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热点问题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必背时政类教育热点

教师资格证必背时政类教育热点

教师资格证必背时政类教育热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日新月异,时政类教育热点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时政类教育热点问题同样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针对教师资格证必背时政类教育热点进行探讨。

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考生需要了解教育公平的含义、现状及解决措施,同时也要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是必考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内容及实施情况,同时也要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特点及实施措施。

学生心理健康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是必考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现状及原因,同时也要了解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常考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含义、特点及重要性,同时也要了解如何通过学校和家庭、社会的合作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目标。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是必考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终身教育的含义、特点及实施措施,同时也要了解学习型社会的概念、特点及建设方法。

教师资格证必背时政类教育热点问题包括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以及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等方面。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理解,以便在考试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些时政类教育热点问题也是当前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议题,对于考生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实践和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理论与方向11是否轻视知识问题是否轻视知识问题包括三个维度包括三个维度涉及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涉及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清晰的知识和过程知识清晰的知识和过程知识教学特殊认识与主客建构教学特殊认识与主客建构2教学关系施教与受教教学关系施教与受教学生是教育对象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对象教师是教育者知识真理是宣示的还是发现的知识真理是宣示的还是发现的历史是决定的法先王还是探索的历史是决定的法先王还是探索的五课程改革争论的复杂性五课程改革争论的复杂性四关于成绩排名一一围绕成绩排名的争议围绕成绩排名的争议按照考试成绩高低对学生排名次按照考试成绩高低对学生排名次存废之争以成绩排名的归因和功用认定存废之争以成绩排名的归因和功用认定为前提为前提赞成理由赞成理由
题 课程改革、教师队伍、思想品德、评价改革 (二)今天教师职业伦理(师德)问题 师德问题是“我”的问题 师德是大问题(拜金、麻木、敷衍):教师 个人、团体;教化 师德问题是社会问题(信仰、价值)
怀旧主义已不可能:经济结构、政治制 度、知识信息 (三)范美忠事例 其行;其言; 为什么做可以,说不得?(蒙昧或暗 箱状态)? 出台新师德规范(如保护学生安全), 可以;惩罚教师也简单。但 能解决问题 吗? 会不会更坏的结果(两套话语、长官 真理),道德进一步堕落? 如不讲道理就算了;要讲道理,就需 要辨析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 热点问题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 顾云虎 guyunhu@
一、专题说明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老问题,新 问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解决择校问题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高考文理分科问题 城乡统筹,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 村学校办学水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日韩美四国高中 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 中国高中生学习时间最长;为了学习减少 睡眠是值得的,负担最重,最关注学习 知行分离,知道健康重要,但不注意,与 父母沟通少,内容单调狭窄。友谊、卫生、 礼貌问题;最不认可离家出走,但发生率 最高 教育荒废的倾向:人格、心理健康、生活 技能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大题类)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大题类)

页眉内容《生物学教学论专题》试题一、简述题(每小题8分,7小题共56分)1、一名合格的生物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答:1. 热爱教育事业2.了解学生3.有广泛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技能4.有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知识技能5.有教育事业心和改革精神2、评价的基本功能有哪些?答:评价具有多重功能,但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有促进学生发展、鉴定水平、选拔淘汰三大功能。

1 .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反思功能。

2 .鉴定水平的功能。

这里是指学生评价可以对学生与评价指标的适应程度作出区分和认定。

3 .选拔淘汰的功能。

选拔淘汰的功能是指学生评价可以为选拔优秀者,淘汰不合格者提供依据。

生物新课程可以通过学生评价,在鉴定的基础上,对符合某种程度和标准要求的学生进行筛选,对不符合的进行淘汰。

3、程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程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 )也称程序学习(programmed learning ),是帮助教师将课堂的集体情境改变为个人的学习情境,使用程序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

主要有以下原则:1.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2.减少线索原则3.即时确认原则(及时强化原则)4.自定速度原则5.验证学习原则4、发现教学可分为哪几个层面,试简要比较其异同。

答:发现教学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分三个层面,即听课中的发现,教师控制下的发现。

