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课改 必修一 离骚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优秀教案离骚优秀教案「篇一」关于离骚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 、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 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 、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赋与比的写法;2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媒体设计: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2、简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二、解题 1、简介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2、简介“楚辞”:① 诗体名。

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 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实用】《离骚》教案四篇

【实用】《离骚》教案四篇

《离骚》教案【实用】《离骚》教案四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共同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步骤】一、导引: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屈原)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任楚国三闾大夫,位尊贵显。

在矛盾的旋涡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说话或是少说话就行了。

他在遭受楚怀王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爱国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国”之命运,不一定有“君”的权威;他实在是因为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并不在意楚王爱不爱他。

这些是“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思想在他行为原则中的体现。

以楚王为代表的“国”不爱他,并不妨碍他的爱民和爱国……三、《离骚》简介: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

《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灵均”。

《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东汉班固的《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

”东汉王逸的《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

”教科书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民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四、布置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将原诗译成现代文。

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屈原及其作品;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客观地分析问题,评价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屈原屈原爱国忧民的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结合诗句分析屈原的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阐释毛爷爷《沁园春》诗中“风骚”两字导入“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即《离骚》,概括《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泛指文学。

二、简介《楚辞》和屈原。

《楚辞》是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

有关屈原的了解结合注释1,由学生补充。

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结合当时楚国的政治现实和屈原的“美政”理想以及两次被罢官流放的不平遭遇。

“离骚”有三种合理的解释:1、“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2、“离”,离别。

作者抒写离别之愁。

3、《离骚》是楚地歌曲名称,意义与“牢骚”一词相同,含有牢骚不平之意。

四、诵读课文1、录音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正音。

2、老师范读第一段后总结:(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学生大声朗读,读准读清。

五、整体感知课文(一)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小组合作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难点由教师点拨。

《离骚》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离骚》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体验。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 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 学效果。
互动教学
利用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 、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 参与度。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 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完成任务,培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需要准备多媒体投影仪、PPT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更好地展示教学 内容和辅助教学。
拓展阅读与思考
拓展阅读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屈原和楚辞文化,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楚辞集注》、《屈原研究》 、《楚文化史》等。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以及楚辞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
握程度。
自我评价与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 情况进行自评,找出自 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
改进措施。
反馈机制
及时反馈
鼓励与表扬
在课堂、作业和测试中发现问题时,及时 向学生提供反馈,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 建议和指导。
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和进步,及时给予肯 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个别辅导
家长沟通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 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难题。
资源推荐
除了教材和网站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离骚》相关的音频、视频和图片资源,如配乐朗 诵、诗歌赏析视频、楚国文物图片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离骚》的背景和情境,同 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和审美感受。
THANK YOU
《离骚》的艺术手法与风格
01
02
03
总结词
分析《离骚》的艺术手法 和风格特点,帮助学生全 面了解这首诗歌的艺术价 值。

《离骚》教案一等奖4篇

《离骚》教案一等奖4篇

《离骚》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离骚》,使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屈原的生平和思想,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朗诵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辞藻、意象、结构,提升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被誉为“楚辞之祖”。

2.2 生字词讲解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深入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掌握《离骚》的背景、作者和基本内容。

(2)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3.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

(2)课文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字词含义等。

(2)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问,提高课堂参与度。

(3)朗诵法:让学生朗诵课文,感受韵律美。

4.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2)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课堂导入(1)简介屈原和《离骚》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5.2 新课讲解(1)讲解生字词。

(2)分析课文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

(3)解析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作品。

5.3 课堂互动(1)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离骚》的艺术特色。

(2)提问:解答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

5.4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诵课文,感受韵律美。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5 课堂小结第六章:课时安排与教学资源6.1 课时安排:6.2 教学资源:(1)教材:《离骚》原文及注释。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3篇)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3篇)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3篇)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征途为大家找到的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较新3篇】。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楚辞”、屈原的相关文学常识2、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并体会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3、引导理解诗歌的“移情法”和浪漫风格教学重点:赏读课文,体会屈原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朗读中“兮”语气的把握教学设计:诗歌教学读是重点,所以由读导入,通过读来理解诗人形象。

但由于课文篇幅所限,很多知识不能通过课文本身的解读来得到,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机增加一些相关资料,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范围,拓展知识面,深化对诗人形象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有感情地诵读,带动学生齐读。

