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消除
运动性疲劳研究综述
运动性疲劳研究综述运动性疲劳是一种具有特殊运动特征的疲劳症状,不同于一般的疲劳,在竞技体育中更为常见。
这是严重损害运动员身体机能并影响其运动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
目前,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疲劳和恢复方法及相关补剂,以及对人体机能和动物实验的探索性研究。
监测方法主要用于监测人体机能和训练负荷。
本文将对运动疲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今后运动疲劳的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运动性疲劳;疲劳机制;疲劳恢复引言随着当今运动训练科学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运动训练的竞技水平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
运动员为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进行高强度、大运动负荷训练的日常训练和竞赛。
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必然大大超过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水平,随之而来的是能量供应总是赶不上消耗的速度,产生运动水平下降、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消极的症状。
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运动疲劳。
因此,对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了解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理,掌握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消除疲劳,对提高运动成绩、增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所以,如何进行让运动员恢复以前状态是我们此时研究的重点。
以运动性疲劳恢复为主题词在知网搜索近五年相关期刊论文,其中相关期刊20篇,会议期刊5篇。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运动性疲劳如何恢复相关性分析。
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分类疲劳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体不能维持原有工作能力和强度是一种积累的过程,运动性疲劳是指由运动引起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
在近百年来的研究中提出过各种概念,非常混杂。
因此,1982 年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上,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 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这个定义的特点是:把疲勞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的程度;有助于选择客观性指标评定疲劳。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心理性疲劳和躯体性疲劳。
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长期从事某一工作或动作所产生的厌烦。
运动性疲劳产生与消除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暂时下降的现象,是运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生理功能变化。
疲劳是运动训练达到某种程度的标志,是训练效果的具体表现。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人体只有经过一定程度的疲劳,才能获得超量恢复,使人体机能能力得到提高。
了解疲劳产生的机制有助于运动中延缓疲劳的出现,研究消除疲劳的方法有利于运动后尽快恢复体力疲劳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这密切关注。
一、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近年来各国学者对疲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假说以解释不同运动项目产生疲劳的机制。
1、能源物质的消耗。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在某一大强度运动中,起主要供能作用的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
例如,百米跑运动,由于运动强度极大,运动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磷酸肌酸的分解供能,当跑至60 - 80 米处,无论是一般运动员还是世界优秀运动员都会出现跑速降低现象,即出现了运动性疲劳。
究其原因是体内储存的高速率供能物质——磷酸肌酸大量消耗,人体运动中需要的能量不得不依靠糖的无氧酵解,由于糖酵解供能的速率约为磷酸肌酸的二分之一,所以跑的速度出现了下降。
2、内环境的失调。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ph 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所致。
例如,在高温下作业的工人因泌汗过多,致使不能劳动严重疲劳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但饮用含0. 04 - 0. 14 %的naci 水溶液对疲劳就有所克服。
3、护性抑制。
根据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运动时各种内外感受器接受的大量信息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使其长时间兴奋导致能量消耗过多,当消耗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产生抑制,这对大脑皮层具有保护作用。
在长时间的运动中这可能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因素。
4、突变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能量供应不能以足够的速率满足运动的需要,或是肌肉力量下降,也可能是兴奋——收缩偶联动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发生疲劳,这些因素之间的变化不呈线性关系。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关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各国学者多年来分别进行了相关的深入研究,但是对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有多种假说,尚未形成统一的见解。
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假说,主要有“衰竭说”、“堵塞说”、“内环境稳定失调说”、“保护性抑制说”等。
衰竭说认为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源于体能能源物质的消耗殆尽,导致了身体工作能力的不断下降。
堵塞说认为在运动的过程中,机体由于生理反映产生的代谢物质,如乳酸等堆积使得肌肉的收缩能力下降,从而导致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内环境失调说认为体能血液PH值浓度的变化,使得血浆的渗透压概念是导致疲劳产生的原因。
保护性抑制说认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对于身体具有调节作用,身体的疲劳或是神经系统中枢疲劳都会引起大脑皮质保护性作用,产生机体疲劳的反应。
欧阳萍在《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中指出: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源于:体能能源的消耗;代谢产物在身体内部的堆积;体能代谢的失衡;其他原因如病理性的运动疲劳。
从生理学的方向对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机体在氧亏的环境下进行运动导致了机体血乳酸浓度的上升,能量物质的过渡消耗导致身体内环境平衡的被打破,从而导致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此外研究还指出中枢神经系统状态的改变也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产生的原因。
