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园林发展历史源流(佛)与造园方式
日本园林历程

1、宫殿式住宅建筑庭园:伴随着皇家贵族的宫殿式住宅建筑出现而发展起来的。
建筑的形式都是左右对称的,坐北朝南,庭园修建在建筑的南部。
庭园的整体布局形式大多以水池为中心,即池泉式,内有小岛,岛与岛、岸边有小桥连接,池中有供人游玩的小船。
2、净土式庭园:伴随着中国佛教思想的传入而产生的。
池泉含义转为极乐净土的黄金池,小岛或山石转为须弥山。
平等院凤凰堂、3、禅宗庭园:武家统治时代,崇尚禅宗。
在净土式庭园基础上产生。
大致分为两种:池泉*回游式庭园和枯山水庭园。
池泉*回游式庭园:围绕池泉踱步漫游中进行冥想,同时将龙门瀑布作为庭园设计的主题,并配以石桥来表现自然景观。
中国禅僧兰溪道隆将龙门瀑布引入日本庭院。
梦窗疏石天龙寺曹源池。
鹿苑寺金阁庭园枯山水庭园:梦窗疏石最早开始设计。
主题龙门瀑布和石桥。
造园手法上不适用任何水元素,利用山石和白砂等材料表现庭园的主题。
龙安寺方丈庭园4、书院式庭园:结束战争,社会改革,摆脱中国影响。
武家的宅邸建筑,空间开阔、线条简洁、室内外开放和谐。
庭园的表现特征多为池泉式庭院,池中小岛,岛上建立休息和观赏景色的亭台。
5、茶庭:庭园中所布置的茶室和茶室周围的各种添景物,如踏石、蹲踞、石灯笼等的总称。
6、池泉回游式庭园:书院式庭园与茶庭相结合的庭院形式。
桂离宫庭园。
7、大名庭:在平坦宽敞的土地上将各地名胜的风景进行再现和再造,是各地名胜的缩影。
年号及纪元 庭园形式与发展轨迹 中国年代及纪元 弥生时代57--300 东汉57--300 大和时代367--592南北朝420--581 飞鸟时代593--708 日本庭园文化的开始 隋朝581--618 奈良时代710--784 进入发展时期唐朝618--907 平安时代784--1191 宫殿式住宅建筑庭园 794--1192 净土式庭园 1192--1334 五代十国907--979 镰仓时代192--1334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南北朝时代1335-1392 禅宗庭园 1192--1573元朝1206--1368 室町时代1393--1467 明朝1368--1644战国时代1477--1575安土桃山时代1576--1600 书院式庭园 1573--1603茶庭 1603--1867 回游式庭园 1603--1868 大名庭 1603--1868 江户时代1603--1867清朝1616--1911明治时代1868--1912 庭园形式多样大正时代1913--1925 民国1912--1949 昭和时代1926--1988 平成时代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日本园林

日本古典园林艺术 枯山水
枯山水庭园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 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 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 力量。枯山水是一种古代大陆文化,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 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 这也与古代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
为何称之为池泉园
因为以泉源为中心,构筑水池,池中布置五个岛屿,岛屿之 间用桥相连。这五个岛屿和水池是日本国土的象征。岛上堆 土山,山上建亭子,有些中国山水园的影子。中心小岛上立 石灯笼,小石板拱桥相缀,沿水岸边用鹅卵石铺成洲浜.
