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关注转制科研院所的管理问题[复斯管理]
转制科研院所应充分重视科研组织体系的重构问题[复斯管理]
原文发表于2003年6月13日《科技日报》转制科研院所应充分重视科研组织体系的重构问题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其它市场主体科研力量的积累和加强,科研院所原储备的科研成果,有的随着技术的无形损耗已经严重贬值,有的出现了强大的竞争主体,科研院所原先储备下来的科研成果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现在,很多科研院所已经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试图通过不断的科研创新保持和提高技术竞争力。
但是,虽然在科研管理上做了很多努力,科研效果却仍然不佳。
为什么加强科研管理却解决不了科研问题?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很多科研院所存在“科研组织体系严重缺失”问题!没有科研组织体系,科研管理就没有基础,仅通过加强科研管理来解决科研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
改制前,科研院所本质上是科研组织体系。
改制以前的科研院所,主要活动是科研活动,没有经营活动,生产活动也不像现在这样多,因此,那个时候的科研院所,本质上是一个科研活动的组织体系,即科研组织体系。
院或所层级的职能部门围绕科研活动组建,其中,科研计划部是最为重要的职能部门;院以下是按专业划分的研究所,研究所以下是按专业划分的研究室,都是按照科研活动的分工和协作的需要,进行部门划分和组织结构设计。
改制后,科研院所改性为生产经营组织体系。
除了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发生变化以外,科研院所作为组织本身,在性质上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原来的科研组织改变为生产经营性组织。
虽然,科研院所改制后,是希望其变为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组织,但大多数科研院所很难实现这一点,结果,都首先变成了向生产经营性组织转变:在职能上,增加市场部、经营管理部、外协部等生产经营性部门;在功能上,将原来的研究室改变为业务生产单位。
所以,从组织的角度看,改制以后,科研院所原科研组织体系实质上是被破坏了,原分散科研的组织单位改性为生产组织单位。
原科研组织体系因改制而被打破了,这一点易于理解。
浅谈转制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ACCOUNTING LEARNING185浅谈转制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文/周彦春摘要:科研经费是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对研究经费的管理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大多数科研院所已经陆陆续续依照国家有关政策进行改制走向市场,成为使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但科研成果的应用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不容忽视。
本文结合近几年从事科研经费管理的实际工作经历,梳理了转制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转制科研院所;科研经费;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科研院所作为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科研研究工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比较注重科学研究,不但出台了很多激励科研开展的利好政策,而且向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
改制后的科研院所,一方面要以盈利为目的,进行日常的生产核算,另一方面要开展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产出。
科研成果及其转化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强大动力,因此转制科研院所对于科研管理,尤其是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重视。
一、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重生产、轻科研转制科研院所往往生产项目和科研项目同时开展进行,但科研计划与生产计划冲突时,管理层多优先满足于生产项目的需要。
科研人员数量有限,但科研院所的业务从投标到最后的验收都需要技术人员的参与,在人力资源配置上,难以确保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目前,转制科研院所实行的工资制度、绩效导向一般都建立在业务基础上,员工的收入直接与产值等业绩指标紧密挂钩,这便导致一些技术人员愿意从事生产业务,而不愿从事科研项目。
(二)重立项,轻管理转制院所是否能取得科研项目经费,主要在于该项目能否获批立项,因此其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前期项目申请上。
项目立项后的实施过程中,经费管理问题十分严重,往往脱离预算进行支出,为了应对课题整体验收,后期往往进行大规模调整账务,导致经费列支与本项目相关性不足,无法真实有效的反应经费使用情况。
转制研究院所应高度重视“简单化分权的陷阱”[复斯管理]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科研院所专类咨询部专 题 研 究转制研究院所应高度重视“简单化分权的陷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2005年11月前 言新阶段、新问题、新研究历时五年多的改革,大部分转制科研院所已度过“转制阶段”,现正步入在“后转制阶段”。
不同阶段有不同问题。
转制阶段,要解决的主要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经营问题以及人事制度改革问题,对此,在2003年以前,复斯公司围绕科研院所该阶段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汇编了《科研院所管理》研究专刊及增订版。
后转制阶段,科研院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作为企业(而非事业单位)的经营和发展问题”,而制约这一中心问题解决的现实问题也同时在科研院所中暴露出来,对于大多数研究院所而言,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由于分权方式的简单化,导致“业务部门(或子公司)长不大,总部又成了空壳子”的发展困境。
在丰富的咨询实践基础上,复斯公司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在《中国经营报》和权威学术期刊《企业管理》上已发表),并摘要形成此专册。
在下一份专册中,复斯公司拟将进一步对研究院所在新阶段下的另一类重要问题——收入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欢迎研究院所的朋友们就有关管理问题与我们沟通和合作。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赵春明博士FUTH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目 录Ò强分权型研究院所的两种类型 2Ò简单化分权的四大陷阱 7Ò走出简单化分权的发展困境——工作建议 15 Ò《复斯管理――科研院所管理》专刊(增订版)目录 17 Ò管理咨询服务的主要方式——项目式咨询 19 Ò新增特别服务方式——现场简短咨询 21 Ò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科研院所专类咨询部简介 23说明:该材料为印刷品,由复斯公司开发、制作。
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版仅给出部分内容,敬请谅解。
FUTH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强分权型研究院所的两种类型复斯科研院所专类咨询部 经营管理权的配置方式,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如果经营管理权大量集中在总部,则是强集权型经营管理体制;反之,如果大量集中在业务部门(包括子公司),则是强分权型经营管理体制。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的步伐也在加快。
