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研究分析概括
文言文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文言文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文言文研究的研究工作报告第一篇:引言近年来,文言文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
文言文作为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魅力。
然而,随着现代汉语的流行和普及,文言文逐渐被边缘化,其深度研究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文言文的相关问题,促进文言文的传承与发展。
本研究从文言文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翻译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横跨数百年的文言文作品进行梳理和分析,我们试图找出文言文在当代社会中的可能应用领域,以及开展相应的实证研究。
第二篇: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特点几乎贯穿了该语种的方方面面。
首先,文言文较为规范,它得益于古人的严谨态度和精细处理。
文言文注重用字的精确性和平衡性,追求音韵、字义和句法的完美组合。
其次,文言文的表达风格晦涩且充满象征,这是文言文独特的审美体验。
通过用字的选择和句子的构造,文言文能够传达更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也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
文言文注重词语修辞的运用,经常使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
此外,文言文的句法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借助于「僻字」和「文句」的应用,使句子更具韵味和表达力。
第三篇:文言文的发展历程文言文作为一门语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起初,文言文是贵族阶层和学者的专属语言,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文言文逐渐走向普罗大众,广泛应用于民间文学和白话文学的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欧美文化的冲击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文言文逐渐被现代汉语取而代之。
然而,文言文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底蕴仍然广受认可,不少学者和文化爱好者致力于文言文的研究和传承。
因此,文言文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影响。
第四篇:文言文的翻译问题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文言文的翻译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考点一、考点解析概括分析题是近些年高考文言文板块必考题型,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往往是“选是”或“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是解答这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
二、解题技巧1.仔细比对,找异同。
比对法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比对:关键词句、增减内容、人物、时间、地点、关系等。
2.比对方法①比对选项中在“谁在何时何地说何做何”与原文是否一致。
②检查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的道理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偷换概念。
③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常见设错误点命题设误1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的方式,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命题设误2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使事情发生的地点错位改变因果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四、概括分析题解题“两步骤”第一步:定比对区间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
解答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区间第二步:定比对角度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断【真题回顾1】(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4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教案
4--文言文的信息筛选和分析概括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从文言文中筛选和分析关键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3. 通过文言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2. 分析概括文言文中的关键信息的方法。
3. 文言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和分析概括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体会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的关键信息。
2. 分析概括方法,让学生学会从文言文中筛选和概括信息。
3. 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具体文言文。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分析成果,互相学习。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能够从文言文中筛选和概括关键信息。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文中暗含的逻辑关系的把握。
七、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文言文材料,包括经典文章和现代改编文言文。
制作教学PPT,包含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指导和案例分析。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八、教学过程: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简要评估。
2. 通过一个简短的文言文阅读练习,让学生运用上节课学到的阅读技巧。
3. 讲解并练习如何从文言文中筛选和概括信息,强调关键词和逻辑关系的重要性。
4. 分组进行案例分析,每组分析一个文言文段落,并讨论其中的关键信息和逻辑关系。
文言文概括分析内容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 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 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 对称旨,屡承顾问。……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上 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现场练兵】
• 2023年(新课标II卷)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旳一项
是(3分) C.赵熹阻止祸害,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
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看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 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 原文: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 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 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 、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 “并教导他们弃恶从善”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 将作余党迁往异地旳是皇帝,是皇帝听从了赵熹旳提议
一、考纲阐明
• 3.分析综合 •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⑵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⑶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旳观点态度 • 4.鉴赏评价 • ⑴ 鉴赏文学作品旳形象、语言和体现技巧 • ⑵ 评价文章旳思想内容和作者旳观点态度
二、考察题型及命题特点
(一)选项内容构成:对传主形象旳评价(概括)+详细行为事例(分析)
二、考察题型及命题特点
• 2023年(新课标 I)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旳一项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旳忠心, 即便对郑承宪这么旳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 幸而皇上并未所以发火。
文言文概括分析技巧
2.比对选项与原文,并在选项后的括号内作出判断。(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原文] (2015·全国卷Ⅱ)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 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 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 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 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 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 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 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 知复何言!”乃遇害。
