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_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作者:秦喜凤来源:《特别健康·下半月》2013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掌握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的处理和护理。
方法:回顾分析20例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
结果:降低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的死亡率。
结论:及时发现急性心肌梗塞合并症,提高治愈率。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113-02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急性持续性冠状动脉缺血造成的部分心肌坏死。
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
临床上以胸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或休克),心肌坏死的全身反应及一系列心电图的动态改变为特征。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的主要原因,当心肌损伤面积超过左心室25%时会出现心衰,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发病最初几天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严重的可发生肺水肿,进而可出现左心衰竭。
一旦确诊护理人员必须分秒必争抢救病人以提高急性心肌梗赛合并心力衰竭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一一般资料我科自2012年至今共收治急性心肌梗赛合并心力衰竭病人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在45-82岁,其中70岁以上14例,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呼吸困难,咳嗽,不能平卧,其中左心衰18例,右心衰2例。
二护理1.监护护理1;1严密观察心电护理.1.1.1心律变化:心肌梗塞时,由于电活动异常,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
如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时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塞时易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如前壁心肌梗塞的病人也出现了房室传导阻滞说明梗塞的面积较大,病情危重,需引起高度重视。
1.1.2心率变化:心率过快超过100次/分以上时,应能想到患者心功能较差,心率慢时易诱发快速心律失常,更加重心肌缺血。
1.2 做好一般情况的监护:心肌梗塞患者除严密观察心电变化外,还须做好如下监护1.2.1血压监护:早期血压可增高外,几乎所有患者都有血压降低。
【儿童疾病常识】冠心病3
冠心病的并发症一、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的最常见并发症,尤以室性心律失常居多,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塞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
三、冠心病并发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是指直接由于心室泵功能的损害而导致休克的综合征。
预防1合理饮食,不要偏食,不宜过量。
要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多吃素食。
同时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体重增加。
2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保持足够的睡眠,培养多种情趣;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急躁、激动或闷闷不乐。
3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活动,增强体质。
4多喝茶,据统计资料表明,不喝茶的冠心病发病率为3.1%,偶尔喝茶的降为2.3%,常喝茶的(喝三年以上)只有 1.4%。
此外,冠心病的加剧,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血栓形成有关。
而茶多酚中的儿茶素以及茶多本酚在煎煮过程中不断氧化形成的茶色素,经动物体外实验均提示有显著的抗凝、促进纤溶、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5不吸烟、酗酒:烟可使动脉壁收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而酗酒则易情绪激动,血压升高。
6积极防治老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与冠心病关系密切。
7预防冠心病应积极降压。
下列病人达标血压应为130/80mmHg,包括:糖尿病、慢性肾病、冠心病(CAD)等危状态、颈动脉病(颈动脉杂音、超声或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动脉异常)、周围动脉病、腹主动脉病。
Framingham危险评分≥10%。
无以上情况达标血压为140/90mmHg。
有心肌缺血表现病人,血压应慢慢下降,糖尿病人或>60岁者舒张压(DBP)低于60mmHg要小心降压。
老年高血压病人脉压大者,收缩压(SBP)下降时,DBP也会降得很低(<60mmHg)。
