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合集下载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2.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 群密度, 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 诱剂的方法来治理, 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的治理主要是 达到 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D.改变昆虫的年龄组成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3、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 近几十年来, 急剧增长, 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巩固练习
4、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 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 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 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 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 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群羊是 A.六个种群 B.一个种群 A.六个种群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老年 成年 幼年 稳定型年龄组成 ②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 稳定型: 的个体数比例适中。 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在一定 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近 衰老死亡的个体数。 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群中 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四、年龄组成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一般分三种类型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种群(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本节聚焦
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A) 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群落的结构单元名词解释

群落的结构单元名词解释

群落的结构单元名词解释群落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相互关联的生物群体。

群落可以是由植物、动物或者两者共同组成,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基本单位。

1. 种群种群是群落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之一。

它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理范围内的个体聚集,具有相同的基因类型。

种群的大小、密度和分布等特征会受到环境因素和相互作用的影响。

种群的数量、结构和动态变化直接影响了群落的组成和稳定性。

2. 共域共域是指不同种群之间在空间上具有重叠的范围,也可以理解为它们共享的生境范围。

在共域内,不同物种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和共生等。

共域的大小和形状有助于了解物种的空间适应性和资源利用策略。

3.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所占据的特定生活方式和所处的特定位置。

它包括物种对资源的需求与利用、对环境条件的适应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各不相同,它们共同组成了群落中的生态位空间,并共同形成群落内的生态位结构。

4. 优势种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数量相对较多、生物量较大、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的物种。

优势种往往在群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群落的形成和维持具有显著影响。

其存在可以限制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殖,从而塑造整个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5. 共生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关系。

它可以分为互惠共生、寄主共生和共生关系中的多样性。

共生关系在群落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时可以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

6. 食物链食物链是描述物种之间能量和物质传递关系的模型。

它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等组成部分。

食物链揭示了不同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展示了群落内物种的能量流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链条。

7. 群落结构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组分之间的相对比例和空间分布格局。

它反映了群落的组成特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分配等信息。

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动态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及其基本特征名词解释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3、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4、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5、最大出生率:是指理想条件下中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6、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7、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上到下表示不同的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8、生命表:用来呈现和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加入了mx栏,即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

9、同生群: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一组个体称为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10、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天数。

11、净增殖率(R0):存活率lx与生殖率mx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

12、K-因子分析:根据连续观察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k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2)(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2)(1)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2课时) 学案编号13编制:程方艳 审核:张同省 校对:王曼【学习目标】1.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自学质疑】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成立的条件?增长情况?N t =N 0λt N 0 :含义? λ:含义?在此过程中增长率如何变化?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出现的原因: K 值:又叫?k/2处:此时种群增长速度?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是否总能稳定在K 值?为什么? 在此过程中增长率如何变化?【矫正反馈】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 年后种群数量为N t =N 0λt (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 )B .K 值是固定的C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 .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2.从理论上分析,草原灭鼠应注意避免鼠群增长曲线处于“S”型曲线的 ( )A .即将增长的水平B .1/4K 的水平C .1/2K 的水平D .K 的水平 3. 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 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 ,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4.下种群的增长曲线。

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h 、12 h 、24 h 换一次培养液。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B .造成⑤的K 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 的变化等C .K 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D .曲线②表示每12 h 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5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右图甲曲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右图乙曲线)。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1)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一课时)学案编号12编制:程方艳 审核:张同省 校对:万晓涛【学习目标】1.识记种群的概念2.列举种群的特征3.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自学质疑】种群 1. 概念: 2.条件:“三个一”即同一地点、同一物种和一群个体。

概念:年龄结构 类型: 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预 测概念:3 特征 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调查方法:①标志重捕法②样方法 影 响 概念: 性别比例 意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矫正反馈】1.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A .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B .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C .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D .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 2.近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 ( )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 C.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 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 3.a 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 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 和b 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种群,一条鲤鱼4.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的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比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5.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 ) A .越来越大 B .相对稳定 C .越来越小 D .绝对不变 6.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 A .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B .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C .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D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7.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 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8.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 )A .种群处于衰退期B .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 .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D .群落结构太复杂 9..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棉铃虫中的雄性个体,则该种群的密度会( ) A .明显增大 B .明显减小 C .相对稳定 D .先增后减10.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右图所示曲线。

