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教案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培养学生对渔夫辛勤劳作的同情和敬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1)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通过诗文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文本。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搜集有关江上渔者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预习成果,分享有关江上渔者的资料。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背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并让学生举例运用。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理解课文(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文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4. 朗读背诵(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教师挑选学生进行背诵展示,给予鼓励和表扬。
五、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关于江上渔者的短文。
3. 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江上渔者景象,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短文写作和绘画配文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并掌握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通过描绘江上渔者的生活情景,表达自己对渔者勤劳、朴实的敬意。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利用图像、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描述的情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渔者勤劳、朴实的品质的尊重和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热爱,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课文朗读。
理解诗人通过描绘江上渔者的生活情景,表达自己对渔者勤劳、朴实的敬意。
2. 教学难点: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翻译。
理解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江上渔者的生活情景和内心世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江上渔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简介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人通过描绘江上渔者的生活情景,表达自己对渔者勤劳、朴实的敬意。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江上渔者的生活情景和内心世界的。
5. 课堂小结:提醒学生课后继续阅读相关作品,加深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江上渔者的夜景图。
3. 课后阅读相关作品,了解江上渔者的生活情景,加深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对渔者勤劳、朴实的品质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
(2)运用朗读、默写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渔人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2. 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江河夜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引出诗歌《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
(2)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词义。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运用生字词。
4. 理解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5. 诗歌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2)学生互相检查,确保正确背诵。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加强记忆。
2. 利用生字词造句,巩固学习。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1. 互动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例如,可以问学生:“诗中的江上渔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曾经在夜晚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等。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文背景。
(2)运用朗读、默写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文的感悟能力。
(3)学会通过诗句分析,感受诗人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渔者辛勤劳作的敬意。
(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寓意。
(2)通过诗句分析,感受诗人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文,了解诗文背景。
(2)准备好课本和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江上渔者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江上渔者的了解。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诗文(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文,解释诗句的意义。
(2)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通过诗句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背诵诗文(1)学生跟读录音,模仿正确的朗读语气和节奏。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相互交流分享。
(3)教师选取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展示,给予鼓励和评价。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诗文,加强记忆。
2. 运用生字词编写一个小故事或日记。
3. 思考诗文中所表达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与父母或朋友分享感受。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
(2)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鉴赏。
3.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新。
3. 将诗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会诗文的内涵。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叶绍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舟夜书所见”吗?请大家谈谈对这首诗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诗文,理解诗文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舟夜书所见》。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写在日记中。
3. 思考:如何将《舟夜书所见》的意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程度。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江上渔者的生活场景。
(2)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3)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江上渔者的敬意,懂得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懂得感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2)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江上渔者夜晚捕鱼的图片。
2. 课件:诗文内容、生字词、翻译等。
3. 学习资料:关于江上渔者的生活习俗、捕鱼技巧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江上渔者夜晚捕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对江上渔者的了解和印象。
2. 诗文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分段背诵,加强记忆。
3. 诗文解析:(1)讲解生字词,翻译诗文。
(2)分析诗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4. 意境感受:(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
(2)讨论:江上渔者在夜晚捕鱼的场景给你怎样的感受?5. 小组活动:(1)分组讨论:江上渔者的生活场景和捕鱼技巧。
(2)小组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抄写《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并背诵。
(2)运用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江上渔者的夜晚捕鱼场景。
2. 课后延伸:(1)收集更多关于江上渔者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
(2)参观渔村,体验江上渔者的生活,感受他们的辛勤劳动。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计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
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
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
这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微微风簇浪”。
簇:读cù,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
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讨论这是为什么?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
由“静”到“动”的神奇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
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美妙景象。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情景。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学会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劳动人民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会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图片、诗歌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内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江上渔者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诗歌:(1)让学生朗读《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2)解释诗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讨论诗人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3.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他们对诗歌的记忆。
(2)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其他描写江上渔者的诗歌或文章,进行拓展阅读。
五、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 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段关于江上渔者的描述。
3. 收集其他描写江上渔者的诗歌或文章,进行拓展阅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的:1. 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 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会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1. 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 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2课时一. 教学目的1. 深入理解《江上渔者》诗意,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3. 学会根据诗句意思,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