曲杨在《运动疲劳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中结合衰竭说、杜塞说等研究进行了深度分析,指出运动训练过程中训练强度过程,运动损伤期间进行连续比赛、训练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运动员精神状态不佳。
赛前体重下降等都是导致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李晓兰在《论运动疲劳与恢复》中指出:运动性疲劳产生是由运动强度,运动的负荷量、运动时间的长短共同来决定的。
作者认为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是产生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关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众说纷纭,在不同的运动中,运动疲劳的产生原因也有所差异,因此根据以上疲劳产生机制中的各种机体反映,对于疲劳产生的个体生理指标进行监控,是探求其产生机制的主要方法。
浅谈运动性疲劳及消除方法
中 图 分 类 号 :G8 43 0. 2
文献 标 识 码 :A
运 动 性 疲 劳 是 体 育 训 练 中较 易 出 现 的 一 种 自觉 症 状 ,
正如 《 内经 》所 说 “ 平 阳 秘 ,精 神 乃 至 ” 阴 。若 阴 阳任 何 一 方 发 生 虚 弱 或 亢进 , 均 会 导 致 人 体 的 阴 阳 平 衡 失 调 ,而 表 现 出 一 系 列 的病 理 现 象 。运 动 性 疲 劳 所 出 现 的 亢 进 一 般 是
Ab t a t h p as ftg e i a c n co s e s s mp o wh c p e r r q e t n p y i a s r c :T e s o a i u s o s i u n s y t m ih a p a s fe u n l i h sc l y tan n . h s a d c lfed h v o e d n e p r s a c n h w o ei n t t I h riig P y i l c me ia l a e g R n wi e a d d e e e r h o o t l i mi ae i. n t e
ve f em, pr a g ei i ef l o a .f a n u eo jciel w i cr i o r sot f iu t e f k IC f dot bet w hc a od w t s t s n h i d we n i h t v a hc wi i-agmoina dca g,h nwec jsteyny gb l c l ec po e u t ynyn t n e te a a uth i a a ea ow a i rv r h o n h n d -n n a s n m o
运动性疲劳形成的相关因素与消除措施论文
运动性疲劳形成的相关因素与消除措施论文运动性疲劳形成的相关因素与消除措施论文摘要:运动性疲劳在体育运动和运动训练中是普遍存在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如果运动后产生的疲劳不能及时地消除,会对体育锻炼者或训练者的体能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疾病或损伤,进而发展成为一种病理现象,对锻炼者或训练者起到相反的作用。
本文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以及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进行探究,以期为锻炼者或运动训练者提供参考,使其正确认识运动性疲劳。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运动生物化学分析;消除方法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过度而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下降的一种生理现象。
在进行体育锻炼或者运动训练时,身体各个器官系统会通过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来进行动力输出。
在这个过程中,肌肉会消耗能量,产生酸性代谢物质,如乳酸等,这些酸性物质会对中枢神经进行刺激,从而调节机体能量,把机体控制在安全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之中。
这种方式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系统,当身体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量,其将会产生某种化学物质来刺激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发号施令,使身体产生不适症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疲劳。
机体通过锻炼刺激各个器官系统,通过产生的疲劳来进行超量恢复,如果疲劳积累超过一定程度,不但不能超量恢复,甚至还会导致机体因承受不了运动强度而发生运动损伤。
所以,进行体育锻炼首先要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理,根据原理采取相应消除疲劳的措施,这样才能达到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的效果。
1 运动能源的供应机制运动生物化学是从生物化学中分离出来的,是体育学、生物学和化学的交叉科学,是运用化学物质来研究机体运动的科学。
人类生存需要能量,体育运动则需要更多的能量。
能源的主要物质是糖、脂肪、蛋白质,能量的直接供给来自三磷酸腺昔(ATP)的分解,一旦ATP 被分解,便立即由磷酸肌酸(CP)和二磷酸腺昔(ADP)重新合成。
其中,ATP 是生物氧化过程中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中心,机体在进行工作时产生的能量供应原理实际上是ATP 的分解与合成。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与消除方法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摘要】: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强度越来越大,运动性疲劳也成为普遍现象,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化机制及恢复手段对提高运动成绩有重要价值,对运动实践有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通过资料文献法着重从运动生物化学角度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和恢复手段做综合分析。
【关键字】:运动疲劳产生机制中枢疲劳外周疲劳恢复方法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机体不能维持原强度运动,即为运动性疲劳。
在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才正式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一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某一运动的特定强度。
从生物化学方面看:一是运动时能量体系输出的最大功率下降;二是运动能量下降或内脏器官功能下降而不能维持运动强度。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2.1中枢疲劳:近几十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腺上腺素乙酰胆碱以及代谢物氨和细胞介素是产生运动性疲劳的神经生物学因素。
2.11脑5-HT浓度升高对唤醒,失眠和心境有重要作用,可能与运动性疲劳产生有重要关系。
此外,5-HT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机能2.12 DA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李倩茗等发现大鼠尾核DA代谢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增加。
NE 和DA下降共同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这是中枢疲劳产生的可能原因。
ACH是人体内普遍存在的神经递质。
如马拉松在比赛中其血浆水平约下降40%,如果补充血浆胆碱水平或补充适当胆碱饮料,其疲劳发生将会延迟。
当中枢ACH浓度下降时中枢疲劳就会发生。
2.2外周疲劳。
从神经-肌肉接点致肌纤维内部的线粒体等,都是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
