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草》教学实录
《草》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5篇
![《草》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c481a5a26925c52dc5bf56.png)
《草》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1一.教学要求:1.通过朗读,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2.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养成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二.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2.通过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三.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相关图片,查找有关诗人的资料和作品,词典字典.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我们学习了>,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了春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现.(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自读自语2.小组合作朗读,提出不懂的词互相讨论,(三)细读理解诗意.通过学习我们对诗有了大概的了解,共同来学习.离离:指草长的非常茂盛.岁:年烧不尽:烧不完你喜欢小草吗?喜欢它什么?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小结:是啊!小草虽然狠渺小,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是无情的大火也不能将它烧尽,只要春天温暖的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五.总结:这首古诗使我们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感受春光的美好和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吧!六.作业:填空离离—()一岁—()野火—()春风—()>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2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师:那是1_多年以前的一个春天,在古都长安城郊,年仅_岁的白居易送他的一位友人到一个边远的地方.到了城外,只见杨柳依依,青草茵茵.就在揖手作别之际,这位朋友想到了孤身一人要到一个如此偏远的地方,不禁流露出悲观的情绪.此时,白居易指着满山遍野的青草说:〝去年秋冬时节我们经过这里时,只见一场野火过后,满目灰烬.可是你看,春风吹来,小草萌生,到处又都是绿油油的一片了.贤弟呀,小草的生命力尚能如此顽强,又何况人呢?!这正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啊!〞他的这位朋友听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后,心情愉快地上路了.这位友人为什么先前心情不好,听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后马上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了呢?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深深的打动了他?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学习.(自由读)(教师对本课的生字〝枯〞.〝荣〞进行正音)(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按诗歌的音步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逐句地进行学习和理解.以下着重提示教者是如何引导学生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析词的,一些教学过程略.)离离原上草——〝离离〞与下面的〝萋萋〞意同,都是表示草茂盛之貌,而用在〝送别〞和〝离别〞这一特定的情境里,又使人不禁产生〝离别了,离别了〞的声声送别和告别的情境之中.〝离〞的现代义与表示草茂盛的古义相去甚远,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从字的音义上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识记:师:〝离离〞读音lílí,下面老师念几个表示颜色的字,你们听听哪个字词的读音最接近〝离离〞.〝离离——红红〞(学生摇头),〝离离——蓝蓝〞(学生摇头),〝离离——紫紫〞(学生摇头),〝离离——绿绿〞(学生点头).是啊,读到〝离离〞就可以联想到近音词〝绿绿〞.(教师板画茂盛的草叶)师:我们先看这葱绿浓密的草叶,然后再看〝离〞的字形.〝离〞字的笔画很多,而且很不规整,一些笔画相互交叉在一起的.看到这样的笔画又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指示板画的茂盛的草叶图)——生:(有所感悟地)仿佛看到茂盛的小草枝叶相互交错在一起.师:读到〝离离〞的读音就联想到——生:小草〝绿绿〞的颜色.师:看到〝离〞字很多笔画交叉的字形就联想到——生:小草茂密的叶子.师:所以,〝离离原上草〞就是指原野上的草长得——生:绿绿的,又多又密.师: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小草长得——生:非常茂盛.一岁一枯荣——枯——形声字,木形古声,原指树木枝叶的枯萎,所以用〝木〞表义.本课引申指草叶的干枯.枯萎.一些学生灵活识记为〝古〞老的树〝木〞容易干枯,教师认可他们独特和富有创造性的记忆方法.荣——古文字的〝艹〞写如〝艸〞,像两棵草形;〝冖〞古文字如〝⌒〞形,像隆起的山岭形;〝木〞的古文字就像枝条伸展的树木形.把〝荣〞的几个部件分别析解后,再引导学生把它们组合起来想象其形义:春天来了,山坡(〝⌒〞)上小草(〝艹〞)萌发了,树〝木〞也抽枝发芽,逐渐地枝繁叶茂了.〝荣〞在课文里是特指小草长得很茂盛.(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荣〞〝枯〞的词义,教师让同学们做〝荣枯〞汉字操,教师发令——〝荣〞,只见同学们高扬双手,作小草茂盛生长的样子,一声——〝枯〞,只见同学们双手下垂,东倒西歪,作小草枯萎的情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小草从荣到枯.由盛及衰的变化过程,教师又作了如是口述:〝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拂,小草慢慢地长出地面来了.长啊,长啊,阳春三月,小草越长越高,越长越茂密.夏天来了,小草长得更茂盛了!秋天来了,一行行大雁往南飞,一片片树叶落下地面,小草也慢慢地变黄了.冬天来了,北风吹,雪花飘,小草也干枯倒伏下去了.〞学生以手为小草,伴随着教师描述的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而作由〝荣〞到〝枯〞的形态演变.)野火烧不尽——野——古文字上林下土,表示郊外.教者依据现字形引导学生灵活析解:〝野〞中的〝里〞拆分为〝田.土〞,有田有土的地方会是哪呢?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其野外的意思,〝野火〞也就是野外自然引燃或人们用火不慎引起的火. 尽——〝尽〞的繁体为〝盡〞,原义为坛罐(皿)里的食物吃完了,手(彐)持涮把正在清洗坛罐.现〝尽〞为简化字,教师先把字上下颠倒(),想象就像一个敞开口子的大筐(画简笔画),上面的两点(゛)就像果子之类的东西往里装;而后把该字再倒置为〝尽〞(画简笔画),筐里面的东西会怎样呢?自然就会撒掉完了.所以,〝尽〞就是完全.全部的意思.〝野火烧不尽〞就是野火烧不完的意思了.(教师画出火烧地面枯草的简笔画)师:大火烧啊,烧啊,不就把地面上的草都烧尽了吗,为什么又说烧不尽?生:地下还有小草的根呢!春风吹又生——生——〝生〞是象形字,为了使学生形象识记,教师用纸张挡住〝生〞字的上部露出下面的〝土〞,然后在〝土〞上画出上部的古文字形体〝屮〞(一棵草形),分解这两个部件后,学生就会自己把它们组合为:小草(屮)从泥〝土〞中生长出来了的意思.