二.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简介作者(二)理解全诗1. 揭示诗题初识诗意2. 细读诗句,理解诗意(1)忆上首古诗学习方法(2)用上面学法导学前两句,想想“往来人”多指什么人?(3)自学后两句,想想“舟”上“出没风波里”的人,多指什么人3. 熟读全诗,体会感情(1)读全诗想象,两种不同的人都在做什么?都是什么景象?(2)感情朗读这首诗,认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练习背诵(三)巩固练习1. 听写本课生字词2. 补充下面诗句,并写出所填字的意思江上()_________________()鲈鱼美_______________()风波里_______________〖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第【2】篇〗【知识点】教材分析: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范仲淹是江苏人,生长在松江边上,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有很多著名的诗词。
主要作品:《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严先生祠堂记》等。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句的意境和寓意,体会作者对渔者生活的描绘。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渔者生活的特点。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进行写作练习,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渔者生活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对传统行业的认识。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理解诗句的意境和寓意,体会作者对渔者生活的描绘。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原文及译文。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生字词表和学习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江上渔者的场景,引起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4. 理解诗句(1)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境和寓意,进行讨论和思考。
5. 欣赏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并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散作满河星”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当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重点词语的意思。
3. 诗文意境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象转换。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背景及重点词语。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欣赏法:品味诗文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诗文文本:《舟夜书所见》。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
3. 教学课件:包含诗文内容、重点词语、意境分析等。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图片展示:夜晚的江面,渔船上的灯光。
2. 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谈谈自己对夜晚江面的印象。
3. 教师简介诗人及其背景。
二、学习诗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 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
3. 学生跟读,体会诗文节奏。
三、背诵诗文(10分钟)1. 学生自主背诵。
2.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背诵心得。
3. 集体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背诵心得。
二、深入学习诗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意境。
2.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教师总结,点拨诗文意境。
三、欣赏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欣赏其他描写夜晚江面的古诗。
2.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人的表现手法。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江上”、“渔者”、“捕鱼”等。
(3)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对渔夫劳动的赞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2)通过图片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江上渔者》。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描绘的江上景色和渔夫的劳动情景。
(2)体会作者对渔夫劳动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课文《江上渔者》、生词卡片、图片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江上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江上景色的感受。
2.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2)教师选取重点短语,学生跟读并运用到句子中。
4. 分析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景象和渔夫的劳动情景。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或写作,表达对江上渔者的赞美之情。
五、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江上渔者》。
2. 写一篇关于江上渔者的短文,描述渔夫的劳动情景和作者的感悟。
3. 调查身边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劳动情况和感受,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展示等。
2. 生词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舟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教案主题:《舟夜书所见》教案对象:大班幼儿教案目标:1.让幼儿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夜晚船上的情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幼儿体验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观察和描述夜晚船上的情景。
2.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1.引导幼儿运用想象力,生动描述夜晚船上的情景。
2.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1.夜晚船上情景的图片或视频。
2.《舟夜书所见》诗歌的文本。
3.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向幼儿展示夜晚船上情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
2.邀请幼儿分享他们见过的夜晚船上的情景,引导幼儿运用想象力,生动描述。
二、朗读诗歌(5分钟)1.向幼儿介绍《舟夜书所见》这首诗歌,让幼儿听一遍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让幼儿更好地体验诗歌的美。
三、解读诗歌(5分钟)1.教师引导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解释一些生僻的词语。
2.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背诵诗歌(5分钟)1.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背诵诗歌,让幼儿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鼓励幼儿大胆地背诵,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1.让幼儿谈谈他们学习这首诗歌的收获,引导幼儿体验诗歌的美。
2.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夜晚船上的情景的感受,引导幼儿运用想象力,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幼儿对夜晚船上的情景充满了好奇,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描述,通过朗读和背诵,他们对诗歌的韵律美有了更深入的感受。
同时,他们也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运用想象力,生动描述夜晚船上的情景,同时也要注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
还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在教案教学设计中,我们要让幼儿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夜晚船上的情景。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舟夜书所见》。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和记忆。
2.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舟夜书所见》的原文和注释,相关背景资料,教学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舟夜书所见》,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舟夜书所见》的作者、背景和基本内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舟夜书所见》,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朗读后,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的问题。
(3)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3. 内容理解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3)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文学鉴赏训练:(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诗中的景色、情感和意境。
(2)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江上渔者教案(精选3篇)
江上渔者教案江上渔者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江上渔者教案(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江上渔者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写8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没”。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由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教学重点:利用课文帮助理解诗意。
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板书“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
(加上三点水旁)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
(捕鱼,也就是打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生答(打渔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打渔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打渔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范仲淹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课文。
师:生字大家都预习了,再读读,读完后,同桌互查生字读音。
师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字读得好,词会读吗?指名读重点词语。
2、师:请生默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
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对于文中提到的大诗人——范仲淹你们了解多少呢?师随机介绍范仲淹。
三、再读课文,谈谈感受1、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吧!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述:范仲淹喜欢到各地去游览,一天,他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饮酒一边欣赏风景。
