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 +古代诗歌+现代文阅读(原卷版)-2020年新高考江苏语文新题型组合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现代文阅读(二)
板块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4小题,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生而益民,死而谢民”,这是刘志丹的人生理想。在美国记者斯诺的眼里,刘志丹是“现代侠盗罗宾汉”;他又是那么质朴无华,常同战士们坐在一起,吸着旱烟袋,,同志们都亲切地叫他“老刘”。
A.忠贞不渝诚然谈笑自若
B.矢志不渝诚然谈笑风生
C.矢志不渝俨然谈笑风生
D.忠贞不渝俨然谈笑自若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这里的草不像新疆的那样高大茂密,▲ ,▲ ,▲ ,▲ ,▲ ,▲ 。而这绿底子上又不时钻出一束束金色的柴胡和白绒绒的香茅草,远望金银相错,如繁星在空。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
①它细密而柔软②不见黄沙不见土
③伏在地上如毯如毡④也不像内蒙古的那样在风沙中透出顽强
⑤将大地包裹得密密实实⑥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
A.④①③⑤②⑥
B.④②①③⑤⑥
C.⑤③①②⑥④
D.⑤⑥①②③④
3.下列诗句加点的古地名,与现代地名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姑苏
..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②长安
③京口
..五月落梅花。
..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④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
A.①苏州,②北京,③镇江,④南京
B.①苏州,②西安,③镇江,④武汉
C.①吴县,②西安,③洛阳,④南京
D.①吴县,②北京,③洛阳,④武汉
4.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A.画里常写空山,一人观竹听风。人问空山何在,空山即是心中。
B.风中孤雁南去,无端生出闲愁。秋山秋水伴我,何人在你心头?
C.秋水时深时浅,春色有淡有浓。年年来此树下,心情总是不同。
D.关河万里萧索,心中三分寂寥闲看几枝新花,乱了一本芭蕉。
板块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题,共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昨日访子上不遇,徘徊庭砌,观木犀而归,再以七言乞数枝
杨万里
昨携儿辈叩云关,绕遍岩花恣意看。
苔砌落深金布地,水沉蒸透粟堆盘。
寄诗北院赊秋色,供我西窗当晚餐。
小朵出丛须折却,莫教坼破碧团栾。
【注】木犀,桂花。水沉蒸透,香气浓郁。
9.中间两联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10.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涵义。(5分)
板块三现代文阅读(二)(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医学的“混账”
王一方
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有些词语是需要进行一番甄别的。譬如“混账”,本来意义是商务交往中的“账目混杂”。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混账”变调了,逐渐演化成一个道德感、情绪感都很强的训斥语。其实,这世界是复杂的,许多事、许多学问都遵循“混沌”的原则与规律行事,不会全是“小葱拌豆腐”,需要“王
顾左右而言他”。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以会计或审计的头脑处事,把“混账”的眼光与多元的思维统统打倒。
无疑,人类认识自身的医学是复杂的,它的身份就有些“混沌”。医学是什么?一直是一个问题,是科学?是人学?在国人这里,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罗大众,都坚信医学是科学,只有“一小撮”人文学者认为医学也是人学,但在西方,“医学不是科学”的认知却是十分普遍的。或者可以折中一下,既是科学,又不是科学,基础医学是科学,临床医学更多的是技术与艺术,因此,诺贝尔奖的医科分项叫“生理学及医学奖”。
如果遵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传统与立场,医疗活动中的许多程序与内容是必须入“另册”的。譬如“病因”,科学的病因学必须是客观的,因果链条的演进关系是循证的、确凿的。统计数学的导入提升了医学群体研究以及疾病规律认知的水平,但是无法突破“个体”医学研究的复杂性“高墙”,抵达“个体”人类的多样性、复杂性包裹的“真理内核”,因此,许多情况下,尤其是个体疾病的因果分析都是推测性的、或然的、片面的。现实的研究瓶颈是“脑科学”的精微奥秘至今迷雾重重,人类的生物学属性与灵魂性,即心理、社会、人文属性无法在这里融会“并账”,只能简单“混账”。
病因学的“混账”必然波及到治疗学,科学的治疗应该是针对真实病因的“靶心”处置,但无奈我们很多情况下,无法寻找到真实的、彻底的、完整的“靶心”,也就无法给出病因学治疗,而只能做发病学、症状学处理,甚至只能做泛化的准心理学治疗。心术不纯者更是为了提取药品奖励,把有用的,没用的,甚至有害的药品统统堆上去,开的不仅仅是学理上,更是良知上“混账”的处方。
回顾一下近代医学的历史,检点一下自己的医疗行为:医学都干了些什么?都能干些什么?美国有一个不知名的撒拉钠克湖,湖畔有一座医生的墓庐,墓碑上这样写道:“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个墓志铭真实地表达了近二百年来人类医学与医疗的心态与姿态。
也许,仅仅从理论医学与伦理的层面来讨论有些“干涩”,我们可以回到鲜活的医疗生活中来“拉家常”。一个医师与病人共同的日常经验就是——疼痛。在临床上,疼痛是最普遍的主诉,最直接的求医动因,是底座最庞大的“冰山之尖”。因此疼痛治疗遭受的社会批评也最多,如“治标不治本”的症状学处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疗,其实,根子都在疼痛形成、表现的多元性、多样性、复杂性上。每一次疼痛的发生与演进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故事,都是一个心理、社会事件,甚至是一个精神事件,仅仅从生物学向度去解读是分内的,省事的,但也是苍白的,片面的。许多临床大夫不愿意接受“混账”的多元探究思维,而惯性地循着生物学还原论的思路继续“分账”下去,一时恐怕也难以指责他们。不过,一旦脑科学的秘密被破译,生物—心理—社会—人文的交换密码与机制被找到,局面就会发生巨变,到那时,人类不仅可以轻松地疗治疼痛,还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认识生命、疾病、死亡,驾驭自身的命运。
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着眼于未来医学的远景,着眼于医学的“必然王国”境界,当下还应该有那么一些对“混账”的宽容。
(选自《读书》2006年第2期,有删改)15.请概括全文的论述思路。(4分)
16.结合语境,分别解释两处画线短语的含义。(4分)
17.文章第五段引述医生的墓志铭,有何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