由于科研院所与传统企业在性质、目标、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科研院所转制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挑战。
在科研院所转制企业中,原有的科研机构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不够规范。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管理人员可能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具有独特性,这也可能影响其风险管理水平。
研究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1.2 研究意义在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研院所转制企业是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传统企业有所不同。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为科研院所转制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建议和对策,促进其健康发展。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实力和经济发展的全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科学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可以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对于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促进相关管理理论的深入发展,推动企业管理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这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正文2.1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1. 制度不完善:在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过程中,原有的内部管理制度可能无法完全适应企业运营的需求。
这导致了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存在着管理漏洞和制度缺失的问题。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研院所也在逐渐向企业化方向发展,转制企业已成为趋势。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面临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角度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1.1 内部控制体系缺失与传统企业相比,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上存在明显的不足。
在转制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的变化,原有的内部控制体系难以适应新的需求,这导致了内部控制体系的缺失。
1.2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科研院所转制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大多来自科研领域,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和知识,对内部控制的意识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导致了内部控制的执行困难。
1.3 边界模糊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组织结构较为宽松,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不够紧密,导致了内部控制的边界模糊,风险控制难度加大。
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2.1 风险意识薄弱科研院所转制企业中,员工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对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认识不足,对风险的把控和管理存在被动和漠视的情况。
2.2 风险评估不全面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往往只关注外部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风险,却忽视了内部管理、组织架构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导致企业整体风险的认识不全面。
2.3 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建设薄弱,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工具和方法,一旦出现风险,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进行应对和处理,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三、对策分析科研院所转制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督,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2 提升管理人员能力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应该注重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提升,引进具有企业管理经验和知识的专业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他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和执行力度。
科研单位转制后出现的新问题及解决建议
科研单位转制后出现的新问题及解决建议[摘要]科研单位转制工作已经多年,但转制以后的一些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新的问题又在出现,严重影响了转制后科研单位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科研单位改制后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侧重从市场的角度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而进一步从转制的科研单位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关健词]科研转制问题解决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在2001年底以前科研院所基本上完成工商注册,科研单位的改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大多数科研院所通过转制为科技型企业进入市场。
是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的根本途径。
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转制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一、科研院所转制后出现的一些新问题1转制后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不少地方科研院所转制后尚不具备形成现代意义上公司法人治理的基本条件。
面临“穿新鞋,走老路”的窘境。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在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基础上的。
而有一部分转制科研院所实际上仍是国有独资企业。
