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背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选读

《内经》成书年代:

《内经》内容既有战国的,又有秦汉时期的,跨越的年代很长,非一时作品。最后成书在西汉末年。

《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从七略摘编而成),已亡佚

书名的由来与作者:

《内经》非一个医家所著,可看作是一部医家经验的论文汇集,亦有说成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的各家学说”。

《内经》的“经”,是经典的意思。这里的“经”,就是常道、规范、门径的意思。《内经》所阐述的医学原理和法则,成为后世医学的常规、典范,也是人体生理病理的必由门径。

《素问》的含义:黄帝及其臣子歧伯等人的平素问答。

《灵枢》的含义:“灵枢”之名,系唐王冰所加,蕴涵着深刻的道家思想。

现通行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就是经王冰收集整理,重新编次,并经宋林亿等校正。(两批人整理!)

《素问》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体部分)成编汉以前

第二部分(运气七篇)乃唐王冰增补。

第三部分(遗篇:刺法论和本病论)为宋刘温舒补入。

《灵枢》最早称为《九卷》(灵枢又称“九卷”,“针经”)

宋•刘温舒又补上二篇《本病论》《刺论》

现在通行的《灵枢经》,是经南宋史崧校正刊行的版本,刊行流传至今。

第一章宝命全形

《素问·上古天真论》

背诵内容:(解释文理医理,见笔记本和书上注解)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肾者主水的医理:肾的主要功能之一。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功能。

1、强调整体的观点

2、肾精来源于先天,培育于后天

3、肾以闭藏精气为主,有藏也有泻

女子月经与肾气、天癸、冲任相关。

各个七、八的生理变化(选择题)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第二章阴阳应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背诵内容:36页(阴阳的总纲)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

暴怒伤阴(肝阴),暴喜伤阳(心阳)。

阴阳者,万物之能(TAI)始(原始、本始)也。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的互根互用,不可相离)

含义:阴主藏于内,为阳之镇守;阳主运于外,是阴之役使。

名词解释:

飧泄:完谷不化的泄泻。

三对清阳、浊阴含义不同: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出上窍耳目失聪——益气升提法

人体吸入的自然之气和饮食水谷之气化生的清阳出于头面官窍,产生声音和嗅、视、听觉等功能。产生的浊阴变为粪、尿由前后二阴排出体外。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

清阳发腠理表证无汗——宣表发散法

清阳(主要指卫气)之气发散于肌肤、脏腑间隙以温养之。浊阴(指精血津液)之气趋向五脏储藏而濡养之。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清阳实四支手足厥逆——温阳法

四支为诸阳之本,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此言饮食所生之清阳,充实于四支,而混浊者归于六府。

七气的含义:(P38)

味归形,形归气(人体的真元之气);气(药食之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人体的真元之气),气(人体的真元之气)伤于味。

张介宾:“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补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

提示:

(1)论述了药食的生化过程,体现“阳化气,阴成形”的道理。

(2)体现精气转化的关系,对治疗有指导意义。

(3)药食太过可以致病。

(P39)

壮火之气(正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消蚀)气,气食(同“饲”)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P38)

本义:少火药食气味之温和者,如人参、黄芪

壮火药食气味之纯阳者,如附子、肉桂

引申:少火—生理之火温和的阳气

壮火—病理之火亢盛的阳气

以阴阳理论解释人体病理: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阴阳相互制约关系。阴邪偏胜,则伤阳气;反之,阳邪偏胜,则伤阴气。

六淫致病,阴阳病证不同: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写。(P40)

阴阳偏盛的病理表现(P41)

1、阳胜

病机:身热—阳胜则热

腠理闭—阳胜则表实

喘粗为之俯仰—热郁胸中,肺气不利

汗不出而热—腠理闭则汗不出,汗不出则热不去

齿干—热邪伤阴,齿失濡润

烦闷—热郁于里,不得泄越

预后:腹满——死(高注:“土气内绝。”)

热滞阳明,腑气不通=〉耗伤阴液=〉胃失濡润,不能腐谷,化源竭绝,预后凶险。

2、阴胜

四肢厥冷+ 身寒战栗=〉阴寒内盛,脏腑肢体失温

(汗出——阴胜则阳虚,卫外不固,腠理开泄)

预后:腹满——死(表示愈后有危险)

阴寒之气内盛=〉中阳虚衰,釜底无薪=〉化源竭绝=〉预后凶险

3、“能(耐,耐受)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病之形能TAI 也,疾病产生的症状和体征)机理:1)热与热,寒与寒相助,使病情加重,对相同的环境不耐受。

2)寒与热相对抗,对抗因素可使人感觉舒适或减轻病情。

调摄阴阳二气必须懂得七损八益(P47注解)

房中七种损害精气、八种有益精气的做法。

即遵照房中养生术中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可以使人精气充实,耳聪目明,身体轻巧强健;用是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则阴阳二气不能调摄,会损耗精气,过早衰老。因此,调摄阴阳二气必须懂得七损八益的道理,遵七损八益之理进行养生,是健康长寿之关键。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人体的阴阳气血内外上下交相贯通,所以针刺阳分或阴分,能够调节相对一方的虚实盛衰。(阴阳的互根互用)

临床上应用广泛(P49)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阴阳二纲为总纲)”

第三单元藏气法时

《素问•六节藏象论》

背诵内容: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