2、屈原留给学生的印象及相关诗句。

3、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相关材料汇集)二、学生朗读全诗,并初步体会诗歌:1、一读诗歌。

这首诗歌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歌相比在形式上什么特点?(引出“楚辞”的定义和特点。

《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对《离骚》创作缘起的解说,并借用《史记》和《四库提要》中的相关资料。

2、再读诗歌。

注意“兮”的语气。

三、赏读诗歌,体会人物形象3、三读诗歌。

诗歌当中的哪些描述与你意想当中屈原的形象是相似的?4、诗歌当中有两个“恐”字,他们怎么解释?从诗的前面两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的屈原的形象,他还在“担心”什么?(时光的流逝,汲汲以修:君王老去,积极预政)5、屈原是内修外美,有着崇高理想的诗人,也是忠君爱国,力图致君尧舜的政治家。

为了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请同学欣赏本文之后的一个语段。

(“昔三后……夫惟灵修之故也”)四、读完这首诗之后,感觉它的较大艺术特点是什么?(香草、美人的比喻;浪漫风格)五、齐读结束六、作业1、背诵全文2、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这些谋臣策士中如苏秦、张仪等人都是在本国不得志的情况下离开故土,而在异国有所作为。

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精选9篇)

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精选9篇)

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精选9篇)高一语文教案《离骚》教学设计篇1[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背诵全诗。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离骚》备课教案(精选10篇)

《离骚》备课教案(精选10篇)

《离骚》备课教案(精选10篇)《离骚》备课教案篇1一、课文悟读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古流芳、万代传诵。

其人、其文同在中国和世界人格和文学的境地树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丰碑。

其抒发情怀、叙写心境的长诗《离骚》当是其中最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高阳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从天而降;皇赐之名正则,授之字灵均。

像屈原这样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谓稀而又少。

然而,即便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斗,落入污秽遍地的肮脏环境中,也难彰其美。

一个爱国爱民的王室重臣,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进谏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落了个“朝谇而夕替”的可悲结局。

令人痛惜!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由此可见其行文的背景及感情的基调。

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离骚》的主体,也是它的精华。

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或忧郁悲哀或仰天长啸或低头苦吟的诗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阴霾蔽日、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环境里苦吟诗人热血的冲涌、脉搏的跳动;仿佛可以谛听到使人悲郁感怀、哀国哀民的无奈叹息;仿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真实写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铮铮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他恪守清白、保全节操的有力呐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坚守志向、忠贞不移的坚定信念……凡此种种,都足以使我们对这位千古诗圣赞叹不已,敬仰有加。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但诗人却能在那样的悲哀中坚守着“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的信念。

《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 了解《离骚》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离骚》中的典故和用词技巧。

2. 掌握《离骚》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理解作者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离骚》的典故和用词技巧以及思想内涵。

难点:理解作者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学生听讲: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离骚》的背景、历史意义以及典故和用词技巧。

2. 分组合作+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听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加深对《离骚》的理解。

3. 个别指导+学生写作: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

四、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离骚》的背景和历史意义1. 通过讲解西周末年的政治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以及《离骚》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影响。

2. 教师讲解《离骚》的文字特点和用词技巧,例如:平仄、平水韵、震声、借指等。

3. 分组合作+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离骚》中的典故和用词技巧,并能上台发言。

第二课时:《离骚》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1. 通过讲解《离骚》的艺术特点,例如:丰富的想象、别致的构思、动人的情感,让学生了解《离骚》的艺术价值和地位。

2. 教师对《离骚》中的思想内涵进行梳理和解读,例如:超脱尘世、崇尚自由、叙事自传、哲思感悟等。

3. 分组合作+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离骚》中的思想内涵,并能上台发言。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及创作1. 教师选取《离骚》中的片段,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 分组合作+学生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文学鉴赏,对《离骚》中的片段进行分析、评价和收获,并能上台发言。

高一新课改必修一离骚优秀教案1

高一新课改必修一离骚优秀教案1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 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 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 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 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 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

原 作品影响:

1.开创了文人为诗的时代 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
作 3.开创了重梦想的浪漫主义诗风
品 4.忧国忧民的理想主义精神
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作楚声,记 楚地,名楚物,故可谓 之“楚辞〞.
—【宋】黄伯思
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 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 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 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 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 的标志。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 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 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 色彩。
进谏不纳被贬
忧国忧民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王荒唐没有准那么
为何不被君主小人所容?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 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如果你面临屈原的这种人 生困境,你会怎么办?
屈原是怎样选择的,哪些 句子说明心志,请把它们 找出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写自己虽然遭到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洁行,而不管别人如何对待〕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重申自己“好修〞为乐,即使为此遭受极刑也绝不改变〕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引导学生产生对《离骚》的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介绍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特点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问答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离骚》的背景和作者1.4.2 提问:学生对《离骚》的了解和兴趣1.4.3 讲解: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1.4.4 讨论: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第二章:诗篇概览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离骚》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2.2 教学内容分析《离骚》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探讨《离骚》的艺术特色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离骚》的结构和主要内容2.4.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2.4.3 讨论:学生对《离骚》的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受第三章:词句解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离骚》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掌握《离骚》的语言特点3.2 教学内容解析《离骚》中的重点词句分析《离骚》的语言特点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解析《离骚》中的重点词句3.4.2 分析:《离骚》的语言特点3.4.3 讨论:学生对《离骚》的语言特点的理解和感受第四章:意象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离骚》中的主要意象引导学生感受《离骚》的意境美4.2 教学内容分析《离骚》中的主要意象探讨《离骚》的意境美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4.4 教学步骤4.4.1 讲解:分析《离骚》中的主要意象4.4.2 分析:《离骚》的意境美4.4.3 讨论:学生对《离骚》的意境美的理解和感受第五章:作品欣赏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离骚》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5.2 教学内容欣赏《离骚》的文学价值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5.4 教学步骤5.4.1 讲解:《离骚》的文学价值5.4.2 分析:如何欣赏古典文学5.4.3 讨论:学生对《离骚》的欣赏和感受第六章:文化背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骚》产生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在《离骚》中的体现6.2 教学内容分析《离骚》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探讨传统文化在《离骚》中的体现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6.4 教学步骤6.4.1 讲解:《离骚》产生的文化背景6.4.2 分析:《离骚》中的传统文化元素6.4.3 讨论:学生对传统文化在《离骚》中的理解和感受第七章:伦理思想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骚》中的伦理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7.2 教学内容分析《离骚》中的伦理思想探讨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7.4 教学步骤7.4.1 讲解:《离骚》中的伦理思想7.4.2 分析: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7.4.3 讨论:学生对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理解和感受第八章:审美鉴赏8.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欣赏《离骚》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培养审美鉴赏能力8.2 教学内容分析《离骚》的审美价值探讨如何培养审美鉴赏能力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8.4 教学步骤8.4.1 讲解:《离骚》的审美价值8.4.2 分析:如何培养审美鉴赏能力8.4.3 讨论:学生对《离骚》的审美鉴赏和感受第九章:创作启示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离骚》中汲取创作灵感9.2 教学内容分析《离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探讨如何从《离骚》中汲取创作灵感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9.4 教学步骤9.4.1 讲解:《离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9.4.2 分析:如何从《离骚》中汲取创作灵感9.4.3 讨论:学生对从《离骚》中汲取创作灵感的理解和感受第十章:课程总结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离骚》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10.2 教学内容回顾《离骚》的学习内容总结学习收获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总结、分享的方式进行教学10.4 教学步骤10.4.1 讲解:回顾《离骚》的学习内容10.4.2 总结: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感受10.4.3 分享:学生之间交流学习收获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第一章课程导入中“讲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理解《离骚》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这是理解整首诗的基础。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3)能够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掌握相关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深入领会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离骚》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读《离骚》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深入分析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离骚》,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利用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楚国风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2)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离骚》的意境。

2. 启发式教学:(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离骚》的内涵。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篇一:《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教案屈原【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

”——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

”——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句间——语意未竟;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2. 掌握《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4. 欣赏《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5.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离骚》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3. 《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 《离骚》的古代文言文理解。

2. 《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

2. 学生教材《离骚》。

3. 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和对楚辞的贡献。

2. 介绍《离骚》的文学背景和创作背景。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离骚》全文,理解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三、结构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结构,划分章节和段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象征手法和意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

2. 学生举例说明并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艺术欣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离骚》的韵律美和艺术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离骚》的文学创作实践,如写一篇以《离骚》为灵感的现代诗。