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均匀分布(hyperdispersed)
• 种群内的各个体在 空间的分布呈等距 离的分布格局。 • 引起均匀分布主要 原因:是由于种群 内个体间的竞争
成群分布(aggregate)
种群内个体在空间分布 极不均匀,呈块状或成簇、 成群分布。
2、种群统计学 • 种群密度: • 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 • 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
②K-因子分析
根据观察 连续几年的生 命表系列,我 们就能看出在 哪一时期,死 亡率对种群大 小的影响最大。
③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是以年龄为横坐标,存活的相对数 为纵坐标构成的曲线。横坐标以相对年龄(即平 均寿命的百分比)表示,以便比较不同寿命的动 物。
A:种群在接近生 理寿命之前死亡率 很低;B:每时期 死亡率基本保持不 变(期死亡 率很高,一旦固着 于合适的基底,死 亡率就很低)。
自然种群只有在食物丰盛、没有拥挤现 象、没有天敌等等条件下才能表现出短时间 的指数式增长。 如浮游植物的水华期、害虫的爆发或细 菌在新培养基中的生长。
赤 潮
水 华
上述种群 的增长形式, 称为几何级数 式增长。以时 间为横坐标, 个体数为纵坐 标作图,曲线 呈“J”型,所 以指数式增长 模型又称为“J” 型增长模型。
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1)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以色列Bodenheimer,研究对象为昆虫。认为气候因 子是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反对自然种群处于稳定平 衡的概念,强调野外种群的不稳定性。 (2)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澳大利亚Nicholson,捕食、寄生和竞争对种群调节起 决定性作用。 Pitelka和Schultz提出了营养物恢复学说(nutrient recovery hypothesis)。

苏教版苏教版必修3第3章教材分析

苏教版苏教版必修3第3章教材分析

必修3第3章教材分析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内容简介本章由3节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生物群落的构成、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介绍种群的概念、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第二节介绍生物群落的概念、组成以及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第三节介绍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和原因以及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本章主要活动有: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志重捕法;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分析两种草履虫之间的竞争现象;观察小型环境中生物群落的演替;研究不同生态位的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放眼社会,“退耕还林与生态保护”。

内容地位以生态学为代表,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4个层次上寻求生命系统的奥秘,是现代生物学发展的宏观方向。

生态学按研究对象的层次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本章内容与前后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调查池塘生物群落的构成”和“观察小型环境中生物群落的变化”的活动及“不同生态位的植物结构是否有差异”研究性学习中,都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并能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在“调查池塘生物群落的构成”活动中,需要有关植物的结构和光合作用的知识做基础;本章讲述的种群、群落的知识,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态的基础。

教学特点本章内容属于宏观生物学,学生在生活中有接触,但没有相关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因此教师可从周围环境中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题或讨论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或讨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本章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种群的增长。

对于这些教学内容,应当尽量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避免单纯地讲述概念。

本章安排了7个活动,教师可根据各个活动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生态系统章节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生态系统章节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种群与群落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或空间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例:判断下列实例能否构成种群,是的打√,不是的打×。

1)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 ( ) 2)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 ( )3)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 ( ) 4)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 )二、生物群落的概念: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有多种种群的集合体,即。

群落是由一定的、和种群组成。

例:判断下列实例能否构成群落,是的打√,不是的打×。

(1)一个池塘中所有鲫鱼() (2)一个池塘中所有鱼、虾()(3)一个池塘中所有动物() 4)一个池塘中所有动物和所有植物() (5)一个池塘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种间互助:互利共生种间斗争:包括竞争、捕食、寄生三、生物群落的结构:1、形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

2、类型:主要包括结构和结构。

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宜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