师:是啊,野火是烧不尽的,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指示〝屮〞)就从泥土(指示〝土〞)里——生齐: 生长出来了!师:从这个〝生〞字的字形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看到了小草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样子.师:从这个〝生〞字的字形你们还感悟到了什么?生:小草的生命力非常的顽强!(为了让同学们完整地感悟诗意,教师提示桌面就是地面,小手表示小草,春天来时小手慢慢地从桌下伸出,越长越高,夏天来了,长得更加的繁荣茂盛了;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小草枯黄了,野火烧来了,学生扮的〝小草〞被烧得只剩下草根了,同学们纷纷地躲藏到桌子下,还有一两个同学坐着不动,老师幽默地说:〝哟,这两棵草干嘛烧不死呀?!再放一把火,烧啊!烧啊!〞这时这两个同学也蜷缩到桌子下,听课的老师们顿时笑声一片.老师这时又打着节奏问道〝草根草根你在哪里?〞躲藏在桌下的同学们应和着老师的问话答道:〝草根草根我在地里!〞全场再次爆发笑声.〝为什么你们烧不死呀?〞老师问道,〝因为我们的草根在地里,野火是烧不死我们的!〞老师有问道:〝野火烧不死你们,说明你们的生命力怎样呀?〞〝我们的生命力很顽强!〞学生答道.〝是呀,来年春天,小草又会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小草的生命力真顽强呀!〞这时桌下的同学们又伸展双手,〝小草们〞又生长了起来.至此,诗句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同学们已基本理解和感悟.)(朗读以上四句.简要讲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四句的意思.然后通过下面接续式的提问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师:表现小草四季变化的诗句是——生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师:表现小草生命力顽强的诗句是——生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师:描写小草漫山遍野,无边无际的诗句是——生齐: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师:表达诗人送别朋友深厚感情的诗句是——生齐: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师:前面我们讲到白居易送别朋友时,他的朋友曾经一度悲观,听了白居易吟诵这首诗后,他就振作起来了.大家再想想,这首诗中特别是哪两句使得他的朋友格外的感动和振奋,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生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白居易_岁时写了这首诗,几年后,已是_多岁小伙子的白居易来到了长安城应考,经人介绍,前去拜见一位很有学问的姓顾名况的大官人.这位顾大官人听说他的名字叫〝白居易〞时开玩笑说道:〝现在长安城米价上涨,想要‘白白’‘居住’可不‘容易’哟!〞当这位顾大官人听了白居易诵读完这首诗,特别是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不禁连声赞叹〝好诗!好诗!〞.这时老师引导同学们想象,顾大官人看到白居易写得这样好的诗时又会说些什么呢?先后两位同学站起来说道:〝白居易呀白居易,你写得如此好的诗,想要在长安城里‘白白’‘居住’也就是很‘容易’的了!〞老师听后打趣地说:〝是呀,当年顾大官人就是这样说的!〞为了进一步第感受诗句的内涵,老师又引发道:〝不但古人喜欢这两句诗,就是今天的人们也是非常喜欢这两句诗,大家看过赵本山扮演老太太演唱的>吗?会唱的都唱出来——〞于是,师生一起唱歌曲>〝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让学生熟读全诗,有感情地重点诵读这两句诗.)熟读诗句1.自由熟读.2.背诵读(教师擦去板书的诗句,学生看版画背诵,而后再擦去版画背诵).3.学生依据教师提示的意境诵读.师:表现小草生命力顽强的诗句是——生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师:表达诗人送别朋友深厚感情的诗句是——生齐: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4.对对子接续读师:(出句)野火烧不尽,生:(对句)春风吹又生.师:(出句)远芳侵古道,生:(对句)晴翠接荒城.…………5.完整地感情诵读.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白居易送给他的朋友的.我们马上就要下课,黄老师也要返回广西了,我们就要分别了,大家愿意送送黄老师吗?生:愿意!愿意!!师:怎样表达这种送别的感情呢?就借用今天学习的两句诗来表达送别的感情吧.哪两句?生:(略加讨论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师:黄老师不是〝王孙〞呀,能不能改动一下?生:又送老师去,萋萋满别情.师:(把手扬起,声音响亮地)同学们再见!生:(模仿老师的手势和声音)黄老师再见!师:(声音由强渐弱,似渐行渐远地)同学们再见!生:(声音相应变小)黄老师再见!师:(声音纤细渐无,举手长劳劳,表示分离已远,人影依稀)同学们再见……生:(声音渐无,张口无声地)黄老师再见……>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3师:>这一首古诗讲的是什么事物?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生:这首古诗讲的是草.我是从题目看出来的.师:好!从题目里能看出文章的意思,题目就好像文章的眼睛一样.那么,你知道诗里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吗?生:(一个接着一个说)是高原上的草;是平原上的草;是原野上的草;是原来的草.师:同学们能大胆发言,很好!好多同学都说得不错,是高原上的草.平原上的草.原野上的草.但是有个同学说是〝原来的草〞,对吗?生:(纷纷回答)不对!不对!……师:为什么不对呢?(学生面面相觑,教师稍作停顿)咱们问的是〝什么地方的草〞,高原呀.平原呀.原野呀,说的是〝地方〞,而〝原来〞是地方吗?比如说〝我原来上幼儿园〞,这里的〝原来〞是表示什么呢?生:过去.师:对,过去.〝过去〞是表示时间的,不是表示地方的.这句诗写的是原野上的草.大家想一想,在广阔的原野上,那么一大片草,长得绿油油,非常茂盛.那样的景色该多美啊!(稍顿,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那么,诗句中的〝离离〞是什么意思呢?生:茂盛.生:旺盛.生:非常茂盛.师:好!说的都很好.现在谁能把〝一岁一枯荣〞的意思讲一讲?同桌.前后桌的同学可以围在一起议一议.(学生讨论)师:好!谁能先用〝岁〞字说个句子?生:过了新年后,我长了一岁.生:我爸爸30岁了.师:对.〝长了一岁〞就是过了一年.〝岁〞在这里就是〝年〞的意思.接着看,〝枯荣〞是什么意思呢?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生:四个.师:对.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在春天的时候,草长得怎么样呢? 生:非常茂盛.师:对.〝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又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想一想,在北风呼呼.大雪飘飘的冬天,草是什么样子呢?生:黄黄的,干干的.生:都快要干死了.师:说得对.〝枯〞就是〝干枯〞〝死去〞的意思.那么,〝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是什么呢?生:〝一岁一枯荣〞就是一年枯死一次,茂盛一次.生:〝一岁一枯荣〞就是每一年都要茂盛一次,又要枯死一次.师:说得真好.那么,在下面的句子里,〝野火烧不尽〞的〝尽〞是什么意思?〝烧不尽〞是说草的哪一部分没有烧尽呢?生:是说草的根部没有烧尽.生:是说草的根部没有烧完.师:好.再看最后一句〝春风吹又生〞是什么意思?生:春风吹,小草又生出来了.生:春天来了,春风温和地吹着,小草又生长出来了,更茂盛了.师:说得很好.现在,咱们看一段录像.(放显示诗意的课件:原野上小草一大片,非常茂盛.冬天来了,一片枯黄.野火熊熊,好像把草烧光了.但是,春天来了,小草又茂盛地长起来了.)看完录像,谁能把全诗的大意说一说?生:(纷纷举手)原野上的草非常茂盛.每年都要枯黄一次,茂盛一次.野火烧不完草根.春天,小草又茂盛地长起来了.师:你看,原野上的小草是多么坚强啊!那么大的野火也烧不尽它,春风一吹,它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现在,同学们把全诗读几遍,争取很快背下来.