2.21神经-肌肉接点:乙酰胆碱是调节运动神经末梢及纤维之间的必须神经递质,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不足会导致运动终极板的去极化过程不出现,使骨骼肌不能产生收缩,这一现象称为“突触前衰竭”。
ACH在接点后膜堆积,导致后膜持续性去极化的代谢障碍,引起做功能力下降。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消除
种判 断疲劳程度 的可靠检查方 法 ,根据本人 多年的体会 和有 关 资料的报道 。一般可根据 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定 : 第一, 根据学 生和运 动员的各 种 自觉症 状如疲 乏 、 头晕 、 头
悸 、 心 等 , 以评 定 。 恶 加 第二 , 根据疲 劳的客观体征如面色 、 排汗量 、 呼吸 、 动作 和注 意力等 , 进行评定 。 第三 , 根据身体各器官 系统 的生理 、 生化指 标变化 的情况 如 心 率 、 电 图、 心 反应 时 、 腱反 射 、 活量 、 肌 肺 血压 、 力和 尿蛋 白 握
等, 进行判断。由于运动时 , 机体 承受 的负荷量 和强度 、 机能状 况 以及外部环境条 件因素的不 同, 疲劳产生 的程 度不尽相 同 , 症状 表现也不一样 。
消除 疲劳 的方 法
1 理休息 . 合 () 1睡眠休息和安静休息 。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 , 机体的各器 官、 系统的活动能力 均下降到最低水平 , 物质代谢减弱 , 能量 的消 耗仅维持在基础代谢水平 , 这时合成代谢 有所加强 , 运动时消耗 的 能量物质逐渐得以恢复 。对 于进行高强度 、重负荷训练的学生来 说, 保证睡眠质量就是保障训练质量 。而适 当安静状态下的休息 , 包括听音乐等心理调节方法 , 也是调剂压力 和消除疲劳 的好方法 。 () 2积极休息 。积极休 息也称 活动休息 , 是指产生疲劳后 , 不 是 以静止休息来消除疲劳 ,而是采用强 度不大 、时 间不 长的运 动 ,或是改变运动方式作 为休 息 的方法 ,以达到消 除疲 劳的 目 的。在参加主要工作 的皮 质细胞产生疲 劳后 , 兴奋 度随后下 降 , 并逐渐转为抑制状态 。这时采用变换 方式 的轻微 活动 , 使皮质另 部分 神经细胞兴奋起来 , 通过负诱导机 制 , 可使原来 已经疲 劳 的神经 细胞 的抑制过程进一步 加深 , 物质 的合成过程加 快 , 而 从 达到加速疲劳消除的过程 。另外 , 将静止休息和积极性休息二 者 结合起来进行 , 效果更好 。 2 摩 . 按 按摩是一种 简单 易行的消 除疲 劳的方法 。适 时且恰 当的按 摩 , 以促进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转化 , 可 加速疲劳时肌 肉僵硬 、 紧缩和酸胀痛 的代谢 产物 的排除 , 增进肌 肉的张力和弹性 , 促进 机体的消化、 吸收功能和能源物质在体内的转化 , 恢复关节功能。 3 . 温水浴 在水温适 宜( 3 4 度左右 ) 的条件下淋 浴 1 0分钟 以上 , 以加 可 速人体新陈代谢 ,调节 人体兴奋性还 可以大大降低血 液 中的乳 酸浓 度。此外 , 温水对副交感神经有所 刺激 , 以起到镇痛 的作 可 用以缓解 因疲 劳引起 的肌 肉酸痛 。由于每个人 的适 应能力 、 不同 对 温水 的要 求也不 一样 , 因此 , 水浴 的水 温 、 温 沐浴 时问等都 要 根据具体情况 而定 。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其次,体内能源贮备的减少和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降低,这无疑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不少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从事运动导致疲劳时,往往伴随体内能源消耗较多,如快速性运动2-3min至非常疲劳时,肌肉内的磷酸肌酸(能源物质)可降低至接近最低点,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由于糖的大量消耗,肌糖元及血糖均下降。能源贮备的消耗与减少,会引起各器官功能的降低。加上肌肉活动时代谢产物(如乳酸等)的堆积及水盐代谢变化等影响,机体工作能力就会下降而出现疲劳。
2、活动性休息。体育锻炼后,当局部肢体产生疲劳,可通过使另一部分肢体肌肉的适当活动来加速已疲劳的肌肉的体力恢复,故称为活动性休息。很多生理研究证实,当局部疲劳后,可利用未疲劳的另一些肌肉进行一些适当运动,借以促进全身代谢,加速疲劳清除。当全身疲劳时,也可通过一些轻的、兴趣高的体力活动,来达到加速清除肌肉疲劳的目的。
其次体内能源贮备的减少和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降低这无疑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不少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从事运动导致疲劳时往往伴随体内能源消耗较多如快速性运动23min至非常疲劳时肌肉内的磷酸肌酸能源物质可降低至接近最低点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由于糖的大量消耗肌糖元及血糖均下降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首先,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
因素。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紧密相关。身体素质就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必然影响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譬如,长时间肌肉活动导致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速度等当然会下降,于是在完成运动练习时,往往会力不从心而觉得疲劳。在耐力性运动中,如果以肺功能下降,承受耐力负荷的能力当然会降低,机体就会疲劳而降低工作能力。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模板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很多人在运动之后都叫苦连天,浑身酸痛,好几天都感觉很累,缓不过来。
这很正常,运动量大了或者改变训练方法,许多健身爱好者就会感觉疲劳。
可是,身体累,大多数人都认为需要好好补补,但好好吃就能补回来吗?怎么才能科学的恢复过来呢?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疑问。
疲劳是一种生理性现象,只要不是因为疾病所造成的或者是过度疲劳,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
人体生理学认为疲劳对人来说是一种保护性的机制。
同时疲劳又是一种运动量的标志。
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疲劳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恢复。
当然前一次疲劳没有消除而新的疲劳又紧接着产生,积累起来就会造成过度疲劳,不利于身体锻炼,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因而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显得格外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简述运动性疲劳(一)概念及其发展过程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
许多着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
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这一疲劳概念的特点是:①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②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
(二)心理疲劳与身体疲劳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
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
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
身体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恢复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恢复运动性疲劳是指因运动过量或长时间运动而导致的身体疲劳状态。
它会影响许多方面,包括心理状态、肌肉功能、代谢过程以及免疫系统功能等。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原因:1.乳酸积聚: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会导致肌肉细胞中的乳酸积聚,从而导致肌肉疲劳和酸痛。