是书院造庭园
以大书院为主体建筑,书院分 为古书院、新书院、新御殿( 图:大书院),这里是亲王居 住和读书的地方,内有乐器房 、剑房、书房、画室等。相当 于中国皇家园林的主殿和书房 ,与承德避暑山庄的宫殿区相 似。建筑体量大,面积大,但 是,平面富于变化,进退有致 ,成雁行式布局,是日本书院 建筑的代表。
日本古典园 林
制作者:郭强 学号:1114010424
简介:
日本古典园林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东方园林中 亦是仅次于中国园林,位居第二。日本园林发源于中国, 飞鸟时代(593-710)和奈良时代(711-794),派遣隋 使和遣唐使进入中国学习园林建设,在日本以泉源为基地, 创立池泉园,即中国的山水园。在平安时代(794-1185) 大加模仿中国唐朝的山水园,由唐风园林发展为寝殿造园 林。在镰仓时代(1185-133),佛教传入,掀起了佛教园 林的创作,创立了有唐风山水园的净土式园林。在日本南 北朝时期(1333-1392),开始了枯山水的实践。室町时 代(1393-1573),创立了茶庭。江户时代(16031867),把池泉园、枯山水、茶庭融于一园之中,形成综 合性园林。
中外园林史-第10章--日本园林

冈山后乐园
鹿儿岛的仙岩园
2. 江户时代(1603 年—1867 年)江户时代的日本园林,完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民族形式,并且确立起来。从园主来看,表现为皇家、武家、僧家三足鼎立的状态,尤以武家造园为盛,佛家造园有所收敛,大型池泉园较少,小型的枯山水多见,反映了思想他移、流行时尚转变、经济实力下降等几方面的因素。
第10章 日本园林
目录
1
2
3
4
日本园林的发展历程
日本园林的造园要素
日本园林的风格类型
日本园林的艺术特色
日本园林的发展历程
重 要 实 例
古代园林
1. 大和时代园林(300 年—592 年)大和时代正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故园林在带有中国殷商时代苑囿特点的同时,也带有自然山水园风格,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从源流上看,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很发达,并未经过像中国那样长久的苑囿阶段,而且园中活动也很丰富和时髦,进一步表明了日本园林源于中国的史实。从技术上看,当时的日本园林就有池、矶,而且是纯游赏性的。从活动上看,曲水宴的举行和欣赏皆是文人雅士所为,显出当时上层阶级的文化层次之高足以达到审美的境界。该时期日本园林为古代宫苑园林,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内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
3. 室町时代(1393 年—1573 年)室町时代,日本园林风尚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到了室町时代,政治中心又回到了美丽的京都。由于财富和权力的扩大,统治阶级内造园的风气盛行。此时的造园技术发达,著名造园家辈出,不仅是在京都,在其他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一些非常有艺术价值的园林作品。日本的造园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1.掖上池心宫
2. 飞鸟时代园林(593 年—710 年)此时期日本造园艺术水平较之大和时代有较大提升。技术源流上看,依旧来源于中国并经朝鲜传入。从内容上看,依旧是以池为中心,增设岛屿、桥梁和建筑,环池的滨楼是借景之所,也是池泉园的标志之一。从文化上看,在池中设岛,与《怀风藻》中所述的蓬莱神是一致的,表明园林景观受到中国神仙思想的影响已在园林中表现。从类型上看,不仅皇家有园林,私家园林也已出现;从传承上看,池泉式和曲水流觞与前一脉相承。从手法上看,该时代还首创了洲浜的做法(藤原宫内庭),成为后世的宗祖。另外,植物的橘子和动物的灵龟都因其吉祥和长寿而登堂入室。苏我氏宅园是日本园林史上第一个私家园林,园林依旧是池泉园。
日本园林发展脉络

日本园林发展脉络【摘要】园林是一种实现人们接触自然愿望的场所,体现着经过艺术处理后,大自然美的缩影;同时也承载着非常鲜明的文化与地域特征。
日本园林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时代密不可分,不仅从侧面反映了造园时期整体社会的价值观、世界观与审美倾向,同时也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及宗教信仰。
【关键词】日本园林、造园史略、造园理念、造园手法1.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的造园文化日本文化曾一度以中国文化为蓝本,从中国古老的文明中汲取营养。