要密切注意心肌缺血症状。
很老的老年人(>80岁者),降压治疗能减少脑卒中危险,但是否能减少CAD,还不肯定。
冠心病患者莫忘常补水水有止渴、镇静、稀释血液、散热、润滑、利尿、运送营养等功效,已有研究证明,水与老年人冠心病发作密切相关。
急性心梗的并发症
急性心梗的并发症
一、急性心梗的并发症二、急性心梗如何预防三、急性心梗食疗方
急性心梗的并发症1、急性心梗的并发症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总发生率高达50%.二尖瓣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使收缩功能发生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心尖区出现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第一心音可不减弱,可引起心力衰竭。
轻症者,可以恢复,其杂音可消失。
乳头肌整体断裂极少见,多发生在二尖瓣后乳头肌,见于下壁MI,心力衰竭明显,可迅速发生肺水肿在数日内死亡。
心脏破裂
常在起病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造成心包积血引起急性心脏压塞而猝死。
偶为心室间隔破裂造成穿孔,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有震颤,可引起心力衰竭和休克而在数日内死亡。
心脏破裂也可为亚急性,患者能存活数月。
栓塞
见起病后1~2周,可为左心室附壁血栓脱落所致,引起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
|学教育网原创也可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部分脱落所致,则产生肺动脉栓塞。
2、急性心梗的病因
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护士记忆口诀之心肌梗塞的症状和并发症
护士记忆口诀之心肌梗塞的症状和并发症
心肌梗塞的症状:
【记忆口诀】
疼痛发热心过速,恶心呕吐失常心,低压休克心衰竭。
【知识要点】
心肌梗死的症状:首先是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胸闷、胸痛;接着是持续二十分钟不缓解的心绞痛;然后伴有大汗、面色苍白,有濒死感,甚至感觉到透不过气来。
如果出现长时间的心肌梗死,会慢慢出现心律失常、心衰、心悸、心慌甚至晕厥、胸闷气急、不能平卧入睡等症状。
心梗的并发症:
【记忆口诀】
心梗并发五种症,动脉栓塞心室膨;
乳头断裂心脏破,梗塞后期综合症。
【知识要点】
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包括:
1.急性心力衰竭:为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且危重的一个并发症。
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伴大汗,低血压、低血氧,肺部啰音,咳嗽和粉红色泡沫样痰;
2.休克: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并发症之一;
3.心律失常:包括早搏、室速、室颤、停搏;
4.心脏破裂:最为危重,甚至危及生命,影响抢救的及时性。
1 / 1。
急性心肌梗死
疾病名:急性心肌梗死英文名: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缩写:AMI别名:急性心肌梗塞ICD号:I21.9分类:心血管内科概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
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
按梗死范围,心肌梗死可分为透壁性心肌梗死(也称为Q波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也称为无Q波性心肌梗死)两类。
透壁性心肌梗死的坏死灶自心内膜下心肌向心室游离壁或室间隔延伸至少一半厚度以上,有时可累及一个区域的心室壁整个厚度。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则限于心内膜下心肌薄层或散在的坏死灶,心电图表现无Q波。
按病变发展过程,心肌梗死可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与陈旧性心肌梗死。
流行病学: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
在男性,发病高峰为51~60岁,女性为61~70岁。
在35~55岁之间,男性患MI的危险性是女性的6倍。
在老年,女性的“雌激素保护”已不存在,发病的性别差异消失。
有动脉粥样硬化“四大诱因”(即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和糖尿病)的患者,在青年期即可发生MI。
AMI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相当高,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
如在美国,每年有近150万人患AMI,其中有1/3左右的病人不治而亡。
50%的死亡发生在发病后的1h内。
我国AMI的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国内北方AMI的发病率一般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
在过去40年里AMI的防治已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AMI的发病率正在稳定的下降。
这种下降的原因可能与AMI发生率减少(部分为不稳定心绞痛所代替)和发生AMI后病死率减少有关。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估和预后
急 性下壁心肌梗死 中, 近一半存在右室心肌梗死 。 研究
表明 , 下壁伴右室心肌梗死 者病死率大大增加。 合并右心室 梗死者梗死相关 血管 为右冠状动脉近、 中段( 右室支发出以
