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哲学教学中的形而上学

合集下载

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实体和原理。

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存在的本质和根源,以及宇宙的结构和意义。

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形而上学一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形而上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当代哲学中的意义。

形而上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真理的学科。

他认为,存在的本质不仅仅是物质的,还包括形式、目的和原因等非物质的实体。

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相区分,认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是超越感官世界的实体和原理。

形而上学的发展在中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基督教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对形而上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圣奥古斯丁认为,形而上学是研究上帝和灵魂的学问,它探讨的是超越有限世界的真理和智慧。

而托马斯·阿奎那则将形而上学视为神学的基础,他认为通过形而上学的研究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和属性。

随着现代哲学的兴起,形而上学逐渐受到质疑和批判。

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们开始强调经验和理性的重要性,形而上学被认为是空洞和无用的学科。

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批判了形而上学的合理性,他认为形而上学的研究不可证伪,缺乏科学性。

这一观点对形而上学的影响持续到了20世纪。

然而,在20世纪的哲学界,形而上学重新获得了关注和重视。

尤其是在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影响下,形而上学开始探讨语言和概念的本质。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奥斯丁的《言语行为论》对形而上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认为,语言和概念的使用是我们对世界进行认识和描述的基础,形而上学应当研究语言和概念的结构和功能。

当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已经发展出多种流派和观点。

其中一种重要的流派是实体论,它研究的是实体和存在的本质。

实体论认为存在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和语言的,它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外。

另一种流派是过程哲学,它关注的是变化和发展的本质。

过程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实体。

康德的自然形而上学思想探析

康德的自然形而上学思想探析

康德的自然形而上学思想探析康德,是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哲学领域,并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康德的自然形而上学思想是其重要的哲学观点之一,通过深入探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体系。

在康德的自然形而上学思想中,他提出了“先验形而上学”的概念。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受到认识的先验结构的限制,这种限制不仅存在于人类对经验世界的认识中,也存在于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中。

他认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概念和直觉分析得出的,这些概念和直觉不是来自于经验,而是由人们的认知能力所决定的。

因此,康德强调认识的主体性,认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建立在认知结构之上的。

另外,康德在自然形而上学思想中还提出了“实体”和“现象”的对立。

他将自然界分为两个层面:现象界和实体界。

现象是指我们感知到的、表现在我们感性经验中的世界,而实体则是独立于我们的主体经验之外的世界。

康德认为,我们无法获知实体的本质,只能通过现象来认识实体。

实体界超出人类认知的范围,而现象界则是我们能够理解和解释的世界。

康德的自然形而上学思想中还包含了他的“目的论”观点。

康德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具有目的性,即一切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他认为自然界的秩序和规律性并非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其内在的目的性而存在。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够理解这种内在的目的性,从而探究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

总的来说,康德的自然形而上学思想是建立在其先验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强调人类的认知能力对于自然界认识的重要性。

他将自然界划分为现象和实体两个层面,并探讨了现象和实体之间的关系。

此外,康德强调了自然界的目的性,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具有内在的目的性和规律性。

通过深入探析康德的自然形而上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哲学体系,从而拓展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形而上学思想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且复杂的概念。

它源自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形而上学一词本身就暗示了其研究的对象,即超越经验世界的本质和存在。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思想主要涉及对现象世界背后的实体、本质和意义的探讨。

形而上学追问的问题包括:存在是什么?事物的实质是什么?世界的结构是怎样的?形而上学不仅关注物质世界,还观察到了超越物质世界的领域,比如心灵、价值、意义等。

在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被认为是形而上学思想的奠基人。

他提出了“理念”的概念,认为真实的本质存在于理念中,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柏拉图认为,物质是虚幻的,而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这种观念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哲学家如尼采、黑格尔等都在柏拉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形而上学的问题。

另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他对形而上学的贡献在于对实体和存在的详细研究。

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四种因果关系:材料原因、形式原因、动力原因和目的原因,从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形而上学系统。

他认为,存在并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最直接的实在。

近代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看法各不相同。

笛卡尔将形而上学置于神学之上,认为通过怀疑一切可以找到存在的绝对真理。

康德强调了形而上学的有限性,他主张通过批判性哲学来确定人类认知的范畴和限度。

黑格尔则试图将形而上学与历史哲学结合起来,将存在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总的来说,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思想通过对存在、实体、本质等问题的探讨,为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形而上学使我们能够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思考世界的本质和意义,探求真理的根源。

