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溺爱与严格尺度解读
溺爱孩子的维度与指标
溺爱孩子的维度与指标
溺爱孩子,这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父母行为,也是保护孩子
生长成长的必要行为。
全面解读溺爱孩子的维度及指标,不仅是家长,而且对于孩子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说言行表现,家长应该爱孩子,体现在言语上,要有积极的
姿态,充满爱的语言。
行为上,应多多向孩子表达、表示爱意,也可
以及时给孩子发放一些奖励,比如安排他去郊游或者买一些小礼物,
合理引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并尊重孩子的看法和想法。
其次,侧重发展孩子的积极性。
遵守孩子的生长发育正常规律,
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孩子,於此之时,要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家
长还要注意促进孩子身心发展,较好地陶冶情感,有助于培养孩子高
尚的品德和正面积极的心态,充分发挥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发展孩子
积极人格的乐观精神。
再者,学习是孩子成长的重点。
家长要给孩子制定适合的学习计划,提供适宜的环境,发挥榜样的作用,做孩子的好伴侣,乐于为孩
子做一些苦苦挖掘的、出色完成的工作,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孩子重视多读书,多动脑,开阔视野,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最后,可以尊重孩子的生活选择。
比起家长,更应尊重孩子们自
己的想法和选择,允许他们适度发挥,在孩子们的合理要求中,把话
语权转交给孩子自己,允许他们来作出决定,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
助于他们早日成为独立的积极的青少年。
简言之,溺爱孩子是家长们必备技能,是家庭文化的组成部分,
也是保护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深刻理解其基本原则,在表
现在父母言语行为表现上、发展孩子积极性上、学习发展上、尊重孩
子生活选择上,都要正当所施,让孩子在真爱环绕中快乐成长。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爱”和“严”的尺度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爱”和“严”的尺度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份,爱得太随便,就是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
要把握这个度,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严?“爱”是什么?是宽容,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
那么严是什么?“严”是指遵守或执行规定、规则十分认真,不偏离原则,不容马虎。
教师在课堂上应严格要求学生,才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成功的教育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怀,这里的关键是要恰当地处理严和爱的关系,要把握适当的“度”。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
尤其是后进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
如果光爱无严,就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执行不力或者不去执行,达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目的;相反,如果光严无爱,那学生对教师也只能是敬而远之或者冷漠、抵触,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事实上,教育教学的真谛就是严与爱的和谐。
据我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只有做到了爱和严的适度,才能把爱与严很好的结合起来。
教师对学生不仅要给予关心、爱护、帮助、鼓励,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和睦,而且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加管教,使师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唯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
下面就从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爱”和“严”的尺度。
一、对学生的“爱”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爱要有原则、有尺度。
任何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爱都不是没有限制的,更不是没有原则的溺爱和纵容。
我们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优秀学生犯了错误,我们不是那么生气,觉得可以原谅,不去批评,而差生如果犯了同样的错误,就认为不可以原谅,必须惩罚。
这样做是不对的。
2.爱要细腻。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品德,还应该了解学生的性情及生活,观察学生的情绪。
过于严格严厉也是溺爱和包办
过于严格严厉也是溺爱和包办
我们先看一下包办和溺爱的定义:
包办式抚养是指该孩子决定的事父母代替,孩子能做的事不让孩子做父母包办的现象。
溺爱是照顾者和儿童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特征。
此时照顾者庇护孩子,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
同:过分爱护。
大家都怕溺爱孩子,都反对包办,所以,反其道而行之,甚至会对孩子过分严格、严厉,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只脚刚离开溺爱和包办,另一只脚又踏进了过于严厉严格这个新的溺爱和包办的泥潭。
因为所谓的过分严格,就是要求孩子必须按照父母的要求、规则来,不能自己决定,不能自己做主,不允许例外,不能有独立行动的选择。
这不是和溺爱和包办神似吗?
所以
孩子必须按时入睡,不能自己决定睡觉的时间;
吃饭必须安静,想说话也不允许;
必须按照父母的计划来,不能自己决定做事的先后;
见面必须问好,不想问也不行;
必须每天洗澡,不想洗也要洗;
......
