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秋词》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秋词》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秋词》
优选课件
知人论世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 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 写的 。刘禹锡贬到朗州 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 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 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 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 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 人云亦云。
优选课件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优选课件
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昂扬
优选课件
积极
诗人通过什么景物来表现“秋日胜春朝”?
孤 鹤
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 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 用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 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人生大志的, 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鹤 ”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 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 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 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优选课件
晴空一鹤排云上,上了蓝天。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 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 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优选课件
该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 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唤醒人们 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 操,让人们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优选课件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 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 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 情怀。
优选课件
迁移拓展 (一)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分析
梅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屈不挠 梅突出的特点是 不畏严寒 表现了诗人 的性格。 松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诗人写松的理由是 挺拔 诗人常以此表现 坚贞,正直 。 菊 宋人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凌寒 高洁的品格 菊的特点是 诗人借菊花来现

七年级《秋词》课件

七年级《秋词》课件

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抒发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
思 考 与 讨 论
“人生易老”,言韶光易逝、人生短促,促人努力进取、建功立业 它是将人格宇宙化:“天 难老”,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它是将宇 宙人格化。“人生”与“天”是有尽与无穷、短促与长久的对立统一 揭示了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体现了诗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小令(58字以内)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分为: 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 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 三叠(三段)、四叠等。 《采桑子· 重阳》中的“采桑子”是词牌, “重阳” 是题目。
汉 民 族 节 日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 传统的重阳节。古代以“六” 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 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 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汉 初期,但其名称见诸于记载 却在三国时代。
古人一致认为秋天悲凉, 但是诗人却对此大唱反调, 认为秋天完全可以胜过春 天。同时反映了诗人虽然 因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 遭受打击,但是他并不气 馁,仍然决心冲破重重阻 力,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 张而努力奋斗。
采 桑 子 重 阳
·
词的有关知识: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是配 乐的诗。又叫诗余、长短句。 词有多种词调,又叫词牌,各种词牌规定了各种 词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 押韵等。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 句都有。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 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 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 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 又见湖边木叶飞。
2、为什么诗人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一、第一首《秋词》秋词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首诗开篇就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说出了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秋日胜春朝”,使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充满生机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抛出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秋胜过春呢?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再作解释。

第三句体现了五言绝句中的第三句破局转折的结构性特点。

用一个场景感很强的画面来把诗歌的情感丰富度拉开。

诗人用特别典型有动感的具体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一只飞速上升的白鹤冲破云霄,这句就一个感觉,动感十足。

这幅画面可以是看做对“秋日胜春朝”的解释。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里的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

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

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

这首诗,读起来根本读不到悲凉的感受,体会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高昂激越的气概。

二、第二首《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年级上册《秋词》

七年级上册《秋词》
同: 二者都描写秋景,都赞美秋天胜过了春天。
异: 《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 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 理为主。
❖ 2、同是写秋,马致远与刘禹锡两位作者表露的心 境有什么不同?
《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 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3、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 而《天净沙·秋思》却是_借_ 景抒情
❖ 赏析“排”和“引”,说说它们各自的 妙处。 “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
“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 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中心思想
《秋词(其一)》赞颂了秋天的 美好,借冲天一鹤,表达了作者 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情 怀。
练习
1、通过学习,请比较《山行》与《秋词》的异同 。
❖时间:1分钟
❖ 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 ❖ 逢:遇到。 ❖ 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 春朝(zhāo):春初 ❖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 碧霄:青天、蓝天。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 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 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 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语文课件: 数学课件:
英语课件: 美术课件:
科学课件: 物理课件:
化学课件: 生物课件:
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
会诗人感情
❖时间:1分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自学指导(二)
❖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简述这首诗 歌的大意。
秋词
刘禹锡
1、了解作者,体会诗歌大意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的进取精神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苏教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苏教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苏教古诗词选入七年级语文教材,历史特别悠久,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编的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苏教,大家快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苏教版1【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浣溪沙】(苏轼·北宋)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4【十五夜望月】(王建·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5【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漫长,千里共婵娟。

6【对联六副】1.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杭州岳坟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3.林那么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那么刚。

4.山海关孟姜女庙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5.积句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6.__卧房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9【秋词】(刘禹锡· 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苏教版七上诗词赏析 秋词 教学用书原文

苏教版七上诗词赏析 秋词 教学用书原文

秋词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书下简评】
晴天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与由此引发的诗人豪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美妙的诗情画意,发出了“秋日胜春朝”的感慨。

【教学用书赏析】
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抒写了奋发进取的豪情。

自从战国时楚人宋玉《九辩》说:“悲哉,秋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悲秋便成了古代诗文中传统的情调。

而刘禹锡在本诗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认为“秋日胜春朝”。

他是如何证实这一观点的呢?秋色宜人,可以写的很多,但诗人只为我们绘出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就将传统的悲秋情绪一扫而空。