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去发现。

发现教学法在生物教学生有重大意义。

它是长期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的产物。

近百年来形成的学习理论——认知理论是发现法的理论基础,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的大量经验是发现教学法的实践基础,它在教学中是确实有效的。

能提高基础知识的学习质量。

学会技能、培养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它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强动机、追求感和自信心。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生物教学中,都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选修课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教学目标——选修课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二、区分几个概念
教育目的 教育目标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在我国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1986年之前只提教 学目的、教学任务而不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基本上是 教学目标的代名词;1986年之后,逐渐开始使用教学 目标一词。
(一)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 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 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 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 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 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 的依据。
教育目的(一级教育目标):国家培养人的总目标或中
级教育目标
培养目标(二级教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

课程目标(三级教育目标):各科类、各学科的教育
目标
教学目标(四级教育目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
目标 纵向: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 时目标 横向: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三、来龙去脉
(二)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 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 准则,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 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 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定了课程目 标才能确定课程方案,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 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是具体的教学 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也是学科课程目标与 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和具体化。教学过程在每 个单元或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1、多借鉴国外的理论,缺乏本土的 研究 2、研究的目的侧重应用,理论性不 足,且多为对某一具体学科教学 目标的分析。 3、研究者多为一线教师,专业化程 度及理论性不高。 4、学生很少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

理论世界口钟鸣一、关于教育公平问题教育的公平问题是近年来国人普遍关注的话题,因为社会的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上,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

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的公平。

而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公平。

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存在不同阶层(所谓的贫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这样的有序流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古代中国之所以能长期基本保持稳定,科举制度功不可没,因为科举制度为底层人民通往仕途阶层筑起了一条通天之路.实现了穷人阶层与富人阶层之间的流动.虽然这种流动数量很少.但在科举面前人人平等,使得有才、有识之士找到了发展自己的路。

各阶层之间的凝固,堵死了穷人阶层跨人富人阶层的路。

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

如何实现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是执政者始终不敢怠慢的问题。

教育的公平就可以担当此任.而我国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教育的不公平.君不见什么国家级重点学校、省级重点学校、市级重点学校、县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优质学校、实验学校。

还有重点班、尖子班、火箭班等等,这就是教育不公平的具体体现。

建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国力不强.为了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办出示范性学校(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个别地方或学校)可谓当时的无奈选择。

但国力发展到今天,再这样做就不合时宜了。

可以说我们国家教育的不公平是政府教育投入不均所造成的。

在这种投入严重不均的现实情况下。

国家的教育投入不仅不应该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

而且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如西部地区、农村。

普通学校)大力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缩小原来造成的巨大差距,以保障教育的公平。

我们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仍然热衷于投资重点学校而忽视一般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

以换得所谓的政绩是极不明智的。

无视这种差异.而人为地还在加剧这种差异,无异于自掘坟墓!概括起来,教育的公平问题可以分解为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三个方面的公平问题。

教育学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

教育学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

教育学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出现许多新气象。

对此加以总结十分有意义。

《教育研究》杂志作为国内教育理论的权威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我们以2002年《教育研究》杂志所发表的论文为例,并对之作一些描述性分析。

一、重大理论突破与新的学术观点2002年度的《教育研究》充分展现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理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视角和方法还是从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结论看,都有较重要的突破,给人以清新之感,反映了教育理论界创新、进取的新景象。

就理论层面而言,主要表现如下:1.“三个代表”和教育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2002年度的《教育研究》充分反映了学者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特征,这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三个代表”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所作的深入探讨。

如学者们在研究中谈到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张健,第8期),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毕诚等,第12期),使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与时俱进。

还有研究者对教育创新的时代意义及其核心内容作了探讨,提出教育研究要全面创新,与时俱进,为教育创新作出切实贡献(朱小蔓,第10期)。

2.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定位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入,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全新的背景下,教育面临着新的定位和挑战。

如何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以科学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的前提。

关于教育的定位,研究者提出教育是介于市场领域和政治领域之间的第三部门,学校及其教育机构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教育产品是非垄断性的公共物品,可以通过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来向社会提供。