这也是包办和溺爱!。
浅谈教师对学生严和爱的度
浅谈教师对学生严和爱的度明朗完小赵兴翠“教不严,师之惰。
”这句话阐释了严与爱的辩证关系。
但是严格要求并不是超越实际,更不是处处、事事挑毛病,而是按照学生认识事物和接受事物的规律,耐心的诱导他们,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
如果脱离实际就可能出现严而无格的现象。
同时,教师还应首先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否则,任凭你讲得天花乱坠,对学生如何严厉,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在教学中,教师的严和爱本身就是一个司空见惯不成问题的问题,严和爱是辩证统一的,因爱而生严,严中显现爱,但凡事都得讲究个“度”。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片面的理解“严师出高徒”这句古训,用过激的方法去处理一个问题,教学中过份严厉地对学生抱有较高期望,要求一切都很完美、一切要如自己所愿。
严不代表就是对学生好,过分严厉由之产生对学生讽刺、冷漠、体罚或是变相体罚等等,有伤学生尊严的手段,这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特殊情绪,也会因此以消极的态度来对抗老师。
“严”字当头难免给学生以冷若冰霜的感觉。
严厉有余而宽爱不足,在学生面前显得过份严厉、盛气凌人、居高临下只会让学生感到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再次,教师对学生过份溺爱而严格不足,学生也会因此逐渐松散、懈怠,犹如“一盘散沙”,这样就难以控制和驾驭学生,以致难以进行正常的教育工作,反之,教师热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护和鼓励那学生也会以积极的态度尊重老师。
所以“严要得法,严要有度”。
教师处于的是中心信息源的地位,控制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但教师需要的是如何调整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如何在教学中严而不失爱的温存,怎样成为一个既严格而又不失爱的教育工作者,让自己成为一个处在师生间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爱中有严,严中生爱”这便是我今天要畅诉的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掌握一个“度”的观点。
教师若不能把握好严和爱在师生间的分寸,正确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那就有可能会陷入教育的误区。
对于学生,我觉得应该做到严格要求与耐心教育和爱的结合,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在严与爱之间格守自己的职责。
学会把握“爱”与“严”的尺度
学会把握“爱”与“严”的尺度:摘要:关键词:经常听很多教育专家谈班主任工作要创新,是的,新时期的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努力在师生间建立起真诚相待、和谐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努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尊重、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我们老师教好书,更主要的是要育好人。
用“心”去爱学生,让学生感到你的“爱心”和“诚意”,乐意接受你的教育,这时,教育才更有成效,更深入人心。
“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力量,“爱”是净化孩子心灵的妙药,我们应该用我们的“爱”去感化学生,去开启学生“心灵”的锁,让爱如点点春雨,真正滋润学生的心田。
在学习《经典案例评析》时,有这样一个章节――“爱,也有尺度”,其中有冰心老人曾说过的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
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
”的确,教育工作,不同于任何一种工作,教育是一门艺术,一门思想的艺术。
在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许多老师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也有部分班主任在工作中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的“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分,爱得太随便,失去师之尊严,就是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
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教育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王耀(化名),班上一个很沉默的男孩子,他平时几乎不与同学交流,我多次找他谈话,也没收到什么好的效果,他对我似乎也没有什么信任感。
有一次上课,我请他回答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书上写得很明确,但是无论我怎样启发,他都始终“一声不吭”,此时其他同学都看我怎么办,我当时心里非常生气,不知原因出在哪,是不是有意和老师作对……静下心来,我对此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一)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接触的最初的社会环境和成长的摇篮。
家庭的诸种因素,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家访,我发现王耀同学的父母对其教育方法简单,惩罚较多,而较少表现出情感温暖和关心、支持,这就使其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缺少一种最初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导致这种性格的产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
父母如何把握好爱的尺度-拒绝爱与溺爱
父母如何把握好爱的尺度-拒绝爱与溺爱编者按:《拒绝爱与溺爱》这篇文章讲述了家长在教育指导孩子的时候应该要如何避免好溺爱孩子,如何把握好爱孩子的尺度呢?踏着春天的气息,迈着轻盈的脚步,迎来了仪征三校四月份新生家长又一次家庭教育讲座,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主讲人是仪征仪化校区的赵校长。
首先赵校长剖析了当前家庭教育观念以及家庭教育模式上存在的问题,赵校长指出,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孩子们的心智也逐渐成熟起来,他们渴望探索未知的领域,由此引发出在家庭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家长对孩子的爱一定要有一个度。
