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导学案
部编八年级上册22《孟子》三章导学案附答案
22 《孟子》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难点】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过程】一、导入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
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米粟.(sù) 亲戚畔.(pàn)之域.(yù)民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寡助之至: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顺之:顺,归顺,服从。
(2)通假字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3)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畔之(古义: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今义:因婚姻或血统联成的关系。
) 亲戚..(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3.相关链接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第六单元23.《孟子》三章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 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 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3.知识链接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著作之一。全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
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
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 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 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内容探究 1.本文得出怎样的推论?体现了孟子怎样的主张? 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2.《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 从中举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答案:(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赏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极言地理条件的优越,但占尽“地利” 却弃城而逃,从守的一方失利阐明“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赏析:用排比否定句,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23《孟子》三章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
《23《孟子》三章》导学案一、导入《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哲学家”,其思想深刻而富有启发性。
本次导学案将盘绕《孟子》中的三章进行进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孟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2. 掌握《孟子》中的三章内容和要点。
3. 能够运用《孟子》的思想进行思考和分析。
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修养。
三、进修重点1. 《孟子》的基本观点和背景。
2. 《孟子》中的三章内容和主要思想。
3. 《孟子》的现实意义和启迪。
四、进修内容1. 《孟子》简介《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主要包括《尽心上》、《梁惠王下》、《公孙丑下》等章节。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仁爱之道,主张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誉为“仁者之师”。
2. 《尽心上》《尽心上》是《孟子》中的第一章,主要讲述人心的重要性和修养的方法。
孟子认为,人心是人之本性,只有心正才能做到真正的仁爱和正直。
他提出“性善论”和“性恶论”,强调人性本善,但也指出人性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走向邪恶。
因此,要尽心修养,保持心灵的纯净和正直。
3. 《梁惠王下》《梁惠王下》是《孟子》中的第二章,讲述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
在这一章中,孟子通过与梁惠王的争辩,阐述了仁政的重要性和君臣之间的干系。
他指出,君子应当以仁爱之心治国,而君王也应当以民为重,推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和支持。
4. 《公孙丑下》《公孙丑下》是《孟子》中的第三章,讲述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
在这一章中,孟子通过与公孙丑的辩论,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
他指出,人应当以道德为准则,追求真理和公理,不应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五、进修方法1. 阅读原文:学生应当认真阅读《孟子》中的三章内容,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2. 思考讨论: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情况,思考孟子的思想对自己的启迪和影响。
《23《孟子》三章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23《孟子》三章》导学案一、导入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孟子被誉为“亚圣”,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遥的影响,并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导学案将盘绕《孟子》中的三章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孟子》中的三章内容和主要思想。
2. 理解孟子的“性善”思想及其对人性的看法。
3. 掌握孟子提出的“性恶”的观点,并能够进行思辨和讨论。
4. 理解孟子对于仁义道德的重要性,并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进修内容1. 《尽心上》: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提倡“尽心”来发挥人的善良本性。
2. 《性恶》:孟子同时也提出了“性恶”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存在着恶的倾向。
3. 《性善》:孟子认为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使人性得到完善,实现“性善”。
四、进修方法1. 阅读《孟子》中相关章节,理解文中的观点和论据。
2. 参与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思考如何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五、进修过程1. 阅读《尽心上》、《性恶》和《性善》这三章内容,理解孟子的观点和论据。
2. 小组讨论:讨论孟子的“性善”和“性恶”观点,探讨人性的本质和人的修养方法。
3. 思考问题:你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如何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完善人性?4.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5. 总结交流:总结讨论结果,思考如何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六、拓展延伸1. 请阅读《孟子》中其他章节,了解更多孟子的思想。
2. 思考孟子的思想与摩登社会的联系,探讨如何在当今社会中宏扬孟子的仁义道德。
3. 阅读相关文献,深入钻研孟子的思想,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七、教室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学生们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希望学生们能够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导学案