形而上学的研究不断推动哲学领域的发展,也激发了人类思想的无穷创造力。

形而上学的概念

形而上学的概念

形而上学英语 metaphysics 或拉丁语metaphysica一词源自希腊语:μετά(metá),意思是之后或之上,而φυσικά(physiká)在希腊语原意是“自然,自然的产物”,两个字根组合起来metaphysica的意思就是“在自然之后”。

metaphysica的出现其实由于在他的作品集中,把他对逻辑、含义和原因等抽象知识的讨论编排在他讨论物理学的书册《》(Physiká)之后,并给这些讨论一个标签:“在自然学之后”(τὰμετὰτὰφυσικὰβιβλία,拉丁语ta meta ta physika biblia,意即在《自然学》之后的书册)。

而这个用语被拉丁语注解家错误地理解为“超越于自然学的科学”。

而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讨论的问题成为了形而上学的很多基本问题。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为日本人(明治时期)由metaphysic翻译而来。

形而上学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形而上学的定义形而上学是指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透过感知所得到答案的问题。

形而上学是指哲学的基本法则。

形而上学关注理论哲学的核心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如所有真实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形而上学被尼采称之为“柏拉图主义”。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

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的奠基;第二部分是,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以树枝来比喻。

论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

论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

论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第一章:引言形而上学问题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它关注的是存在本身的本质以及存在与非存在的区别。

形而上学问题涉及到哲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例如实在与现象、本质与现象、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等。

本文将从形而上学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对该问题的探讨,旨在深入探究形而上学问题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形而上学的概念形而上学最初是指对存在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的一种哲学学派。

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将形而上学的概念拓展到了哲学的更广泛领域中。

从广义上讲,形而上学是一种关注实在性的哲学。

它试图回答诸如:存在是什么?我们如何描述和区分不同的存在?这些不同形式的存在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些关联?等等问题。

第三章:形而上学问题的核心形而上学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关于实在和现象之间的区别。

实在是指那些具有自我存在的东西。

相比之下,现象则是指我们感知到的或者被感知到的事物。

例如,我的手指可以被感知到,但是它不是实在的。

这是因为它没有自我存在,而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此外,有些事情可能是实在的,但我们无法感知到它们,例如,磁场和重力场。

第四章:形而上学问题的分支形而上学问题在哲学中有很多的分支。

其中最重要的是本质与现象、必然性与偶然性、时间和空间等领域。

例如,在本质与现象方面,我们想知道存在的本质是什么,而不是它表现出来的外在现象。

在必然性和偶然性方面,我们希望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必然性或偶然性。

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我们想了解空间和时间对于存在的本质以及存在与否的影响。

第五章:形而上学的意义形而上学问题深刻地影响了哲学领域的许多方面,包括:人类意识、科学方法、伦理学、政治学等。

首先,通过探究形而上学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它本身的本质是什么。

此外,形而上学问题也帮助人们建立科学方法,化繁为简地进行科学活动。

在伦理学中,形而上学问题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以及人类与其他形式存在之间的区别。

哲学中的认识论与形而上学思考

哲学中的认识论与形而上学思考

哲学中的认识论与形而上学思考认识论与形而上学思考引言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其中,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分别关注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和对于存在的思考。

本教案将从哲学中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第一节:认识论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知识和认识的起源、本质、范围和方法的学科。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 认识的本质和范围认识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

我们将探讨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以及认识的范围包括哪些方面。

2. 认识的来源和发展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感觉、经验和思维等方式获得的。

我们将研究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过程,探讨人类如何从感性认识逐渐发展到理性认识。

3. 认识的限度和局限性认识有其自身的限度和局限性,我们将探讨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以及科学方法对于克服认识局限性的作用。

第二节: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结构和原理的学科。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 存在的本质和结构形而上学关注存在的本质和结构,我们将探讨存在的不同层次和形式,以及存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

2. 实体和属性实体和属性是形而上学中的重要概念,我们将研究实体和属性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存在的意义和作用。

3. 因果关系和时间因果关系和时间是形而上学中的重要议题,我们将探讨因果关系和时间对于存在的影响,以及它们与认识的关系。

第三节: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和意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两个分支,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和意义。

1. 认识论对形而上学的影响认识论对形而上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将研究认识论如何促进形而上学的理论构建和发展。

2. 形而上学对认识论的启示形而上学的思考对于认识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将探讨形而上学思考如何拓展人类对于认识的理解和方法。

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研究

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研究

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研究哲学是一门探究人生之意义、宇宙之本质以及自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其中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则是哲学的两大支柱。

形而上学是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实在的学问,它探讨的问题涉及基本的存在、时间、空间、物质等;而认识论则是研究人类认识之本身的学问,它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人类思维和知识的来源、判断力、真假和伦理学的奥妙。

本文将从形而上学与认识论两个方面探讨它们的本质、相互关系,以及对哲学与人类思维的深远影响。

形而上学的本质形而上学这个名字来源于古希腊语,原意是“超越物质与自然之学”。

它是一门探究存在本质、本源、本体、本体论、本体关系、性质和形式等问题的学问。

它的基本问题是“存在是什么?”,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有一些问题,如物质和精神的本质,时间和空间的本质等等。