在活动现场,家长们观看了一场关于“爱与溺爱”的视频,“爱”是勇气与力量的源泉,而“溺爱”却极易衍生自私与懦弱,甚至造成孩子们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违背了我们当初给予“爱”的初衷。
当家长们在思索“爱与溺爱”之间的平衡点时,赵校长紧接着为在座的家长们上了一堂“怎样处理亲子关系”的课。
赵校长指出,处理亲子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处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帮助孩子处理其他人际关系。
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尝试着接纳孩子的思想,同时赵校长着重点出,“接纳”不是一句口头词,落实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家长为之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最终都指向团圆,唯有父母的爱,最终指向别离,而在慢慢别离的过程中,作为父母,我们只有与孩子保证相同或相似的步伐,帮助他们在别离之前掌握“安身立命”之道,做一个志向远大、品德高尚的人。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所以做一个智慧的家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教育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
大成培训王德松总校长表示:家庭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人品教育,其次是心情教育,最后才是鼓励教育。
在讲座的结束之际,赵校长对在座的家长们提出了期望,希望他们在之后的日子里,学会和孩子更好的相处,帮助孩子和别人更好的相处,为孩子们的成长塑造良好的环境。
至此,大成培训集团仪征三校四月家庭教育讲座正式结束,作为系列讲座之一,下个月赵校长将会针对家庭教育作更为深入的阐释。
学会教育您的孩子把握严与爱的尺度
学会教育您的孩子把握严与爱的尺度——读《诺贝尔和他的母亲》有感近几天,偶然读了一本关于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童年的文章,文章以写实的手法,细腻描绘了诺贝尔的母亲——阿尔塞尔如何用爱挽救了诺贝尔的生命,又如何言传身教,在困难的生活中乐观自信,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使之成材的故事。
读完以后,我一方面欣赏母亲开朗的性格,幽默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更被其教育子女时恰如其分地把握严格与慈爱的尺度所折服。
阿尔塞尔细心照顾孩子们的起居,但又从不娇纵溺爱孩子们,她让他们浇花、锄草、清除垃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出诺贝尔和他的兄弟们勤奋工作的习惯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我想这种良好的教育也许就是诺贝尔成材的原因之一吧。
而又有感于生活中、身边的一些父母教育子女溺爱、袒护或放任专制的做法……此时,我的思绪在持续膨胀,想了很多很多。
的确,现在家庭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缺乏教育子女的经验,而祖辈对孙辈的爱常常会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
这种缺乏理智的爱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的。
记得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告诫家长:“不管你们采取哪一种教育方式,你们都需要一个尺度。
所以,也就需要在自己身上培养分寸感,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
”这个分寸感的确不好掌握,悉心分析一下,现如今家长教育子女时存有几种误区:(1)过度呵护型。
这类家长常常是什么事都为孩子考虑周全,为其代劳,致使孩子生活自理水平很差,过度依赖成人,这种孩子自然难有正常的、积极的、健康发展的个性。
(2)过度干涉型。
这类家长总是按自己的意愿,给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在这种干涉之下,孩子很难有发散性思维,没有主见,往往养成人云亦云的习惯。
(3)严厉惩罚型。
这类家长的数量虽然不很多,但他们那种生硬而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简直就是摧残,一方面使孩子的心理受到严重压抑,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孩子的性格产生扭曲、畸形。
这些教养方法都有点偏激,父母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富有影响力的因素,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无时不在左右着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教育心得:教育要把握好尺度
教育心得:教育要把握好尺度教育心得:教育要把握好尺度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做每件事情都要讲究尺度,比如说,我们饭不能吃的太多,不然会不消化;话不能说的太多,会遭人嫌;运动不能过量,不然会受伤等等。
这都说明了生活中尺度的重要性,然而我们的教育也是如此,如果拿捏不好尺度,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这会影响和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教育尺度不合理会造成两种后果,一种是过分的溺爱和纵容,导致孩子变得霸道和任性,事事唯我独尊,不会为别人考虑,变得没有人情味。
而过分严格教育孩子,会让孩子变呆、变压抑。
在成人的视线内他是乖宝宝,但只要一脱离成人的视线,他们就会爆发出原有的自己,将平时没有发泄出来的情感都一并释放。
好比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
这两种都是可怕的,我们家长一定要引以为戒。
那么如何避免这两种教育尺度的误区呢?或者说怎么来合理衡量呢?这是我们今天要谈的。
首先,把握好自己对孩子爱的尺度。
我们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亲吻拥抱是一种,表扬鼓励是一种,批评指正又是一种。
每一种我们都要合理的运用。
亲吻拥抱是在和孩子们闲聊或者玩耍等抒发直接情感的时候用到的,孩子们也是可以直接感受到我们爱的一种最简单的方式,但是我们要用得适宜。
还要掌握好度,给得太多孩子就会无所顾忌起来,对常规习惯的培养很不利;给得太少又会让孩子觉得我们不喜欢他们。
表扬鼓励和批评指正的时候也需要掌握好度,太多太少都会有反效果。
我们要传达一种信息给孩子,就是不论表扬还是批评,我们都是爱他们的,我们是为了让他们更好才这样做的。