保持着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基本模式,一些改制的科研院所其领导班子成员仍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或聘用,因而难以按《公司法》的规定运作,形成新的政企不分现象。
2身份不明确,出现一所两制转制期间院所身份不明晰,科研院所转制工作虽已起步多年。
但由于行政审批手续繁杂、周期长,套用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很难适应于企业化转制科研院所情况,存在着体制不顺,“事业不事业,企业不企业”的现象。
许多转制院所既不是事业单位,也不是企业单位,成为游离于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原来的优惠政策已经无法享受,运用国有企业的管理却不能与企业享受平等待遇。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转制院所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科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转制进程。
3工作侧重点发生了根本变化,对科研开发带来不利影响随着市场化的转变。
科研院所的生产经营显著增加,一旦科研计划与生产计划相冲突,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往往优先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单位往往集中力量进行生产,无暇顾及科研工作。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发展模式。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企业的发展和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问题分析1. 内部控制不完善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由于起步较晚,传统的科研院所管理模式往往导致内部控制不完善。
部分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内部控制不够严密,存在隐患。
2. 组织结构松散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比较松散,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清晰,导致企业内部的管理层次不够明确,决策权和责任权等问题难以界定,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
3. 风险意识不强相较于传统企业,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相对较弱,对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等方面的预见性和应对能力有所不足,容易造成企业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对策分析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健全财务、人力资源、生产等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增强企业的管理实效性。
通过内部审计等手段,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
2. 健全组织结构企业需要建立起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各级主管部门的职责和权利范围,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和监督,确保企业的管理层次清晰、决策权责任制明确。
3. 提高风险意识企业应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预警机制,加强对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风险的把控和预防,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建议与展望1. 优化管理体制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管理体制上应进行优化调整,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实现对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
2. 提高员工素质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危机处理能力,提高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步伐越来越快,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企业经营发展,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造成不良影响。
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1. 内部控制不规范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管理程序混乱,存在较大的操作风险。
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制度缺失或不完善,存在内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在运营中出现操作风险,将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2. 风险管理不到位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企业在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方面的能力不足,对于潜在的风险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弱,对市场、产业和政策等风险反应不及时;企业在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流程方面存在缺陷,风险处理不够及时、有效,影响了企业的经营。
3. 人才队伍短缺科研院所转制企业从事高科技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
由于薪酬待遇、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企业往往面临人才队伍短缺的问题。
缺乏优秀的研发人员和管理团队,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4. 财务管理不规范部分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例如账目不清、核算不准确、人为损失较多等情况。
由于对资金的管理不当,导致企业内部资金被挪用或滥用的现象,进而对企业的财务稳定性和经济效益造成不利影响。
二、对策分析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科研院所转制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转。
企业应该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流程,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操作风险。
2.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应提高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监控机制,及时预警和处理各类风险。
浅析转制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管理问题
Apr .。201 1
浅 析 转 制 科 研 院 所 科 研 人 员 管 理 问题
李 鹏
( 中共 山东 省 委 组 织 部 , 东 济 南 2 00 ) 山 5 0 1
[ 摘
要 ]作 为 知 识 型 工 作 者 的 科 研 人 员 , 科 研 单 位 的核 心 人 力 资 源 。在 转 制 科 研 院 所 中 , 强 对 科 研 人 员 是 加