一旦乳酸积聚导致肌肉疲劳,肌肉的收缩能力和耐力就会降低。
2.肌肉损伤:长时间运动或过度运动可以导致肌肉微小损伤,从而引起肌肉疼痛和疲劳。
这些损伤也会导致肌肉肿胀和肌肉力量减少。
3.水分和电解质失衡:长时间运动会导致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流失,从而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调。
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机能。
4.神经递质变化:长时间运动可以影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从而导致疲劳和身体运动能力下降。
如何缓解和恢复运动性疲劳:1.恰当的营养:良好的营养摄入可以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缓解疲劳。
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的食物可以帮助肌肉恢复。
2.充足的休息:良好的睡眠可以恢复身体的体力和精力。
所有类型的运动都需要足够的休息时间,以帮助身体从运动中恢复。
3.适当的放松:身体尽可能的放松可以帮助恢复肌肉,缓解疲劳。
例如,做瑜伽或进行深度呼吸可以帮助身体放松并恢复。
4.全身按摩:经常进行全身按摩可以促进肌肉的恢复和放松。
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和紧张感。
5.逐步适应: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可以帮助身体适应运动,避免过度疲劳。
总之,恢复运动性疲劳需要有正确的方式和足够的时间。
恰当的营养、休息、放松、按摩和适当的训练都可以提高身体恢复的速度和减轻疲劳程度。
运动疲劳的产生机制是什么
运动疲劳的产生机制是什么运动疲劳在我们现实生活之中是非常多见的,不少人在运动之中都会有这种疲劳的感觉,一般这也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在每次或者多次的运动中都会产生这种疲劳的感觉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小心了,这可能是某些身体的疾病导致的。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导致运动疲劳的原因也有很多的。
那么,运动疲劳的产生机制是什么呢?这点想必大家都是想要充分了解的吧。
运动疲劳的产生机制具体有下面三种:1、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导致运动性疲劳因素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紧密联系。
身体素质就是人体各功能器官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必然影响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
譬如,长时间的肌肉活动导致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速度等当然下降,于是在完成练习时,往往会力不从心而感到疲劳;再耐力运动中,如果心肺功能下降,承受耐力负荷的能力就会降低,机体就会疲劳而降低工作能力。
2、体内能源储备的减少使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降低导致运动性疲劳当人体从事运动导致疲劳时往往伴随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如极量运动2-3分钟至非常疲劳时,肌肉内的磷酸肌酸可降至最底点;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由于糖的大量消耗,肌糖元及血糖均下降。
能源储备的消耗与减少,会导致各器官功能的降低。
加之肌肉活动时代谢产物的堆积及水盐代谢变化等影响,机体工作能力就会下降而出现疲劳。
3、精神意志因素与运动疲劳运动中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指挥下完成的神经系统功能的降低会使疲劳加深。
例如,在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体育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情绪低迷,这种状态称“极点”。
此时,如果依靠意志力和减慢速度继续下去,不久这种难受的感觉就会消失,动作变得轻快有力,这种现象就是“第二次呼吸”。
这样就可以推迟疲劳的出现或减轻疲劳的程度。
由上文可知,运动疲劳主要就是由这三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而了解了运动疲劳的主要产生机制之后,其实对我们缓解、消除运动疲劳是非常有帮助的。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其应对方法
浅谈 运动性疲 劳 的产 生及其应对 方法
陈树 星 ( 河北省唐 山市 开平 区教育局 , 河北
对方法进行 了综述 , 旨在给广 大的体育工作者一个有益的参考。
关 键 词 : 动 性 疲 劳 ; 生机 制 ; 对 方 法 运 产 应
一
唐山
030 ) 6 0 0
摘 要 : 文 就 运 动 性 疲 劳的 概 念 、 类 、 生 的 生 理 机 制 、 动 性 疲 劳的 测 定 与 判 断 , 及 运 动 性 疲 劳 的 几 种 应 本 分 产 运 以
、
运动性疲劳 的产 生
1 .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 18 在 9 2年的第 5届 国际运动
1 . 西药方法 。西方 医学认 为运动能力恢复 的关键在 于恢 复机体 的能量贮 备 , 关键 酶 的活性 以及体 液 、 素 元
平衡 、 细胞膜的完整性等 , 无疑补充 营养是恢 复的基础 。 ( ) 性盐 。 目前应 用最 多 的是碳 酸氢 盐 、 酸氢 1碱 磷 盐、 柠檬 酸钠或钾盐等 。 碱性盐服用后 , 可增加体 内碱贮 备, 提高血液的 p H值 , 从而减轻运 动时肌细胞 内的酸 中 毒, 因此 , 碱性盐 饮料对乳酸生 成较 多 的项 目效果较高 。
力。
() 1花粉制 剂。花粉制剂的主要成分是花粉 , 而花粉 中有丰 富的维生 素和微 量元 素 , 验表 明 : 用花粉 制 实 服 剂后 , 细胞计 数 、 红蛋 白 、 细胞压 积显 著增加 , 红 血 血 血 浆总胆 固醇 明显下 降。据此认为花粉制剂能增强血液运 氧能力 ,提高运动能力 ,延 缓或快速 消除运动性 疲劳 。 () 2 枸杞 多糖 。 枸杞多糖( B ) L P 是从枸杞 中提取的一类杂 多糖 , 是枸杞 的有效成 分之一 。实验表明 ,B L P能 明显提 高机 体全血 、肝 、肌组织 S D活性 及肝组织 G H P , O S — x G H含量 , 而有利 于清 除与运动性疲 劳有关 的活性氧 S 从 及乳 酸。 由此提 示 ,B L P能够延缓疲 劳的产生及具 有快 速消除疲 劳的作 用。 3饮用碱性离子水 。由于碱性离子水是在 电解的情 . 况下 产生 的水质 , 中不仅 带有 电解质 , 其 而且 还含有 较
运动性疲劳论文运动性疲劳机理论文
运动性疲劳论文运动性疲劳机理论文摘要:运动员平时训练期间要每天达到八小时半的睡眠,在大运动量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适当延长到10小时,如果全天都安排训练,中午适当午睡约1~2小时,自我感觉最好。
保持良好的睡眠应注意:第一,就寝前尽量使精神状态趋于平静;第二,避免外界刺激;第三,室内空气保持新鲜;第四,就寝前应洗脚,使大脑得以休息,有助于尽快入睡,使疲劳得以快速消除。
引言运动性疲劳的分类方法十分复杂,根据其产生的部位、运动方式以及产生机制可分为:中枢性疲劳理论和外周性疲劳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是世界各国学者热衷研究的课题之一。
1924年Hill等研究证明,肌肉强直收缩后疲劳消除速率与乳酸清除速率一致,从而提出来氢离子浓度升高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假说。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实验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对运动性疲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假说。
但由于运动项目的代谢特点差异,以及运动性疲劳的复杂性,其产生的机理又有所不同。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主要有:2.1衰竭学说衰竭学说又称为能源耗竭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人体运动时,肌肉的能源物质(ATP、CP、糖、脂肪等)大量消耗,导致机体能源物质短缺,肌肉工作能力下降、不能完成预定的运动强度,出现疲劳。
不同运动条件下的疲劳,其能源物质的消耗有所不同。
在短时间大强度运动中,肌肉中的ATP—CP等高能磷酸物含量降低与运动疲劳有直接关系;而CP的过分消耗对短时间、大强度运动疲劳的影响更大,疲劳状态时,肌肉中的CP含量仅相当于运动前的20%。