其次,是把握好管的尺度。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还不懂事,有些东西不用教的太多,等他们打了自己就会懂得。
所以,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都不说也不教,任由他变成蛮横无理、骄纵成性的野孩子。
有些东西或许长大了会明白,但有些是我们不教孩子永远不会的,那就是做人的道理。
有些在懵懂的时候其他孩子已经早他先知道了,等他全懂了以后,机会已经都溜走了,再也回不来了。
把握爱的尺度
怎样把握爱的尺度?天下父母谁不对子女倾注一片爱心?谁没有过望子成龙的一片痴情?到头来能够让父母感到无限欣慰的固然不少,但事与愿违的却为数更多,这种情况古往今来不乏其例。
有些父母更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把所有的爱和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对孩子过分地溺爱、迁就和顺从,缺乏应有的道德教育,使孩子成为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小太阳”。
久而久之,孩子就有可能在父母“爱”的怀抱中养成自私自利,不尊敬长辈、不爱惜财物、任性、骄横和依赖等不良品性,做出有害于他人的事情,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把握对孩子爱的尽度呢?1、尊重孩子的人格,爱护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
做父母的不要总以为孩子年幼无知,忽略了对孩子应有的尊重,高兴时百依百顺,生气时就横加指责。
这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伤害孩子的自尊,从而使其养成不良的心理。
2、满足正当的需要,抑制不合理的要求。
对于孩子提出的意见和要求,父母要善于倾听,如果是正当的需要,就给予适当的满足,反之,就应当和蔼地拒绝,坚决抑制。
千万不要因孩子的无理哭闹而迁就顺从。
3、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我们认为,要时刻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千万不要包办代替,应及时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孩子玩完玩具后让他自己收拾好;吃完饭把凳子放回原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教他洗自己的手帕、袜子,扫扫地等。
4、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
父母两人不要一个严一个宽,今天要求孩子这样做,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样做,一天一个样,各唱各的调,使孩子思维没有定规,无所适从。
这样无形中削弱了父母的威信,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制造了“防空洞”。
总之,爱孩子应该从教育目的出发,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正确把握住爱的尺度,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一方面在受到长辈们娇宠的同时又被寄予了无限的厚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对溺爱的看法和建议
对溺爱的看法和建议概述溺爱是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过度迁就,纵容他们任性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虽然父母都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但过度溺爱却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溺爱的看法,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
溺爱的问题与影响1. 自我中心过度溺爱容易使孩子变得自我中心,无法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
他们习惯于将自己放在第一位,对他人的需求缺乏关注和体谅。
2. 缺乏责任感溺爱会让孩子养成依赖性,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习惯依赖他人提供支持和解决方案,无法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3. 抵触挫折溺爱导致孩子没有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机会和能力。
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可能无法应对并从中学习,容易变得沮丧和无助。
4. 社交障碍过度溺爱的孩子可能缺乏与其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他们可能不懂得分享、合作和妥协,导致社交问题和孤立感。
5. 自我价值感问题溺爱会让孩子过分依赖外界的肯定和赞扬,缺乏自我价值感。
一旦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他们可能会感到失落和自卑。
如何避免溺爱1. 设定明确的规矩和边界家长应该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规矩和边界,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培养独立性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一些日常任务,如整理房间、洗衣服等。
逐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的能力,让他们明白自己可以做到。
3. 鼓励面对挫折家长应该让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不要过分保护他们。
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导他们从失败中学习,并相信他们有能力克服困难。
4. 培养社交技巧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项目,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
同时,也要教导他们分享、尊重和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5. 培养自信心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赞扬和认可,但不应过度夸奖。
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并相信他们有能力取得成功。
同时,也要教导他们关注内在价值而非外界评价。
结论溺爱虽然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但却可能对其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什么是溺爱