为此,应当鼓励市场有限介入,并保持适当的政府调节功能(劳凯声,第2期)。

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全球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回顾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主要成就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试图揭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主要特点、热点问题和未来方向,以期为教育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回顾部分,本文将关注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和标志性事件,分析这些成果和事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应对教育改革挑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展望部分,本文将基于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全球教育理念的变化,预测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具体而言,本文将关注课程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革新、教育技术的融合以及教育评价的改进等方面,探讨这些领域的研究如何推动教育领域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通过本文的回顾与展望,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为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进展近年来,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进展,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课程理论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课程的本质、目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核心问题。

他们不仅从理论层面对课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理念。

例如,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

在教学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关注教学的本质、规律、方法和策略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论。

他们注重将现代科技手段与教学方法相结合,探索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

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究

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究

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究◆裘月平 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界论及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少学者就如何改革中小学体育课程发表了意见。

特别是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1996年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正式将活动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以后,对体育活动课程的探讨更加活跃,这些探讨和研究对于加快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又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研究课题。

这其中迫切需要研究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问题,以及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的关系问题。

一、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人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

有的人认为,体育属于活动课程,它是以身体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具有活动课程基本属性的学科;有的人认为,体育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它是需要经过严格、系统学习的学科课程;也有的人认为,体育既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它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课程形态。

如何看待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涉及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排列等一系列问题。

关于体育课程的性质,虽然人们已做过不少的探讨,但至今未取得共识。

其原因之一是研究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难免有所差异。

只有在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坚持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全面、辩证、历史、发展地去观察分析问题,才能使我们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有个科学而准确的认识。

体育学科长期以来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作为编订课程的主体。

这种课程形态是把体育作为科学看待,认为体育是一门科学,它既包括体育的科学理论,也包括运动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设计中以体育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为依托,根据教育的需要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排列适宜的教学内容,组织起体育学科体系,从而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这种课程设计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课程目标、教材分类、内容排列、考核评价等方面不断地改进、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教学论》知识点 修

《大学教学论》知识点  修

选择或判断题或填空1.大学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高等教育学科。

大学教学论是由高等教育学与教学论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高等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是德国的拉特克(1571-1635),他确立了由易到难的“自然教学法”,要求把国语作为教学工具。

2.约翰·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806 年他著的《普通教育学》是其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术语;统觉是他的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他著名的教学阶段理论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约翰·杜威(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1916 年发表了其教育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他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班级授课制是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划一,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4.杰罗姆·布鲁纳(1915-)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学论思想突出表现在对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视和对“发现法”的提倡上。

他认为,使用“发现法”可以提高智慧的潜力,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5.大学教学论要真正成为一种理论研究,不仅要有研究的对象,更要有研究的问题。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开放的意识、进取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

美国学者阿历克斯·英格尔斯针对人的现代化提出 12 个现代人的特征: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在公众生活和个人生活中趋向于制订长期计划;注重知识,形成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与意见时,注意对事实的考察,尽可能去获得知识,探索求知领域;具有可依赖性和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的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乐于让自己和他的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了解生产及过程。

教育考研面试题目(3篇)

教育考研面试题目(3篇)

第1篇一、教育理念与教育观1. 题目:请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以及你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实施策略。

解析:考生需要首先阐述素质教育的定义,然后深入分析其核心内容,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观念等。

在实施策略方面,考生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2. 题目:结合实际案例,谈谈你对“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的理解。

解析:考生需理解“面向全体学生”的内涵,即教育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

3. 题目:请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育实践中体现这一理念。

解析:考生需阐述“以人为本”的内涵,强调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教育政策与法规1. 题目:请简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解析:考生需熟悉该纲要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改革的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

同时,考生还需结合当前教育现状,谈谈对纲要实施前景的看法。

2. 题目:请谈谈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理解,以及你认为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解析:考生需了解教师法的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权利、义务、待遇等。

在此基础上,考生需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教师素质的看法。

3. 题目:请谈谈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理解,以及你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解析:考生需熟悉义务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保障等。

在此基础上,考生需结合实际案例,谈谈如何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义务教育阶段。

三、教育心理学1. 题目:请谈谈你对“学习动机”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解析:考生需阐述学习动机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考生需结合实际案例,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和策略。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前沿热点——教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吴刚平,华东师大课程与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方面发表学术论文、专着70余篇,在20多家刊物刊登。