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范仲淹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将有关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反馈,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教案
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并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这首诗。
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诗词鉴赏词汇,如“舟夜”、“江上”、“渔者”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诗词描绘的画面,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使学生体会到诗人对渔民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这首诗。
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诗词鉴赏词汇。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描绘的画面,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理解诗人对渔民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简要介绍诗人李纲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析诗意:让学生结合图片,描述诗中描绘的画面。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舟夜”、“江上”、“渔者”等。
4. 品味诗情:让学生讨论诗中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渔民的赞美之情。
5. 背诵诗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诗歌的背诵。
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所学,尝试自己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
2. 调查了解当地的渔民生活,体会他们的辛勤与付出。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江河夜景和渔夫捕鱼的场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意。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第【1】篇〗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
(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
(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
(板书课题)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工于诗、词、散文。
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
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2.交流反馈。
(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词《舟夜书所见》课程教案
《舟夜书所见》课程教案年级:小学二年级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舟夜书所见》。
2. 通过阅读和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并背诵古诗。
3. 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朗读、感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1. 古诗《舟夜书所见》的朗读音频。
2.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内容及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星空美景和夜晚河面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夜晚看到过哪些美丽的景色?有没有写过或者读过关于夜晚的古诗?3. 引出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清朝诗人查慎行写的古诗《舟夜书所见》,看看他是怎样描述自己在船上的所见所感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教师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跟随音频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3. 教师逐句解释古诗的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三、深入解读,感受意境1. 解读第一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引导学生想象夜晚河面上孤灯独明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孤独与寂静。
2. 解读第二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微风吹拂河面,波光粼粼的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笔下的动态美。
3. 提问:诗人在夜晚的船上看到了什么?他的心情是怎样的?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背诵古诗,拓展延伸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尝试背诵。
2. 教师提供几首描写夜晚的古诗,如《静夜思》、《枫桥夜泊》等,让学生欣赏并尝试比较不同诗人对夜晚的不同感受。
3.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夜晚的景色,尝试写一首关于夜晚的小诗或短文。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感受来理解古诗的意境,而不是简单地解释诗句的意思。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江上渔者》的诗意,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渔民的深切同情,培育学生热爱自然、尊重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析:《江上渔者》是唐代诗人范仲淹的作品,描绘了江上渔民的艰辛生活。
2. 字词讲解:重点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如“江上”、“渔者”、“风波”等。
3. 诗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江水悠悠”、“风波不断”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2. 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
二、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学生对文学鉴赏方法的应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背景及鉴赏方法。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
二、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图片等教学资源。
2. 板书:重点词语、诗句的书写。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 简介诗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提问:你们对江上渔者有什么印象?二、朗读诗文1. 学生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句。
三、文本解析1. 分析诗文的意象、修辞手法。
2. 讲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一、课后作业1. 背诵诗文。
二、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诗文背诵、心得体会质量等。
3. 小组评价:小组讨论成果的创意和深度。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一、教学拓展1. 介绍范仲淹的其他诗作,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范仲淹的文学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舟夜书所见、江上渔者教案教
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
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
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
这
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
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加以理解。
(理解“孤”、“簇”。
)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
“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
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
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ù,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
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讨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
由“静”到“动”的神奇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
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美妙景象。
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
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别。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
(要求会默写。
)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
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面是虫,要与“莹”、“荧”区别用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介绍诗的作者,《江上渔者》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
他是苏州吴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许多著作为古今传诵。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加以理解。
(理解“但”、“出没”。
)
(三)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
“渔者”是什么意思?(打鱼的人。
)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二)教师范读。
学生思考:《江上渔者》前两句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
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理解诗中前两句是什么意思?(看图)
“江上往来人”。
往来:来来往往。
这句话是说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意思是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
但:只。
鲈鱼;银灰色,是食用鱼类之一。
美:鲜美。
这句话是说,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2.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
“君看一叶舟”。
君:你。
一叶舟:一只小船。
小船,远远看去像树叶一样,所以叫一叶舟。
这句话是说,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
“出没风波里”。
出没: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就是风浪。
这句话是说,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重点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
(吃鱼的人。
)(捕鱼的人。
)
4.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
)
(捕鱼人的艰辛。
)
5.从哪儿看出捕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捕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场面,在头脑里展开想象,浮现出画面,我们就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
(这样想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捕鱼人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
(作者同情劳动人民。
)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讲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
联系起来,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仍然是五言诗,同第一首读法相同。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江上渔者
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三)背诵课文。
四、处理生字
本诗只有一个生字。
“君”字第二笔要出头。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