22 《孟子》三章同步作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围)B.池.非不深也(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同“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在疆域内,居住)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寡助之至.去后乃至.B. 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 委而去.之与人期行,相委而去.D. 三里之.城何陋之.有3.下列各项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切问而.近思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康肃笑而.遣之C.环而攻之而.不胜出淤泥而.不染D.夫环而.攻之人不知而.不愠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多助/之至,天下/顺之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译文:方圆三里的小城,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
译文: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接下来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深入论证“得道”即“人和”,“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论述了战争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优秀导学案
(2)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
道路——义。
(4)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课堂探究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学习难点:
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放弃。 兵革之利:武器的锐利,文中意为武力的强大。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寡:少。 至:极点。 以:凭借,靠。
3.“畔”通“叛”,背叛。 4.(1)护城河/池塘 (2)离开/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3)内外亲属,包括父系 亲属和母系亲属/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5.(1)优势,名词/锐利,形容词(2)内城,名词/城墙,名词 6.(1)名词作动词,限制 (2)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3)形容词作动词,震慑 7.助词,的/代词,指被包围的城/动词,到/代词,指得道之人/代词,指失道之人
喻:了解,明白。 入:指在国内。 出:指在国外。 敌:匹敌,相当。 3.同“增”,增加。 同“横”,梗塞,不顺。 同“弼”,辅佐。 4.使……痛苦,使动用法 使……劳累,使动用法
人教版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2 《孟子》三章导学案
第六单元《富贵不能淫》【学习目标】1、能积累“诚、命、戒、正、由、淫、移、屈”等文言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2、背景资料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是《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自主学习】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尝试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合作探究】一、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如“诚、大丈夫、命、焉、戒、正”等(要求用红笔在课文中圈出来,并用铅笔写出解释)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注意加点字的翻译,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1、居天下之广居..。
..,行天下之大道..,立天下之正位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3《孟子》三章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23《孟子》三章》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孟子》中的三章,了解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重要观点,培养学生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一、导入1. 引入话题:今天我们将进修《孟子》中的三章,了解孟子的思想和观点。
2. 激发学生兴趣:孟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摩登都有着深遥的影响。
二、进修重点1. 《梁惠王上》:谈论仁义道德,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
2. 《公孙丑下》:强调人性本善,提出“天命”观念。
3. 《离娄上》:讨论君臣干系,阐述孟子的政治理念。
三、进修内容1. 《梁惠王上》- 孟子认为仁义是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主张仁政,即以仁义为统治的原则。
- 通过梁惠王的故事,说明了仁政的重要性,强调君主应该以仁义来治理国家,关心民生。
2. 《公孙丑下》-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这一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变坏。
- 引入“天命”观念,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所决定的,但人的尽力也可以改变命运。
3. 《离娄上》- 孟子讨论了君臣干系,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来对待臣民,臣民也要忠诚于君主。
- 提出了“天下之事,臣卖力”这一观点,强调君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四、进修方法1. 阅读原文:让学生阅读《孟子》中的三章原文,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3. 思辨问题:提出一些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孟子的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拓展延伸1. 阅读相关文献: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和影响。
2.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仁政理念的实践意义。
3. 创新思考:鼓励学生运用孟子的思想,探索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新途径。
六、总结反思通过进修《孟子》中的三章,我们了解了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重要观点,培养了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息探索,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生活中,成为有经受、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第23课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23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预习导学案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重点)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重点)3.正确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合称“孔孟”,被尊为“亚圣”。
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
宣扬“仁政”“王道”,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
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著作有《孟子》。
2.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就是宣扬“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的思想。
3.作品背景《孟子》是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孟子》体例属先秦散文当中的对话体。
对话体散文《孟子》是语录体散文(《论语》)向专题性论文(《庄子》)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通过对话展开辩论说理,相当于今天的议论文。