什么是溺爱如何爱孩子,给孩子自由的分寸和尺度在哪里?这一直是家庭教育所探讨的重要课题。
我们强调家庭要给孩子真正的无条件的爱,但很多家长在和孩子在一起时,往往不是沦为溺爱,就是滑向放纵。
一切皆是“度”的把握,尺度的平衡之美,需要家长的智慧。
首先请感受一下,什么是溺爱。
孩子年龄比较大的父母,感觉比较明显,孩子年龄比较小的父母,如果感觉不明显,就感觉一下自己跟父母之间的关系。
“溺”就是淹死、窒息的意思。
“溺爱”也就是令人窒息之爱。
这种感觉就好象你越是爱他,他越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是被你的爱淹没的窒息感,所以你越想好好地爱,他越想逃走。
你想好好爱你的孩子,可孩子说:“妈,你出去吧,把门关上,不敲门不要进来,吃饭叫我。
”他不想见到你,不愿意和你发生互动,为什么会这样?越爱,好像越让孩子透不过气来。
去看一下你跟孩子之间,是不是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好好爱你孩子,孩子是不是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或者是一种鸡皮疙瘩掉一地的感觉,这就是传说中的溺爱。
你有没有溺爱你的孩子?现在的家长都不承认,一定会说我很严格的,我该打打该骂骂,怎么会溺爱。
所以中国人对于溺爱其实存在着误解。
你使劲爱你的孩子,你用力爱他的时候,他想不想从你这儿逃走?当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机会很想去关心你女儿的时候,她想不想逃走?她说:“妈,你别管了。
”有没有这样?很明显,你是溺爱他的,虽然你不这么认为。
溺爱和无条件的爱有什么差别呢?最关键的差别就是界限,心灵层面的越界。
中国人的心灵界限感通常非常模糊,尤其是亲戚朋友之间,尤其是越亲的亲人之间,就更为越界。
事实上你一旦没有了界限,你就侵犯了孩子的内心空间,也就是没有真正地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侵犯了孩子的人格,你甚至是强制性地代替对方决定,通过发号施令,通过收买,通过讨好,通过情绪,通过示弱,通过赞美的掩饰,通过打骂的威胁,通过对未来承诺的诱惑等等手段,迫使孩子按照你的意志行事,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这个就是溺爱。
浅谈对待学生如何把握“爱”与“严”的尺度-最新资料
浅谈对待学生如何把握“爱”与“严”的尺度-最新资料浅谈对待学生如何把握“爱”与“严”的尺度班主任工作是平凡的,平凡中却担负着他人无法取代的崇高使命;班主任工作是辛苦的,辛苦中却蕴含着他人无法体会的深刻幸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一位班主任都耳熟能详的道理,但是,能够正确地爱孩子,并把爱化作一种工作能力,甚至变成一种艺术,却不容易做到。
在教育实践中,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失之偏颇:有的“爱生如子”,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有的几乎从来不批评学生,爱得无原则甚至失去教师必要的威严;有的只青睐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后进生不闻不问。
与此相反,还有一些班主任则信奉“严师出高徒”、“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们对学生束得太紧、管得太死,看起来班级可能秩序井然,但实际上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有隔膜,管理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因此,对学生准确把握“爱”与“严”的尺度,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就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有如下体会:一、对学生要做到理解、尊重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认识: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真心地爱护他、关心他时,无论是耐心帮助还是严肃批评甚至是必要斥责,学生都愿意接受。
相反,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也无法达到预期结果。
所以,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班主任只有真正付出自己的爱,才能赢来学生的爱,进而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爱学生是必要的,但这种爱要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尊重学生的人格、意见和要求,不能把学生当“宠物”,只求他听话,其余听之任之,要做到一视同仁,管理讲原则,严中有爱。
因此,班主任在爱学生的同时必须多理解、尊重学生。
二、对学生要做到“严而不厉”、“严而有格”班主任对学生给予关心、爱护、帮助、鼓励,使师生间关系融洽的同时,也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当好班主任需把握好“严”和“爱”的尺度
当好班主任需把握好“严”和“爱”的尺度陶先生捧着他的爱心给了犯错小男孩四颗糖,感动了一颗幼小的心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是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的惩罚是为了让很多人今后不受法律的惩罚。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只有恰当地掌握好爱与罚的尺度,融天使与魔鬼的特质于一体,让学生爱你敬你服你,才可能在教育工作中获得最大收获。
1. “罚”的教育学生毕竟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再优秀的学生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因此,要对他们严格要求。
但“罚”并非苛刻、专制、固执己见。
我是这样来理解“罚”的。
(1)“罚”而有理。
当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时,此时首先要求班主任及时了解情况,分清对错和利害,择优选择最为合理、恰当的措施。
我要讲的是作为班主任应如何做好后期的引导工作。
作为班主任老师,平时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宽容,而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则应该学会理解老师,在处理学生之间的关心上学会宽容。
教育学生应“心理换位”,把自己当作老师,学着用老师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从老师的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出发,来理解老师这样做的理由,这样,许多矛盾便会被化解、消散了,同样,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应这样,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