2. 学生进行《离骚》的深度阅读,如研究屈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评论。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导入、阅读理解、结构分析、象征手法和意象分析、艺术欣赏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离骚》。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离骚》的古代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六、教学内容:深入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1. 教师简要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屈原的生平遭遇。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分析《离骚》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 离骚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5篇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 离骚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5篇

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离骚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5篇离骚一文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民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5篇离骚教学设计及板书离骚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过程:篇一【导入语】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叫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那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传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才设立这个节日的。

屈原在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而死。

楚国百姓知道后,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争相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后来就演变成划龙舟的习俗。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又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liagrave;n﹚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方法,这样就发展成粽子了。

另有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就发展为在这一天要喝雄黄酒。

从这里可以看出,屈原被楚国人民乃是全国人民敬仰了两千多年。

那么,为什么他如此受人爱戴呢?从这节课开始就让我们来了解他,了解他的作品。

【《楚辞》介绍】提起屈原,我们就会想到《离骚》,想到《离骚》,我们就会说那是《楚辞》,一种与《诗经》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是楚辞呢?1、楚辞的定义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体。

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了。

2、楚辞的来源﹙如时间紧迫,此部分内容不讲﹚①楚辞的形式,从直接的因素来说,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但歌谣是用来唱的,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

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在于篇幅较长,如《离骚》、《招魂》、《天问》,另一方面,它是不歌而诵的,但又不像散文那样的读法,而是用一种吟唱式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4篇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3、重构屈原形象;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屈原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

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

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

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

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

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离骚教案(精选多篇)

离骚教案(精选多篇)

离骚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2021离骚教案《离骚》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多媒体出示对联一副请判断这副挽联是悼念谁的?并说明理由。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提示:①“招魂”“九歌”都是屈原作品的名字。

②屈原作品中多写到“香草”。

③“三户地”是“楚地”的别称项羽曾说“楚虽三户亡秦必矣”。

④“呵壁”“湘流”屈原曾经被流放到湘水一带。

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浪漫的句式 1.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 2.“兮”字助势,使得诗句宛转 纡徐,富于抒情色彩。
“兮”字的意味
★构成诗歌多变的节奏
★强烈的咏叹抒情色彩, 抒发悲愤激怨的悲剧情绪 ★构成反映荆楚文化的自由 浪漫精神的文化元素
(四)、浪漫的想象 纵横驰骋的想象,铺陈描叙的写法, “香草美人”的比兴构筑出一个瑰奇幻 丽的艺术境界。 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 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 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 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 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五)、浪漫的精神 义无反顾的人生之路
“亦余心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 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 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 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 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 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 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 自投汨罗以死。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 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 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 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司马迁《屈原列传》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 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 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 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 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 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 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 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 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 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 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 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
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
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
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
手法来塑造形象。
(一)、浪漫的语言 讲究文采,喜爱铺陈,华美 艳丽的辞藻使得诗 歌色彩秾丽炫 目。
(二)、浪漫的手法 1.“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 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 对比。 2.全诗中各种比兴手法构成完整 的系统,连缀成一个华美的深远的 整体境界。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 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 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 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抒 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 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的写 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 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 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 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 在情理之中。
中 韩 端 午 申 遗 之 争
赛 龙 舟
韩国江陵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
离 骚
黑夜给了他光明的眼睛
他用它寻找救国的希望
尽管他的理想破灭了 可他的精神却永垂千古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 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 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出身于楚国 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在政 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群小 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 逐。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 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 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如果你面临屈原的这种人 生困境,你会怎么办?
屈原是怎样选择的?
屈原是如何表达自己 这种人生理想的?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於君。
概括屈原形象:
忧国忧民 坚持真理 洁身自好 嫉恶如仇 忠贞不移
浪漫主义是文艺பைடு நூலகம்基本创作方法之
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
文 章 结 构
第一节: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
愿同流合污。
第二节: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
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 的爱国热情。
“离骚”者,犹离忧也。
——从课文中看,屈原遭遇了
怎样的忧愁?
忧:
民生疾苦 进谏不纳被贬 君王荒唐没有准则 小人嫉妒“谣诼”
忧国忧民
为何不被君主小人所容?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
屈 原 的 作 品
作品影响: 1.开创了文人为诗的时代 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
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
4.忧国忧民的理想主义精神
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作楚声, 记楚地,名楚物,故 可谓之“楚辞”.
——【宋】黄伯思
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 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 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 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 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 “兮”,可视为一种重要 的标志。这些诗歌运用楚 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 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