因此,形而上学是一门哲学上的基础知识,人类学问和价值理论都依赖于形而上学的研究。

形而上学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一种寻求基本现象的哲学方法,这种现象通常是难以用感官来直接观察和感知的。

例如黑暗、时间、潜在的存在等,都是无法用感官直接观察的现象,但又是我们对宇宙和自然理解的基本前提。

因此,形而上学研究的往往是超越性的问题,象如“形而上学存在”,“我是谁”,“我知道我是谁吗?”,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经典课题。

同时,形而上学的研究范畴往往涵盖哲学的所有方面,比如道德哲学、社会哲学、哲学史等等。

形而上学的意义形而上学的意义,旋同哲学整体对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为它是以超越性的、抽象性的智力思辨作为其研究的核心,从而为文明的各个方面提供了理性的基础。

形而上学研究的问题范畴十分广泛,其中不难发现涵盖了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为实践和理论的提高提供了重大的思辨意义。

在数学、科学、艺术、政治、经济等领域,形而上学常常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比如,数学研究的“存在性证明”可以说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艺术上的“表现形式”也包含其中,科学研究的各项理论都有赖于形而上学的支撑,而哲学本身也依赖于形而上学的研究结果。

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分析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是其一大特点。

然而,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并非绝对有效,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讨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一、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1. 拒绝超越经验的概念在分析哲学看来,人类的思维和知识只能来自于经验,因此超越经验的概念是无意义的。

形而上学所探讨的宇宙原理、上帝等等概念都是超越经验的,因此分析哲学否定了这些概念的存在性。

2. 清晰准确的逻辑分析分析哲学要求对所有的哲学概念和观念进行逻辑分析,并且要求概念要尽量清晰和准确。

在分析哲学中,任何含义模糊的概念都会被否定,因此一些形而上学的概念也因此受到了批判。

3. 实用主义分析哲学强调思维和知识必须是实用的,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这种实用主义导致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因为形而上学的探讨往往是抽象而超越经验的,难以和现实相结合。

二、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局限性1. 缺乏对价值的探讨分析哲学强调逻辑分析和实用主义,因此比较薄弱的一点是对价值的探讨。

形而上学所关注的精神世界和人类的意义等问题,都与价值密切相关,但是分析哲学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并不充分。

2. 忽略语言的限制分析哲学认为语言可以清晰准确的传达思想和概念,然而语言本身的限制却被忽略了,导致了一些本应明确的概念因为语义的混淆而变得模糊。

这也是分析哲学不能完全否定形而上学的原因之一。

3. 忽略经验之外的知识来源分析哲学强调经验和逻辑,忽略了其他可能的知识来源,例如宗教、直觉和文化传统等。

因此,一些形而上学的概念和观念可能会被分析哲学忽略掉。

综上所述,虽然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在现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也存在局限性。

一方面是分析哲学自身对哲学的价值、意义和价值的探讨不足,另一方面是对语言和知识来源的局限。

在未来的哲学研究中,分析哲学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局限,并逐步探讨形而上学与分析哲学之间互相促进、辩证发展的可能性。

大学二年级哲学形而上学导论

大学二年级哲学形而上学导论

大学二年级哲学形而上学导论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存在的本质、实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基本原理和原因。

作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形而上学导论将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探索关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精神的根本真理。

本文将介绍形而上学的起源、基本概念以及其在哲学思考中的重要性。

1. 形而上学的起源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学科,最早源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形而上学》。

他将形而上学定义为哲学的第一哲学,即探讨存在本身的哲学。

形而上学一词的“形而上”意味着研究超越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苏格拉底等人也为形而上学奠定了基础。

2.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形而上学涵盖了众多重要概念,其中两个基本概念是“实体”和“本质”。

实体指的是存在的事物,可以是物体、概念或抽象的概念。

本质则是实体的固有属性和特性,是区分不同实体的必要条件。

3. 形而上学对哲学思考的重要性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基石,对于我们了解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供了思考和分析不同概念之间关系的方法和工具,帮助我们理解万物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世界存在的深层次真理。

形而上学的思考也能够激发我们对人类存在和自身生活意义的思考。

4. 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通常侧重于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

通过对概念进行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探索实体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本质。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概念的抽象和概括,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存在的现象。

5. 形而上学的应用领域形而上学的研究广泛应用于哲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如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

在本体论中,形而上学探究实体的存在方式和本质属性;在认识论中,则关注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问题;而在价值论中,形而上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本质。

6. 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与争议尽管形而上学在哲学思考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争议。

某些哲学家认为形而上学过于抽象和理论化,难以与实际经验相结合。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一、引言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存在、实在和本体等问题。

它涉及到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价值?本文将从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入手,全面解析形而上学。