日本传统的园林亦具有浓郁的东方哲学思想,究其理念与思想的原点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道教的阴阳五行说以及对于蓬莱仙境的向往。
日本园林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造园文化。
在理念与思想上,日本园林多以大自然为主,在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同时,试图营造出一种人间乐土的境界。
2.日本园林的造园史略日本历史可分为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
其造园史亦据此而分成四个阶段。
2.1古代园林——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2.1.1大和时代(300年—592年)大和时代正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大和国不断像中国派出使者,学习中国文化,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提到了皇家园林的情况,其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内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
园中有游船,表明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和舟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很发达,并未经过像中国那样长久的苑囿阶段。
大和时代的园林和中国最初供帝王权贵打猎游玩的“囿”有着同样的作用。
2.1.2飞鸟时代(552年—645年)日本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在从中国传入佛教后,日本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雕刻、绘画、工艺也在日本兴盛起来。
苏我最先把佛教传入日本,受中国蓬莱仙境的影响,在院子里挖地造岛,请仙人居住。
《日本书纪》推古三十四年(626年)六月条,关于苏我马子宅邸园池有如下记载“家于飞鸟河之傍,乃庭中开小池。
日本园林

日本园林日本传统园林有三类:筑山庭。
平庭。
茶亭。
从形式上说,日本园林有三种主要类型:①池泉式庭园(后期为回游式庭园)②枯山水庭园③茶庭,更确切的名称是“露地”日本造园活动发展史古代园林(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形式:早期池泉园、宅院式的寝殿造庭园、作为佛寺的净土庭园•代表作:平等院凤凰堂,金阁寺中世园林(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和南北朝)•形式:武家式样和书院式样的宅院,宗教园林中枯山水园林流行•代表作:京都的大仙院和龙安寺近世园林(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主要形式:比较大尺度的回游式庭园以及茶庭•代表作:桂离宫现代园林(明治、大正、昭和及平成时代)桂离宫及仙洞御所、修学院离宫、京都御所,号称京都的四大名园池泉庭园所谓池泉庭园,就是挖坑造园,坑里注满水,里面建上岛屿、钓鱼台、小桥、港湾这样的缩景,并用游廊连接,园子里种植花木,这就是最初的池泉庭园寝殿造庭园寝殿造园林形式是中轴式,轴线为南北向。
园中设大池,池中设中岛,岛南北用桥通,池北有广庭,广庭之北为园林主体建筑寝殿。
寝殿平面形式与唐风时期不同,不再是左右对称,而是较自由的非对称。
池南为堆山,引水分两路,一路从廊下过,一路从假山中形成瀑布流入池中,池岸点缀石组,园中植梅、松、枫和柳等植物。
人们在湖中荡漾着小舟,有音乐的伴奏,吟诗作歌或举行酒宴等活动。
不过这只是一种规范的描述,因地形的变化,湖的形状、建筑的配置等都随之自由地变化。
净土庭园在佛教进一步巩固地位的过程中,平安末期(12世纪70年代)源空开创净土宗,佛家按寝殿造园林格局演化为净土园林,流行于寺院园林之中。
许多舍宅为寺的寺园和皇家敕建或贵族捐建的寺院大多体现了净土园林特点。
园林格局依旧是中轴式、中池式和中岛式,但建筑的对称性明显保留下来。
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是大门、桥、水池、桥、岛、桥、金堂和三尊石(指仿佛教的三座菩萨的石组)。
为与宗教仪式相结合,园林与戒坛结合,用植栽、木牌、垣墙、地形、地物、道路或帷幕把道佛界和俗界分开,石组布局用三尊佛教菩萨作为象征物。
中外园林史 第10章--日本园林

目录
1 日本园林的发展历程
2
日本园林的造园要素
3
日本园林的风格类型
4
日本园林的艺术特色
