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
唐诗:《秋词》原文及注释
《秋词》原文唐代: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赏析】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刘禹锡《秋词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刘禹锡《秋词二首》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
此诗以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诗人把悲凉的秋天看得比春天还美,另辟蹊径,一反常调,诗的立意不仅新颖,而且深刻,表现了诗人独有的精神和独到的见地。
秋词二首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释⑴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排:推开白云。
⑷碧霄:青天。
译文【其一】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其二】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赏析: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描写秋天的诗句】《秋词》译文注释_《秋词》点评_刘禹锡的诗词
【描写秋天的诗句】《秋词》译文注释_《秋词》点评_刘禹锡的诗词秋词[唐]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
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
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
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赏析:赞美秋天!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赏析:赞美秋天!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激情的七言绝句,全诗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美好,打破了传统文人悲秋的情感框架,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心态。
一、作品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2、注释悲寂寥:悲叹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指推开云层。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蓝天。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刘禹锡《秋词二首》翻译赏析
刘禹锡《秋词二首》翻译赏析《秋词二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前言】《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注释】嗾:使,叫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是本诗名句。
也写出了作者不屈的性格。
【翻译】秋天来了,山明水净的,夜晚已经有了霜;树叶由绿转变为焦黄色,而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的树叶中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
【赏析】这首诗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都是抒发议论的即兴诗,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但又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翻译赏析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翻译赏析《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全文古诗如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前言】《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秋词》二首诗语言朴素,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与喜爱秋天的情感。
【注释】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
逢:遇到。
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春朝(zhāo):春初。
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嗾:使,叫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是本诗名句。
也写出了作者不屈的性格。
【翻译】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赏析】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
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刘禹锡《秋词》PPT课件
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诗人将内 心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产生共鸣 。
独特语言风格展示
对仗工整
刘禹锡的《秋词》中,对仗句的 运用使得诗歌结构紧凑,语言凝
练。
音韵和谐
诗歌押韵平仄得当,读来朗朗上 口,富有音乐美感。
炼字精准
诗人在选词用字上非常讲究,每 个字都经过精心锤炼,使得诗歌
语言既生动又富有内涵。
刘禹锡《秋词》PPT课件
目录
• 诗人与作品背景 • 诗歌内容解析 • 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 • 诗歌鉴赏与评论 • 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 • 跨文化对比与拓展思考
01
诗人与作品背景
刘禹锡生平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与白 居易并称“刘白”
诗歌风格独特,多关 心国家大事和民生疾 苦
历任监察御史、州刺 史、礼部尚书等职, 才华横溢
在当代社会中传承价值
弘扬传统文化
《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在当代社会中 传承和弘扬《秋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激发创作灵感
刘禹锡在《秋词》中所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深刻思想见解,对于当代文学创作仍然具 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学习和借鉴《秋词》的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有助于激发当代作家的 创作灵感和提高创作水平。
04
诗歌鉴赏与评论
历代名家对《秋词》评价
01
02
03
04
杜甫
赞其“清词丽句必为邻”。
白居易
誉之为“诗豪”,推崇备至。
王安石
选《秋词》入《唐百家诗选》 ,赞“秋日胜春朝”。
苏轼
曾书《秋词》以自勉。
不同流派鉴赏角度
现实主义角度
关注诗中描绘的秋天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受,强 调诗歌的现实意义。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翻译赏析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全文古诗如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前言】《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秋词》二首诗语言朴素,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与喜爱秋天的情感。
【注释】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
逢:遇到。
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春朝(zhāo):春初。
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嗾:使,叫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是本诗名句。
也写出了作者不屈的性格。
【翻译】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赏析】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
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古诗三百首】《秋词》译文注释_《秋词》点评_刘禹锡的诗词
【古诗三百首】《秋词》译文注释_《秋词》点评_刘禹锡的诗词秋词[唐]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
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
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
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
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
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
《秋词》刘禹锡赏析
《秋词》刘禹锡赏析【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背景】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失败被贬。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赏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是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刘禹锡《秋词》的意思及赏析
刘禹锡《秋词》的意思及赏析刘禹锡《秋词》的意思及赏析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①,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②。
①寂寥:寂寞萧条。
②碧霄:碧绿的云霄,也就是天空。
从古至今,人们提到秋天总是悲凉和寂寞,但是要我说秋天比春天还好呢。
你看那仙鹤高高地飞在云上,我的诗意都被它们带上了云霄。
【乐观之美】自从屈原之后的宋玉悲秋以来,诗人都觉得秋天是一个凋零、衰败的季节,常有悲秋的诗作问世。
但是刘禹锡却不同以往的人,他认为秋天比春天更好,其实也没有特别地说明秋天怎么个好法,“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只仙鹤就能让他高兴,因为刘禹锡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
他的头脑中不是凋落的黄叶,而是一个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天空。
这样的心胸宽度,怎么会为了自然的更迭而悲悲戚戚呢。
【赏析】刘禹锡是一个喜欢独树一帜的人,众人都说的,他偏不说,众人都怕的,他又偏一爱一说。
他在年老体迈的时候,曾与白居易相约登高塔,得意扬扬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以此为乐。
因此,刘禹锡就成了晚唐一个别具一格的诗人,留下了像《陋室铭》这样的好诗句。
将自己的一性一格贯穿到文章当中,让人读来如见其人,这样的写作才是在用生命写作。
【启示】刘禹锡写这首诗的时候,春风得意的他突然被贬黜,一般人肯定会长吁短叹,为自己的命运多舛而伤心,刘禹锡照样写诗做赋,而且还比以往潇洒。
因为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是能说明一个人的内心是否坚强,是否为外物左右。
只有真正自信的人,才能看淡一时的失意,坚信人生的美好在于自己。
刘禹锡《秋词》PPT课件
07
课堂互动环节与拓展延伸
学生朗诵或表演《秋词》
朗诵技巧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掌握朗 诵技巧,如语调、停顿、重音等,通 过朗诵表达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表演形式创新
鼓励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呈现《秋词》 ,可以结合舞蹈、音乐、绘画等多种 艺术形式,让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分享个人对秋天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刘禹锡的《秋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 不仅丰富了唐诗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而且对后世的文 学达的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精 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鼓励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 乐观的心态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06
跨文化视角下的秋天主题探 讨
