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2.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 群密度, 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 诱剂的方法来治理, 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的治理主要是 达到 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 D.改变昆虫的年龄组成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3、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 近几十年来, 急剧增长, 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巩固练习
4、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 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 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 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 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 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群羊是 A.六个种群 B.一个种群 A.六个种群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老年 成年 幼年 稳定型年龄组成 ②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 稳定型: 的个体数比例适中。 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在一定 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近 衰老死亡的个体数。 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群中 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四、年龄组成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一般分三种类型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3.1.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种群(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本节聚焦
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A) 1.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课时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1
课时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一)★飞天杖人类目前面临的生存危机,其根源就在于人口种群的急速增长与有限的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
世界人口长期以来迅速增长,主要是由于人类能够不断地开发新能源,并提高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等手段,适当的提高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最大负荷量。
但环境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假如人口数量增加到一定的值,将会引起生物圈的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如何科学地控制人口增长率,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呢?★精华地一、种群的概念:生态学上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种群虽然是由个体组成的,但是种群的特征和个体的特征并不完全相同。
二、种群特征: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布局和遗传特征等。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的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参数。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可变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2)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种群的调查。
假设该种群的总数为N,则N= 重捕总个体数×当初标记的动物数目重捕动物中有标记的个体数2、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主要有三种类型:(1)增长型:种群中幼体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的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 考点 种群的特征(含解析)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考点58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项目定义特点或意义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①类型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初次捕获标记数M个体总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
考向一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参考答案】B技法提炼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3)柱形图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时1)
3.1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一课时)学案编号12编制:程方艳 审核:张同省 校对:万晓涛【学习目标】1.识记种群的概念2.列举种群的特征3.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自学质疑】种群 1. 概念: 2.条件:“三个一”即同一地点、同一物种和一群个体。
概念:年龄结构 类型: 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预 测概念:3 特征 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调查方法:①标志重捕法②样方法 影 响 概念: 性别比例 意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矫正反馈】1.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A .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B .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C .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D .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 2.近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 ( )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 C.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 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 3.a 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 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 和b 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D.种群,一条鲤鱼4.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的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比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5.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 ) A .越来越大 B .相对稳定 C .越来越小 D .绝对不变 6.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 A .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B .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C .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D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7.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 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8.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选项中与之无关的是( )A .种群处于衰退期B .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C .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D .群落结构太复杂 9..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棉铃虫中的雄性个体,则该种群的密度会( ) A .明显增大 B .明显减小 C .相对稳定 D .先增后减10.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进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右图所示曲线。
3.1.2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2.右图表示某种群数量随 种100 时间变化的曲线,从图中 群 75
a b
可以看出该种群的K值为
的 50 个
c
_1_0_0_,该种群在
体 25
d
__c__点处增长速度最快。 数 0 量
时间
3.某湖泊最多容纳鲫鱼种群量约3000吨,
经取样调查,该湖泊中现有鲫鱼2000吨,
为使该湖泊中鲫鱼有最大增长速度,现在
四、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 ,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生物必修3
2、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
栖所、配偶等而发生斗争。
生物必修3
练习
1、某生态学家考察某草原后,认为未来几年, 该草原鼠害将非常严重,该生态学家作出这样预
测的依据是( B )
A.鼠群的数量和密度 B.鼠群的年龄结构 C.鼠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和迁出率
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 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D
时间/天
种
种
种
种
群
群
群
群
增
增
增
增
长
长
长
长
率
率
率
率
时间/天 A
时间/天 B
时间/天 C
时间/天 11 D
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它就
种
是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群
数
量 “J”型曲线
K (环境允许最大值)
“S”型曲线
0
时间
12Leabharlann 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的富埃特文图拉岛上飞舞
Page 4