(学生朗读)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表演.一个同学扮爷爷,一个同学扮小孙孙.孙孙放学回到家里,给爷爷讲这首古诗.(学生纷纷要求表演.教师指名两个学生分别扮演爷爷和孙孙.)孙:爷爷,我背首诗给您听好吗?爷:好!背什么古诗?孙:背>.今天上午我们刚学的.爷: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呀?孙:(一愣)嗯,因为……因为小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爷:噢--我明白了.背吧!(孙背)爷:〝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孙:〝离离〞就是很茂盛的样子.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爷: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孙: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爷:哈!你看俺孙孙多有本事,小小年纪就会背唐诗,还会讲意思呢!师:这两个同学表演得非常好,大家用掌声鼓励.(同学们热烈鼓掌)【评析】这段教学实录具有三个特点:1.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对词义的理解到对诗句整个意思的领会,从启发体会到组织表演,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2.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喜玩好动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表演练背古诗的情境,寓知识教学于富有情趣的活动之中.3.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注意了提问形式的多样性.>小学语文教学片段实录4师: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一课.(板书课题,但把〝塘〞字故意写错)对我写的课题有意见吗?生:老师的〝塘〞字写错了.师:哟,怎么错了?生:您的那个〝塘〞字,右边〝唐朝〞的〝唐〞字中间,您右边和下边都没有出头儿.(教师在学生指出的地方修改)师:他说得很对.汉字中有许多字都有这个结构(教师写〝肀〞)如严肃的肃.君子的君.建设的建.纪律的律等等.大家记住,这也是一个小小的书写规律:凡是有一竖穿过这样结构中的许多横,那这个结构中间的一横,往往在右边出头,一竖下面也要出头.要没有一竖穿过,中间这一横就不出头,如〝雪〞字的下面.〝录〞字的上面等.(教师又在课题中〝草塘〞二字下面画圈)师:这个〝草塘〞是什么东西?(笑声)生:草塘就是草原.师:啊,就我所知,这草塘可不是草原.草原是在我国的内蒙古等一些地方.广阔的原野上长满了牛马羊爱吃的草,牧民们骑着马在草原上放牧,搭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可这草塘,按课文里说的,可不像是这样.生:草塘大概就是长满了草的池塘.师:池塘我知道.人们挖一个塘,灌满水,用它养鱼或是种荷采藕.但你这个塘,一不养鱼,二不种荷,就让它长草,还要长满,这个主人是不是有点傻?(众笑)不过,多亏你发言中用了一个〝大概〞,可见你也不十分肯定.对吗?生:是的.生:我想草塘就是有一片草地,里面好像有不少水塘吧?师:你这个发言很聪明.第一,你用问话的形式发言,最后答案等着我表态(笑声);第二,你避开了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池塘〞二字——池塘好像是人开的,〝水塘〞就不一定了,不会再跑出来一个傻子;(笑声)第三,从你的答话中可以听出来,你是读过课文后吸收了课文里的一些知识.我说得对吗?生:(笑了)对.师:这草塘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沼泽地.我去过东北,从西边的齐齐哈尔坐火车一直往东走,到哈尔滨再往东走,过牡丹江还往东,这么大片的土地中,除了城镇,有许多地方都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也叫湿地.上面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蒲草,有的地方这些草就长在水中.这些地方还开辟了丹顶鹤的养殖保护区,真的很美.你们想,这和内蒙古的草原是一回事吗?生:不是.师:东北的这大片沼泽地,过去叫什么?(生无言)课文中有一个词,在北方,面积挺大的……生:(齐)北大荒.师:对,北大荒.解放以后,有许多有志青年到北大荒去开垦.播种.北大荒黑土地非常肥沃,所以人们说,北大荒现在已经变成了什么,知道吗?生:听说是北大仓.师:对,我们今天学的〝可爱的草塘〞就是发生在北大荒那里的事.大家读过课文没有?生:读过了.师:读了几次?生:一次.师:还想不想读?生:想读.师:想读我们就读,自己先读一次,怎么读都可以.可以默读,可以朗读,可以同桌一块读,也可以小组读.但不管怎么读,你读完以后要有话说.说什么,我也不管.我想你不会站起来说你放学回家想吃什么饭吧?(笑声)好了,大家开始读吧.(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辅导)师:看样子差不多都读完了,有话要说吗?生:我读了课文后觉得草塘真是个好地方,有那么清的水,草也很绿,还有好多鱼.生:作者去草塘作客,他爱上了这个地方.生:我不知道棒打狍子是什么意思,那些狍子干什么去了,为什么用棒子打它?能打住它吗?师:你提了一个问题.好,你先记住你的这个问题,看上完课能不能解决.如果快下课了,你还不明白,你再举手说,〝老师我提的问题您还没解决呢!〞行吗?(生答:可以)生:野鸡为什么往饭锅里飞?(笑声)师:哈哈,这些鸡可能要舍已为人吧!(众笑)不用着急,这个问题你一会就知道了.生:我有一点看不懂,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想写什么?是写草塘美丽呢?还是写他喜爱这个草塘?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水平很高.我们呆会儿要重点研究这个问题.生:我还想说一点,这个草塘物产很丰富,有鱼.有狍子,刚才王文问的狍子干什么要用棒子打它?我认为是猎人不用枪,用棒子去打狍子,说明这里的狍子很多,很善良.(笑声,师插话:〝啊,善良就打它,这不是欺负老好人吗?〞众笑)这是物产丰富.生:老师,我看了书上的插图,那草那么高,那么密,密密麻麻的,人还能进去吗?那不迷失方向吗?师:你真是个可爱的孩子,能替别人着想.(笑声)别担心,当地人总会有办法的.原始大森林人都敢进,这一丛丛的芦苇能把人吓住吗?好了,大家说了一些,说得还可以,特别是那位女同学提的问题,提得特别好.她说这篇文章究竟是要写什么,写草塘还是写作者喜爱草塘.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生:我认为是写草塘的美丽富饶.以前我们学过的>和>都是这样写的.师:其他同学有什么见解?生:我觉得这篇课文又写草塘的美丽富饶,又写作者爱草塘.因为草塘美丽富饶,他才爱草塘.师:你说的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不过我觉得有点别扭,照你这样说,那些不美也不富的地方怎么办?还爱不爱?不过这是另外一回事,还有别的意见吗?生:我也认为这篇文章讲草塘景也美物产也丰富.师:看来大家意见比较一致.多数同学都认为课文是写草塘景美物富的.我呢,有些不同的看法,但我先不说,我一说你们可能就都跟着我走了.我们先按大家的看法来试一试.如果能讲得通,那就说明大家的看法是对的.大家打开书,这篇课文虽然不太长,但自然段很多,很碎.只有几个比较大的自然段.但这几个主干性的自然段,基本上包容了课文的内容.那小而零碎的段落实际上只起一个连接作用,或是简短的对话.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把几个较大的.主干性的段落找出来,看它们各写了什么?(学生浏览课文,寻找大的段落)生:我一共找了六个段,它们都是三行以上的.(笑声)师:啊,你还有个标准——三行以上.(笑声)好吧,你先说第一个大的段落是哪。
于永正《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于永正《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25cbd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7e.png)
于永正《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第一篇:于永正《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按语】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草》,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大道无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是我经常仰望的星空。