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

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水平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特别提示】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从上到下依次分布的植物是:高山草甸、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
定型;丙种群中幼年个体最少,而老年个体 最多,应属衰退型。 【答案】 A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探规寻律】 类 型 增 长 型 稳 定 型 衰 退 型 年龄结构曲 线
三种年龄结构曲线比较 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出生率大 种群密 于死亡率 度增大 出生率等 种群密 于死亡率 度稳定
年幼个体 数大于年 老个体数
②把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
种群必须具有一定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
和时间的种群不存在。 ③把握种群的特征:种群具有数量特征、空间 特征、遗传特征。 a.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具有 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b.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累加,个体与种 群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个体层次到 种群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 因素,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 依据。 (1)年龄结构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2)相同年龄结构情况下 ♀>♂→种群密度增长快 性别比例♀≈♂→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种群密度增长慢
第________年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
在迁入第________年后开始的。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
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 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 (5)种群迁入第二年,增长明显加快的主要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群落的演替

苏教版教学教案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苏教版教学教案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A. a×16n C. a×8n B. a×16n-1 D. a×8n-1
6、右图表示某种群数量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从图 中可以看出该种群的K值 100 为____,该种群在 c ____点处增长速度最快。
种 群100 的 75 个 50 体 数 25 量 0
b c d
a
时间
7、某湖泊最多容纳鲫鱼种群量约3000吨,经取 样调查,该湖泊中现有鲫鱼2000吨,为使该湖 泊中鲫鱼有最大增长速度,现在应捕捞多少吨 鲫鱼为宜( A ) A. 500吨 B. 1000吨 C. 1500吨 D.不能捕捞
第三章
生 物 群 落 的 演 替
生物必修3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三、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一、种群的特征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即具有一定 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可以相互交配并 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类群,是生物的 繁殖、遗传和进化单元。
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 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注意:
①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 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②标记技术:
•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 的正常活动;
•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
•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 能过分醒目。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 a、概念: 出生率: 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 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占该 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a、概念: 迁入率:单位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 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1.2种群的增长规律

3.1.2种群的增长规律
3.1.2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种群的增长规律
本节聚焦
1.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B) 2.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A)
湖南洞庭湖人鼠大战 灭鼠以吨计算
2007年07月10日10:18 三湘都市报 上万只老鼠在湖水中成群结队向岸上进发,这种我们看来只可 能在电影看到的场景,不久前却在我们的身边真实上演了。进入汛 期以来,一场10多年来最严重的鼠患灾害日前在洞庭湖打响。 益阳市大通湖区位于洞庭湖畔。当地群众沿大堤打老鼠,一棒 打去,能打死两三只;一铲子拍下来,能砸死七八只。还有人干脆 用平时捕鱼的网捉老鼠,一网能网住几公斤。大通湖区统计数据显 示,从6月21日开始,全区共捕杀90多吨老鼠,约225万只。
时间/min
一、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 学形式。
设:某种群起始数量N0 ,每年以一定的 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那么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 N 1= N 0λ 种群 数量 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t是多少?
N t= N 0λ
t
如果用坐标来表示,横轴表示时间,纵 轴表示种群数量,种群的增长曲线有什么特 点?
食物不足 空间有限 种内斗争 天敌捕食 气候不适 寄生虫 传染病等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在不利 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思考
怎样做才是最有效的灭鼠措施?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提示: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 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 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 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 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在生物学中,种群与群落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群体。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一个种群通常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种属性和遗传特征。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繁殖、遗传和演化等基本生态过程。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非常重要。

种群的数量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压力、生殖能力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常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周期性循环、指数增长等。

种群还具有空间分布特点。

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种群的个体分布通常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

聚集性的形成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个体聚集在一起有助于资源的利用和交流,并提高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二、群落群落是由多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群体。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群落的结构和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相互作用,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丰富度,越高的物种多样性意味着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方面,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一方面,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

植物地理重点

植物地理重点

种群的概念(1)种群(population):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个体与种群动态从进化论观点看,种群是一个演化单位(2)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①数量特征(密度和大小)②空间分布特征:分布格局③遗传特征:选择、基因流、突变和遗传漂变。