在中等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中,血糖水平和骨骼肌糖元的减少,造成大脑皮层和骨骼肌工作能力下降,是造成运动疲劳的直接原因。
在超长时间的运动中,脂肪供能下降是导致运动疲劳的主要因素。
2.2堵塞学说堵塞学说又称为代谢产物堆积学说,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运动过程中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组织中大量堆积造成的。
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形成与克服
心理疲劳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用于描述服务行业工作者地于情绪和精神压力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
80年代后期,该词也开始用于那些由于应激和需要竭尽全力工作的领域,如竞技体育和商业领域。
现代运动心理学领域将其界定为:由于运动员长时间集中于重复性的单调、大强度训练和比赛的情况下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不安和疲劳感。
一、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环境因素1.运动员终日在封闭的场馆内,如照明不足或过强,器械破旧,空气污浊、高温阴湿的环境,与冰冷的器械为伴,进行单调且超强度的重复性训练,容易造成运动员心理上紧张的压抑状态,引起心理疲劳。
2.运动项目训练内容相对单一,训练整体结构和人群相对固定,缺乏新异刺激,在训练中,在长期单调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训练主动性降低,内在动力不足,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积累。
3.当运动员由于人际关系紧张或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时,经常出现矛盾和纠葛,容易思绪混乱,使心境备感压抑,造成神经能量的过多消耗,形成心理疲劳。
4.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付出的精力、时间、汗水都比以往要多,但成绩有时候停滞不前或起伏不定。
如果运动员对这种“报酬递减”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就会使他们对训练产生厌烦,训练热情就会丧失,长此以往,也会导致心理疲劳。
5.如果运动训练后的恢复措施跟不上,如营养、休息、治疗等,尤其是恢复训练的手段没有掌握,更容易造成疲劳的积累,出现心理疲劳。
教练员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运动员提供一些心理调整的手段方法,如心理咨询、野外恢复性素质训练、趣味性准备活动等,使阶段性的心理疲劳能够得到尽快地恢复,防止疲劳的积累。
二、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心理因素运动员的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相互影响。
运动员的生理状态长期不良,很容易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
运动中经常发生运动员肩、肘、膝的部位肌肉、韧带拉伤和关节扭伤甚至慢性劳损,恢复期长,不易治愈,长期影响训练和比赛。
浅析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浅析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作者:赵丽娜来源:《商情》2011年第03期[摘要]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体能的恢复,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分类、裁判及消费手段进行综述。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消除手段运动生理学所谓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过程中机体生理化的改变,从而导致人体运动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
这种在一定时间内引起机体的运动能力暂时下降,全身疲劳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只有通过调整和适当的休息即可使运动能力得到恢复,甚至会超过原有运动水平。
但如果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消除,就会发展成为过度性疲劳而引起身体某些器官的病变而危害人体的健康,所以对人体疲劳的这种反应要能掌握住并及时进行调整。
一、运动性疲劳的产生1.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
一般认为: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目前在躯体性疲劳方面研究成果较多。
但能被人们接受的有以下的几种区分方法:根据疲劳产生的部位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时间的长短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性质的不同,将其划分为生理疲劳和病理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部位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全身性疲劳和局部性疲劳。
2.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运动医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对引起疲劳的原因和机理,在运动生理学上目前还没有完全取得一致的看法,仍众说纷纭。
一般认为,生理和心理负担过重,必能引起体内机能的变化,开始是某些生理常数的变化,如呼吸、心率、血压等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
一旦这些变化不能及时恢复正常,最终将导致训练过度而产生疲劳。
二、运动性疲劳的测定与判断科学地判断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根据疲劳的种类、疲劳的部位及程度,下述列举的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形态变化:下肢围度及体重的变化。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与消除手段研究
《 田师范专科学校 学报 》( 和 汉文综合版 )
J1 0 9第 2 卷第六期 u. 0 2 8
总第 6 2期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与消除手段研究
艾尼瓦尔 ・ 买买提
( 和田师专体育系 新疆和田 880 ) 400
L 婴J 捅 本文阐述 运动性疲劳的 机理, 性疲劳的原 产生 运动 因分析、 输 出量减少 。 中枢 神经 系统 的变 化是产 生疲 劳的重 要因 素。 同时, 内脏 器 各 地进行超量恢复方法。 官 、肌 肉和血液 中所发 生的一系列变 化也促进疲劳 的发生 。因此疲 [ 关键词] 动 疲 ; 因 消 方 运 性劳 原;除法 劳产生足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 运 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 中一种 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运动到一 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运动员运动水平 的提 高就是一个疲劳一个恢复 、一再疲 劳一再 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功能变化现象。如果运动性疲劳没有得 到及 时的恢复而使疲劳累积导致疲 劳过度 ,或 者当发生运动 性疲劳 恢复的 良性过程。 “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 ” , 时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水平,使疲劳程度加 训练过程中,在疲劳的状态下,有 良 好的消除措施,才能保证日常 深,导致力竭,这都会使运动性疲劳变成一种病理现象,从而对健 训练的有序进行,保持其竞技状态。对一些疲劳消除措施与手段进 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根据疲劳的产生机理,原因分析疲劳并采用 行分析,对运动队提高运动效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定的客观判断方法测试疲劳,进而运用一些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进行体育运动训练锻炼而引起的人的工作能 I 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再更好的投入训练、工 力暂时降低的一种身体状态,是生理过程 的一种 自 现象。