下面是《草》的课堂实录和华东师大著名教授李伯棠先生的点评,我作为晚辈也妄加了一些评论,求教于方家。
顺便提一句,前不久我邀请特级教师费蔚来我校展示《晓出净慈寺》,课堂教学人文、灵动、大气。
同样是古诗教学,但教学风格迥然不同,真可谓古诗教学百花园,万紫千红总是春!(费蔚《晓出净慈寺》课堂教学及评析见本人记录教育的博客)师:上一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
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
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学生背)●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徐如松评(以下简称徐评):学习古诗从古诗导入,言简意赅,单刀直入,温故而知新,唤醒记忆,增加积累,水到渠成。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很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很多诗。
这些诗写得可美了。
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
(出示)●徐评:课始让学生齐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背诵做出恰当的评价,即流利,又有感情,达到了朗读要求的高级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伯棠评(以下简称李评):教师用亲切、鼓励的口吻,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领读题目和作者)。
这首诗有3个生字,大家看拼音,读一读。
(学生拼读生字,师指名读,领读了读得不准确的尽字。
)师:生字都读准音了。
请小朋友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学生自由读课文)●徐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师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前提下,由学生确定学习起点。
写了什么是基本要求,有什么不懂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感受。
古诗《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古诗《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e04656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0.png)
古诗《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导语《草》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古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入人心的情感赢得了广泛的喜爱。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以《草》为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节关于《草》的课堂教学实录,并对课堂教学进行评析。
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一段关于《草》的背景知识来导入课堂。
简要介绍了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们谈谈对《草》这首古诗的第一印象。
二、诗歌欣赏(15分钟)老师请学生们轮流朗读《草》,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控。
然后,带领学生们逐字逐句翻译和理解诗歌的意思。
学生们积极参与,与老师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
三、诗歌分析(25分钟)在学生对《草》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深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老师提出以下问题: -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 通过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主题? - 诗歌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老师根据学生们的回答逐一点评,并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四、诗歌鉴赏(20分钟)为了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老师选择了一些与《草》主题相关的古诗,并分发给学生们。
学生们在阅读和体会这些古诗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五、诗歌创作(30分钟)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体会《草》的内涵,并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老师安排了一道诗歌创作的任务。
老师提供了一些关于草的素材,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一首与《草》相关的诗歌。
学生们积极思考和动笔,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创作的氛围。
六、总结(5分钟)课程接近尾声,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简要总结。
鼓励学生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欣赏古诗,培养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课堂教学评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草》这首古诗展开,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创作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在导入环节中,老师通过简短的背景介绍和引导性问题,快速激发了学生们对《草》的兴趣。
《草》教学片断实录
![《草》教学片断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2ca60707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5.png)
《草》教学片断实录(教室里,老师手持一束绿色的草,学生们坐在座位上。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草"。
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给我们的环境和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
那么,你们知道草有哪些特点吗?学生1:它们很矮,一般不会长得很高。
老师:是的,草通常生长得很矮。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特点吗?学生2:草是绿色的。
老师:没错,大多数草都是绿色的,这也是它们的一个显著特征。
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草是绿色的吗?学生3:因为草里面有叶绿素。
老师:非常好!叶绿素是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物质,它们能够将阳光转化为能量,为草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
除此之外,草还有其他的作用,你们有什么了解吗?学生4:草可以保护土地,防止水土流失。
老师:非常正确!草的根系能够牢固地将土壤固定住,形成坚实的土壤层,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这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5:草地还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乐园,我们可以在上面踢足球、玩游戏。