日本园林的发展历程
古代园林
1. 大和时代园林(300 年—592 年) 大和时代正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故园林在带有中国殷商 时代苑囿特点的同时,也带有自然山水园风格,属于池泉山水 园系列。从源流上看,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很发达,并未经过像 中国那样长久的苑囿阶段,而且园中活动也很丰富和时髦,进 一步表明了日本园林源于中国的史实。从技术上看,当时的日 本园林就有池、矶,而且是纯游赏性的。从活动上看,曲水宴 的举行和欣赏皆是文人雅士所为,显出当时上层阶级的文化层 次之高足以达到审美的境界。该时期日本园林为古代宫苑园林, 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内更 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
1.掖上池心宫
2. 飞鸟时代园林(593 年—710 年) 此时期日本造园艺术水平较之大和时代有较大提升。技术源流上看,依 旧来源于中国并经朝鲜传入。从内容上看,依旧是以池为中心,增设岛 屿、桥梁和建筑,环池的滨楼是借景之所,也是池泉园的标志之一。从 文化上看,在池中设岛,与《怀风藻》中所述的蓬莱神是一致的,表明 园林景观受到中国神仙思想的影响已在园林中表现。从类型上看,不仅 皇家有园林,私家园林也已出现;从传承上看,池泉式和曲水流觞与前 一脉相承。从手法上看,该时代还首创了洲浜的做法(藤原宫内庭), 成为后世的宗祖。另外,植物的橘子和动物的灵龟都因其吉祥和长寿而 登堂入室。苏我氏宅园是日本园林史上第一个私家园林,园林依旧是池 泉园。
近世园林
1. 桃山时代(1573 年—1603 年) 该时代的园林有传统的池庭、豪华的平庭、 枯寂的石庭和朴素的茶庭。桃山时代不长, 而武家园林中人的力量的表现却有所加强, 书院造建筑与园林结合使得园林的文人味 渐浓。这一倾向也影响了后来江户时代的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但是,皇家园林和 武家园林仍旧以池泉为主题,这一时期持 续时间不长,只露出个苗头就灭亡了。而 且从茶室露地的形态看来,园林的枯味和 寂味仍旧弥漫在园林之中,与中国明朝的 以建筑为主的诗画园林相比,显而易见的 是自然意味和枯寂意味重多了。
日本园林介绍

飞鸟时代
•造园水平远胜于大和时代,开始形成日 本风格。 •以池为中心,增设岛屿、桥梁建筑。 •池泉山水园 •代表作:藤原宫内庭、飞鸟岛宫庭园、 小垦宫庭园、苏我氏宅园等。
奈良时代
•从造园数量上看,奈良时代建园超过前朝。 •从喜好上看,还是热衷于曲水建制。 •从做法上看,神山之岛和出水洲浜并未改 变。 •从私园上看,朝廷贵族是建园的主力军。
日本园林造园元素
理水:形式主要有瀑布、泉、溪、湖池等。 •筑山庭理水 •平庭理水 •湖池
日本园林造园元素
日本园林造园元素
日本园林造园元素
山、石、岛 •山 •岛 岩岛、山岛、林岛、潮岛、沙岛、云岛、 松皮岛、龟岛。 •置石(石组)
日本园、石桥、木桥
日本园林造园元素
第3时期:
时间:桃山、江户时代(1573年-1867年) 主要形式:比较大尺度的庭园以及茶庭 代表作:桂离宫
大和时代
•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内有池、 泉、舟、岛及各种动植物,池内放养 鲤鱼,苑内奔走禽兽。 •有中国殷商时代苑囿特点,兼有魏晋 自然山水园风格,属于池泉山水园系 列。 •园中有船,与舟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曲水宴 •代表作:掖上池心宫、矶城瑞篱宫、 泊濑列城宫
平等院
•
平安时代永承七(公元1052)年,藤原氏政权的全盛期,藤 原赖通作为自己的别墅修建了平等院。院内引入了宇治河水, 园中樱花、杜鹃花和莲花每年喷芳吐艳,藤原力图在平等院营 造一种超脱的仙境和极乐净土的气氛。 院内主要建筑有阿弥陀堂,又称凤凰堂。堂内有尊国宝阿 弥陀如来坐像,是藤原文化的代表之作。2001年3月新开设的博 物馆「凤翔馆」,展示著名国宝。平等院还被用来作为日本10 圆硬币的图案。平等院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日本园林
枯山水园林

枯山水的意境和美感----凝固永恒之美
• 园林中的庭园作品强调形式的简 朴和质料的原拙,着重强调表现 材料本身的质感,并把它推到一 个无以复加的地步,以突出艺术 意境中的凝固永恒之美。为突出 “永恒”感和“沧桑”之美,枯 山水采取了两种措施。 • 一是抽离了质料山水的形式; • 二是去掉了真山水的质感,移花 接木采用了砂石等质感。
日本园林的基本特点
• 源于自然,匠心独运。充分利用想象,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创造出一个对立 统一的景观。选材朴素、自然,以体现材料本身的纹理、质感为美。 • 讲究写意,意味深长。以写意象征手法表现自然,构图简洁、意蕴丰富。