野葛在美国南方各州疯狂蔓延, 泛滥成灾,甚至大有继续北上之势。 Page 5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习题
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种群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解析:选C。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这些物种不是随机聚集在一起,而是通过种间关系联系起来的。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很多,除丰富度外,还有空间结构等。
2.(2012·吉林一中高二检测)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解析:选C。
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无关。
不同群落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3.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包括()①年龄组成②种间关系③种群密度④垂直结构⑤水平结构⑥物种多样性⑦优势种⑧物种丰富度10出生率和死亡率⑨性别比例○A.①②④⑤⑥⑧ B.②③④⑤⑦⑧C.②④⑤⑥⑦⑧D.④⑤⑥⑦⑧⑨解析:选C。
群落层次上研究的内容有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各种群占据的位置、群落的分布范围和边界等。
其中的①③⑨○10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
4.下图为四种生物种间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A.③④①②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解析:选C。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如图③;大小两种草履虫为竞争关系,如图②;狐与兔之间属于捕食关系,如图①;细菌与噬菌体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如图④。
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选C。
种群知识点总结手写模板
种群知识点总结手写模板一、种群的定义和特点种群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相同物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是自然界中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种群有自己的数量、密度、分布、结构、增长率、种群遗传结构和适应性等特点。
1.1 种群的数量种群数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区域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数量可以根据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发生变化。
种群数量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会受到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疾病、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种群密度的变化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1.3 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分布状况。
种群分布可以是随机分布、聚集分布或者均匀分布。
种群分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生态学中的相互关系和种群动态。
1.4 种群结构种群结构指的是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组织结构和组合方式。
种群结构包括了个体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体量结构和分布结构等。
种群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种群的增长和繁衍。
1.5 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个体数量的变化比率。
种群增长率可以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来衡量。
种群增长率的变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环境的变化。
1.6 种群遗传结构种群遗传结构是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物质的组合方式。
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对于了解物种的起源、进化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1.7 种群适应性种群适应性是指物种个体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种群适应性可以通过物种的生理生态特征和行为特征来衡量。
种群适应性的改变可以相关到环境的变迁和世界的气候变化。
二、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结构、增长率和种群遗传结构等问题。
种群生态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和前提。
2.1 种群数量动态种群数量动态研究的是种群数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种群数量动态可以通过种群密度的测量和分析来进行研究。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探规寻律】 类 型 增 长 型 稳 定 型 衰 退 型 年龄结构曲 线
三种年龄结构曲线比较 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出生率大 种群密 于死亡率 度增大 出生率等 种群密 于死亡率 度稳定
年幼个体 数大于年 老个体数
②把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
种群必须具有一定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
和时间的种群不存在。 ③把握种群的特征:种群具有数量特征、空间 特征、遗传特征。 a.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具有 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b.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累加,个体与种 群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个体层次到 种群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间接 因素,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 依据。 (1)年龄结构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2)相同年龄结构情况下 ♀>♂→种群密度增长快 性别比例♀≈♂→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种群密度增长慢
第________年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
在迁入第________年后开始的。
栏目 导引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
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 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 (5)种群迁入第二年,增长明显加快的主要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群落的演替
苏教版教学教案3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6、右图表示某种群数量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从图 中可以看出该种群的K值 100 为____,该种群在 c ____点处增长速度最快。
种 群100 的 75 个 50 体 数 25 量 0
b c d
a
时间
7、某湖泊最多容纳鲫鱼种群量约3000吨,经取 样调查,该湖泊中现有鲫鱼2000吨,为使该湖 泊中鲫鱼有最大增长速度,现在应捕捞多少吨 鲫鱼为宜( A ) A. 500吨 B. 1000吨 C. 1500吨 D.不能捕捞
第三章
生 物 群 落 的 演 替
生物必修3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三、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一、种群的特征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即具有一定 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可以相互交配并 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类群,是生物的 繁殖、遗传和进化单元。
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 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注意:
①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 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②标记技术:
•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 的正常活动;
•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
•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 能过分醒目。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 a、概念: 出生率: 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 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占该 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③、迁入率和迁出率 a、概念: 迁入率:单位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 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在生物学中,种群与群落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群体。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一个种群通常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种属性和遗传特征。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繁殖、遗传和演化等基本生态过程。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非常重要。
种群的数量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压力、生殖能力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常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周期性循环、指数增长等。
种群还具有空间分布特点。
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种群的个体分布通常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