老师:没错!草地是各种户外运动和活动的理想场所。
它们柔软而富有弹性,能够减少运动时的冲击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老师将手上的草递给一名学生。
学生6:(拿着草)老师,这是什么草啊?老师:这是一种我们常见的青草,长在草地上。
你们可以发现它的叶子细长,有光泽,并且触感非常柔软。
学生们轮流触摸着草叶子,感受着它的纹理。
老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了解植物的基本特点和作用,草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植物,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多的贡献。
希望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更加重视和珍惜我们身边的草地,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做出自己的努力。
(课堂结束,学生们站起来整理好座位离开教室。
)(草的影响之一:草的生物多样性)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草的一些特点和作用,但是你们知道吗,草地上的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草地上的草不仅提供了动物们的食物和栖息地,还为各类昆虫、鸟类、蜗牛等生物提供了重要的庇护所。
《草》片断赏析(节选)于永正教学实录-word文档
![《草》片断赏析(节选)于永正教学实录-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d623ddd0242a8956bece471.png)
《草》片断赏析(节选)——于永正教学实录教育格言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
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教育案例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师:好。
(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
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
(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
(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师:好。
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
你背吧。
(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
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
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
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记者感悟]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段。
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
《草》教学片断实录-文档资料
![《草》教学片断实录-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27c2b692e3f5727a5e9626a.png)
《草》教学片断实录师:《草》这一首古诗讲的是什么事物?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生:这首古诗讲的是草。
我是从题目看出来的。
师:好!从题目里能看出文章的意思,题目就好像文章的眼睛一样。
那么,你知道诗里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吗?生:(一个接着一个说)是高原上的草;是平原上的草;是原野上的草;是原来的草。
师:同学们能大胆发言,很好!好多同学都说得不错,是高原上的草、平原上的草、原野上的草。
但是有个同学说是“原来的草”,对吗?生:(纷纷回答)不对!不对!……师:为什么不对呢?(学生面面相觑,教师稍作停顿)咱们问的是“什么地方的草”,高原呀、平原呀、原野呀,说的是“地方”,而“原来”是地方吗?比如说“我原来上幼儿园”,这里的“原来”是表示什么呢?生:过去。
师:对,过去。
“过去”是表示时间的,不是表示地方的。
这句诗写的是原野上的草。
大家想一想,在广阔的原野上,那么一大片草,长得绿油油,非常茂盛。
那样的景色该多美啊!(稍顿,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那么,诗句中的“离离”是什么意思呢?生:茂盛。
生:旺盛。
生:非常茂盛。
师:好!说的都很好。
现在谁能把“一岁一枯荣”的意思讲一讲?同桌、前后桌的同学可以围在一起议一议。
(学生讨论)师:好!谁能先用“岁”字说个句子?生:过了新年后,我长了一岁。
生:我爸爸30岁了。
师:对。
“长了一岁”就是过了一年。
“岁”在这里就是“年”的意思。
接着看,“枯荣”是什么意思呢?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生:四个。
师:对。
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在春天的时候,草长得怎么样呢?生:非常茂盛。
师:对。
“荣”就是“茂盛”的意思。
“枯”又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想一想,在北风呼呼、大雪飘飘的冬天,草是什么样子呢?生:黄黄的,干干的。
生:都快要干死了。
师:说得对。
“枯”就是“干枯”“死去”的意思。
那么,“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是什么呢?生:“一岁一枯荣”就是一年枯死一次,茂盛一次。
生:“一岁一枯荣”就是每一年都要茂盛一次,又要枯死一次。
三年级语文教学实录:教授《草》这首诗歌的精彩实践
![三年级语文教学实录:教授《草》这首诗歌的精彩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9d15849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7.png)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语文教育对于孩子们成长的巨大作用。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孩子们对古诗文产生兴趣,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我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教授《草》这首诗歌的精彩实践经验。
一、活动设计1.导入环节我通过唱歌、朗诵词语等方式导入诗歌的主题:“草”。
在导入课堂中,我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草的认知,并展示自己对草的理解。
这样引导可以激发孩子的思考与表达能力。
2.朗诵学习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请孩子们阅读诗歌《草》,并逐行解读、学习。
学生们在学习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展现了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其中,我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我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熟背,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3.创作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们自由创作,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维和毛笔写出“草”的意象。
学生们在创作中用笔墨表现出弯弯曲曲的柔软、生命力、向上生长等特点。
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毛笔写作能力。