日本园林的基本特点
• 追求细节,构筑完美。 • 清幽恬静,凝练素雅。 • 谈佛论法,体现禅意。
枯山水的意境和美感----枯淡之美
• 枯山水作品的悲凉意境,一方面来自于“枯”,枯山水作品具有山水的形 式,而没有山水的活力和生命。另一方面作为山水质料的砂石,在人类短 暂的生命中表现出超越生命的品质。再一方面,砂石质感的冰冷、粗糙, 本身带给人一种与温暖和亲切相对立的情感——一种冷漠和寒苦。这种“ 时间的凝固”和“自然的无心”也正是日本枯山水园林所追求的意境。枯 山水园林几乎摒弃了所有动态的景观;也基本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而是 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宁静、永恒 的景观氛围。
图 精致的营造,悉心耙制的砂地
砂地由禅僧耙制,不同的形式会根据环境与僧人心境的不同而变化,一 种超越言语的交流
龙安寺素质的石
图 龙安寺素质的石
日本枯山水园林解析
日本园林发展及演变简史
公元六世纪,中国园林随佛教传入日本。 飞鸟、奈良时代是中国式山水园林舶来期 平安时代是日本式池泉园的和化期 镰仓、室町时代是园林佛教化时期 桃山时代是园林的茶道化期 江户时代是佛法、茶道、儒意综合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
大正时代(1912-1926年)
田园生活与实用庭园结合,公共活动与自然山水结合
昭和时代(1926-1988年 )
既有传统精神,又有现代精神
平成时代(1989年至今)
把传统精髓进一步整合到园林之中
总结
总的来说: 1- 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是中国式自然山水园的引进期 2- 平安时期是日本化园林的形成时期和三大园林(皇家、私家 和寺院园林)的个性化分道扬镳时期 3- 中世的镰仓时代、南北朝时代和室町时代是寺社园林的发展期 4-近世的桃山时代是茶庭露地的发展期 5-近世的江户时代是茶庭、石庭与池泉园的综合期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2.1 禅宗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2.1.3 分灯禅 • 分灯禅,亦即“一花开五叶”。禅宗根据教授和方 法的不同而形成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 个派系,历经晚唐和五代而延续至后世。
2.1.4 文字禅 • 禅宗发展至宋代,经过儒、道、佛三家的融和,形 成了文字禅兴盛的局面,禅宗从“不立文字”向“ 不离文字”转变。在禅宗的传播过程中,文字、绘 画、诗词与园林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形成了以禅 宗美学为基础的审美经验,禅宗趋于文人化。
日本园林景观
——历史源流与造园方式及特征
日本园林发展历史源流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从古至今一直有着广泛的 交流。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 之后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
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
化。
园林史4阶段
1.古代园林 2.中世园林 3.近世园林 4.现代园林
•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远甚于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的教义迎合了当 时日本社会文化修养水平较低的武士阶层的精神需求,得到了幕府的保护, 迅速发展而成为日本社会文化意识的主流,影响甚至主宰了日本社会生活的 方方面面。
与中国古典园林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影响不同,日本古典园林主要是受到佛教 尤其是禅宗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现世享乐中世俗审美情趣 ,而日本古典园林则崇尚来世向往,从而否定现世的怆苦的意境美。相对于 中国古典园林来说,日本古典园林所给予人内心的震撼是来自于心灵深处。