实现 。在 当时 的环 境下 , 强 调在 知 识 社会 , 识 、 他 知 创 新成 为社会 的核 心 , “知 识 型 员 工 的 生 产 力 是 2 1 世 纪 的 重 大 管 理 挑 战 ” 。 国 际 著 名 咨 询 企 业 安 盛 咨 询 公 司 ( n esn A d ro C n ut g 在 长 达 数 十 年 的 新 经 济 研 究 中 , 为 知 o s ln ) i 认 识 型 工 作 者 主 要 包 括 以 下 人 员 : 1 专 业 人 士 ; 2) ( ) (
的管理 , 是适 应科 技体制改革 、 进一步仓 新人才培养机 制面临 的迫切 问题。结合 知识 型工作 者这类特 殊群体 的特 《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已成为一种趋势。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本文将对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对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管理与运营提供帮助。
一、存在的问题1. 内部控制不完善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通常由科研院所转制而来,其管理和运营模式与传统企业存在很大差异。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监督不足、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等。
2. 风险管理不到位3. 人才队伍建设不到位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着问题。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需要的人才队伍与传统企业有很大不同,需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
由于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管理体制的改变以及企业文化的转变,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往往滞后于企业发展的需求,这导致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运营出现问题。
二、对策分析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正常开展。
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加强内部监督,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提高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管理能力和素质。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企业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
应当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提高企业面对风险时的危机处理能力。
加强对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选拔,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应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和培养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浅谈科研院所转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及如何应对产生的各类矛盾
浅谈科研院所转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及如何应对产生的各类矛盾作者:冯波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26期在1999年的7月,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中央直属242家科研院所转制为标志,我国科技体制进入了一个从机制改革到结构调整、从封闭运行到开放重组的新阶段。
也由此拉开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科研院所完成转制工作的序幕。
政府希望通过转制改革,加速科研院所企业化和进入市场的进程,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但也考虑此种改革绝非一日之功,科技部部署各地予以分批进行。
按照湖南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2000年9月,我单位作为湖南省首批试点转制的24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之一,完成了整体转制。
随着机制体制的转变,也带来各类利益的调整,从而引发各利益群体的矛盾,再加上科研院所转制的不彻底,政策的配套性不是很完善。
致使各类矛盾交织,这些在第一批转制科研院所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发展方面,市场竞争激烈、人才流失严重。
许多科研院所转制后,科研工作均严重削弱,为了抓效益,重心先满足生产业务的需要,而生存、发展的基础不断受到影响。
这点尤其体现在沿袭原传统型产业的单位,如我单位是属典型的传统陶瓷产业,转制之初大多单位是采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制。
往往新开发的产品面对的是竞争性的新市场,市场化程度较高,相对于其他企业如民营,他们的体制和机制上更灵活、更有激励性。
再加产业的工业化门槛不是很高,投入也不是很大,在此环境下也造成了很大一批人的下海创业,也导致单位的人才流失和面对更为剧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2.单位存在事业管理和企业两种工资体系的矛盾;为了更好的开发新的业务,迫使科研院所必须在新业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上作出更具竞争性的企业化安排,而转制院所很大一部分也承担了属行业公益类服务职能,如原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发放等管理、公益性平台的管理如行业展示厅、检测机构等,这部分人员是按事业单位的待遇予以执行。
论国有科研院所重组改制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论国有科研院所重组改制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国有科研院所改制和重组,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遗留的一个历史问题,牵涉的院所数量多,分部行业广泛,又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有很强的分析价值。
自1979年底当时的国家计委下发文件要求国有科研院所进行改制,至今已经30年,很多科研院所经历了从事业单位到按照《企业法》注册的企业实体再到依照《公司法》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科研院所都面临着巨大的机会和挑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统管一切经济运行活动,科研院所享受的是事业单位的待遇,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科研行为仅为满足项目验收,造成了科研和市场实际需求有一定脱节,而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科研院所需要自负盈亏,从市场上寻找自己的业务,谋求自身发展。
因此,改制是不可避免的,而在从事业单位改制为市场化的企业法人,是会带来短时间的阵痛,这个短时间的阵痛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科研院所发展不利,出现长时间的停滞不前。
在事业单位体制下,科研院所的经费来源于国家相关部委的科研经费拨款,可以保证员工的利益,因此科研院所往往会忽视自身营销能力的发展和提升,部分人员对改制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改制是政策推动,迫不得已。
一些人员长期习惯于“金饭碗”,吃“皇粮”的心态,甚至养成了一种养尊处优的心态,有些以本单位所承担的一些公益性、准公益性工作为借口,阻碍改革的进程。
有些单位面对日益竞争的市场。
经不起失败的考验。
甚至埋怨,使本单位的改革复杂化甚至“泛政治化”。
这些观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改革的进展。