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
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
分析: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蜀地饱受侵扰”错,原
文为“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
蜀军侵扰掠夺”,所以饱受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
[参考译文] 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
[选项 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
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
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 )
分析: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以致宇文化及杀害
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错,由原文“是日旦将朝,见执。
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
文言文教学研究报告
文言文教学研究报告一、引言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增加,以及英语的普及,文言文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发展。
二、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2.1 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高现代学生普遍对文言文缺乏兴趣,认为学习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脱节。
他们更倾向于学习实用的技能,如英语、编程等。
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和热情。
2.2 教材内容过于繁琐传统的文言文教材通常包含大量的课文和注释,内容繁琐,把重点放在字词的解释上,而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
这种教材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因此,教材的编写者需要精简教材内容,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上。
2.3 教学方法单一目前,文言文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缺少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
软件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入文言文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改进的教学策略3.1 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使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将文言文导入到现代生活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文言文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创作,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3.2 编写优质教材的策略编写教材时应考虑以下要点:•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增加文言文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历史文化;•引入经典文言文作品,使学生能够领略到文言文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
3.3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利用电子辅助教学工具,如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定期组织文言文活动,如朗诵比赛、研讨会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的研究报告
文言文的研究报告
本文对文言文进行了研究,主要从其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起源于商代的金文和周代的篆文,后经过秦汉时期的古文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故者文逐渐发展成熟。
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初的粗糙阶段、成熟的经典阶段和衰落的末期阶段。
起初的粗糙阶段主要以商周的金文和篆文为代表,较为简单朴实,缺乏统一的语法和词汇。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言文慢慢发展成熟,并在经典阶段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期的文言文语法繁复,词汇丰富,深受当时读书人和文化人的喜爱。
然而,随着汉代之后文学风气的变化,文言文逐渐衰落,末期阶段的文言文语法逐渐简化,词汇减少,逐渐向白话文演变。
文言文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对后世文化的影响,二是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影响深远。
自古以来,文言文一直是中国文人的表达方式,许多重要的诗词、文章都是以文言文写成的。
这些文言文作品对后世文学、历史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有一定的文言文痕迹。
尽管现代汉语已经发展成为以白话文为主的语言体系,但仍然保留了一些文言文的影响,例如一些成语、俗语和文化典故等。
总体来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起源于商代和周代的金篆文,逐渐发展成熟并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
化。
它经历了起初的粗糙阶段、成熟的经典阶段和衰落的末期阶段。
文言文对后世文化和现代汉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研究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内容。
文言文之分析与概括
文言文复习之分析与概括一、巧用概括分析题全国卷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特点:1.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
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3.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因此,根据选项设置的特点,可用概括分析题帮助我们破解一些难懂字词,疏通文意。
二、巧解概括分析题——比对概括分析题的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多为“选非”。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三、重温试题细化方法——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找出选项错误之处。
(一)1、2012全国卷选项A.萧燧suì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
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原文: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主持考试)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2、2016年高考模拟卷选项B: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
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在滑州,创“木龙杀水”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
原文: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
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
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
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
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
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
3、2017年高考模拟卷选项D:胡灐屡任要职。
他在将近六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曾担任过礼部侍郎、太子宾客、太子太傅、太保等官职。
文言文的研究报告
文言文的研究报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
自古以来,文言文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渠道。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文言文的特点、研究方法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表达形式。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严谨规范: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词汇选择以及句式表达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慎重选择,使得文章的表达更加准确、精练、简练。
这种规范性使得文言文成为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表达形式。
2. 典雅古朴: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多取自古代经典文献,因而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它的典雅古朴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追求,也使文言文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3. 多义性:由于文言文存在着许多古词古义和字形之异,所以往往需要读者对古代的文化、历史有较高的了解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而这种多义性也为文言文的研究和解读提供了更多的角度。