二、形而上学的起源1. 古希腊时期的形而上学2. 中世纪欧洲的形而上学3. 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三、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1. 存在存在是指具有实在性和客观性的事物。

它不仅包括物质世界中的物体,还包括精神世界中的思想、意识等。

2. 本体论本体论研究存在事物所具有的实在性和客观性。

它探讨了存在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自身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3. 形式论形式论研究存在事物所具有的特定形式。

它探讨了存在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属性和特征。

4. 真理论真理论研究真理问题。

它探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人类认识真理的标准和准则。

5. 价值论价值论研究人类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

它探讨了人类对于存在事物的评价标准以及这些评价标准背后的原则和规律。

四、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1. 实在性问题实在性问题指存在事物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事物是具有实在性的,它们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也存在于客观世界中。

2. 本体论问题本体论问题指存在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自身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事物是有自身本质和属性的。

3. 形式论问题形式论问题指存在事物所具有的特定形式。

形而上学认为存在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属性和特征是有规律可循的。

4. 真理论问题真理论问题指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如何确定真理标准等。

形而上学认为人类通过感知、思维等方式来认识世界,并通过逻辑推理、科学实验等方式来确定真理标准。

5. 价值论问题价值论问题指人类对于存在事物的评价标准以及这些评价标准背后的原则和规律。

形而上学认为人类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五、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1. 分析法分析法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通过分离、剖析、概括等手段来揭示存在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属性。

形而上学(百度百科整理)

形而上学(百度百科整理)

形而上学(百度百科整理)形而上学是一门研究存在、实在和本质的哲学学科,它探索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领域。

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普遍的和永恒的原理。

本文将对形而上学的定义、起源以及主要观点进行探讨。

一、定义和起源形而上学一词来自希腊语,由“形而上”一词组成,意为“在物质之上”。

它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著作中,用来区分讨论物质世界之外的领域。

形而上学与其他哲学学科有所不同,它试图回答那些超出经验范畴的问题,如宇宙的起源、存在的本质等。

二、主要观点1. 实体和属性形而上学认为存在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实体和属性。

实体是具体的个体,而属性则是实体所具备的特征。

形而上学探究的是实体和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存在方式。

2. 实在和本质形而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实在和本质。

实在指的是事物的真实存在,本质指的是事物所固有的特性和本质属性。

形而上学试图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从而理解它们的实在性。

3. 原因和目的形而上学关注事物的原因和目的。

它认为每个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目的,并试图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学所探寻的是事物的根源和意义,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作用。

4. 人类思维与实在形而上学还涉及到关于人类思维和实在之间的关系。

它探讨人类思维对于实在的认识和理解是否具有限制,以及人类思维的方法和工具对于实在的塑造和定义的影响。

三、形而上学的应用形而上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一些形而上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1. 科学领域:形而上学思想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它提供了思考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的框架,帮助科学家进行理论建构和问题分析。

2. 宗教和神学:形而上学与宗教和神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涉及到宗教信仰中的核心问题,如宇宙起源、神的本质等。

3. 伦理学:形而上学对伦理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它提供了哲学基础,帮助我们思考道德观念的起源、伦理规范的本质等问题。

4. 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形而上学与语言学和认知科学有关。

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

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

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哲学是那个对思想和存在的探究、解释和批判的学科,是一种描绘人类生活和世界的体系。

它由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两个基本分支组成。

形而上学研究存在和实体,而认识论则主要关注关于知识和认识的问题,并强调如何理解世界。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一门哲学的分支,其研究的是物理学中不能考察的事物,如首创者、人的本性、思想和智慧进行的真谛性彼此关系等问题。

形而上学的目标是研究存在的基本特征,其研究内容包括数学、物理、科学等。

它关注的是存在的意义,如同哲学专注于生活的意义一样。

形而上学的中心思想是存在即合理。

它的质疑与追问是会考虑相关的脉络,使得它的重点是观念和知识的智慧层面,而不是自下而上的学科难点研究。

形而上学的主题有本体论、宇宙论、人类学等,以探究存在与非存在关系、目的和价值、明辨真伪和实相等问题为主题。

本体论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中心问题之一,本体论关注的是独立于人类意识的本质和特点。

本体论研究的是存在的本质,包括物体、场景和意识等,同时也探究和阐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本质和存在形态等方面。

本体论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体论:实体论主要关注大自然和文化传承等事物的本体,以及它们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认知和感知的统一性。

现象学:现象学主要关注物体或意识的表现和现象。

形式本体论:形式本体论的重点是研究认识所需要的基本结构,并指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行为、运动和变化等退化变法。

宇宙论宇宙论主要关注的是宇宙的本质和结构。

它的研究方法包括形而上学和物理学等几个方面。

在形而上学方面,主要是通过研究宇宙的存在和内在的本质来进行研究;而在物理学方面,重点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宇宙结构以及物理世界的规律性。