聚集性的形成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个体聚集在一起有助于资源的利用和交流,并提高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二、群落群落是由多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群体。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群落的结构和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相互作用,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丰富度,越高的物种多样性意味着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方面,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一方面,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
生物生态环境和种群群落知识整理最新修正版
生物生态环境和种群群落知识整理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 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三、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一章种群、第二章群落知识点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5.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①样方法: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蜘蛛、跳蝻等。
步骤: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原因: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若样方内的个体数偏小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最好选择种群密度稳定时所对应的最小样方。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夹角上的个体。
对于边界上的个体,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②标记重捕法: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n。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M,则m/M=n/N注意:若标志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标记后易被天敌捕食,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标记个体变得更难捕捉,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第一次标记后,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大,测得M值偏小。
若捕获时,网眼偏大,则会导致导致两次捕获数量偏小,测得的M值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关系(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大串讲专题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
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2015届《优化方案》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配套课件:第30讲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标志重捕法 ①调查时没有迁入 和迁出、出生和死 亡;②标志物不能 过于醒目,不能影 响标志对象正常的 生命活动;③标志 物和标志方法对所 调查的动物身体没 有伤害
注 意 事 项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2013·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 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 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D ) A.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C.雌性个体也减少 B.种群的性比率失调 D.种群出生率下降
第九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九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30讲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2015高考导航 考纲点击 种群的特征Ⅰ 考情示例 2013浙江4、山东26 2012新课 标全国6、海南21 2011海南22、 北京2 2013新课标全国Ⅰ5、重庆7Ⅱ 2011江苏25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同种 生物的________ 所有 个体称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数量特征 、___________ 空间特征 和___________ 种群的特征包括___________
2024年《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
2024年《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九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定义与特征、种群动态、种群生态位和种群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种群的概念、特征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
2. 掌握种群数量动态的变化规律,了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3. 理解种群生态位的概念,了解不同种群生态位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种群生态位的理解、种群间关系的判断。
教学重点:种群的定义与特征、种群动态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生物群落中种群的生活状态,引导学生思考种群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
2. 基本概念讲解(10分钟)详细讲解种群的定义、特征,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 种群动态(15分钟)讲解种群数量动态的变化规律,结合模型和挂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种群数量的波动。
4. 种群生态位(15分钟)解释种群生态位的概念,分析不同种群生态位的特点,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生态位的判断方法。
5. 种群间关系(10分钟)介绍种群间的关系,包括竞争、共生、捕食等,举例说明各种关系的具体表现。
6.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巩固课堂所学。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种群的概念、特征2. 种群动态变化规律3. 种群生态位4. 种群间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群的定义、特征。
(2)举例说明种群生态位的类型。
(3)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原因。
(4)论述种群间关系的类型及特点。
2. 答案:(1)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区、同一时间内,生物学上具有相同种类、能够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种群生态位包括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
【课堂新坐标】2012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课件 苏教版必修3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的特征: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其中种群的数 .种群的特征: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 量特征主要有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迁入和迁出、年龄结构和 量特征主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 、 、迁入和迁出、 性别比例 _________等 _________等。 3.种群密度 .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是种群结构 概念: 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________ 概念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 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最基本的参数。 最基本的参数。 (2)常用的测定方法 常用的测定方法 植物: 样方法 。 ①植物:________。 动物: 不断移动位置的使用 不断移动位置的使用__________。 ②动物:a.不断移动位置的使用标记重捕法 。 b.活动范围小的使用样方法。 .活动范围小的使用样方法。
8.研究种群特征的意义 . 种群数量的变化 (1) _______________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出生率和死亡率 (2) 影 响 种 群 数 量 变 化 的 主 要 因 素 有 _______________ 、 迁入率和迁出率 ;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年龄结构 、 性别比例 。 __________。 (3)实践意义:珍稀濒危生物的保育,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和有效控 实践意义: 实践意义 珍稀濒危生物的保育,有害生物的监测、 以及_________的监控等 的监控等。 制,以及 人口数量 的监控等。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1. 1.建立生物科学中的数学模型 (1)在对种群动态进行 分析、预报、决策和控制 的研究过程中,离不 在对种群动态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研究过程中 的研究过程中, 在对种群动态进行 分析、预报、 开数学知识的应用,而建立__________是这一过程的关键 是这一过程的关键。 开数学知识的应用,而建立 数学模型 是这一过程的关键。 (2)建立动植物种群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是为了阐明 建立动植物种群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是为了阐明 自然种群动态变化的规律及其调节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数量增长的“ 型曲线 (1)理想条件:____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理想条件: 条件充裕、 理想条件 食物和空间 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学公式:__________。 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 Nt=N0·λt 。
2020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种群和群落[解题秘籍]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书本黑体字速记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法、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4.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5.“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