前) ,故右胸导联 s T段抬 高t01 > . mV是右室梗死最特异的 改变。下壁梗死 时出现低血压 、 无肺部哕音、 伴颈静脉充盈 或 K am u 症 ( ua a l 吸气 时颈静脉充盈 ) 是右 心室梗死的典型
正确 的治疗方案 , 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f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 心力衰竭 ; 临床特点
急 性 心 肌梗 死 是 由于冠 状 动 脉 急性 闭 塞 引起 的心 肌 缺
( 急性肺 水肿) V 心源性休克 。住 院中如 出现 KUp分 ;1指 ii 级 ≥Ⅱ者定为心力衰竭。
2 统计 学处 理
显著性意义。
问, 平均年龄为(37 04 岁。患者 明确有原发性高血压 6 .±1.) 者有 4 , 3例 糖尿病者有 1 , 0例 高血脂者有 1 5例。 患者入 院 时常规做 1 导联心 电图检查 , 院后动态 观察心电图及心 8 入 肌酶谱变化 , 并连续监护至少 3 d以检测心律失常。
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衰组 , 二者有统计学差异 , 逻辑 回归 分析显示心衰与右室梗死独立相关 。 36 心衰组患者死亡人数 为 1 例( 58 , 心衰组患者 . 1 4 .%)非
年龄较大 ,提示年龄越大 , I 伴发心力衰竭 的可能性越 AMI
高, 这与老年人心脏 、 外周血 管退 行性改变有关 : 由于年龄 老化 , 心室肌纤维 的弹力蛋白和胶原 组织 变性 , 使心室顺应
1 资料和方法 20 0 5年 一 0 9年 于发病 2 h内入 院 的 A MI 20 4 I 患者 9 3 例 , 中男 性有 7 其 6例 , 女性有 1 。年 龄在 4 — 5岁 之 7例 68
心梗后心衰
心梗后心衰心梗后心衰是指在心肌梗死后出现的心脏功能减退,是心肌梗死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心衰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需要有科学的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本文将介绍心梗后心衰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衰治疗的主要方法。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
其中ACEI和ARB对心衰治疗尤为重要,这类药物可以降低心脏负荷,促进心肌修复,改善血流动力学。
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心衰的一种重要药物,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减少心脏负荷,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选用β受体阻滞剂需要注意患者的肾功能、肝功能和心肺功能等。
利尿剂可以降低体内液体负荷,减少心脏负荷,缓解水肿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但利尿剂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低钾血症、低血压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 心肌重建心肌重建是治疗心衰的一种新方法,目的是利用干细胞、心肌细胞或心脏再生工程技术等方法,重建患者的受损心肌,恢复心脏功能。
目前,心肌重建仍处于研究阶段,需要在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中继续验证其效果和安全性。
3. 手术治疗心衰患者中一部分人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通常情况下,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和病灶。
常见的手术治疗包括植入心脏起搏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手术和心脏移植等。
二、注意事项1.饮食心衰患者需要注意合理的饮食,控制饮食中的盐分和水分摄入量。
应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同时应避免大鱼大肉、油腻食物和辛辣刺激食物。
2. 心理关注心衰患者需要与家人、医生和社会进行相互配合,相互关注和支持。
心衰患者可能会因患病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因此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和支持。
3. 适当运动心衰患者需要适当运动,但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当强度和方式。
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并降低心衰继续发展的风险。
4. 定期检查和随访心衰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和随访,包括心电图、心功能检查、尿常规、电解质等。
急性心肌梗塞及心力衰竭患者重症监护
症状
急性心肌梗塞
5、休克 主要是心源性休克。因心肌广泛坏死,心排出量急剧下降所致。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烦躁不 安、尿量减少,严重者可出现昏迷。
6、心力衰竭 主要表现为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可在起病的最初几天内发 生,或在梗死演变期出现。其发生率约为32%-48%左右,尤其是患有其 他脏器疾病或老年人身上出现。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 躁等。重者出现肺水肿,随后可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定义