二、效果展示1.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诗歌反应非常积极,不仅能够理解诗歌的意义,而且能够深入地思考如何诠释诗词中的意象。
在创作环节中,孩子们在毛笔写作上积极参与,创造了非常多的好的作品,这些作品凸显了他们对“草”的再认识。
2.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艺术素养、语文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孩子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草”的理解与感悟,也能够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同时,孩子们在毛笔写作方面积极参与,展现出了不同的想象、表现能力和艺术素养。
这些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在语文学科中有所体现,也具有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三、教学反思在这次精彩的实践中,我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反省。
虽然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效果,但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1.教学的逻辑性在导入课堂上我让孩子们表达自己对草的认知,这一点虽然能够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但并没有很好的表达出“草”的意义。
《草》教学片断实录
![《草》教学片断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9fa8b702f7ec4afe04a1dfbf.png)
《草》教学片断实录导读:师:《草》这一首古诗讲的是什么事物?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生:这首古诗讲的是草。
我是从题目看出来的。
师:好!从题目里能看出文章的意思,题目就好像文章的眼睛一样。
那么,你知道诗里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吗?生:(一个接着一个说)是高原上的草;是平原上的草;是原野上的草;是原来的草。
师:同学们能大胆发言,很好!好多同学都说得不错,是高原上的草、平原上的草、原野上的草。
但是有个同学说是“原来的草”,对吗?生:(纷纷回答)不对!不对!……师:为什么不对呢?(学生面面相觑,教师稍作停顿)咱们问的是“什么地方的草”,高原呀、平原呀、原野呀,说的是“地方”,而“原来”是地方吗?比如说“我原来上幼儿园”,这里的“原来”是表示什么呢?生:过去。
师:对,过去。
“过去”是表示时间的,不是表示地方的。
这句诗写的是原野上的草。
大家想一想,在广阔的原野上,那么一大片草,长得绿油油,非常茂盛。
那样的景色该多美啊!(稍顿,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那么,诗句中的“离离”是什么意思呢?生:茂盛。
生:旺盛。
生:非常茂盛。
师:好!说的都很好。
现在谁能把“一岁一枯荣”的意思讲一讲?同桌、前后桌的同学可以围在一起议一议。
(学生讨论)师:好!谁能先用“岁”字说个句子?生:过了新年后,我长了一岁。
生:我爸爸30岁了。
师:对。
“长了一岁”就是过了一年。
“岁”在这里就是“年”的意思。
接着看,“枯荣”是什么意思呢?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生:四个。
师:对。
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在春天的时候,草长得怎么样呢?生:非常茂盛。
师:对。
“荣”就是“茂盛”的意思。
“枯”又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想一想,在北风呼呼、大雪飘飘的冬天,草是什么样子呢?生:黄黄的,干干的。
生:都快要干死了。
师:说得对。
“枯”就是“干枯”“死去”的意思。
那么,“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是什么呢?生:“一岁一枯荣”就是一年枯死一次,茂盛一次。
生:“一岁一枯荣”就是每一年都要茂盛一次,又要枯死一次。
【2018-2019】于永正草评课-实用word文档 (18页)
![【2018-2019】于永正草评课-实用word文档 (18页)](https://img.taocdn.com/s3/m/d18b0a3fcc7931b764ce1525.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于永正草评课篇一:于永正《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按语】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草》,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大道无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是我经常仰望的星空。
下面是《草》的课堂实录和华东师大著名教授李伯棠先生的点评,我作为晚辈也妄加了一些评论,求教于方家。
顺便提一句,前不久我邀请特级教师费蔚来我校展示《晓出净慈寺》,课堂教学人文、灵动、大气。
同样是古诗教学,但教学风格迥然不同,真可谓古诗教学百花园,万紫千红总是春!(费蔚《晓出净慈寺》课堂教学及评析见本人记录教育的博客)师:上一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
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
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学生背)●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徐如松评(以下简称徐评):学习古诗从古诗导入,言简意赅,单刀直入,温故而知新,唤醒记忆,增加积累,水到渠成。
师:学了这么长时间了,还背得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小朋友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很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很多诗。
这些诗写得可美了。
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
(出示)●徐评:课始让学生齐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背诵做出恰当的评价,即流利,又有感情,达到了朗读要求的高级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伯棠评(以下简称李评):教师用亲切、鼓励的口吻,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领读题目和作者)。
这首诗有3个生字,大家看拼音,读一读。
(学生拼读生字,师指名读,领读了读得不准确的尽字。
)师:生字都读准音了。
请小朋友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学生自由读课文)●徐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2.古诗两首草_鲁教版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2.古诗两首草_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ec9c3a7482fb4daa48d4b12.png)
《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师:上一年级的时候,小朋友学过三首古诗。
一首是《锄禾》,一首是《鹅》,一首是《画》。
还记得吗?谁能把三首诗背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学生背)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徐如松评(以下简称徐评):学习古诗从古诗导入,言简意赅,单刀直入,温故而知新,唤醒记忆,增加积累,水到渠成。
《草》教学实录
![《草》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b1028410b52acfc789ebc9d0.png)
生: 真难想象, 他们 怎 么会吃 得 下?