在班级生活中,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或分岐,是经常发生的,是在所难免。
班主任要作耐心的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人生在世,各种矛盾冲突也是难免的,涉及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当然应该争出个是非来。
在非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发生后,即便是自已有理,也不能得理不饶人,如果因为自已有理就去“据理力争”,不愿退让,其结果必然是让对方、更让周围其他人难以接受,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应本着“有理也要有礼”的原则;若是在矛盾冲突中自己是无理的一方的话,那更应该主动认错,多陪不是。
另一方面要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
如何把握溺爱与严格尺度
如何把握溺爱与严格尺度孩子的某些要求也许不是特别合理,但并没有涉及原则底线,这个时候我们该满足他们吗?在溺爱与严格要求之间,我们如何把握一个比较灵活的尺度?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你知道有时候我们一点点的通融会给孩子带来多少快乐吗?方法A:有的家长过分疼爱、迁就孩子,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爱得过了头,就成为了溺爱,使孩子养成一味地伸手索要的坏习惯,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甚至会做出极端的事情。
方法B:有的家长比较粗心,对待孩子也缺乏耐心,往往粗暴简单地拒绝孩子略微“奢侈”的要求。
方法C:那年我父亲失业了,买不起肉,全家靠吃鱼市上卖剩的鱼杂碎生活。
一天我在商店的橱窗看到一枚带红色塑料花的小别针,顿时让我如痴如醉,发疯般地回家央求妈妈给我一毛钱。
妈妈叹口气:“一毛钱能买一磅鱼杂碎呢。
”父亲说:“给她吧,一毛钱就能为孩子买到欢乐,这机会恐怕今后是不会碰上了。
”鱼杂碎的滋味我早忘了,但得到别针的欢乐我至今记忆犹新。
这是美国作家弗雷德里·美娜德一篇文章中的一段文字。
很多年前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中就很有感触。
“一毛钱就能为孩子买到欢乐,这机会恐怕今后是不会碰上了。
”——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这句话。
回想自己的童年,我们会发现,那些印象深刻、让我们想起来就觉得甜蜜温馨的事情,也许并不是考试得了第一、学习成绩如何优秀等诸如此类的事情,恰恰就是“一毛钱”这样的小事情。
许多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在孩子们心中却是“天大的事儿”,天真烂漫的童心非常容易得到满足:一枚发卡或别针,一个精致的笔记本,一个新玩具,一件新衣服,甚至一个小小的塑料贴片……就能给他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同样,一个小小的要求如果得不到满足,也会让他们难过好几天。
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
现在回想起女儿这几年的一些事情,仍然会觉得好玩。
记得好像是突然之间,女儿对钱就有了概念和感觉。
在2008年春节的大年初一(还不到10岁),她早早地起床给我们拜年,然后就挨着讨要压岁钱,还哄抬物价:姥姥给了100元,就问姥爷要200元;妈妈给了200元,就问我要300元——当然,这种行为仅仅限于在自己家里,对于亲戚朋友给孩子的压岁钱,我们基本上都礼貌地回绝了,女儿更不会伸手要。
如何把握热爱和溺爱的尺度以及严格与严厉的分寸的
如何把握热爱和溺爱的尺度以及严格与严厉的分寸的就应该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时俱进,铸造新时代师魂,就要在教学实践中,树立远大理想,敬业爱岗、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做一名学识渊博,能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的引路人,生活的指导者,人生的方向盘的合格老师。
因此,加强师德修养必须重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接下来自己谈谈点看法:一、关心和爱护学生是传统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古代,孔子提出“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的思想,原意就是:“爱着他,能不为他付出操劳。
忠于他,能不为他尽心劝导。
”表现出对学生负责,对社会、国家前途负责的强烈责任心。
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热爱与溺爱的尺度,掌握好严格与严厉的分寸。
教师对学生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宽严相济,使学生对教师敬而爱之,敬而钦之,而不是敬而远之,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教,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教师本身的师识本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师”。
师识包括教师自身的素质学识、教学质量意识、教学教改意识和适应教学发展的竞争意识。
教师要具备高超的师识本领,必须注重学历层次的提高,继续教育学习能力的增强,加强“博学多才”的“经师”和对“道德高尚”的“人师”的培养。
三、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其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
中国传统的教师道德,特别强 *** 师要为人师表。
同时,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过程中,教师还有必要注重个人人格的建立。
关于溺爱的作文(不少于800字)溺爱,可以先说明可以爱,适当的爱,再说爱但不能成为溺爱。
然后举例寻找例如有种昆虫在母亲无力养自己而累死时,最后一顿食物就是他的母亲尸体!还有就是要在每一段文章之前说明你的小观点迎合总观点,例如,爱的过度就是伤害,爱要有正确的态度,。
总之就是思路清晰,结尾照应开头关于溺爱的作文溺爱今天,妈妈不在家,我看见家里还有一堆衣服没有洗,没多想,就去收拾了一下,接着就往村头的小溪方向去了。
避免溺爱:恰当的亲子界限
避免溺爱:恰当的亲子界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如何培养健康、独立且有责任感的孩子,成为了许多家庭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过程中,设置适当的亲子界限显得尤为重要。