二、文言文的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文言文,学者们开发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和工具。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1. 古籍研究: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文言文的发展演变、时代背景以及各种特点。
这种方法通过对古籍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了解文言文的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文献比较法:通过对多种文言文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其中的共性和特点,揭示出文言文的规律性。
例如,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文言文作品进行对比,可以了解文言文的演化轨迹和变化特点。
3. 语言学分析法:通过对文言文中的词汇、句法以及语言表达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揭示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和表达方式。
关键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文言文语言形式和语义的解析,来探究文言文的特点和内在规律。
三、文言文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尽管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文言文仍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教育意义: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客观题课件
练习2.(2021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 概括是否有误。
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 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 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 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文言文概括分析客观题比对角度
1.比对人物(关注句子主语、宾语) 2.比对时间、地点 3.比对人物观点、评价 4.比对关系(原因、结果、内在逻辑关系)
课后练习
练习1.(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 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 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 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解析:选项说傅珪“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与原文有很大的出入。原文说“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矫旨”是正确理解句意的关键,意谓阉党假传圣旨
让他二人辞官退休,非“坚持离职”。傅珪离职的原
因有两个,一个是权贵的逼迫,二是皇上不采纳言官 的请求,而不是“他仍坚持离职”。 此题需特别关注句子省略成分。(傅珪)极陈时弊十 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 以守正见忤,(权幸)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 交章请(朝廷)留, (朝廷)不听。
选项: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 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解析】孟尝君表示……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 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
例2.(2020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 析是否有误。
【2021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题点3概括分析题
解题技巧:对比
1.比对人物、事件。 (人物)文言文阅读材料涉及的人物往往不是一个,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阅读文章时, 要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得到了何种评价,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误区所在。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 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 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逸 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遇矣。然其犯人主,忤 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 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误区所在。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
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 梁怀王太傅。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选项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 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项]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 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 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 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 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 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 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概括分析
【即练即悟】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结果是否有误。
·【原文】( 2017全国卷Ⅱ ) ·时平原多盗贼, 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 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 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选项B] ·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 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 ,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分析]无中生有。 选项中“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说法错误,文中“旧制”说 明是朝廷原有规定。
比对关系
1.命题误设
(1)改变因果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
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2)事件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 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考点解读】 概括分析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往往采 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进行考察。
全国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概括与分析”,且常 常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 角度进行设误,来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综合理解。这是 近年来全国卷持续考察的成熟题型。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分析]无中生有。 B 项中“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有误,原文只说“安用重法邪”, 并没有说严刑达不到目的。
·[选项C] ·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 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 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分析]强加因果。 选项中“致使海瑞被迫退休”说法错误,文中为“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 允。十五年,卒官”。
【技巧小结】
文言文研究教学实践总结(3篇)
第1篇夫文言文者,古之经典,国之瑰宝也。
自汉魏以降,历经千载,文言文之魅力不减,乃我国文化传承之重要载体。
然文言文语言繁复,意义深奥,学生往往望而生畏。
故教学实践,需精心设计,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素养。
兹将本人近年来的文言文研究教学实践总结如下:一、教学目标的确立1.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领略文言文的文学价值。
3.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文言文进行写作。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1. 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强化文言文阅读训练。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开展文言文写作训练。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文言文进行写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图片、音乐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5. 注重互动式教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实践总结1. 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言文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