心力衰竭是指在足够静脉回流的前提下,心脏的收缩功能下降,心排出量减 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伴肺循环和体循环淤 血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症,按心力衰竭的速度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诱因
心力衰竭
1、感染,是最主要的诱因,如呼吸道感染常见,其次感染性心内膜炎。 2、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快速型心率失常。 3、血容量增加,钠盐摄入过多,妊娠、过多过快的输液、等可增加心脏负荷。 4.过度的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可增加心脏负荷。 5.其他,严重贫血、大量失血、用药不当。
2、饮食 适当限制水钠摄入、少食多餐、避免过饱、饮食清淡、易消化、富营养、 多食蔬菜、水果、戒烟、戒酒
3、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诱发心力衰竭使心衰加重。
4、改善缺氧状况,可给予1~2L氧气吸入 5、预防肺部感染,注意保暖
健康教育
心力衰竭
1、教育患者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保持正确的疾病观及稳定的心理状态
2、注意避免可导致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如感染、过度劳累、情绪过激、钠盐摄 入过多
(三)再灌注心肌
1、溶栓疗法 在起病6h内使用纤溶酶激活剂溶解冠脉内的血栓。常用药物有尿 激酶、链激酶。给药的途径可有静脉给药或冠脉给药。
心肌梗塞常见并发症处理
心肌梗塞常见并发症处理作者:韩玉梅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6期摘要:心肌梗塞(AMI),又名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常见疾病。
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等特点,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同时这些并发症也是导致心肌梗死死亡的主要原因。
尽管目前有各种治疗药物有效的降低了AMI的病死率,但AMI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为充分认识心肌梗塞并发症的危害性,本文对心肌梗塞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式进行如下综述。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并发症1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临床中常见的AMI并发症,又称泵衰竭(pump failure),是由于心肌梗死造成心脏泵血功能衰退,左室衰竭为临床常见类型,右室梗死时会出现右心室衰竭症状[1]。
当患者表现不同程度的湿啰音、第三心音和窦性心动过速时刻佐证患者开始并发心力衰竭,以这三个指标,可将AMI患者的心脏功能分为4级[2],见表1。
针对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痰为泡沫样[3]。
对应的并发症可采取的处理措施如下:①心脏功能III级(即肺水肿)立即静脉注射利尿10~20mg。
②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由10Lg/min开始,每5~10 min增加一次剂量,常用量为10~60Lg/min,当收缩压降低为原来的10~20%,同时收缩压不得低于90mm Hg时,可停止给药,留待观察。
③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心力衰竭急发期建议使用速效ACEI药物并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增加药量[4]。
④急性肺水肿伴严重低氧血症者可给予人工机械通气治疗。
⑤心力衰竭表现为心源性休克时,其具有急性、左室泵血不足、血压低下、少尿、肢端青紫冰冷、神志改变等临床征候群,应先给予抗血小板和抗凝、扩容等辅助药物治疗,当辅助药物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时,在维持辅助呼吸基础上给予介导治疗,依据具体病情再给予治疗,如严重低血压时可给予多巴胺治疗[5]。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有什么并发症一、并发病症急性心肌梗死可出现心力衰竭、休克、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律失常、心脏破裂、心室室壁瘤、血栓形成与栓塞、梗死后综合征、梗死延展等并发症。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心力衰竭是急性心梗常见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20%~40%,住院期总的病死率在10%~17%。
可见急性左心衰、急性右心衰。
自推广应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左心衰的发生率已逐渐减少,占心肌梗死患者的10%~20%。
19:43:562、休克心源性休克系指直接由心室泵功能损害而导致的休克综合征,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严重的并发症。
AMI时由于丧失大块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而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供能显著降低,可并发心源性休克。
国外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6%~8%。