师: 是 的, 就是 靠着这些野草。我们的红军
师: 小说 以塑造 人物 形 象为主要 手段 , 那这
战士走 出了草地 , 我们 的战士就 靠着这些吃野 草 的精 神 , 取 得 了胜 利 。 ( 教 师 一 边 播 放 幻 灯
片, 介绍作者王愿坚和草地 。学生朗读。)
生: 3 2 节, “ 那 干裂 的嘴 唇 闭住 了 , 浓 密的胡
须不停地抖动着, 一双浓眉渐渐皱 紧了。嚼 了
或 者是他 的神 态描 写。
师: “ 强 大” 、 “ 胜利” , 读 的时候 应 当怎样 ?
生: 应 该 着重读 。
生: 第4 1 节中, “ 杨光激动地 听着, 就在这一
霎, 他 看到 了伟 大战 士 的那颗伟 大的心 ” 。 生: 从 杨 光 的 这 句感 悟 里 面 , 特 别体 现 出
主席他分辨毒草并且尝试一下毒草 ; 最后一个
就是 周 副主 席说 吃 草 , 红 军战 士从 中得 到 了宝
1 9
师: 他 尝的是 什 么样) 毒草。
师: 吃 出精 神 来 , 吃 出让 敌 人 一见 就 退 却 的 那种精神 来。 咱 们就抓 住3 8 节, 谁 能将 那种 精 神 带着 感情 来读一 下 ? 请一 名 同学站 起来 带着感 情 进行 朗读 。
生: 第一 个情 节是 红 军战 士 不 小心 误 吃 了
以后 不再因吃毒草而中毒 , 他亲 自尝了毒草。
师: 那就 是说 在 你 选 的 这 个 句子 中是 抓 住
了前 面的一 系列的什 么描 写 ? 生: 动作 描 写 。
毒草 中毒 ; 第二个情 节是红军战士在长征 的过
《草》教学实录
![《草》教学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5627562c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d.png)
第1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活要认真观看,二次课堂教学被激活了,究其缘由,只是加入了这么一段
“小插曲〞,奇妙地运用了一块草皮,创设了好玩的实物情景,营造了一 种能够使学生心情开心,无忧无虑的学习气氛,调动了孩子们参加学习过 程的主动性。置身于其中,学生不会感到紧急沉闷,枯燥乏味,以至于抑 制了主动学习行为。这是情景教学法,它可分为真实情景和虚设情景。这 堂课是运用了真实情景教学。在教学中,无论我们选择哪种教学法,教法 必需服从学法,最终目的就是要激活课堂,让学生主动参加课堂教学全过 程,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全 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了到达这一目的,我们必需使每堂课都让学 生产生新颖感,使他们或有新的发觉,新的体验,或有新的感悟,新的收 获。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的导入、推动及结课诸环节的设计上下功夫,注重 创新,使学习语文成为学生最神往的事。
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只是把学生当作大容器,不断往里灌,只考虑 草的生命力很坚韧,还知道了小草为什么有这么坚韧的生命力。〞还有的
自己怎么教,很少讨论学生如何学,更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学生到底喜爱 说:“我知道了通过做试验和认真观看可以使我们获得新的发觉。〞没想
怎样的学习方式。
到,这堂课学生还有意外的收获。孩子们不仅学得兴致勃勃,趣味横生,
【《草》教学实录】
第2页共2页
六年后,我再次教《草》时,就转变了原来的教法。为了使学生思维 使他们轻松地理解了诗的涵义及意境,而且对草具有坚韧生命力的缘由也
活跃,主动参加学习过程,创设了这样的实物情景。当讲到“野火烧不尽〞 有了感性认识。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也教给了孩子们一种学习方法,即对生
这句时,我悄悄把事先预备好的一小块长有枯草的土皮拿出来,放到讲台
《草》教学片断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草》教学片断实录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583713f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3.png)
《草》教学片断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师:《草》这一首古诗讲的是什么事物?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生:这首古诗讲的是草。
我是从题目看出来的。
师:好!从题目里能看出文章的意思,题目就看起来文章的眼睛一样。
那么,你明白诗里写的是什么地点的草吗?生:(一个接着一个说)是高原上的草;是平原上的草;是原野上的草;是原先的草。
师:同学们能大胆发言,专门好!好多同学都说得不错,是高原上的草、平原上的草、原野上的草。
然而有个同学说是“原先的草”,对吗?生:(纷纷回答)不对!不对!……师:什么缘故不对呢?(学生面面相觑,教师稍作停顿)咱们问的是“什么地点的草”,高原呀、平原呀、原野呀,说的是“地点”,而“原先”是地点吗?比如说“我原先上幼儿园”,那个地点的“原先”是表示什么呢?生:过去。
师:对,过去。
“过去”是表示时刻的,不是表示地点的。
这句诗写的是原野上的草。
大伙儿想一想,在宽敞的原野上,那么一大片草,长得绿油油,专门茂盛。
那样的景色该多美啊!(稍顿,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那么,诗句中的“离离”是什么意思呢?生:茂盛。
生:旺盛。
生:专门茂盛。
师:好!说的都专门好。
现在谁能把“一岁一枯荣”的意思讲一讲?同桌、前后桌的同学能够围在一起议一议。
(学生讨论)师:好!谁能先用“岁”字说个句子?生:过了新年后,我长了一岁。
生:我爸爸30岁了。
师:对。
“长了一岁”确实是过了一年。
“岁”在那个地点确实是“年”的意思。
接着看,“枯荣”是什么意思呢?你们明白一年有几个季节吗?生:四个。
师:对。
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在春天的时候,草长得如何样呢?生:专门茂盛。
师:对。
“荣”确实是“茂盛”的意思。
“枯”又是什么意思呢?大伙儿想一想,在北风呼呼、大雪飘飘的冬天,草是什么模样呢?生:黄黄的,干干的。
生:都快要干死了。
师:说得对。
“枯”确实是“干枯”“死去”的意思。
那么,“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是什么呢?生:“一岁一枯荣”确实是一年枯死一次,茂盛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永正:《草》教学实录
于永正:《草》教学实录《草》教学实录
生:到了冬天,小草叶子黄了,耷拉脑袋了。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
生: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
师:多聪明!
生:草春天夏天长得茂盛,到了秋天和冬天,就枯黄了。
师:小朋友这么聪明,我想一定知道枯和荣是什么意思了。
(学生纷纷举手)不过,我不想让你们说。
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边来,看看“枯”该写在哪一幅图的下面,“荣”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能写对,说说明他懂了。
(一位小朋友把“荣”写在夏天草的下面, 把“枯”写在冬天草的下面。
众赞叹。
)
师:写对了!请你说说“枯、荣”的意思。
生:“荣”就是茂盛的意思,“枯”就是黄了,干了的意思。
师:“一岁一枯荣”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众赞叹) [评:利用图画来让学生解释“枯”和“荣”的含义,这样便把含义深奥的“枯”和“荣”,变得浅显易懂了。
] 师:再看“野火烧不尽”这一句。
“烧不尽”就是烧不
——
生:(齐声)就是烧不完!
师:“尽”就是完的意思。