•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禅的定义:禅,梵文“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 虑”、“思维修”、“弃恶”等。就是在生活中静静过 滤碎片,修正错误的思维,抛弃恶念。 禅大体分有两种,一曰如来禅,乃佛陀一代时教所开 讲之止观禅定,二曰祖师禅,乃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 性成佛之最上乘禅! 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 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2.1 禅宗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2.1.5 现代禅 • 20世纪,禅宗通过日本禅师和禅学家将禅传播至欧美国家。铃木大拙 是其中贡献最大的人物,他用英文写了许多介绍禅宗的著作(《大乘 佛教纲要》、 《中国佛教印象记》),创办英语杂志(《东方佛教徒 》),并成立禅学研究所,讲学于欧美。 • 21世纪,现代禅学思想的一大趋势,是注重禅与世俗生活的结合,努 力探求当代人在紧张繁忙的生活中容易参修而又能顿获受益的新路。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日本茶道、茶庭中的禅宗思想
• 镰仓时代,禅师荣西不仅将临济禅宗带回日本,还将中国茶种和饮茶文化 带回了日本,为日本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所著的《吃茶养生记》就 是日本的第一本《茶经》。15世纪末,村田珠光创立了具有禅理的茶道。 最后由千利休集大成,将茶与禅结合,确立了正宗茶道。 茶庭,形成于桃山时代,最初是作为一个小巧而独特区域用来引导通向茶 室的路径。不久以后,茶道逐渐被认为需要单独的建筑空间,于是与住所 分离的“茶室”产生,而茶庭也相伴而生。茶室就是举行茶道的场所,茶 庭就是茶室所在的庭园。在千利休的影响下,茶室设计开始变得简朴:一 般只开一扇窗,刚刚允许足够的光线而不会有使人分心的景观进入,还有 一个进出必须的门口。茶庭好像是为了补偿茶室的这种严肃气氛,被精心 设计成世俗化的空间,为了进行茶室中的茶道做好心理准备。
(主流) (主体)
中世园林史
室町时代园林(1392-1573年)
独立枯山水 茶庭 回游取代舟游
近世园林史
桃山时代园林(1573-1603年)
传统的池庭 豪华的平庭 枯寂的石庭 朴素的茶庭
江户时代园林(1603-1867年)
儒家思想(中庸思想) 天人合一 皇家、武家、僧家三足鼎立
现代园林史
明治时代(1868-1912年)
日 本 禅 宗 园 林 实 例 分 析
西 芳 寺 庭 园
a. 西芳寺历史沿革 西芳寺是在奈良时代所创建的佛教寺院,作为净土宗寺院保存至 日本中世。直至中世南北朝时代,由禅僧造园家梦窗疏石在原寺院的基址 上修建、扩建,并通过设计加入了禅的意味。他在设计中提出:“对山水, 常觉醒,利修行”,认为营造合适的禅寺环境,能促进修行和开悟。 随后,西芳寺受到战乱的破坏并已经修建。长期荒废的庭园和残 枝古树,为各种青苔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阴湿环境。厚厚的青苔逐渐长满 全寺,犹如绿色的绒毯,共有120余种,因此西芳寺又名“苔寺”。 西芳寺饱经沧桑,全寺长满苔藓的园林环境与梦窗国师当时的设 计思想相距甚远,但这样的巧合又恰恰成为了禅宗美学的众多表现中的一 个出色的例子。庭园中宁静而幽闭的自然环境,很好的体现了禅的思想。 因此,在后来的枯山水营造中,材料除了岩石和沙砾以外,还会使用到苔 藓。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2.1 禅宗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2.1.2 祖师禅 • 六祖惠能大师,三岁丧父,其母守志抚孤,家贫,惠能 以采樵为生,一日,负薪到市上,听到别人读《金刚经 》,有所领悟而前往黄梅(湖北)向禅宗五祖弘忍禅师 学法。几经艰辛和磨难,得到五祖的心法和衣钵,经过 十五年时间,才在广州的法性寺(今广州光孝寺)大弘 禅法。 • 《六祖法宝坛经》记载,五祖大弟子神秀作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见此偈,亦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祖师禅强调顿悟自 性,行住坐卧、饮食起居都是修行。
建园数量超过前朝 喜曲水建制
古代园林史
平安时代园林(794-1185年)
唐风庭园
寝殿造庭园
(主流)
净土庭园
(佛教宗教开始)
中世园林史
镰仓时代园林(1185-1333年)
净土园林格局 舟游式 回游式
禅宗思想 枯山水
天龙寺
西芳寺
临川寺
中世园林史
南北朝时代园林(1333-139史过程