近些年来,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由于可及时发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死于心律失常者大大减少,心泵衰竭已成为最重要的死亡原因。
3、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总发生率可高达50%,但乳头肌整体断裂极少见,这主要因为乳头肌的血液供应差,常有慢性缺血小梗死灶,存在较多的纤维瘢痕,故不易发生完全断裂。
多数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周内。
4、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
按起病后3天监测结果,发生率高达90%以上,多发生于起病24h内。
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尤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为突出。
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在下壁或老年AMI时发生率高。
5、心脏破裂心脏破裂最常发生于心室游离壁,其次是室间隔穿孔,而乳头肌断裂极少见。
在AMI患者中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同时并发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断裂情况非常罕见。
心脏破裂是AMI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室游离壁破裂是心脏破裂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心脏破裂的9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应用新活素治疗效果观察
研究背景与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 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新活素(重组人脑利钠肽)是一种新型的神经内 分泌激素,具有扩张血管、利尿排钠、降低心脏 负荷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
心力衰竭(HF)是AMI的常见并发症,进一步增 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活素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 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诊 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心电图、 心肌酶学检查和超声心动图等手 段。
治疗
传统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 疗、心脏起搏治疗、机械通气等 ,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新活素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新活素是一种新型的血管活性药物,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炎症反应等, 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具有很好的疗效。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是 一种严重的临床状况,需要及
时有效的治疗。
新活素是一种新型的血管活性 药物,具有改善心肌收缩和舒
张功能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观察新活素在急性 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 的治疗效果,发现新活素能够 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 功能。
新活素的使用是安全的,没有 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负担。
促进心肌修复
新活素还可以促进心肌细胞的修 复和再生,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 和坏死,保护心肌细胞的功能。
缺点分析
01
02
03
价格较高
新活素是一种比较昂贵的 药物,长期使用会给患者 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
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在使用新活素后 可能会出现低血压、头痛 、头晕等不良反应,需要 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监测与管理ppt课件
心衰不确定
心衰可能
(急性 心衰)
急性心力衰竭的非创伤性监测
超声心动图监测 节段性室壁运动的评估 1 室壁运动正常 2 轻中度运动减低 3 严重运动减低 4 矛盾运动 5 室壁瘤
急性心力衰竭的非创伤性监测
超声心动图监测 EF EF与梗死后存活率成付相关 1级(正常):EF>60% 2级(轻度收缩功能不全):EF40%~60% 3级(中度收缩功能不全): EF20%~40% 4级(重度收缩功能不全): EF<20%
急性左心衰竭紧急处理措施评价
必要的氧疗和通气支持 普通氧气吸入是需要的,但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增加氧流量可显著改善预后。有研究显示,组织氧过多可能降低冠脉血流量和心输出量,升高血压,增加循环血管阻力
急性左心衰竭紧急处理措施评价