(3)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例如捕食者与猎物、寄生物与宿主等)的相互作用。

种群动态种群动态(Population dynamics) 主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动规律,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

(1) 种群密度⏹密度(density):指单位面积(体积)上的生物个体数量。

一般以样方法直接计数统计种群的密度。

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的区别:✓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的个体由一个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成,各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

✓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的个体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modules)组成。

(2)种群结构种群密度是描述种群结构的基本参数,种群结构指标包括种群大小(密度和分布)、种群年龄、性别等;影响种群大小的种群基本参数(初级种群参数) :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immigration)、迁出(emigration);影响种群大小的次级种群参数:年龄分布(age distribution)、性别比(sexual ratio)、种群增长率(population growth rate)、分布型(pattern of distribution)。

(a)种群年龄结构(分布):不同年龄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b)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状态或分布,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3) 种群增长种群增长类型及其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非密度制约型增长density-independent growth)(a)种群离散增长模型Nt+1= λNt 或Nt= N0λt即:lg Nt = lg N0 + t lgλλ:周限增长率(finite rate of increase), λ=N1/N0种群离散增长模型的假设:种群世代不相重叠,增长是不连续的(即离散型增长);种群增长是无界的,即种群增长不受资源、空间等条件限制,无限增长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种群没有年龄结构。

种群生态学1种群的概念

种群生态学1种群的概念


mortality) –实际死亡率(realized mortality)
✓ 迁入和迁出率
种群次级参数:性比(sex ratio) 、年龄分布(age
structure) 、种群增长率(population growth rate)、分布型(pattern of distributipn)
单位是面指积指任、种何单群生位单物体位种积时群或间产单内生位死新生亡个境的体中个的个体能体数力目或。 的数速目率。。
(一)种群的密度 数量统计中,种群大小的最常用指标是密度。 进行统计前,要确定被研究种群的边界。
小种群边界明显,易于确定; 大种群由于连续分布,边界不清
密度通常以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表示, 也有应用每片叶子、每个植株、每个宿主为单位的。
大体分为绝对密度统计和相对密度统计两类。 绝对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则只能获得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例
若 S2/m=0,属均匀分布; 若 S2/m=1,属随机分布; 若S2/m>1,属成群分布。 成群分布又可进一步按群本身的分布状况划分为均匀 群、随机群和成群群。
练习:
在调查某片大型雪松林的分布型时,随 机取了10*10米2六个样方,每个样方中 的个体数目分别为24, 26,35, 23, 30,36株,请你判断该片雪松林的种群 分布型?
❖ 原始密度(crude density) :单位空间内个体的数量。 ❖ 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生物实际占有空间内的个体
数量。 ❖ 生理出生率(physiological natality):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
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又称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 ❖ 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 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量,它受生殖季节、一年生殖次 数、一次产仔数量、妊娠期长短和孵化期长短、以及环境 条件、营养状况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影响,又称实际出生率 (realized natality)。 ❖ 生理死亡率(physiological mortality ):最适条件下,所有 个体都因衰老而死,这种死亡率称生理死亡率,又称最小 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 。 ❖ 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一定条件下,种群实际 的死亡率,又称实际出生率(realized)。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定义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定义

文章标题:探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定义与关系一、引言在生态学领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几个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下面我们将从个体开始,逐步深入探讨这几个概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个体的定义与特点1. 个体指的是一个生物体,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具有一定的生长、代谢和繁衍能力。

2. 个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基本的生物单元角色,其健康状况和数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个体的存活和繁衍需要受到适宜的环境和资源条件限制。

三、种群的定义与特点1. 种群是指生态学上一定地理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2. 种群中的个体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繁殖、竞争和协作等。

3. 种群数量的增减和变化不仅受到生物自身的特点,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四、群落的定义与特点1. 群落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有机联系的生物总合。

2. 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之间相互依存,通过捕食、共生、共存等方式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3. 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因素、物种之间的竞争和共生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五、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特点1.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稳定的生态整体。