在事业单位改制后,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很多科研院所会出现“一个单位,两块牌子”的问题,法律上已经改制为企业,但依然可以通过国家部委(如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等等)获得一定的事业经费,造成既不像企业也不想事业单位的情况。
而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在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基础上的,相当一部分转制科研院所实际上仍是国有独资企业。
浅谈转制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体会
调查思考浅谈转制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体会杨静(陕西省农业机械研究所,陕西咸阳712000)摘要:科研院所转制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自2000年以来,许多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转制科研院所独有的特点决定了其在项目管理中与一般企事业单位有所不同。
本文从项目管理者的视角以及项目立项的全流程分析了项目管理中的一些体会,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转制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对策1转制科研院所科技工作特点科研院所由事业单位转变为自负盈亏的科技型企业,怎样生存下去是摆在转制院所面前的一道难题。
院所的科研积累能够转化为产品,但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好的产品没有好的经营也是难以为继的,转制院所大多数都比较缺乏经营性人才,这是转制院所遇到的问题之一;许多转制院所在转企后疲于应对生存问题,科研工作严重削弱,生存、发展的基础受到了影响,虽然领导层对科研的重要性都有明确的认识,但为了生存,往往彳瞬有效活动,导致延期、停滞,甚至终止,这也是其中f原因山;转制院所的考核机制也是导致科研项目没有良好执行的另f重要因素,大多数转制院所的工资都与绩效有关,员工的收入与销售额等业绩挂钩,这种价值导向导致员工更重视业务工作,而轻视憫工作。
转制院所想要走饰场有需求、技术有支撑、生产有效益”的科研开发之路,要从项目的立项全流程进行管理,以此为抓手,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2从立项全流程做好项目管理工作2.1项目申报管理组织申报科研项目是每个项目管理者每年的一项常规性工作。
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以及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县区科技局等地方单位每年都会组织—作者简介:杨静(1984-),女,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科研项目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障农机安全生产。
农机装备生产企业加强与农机销售企业的沟通联系,确保产品三包,服务到位。
3.4加大农机装备推广力度,实现农机推广应用集成化以主要农作物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为抓手,以补短板、促集成、甌量为重点,吐步加沿江县市桶、小麦、油菜产业全程机械化和丘陵山区“一县一品”全面全程机械化,由耕、种、收机械化向植保、烘干、秸畴合利用延伸,推广绿化、高效删、节能、节水、节月噺机具、新工艺,磁农痕艺农时农事融合,提高农机推广的集约僦平。
转制科研院所目前的困难与对策
转制科研院所目前的困难与对策作者:粟国强来源:《活力》2009年第25期【摘要】转制后的科研院所,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如何改进和调整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积极而有效地调动企业职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摆在转制科研院所非常重要的问题,文章就此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科研院所; 转制; 企业; 市场; 困难与对策一、转制科研院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一)转制科研院所的科研队伍、人员结构严重失衡,人才流失非常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企业缺乏经念,研发项目资金短缺,加之企业固有的矛盾,经济效益每况愈下,职工福利明显下滑,从而影响了职工队伍的稳定,一方面老年科研人员的相继退休;另一方面受外界的影响和利益的驱动,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技术骨干纷纷跳槽离开工作多年的单位,导致企业的人才严重流失。
(二)传统的行政科研管理观念与激烈的市场经济理念的转换难于一蹴而就,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还非常弱小。
在计划经济时期,科研院所是一个纯事业单位,事业经费和科研项目均由政府拨付和指令,其工作性质比较单纯,从人员的配备、机构的设置、到资金的使用均向科研一线倾斜,而行政管理部门只为科研一线提供事务性的服务工作,因而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并不是最重要的。
(三)科研项目的投资多、风险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扩大了企业与国际的合作空间,促进了企业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同时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科学领域的竞争更是日趋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首先考虑的是投资的成本和能否收回投资,因此,科研人员在选题时不但要考虑技术问题,还要综合考虑成本等因素,所以是处处小心翼翼,谨慎有加,不敢放开手脚去干,既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因为顾虑重重丧失信心而错失良机。
(四)流动资金不足,经济运行阻力大,效率低。
转制科研院所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资金的缺乏。
大凡科研院所成立的时间长,历史负担重,在保证单位的正常运转和职工工资等费用的开销外,用以科研项目的资金实在是杯水车薪。
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产业经营阶段的问题与任务[复斯管理]
Futh
1. 产业化工作进入产业经营阶段以后,产业业务 体系和管理体系需要完整的构建,而且在专业 技术含量的要求上远比项目经营阶段高。左图 给出的是其中的核心业务工作体系与核心管理 工作体系。
图2: 产业经营阶段核 心工作体系
资料来源: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
(××产业发展规划)
2
1. 科研院所产业发展阶段模型与实践问题(1/2)
Futh
结合复斯公司研究开发的科研院所产业化研究模型(参见下图),深刻把握科研院所产业发展的规律 和当前总体现状。
产
业 (科研 化 常 院所 见 实 ) 践 曲
线
3
1. 科研院所产业发展阶段模型与实践问题(2/2)
Futh
1. 产业化发展有项目经营和产业经营两种基本方式。“项目经营”指在科研院所原性质定位、组织体制 和科研业务模式不做根本改变条件下进行产业化发展,而“产业经营”则是对这些制约条件进行根本 改变下进行产业化发展。实践特点是:前者产业多、小、散,科研仍以对外服务为主;后者业务领域 明确且集聚,科研以服务内部产业需求为核心,同时具备大产业的经营体系、销售体系和生产体系。 2. 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的理想过程:项目经营阶段实现产业条件准备和起步,产业经营阶段实现产业大 发展和院整体转型。客观条件和主观要求是产业发展方式选择的决定性因素。科研院所转制初期既缺 乏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部分资源,又缺乏产业运营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客观条件不具备。此时,产业 化发展应定位在项目经营阶段,在维护甚至加强原有科研力量同时进行较广泛的产业发展尝试,形成 一定资源基础、积累知识、锻炼能力;当客观条件有所具备时应主动进入产业经营阶段,按产业经营 的规律要求建立起转型升级性的组织体系、业务体系和运行体系,推进产业大发展,实现院战略转 型。 3. 科研院所产业化常常在实践上进入“陷阱模式”。很多科研院所在客观条件不具备产业经营情况下, 主观上却不愿意以项目经营为阶段选择,结果导致:既未能开展规范的项目经营,又未能做到实际的 产业经营,事实上进入这样的“陷阱模式”:产业发展效果只停留在项目经营水平,而原有发展基础 又被瓦解。表现为:科研成果分散转化,科研资源全部投入产业公司;产业公司小、散、弱,发展无 后劲,管理问题严重;原有科研力量损丧殆尽,再发展基础遭根本性破坏。 4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视和对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化,科研院所转制成企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