虽然 自 然 80年 M so 0 作和学习,进行更高水平的恢复,提高人体功能能力达到更高水平 18 莫索 (o s)研 究人类 的疲劳开始,距 今已有 10多年历 的运动能力贮备 ,是非常 的有必要 的。 史 了,但 至今人类 尚未阐 明 “ 运动性疲劳 ” 产生 的根本原因 。就 疲劳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这一概念把疲 “ 动性疲劳”而言,许多学者认为其产生 的原因在于作为工作器 运 劳时体 内组织和 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 劳的发 官的肌肉本身。因为肌 肉工作的结果 ,在肌 肉中积 累了代谢物 ( 如 生和疲劳程度 ,同时有助 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 、血乳 乳酸),因而肌 肉便不能正常工作 了。也有专家指 出,工 作的肌 肉 酸、最大吸氧量和输 出功率问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 ,单一指标或 没有积 累乳酸也会 出现疲 劳。还有的学者认为 “ 劳”既产 生于工 疲 各指标的 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 作 的肌 肉中,又产 生于神 经中枢中。这就是疲劳 的中枢神 经学说, 疲劳时工作能力下降 , 经过一段时间休 息, 工作 能力又会恢复 , 这一 学说 是以工 作肌肉的冲动,经常作用到神经 中枢 这一概 念为基 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不损害人体的健康。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 础的,结果在神经中枢内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其后果是肌 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 肉出现 了疲劳 。运动型疲劳的主要原 因是 : 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 1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因素。人体 . 运动能力。如果运动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 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 自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紧密相关。身体素 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 质就是人体各器官系统 的功 能在肌 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各器 官功 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能的下降,必然影响到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譬如长时问的肌肉活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动导致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速度等素质就自然会下降且会感到 运动性疲 劳大体上可分为肌 肉疲 劳、神经疲 劳和 内脏 疲劳等三 疲劳;在耐力性运动中,如果心肺功 能下降,承 受耐力负荷 的能力 类。 自然会降低,人体也就降低了工作能力而感觉疲劳。 1肌 肉疲 劳时,肌 力下降, 肉收缩速度和放松速度减慢 , . 肌 收缩 2在运动中,体 内能源贮备 的减 少,能源 物质转换速度减慢和 . 时问 比正常时延长 4 5 - 倍,放松时间延长可达 1 倍 , 重影响肌 肉 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降低 ,这无疑是 导致 疲劳的重要原因 。由于 2 严 的快速、 调节动作。 肌肉出现僵硬、 肿胀和疼痛, 可能是由于机械负 人体经过长时间持续运动 ,使体 内三大 能源 系统中的能源物质磷酸 荷使肌纤维发生细小损伤 、乳酸等代谢产物 的积累和水分 的积蓄等 肌 酸、糖原和脂肪消耗较多。能源贮备 的消耗和减 少,能量供应不 多种因素引起的 。 足 ,会 引起 各器官功能的下降 加上肌 肉活动 时的代谢物 ( 如乳酸 2神经疲劳表现为大脑皮层功能下降, . 如反应迟钝、判断错误、 等)的堆积及水盐代谢变化等影响,使机体工作 能力下降而 出现疲 注意力不集 中等 。此 时大脑皮层 其他部位及 皮层下 中枢功 能亢进, 劳。 反射发生改变。 脑干及小脑功能低下, 动作协调性收到了破坏。 3精神意志也是与疲劳密切相关的因素。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 . 3 内脏疲劳多表现为呼吸和心脏 的疲劳, . 心肌收缩力量下降, 心 在神经系统指挥下进行的 。神经系统 的功 能下 降,神经细胞 抑制过
浅析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与消除方法
2012-10百花园地一、概述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的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
没有训练就没有疲劳,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都是利用疲劳而又避免它的过度发生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技战术水平,最佳竞技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
二、运动性疲劳疲劳是指机体生理不能保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我国学者把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叫做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既可以发生在直接参与的运动部位,主要涉及骨骼、神经相关联系的部位,也可以发生在控制运动的中枢部位,在对运动性疲劳进行描述时,通常按其发生部位和机制不同将其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
1.中枢性疲劳运动性中枢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发生从大脑到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的疲劳,即指由运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能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给肌肉以满足运动所需的现象。
在运动性疲劳的发展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起着主导作用,运动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神经系统产生的神经递质、调质、神经激素,如5-羟色胺、多巴胺、胺类等物质,是运动型中枢性疲劳产生的敏感物质,疲劳的产生是中枢神经的一种保护性抑制,以防止机体发生过度的机能衰竭。
神经—肌肉接疲劳是神经和肌肉之间连接并传递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收缩的关键部位,也是引起疲劳的重要部位。
2.外周性疲劳运动性外周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功能下降,不能维持预定收缩强度的现象,外周疲劳包括神经系统和运动终板之外器官在疲劳时的变化,肌肉是主要运动器官,因此,运动时肌肉能源物质代谢、调节。
肌肉的温度、局部肌肉血液等成为外周疲劳的研究重点和表现形式,在剧烈运动时,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适应运动器官的需要,造成体内氧供应不足,大量酸性物质堆积在肌肉和血液中,这些化学物质刺激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机能失调。
如呼吸太快,心跳过急,如不及时调整,将会导致疲劳积累,引起过度疲劳,对运动成绩将会造成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运动性疲劳出现时应予以重视,设法使其尽快得以恢复,避免过度性疲劳的产生。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1.中枢性疲劳理论人体进行体育锻炼或者竞技比赛时,中枢神经细胞会产生能量消耗过多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的外在表现是机体运动能力的下降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中枢性疲劳。