同时,它还关注时间与空间的有机关系,包含了关于所有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包括传统意义下的精神与道德、情感等),成为人类哲学的主题之一。

人类学人类学主要关注人类的本质和特点,是形而上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研究的是人类行为和文化的本质,并且探究他们作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在哲学中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在哲学中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

在哲学中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在哲学中形而上学是什么意思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

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

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在《新知言》一书中,形上学有两种方法: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

正的方法的实质,是说形上学的对象是什么;负的方法的实质,则是不说它。

这样做,负的方法也就启示了它的性质的'某些方面,这些方面是正的描写和分析无法说出的。

而西方哲学以他所谓“假设的概念”为出发点,中国哲学以他所谓“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

其结果,正的方法很自然地在西方哲学中占统治地位,负的方法很自然地在中国哲学中占统治地位。

道家尤其是如此,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混沌的全体。

哲学形而上学

哲学形而上学

哲学形而上学哲学形而上学是一门深刻而复杂的学科,旨在研究存在的本质、现实的基本结构以及我们所追求的真理。

这一学科探索超越经验观察到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和原则,尝试回答一些根本的问题,如世界的起源、宇宙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意义。

形而上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并系统发展。

在其《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存在的各个层面,从基本的物质和形式,到更高级的实体和原因。

他对于“真实”、“本体”以及“目的”等概念的论述,对后来哲学家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而上学在不同的文化和时期中发展壮大。

在欧洲哲学史上,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重要的思想家都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笛卡尔通过“我思故我在”来推导出存在的基础,康德则讨论了人类认识的边界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方式。

黑格尔则对辩证法进行了精细研究,试图揭示事物发展的原则和动力。

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仍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尽管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的兴起使得一些哲学家对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认为它过于抽象和无法证实,但仍有一些现代思想家重新审视形而上学的价值。

他们认为,形而上学并不仅仅是一种空洞的思考,而是对存在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包括: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宇宙的结构是怎样的?人类的自由意志存在吗?思维与物质之间有何联系?哲学家们通过反思、推理和辩论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形而上学涉及到诸多的子领域,包括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和价值论等,每个领域都关注不同的问题,但最终都指向对存在和真理的深入探索。

需要指出的是,形而上学不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方法,而是一种哲学的思考方式。

它通过哲学家的思辨和严密的论证,试图理解事物的实质和本质。

形而上学的研究不局限于经验观察和实证数据,而更关注于我们对世界的观念和理解。

总结起来,哲学形而上学是一门深入探索存在的本质和真理的学科。

从古希腊开始,直至今日,哲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回答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试图解释宇宙的奥秘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研究

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研究

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研究
形而上学是哲学中最基础的问题之一,它探究的是存在的基本本质。

形而上学关注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实体,它试图回答关于现实世界的根本
问题。

形而上学研究存在的本质、原因和目的等问题。

在形而上学的研究中,存在被视为最基本的事物,所有其他问题都是从存在这个中心出发考
虑的。

形而上学涉及的问题有很多,例如存在与虚无的边界,物质与精神的
关系,确定与变化的关系等等。

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实体的本质是什么,
也即是什么决定了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对于这个问题,有多种不同的哲学
派别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例如,亚里士多德主张实体的本质存在于形式中,康德认为实体的本质由人类的认知方式所决定。

这些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形
而上学研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它们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

形而上学为认识论提供了论证和解释的基础,而认识论则为形而上学提供
了思维和观察的方式。

形而上学研究实体的本质和实质,而认识论则研究
人类对于实体的认识和理解方式。

两者共同构成了哲学研究的核心。

总之,形而上学和认识论是哲学中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形而上学关
注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属性,认识论则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方式。

这两个领域相互依存,通过它们的研究,人类能够深入探索真理和世
界的奥秘。

论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论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论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它的命运,尤其是它在近、现代哲学革命中的发展历程,对当代哲学重建与科学革命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对终极存在的追求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总特征。

通过它,形而上学达到了对世界统一性的把握,由此形成了对世界万物和现象的解释。

这种对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的关怀始终指向一个终极目标——确定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寻找人生意义的根基。

它们相应地决定了形而上学的主题——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价值论。

科学作为人类把握终极存在的一种方式,无疑与形而上学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对形而上学的主题作了规定并确定了它的基本特征。

在发生了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哲学家们运用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并得到了新的发展。

即使在“拒斥形而上学”运动中,它也没有因遭到批判而退出历史舞台。

相反,现代哲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重建形而上学,因为它是人的禀性,是科学的基础。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早已不止是亚里士多德的其部书的名字,从一诞生之日起,“形而上学”就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漫长的西方哲学演进过程中,形而上学的含义时有变更,不同时代、不同的哲学家对之有不同的理解或对之采取不同的态度,但形而上学始终是说之不尽、挥之不去。