2. 生态系统包括了各种生物群落以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水文环境、大气环境等。

3.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循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是维持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六、生物圈的定义与特点1.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水、陆和空气中由生物所占据的全部部分。

2. 生物圈中包括了各类生物种类以及它们所处的各种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3.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命的集合体,其中不同的生物体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七、总结回顾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016江苏小高考生物复习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2016江苏小高考生物复习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菌数(个 / 毫升) 80小格内菌数 80 6 6 4 10 稀释倍数 每小格平均菌数 4 10 稀释倍数
37
35
血球计数板
36
每个样品重复计数 2-3次,取其平均值,按 下式计算样品中的菌数。 刻度为25×16(大格)的计数板: 100小格内菌数 6 6 菌数(个 / 毫升) 4 10 稀释倍数 每小格平均菌数 4 10 稀释倍数 100 刻度为16×25(大格)的计数板:
Page
24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例:大肠杆菌有很强繁殖能力,大约20min 繁殖一代,先将100个大肠杆菌放入发酵罐 内培养,求2h后大肠杆菌的数量是多少?
20min 40min 60min 80min 100min
1、模型:Nt=N0λt
说明:各个部分的含义是什么?
举例:澳洲野兔 24只 6亿/一个世纪
Page
26
11月29日,成群的蝗虫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 的富埃特文图拉岛上飞舞
Page
27
野葛在美国南方各州疯狂蔓延,泛滥成灾,甚至大有继续北上之势,触角最北端已伸到新泽西州 野葛获得了两个新外号,第一个外号是“吃掉南方的攀援植物”,第二个外号是“绿色危险物”。
Page 28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34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 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共4组实验, 用1 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 口.在25度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 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 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请分析 回答以下问题。
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 B 组、 A 组 和 D 组的结果。
Page
25

管理

管理

2、群落的变化
群落的变化基本形式有三种:季节性变化、年
际变化和演替。
季节性变化也称群落的季相。在一年内随着气 候有规律地的变化而发生的群落外貌上的更替 变化,称为季相更替。 不同气候带群落的季相表现得很不一致。
温带草原群落季相更替最明显。
动物的种群季节变化,常称为季节消长。 昆虫的季节消长也因气候条件的改变而不同。 土壤中的动物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在动物地理学的研究中,库加金(1959)根据 动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划分出三类群 落成员型:优势种、普通种和稀有种。 优势种(个体数占总个体数>10%以上):在群 落中种类少,每个种的个体数量多,可代表群落 特征。 普通种(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1-10%):有人改 称常见种(陈鹏,1963)在群落中占有一般的地 位,是群落中的常见种类。 稀有种(个体数占总个体数<1%):在群落中种 类多,但每个种的个体数少。
撂荒地演替条件:耕作时间的长短、受杂草感 染的强弱、生荒草种来源的远近、腐殖质层的 厚薄。
(四)群落的分类 1、植物群落分类
植物群落学分类原则是植物群落的综合特征, 它包括植物群落本身特征以及与生态条件的联 系,其具体依据为: 1)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或指示种
2)外貌和结构:生活型
3)生态地理特征:生态地理因素
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取决于生境小气候和食物, 并受植被的成层现象所制约。 生物群落的地下也有成层现象。
③水平结构 不同生物在水平方向的配臵状况或水平格局。
一个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比例,在水平
方向上的配臵,往往是不均匀的,因而造成群落
内的斑块状分布。这种斑块在不同植物的数量
比例、郁闭度、生产力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每个斑块就是一个小群落。它们彼此组合,形 成群落的镶嵌性。