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当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
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他对自身及对人们的自身要求;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4.关于“四书”、“五经”和“六艺”。
三阶提升同步导学案八年级第6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
第22课 《孟 子 三 章》导学案要点填空知识要点《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1.重难字米粟.()域.民()亲戚畔.之()公孙衍.()丈夫之冠.()女.家()富贵不能淫.()畎.亩()傅说.()胶鬲.()百里奚.()法家拂.士()2.通假字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②往之女.家()③曾.益其所不能()④衡.于虑()⑤法家拂.士()3.古今异义①郭古义:()今义:姓。
②池古义:()今义:池塘。
4.一词多义①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②城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③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去国.怀乡()④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不得.志,独行其道()⑤戒戒.之曰()必敬必戒.()⑥居居.天下之广居()居天下之广居.()⑦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⑧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⑨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③去古义:()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④亲戚古义:()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⑤安居古义:()今义:安静地生活。
⑥诚古义:()今义:真诚,诚恳,诚实。
⑦发古义:()今义:送出,支付⑧筑古义:()今义:建筑,修建⑨士古义:()今义:士兵。
⑩然后古义:()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5.词类活用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④丈夫之冠.也()⑤富贵不能淫.()⑥贫贱不能移.()⑦威武不能屈.()⑧苦.其心志()⑨劳.其筋骨()⑩饿.其体肤()⑪空乏..其身()⑪所以动.心忍.性()6.文言虚词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亲戚畔之.()7.特殊句式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②此之谓大丈夫。
22.《孟子》三章—导学案
22.《孟子》三章国学名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内涵及,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三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夫环而攻之( ) 米sù( ) 畎亩( ) 版筑()傅说()法家拂士( ) 城guō( ) 百里xī( ) héng于虑( ) 胶鬲()1.fū粟quán zhùyuèbì郭奚衡gé2.文学常识填空。
①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2.①轲战国儒②孟子及其门人《大学》《论语》《中庸》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天下顺之()(2)七里之郭()(3)环()而攻之而不胜(4)夫()环而攻之(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7)人恒过,然后能改。
()3.(1)归顺;(2)外城;(3)围;(4)发语词;(5)限制;(6)震慑;(7)犯过失4.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困于心衡于虑③曾益其所不能④亲戚畔之4.①“拂”通“弼”,辅弼②“衡”通“横”,梗塞,不顺③“曾”能“增”,增加④“畔”通“叛”,背叛.5.古今异义(1)委而去之(2)池非不深也(3)亲戚畔之(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5.(1)古义:放弃今义:委托古义:离开今义:到(2)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4)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5)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6.词类活用(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必先苦其心志(3)劳其筋骨(4)饿其体肤(5)空乏其身(6)行拂乱其所为(7)所以动心忍性(8)人恒过(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6.(1)“威”是形容词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2)“苦”是形容词,在此为动用法,使……痛苦.(3)“劳”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劳累.(4)“饿”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饥饿.(5)“空”“乏”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贫困.(6)“乱”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7)“动”是动词,“忍”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8)“过”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9)“入”“出”是动词,在此活用为为名词,国内、国外.7.翻译下面句子。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通过学习此文,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体会“人和”在战争和治国中的重要意义。
4、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八年级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报道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恢宏的吗?国名党自认为西部据点防守是最强、坚不可摧的,但我西路军顺利攻破了敌人的封锁取得了胜利,请问原因是什么?(“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是如何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主张:“仁政”统一天下。
反对暴政,反对战争。
2、作品介绍《孟子》共七篇,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3、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郭( guō)粟(sù)域( yù)畔( pàn )2、读准节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第1-3课时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学习任务单第一课时孟子三章(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反复诵读,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理解“人和”的现实意义。
【课前学习任务】1.查阅资料,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诵读课文1.学生自读。
2.师生共读。
3.讨论节奏。
学习任务二:梳理思路1.画出文章的结构图。
2.评议修改结构图,梳理思路。
学习任务三:拓展运用结合历史或现实的中例子谈谈对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观点的理解。
【学习资源】阅读黄仁宇《孔孟》一文(选自《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作业设计】1.背诵全文。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当代社会也有其现实意义,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从历史或现实中另举一两个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请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进行有理有据的阐述。