那排云而上的白鹤,引发诗人的无限情思,也激发了读者的凌云壮志。

全诗议论、抒情和写景相结合,寓意深刻,形象鲜明。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作品有《刘梦得文集》。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重要哲学著作《天论》。

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赏析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 朝”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 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 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 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 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 碧霄”诗人抓住“鹤飞冲天”的景观 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 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 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 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 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 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 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 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 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 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6、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 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 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 神。
7、“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 有何妙处? 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 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 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 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 的生动体现。
朗读诗歌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 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 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字词注释
【1】君:指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 【2】期:期限。却:再。 【3】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4】池:水池。 【5】何当:什么时候。 【6】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7】却:再。 【8】 话:叙说
导入新课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 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 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 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 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 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 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 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课件5《秋词》(其一)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课件5《秋词》(其一)

练习
• 2、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 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秋天晴 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 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练习
• 3、归纳《秋词》的主旨。
•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 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 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课前回顾
• 说说《夜上受降城闻笛 》主旨? • 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
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 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写作背景
•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但革新 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 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 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 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 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 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 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 一致的。
秋词
刘禹锡
• 自古/逢秋/ 悲/寂寥, • 我言/秋日/ 胜/春朝。 • 晴空/一鹤/ 排云/上, • 便引/诗情/ 到/碧霄。
本节目标
• 1、背诵并准确默写诗词。 • 2、初步理解古代诗词的内容、情感和语言
形式。 • 3、能对古代诗词的内容、思想、情感和意
象等作简要的鉴赏评析。
本节内容与中考试题的对应点
• 1、中考试卷基础知识第7题中关于诗的名 句默写。
• 2、中考试卷阅读第12、13题诗词的赏析。
本节内容与中考试题的对应点
• 一、直接性、理解性默写。 • 二、古诗鉴赏 • 1、字词赏析。 2、名句赏析。 • 3、语言特色赏析。4、内容理解。 • 5、主旨理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秋词》教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秋词》教案(新版)苏教版

秋词教学目标:1.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 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赏析。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1、断句。

2、文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根据诗文含义,思考:在本诗中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分别体现在哪里?议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描写:晴空一鹤排云上抒情:便引诗情到碧霄3、赏析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并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字和“引”字。

(赏析字的时候,首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先说本意,然后再结合诗句以及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感情,或者寓意)排:“排”是“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引”化抽象的“诗情”为有形物,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秋景而不悲的感情,同时使诗歌也有了气势。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七年级(上)课后古诗词(下)(《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七年级(上)课后古诗词(下)(《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一、自学径
1.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 “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 ”“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刘禹锡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 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 了博学宏词科。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一、自学径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 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 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这 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 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 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一、自学径
⑴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 清”等句。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晴:一作“横”。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⑷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碧霄:青天。
诗意—情意—创意

七年级上册《秋词》

七年级上册《秋词》

《秋词》教案教学目标:1. 赏析本诗文中美妙的词语。

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作者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4. 背诵、默写会本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时间:≤5分钟)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

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看看他是怎样理解秋天的。

二、真实性阅读(时间:≥30钟)(一)教师出示“阅读清单”1、学生自述对作者的了解及其本诗的写作背景。

2、学生给生字注音,理解相关词语的解释。

3、学生注意词句停顿与押韵。

4、小组合作,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本诗的大意:圈画疑难问题。

5、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本诗,小组合作探究相关问题:(二)学生根据“阅读清单”自读诗文,完成清单要求,各小组组员展示阅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1.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诗人曾以太子宾客入朝为官,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其有《刘梦得文集》40卷。

公元805年诗人曾和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官。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他虽被贬官,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明确:2.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zhāo:春天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明确: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一、二、四句押韵,韵脚为寥、朝、宵。

明确:4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仙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之上了。

明确5问题一:本诗里边的词语,你认为那个词语用得好,能说说理由吗?自古:包含一切,没有例外么?为什么还这么说?为了突出下文的“我”悲: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秋词》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秋词》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秋词[唐] 刘禹锡自z ì古ɡǔ逢f én ɡ秋qi ū悲b ēi 寂j ì寥li áo ,我w ǒ言y án 秋qi ū日r ì胜sh èn ɡ春ch ūn 朝ch áo 。

晴q ín ɡ空k ōn ɡ一y ì鹤h è排p ái 云y ún 上sh àn ɡ,便bi àn 引y ǐn 诗sh ī情q ín ɡ到d ào 碧b ì霄xi āo 。

诗词赏析: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

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

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

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

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词》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词》教案