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促进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1. 内部控制不严谨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原本是一种以科学研究为主的机构,转制之后面临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经营管理模式都与原来大相径庭。
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部监控制度、财务管理不透明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2. 风险管理不完善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面对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时,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存在不足之处。
企业常常在市场营销、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措施。
这导致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时常出现严重的损失和危机,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3. 人才管理难题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企业缺乏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和晋升制度,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了企业的人才断档现象;企业的员工队伍中存在着许多原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这些科研人员在管理经营方面缺乏经验和能力,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二、对策分析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这包括建立规范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完善财务监管和审计制度,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和薪酬福利制度等。
企业要加强对各个部门和岗位的内部监控,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监管的有效性,防范和减少内部不正当行为的发生。
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和掌控,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措施。
这包括加强对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建立定期的风险管理报告和评估机制,制定明确的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提高企业面对风险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科研院所也在逐渐向企业化方向转制。
这种转制带来了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使得原有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存在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传统科研院所在管理层级较少、管理制度较为宽松的情况下,转制后的企业可能面临内部管理流程不够规范、管理层级不够清晰、管理责任不够明确等问题。
科研院所转制企业还需要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加大、风险管理需求增加等挑战,如何有效地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与建议,以期为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其根本原因和影响因素,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明确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联问题,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为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就当前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与建议,为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
探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整合问题,寻求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旨在为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实际指导,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
1.3 研究意义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科研院所转制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政策之一,在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转制进程的不断推进,科研院所转制企业面临着诸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的挑战。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企业利益、确保经营持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转制科研院所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转制科研院所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摘要】转制科研院所为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成效直接影响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及效果。
文章就河南省转制科研院所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省属转制科研院所;现状;对策为加快转制科研院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促进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支持科技人员创业和企业长远发展,根据《关于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9号)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豫发[2003]6号)的部署,河南省就省属转制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确立了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规范国有资产处置的同时,通过调整和完善产权结构,建立规范的产权激励和约束机制,使转制科研院所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实现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增强活力,更好地为河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