2. 学生文言文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在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文言文的文学魅力,提高鉴赏水平。
3. 学生文化素养得到增强。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4.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在文言文写作训练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文言文进行写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通过创设情境、互动式教学等方法,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文言文语段概括分析
吴祐在父亲 去世后,安 于清贫,边 放猪边吟诵 经书,不为 人言所动。 后与黄真一 起被举荐为 孝廉,并被 人称赞为清 廉有节操。
答案:“后与黄 真一起被举荐为 孝廉,并被人称 赞为清廉有节 操”错,由原文 中的“真后亦举 孝廉,除新蔡 长,世称其清 节”可知,黄真 是在吴祐之后被 举荐为孝廉的, 而且只是他被人 称赞为清廉有节 操,没有涉及吴 祐。
比对结果
答案:
对应选项(仔细 比对角度 原文(认真阅读原文) 比对选项)
崔慰祖字悦宗,清 河东武城人也。父 庆绪,永明中,为 梁州刺史。慰祖解 1.比对人 褐奉朝请。父丧不 物—— 食盐,母曰:“汝 防张冠李 既无兄弟,又未有 戴 子胤。毁不灭性, 政当不进肴羞耳, 如何绝盐?吾今亦 不食矣。”慰祖不 得已从之 崔慰祖出身官 宦家庭,为人 孝顺。他的父 亲曾担任梁州 刺史、奉朝 请。父亲去世 后他坚持不吃 盐,在母亲的 劝说下他改变 了这种做法。
吴祐在父亲 去世后,安 于清贫,边 放猪边吟诵 经书,不为 人言所动。 后与黄真一 起被举荐为 孝廉,并被 人称赞为清 廉有节操。
答案: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 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 年十二,随从到官。„„及 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 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 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 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 2.比对时 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 间—— 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 防时序 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 错乱 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 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 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大守 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 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 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 节。
成遵聪颖好 学,终能脱颖 而出。他自幼 聪敏颖悟,勤 学不辍,苦于 当地先辈中没 有教授应试科 举文的人,后 因受县尹杨惠 赏识得以赴京 师深造,考中 进士。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
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篇1: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题的解题策略1.掌握归纳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①信息提取法。
准确地归纳核心信息:人、事、景、情、理等。
②题面验证法。
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2.把握分析概括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具体方法①借助整体阅读归纳主旨。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先要整体上解读文章内容、感受思想,力求知道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了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知的观点态度。
②借助文体特征分析观点。
史传散文中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可能有简略的评价;咏物散文中观点态度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③借助关键信息分析观点。
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等。
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归纳分析出文章观点。
④借助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观点。
近年湖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常选用非传记类文章,一般为教材介绍过的作家,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理解观点。
的写作背景、动机等是我们解读所供文言要义的一把钥匙。
⑤辩证分析。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做好“分析概括”的工作,还要学会辩证的分析方法,切忌片面性。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
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
要注意的是,对文章中欠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析。
3.明确答题步骤首先通读原文,获取大意。
其次,对照原文核对错误。
将备选答案的相关内容与原文的相关部分逐一对比,看所选条目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任何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原文内容的选项,都是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要特别小心。
因为题干往往是为了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设计的,如果能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和排除法,一定能选出错误的一项。
文言文的古代语言特点分析研究
文言文的古代语言特点分析研究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古代语言特点进行详细分析研究,从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词汇特点1.1 字词丰富多样文言文的词汇非常丰富,常用的单字、多音、多义词居多。
例如,“道”不仅有道德之意,还可指道路、方法等。
这种丰富的词汇使得文言文更富有表现力。
1.2 形容词、副词的精确性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非常精确,能准确描绘出事物的特征和情感。
例如,“瑰丽”、“尤美”等形容词,可以突出事物的美丽和特殊之处。
二、语法特点2.1 重视词序文言文中的词序相对固定,一般为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
这种词序使得句子结构清晰、准确,有利于理解。
2.2 程度助词的运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程度助词,如“甚”、“极”、“尤”等,可以准确表示程度。
例如,“甚好”表示非常好,“尤重”表示特别重要。
三、修辞特点3.1 借物抒情文言文中常用借物抒情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例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通过描绘江水、花朵和月光来表达思乡之情。
3.2 对仗平仄文言文中对仗的运用非常广泛,常通过平仄的变化来达到语言的美感。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青青”与“悠悠”对仗,使句子更加优美。
四、阅读体验文言文的古代语言特点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能够带领读者回到古代的时空。
虽然文言文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但经过学习和理解后,读者仍能领略其中的深刻思想和美感。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古代语言特点包括词汇丰富多样、形容词副词的精确性、重视词序、程度助词的运用、借物抒情和对仗平仄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文言文在表达思想、情感和描绘事物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文言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分析概括————————————————————————————————作者:————————————————————————————————日期:文言文分析内容、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和观点态度题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都是“文意理解题”,命题者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
为此,探究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的误区提供了一条捷径。
归纳起来,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1、曲解词义2、对象错位3、时序倒置4、事件杂糅5、无中生有6、表述失度一、曲解词义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时,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辽宁卷)[解析]该项源自原文的“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一句。