2015年4月10日下午,吴教授在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作此讲座。

(讲座记录:刘军笔录,未经本人审阅。

2015年4月10日)去新疆师范大学教科院听了华东师大教授吴刚平先生的讲座,深有感触和启发。

付刚老师要求我录上音转给他听一听,但这录音也没能保住。

今天下午稍有点时间就整理了一下笔记,晚饭后接着整理发现就七千多字了。

实际上还有一些生动的案例没记全。

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吧,毕竟有许多朋友没有机会一睹吴教授的风采,领略他对课改精深的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

一、关于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扩展问题。

近年来不少人说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实际上指的也就是教学。

难道把教学与课程分离许多问题不是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它是社会问题。

比如说一些课程学生不喜欢,这是教学出了问题吗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学目标这是个核心问题,是最重要的东西。

但不少教师则总觉得不是该他们关心的问题,而只关心教学。

因为标准是国家定的,教师不清楚,认为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教师只关心教学的材料和内容,不关心目标是什么,所以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比如《捕蛇者说》,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学,同样的教学内容,各个阶段怎样教,怎么学,就是目标。

小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就行了;中学生则要读字习词弄清句子意思,学些修辞,还要了解时代背景;大学则要整体把握。

如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学成怎样,学出什么来,这就是不同的目标。

这也就是课程知识中的重要东西。

教师在自己的学习、教书生涯中,关于课程是缺乏专业基础的,但课改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变化,要有专业发展,需要这个东西——课程意识。

为什么我们的教学偏难偏深原因就在教师把握不了目标,对难度把握不准,而问题就出在目标意识不强上。

教学与课程关系研究热点

教学与课程关系研究热点

二、现有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体系是什么样的,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课程与教学将不断趋向整合已成为不少学者的共识。

但对于二者如何整合,不同学者所持的观点又大相径庭(如课程包含教学的大课程观,教学包含课程的大教学观,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研究),不同的整合观会直接投射到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内容体系的构建上。

对于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尽管可以在理论的或者说思辨的层面作出各种理解和解释,然而它们在现实中,尤其是一线教师头脑中的分离甚至对立状态,是不能回避的。

对此,我们看了一些有关课程与教学的热点研究书籍,发现有学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活动性存在,无论二者是否得到整合,它们在实践中就是一体的。

课程论与教学论是“观念性存在”,的确可以提出能否整合、如何整合之类的问题。

目前,一些学者对于整合这“两论”的愿望十分强烈,但至今尚无令人真正满意的整合性的研究文本,这是需要我们作为学习者所继续探究的。

笔者认为,实现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前提是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即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与课程作为教学事件合二为一的“课程教学”,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无论是将课程论与教学论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存发展,还是将二者完全整合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这都是衡量相关研究是否实现“观念性存在”整合的一块“试金石”。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找出整合二者的机制,并使其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大教学小课程、大课程小教学的争议)对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由于两者意义上的模糊,中外专家的不同认识,也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至今仍未有比较一致的见解。

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1)大教学小课程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于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这种看法的突出代表,要算是苏联的一些教育学著作了,我国当今的的一些教育学、教学论著作,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在这种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中,课程往往是教学活动的代名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课程也往往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样三部分。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大题类)

《生物学教学论》试题及答案(大题类)

《生物学教学论专题》试题一、简述题(每小题8分,7小题共56分)1、一名合格的生物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答:1. 热爱教育事业2.了解学生3.有广泛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技能4.有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知识技能5.有教育事业心和改革精神2、评价的基本功能有哪些?答:评价具有多重功能,但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有促进学生发展、鉴定水平、选拔淘汰三大功能。

1 .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反思功能。

2 .鉴定水平的功能。

这里是指学生评价可以对学生与评价指标的适应程度作出区分和认定。

3 .选拔淘汰的功能。

选拔淘汰的功能是指学生评价可以为选拔优秀者,淘汰不合格者提供依据。

生物新课程可以通过学生评价,在鉴定的基础上,对符合某种程度和标准要求的学生进行筛选,对不符合的进行淘汰。

3、程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程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 )也称程序学习(programmed learning ),是帮助教师将课堂的集体情境改变为个人的学习情境,使用程序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