自2004年起至2006年历时三年,河南省28家开发类科研院所经过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资产剥离、资产划拨、产权变更、员工安置、股权设置、工商注册等程序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
一、河南省转制科研院所的基本情况河南省现有省属科研院所79个,其中,社会公益及农业科研院所36个、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2个、开发类科研院所28个、管理类科研院所3个。
开发类科研院所在2002年底前已经完成了由事业单位向科技型企业的转变,标志是: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成了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性质属于国有独资企业,统称为转制科研院所。
2006年这轮转制科研院所的改革是产权制度的改革。
目前这28家转制科研院所的产权结构如下:100%国有控股2个,国有股占30%~40% 的有11个,国有股占30%以下的有7个,其余8个没有国有股。
据统计,这28家转制科研院所2006年末资产总额为4.5亿元,至2010年末已达6.5亿元;2006年度收入总额2亿元,2010年度达3.6亿元。
广西转制科研院所构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
广西转制科研院所构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摘要】文章分析了转制科研院所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ISO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转制科研院所构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步骤。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转制科研院所;问题;步骤2000年3月,广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科技厅等12个部门《关于自治区直属27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转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00]36号)的通知,这标志广西区直科研院所的改制工作正式全面启动。
随后,广西对这27个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开始分期进行转制,到2005年,转制工作完成。
这些转制科研院所除有几家并入大专院校或国有大型企业外,剩下的于2006年划归广西区国资委管理,从而使这些转制科研院所从自身体制到外部管理上都完成了转制,成为科技型企业。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转制提高了它们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总体来说,这些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后,多数都迅速实现了转型,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
但在看到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后获得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这些转制科研院所在管理上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转制科研院所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一)管理模式不适应业务和人员特点的需要转制科研院所在转制以前,一直沿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
事业单位的经营目的与企业相比有很大不同,因此,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与企业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强调“集中计划,集中监督”。
管理体制的转变往往具有惯性,因此,这些科研院所转制以后,管理模式很难有重大转变。
科研院所的业务,往往具有品种多,批量小的特点,业务组织过程比较复杂,转制后如再进行统一计划管理,不仅生产能力平衡困难,而且会减缓企业的反应速度,不利于企业适应市场。
此外,科研活动由于很难准确计量,难以进行有效监督。
转制科研院所的业务特点和人力资源状况决定了要迅速改变管理模式,才能有利于市场竞争。
科研院所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研院所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范菲菲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8期摘要:实验室作为科研单位进行科学研究的实体,在促进科研单位发展、提升科研水平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科研院所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管理及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科研院所;实验室管理;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7-0397-02实验室是科研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实验人员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科研成果,因此,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及建设规模是评价其综合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体现一个科研院所科研水平、学科建设和管理能力的重要元素。
因此,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不断更新管理观念,从而推动和促进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因此,本文提出了科研院所在实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更正措施。
一、科研院所实验室存在的问题1. 思想意识薄弱管理行为需要思想意识作支撑,目前科研院所实验室管理的突出问题是思想意识薄弱,这直接限制了实验室功能的发挥,甚至带来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科研人员的生命安全。
2. 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人员被认为是科研人员的辅助工,在薪金报酬与职称级别方面处于劣势,从而影响了实验室人员队伍的工作水平,制约了实验室的快速发展。
3. 实验室管理机制落后目前由计财处、科研处、设备处等多个职能部门共同治理,没有一个专职的部门对实验室的工作进行统筹管理与协调的模式比较常见。
这种多部门的管理模式就导致了职能界定不合理、职责相互交叉以及互相推诿的现象发生,从而严重影响了实验室的制度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开展。
4. 仪器设备维护与更新落后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往往是一次性投入,长期使用,其设备的维护与更新跟不上,大大削弱了实验室功能的发挥,从而使实验无法保质保量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发表于2003年5月9日《科技日报》
应关注转制科研院所的管理问题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截止到2002年年底,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共上万家科研院所完成了转制工作。