该句中“知识”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为“相知、相识”,而命题人却将“知识”的古义曲解成了今义,这就导致了分析和概括的错误。
如:A. 搏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解析】原文“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
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下”是“低于,等次或品级低”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服从于他。
如: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全国卷)【解析】原文对李广引刀自刭原因的表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该项的出错点就落在对该句中“对”的理解上。
“刀笔之吏”是古代掌刀笔、管文书的小吏,他们负责作审讯的记录,而不负责去替人辩护。
所以,此处的“对”,应理解成“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而命题人却故意曲解成了“请(刀笔之吏)辩护”。
如:B.大公鼎在沈州改革乡规,减少徭役,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孔子庙和学校,提倡教化百姓,百姓都顺服他。
【解析】原文“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
“改良乡令”中的“良乡”是地名,“改良乡令”是改任良乡县县令,而不是“改革乡规”的意思。
二、对象错位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项。
如: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壁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广东卷)[解析]该项把“比之(朱晖)为蔺相如”一事“嫁接”到“人们”身上是有悖文意的。
原文第二段末说:“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比之(朱晖)为蔺相如”的是“(骠骑将军东平王)苍”,而非“人们”。
如:B.王昙首与其堂兄王华一方面积极劝说宋文帝继承皇位,并昼夜保护文帝的安全;另一方面竭力铲除徐羡之等人,并平定谢晦之乱。
【解析】原文“到彦之、从兄华并劝上行,上犹未许。
昙首固陈,并言天人符应。
上乃下,率府州文武严兵自卫,台所遣百官众力不得近部伍。
中兵参军朱容子抱刀在平乘户外,不解带者累旬”。
由此可知“昼夜保护文帝的安全”不是“王昙首与其堂兄王华”,而是“朱容子”。
三、时序倒置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的,而这几件事在文段之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命题人有时便在错项设计时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
如: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
【解析】原文说“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
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昊。
王予之朱方。
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
”据此可以看出,庆封离开鲁国在前,荆灵王的干涉在后。
而B现却将荆灵王的干涉“提”到了庆封离开鲁国之前。
如: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
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解析】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
”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
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
这些举措发生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之前,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四、事件杂糅所谓“事件杂糅”,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考生难以分辨正误,难以理解头绪。
如:C高傅占曾向作者谈起吴翁、焦翁,二翁均能施舍助人。
周维城同样也能施舍助人,只是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
【解析】原文说:“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
’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
'"吴翁者,徽州人,贵于富阳。
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
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赀遣之归。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周维城能够施舍助人”是高傅占借富阳人之口所言,“二翁均能施舍助人”是作者的补述,“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是周丰的自谦之言。
而命题人却将作者的补述混编到了高傅占之言中,将周丰的自谦之言编到了作者的客观补述中。
如: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
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全国卷)【解析】除南清河太守。
……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
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
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
”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
迁左丞,行徐州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
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五、无中生有所谓的“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文段中当事人的身上,以次来干扰考生的思维。
如:C.裴侠在户部任职时严格约束官吏,揭发不法行为,并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仅李贵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
【解析】根据原文“转工部中大夫。
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侠闻之,许其自首。
贵自言隐费钱五百万。
”可知,裴侠并没有“敦促奸吏坦白交代”,李贵招供的原因是“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即裴侠“对奸吏起震慑作用”,所以C项“敦促奸吏坦白交代”的分析就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如: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北京卷)【解析】B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的信息。
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脑狭窄。
(福建卷)【解析】B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并无“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脑狭窄”的信息。
六、表述失度对事件的叙述有详略之分,对原因的分析有主次之分,对人物的行事有缓急之分,对人物的评价有轻重之分,而命题人在错项设计时常常故意颠倒其详略、主次、缓急、轻重,这就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误。
如: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解析】蒲松龄的《武技》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刻画了憨和尚、李超、尼僧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对于武术技巧采用了略写的方法,点到为止,一笔带过,所以D项“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的分析就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误。
如: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
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四川卷)【解析】“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说法错误,文中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只是郑氏得官很多,没有说王氏。
如: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
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宁夏海南卷)【解析】原文“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不是嵇绍不以为然,而是以书谏。
如: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06浙江卷)【解析】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是本文的主要意旨,其它内容是用来以小喻大,借物讽人的。
故D项错误。
小结:以上对命题人错项设计六种方法的剖析,旨在“知彼”,这对提高我们的辨别能力,从而快速推断出文意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应试的基本技巧:1、整体解读文章前面说过,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
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
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2、倒吃甘蔗层层划读所谓“倒读法”,就是借助于题面来阅读,以帮助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这是一种辅助方法。
当我们做文言文试题的时候,可以先阅读信息筛选题和文意分析概括题这两个题目,利用其中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读懂文章。
先说筛选信息的试题。
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
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