康德说,形而上学属于人的本性,黑格尔则视形而上学之于一个民族如神之于一座宙宇,形而上学的至圣地位可以略见一斑。

经过从古代到近代的艰难延续,形而上学在现代又面临着新的挑战,马克思沿着黑格尔的思路将形而上学理解为一种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对之展开批判,逻辑实证主义将形而上学视为一堆不符合逻辑句法的无意义的陈述而予以拒斥,海德格尔则走上了一条不同的克服形而上学之路。

尼采从道德心理寻根溯源,以期取消神学形而上学。

神学形而上学来自“道德光学的幻觉”,即道德心理的虚构。

人们把世界加以二分经过这样一种道德心理过程:此岸世界是有条件的、充满矛盾的、令人恐惧的,因而根据道德原则必定存在着一个无条件的、摆脱矛盾的、令人神往的彼岸世界。

形而上学简介

形而上学简介

形而上学简介形而上学呀,这可是一个超级有趣又有点复杂的哲学概念呢。

一、形而上学的起源在哲学的发展长河里,形而上学很早就出现啦。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开始探索形而上学的相关问题呢。

那时候的哲学家们对世界的本质充满了好奇,他们想知道世界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是水呀,还是火呀,或者是其他的元素。

这种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就慢慢发展成了形而上学的一部分。

二、形而上学的含义1. 从字面上看,“形而上”就是在“形”之上的东西。

这里的“形”可以理解为我们能看到、能摸到的具体事物。

那形而上学就是研究那些超越具体事物的抽象概念的学问。

比如说存在本身,这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

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存在物,像桌子、椅子、人,但是存在本身是什么呢?这就是形而上学要探讨的。

2. 形而上学还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

就拿人来说,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是理性吗?还是其他的东西?哲学家们为此争论不休。

有些哲学家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会思考,有灵魂;而有些哲学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觉得人就是一种高级的动物,其本质属性就是生物性加上社会性。

三、形而上学的研究内容1. 本体论这是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哦。

本体论主要探讨存在的本质、存在的种类以及存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比如说,存在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呢?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呢?如果是一元的,那么世界的本原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呢?如果是多元的,那又有哪些不同的本原呢?这些问题都超级烧脑,但也特别吸引人。

2. 认识论认识论在形而上学里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主要关注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认识的来源是什么。

是通过感官经验呢,还是通过理性思维呢?比如说,经验主义者认为我们的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就像我们看到苹果是红色的、圆形的,吃起来是甜的,这些感官经验构成了我们对苹果的认识。

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我们的知识更多地来源于理性思维,通过逻辑推理和先天的观念来认识世界。

3. 宇宙论宇宙论就是研究宇宙的起源、结构和发展规律的部分。

宇宙是怎么来的呢?是上帝创造的吗?还是通过大爆炸产生的呢?宇宙的结构是怎样的呢?是有层次的,像太阳系、银河系这样的结构,还是有其他的结构呢?这些关于宇宙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形而上学的研究范畴。

论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精神

论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精神

论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精神第六图书馆意识到中西形而上学有形态上的重大差异,我们暂时悬置西方形而上学的观念,仅以《周易·系辞传》关于“形而上”、“形而下”的意思,把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阐述为追求得道而转换自身生存状态的活动及其体验式的反思。

根据这一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观念,我们探讨具有生存自觉性的修身养性活动的哲学意义,并将它看成是中华民族“其命维新”的源泉。

中国形而上学意义的澄清也为中西哲学的会通提出了新课题。

意识到中西形而上学有形态上的重大差异,我们暂时悬置西方形而上学的观念,仅以《周易·系辞传》关于“形而上”、“形而下”的意思,把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阐述为追求得道而转换自身生存状态的活动及其体验式的反思。

根据这一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观念,我们探讨具有生存自觉性的修身养性活动的哲学意义,并将它看成是中华民族“其命维新”的源泉。

中国形而上学意义的澄清也为中西哲学的会通提出了新课题。

中国形而上学 修养 得道之士 生存状态的转换社会科学俞宣孟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2007第六图书馆第六图书馆摘要:意识到中西形而上学有形态上的重大差异,我们暂时悬置西方形而上学的观念,仅以《周易·系辞传》关于“形而上”、“形而下”的意思,把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阐述为追求得道而转换自身生存状态的活动及其体验式的反思。

根据这一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观念,我们探讨具有生存自觉性的修身养性活动的哲学意义,并将它看成是中华民族“其命维新”的源泉。

中国形而上学意义的澄清也为中西哲学的会通提出了新课题。

关键词:中国形而上学;修养;得道之士;生存状态的转换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04-0115-25作者简介:俞宣孟,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200020)如果以西方形而上学为标准,无论就严格意义上的纯粹概念的原理系统而言,还是宽泛意义上的普遍性知识①而言,中国哲学都不存在那种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在哲学思考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形而上学在哲学思考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形而上学在哲学思考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引言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存在的本质以及超越经验的实体和原因。