《秋词(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o理解诗歌内容,背诵全诗。

o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o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领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o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o理解诗人独特的秋景感受,感悟其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3.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手法,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3 分钟)o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或诗句,如“自古逢秋悲寂寥”,引导学生谈谈对秋天的感受。

o引出课题《秋词(其一)》。

2.作者及背景介绍(2 分钟)o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和写作此诗的背景。

3.初读诗歌,正音断句(7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o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o学生个别朗读,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4.理解诗意(10 分钟)o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o小组讨论疑难词句,教师答疑解惑。

o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主要内容。

5.赏析诗歌(13 分钟)o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秋景?o分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鹤”这一意象的作用。

o探讨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其与众不同之处。

6.课堂小结(2 分钟)o总结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7.布置作业(3 分钟)o默写诗歌。

o收集刘禹锡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欣赏。

五、作业安排1.基础作业o解释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o翻译诗歌。

2.拓展作业o仿照《秋词(其一)》,写一首描绘其他季节的诗。

六、板书设计秋词(其一)刘禹锡意象:晴空、鹤手法:对比情感:豁达乐观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初步理解较为顺利,但在赏析诗歌的环节,部分学生对意象和情感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第4单元 秋词(刘禹锡)(课件)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第4单元 秋词(刘禹锡)(课件)

1、诵读作品,细读注释,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集体交流) 2、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 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古 代和作者对秋的看法有什么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 寥,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 更美好。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 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 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豪迈的 心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 到碧霄”好在哪里?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 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 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的雄姿, 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 反映了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精读品析
“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 处?
• 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 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
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 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 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 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
观点?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 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 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著名诗人。祖籍中山 (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 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 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 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 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 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
刘禹锡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 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 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 观点(《山行》)?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 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天净沙 秋思》)?

七年级秋词教学设计

七年级秋词教学设计

七年级秋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刘禹锡的《秋词》,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独特情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秋天的视频,展示秋天的景色,如金黄的稻田、飘落的枫叶等,让学生描述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2)提问: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秋天是怎样的?引出古人对秋天的描写往往充满了悲伤和凄凉。

(3)然后引出刘禹锡的《秋词》,让学生思考:这首诗中的秋天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秋天有何不同?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理解诗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重点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晴空一鹤排云上”等。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4、赏析诗歌(1)提问:诗人是如何描写秋天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前两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体会诗人对秋天与众不同的看法。

(2)提问:“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一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并描述,感受其中的意境。

七年级语文上册刘禹锡《秋词其一》解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刘禹锡《秋词其一》解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刘禹锡《秋词其一》解读七年级语文上册刘禹锡《秋词其一》解读公元 805 年的秋季,因永贞改革失败,被贬朗州的刘禹锡携家带口,经过两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在是年初冬抵达了这个荒蛮之地。

时价初冬,冷气逼人。

一家人居无定所,似寒鸭无枝可依。

好简单捱到第二年春季,才在城外搭建了几间简陋的房屋,安置下来。

而这一住,就是十年。

战国的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气也”。

从古到今,多少次文人悲秋的惋惜,多少回宦海沉浮的惊天动地,荡涤了一个又一个萧杀悲凉的秋季。

“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秋天的潇潇暮雨,飒飒西风;秋天的严霜刀剑,孤月清辉而这全部都没法阻挡诗人的一腔英气干云,铮铮铁骨。

刘禹锡就是刘禹锡,失败又怎样,被贬又怎样,我自认自己做的事业是利国利民的大计,今生无愧于心,可直面天地。

或是一时失落,怎可就此沦落?相信今天是非黑白,后代自有评说朗州的秋季是灿烂而明媚的。

极目远眺,洞庭湖碧波涟漪,浩浩大荡,水天一线,横无际涯;远山遍山叠翠,层林尽染;林间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这样的秋景,哪有什么悲凉,分明是要比春日还要多了几分繁荣和期许。

诗人仰望天空,天高气爽,云卷云舒,一只白鹤正从天际飞来,只见它一声长鸣,响彻寰宇,双翅腾空而起,排云直上九霄。

那鹤鸣划破了这安静的秋天,也惹起了作者的诗情,一首《秋词》便手到擒来自古逢秋悲寥寂,我言秋天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秋词一改先人伤春悲秋的愁绪,自言“秋天”更胜“春朝” 。

“春朝”虽有繁花似锦,鸟语花香,但总少了一些厚重,少了一些稳妥;虽是一年之计的开始,却总没有秋天的丰富和积淀。

秋天相同有灿烂的色彩,有包含的活力,更有经历盛夏暴风暴雨以后的一份庄重和内敛。

同时又少了几分春日的张扬,却多了一些委婉和丰富。

“晴空一鹤”的境界虽又有孤单之感,但更多的是乘长风冲云霄的气概和胸襟。

刘禹锡的诗情是为大唐除弊端兴新政的激情;是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自己的深情;是虽受挫却仍矢志不渝的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8分)
答: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答: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10.“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8分)
答: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6.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8分)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7.结合具体形象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8分)
答:属主观题,可从虽遭遇人生坎坷,仍要不不饶,具备奋斗精神这个角度阐述。
8.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8分)
1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8分)
答: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13.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10分)
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秋词》测试题
1.默写《秋词》这首诗。(16分)
,。,。
2.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4分)
答:落叶、悲鸿、衰草、枯木、银霜。
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6分)
答: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4.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8分)
答:这两首诗最可贵的是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5.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8分)
答: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