溺爱是许多家长在带孩子过程中的误区之一,它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避免溺爱,设定理想的亲子界限。
一、认识溺爱的本质溺爱是一种过度关注和纵容孩子的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源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爱护和担忧,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期待,家长容易产生对孩子施加控制和管理的心态,而非给予其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的空间。
虽然家长初衷是好的,但如果缺乏恰当的界限,则可能导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缺乏独立性:溺爱的孩子通常无法在生活中自我管理,依赖性强,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责任感缺失:当家长包办所有事情时,孩子难以培养责任心和主动性,缺少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机会。
人际交往障碍: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在与人沟通时可能显得笨拙甚至退缩,不懂得尊重他人,也因此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设定合理的规则与界限为了避免溺爱,家长需要为孩子设定合理的规则与界限。
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可接受的行为,还能让他们在安全的框架内探索世界。
以下是一些具体建议:1. 明确家庭规则家庭规则是每个家庭运作的重要基石。
通过明确规则,可以确保家庭成员之间有清晰的期望。
例如,可以设定家庭作息时间、餐桌礼仪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责任(如整理个人物品、完成作业等)。
这些规则应简单易懂,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以增强其参与感。
2. 适度放手适度放手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对孩子的管控,而是在保障孩子安全和健康发展的前提下,给予其独立探索和实践的机会。
这包括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承担后果以及从失败中学习。
例如,在学校做项目时,可以允许孩子自主选择主题、开始工作,让他们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
3. 提供选择与后果让孩子在一定范围内做出选择,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把握溺爱与严格尺度
时间:2010-11-5 13:14:32 点击:197
核心提示:方法A:有的家长过分疼爱、迁就孩子,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爱得过了头,就成为了溺爱,使孩子养成一味地伸手索要的坏习惯,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甚至会做出极端的事情。
方法B:有的家长比较粗心,对待孩子也缺乏耐心,往往粗暴简单地拒绝孩子略微“奢侈”的要求。
方法C:那年我父亲失业了,买不起肉,全家靠吃鱼...
方法A:有的家长过分疼爱、迁就孩子,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爱得过了头,就成为了溺爱,使孩子养成一味地伸手索要的坏习惯,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甚至会做出极端的事情。
方法B:有的家长比较粗心,对待孩子也缺乏耐心,往往粗暴简单地拒绝孩子略微“奢侈”的要求。
方法C:那年我父亲失业了,买不起肉,全家靠吃鱼市上卖剩的鱼杂碎生活。
一天我在商店的橱窗看到一枚带红色塑料花的小别针,顿时让我如痴如醉,发疯般地回家央求妈妈给我一毛钱。
妈妈叹口气:“一毛钱能买一磅鱼杂碎呢。
”
父亲说:“给她吧,一毛钱就能为孩子买到欢乐,这机会恐怕今后是不会碰上了。
”
鱼杂碎的滋味我早忘了,但得到别针的欢乐我至今记忆犹新。
这是美国作家弗雷德里·美娜德一篇文章中的一段文字。
很多年前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中就很有感触。
“一毛钱就能为孩子买到欢乐,这机会恐怕今后是不会碰上了。
”——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这句话。
回想自己的童年,我们会发现,那些印象深刻、让我们想起来就觉得甜蜜温馨的事情,也许并不是考试得了第一、学习成绩如何优秀等诸如此类的事情,恰恰就是“一毛钱”这样的小事情。
许多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在孩子们心中却是“天大的事儿”,天真烂漫的童心非常容易得到满足:一枚发卡或别针,一个精致的笔记本,一个新玩具,一件新衣服,甚至一个小小的塑料贴片……就能给他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同样,一个小小的要求如果得不到满足,也会让他们难过好几天。
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
现在回想起女儿这几年的一些事情,仍然会觉得好玩。
记得好像是突然之间,女儿对钱就有了概念和感觉。
在2008年春节的大年初一(还不到10岁),她早早地起床给我们拜年,然后就挨着讨要压岁钱,还哄抬物价:姥姥给了100元,就问姥爷要200元;妈妈给了200元,就问我要300元——当然,这种行为仅仅限于在自己家里,对于亲戚朋友给孩子的压岁钱,我们基本上都礼貌地回绝了,女儿更不会伸手要。
而且,每年给她的压岁钱也是由我们集中管理,给她开个存折存起来,她从来不管不问的。
可现在就不同了,女儿开始关心自己的“财富”了。
自此以后,女儿总要在书包和衣服兜里放些零花钱,放学回家的路上自己买些冰激凌什么的小零食。
从四年级开始,放学后她自己回家。
刚开始的那两天,我有些不放心,在放学时悄悄地躲在校门口,在后面跟着她。
只见女儿背个大书包,跟着同学走出学校大门后,悠然自得地往回走,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样子,经过路边的小超市时,就拐了进去。
我站在门口,看她买什么。
女儿在冷饮柜里挑了一根小冰棍去结账,花了5毛钱,把找的5毛钱仔细地装好,然后边走边吃,一副得意扬扬的样子。
我在后面看得忍俊不禁,回到家里也不戳穿她。
一连两三天,都是如此,后来我就不再去“盯梢”了。
我们给女儿保持着20元左右的零花钱,女儿有一次一本正经地跟我们说:“口袋里没有钱怎么能行呢?”我们出去吃饭、买东西,找回来的零钱她总盯着,跟我央求:“爸爸,把这两块钱给我,好不好?”还有,当她在奥数、英语班有了进步,或者受到老师表扬,也总跟我说:“能不能奖励我一块钱啊?”——大多时候,我总是满足她的这些要求,一则我知道她不会乱花钱;二则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起弗雷德里·美娜德父亲说的那句话,是啊,用这么一点点钱就能给孩子带来这么多的欢乐,这种机会以后还会有吗?