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边说边将“草原图”上的草涂成黄色),大火一烧(说着又用红笔在草上画上火苗),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
(学生看图疑思。
)
生: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
生:河边上的草烧不完。
(笑声)
师:白居易说的“烧不尽”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没烧完?联系下一句想一想。
 [这一句点拨得好。
]
生: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评:学生很能动脑筋,说虽然烧着了地上的草,但草根没有烧着,这是老师循循善诱的结果。
这叫“会教”。
] 师:对呀!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说完画了下面的图。
)师:学到这儿,我想,小朋友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
(许多小朋友举手)谁能到前边来,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师画的画上画出来?
 [评: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教学时是利用图画让学生自己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
]
(小朋友看图思考。
于老师请一位举手最高的小朋友到黑板上画。
这位小朋友用绿粉笔在地平面上画上了草叶,如下图。
)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指着图)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
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
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
(众笑)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
(该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师:改得有道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他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上了几条斜线。
)
师:噢,这就是风!(众笑)可是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评:这就叫循循善诱。
]
(该生把线条和草擦掉,又改为下面的样子。
)
(听课老师赞叹不已,并为之鼓掌。
)
[评:这位小朋友真聪明,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这就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 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
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
现在请小朋友跟于老师朗读这首诗。
(于老师抑扬顿挫、有感情地领读全诗。
)小朋友,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
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生:小草不怕烧,很勇敢。
生:小草像刘胡兰一样坚强。
师:(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顺手将“顽”写在“强”前边,并在“顽”上加上拼音wán。
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正因为这样,白居易才写诗赞美它。
请小朋友朗读这首诗,看谁能背诵出来。
 [评:对小草生命力的评价,其实是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巧妙结合。
]
(学生认真朗读,老师指名背诵。
)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学生纷纷
举手,于老师请一名小朋友到讲台前)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评:最后教师和学生扮演角色背诵这篇古诗,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把教学过程推向了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是于老师把课堂教学戏剧化了,把检查跟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了。
]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 众笑)  [评:教师带着风趣的口吻,表扬这位学生,给这位学生极大的鼓励。
]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草》
师:噢。
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评:教师故意把作者白居易说成是李白,以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记忆。
]
师:反
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
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哎,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
 [评:教师故意把诗句背得结结巴巴,让学生背出来,这又是一种检查和鼓励方式。
]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
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嘛写草哇?
 [评:教师故意反问,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哇?学生回答,因为草很顽强,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
]
生:(一楞)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
背吧!
(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摹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评:教师故意把“枯荣”说成“窟窿”,两个词音相近,义不同,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辨间能力,一方面又丰富了学生词汇。
]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
枯。
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
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小朋友,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评:教师故意说,“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这以又一次进行了今昔对比的思想教育。
]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