必要的氧疗和通气支持 通气支持 非创伤性正压通气治疗心源性肺水肿短期有效,对AHF有益,可显著降低有创通气的必要性 适用对象:Ⅰ型或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经常规吸氧和药物治疗仍不能纠正时应及早应用。主要用于呼吸频率> 20次/min、能配合呼吸机通气的早期呼吸衰竭患者。
急性心力衰竭的非创伤性监测
临床表现的监测 呼吸困难是加重或减轻是心力衰竭病情轻重的晴雨表,端坐呼吸与肺毛细血管压的升高具有良好相关性,敏感性近90%。 四肢皮肤的温湿度是干而暖(A)、湿而暖(B)、湿而冷(C)、干而冷(L)
急性心力衰竭的非创伤性监测
急性心力衰竭的非创伤性监测
急性左心衰竭紧急处理措施评价
血管扩张剂 硝酸甘油,是紧急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最安全和最万能的药物,最常用于ACS所致的心力衰竭。 一般从20 μg/min开始,每次增加20 μg,剂量反应存在显著个体差异
急性左心衰竭紧急处理措施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如严重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处理方法。
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后住院患者48例,均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对心脏停搏者采用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和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静滴等方法复苏。
对于左心衰竭患者给予吸氧、强心、利尿等治疗,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给予多巴胺、间羟胺抗休克,同时予以安置心脏起搏器。
结果 96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别显示为右冠状动脉闭塞6例,左前降支闭塞12例。
右冠状动脉中远端两处狭窄达75%者22例,前降支及回旋支两处以上狭窄分别大于75%者18例,3支均有病变的24例。
随即给予冠脉内溶栓治疗,半小时后重复造影示闭塞血管再通者,很快心律失常缓解,4例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必须及时准确地进行抢救治疗,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对预后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停搏心衰竭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AMI)起病急剧,发病凶险,临床上死亡率高,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一种危重急症。
是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动态演变为临床特征的急性缺血性心脏病。
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少数为其他病变,如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等[1]。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多,严重,而且复杂,因此如何做好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处理,对于减少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将收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96例,年龄55-71岁。
男68例,女28例,发病至就诊均为24h内的心肌梗死后患者。
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急性心梗诊断标准。
早期并发症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动过缓、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室颤动、左心衰竭等。
1.2 临床表现及症状特点患者前来就诊的原因多数是持续性胸痛伴胸闷,也有以其他症状如消化道症状、牙痛、心力衰竭、晕厥等为首发症状来就诊的,具体情况见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概述】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塞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
多年来由于监护病房在各级医院的广泛建立和对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高度警惕及有效治疗,因心律失常致死者的数量已明显减少。
相反地,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原因中,心力衰竭变得更加突出。
近年来,根据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大系列研究统计,因并发心力衰竭死亡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已从过去的38.6%增加到46.6%。
因此,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的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已成为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的关键问题。
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心力衰竭的机理,主要是由于心肌梗塞坏死导致的心肌收缩功能减低,引起心排血量下降和外周灌注不足,左室舒张末期容量的增加或左室顺应性下降造成左房压升高,临床出现心力衰竭和肺瘀血,故心肌梗塞的面积大小是影响心力衰竭是否发生和严重程度如何的直接决定因素。