在哲学思考中,形而上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我们探索世界的本质和意义,促使我们深入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宇宙的奥秘。

本文将对形而上学在哲学思考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分析。

形而上学的定义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初描述了关于存在和实体的探究。

形而上学研究的是那些无法通过感观经验来观察或证明的事物,包括实体的本质、存在的目的和存在的根源。

形而上学以逻辑和推理为基础,试图通过理性思维来抵达超越经验的事物和概念。

形而上学的地位形而上学在哲学思考中占据重要地位。

首先,形而上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结构,超越表面现象,探寻事物背后的本质与意义。

形而上学提供了一种思考世界问题的框架,使我们能够深入思考存在的可能性和系统的结构。

其次,形而上学对其他哲学分支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伦理学、认知科学、心灵哲学等领域都受到形而上学的启发和指导。

形而上学为这些领域提供了一个研究的起点,使问题得到更深入和全面的思考。

第三,形而上学在哲学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形而上学的思想和理论贯穿了古代哲学至今,代表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方式的演变,其地位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

形而上学的作用形而上学在哲学思考中发挥着多种作用。

首先,形而上学帮助我们思考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通过研究超越经验的实体和原因,形而上学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类存在的理论基础。

它帮助我们思考生命的起源和宇宙的奥秘,引领我们对生命和世界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

其次,形而上学促使我们关注本体论问题。

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哲学分支,形而上学与之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本体论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结构和关系,为其他哲学问题提供清晰的起点和基础。

第三,形而上学帮助我们思考哲学的方法和范式。

通过研究形而上学,我们能够了解不同的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在思考和探索哲学问题时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哲学教学中的形而上学
政治课教师都懂得,“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个哲学概念,意思是指一种静止、孤立、片面的看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我们在课堂教学和生活中极力避免和批判的对象。

然而,在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克服的同时却使自己的教学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境地却浑然不觉,真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诚然,在政治课的所有科目教学当中,就数哲学教学最令师生头痛了,教师觉得难讲,学生觉得难学,吊灯悬竹蓝——玄而又玄,已成为对哲学的一种定势看法,因而在哲学教学中存在着一成不变的、孤立刻板的现象,如此形而上学的教学与我们所教的哲学本身是相违背的。

所以,为了使哲学教学重现光彩,充满生机,真正做到踵事增华,使教师真正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思和研究。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哲学教材也随之进行了改编,主要是在编排形式上作了很大的变动,如名人名言、议一议、做一做等小栏目,同时针对一定的命题或原理辅以贴近时代生活的事例说明,旨在将深奥抽象的哲学理论通俗化、生动化,以调动师生教与学的兴趣和热情。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教材在编排形式上虽然有诸多变化,但是在内容上并无什么变化,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即本体论、认识论、辩证论、三个规律五对范畴、历史唯物论等,这些基本的理论都是历经我国革命与实践的检验具有绝对意义的经典部分。

所以无论形式怎么变,这些内容是不会变的。

另外,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教师本身的思想观念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在某一方面也存在疑问,因而在教学中缺乏应有的激情,在教法上仍然因袭于固有的周而复始,对教材的理解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而不深入,局限于解释哲学名词,进行内涵分析,引举与之相关的事例辅助说明……最终陷入停滞循环、不思发展创新的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政治课在他们所学和所考的科目当中占的比重很小,而哲学仅是政治课中的一个分支科目,加之本身理论性强,又需要凭借抽象思维和推理来理解、运用,所以学生对哲学的学习态度就是畏而远之,但又是必考内容,故迫而习之。

虽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但是过多的学习科目形成的过重学习任务,使得学生仅仅停留在每日不懈地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由于学生没有空闲时间去使自己的大脑和心灵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做到经常性的三省吾身,进行慎独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对身边的生活因周而复始、按部就班而缺乏发现和启示,头脑里和心灵深处更没有哲学存贮的空间。

所以,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创造性,只是因循教师的言传和口授,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纯属学习上的刻板、机械、形而上学。

对于哲学教学中出现的这种形而上学的不良现象,长此以往,会使哲学的教与学陷于一种教师不用心教、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循环,从而影响哲学教学的健康发展。

为了改变哲学教学中存在的这种形而上学的现象,作为既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又是时代先进思想传播者的政治教师来说,力当本着塑造他人灵魂的崇高职业感,从自身做起,改变这种现状。

首先,要对“哲学”本身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

一般地,教师在讲什么是“哲学”时,往往轻其历史渊源而重教材表述,即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即使教师再辅以事例或引经据典加以阐释,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抽象、枯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堆砌,难以使这距已疏远的理论变得亲切而又生动。