【课堂新坐标】2012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 苏教版必修3

【课堂新坐标】2012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 苏教版必修3
1.种群的特征(A) .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的数量变动(B) 3.群落的结构特征 .群落的结构特征(A) 4.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B)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C) 6.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 .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B)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的特征: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其中种群的数 .种群的特征: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 量特征主要有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迁入和迁出、年龄结构和 量特征主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 、 、迁入和迁出、 性别比例 _________等 _________等。 3.种群密度 .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是种群结构 概念: 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________ 概念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 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最基本的参数。 最基本的参数。 (2)常用的测定方法 常用的测定方法 植物: 样方法 。 ①植物:________。 动物: 不断移动位置的使用 不断移动位置的使用__________。 ②动物:a.不断移动位置的使用标记重捕法 。 b.活动范围小的使用样方法。 .活动范围小的使用样方法。
8.研究种群特征的意义 . 种群数量的变化 (1) _______________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出生率和死亡率 (2) 影 响 种 群 数 量 变 化 的 主 要 因 素 有 _______________ 、 迁入率和迁出率 ;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年龄结构 、 性别比例 。 __________。 (3)实践意义:珍稀濒危生物的保育,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和有效控 实践意义: 实践意义 珍稀濒危生物的保育,有害生物的监测、 以及_________的监控等 的监控等。 制,以及 人口数量 的监控等。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1. 1.建立生物科学中的数学模型 (1)在对种群动态进行 分析、预报、决策和控制 的研究过程中,离不 在对种群动态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研究过程中 的研究过程中, 在对种群动态进行 分析、预报、 开数学知识的应用,而建立__________是这一过程的关键 是这一过程的关键。 开数学知识的应用,而建立 数学模型 是这一过程的关键。 (2)建立动植物种群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是为了阐明 建立动植物种群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是为了阐明 自然种群动态变化的规律及其调节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数量增长的“ 型曲线 (1)理想条件:____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理想条件: 条件充裕、 理想条件 食物和空间 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学公式:__________。 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 Nt=N0·λt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设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地总数中的 标记比例相等,求N
N = n(重捕个体数)×M(标记ຫໍສະໝຸດ 体数)m(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例: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 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 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 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 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 头。 请回答下列问题:

O
时间
•种群数量连续增长; •增长率(λ)不变。
例1:实验室培养一种细菌,给予充足的营 养物质等条件,该细菌每20分钟繁殖一代, 则一昼夜后一个该细菌将发展成个体数为
__2_7_2__个的细菌种群。
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 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 比率。
死亡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 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
迁入率:单位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1、理想情况:
•条件: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
•建立数学模型:
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亲 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λ)都保 持不变,且世代间不重叠,那么该种 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Nt为多少?
Nt= N0λt
1、理想情况
Nt= N0λt



“J”型曲线
➢稳定型
•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_比__例__相__当____; •出生率和死亡率__大__致__相__等___; •种群的密度会在一__段__时__间__内__保__持__相__对__的__稳__定___
➢衰退型
•幼年个体__较__少___,中老年个体__较__多___; •死亡率__大__于___出生率; •种群的密度会__越_来__越__小_____。
迁出率:单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4、年龄结构:
(1)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 体数量的比例。
(2)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增长型
•幼年个体_较__多____,老年个体_较__少____; •出生率_大__于____死亡率; •种群的密度会_在__一__段__时__间__内__越__来__越__大____。
(3)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对种群数量有很大影响。
5、性别比例: (1)概念: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三)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决定
年龄组成
预测
种群 密度
直接影响
种群数量
影响 性别比例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平均密度估算 种群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例:在调查某种植物的密度时,共选取 了k个样方,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分别为 n1,n2,n3…nk株,每个样方的面积均为s 平方米,则该种群的密度为多少?
(n1+n2+n3+…+ nk)÷/(ks)
•标记(志)重捕法(动物)
例:要调查某地某种群数量(N), •捕获一部分个体(M) (标记个体数) •重捕个体数(n)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
(二)种群特征 •个体特征:寿命、性别和年龄等。
•种群特征:
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等。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
全部个体的数量。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测定方法:
•样方法(植物) 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三、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一、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 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例 (多选):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___A__C_。 A、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 C、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1)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__9_6____
(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 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
相比可能会偏___高____。
注意: ①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
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②标记技术:
•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 的正常活动; •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 •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 能过分醒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