一般认为,梗塞面积占整个左室心肌的20%时即可引起心力衰竭;若达到或超过40%时,会造成心源性休克。
有时初发梗塞面积20%,但是由于机械性并发症如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室间隔穿孔等引起左室负荷骤然增加而诱发心力衰竭甚或心源性休克。
部分患者病程中出现梗塞延展与再梗塞,均会增加梗塞面积,诱发和加剧心力衰竭。
快速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快速的心房扑动和心房纤颤等,既因心率过快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又可因不良的血液动力学后果而影响心功能。
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也会使心排血量减少,心肌本身更加灌注不足,因而加剧了心力衰竭。
此外,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并发的其他疾病如贫血、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肺炎、肺栓塞和主动脉瓣疾患等也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尤其是并有糖尿病者,因常并存小冠状动脉和心肌病变,较易发生心力衰竭。
有时,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力衰竭可为医源性的原因所诱发或加剧,如输液过多过快和药物使用不当等比较常见。
特别是β-受体阻滞剂及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Ⅰa类的丙吡胺(disopyramide)、Ⅰc类的氟卡尼(flecainide)、普罗帕(propafenone)、Ⅳ类的维拉帕米(verapamil)等都有一定的负性肌力作用。
此外,某些抗肿瘤药、抗炎药消炎痛和能使水钠潴留的类固醇制剂对心力衰竭也有影响。
总之,对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发病机理有重大作用的因素,都会引起心力衰竭的发病;而心力衰竭的进展和转归,则可能受血液动力学和神经体液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诊断要点】一、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的分级和分型方法:目前对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及血液动力学特点有两种分类方法。
一种是Killip分级,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判定。
另一种是Forrester分型,主要根据血液动力学检查结果来判定。
1.Killip分级方法:临床上普遍采用,简便易行。
KillipⅠ级指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无心力衰竭;Ⅱ级指有轻度至中度的心力衰竭,体检时可听到第三心音,并可在背部下肺野听到罗音;Ⅲ级指有严重心力衰竭、肺水肿;Ⅳ级为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2.Forrester分型:由于Swan-Ganz漂浮导管技术的日渐普及,可以及时监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
在其中的血液动力学参数中,以肺动脉楔压和心脏指数最为重要,并依此分为四型。
如下:①Ⅰ型:肺淤血水肿:-;周围灌注不足:-;肺动脉楔压:≤2.4(18)kPa(mmHg);心脏指数:>2.2L/(min.㎡);治疗原则:镇静剂,监视病情变化;病死率3%;②Ⅱ型:肺淤血水肿:+;周围灌注不足:-;肺动脉楔压:>2.4(18)kPa(mmHg);心脏指数:>2.2L/(min.㎡);治疗原则:血压正常者,给利尿剂;血压高者,给血管扩张剂;病死率:9%;③Ⅲ型:肺淤血水肿:-;周围灌注不足:+;肺动脉楔压:≤2.4(18)kPa(mmHg);心脏指数:≤2.2L/(min.㎡);治疗原则:血压低,心率快者,扩容治疗;血压低,心率慢者,临时心脏起搏;病死率:23%;④Ⅳ型:肺淤血水肿:+;周围灌注不足:+;肺动脉楔压:>2.4(18)kPa(mmHg);心脏指数:≤2.2L/(min.㎡);治疗原则:血压正常者给血管扩张剂,血压低者给正性肌力药和/或辅助循环;病死率:51%;3、Killip分级与Forrester分型的对比及临床意义:根据斋藤宗靖的临床研究,KillipⅠ级中的83%属于血液动力学正常的ForresterⅠ型;KillipⅡ级中多数患者分属于ForresterⅠ型(43%)和Ⅱ型(34%);而KillipⅢ级有67%属于ForresterⅡ型;KillipⅣ级则64%属于ForresterⅣ型。
在这两种分级和分型方法中,Ⅱ级或Ⅱ型以上者属于心力衰竭。
根据Killip分级,临床上为心力衰竭者约73%有血液动力学异常。
而按Forrester分型有血液动力学异常的患者有78%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由此可见,两种分级和分型大体上一致。
但约有1/4的病例不大一致,特别是ForresterⅢ型占有特殊的位置,约半数没有心力衰竭的临床征象,可能属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无论根据Killip分级还是Forrester分型,心力衰竭的轻重程度与病死率的增加是一致的。
二、症状、体征及其他诊断依据:(一)急性左心衰竭:急性心肌梗塞左心衰竭可以表现为收缩期舒张期功能失常,或者收缩期及舒张期功能失常兼而有之,并导致肺静脉高压、肺瘀血(或肺水肿)、射血分数减低和心排血量下降,出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症状、体征及其他临床表现。