2.外周疲劳理论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的表明运动员或人体在大强度的活动或者运动后,肌肉中的能量物质势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会引起外周细胞内外液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改变所伴随着的是机体在接下来的运动中运动能力的下降,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外周疲劳理论。
3.“衰竭”学说此学说认为,人体的肌肉中含有大量的能源物质,而这些能源物质(脂肪、糖、ATP,磷酸肌酸等)在人体进行大强度的运动时会逐步被消耗,体现在运动员机体的本体感觉是运动无力肌肉运动的能力下降,随着运动的持续进行机体不能完成预定的强度和运动量。
4.“堵塞”学说通常人体在进行大强度和大运动量的运动时,机体内部的代谢产物会进一步的增多,而导致代谢产物增多的原因是因为运动量和强度的不断加大导致机体内部代谢活动的不断增强,这些堆积的产物在人体内没能得到及时的清除从而导致了肌肉做功能力的下降。
5.“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随着运动的持续进行必然会导致机体PH值得下降、以及水盐等代谢的紊乱导致运动能力的下降,这是“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的主张。
6.肌肉一神经接点疲劳理论机体内部的乙酞胆碱如果因为外界因素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就会导致机体工作能力的降低,乙酞胆碱是一种代谢物质是神经一肌肉接点的代谢物质,这种由于神经一肌肉接点疲劳而导致的机体工作能力下降就叫做神经一肌肉接点疲劳理论。
7.综合性运动疲劳理论这一学说正如它的命名一样,它所认为的疲劳的产生不是身体单一部位产生疲劳所导致的,单一的因素引起身体的疲劳也是不合理与不科学的,正是因为产生机体运动疲劳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单一的疲劳理论的产生是站不住脚的,正是如此在现代的疲劳的诸多理论中才衍生出统一性的运动疲劳的理论。
8.突变理论这一理论从宏观上比较全面的解释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从中枢到外周比较细化的从各个环节来解释,这种疲劳理论所持有的观点是机体在运动过程中能量大量的消耗以及肌肉力量下降等所导致的疲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消除黄江镇中心小学黄志强摘要: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暂时下降的现象,是运动到一定阶段必须出现的生理变化,是训练效果的具体表现。
人体要经过一定程度的疲劳,才能获得超量恢复,机能得到提高。
消除疲劳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心理法、休息和睡眠和加强膳食营养,还有利用药物消除,都是消除疲劳恢复身体运动能力比较有效的方法。
研究消除疲劳的方法有利于运动后尽快地恢复体力。
关键字:运动;疲劳;恢复;消除前言:现代竞技体育的首要任务便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的运动潜能,不断提高运动成绩。
随着竞技运动竞争的日趋激烈,运动水平也越来越高,许多运动成绩,特别是体能类项目的成绩已逼近人体极限,以致于提高1厘米或缩短百分之一秒都变得非常艰难。
向人体极限挑战,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任务,愈发突现出来。
为了不断地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依靠科学化、现代化的方法与手段,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指导下进行训练,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竞技体育的极限化训练模式必然给机体带来最大限度的疲劳,如何快速地消除疲劳并达到超量恢复,一直是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追求的目标。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体育运动的强度越来越大,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适度的疲劳施以合理的恢复手段,不仅可以促进人体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更有利于人体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过度的运动性疲劳不及时消除会引起运动疲劳的积累,不仅对提高运动成绩不利,而且有可能形成运动损伤,最终对健康形成损害,从而和体育运动的目的背道而驰。
因此,对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了解运动疲劳的发生机制,掌握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消除疲劳对提高运动成绩、增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运动性疲劳研究首先解决的是疲劳的概念问题。
疲劳概念的研究与人类探索疲劳的研究是同时起步的,它一开始就成为疲劳问题研究的热点。
1880年,莫桑(Mosso)就开始了对人类疲劳的研究,在1915年他就提出了: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1980年,Karlsson提出,疲劳是丧失保持所需或预想的输出功率。
经过近100年的历史,终于在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有了一个明确而统一的概念,大会认为运动性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现象。
而有别于精疲力竭:指肌肉或器官完全不能维持运动。
近些年来,对运动性疲劳概念的提法已较为明确,这些提法的共同点,即生理性疲劳是由于工作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已区别于诸如疾病、环境、营养等原因所致。
我国学者,把“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叫做运动性疲劳。
2.疲劳产生的机制2.1 能源物质的消耗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在某一大强度运动中,起主要供能作用的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
例如百米跑运动,由于运动强度极大,运动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磷酸肌酸的分解供能,当跑至60-80米处,无论是一般运动员还是世界优秀运动员都会出现跑速降低的现象,即出现了运动性疲劳。
究其原因是体内储存的高速率供能物质——磷酸肌酸被大量消耗,人体运动中需要的能量不得不依靠糖的无氧酵解,由于糖本酵解供能的速度约为磷酸肌酸的二分之一,所以跑的速度出现了下降。
2.2 代谢废物的积累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中大量堆积所致。
例如在800米跑的运动员中,能量供应的主要途径是糖的无氧本酵解。
运动中产生的乳酸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影响运动能力。
①阻碍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
②抑制磷酸果糖激酶减慢糖酵解过程。
③H+可代替肌钙蛋白中的钙,降低肌肉的收缩能力。
④H+作用于脑,引起疼痛、恶心、定向障碍等严重副作用。
⑤抑制脂肪组织内敏感脂肪酶的活性,限制自由脂肪酸进入血液。
2.3 内环境的失调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所致。
例如在高温下运动员进行大运动量活动,致使不能继续运动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但饮用含0.04-0.14%的NaCl水溶液对疲劳就有所克服。
2.4保护性抑制根据巴浦洛夫学派的观点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运动时各种内外感觉器接受的大量信息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使其长时间兴奋导致能量消耗过多,当消耗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产生抑制,这对大脑皮层具有保护作用。
在长时间的运动中这可能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因素。