其中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6.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7.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8.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9.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0.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必背基础知识点1.种群指同一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同一物种可包含多个种群;群落指同一区域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加上无机环境。
2.种群“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共五个。
3.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包括三种类型为增长型、稳定性、衰退型。
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种群空间特征有均匀型、随机型、密集型。
4.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5.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跳蝻、蚜虫、蚯蚓、昆虫卵)适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讲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时间:45分钟)A级基础演练1.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B.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D.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解析种群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一群同种生物个体通过种内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其特征是单独个体所不具备的,A、B、D正确。
种群的数量特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传染病使种群死亡率升高,C项错。
答案 C2.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解析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故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城市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种群数量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
答案 B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解析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集群分布(A)、随机分布(C)和均匀分布(D)。
B为对种群密度的描述。
答案 B4.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解析活动范围小的跳蝻、蚜虫和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一般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A、B、D项错。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不能受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的影响,C项正确。
答案 C5.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该人群的年龄结构()。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
答案 A6.(2012·皖南八校第三次联考,6)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B.绵羊数量达到K 2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D.绵羊数量达到K 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解析 种群的数量达到K 值后,即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A 错误;增长速率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B 错误;绵羊数量达到K 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 错误。
答案 C7.(2012·南京一模)图中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环境中鹿群的K 值始终恒定不变B.C 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C.A 点时的增长速率小于D 点时的增长速率D.CD 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解析 该环境中鹿群的K 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非恒定不变。
答案 A8.(2012·河南开封)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其中错误的是()。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答案 C9.(经典题)如图为种群的两种存活曲线。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如果第Ⅰ类表示养牛场的牛群,则表示牧场经营很正常,它属于型,其特点是的个体很多,而的个体很少,则种群的会越来越大。
(2)如果第Ⅱ类是养鸡场的鸡群,则表示这个养鸡场已陷入危机。
经营者必须采取的措施是:①留下鸡,处理鸡;②要保持多、少的性别比例;③购入或孵化出大量,加以良好的,使它有很高的,让衰退型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曲线Ⅰ可以看出,牛群的年幼个体数量较多,而年老的个体较少,故属增长型。
从曲线Ⅱ可以看出,鸡种群年幼个体死亡率较高,因此年幼的个体数量较少,已呈衰退型,必须改变饲养条件。
答案(1)增长年幼者年老者数量(2)①育龄老龄②雌雄③雏鸡饲养条件成活率增长型10.(创新题)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 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型增长。
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等。
(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型增长。
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
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如图乙,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现象。
解析(1)曲线a对应的酵母菌种群,每3 h更换一次培养液,处于理想状态,呈“J”型增长。
呈现“J”型增长的种群必须满足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
(2)曲线d对应的种群,由于不更换培养液,生活条件受到限制,种群呈“S”型增长;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最后为零,其在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的一半时达到最大。
(3)题图乙显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
答案(1)J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S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最大(3)波动B级智能提升11.(2012·苏州质检)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多选)()。
A.没有迁出和迁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B.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D.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解析种群数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当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一定增长;动物如果对捕捉器形成了条件反射,不利于再次捕获,故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如果食物分布均匀,种内斗争会使种群均匀分布;个体没有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等属于种群的特征。
答案ABCD12.(2011·盐城市第一次调研,24)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中bc段时间内可出现(多选)()。
A.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B.种群数量减少,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C.种群数量会因为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D.种群数量趋于环境容纳量解析bc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开始接近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AD13.(2012·潍坊、东营、淄博、滨州四市联考)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
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发生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要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
实验步骤:①将生理状况相似的该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
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可知,在前5年λ值不变,且都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但一段时间内该值还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减缓,环境阻力加大。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火灾后的群落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3)是否喷施某种化肥是该实验的自变量,实验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喷施了化肥,对照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没有喷施;两组昆虫的生长状况、数量、昆虫的饲养环境都是无关变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应完全相同且适宜;因变量是昆虫的生存率。
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是唯一的,因此,在进行结果预测时,要注意全面分析。
答案(1)“J”型环境阻力增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次生演替恢复力(3)实验步骤:②实验组昆虫用喷施过化肥的牧草饲喂,对照组昆虫用喷施过等量清水的等量同种牧草饲喂③将两组昆虫置于相同的适宜环境中结果预测:若实验组昆虫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此种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的生存率基本相同或实验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只答两组基本相同也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