1.症状: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主要有呼吸困难(包括劳累时或安静时)、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多为间质性肺水肿)和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多为肺泡性肺水肿)等。
严重病例常有脉搏加快、冷汗、皮肤湿冷及发绀等末梢循环障碍的征象。
左心衰竭时的呼吸困难是由于肺毛细血管压力增高、肺顺应性下降、吸气时阻力增大以及肺间质和肺泡水肿导致的气体交换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急性心肌梗塞时的左心衰竭,多以这种发病急、伴有喘息和端坐呼吸的形式出现。
2.体征:肺瘀血及肺水肿常可依靠肺部听诊来诊断。
尽管肺部疾患时也可以听到湿性罗音,但左心衰竭时的湿性罗音以其明显受重力影响为特点,因此卧位患者首先易在背底部听到,且可根据肺部湿性罗音听取的范围来确定Killip分级。
其他体征还有交替脉和额外心音。
交替脉发生的机理尚不明了,是左心衰竭的重要征象之一。
额外心音中以第三心音最为重要,它在左室快速充盈期发生,多在左心衰竭时出现。
第四心音在急性心肌梗塞时常可听到,当心率加快时,第三、四心音有时可能相互""重叠"",产生所谓重合奔马律(Summation gallop)。
3.胸部X线:左心衰竭时的肺瘀血或肺水肿程度,可依胸部X线检查结果来判定。
胸片所见是肺部水分含量的反映,而且与肺毛细血管压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胸片上主要有以下3种表现。
(1)肺静脉充血:是肺静脉压增高和肺上叶静脉血流量增加的反映,可见肺野上叶的静脉扩张。
(2)间质水肿:肺毛细血管压力轻度增高(2.4~2.7kPa或18~20mmHg),水分向肺血管外的间质逸出,在肺部产生不均一的斑片状或网状阴影,而且间质小叶间有水肿现象,可看到Kerley B线。
(3)肺泡水肿:肺毛细血管压力明显增高(3.3kPa或25mmHg以上),从肺门至肺周围末梢部有广泛的边界不清的云雾状阴影。
需要指出的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肺瘀血的物理学和X线征象并不总是表示左房压力增高。
非心脏性肺水肿在某些少数病例也可发生,如由于Prostacyclin释放增加及抗炎药消炎痛阻滞所造成的肺微血管通透性异常增加会引起肺水肿,也应注意鉴别。
此外,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拍胸片(床旁像)时,最好将患者的床头抬高45o左右,以避免患者平卧时由于重力作用对肺血的影响,使非远达胸片对肺瘀血的诊断发生错误。
4.血液动力学检查:按血液动力学检查结果,可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功能分为Forrester四种不同类型。
急性左心衰竭时多数伴有肺动脉楔压增高,如KillipⅢ级的肺水肿患者90%均在2.4kPa(18mmHg)以上。
有时肺动脉楔压与胸片所见会不尽符合,这是因为胸片上肺水肿征象的出现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部分患者此时的X线征象迟于血液动力学和临床症状10小时左右出现。
而一旦治疗有效,胸片所示的肺水肿征象的消退也需要数日之久。
换言之,血液动力学改变一般总是先于X线胸片征的改变。
除此以外,心源性休克时,患者肺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异常增高等对此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正常的情形虽然不少,但约有25%的病例心脏指数在2.2L/(min.㎡)以下,多属于ForresterⅢ型或Ⅳ型。
5.动脉血氧分压:由于水分向肺间质和肺泡内漏出,氧气向血液中的弥散障碍,使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发生低氧血症。
若同时心排血量也下降,就会引起组织进一步缺氧。
一般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正常值,60岁以下者多在80mmHg(10.6kPa)以上。
超过60岁的高龄患者可用公式PaO2=80-(患者年龄60)来估算,临床上简便易行。
依照PaO2水平的高低,通常将7.98~10.6kPa(60-80mmHg)、5.32~7.98kPa(40~60mmHg)及5.32kPa(40mmHg)以下者分别称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低氧血症。
由于对面罩吸氧8~10L/min,仍不能使PaO2达到6.65kPa(50mmHg)以上的重症心力衰竭者,有必要考虑气管插管和辅助呼吸,因此PaO2的监测不是可缺少的。
(二)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力衰竭最为严重的表现形式,多属于ForresterⅣ型,通常肺动脉楔压高于2.4kPa(40mmHg),而心脏指数低于2.2L/(min.㎡),心排血量及血压下降,全身末梢血管阻力增加,临床表现主要有血压下降、少尿、冷汗、紫绀、皮肤湿冷和意识障碍等。
诊断时要除外心律失常、疼痛和脱水等其他原因引起者。
(三)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急性心肌梗塞伴有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时,一般合并有右室心肌梗塞,心脏指数常在2.2L/(min. ㎡)以下。
临床上可有少尿、血压不稳定和有下降倾向,同时出现类似右心衰竭征象。
近年来由于对严重左心衰竭的患者早期就积极投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儿茶酚胺类药物,使病情迅速缓解。
在有些患者中可以看不到肺动脉压增高和胸片上的肺瘀血征象,甚至血压虽能维持,但依然有少尿和意识障碍等脏器灌注不足的表现,也是属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四)右室功能失常:前壁心肌梗塞时通常并不伴发右室梗塞,但可以伴有右室射血分数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