
牛
鸡
狗
植主畜辅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的含义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它的内容表现在诸多 方面,如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复种制度、农作物的品 种、产量以及灌溉、施肥等。
表现:
1、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 4、农业灌溉技术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2)耕作方法:
石器锄耕、青铜农具
(3)耕作技术: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4)农作物: 粟、稻、黍、稷、麦、桑、麻 (5)生活方式: 开始走向定
3、特点: 独立发展居,自成体系
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
4、意义: 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五谷:
粟
稻
黍
稷
麦
麻
豆
六畜: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
• • •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距今七八千年,我们 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 工具——耒耜。耒耜的出 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 国农业进入了“石器锄耕” 阶段。
双齿木耒复原及 使用方法示意图
2、商周时期农业:
(1)生产工具
青铜农具
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井田制
(一)农业经营方式(耕作方式)的演变:
1、商周时期:集体劳作 (千耦其耘)
2、春秋以后: 个体农耕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一)农业经营方式(耕作方式)的演变:
(二)小农经济
时间: 春秋战国
原因: (1)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垄作法:
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其优点:垄台土层厚, 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垄作法,又叫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 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 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它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 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不叫做“上田弃亩”。在低田里,将作物 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高田种沟不种垄, 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 风透光。
(2)灌溉工具: 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
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司马迁《史记》
高转筒车是筒车的一种。所谓高转筒车是指其 提水高度较一般筒车加大,必须藉助湍急的河 水冲动。这种筒车的适用范围是水很低而岸很 高,应用其它筒车不可能将水提升到这么高, 而应用高转筒车时,水的提升高度可以很高。 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外形如龙骨车,其运水 部件如井车,其上、下都有木架,各装一个木 轮,轮径约四尺(明代一尺约合0.32公尺)轮 缘旁边高、中间低,当中做出凹槽,更显凹凸 不平,以加大轮缘与竹筒的摩擦力。
牛耕图 铁制农具
这种牛耕方式 俗称“二牛抬杠”, 也即文献中所说的 “耦犁”。
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 特点?
标志着中国的传统 的步犁基本定型
阅读并归纳
①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是如何变化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变化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 原始社会初期:刀耕火种 • 距今七八千年前:石器锄耕 • 商周时期:石器锄耕 •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 •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牛 郎 织 女
课标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 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 济的基本特点。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
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 农作物: 南稻北粟
耒耜的出现和 普遍使用标志 着我国农业进 入了石器锄耕
或耜耕
耕作方法: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或耜耕
生产工具: 石刀、石斧、石犁、 耒耜 2、商周农业:
(一)农业经营方式(耕作方式)的演变:
(二)小农经济
时间: 春秋战国 原因:
(1)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特点:
(2)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主要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目的)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性质)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
地位:的基本模式
汉代代田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1、耕作方式 • 2、耕作技术 • 3、耕作制度
时间(朝 成就 代)
西汉
一年一熟
宋朝以后
一年两熟 或一年三 熟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1、耕作方式 • 2、耕作技术 • 3、耕作制度 • 4、农业灌溉技术
(1)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2)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 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
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
2、原因:
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 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⑵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⑶自然条件较好,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铁器时代的到来
1、耕作方式
标志着社会生产
力的显著提高
时间(朝
代)
春秋战国
汉朝
汉朝以后
成就
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并推广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 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 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农 业技术史 上一次动 力革命
唐朝
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