2009年上半年,在孩子们中间风靡一种电脑游戏——“摩尔庄园”。
本来我们是不允许女儿在电脑上玩游戏的,但架不住她不断地软磨硬泡,只要一有
机会,她就有意无意地跟我们说:某某同学赚了多少摩尔豆(游戏中的虚拟货币)啦,某某同学获得超级拉姆(游戏中的宠物)啦,等等。
我们知道她的心思,后来就答应她在搞好学习、完成作业的前提下,在周末可以玩会儿,女儿欣喜若狂——当时我看着她那高兴的样子,心里也很感慨:我们家长手里的权力多大啊,一点点的让步就让孩子如此高兴。
后来我们发现,电脑游戏也应该算是这一代孩子生活中的必备内容,首先,我们检查了游戏的内容,觉得是健康的;其次,玩游戏之前要把该做的作业做完;再者,规定好了时间,到了说好的时间就让她离开电脑。
其实,她玩一段时间后,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
在玩“摩尔庄园”的时候,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
游戏中有一种叫做“拉姆”的宠物,很可爱,需要小主人养护照料,但是还有所谓的“超级拉姆”,有很多普通拉姆不具备的功能,这是要花钱购买的(购买专门的摩尔充值卡),每月10元钱。
我们刚开始不同意女儿买卡,我跟她说:“你这是花真实的钱,买假的东西。
”女儿说:“同学都有超级拉姆,没有超级拉姆都抬不起头了。
”我说:“谁让你们比这些了?成绩、才能才是你们应该关心的。
”
女儿还是用老办法,慢慢地磨,谈条件,最终我们达成协议:参加“奥数”竞赛,拿奖或者进步到尖子班,就给她买一张10元钱的卡,让她拥有一个月的“超级拉姆”。
女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如愿以偿——我觉得自己太苛刻了,给她多买了两张作为奖励。
孩子的世界是这样的简单和纯洁,他们被我们绑缚在学习的轨道上辛苦地前行。
很多路边的风景都被我们大人忽略了,或许在我们世故、麻木的心里,蓝天白云、花草鱼虫都早已不再是美丽的风景。
可在孩子的心里,总有许多新奇的主题,也许我们并不认同他们感兴趣的那些内容,可是,只要是无害于身心,就让他们去尝试、体验一下行不行?我们能不能在严肃的面孔上,露出欣赏、宽容的笑容?能不能在诸多的“规章制度”中,给他们“破个例”,来个意外的奖励和插曲?
快乐其实很简单。
孩子的快乐更简单,也许唯其简单质朴,才是真正的快乐呢。
再看看下面这个故事,我们能否满足孩子简单的要求呢?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
“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元。
”
“喔,”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元吗?”
父亲发怒了:“如果你问这问题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
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
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
小孩安静地回自己房间并关上门。
父亲坐下来还生气。
约一小时后,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着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孩子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间,问道:“你睡了吗,孩子?”“爸,还没,我还醒着。
”小孩回答。
“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10美元。
”
“爸,谢谢你。
”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生气地说。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
”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元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
将这个故事与你所喜欢的人分享,但更重要的是,与你所爱的人分享这价值20美元的时间——这只是提醒辛苦工作的各位,我们不应该不花一点时间来陪那些在乎我们、关心我们的人而让时间从手指间溜走。
[出处:《高素质好成绩》]
Tags:把握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