2.1.1 如来禅 禅宗典籍《景德传灯录》记载,释迦在灵山会上,对着 百万人,默然不说一句话,只自轻轻地手拈一枝花,普 遍地向大众环示一转,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寓意,只有大 弟子摩诃迦叶,会心一笑,于是释迦便当众宣布:“吾有 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禅宗的开始。后来由 迦叶尊者为印度禅宗的第一代祖师,历代相传,到了第 二十八代菩提达摩大师,正当中国南北朝时代印度佛教 衰微,大师谓东土震旦(即中国),有大乘气象,所以 便于公元五、六世纪从海路到达广东番禺,随后开始了 艰难的传法历程。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2. 关于禅宗
• 禅宗,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是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后形成的中国佛 教,同时也是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在禅宗思想体系确立 的过程中,禅宗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变化 的过程: 如来禅 祖师禅 分灯禅 文字禅 现代禅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连接上下两 段的门
上段(北部)的干涸瀑布
最北部竹林景观
园中建筑
禅宗对日本造园的影响
室町时代
室町时代,能乐、狂言、连歌、香道、歌舞伎、插花、茶道等至今 被日本引以为荣的传统文化形式纷纷诞生,这是日本文化史上的黄金时期 。造园也兴盛起来,禅宗园的构成和表现趋于抽象化,组合着的石块模拟 成佛像,白砂表示流动着的水。在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 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禅宗庭园 中,树木、岩石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却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 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这样的园林纯粹是一种“精神园林”。
禅和日本园林建筑的影响
2.2 禅宗的思想核心
2.2.2 “顿悟” • “顿悟”在禅宗中的意义,就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的改变过程。在 “顿悟”之前,人们是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这种看待事物 的心态可以称为“凡心”。而禅宗的修行过程就是褪却“凡心”的过 程。在“顿悟”后,“凡心”就会转变为“禅心”。而所谓的“禅心 ”关注的是事物现象本身,关注事物现象对人的心灵影响。“禅心” 以一种超脱于功利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世界在“禅心”面前就会呈现 一种审美的境界。比如,同样对待“雨”,“凡心”惦记这“雨”的 功利性,给干旱的土地带来滋润或影响出行等,而“禅心”指排除了 一切功利思想,剩下只是关注“雨”的本身,雨的声音和雨的形式。
古代园林史
大和时代园林(公元300年至公元592年)
苑囿特点 池泉山水园
古代园林史
飞鸟时代园林(公元593年至公元710年)
造园水平 技术源流 内容 文化
类型 传承 手法
古代园林史
洲浜
特点是池庭铺鹅卵石,又称玉石,岸线喜欢出半岛,同样铺以玉石,成为洲浜。
古代园林史
奈良时代园林(公元711年至794年)
也可以说: 1-飞鸟、奈良时代是中国式山水园 泊来期 2-平安期是日本式池泉园的 “和化”期 3-镰仓、南北朝、室町期是园林 佛教化的时期 4-桃山期是园林的 茶道化期 5-江户期是佛法、茶道、儒意 综合期
禅和古代日本园林建筑
1. 绪论
• 日本的禅宗是从中国引进的,在公元12世纪由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将禅宗临济 一派介绍到日本,其后在公元13世纪又由日本高僧道远禅师将禅宗曹洞一派 引进到日本。经过镰仓和室町幕府时期后,深深地渗透到了日本的思想和文 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相对于中国的“乐感”文化而言,“物哀”文化是贯穿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 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种文化形式与岛国恶劣的气候和多震的地理环境 不无关系。“物哀”文化是悲情之美,这种情绪更多的是使人冷静和沉思乃 至形成一种悲天怜人的博大情怀。因此日本文化的特性与禅的精神有着非常 合拍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