2.5突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能量供应不能以足够的速率满足运动的需要,或是肌肉力量下降,也可能是兴奋-收缩偶联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发生疲劳,这些因素之间的变化不呈线性关系。
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过程,形如一条链的断裂现象。
各种体育项目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运动形式不大相同,产生疲劳的机制也不会完全相同,任何一种假说都难以解释多种运动项目中各有特点的疲劳现象。
但根据近几年国际生化研讨会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能源物质的消耗这一理论最有说服力和更为人接受。
3.疲劳的消除没有疲劳便没有训练;没有疲劳的消除便没有超量恢复;这是对当代竞技体育的精辟总结。
通常运动员只注重运动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而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忽视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殊不知,如不重视运动后疲劳的消除这一环节,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消除,就可能发展成为过度性疲劳而引起器官病变,甚至有可能使运动员昙花一现,过早地结束运动生涯。
因此,对运动性疲劳的这种生理反应,要能够掌握并及时进行调节,才不致于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成绩的提高。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3.1心理消除:心理消除主要是意念活动。
运动后,要排除思想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调节呼吸上,用意念使自己的呼吸放慢、拉长,以排除所受到的内外不良的刺激,可使过分疲劳、紧张和紊乱状态,得到适当的调节。
意念放松,动作可先从头、颈部放松开始,依次向下放松,上肢、肩背、胸、腰与下肢等等。
通过肌肉放松,可抑制体内肌肉紧张引起的兴奋刺激;调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提高对肌肉控制的能力。
然后用语言自我暗示:“我是非常安静的,从头到脚逐步得到放松”,“现在精力充沛多了”,“全身轻松得很”等等。
借用良好的外界自然环境进行调节,例如到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的地方散散步或找同伴聊聊天等,都能收到心理消除疲劳的效果。
3.2理疗消除:3.2.1注重整理活动: 运动后的整理活动能加速代谢产物的清除,是消除疲劳、加快体力恢复的重要手段,因而整理活动的强度、内容及顺序都要有科学的安排。
整理活动的目的是使身体更好地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的静止状态。
如果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身体的静止姿势会妨碍强烈的呼吸动作,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的回流,使心脏血液的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造成暂时脑贫血,从而产生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甚至晕倒等现象,对机能的恢复、疲劳的消除和肌肉酸痛的消除都不利。
因此,在运动后应做适当的整理活动。
做整理活动时,量不宜大,动作尽量缓慢、放松,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
如剧烈运动之后,可进行放松慢跑、走或做放松操,同时进行深呼吸,也可随音乐进行放松跳动等。
3.2.2进行按摩放松: 按摩主要是消除肌肉僵硬和局部疲劳,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减轻心脏负担,消除血乳酸,加速机体恢复。
在大运动量训练后进行自我按摩或运动员之间的互相按摩对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按摩不但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使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而且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改善营养,促进新陈代谢,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安抚和镇静作用,有助于大脑正常功能的恢复,因而可以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
按摩的部位可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疲劳的情况而定,一般将按摩的重点放在运动负荷最大的部位。
当运动员极度疲乏时,也可进行全身按摩。
按摩的时机,可在运动结束与整理活动一并使用,也可在运动结束洗澡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
当运动员非常疲劳时,需让运动员休息2-3小时再按摩。
3.2.3沐浴: 沐浴是消除疲劳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
如果水温适宜,它可以刺激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
国外有人作过测试,运动员在集训期间进行一天的训练后,在沐浴前每100毫升血液中平均有30毫克乳酸,同样在42度的浴水中泡洗5分钟出浴的运动员,乳酸浓度几乎没有变化;而泡洗10分钟出浴的运动员,乳酸降低7至8毫克。
如再泡30分至60分钟后,血液中的乳酸就恢复到疲劳前的水平。
疲劳时还常常表现为肌肉酸痛,而温水浴对副交感神经有刺激,可以起镇定作用。
当然,水的温度,每个人适应能力不同,入浴时间过长,次数过频,水的温度过高,也会因消耗能量而造成疲劳。
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控制。
3.2.4热敷: 热敷的作用能消除肌肉的疲劳,尤其是局部肌肉。
实践表明:训练前对负荷量较大的部位热敷10分钟,可推迟训练中运动员疲劳出现的时间。
训练后进行局部热敷对消除肌肉的酸痛、肌肉的拉伤、关节韧带的扭伤和软组织挫伤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一般情况下热敷的温度以47℃—48℃为宜。
3.3保证休息和睡眠:睡眠是人在24小时内发生的周期性需求,它可以消除疲劳、恢复机体能力。
在训练中要保证质量,更好地提高运动成绩,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深度。
因为睡眠时机体各器官系统活动下降到最低水平,物质代谢减弱,能量消耗仅维持基础代谢水平,这时的合成代谢有所加强,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逐渐得以恢复。
另外,睡眠对大脑皮质细胞来说也是一种保护作用,因大脑皮质细胞比较脆弱,容易因长期兴奋而产生损耗。
同时,睡眠还能促进人体器官机能恢复,故运动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样才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3.4加强膳食营养:在现代竞技运动中,运动员承受的运动负荷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以致训练和比赛后往往体力、精神消耗极大,疲劳不堪,如不及时补充营养,恢复体力,则将影响后续训练和比赛。
因此,运动后的营养恢复是运动训练后消除疲劳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经研究证实,膳食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配比失调,对运动能力及身体恢复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科学地利用营养因素来补充因运动而消耗的物质,修复损伤的体内机构,帮助消除机体的疲劳,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3.5药物疗法:为了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适当的应用些药物是必要的,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等,药物维生素对消除肌肉疲劳、恢复肌肉功能、提高人体运动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运动性疲劳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过量运动,而不是疾病、药物和环境等其它因素。
运动能力的下降是暂时的,经过适当的休息是可以恢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