其实,这是对哲学的一种误解,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

从哲学的历史性起源来看,哲学(philosophia)这个词,起源于古希腊,它的希腊文原义是“爱智慧”,以“爱智慧”来理解哲学及其事业,认为哲学应该在某种方式上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好。

但是,这个美丽的理想随着philosophia被翻译为各种外来词而逐渐被人们遗忘了,现代的人总是喜欢躲在“哲学”这个崇高的字眼后面进行学术的专门纯理论性的思想研究,而远离人们的
实际生活。

其实,请分析一下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从构词法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动宾词组,即告诉我们,哲学是对智慧的爱,爱,应该是一个温暖的、亲切的、持之以恒不断追求探索的动态过程。

而历史上的哲学家,他们在哲学事业上所做的努力和探索,一方面说明他们对哲学本身有着执着的研究热情,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哲学专著中无不处处体现着他们对人生的热爱和关注。

所以,教师在讲哲学的含义时,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则会使高高在上的哲学变得普通而富有人情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其次,在教学中要注重哲学与人的内心生活感受相联系。

古希腊是哲学的童年,古希腊人热衷于讨论世界的本原和始基是什么,决非仅仅出于纯粹的好奇心,为人生提供指导始终是潜在的动因。

事实上,没有一个希腊哲学家只谈自然哲学问题,在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的著作残篇里,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体现人生智慧的隽语,旨在帮助人们如何做到快乐的或宁静的度过人生。

后来尼采和叔本华的哲学,都非单纯的学术兴趣,而是充满了对人生意义的苦苦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追求和寻找全人类走向自由、幸福的彼岸通途。

人生问题的一切真知灼见均直接发自作者的真情实感,又诉诸读者的真情实感。

当前对于教师来说,由于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小学点滴渗透,中学认识巩固,大学系统接受,在不断的灌输巩固下,教师熟悉的已近麻木,加之教学周而复始的不断固化,虽然在日复一日不辍的口授言传,但仅仅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能够出口成论的熟悉上,而在心灵深处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内涵日渐疏远。

同时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加上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产生了一些怀疑,站在讲台上进行教学,则几乎完全成了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而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的被动驱使,全然失去了用满腔热情去感受它、领会它,然后充满激情地去上课,感染学生。

教师教着辩证法的知识,却又使自己的教学状态陷于形而上学,如果教师变换一个角度,不仅仅局限于讲清概念和原理,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从对人的终极关怀角度出发,那么晦涩抽象的哲学则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无需种种繁复的分析、推论、解说和引证来助威了,从而使哲学变得平易近人,易于接受。

最后,教师应该注重哲学的个性风格魅力。

诚然,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但这并不能抹杀哲学本身的个性魅力。

哲学的魅力除了在于他所追求的人生智慧的吸引力之外,还在于哲学表现形式的风格魅力。

传统上,愈是达到高度的抽象和普遍,就愈成其为哲学,其实这是学术论文,文字游戏,愈是这样,哲学则会因曲高和寡而愈发孤独——失去读者和信仰者。

哲学起源的形式是格言体和诗,二者本为一体。

大哲学家与大诗人往往心灵相通,康德宣称:他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构成了他的哲学思想的源泉。

这个源泉所创造出的崇高境界充满了哲学的诗意,一部中国的哲学史,也是一部诗史。

庄子、柏拉图、卢梭、尼采的哲学著作放射着经久不散的诗的光辉,在屈原、李白、苏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的诗篇里回荡着千古不衰的哲学喟叹。

古今中外的历代大哲人们,他们的哲学成就以随感录形式写作的不乏其人,例如法国的蒙田、帕斯卡尔,英国的培根,德国的叔本华、尼采,即使晦涩如康德、黑格尔,他们的著作中也常有清新质朴的警句跃入我们的眼帘,令人过目难忘。

更有些哲学家,如爱默生、尼采,全然抛开体系,以隽永的格言表达他们的哲思。

法国的哲学家们寓哲理于小说、剧本,德国浪漫派哲人们寓哲理于诗歌。

我想,这种形式也才促成了我们同历史上的大哲人们产生超越时空的心灵共鸣和沟通。

鉴于此,作为教师,应将哲学的这种表现风格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试想一本正经地言之凿凿与轻松风趣地娓娓道来,哪种方式更易于让学生接受,答案不言自明。

借用爱默生,这位长于灵感而拙于体系的哲学家的话来说:“研究哲理而外表不像研究哲理,在嬉笑中做成别人严肃认真地做的事,这是最高的智慧。


以上是对当前哲学教学中存在的形而上学现象的简单分析,希望广大政治教师能够在不断的创新中去寻找人生的智慧,行使哲学的真正使命,从而使哲学教学生动、亲切,充满生机和活力。

西安师范学校贺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