第二课时孟子三章(二):富贵不能淫【学习目标】1.了解公孙衍、张仪以及“纵横家”的相关知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说理的过程,理解“大丈夫”之道,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课前学习任务】1.查阅资料,了解纵横家以及公孙衍、张仪。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整理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1.修改完善诵读脚本。
2.诵读课文。
学习任务二:1.画出文章的内容结构图。
2.根据结构图,讲述写作思路。
学习任务三:任选一题,写出自己的理解。
题目一: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的“大丈夫”之道,对我们今天有怎样的启示呢?题目二:对道德与正义的坚守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英雄。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3课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
第23课《<孟子>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重点难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列任务。
1.了解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2.简介《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掌握文体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等。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
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这类作品的代表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4.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三章导学案
孟子三章导学案这是22课孟子三章导学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孟子三章导学案 1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1)要求学生说出句子的主要意思,有时师生提问解惑,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在词典中选择词义。
借助笔记、学生的阅读积累和老师的讲解,学习六个人物的故事。
(关键词:头发、电梯、出租车、城市)(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历史人物)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
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
(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过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老师:没错。
逆境出人才,艰苦出人才。
(板书:人才是在艰辛中炼成的)二、理解分析第二段(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
难点教师给予帮助。
(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锻炼耐心,这是曾轶可做不到的。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
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不能)(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孟子三章》导学案(教师版)
23《〈孟子》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背诵并默写三篇短文。
2.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三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根据课文内容,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和论证过程。
学习重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文意。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1 •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明白“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
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节奏。
反复读,做到熟读精思。
(2)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将重点字词的词义写在该字旁边。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3)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诸子散文。
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竞作,九流并起。
”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
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诸子散文以说理议论为主,但亦有记叙成分,如故事寓言等。
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以《老子》《论语》《墨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篇幅短小,多是片段式、语录体的文章,词约义丰,富含哲理,并包含部分记事的内容;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形象鲜明,富有文采,富含哲理;第三阶段是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散文更加成熟,议论和记叙的分工更加明确,说理更透彻,逻辑更周密,常寓理于物。
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道德、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是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导学案(无答案)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课出自《滕文公下》。
2、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3、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4、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5、诚:真正,确实。
6、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7、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8、焉:怎么,哪里。
9、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10、命:教导、训诲。
11、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12、女家:指夫家。
女,同“汝”,你。
13、夫子:指丈夫。
14、正:准则,标准。
15、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16、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循。
17、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8、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
19、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20、屈:屈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三章导学案表格
精选试卷22《孟子》三章教课目的课题课时分派《孟子》三章课型新讲课课时安排 2 课时建议本课依照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应及整体感知、构造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详细感知的沟通展现及当堂检测。
可适合调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识记孟子的有关文学知识,掌握文中的要点文言词语,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疏导文意并背诵课文。
掌握对照论证、类比论证和排比修辞的表达成效,掌握区分文言句子节奏的方法。
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大丈夫”的含义,学习立身处世的原则,领会劫难困苦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课前准备课前有关预知识习孟子(约前372—前 289),名轲(kē),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期间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