转变科研院所的体制,让科研院所形成适应市场竞争的机制和生存、发展的能力,却非一日之功。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们认为――应关注转制科研院所的管理问题。
1999年7月1日,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以中央直属242家科研院所转制为标志,我国科技体制进入了一个从机制改革到结构调整、从封闭运行到开放重组的新阶段。
截止到2002年年底,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共上万家科研院所完成了转制工作。
科研院所能否尽快形成适应市场竞争的机制和生存、发展的能力?日前,记者就转制后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的一些管理问题,走访了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的有关专家。
结合长期为科研院所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经验,专家们认为,转制后的科研院所主要存在六大管理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问题一:一所两制,激励难以相容
科研院所转制以后,普遍有两类业务,一类是沿袭下来的传统业务,一类是改制后开发的新业务。
传统业务仍然来自垄断性的传统市场,传统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比较缓慢,在缺乏市场变化压力的情况下,许多科研院所在传统业务的管理上,变化也不大,大多继续采用事业性单位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新开发的业务面对的是竞争性的新市场,市场化程度较高,因此,迫使科研院所必须在新业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做出更具竞争性的企业化安排,相对于传统业务,体制和机制上更灵活、更有激励性。
源于业务来源的市场差异,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管理体制、机制,并存于同一个院所中,必然带来管理上的冲突,比如,从事传统业务的科研人员抱怨机会不平等,收入比院所内同等人员低,消极怠工,甚至人才流失。
对于新业务和老业务,如何采用同一套可以兼容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是目前科研院所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管理问题。
问题二:业务环节中的知识要求相近,人员分工难有效率
科研院所的业务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且,在多个重要环节上对人员的核心技术知识要求非常相似,甚至相同。
比如,在很多科研院所中,竞标、预研、设计、调试四个
环节都需要同一类型的专家技术型人才。
科研院所这种业务过程对知识的相似性要求,客观上要求一个项目,从竞标到完成,由一个团队或一个人承担、负责,最有效率,如果按照传统的分工理论,按照业务程序进行人员分工,势必要求有大量的同类型的专家技术型人才——这显然不太现实,因为专家技术型人才是稀缺的,一个研究院所很难有足够充分的这类人才;退一步说,即使有,也不能这样分工,否则,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太低,同时也不利于人才的个人发展和来自工作丰富化本身的人员激励。
根据上海复斯公司的调查研究,几乎所有的科研院所还是在岗位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分工,虽然有的研究所按照矩阵式的方式,以项目组为基础组织业务,但是,配套管理跟不上,流于形式。
科研院所的人员应该如何组织才能更富于效率,更适合业务特点的需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问题三:重业务轻科研,科研工作拖放严重
科研院所之所以能在转制以后,有效的发展起民品等新业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前的科研积累,但是,许多科研院所转制后,科研工作严重削弱,生存、发展的基础正在受到影响。
虽然决策层清楚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却很难进行有效的科研组织,科研计划往往难以完成,有时被迫严重拖延,甚至放置。
造成科研拖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市场方面或者指令性计划的刚性约束。
随着市场化业务的发展,科研院所的生产业务量显著增加,一旦科研计划与生产计划相冲突,往往优先满足生产业务的需要,导致主要技术人员都忙于生产,无暇顾及科研工作;二是科研人员相对稀缺。
由于科研院所的业务从竞标到进场验收,都需要技术人员参与,一个研究所真正的专家为数不多,在人力资源配置上,难以保证科研工作的需要;三是激励导向偏差。
研究院所目前都建立了基于业务的绩效导向工资制度,员工的收入分配与产值等业绩指标紧密挂钩,导致员工更多的愿意从事业务,而不愿从事科研。
问题四:对科研人员的控制力弱化,人才流失和组织分化倾向严重
改制以后,科研院所普遍存在人才流失、下属单位分化倾向严重的问题。
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科研院所长期以来的组织管理模式,不利于个人知识的组织化,导致科研院所对某个人,或某个团队的依赖性过强;二是由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难以继续强调员工用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员工的利益导向加强,而且,随着市场环境的完善,人才流动成本在不断减小,而科研院所本身在激励机制上又未及时做出有效的调整;三是科研院所的业务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部门、甚至几个人的团队就能够完成,
容易自立门户,然而科研院所又没能不断通过业务拓展、服务模式转换等增加组织价值,以增强组织对下属单位的吸附能力。
问题五:缺乏可以规模化的核心产品
科研院所在转制后,依靠自己的技术储备优势,进入相应技术领域的民用产品市场相对容易,且可进入领域较广,这对研究所转型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一面,但同时也带来了研究院所发展定位不清问题。
现阶段,转制后的科研院所很多还处在“零打碎敲”阶段,业务的随机性较强,有什么项目,就接什么项目;接到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导致生产的产品品种多,批量小,生产随机性强,缺少可以规模化的核心产品。
没有可以规模化生产的阶段性核心产品,科研院所的规模就很难发展壮大,长期停留在几千万、一个亿的规模上。
科研院所应该有目的的进行产品定位与发展规划,从目前的随机性的多品种、小批量,到理性选择下的多品种、小批量,再到规模化产品主导下的有限多元化发展,否则,必然陷入“吃饭经济”,“作坊式企业”,最终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问题六:组织管理模式不适应业务和人员特点的需要
科研院所在转制之前,一直沿用事业性单位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特点强调“集中计划,集中监督”,尤其是军工类科研院所,具有高度计划性。
转制以后,这管理模式并没有明显转变。
科研院所的业务,往往品种多,批量小,并且随机性强,业务组织过程相当复杂,纳入统一计划管理,不仅生产能力平衡困难,而且,增加业务流程的环节,减缓企业的反应速度,降低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另外,由于科研技术人员的活动本身,无论从投入,到生产过程乃至到结果,都难以准确计量,所以可监督性差。
科研院所目前的业务特点和人力资源特点决定了现行组织管理模式的不适应性。
许多科研院所没有意识到管理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仍在强化监督和考核上下功夫,期望通过更严密的计划,更细致的考评来解决问题,其效果往往不大。
当记者问及这些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时,专家们认为,这些管理问题如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科研院所就不能站到和社会上其它一般企业同等竞争的起跑线上。
因此,关注转制科研院所的管理问题,既是发展经济的当务之急,又是经济发展的长远之计,全力解决转制科研院所的管理问题,应摆到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