秋天主题探讨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秋天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从自然景观、季节变化、文化内涵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创作灵感激发
通过分享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鼓励他们将个人感悟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思考如何将秋天主题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1 2
创作形式选择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创作形式,如诗歌、散 文、绘画、摄影等,将秋天主题融入到作品中。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唐代中期著名诗人、文学家、政
治家。
才华横溢
刘禹锡在诗、文、赋等方面都有很 高的成就,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
政治生涯
曾历任监察御史、朗州司马、连州 刺史、夔州刺史等职,积极参与政 治改革。
《秋词》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
《秋词》是刘禹锡在朗州司马任上所作,大约创作于公元805年 。
秋天主题的现代诠释
当代作家和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秋天主题的基础上,注入现 代元素和新的审美观念,使秋天主题呈现出更加多元、丰
《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秋词唐代: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指排开云层。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赏析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诗歌鉴赏】刘禹锡《秋词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刘禹锡《秋词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刘禹锡《秋词二首》原文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刘禹锡《秋词二首》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2、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3、晴:一作“横”。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4、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碧霄:青天。
5、深红:指红叶。
浅黄:指枯叶。
6、入骨:犹刺骨。
7、嗾:使唤狗。
这里是“使”的意思。
刘禹锡《秋词二首》翻译秋词?其一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秋词?其二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刘禹锡《秋词二首》赏析《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组诗。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刘禹锡《秋词》课件
刘禹锡《秋词》课件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刘禹锡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其作品以咏史抒怀见长,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寓意深刻。
他的诗篇流传甚广,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
二、《秋词》原文及译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伤和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胜过春天。
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冲破云层飞上高空,就像引领我的诗意飞向碧蓝的天空。
三、《秋词》赏析《秋词》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比秋天与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这首诗采用了对比手法,将古人悲秋的观念与诗人颂秋的情怀进行对比,突显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诗的首句“自古逢秋悲寂寥”,表达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秋天的悲伤和寂寥之情。
秋天象征着凋零和衰败,万物开始进入休眠状态,因此古人往往在秋天感到忧伤。
然而,诗人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里的“胜”字,既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也暗示了秋天在诗人眼中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的两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通过描绘一只鹤冲破云层,飞向碧蓝的天空,展现了秋天的壮美景象。
这里的“鹤”象征着高洁和超然,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追求高远的志向。
同时,诗人将诗意寄托于鹤,使得自己的情感得以升华,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唐代诗歌的佳作。
四、教学建议1.通过朗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秋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对比手法,体会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3.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特点,深入解读《秋词》的内涵。
4.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5.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 古 逢 秋 悲 寂 寥
秋
刘 禹 锡
词
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昂扬
积极
以下哪些诗句印证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
A、战国· 楚·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B、唐·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病独登台。” C、三国· 魏·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D、唐·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E、唐· 李白《子夜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 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F、唐·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 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通过什么景物来表现“秋日胜春朝”?
孤 鹤
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 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 用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 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人生大志的, 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鹤 ”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 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 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 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迁移拓展 (一)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分析
梅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屈不挠 梅突出的特点是 不畏严寒 表现了诗人 的性格。 松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诗人写松的理由是 挺拔 诗人常以此表现 坚贞,正直 。 菊 宋人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凌寒 高洁的品格 菊的特点是 诗人借菊花来现
知人论世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 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 写的 。刘禹锡贬到朗州 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 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 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 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 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 人云亦云。
便 引 诗 情 到 碧 霄
晴 空 一 鹤 排 云 上
我 言 秋 日 胜 春 朝
这首诗感情真挚动人,虽是在萧瑟的秋 天所作,却少了些淡淡的哀愁,而是一语 道破“秋日胜春朝”,诗人一反常态,折 射出诗人豪迈自负的心境,被贬朗州后的 他丝毫没有悲哀、怅惘,在这天高云淡、 鹤群南飞的秋日,却把诗情引向碧蓝的天 空,表现出诗人那博大豪放的心境,不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俗所累的超脱天然,真令人叹服!
“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诗情”指的是 什么?
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 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诗情”指豪情,也是 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 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 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试比较《秋词》与《山行》二首古诗的异同点
作业:
1、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秋词》改写 成一片现代文。
试比较刘禹锡的两首《秋词》在立意、写 法上的异同点 秋词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sŎu)人狂。
同: 二者立意相似,都是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现秋 天独特的美 ,颂秋 异: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赞秋气以美志向高 尚 ,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
迁移拓展 (二)
鸿雁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鸿雁有何特性? 常能表达什么情 感? 。 杜鹃 唐人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杜鹃有何特性? 给人何种感 受? 。 寒蝉 柳永〈〈雨霖铃》开篇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 歇” 寒蝉有何特点?
迁移拓展 (二)
秋 词
刘 禹 锡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 力,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 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 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象。
诗词赏析二三法
知人论世
感情基调
把握意象
知人论世
刘禹锡 字梦得,洛 阳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有“诗豪”之称。曾和柳宗 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 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 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 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 友,并称“刘白”。他的仿 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 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 得文集》4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