宣扬“德政”“王道”,反对诸侯的武力吞并,反对暴政虐民。
他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代也有踊跃的影响。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以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悉心》七篇。
书中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看法和政治活动。
《孟子》擅长言辞,擅长说理,其文气吞山河,论证严实,富裕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以民为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为了稳固统治,平定社会次序,春秋战国期间各学派的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左传》《国语》《管子》等著作中,都不一样程度地包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老子》中就有“爱民治国”的主张。
对比较而言,儒家的民本思想最集中。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精选试卷读准字音公衍( yǎn).不可以淫( yín).傅( yuè).胶鬲(ɡé).( ji àn).畎( quǎn).曾益( zēnɡ).外祸( huàn).丈夫之冠(ɡuàn).妾之道( qi è).法家拂士( bì).其筋骨( j īn).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1)寡助之至,戚畔.之(同“叛” ,背叛)( 2)往之女家(同“汝” ,你).(3)曾益其所不可以(同“增” ,增添).(4)困于心,衡于,尔后作(同“横” ,拥塞、不).(5)入没法家拂.士(同“弼” ,佐)利:天不如地利(名,有益条件)兵革非不利也(形容,利,利)而:一怒而侯惧(,表承)而后知生于患而死于安也(,表并列)之:丈夫 [ 之冠也(助,用于主之,撤消句子独立性,不)父命之(代,他)往送之(,到)妾之道(助,的)与民由之(代,指前面所的事)戒:往送之,戒之曰(,告)必敬必戒(形容,慎)居:居天下之广居(,居住)居天下之广居(名,住所,指“仁”):舜于畎之中(,起,指被任用)征于色,于声,尔后(,露、表露)士:管夷吾于士(名,官)入没法家拂士(名,士)(1)固国不以山溪之(形容用作,稳固).(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用作,威,震).(3)富不可以淫,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均的使用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逍寡助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帀)
B•池非不深也(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在髓域内,居住)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寡助之至
■
去后乃至
■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
■
C•委而去之
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词语注释
1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2郭:外城。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3环:用。
4池:护城河。
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冑、盾之类。
6委:放弃。
7域: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8固:巩固。
9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10失道:不行仁政。
⑪至:极点。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熄:安泄,平息。
4焉:怎么,哪里。
5命:教导、训诲。
6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7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8正:准则,标准。
9得志:实现英志愿。
10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⑪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⑫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乙]同敞'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岀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 是服同敞。大将王永祚等久用永州,大兵赴救,胡一青率众迎敌,战败。同敞驰至全州,傲杨国栋兵策应,乃解去。顺治 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耦“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铝。式耦曰:"我为留守, 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 ”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耕喜,取洒与饮,明烛达旦。 侵晨彼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一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
九年级语文中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编写:倪胜霞审核:孟巧玲班级姓名
【复习内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复习目标】
1.积累孟子及《孟子》有关的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自主复习(比较归类整合)
一、孟子及《孟子》
作者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名轲,字子舆。
文章都是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合称四书。
他主张“”、“”。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写法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9.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词义归纳
(一)通假字1.亲戚畔.之()2.曾.益其所不能()
3.衡.于虑()4.法家拂.士()
5.故患有所不辟.也()6.乡.为身死而不受()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二)词类活用:(从文中找出例句)1.域、固、威、德、过、出、入
2.被动用法:发、举意动用法:屑
使动用法:苦、劳、饿、空乏、乱、动、忍、生、死
(三)古今异义古义今义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攻亲戚
..之所畔
3.举于版筑.之间
4.举于士.
5.所以
..动心忍性
6.使.人之所恶莫甚与死者
7.万钟.与我何加焉
(四)一词多义
(1)会天大雨,道不通()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以怪之矣()(3)委而去之( ) 去死肌( )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池非不深也( )
(5)寡助之至( ) 比至陈( ) 无微不至( )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国破山河在( ) 国恒亡()(7)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8) 舜发于畎亩之中()野芳发而幽香()
征于色,发于声()发闾左谪戍渔阳()
(9)是亦不可以已()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不知木兰是女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0)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死于安乐()
(11)蹴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环而攻之()黑质而白章()君将哀而生之乎()(五)重要实词(参看书下注释和老师补充内容)
五、重点语句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故君子又不战,战必胜矣。
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故患有所不辟也。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乡为生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