主要有以下原则:1.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2.减少线索原则3.即时确认原则(及时强化原则)4.自定速度原则5.验证学习原则4、发现教学可分为哪几个层面,试简要比较其异同。

答:发现教学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分三个层面,即听课中的发现,教师控制下的发现。

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去发现。

发现教学法在生物教学生有重大意义。

它是长期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的产物。

近百年来形成的学习理论——认知理论是发现法的理论基础,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的大量经验是发现教学法的实践基础,它在教学中是确实有效的。

能提高基础知识的学习质量。

学会技能、培养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它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强动机、追求感和自信心。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生物教学中,都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资面试题目范围(3篇)

教资面试题目范围(3篇)

第1篇一、教育理论知识1. 教育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基本理论。

2. 教育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3. 教育政策与方针:了解我国当前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方向及发展趋势。

4. 教育教学评价:掌握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方法及评价工具。

5. 教育伦理道德: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二、学科专业知识1. 学科基础理论: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

2. 学科教学理论:了解所教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

3. 学科课程标准:熟悉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4. 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学科教学案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三、教学技能1. 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能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2. 教学实施:具备良好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 教学评价:掌握教学评价的方法,能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4. 教学反思:具备教学反思能力,能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改进。

四、教师职业道德1.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

3. 教师与学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学生。

4. 教师与家长关系: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五、教育教学实践1. 教学实践: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

2. 教学反思: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3. 教学研究:关注教育教学研究,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4. 教学创新:具备教育教学创新能力,能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新。

六、教育教学案例分析1. 教学案例分析:分析教育教学案例,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教学案例分析讨论:参与教育教学案例分析讨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单项选择题1.课程作为独⽴研究领域诞⽣的标志是( A )A.博⽐特《课程》的出版B.博⽐特《怎样编制课程》的出版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D.夸美纽斯《⼤教学论》的出版14.罗杰斯“⾮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C )A.有意义发现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D.有意义机械学习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活”视为教育的终极⽬标,亚⾥⼠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的理想是“⼤演说家”。

这种⽬标定位⽅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标的( A )A.普遍性⽬标取向B.⽣成性⽬标取向C.⾏为⽬标取向D.表现性⽬标取向12.斯⾦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C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C )A.《⼉童与课程》B.《怎样编制课程》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课程》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B )A.情境模式B.⽬标模式C.批判模式D.过程模式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者是( A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卢梭D.裴斯泰洛齐11.布鲁姆等⼈的教育⽬标分类学包括( A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B.智⼒技能、认知策略、⾔语信息C.智⼒技能、态度、动作技能D.认知领域、态度、⾔语信息6.“隐性课程”这⼀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C )A.《⽼师,再见!》B.《爱的教育》C.《班级⽣活》D.《隐性课程论》15.最早实⾏选修制的国家是( C )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14.在⾮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变成了( C )A.引领者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这显然不符合⾮指导性教学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论指研究和揭示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在当代,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效果或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

教学论又译教授学(Didak-tik,Teaching Theory)。

就其词义来看,源于希腊语的δνδατυсο,意思是“我教”。

拉丁语是Didactica,意思是“教授术”。

据西方历史文献记载,最早使用这个术语的是17世纪德国教育家拉特克(1571-1635)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

他们都把教学论释作“教学的艺术”。

教学论的研究是在教育学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外教学理论的历史遗产、现实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各科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加以理论概括,从而揭示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论的形成从夸美纽斯开始,到18世纪末19世纪40年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的传统教学论阶段,都是以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为核心的。

夸美纽斯提出“泛智论”,主张教学顺应自然的过程,并在这个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不少进步的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提出“多方面兴趣”学说,主张教学要以多方面的兴趣为基础,在统觉论的基础上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4个阶段。

其目的都是在于指导人们怎样学得知识。

现代教学论以发展学生智能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的“儿童中心说”开始,对传统教学中的实用主义进行了批判,后来先后出现了美国布鲁纳的“知识结构论”和“发现学习方法”,西德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均着意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当代教学论发展的趋势是:将更加注意教学内容的改革与现代化;强调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加强教学手段更新的研究,以全方位地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