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人物评论
张学良人物评价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
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
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
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
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
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易帜以后,张学良积极对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东北各省设立了国民党省党部,国民政府在东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员会,营建自己的铁路系统和电信系统,发展葫芦岛港以对抗日本治下的大连港,拒绝延长日本的租借地,禁止当地群众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东北的矿山开采和森林采伐。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东北有大量日籍朝鲜人失业,山东(特别是青岛)的日籍朝鲜人则大量移民东北,加剧了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
正是这一局势,使日本人把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看作是中国人排日的结果。
特别是日本军队的极端分子,为了保住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权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从1928年到1931年,除了对抗日本外,张学良对苏俄也日益强硬。
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苏联与国民政府不再合作。
1928年底东北易帜以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张学良试图强行收回中东路的权益,引起了中苏之间的中东路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1929年7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正式与中国断交。
中苏断交后,张学良与苏军又发生武装冲突,但是,东北军同苏联红军的战斗力相差过于悬殊,张学良失败。
此后,双方于1929年12月22日签订了《伯力会议议定书》,承认中东路恢复冲突前的状况,并规定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中东路问题,协商中苏复交和通商事宜。
1930年10月11日,中苏莫斯科会议召开,中方代表为莫德惠,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坚决主张中国收回中东路,“坚持到底,不辱使命”,因此,在中东路问题上就陷入僵局,根本未涉及复交和通商问题。
会议一直开到1931年10月7日,前后会谈25次,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被日本占领,中苏关于中东路的谈判中断。
张学良害中国有多深
张学良害中国有多深张学良害中国有多深,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话题。
这位旗人将领,被誉为是东北王,曾经主宰过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然而,他也以“投降汉奸”“人民公敌”等污名化称呼,备受批判。
接下来,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张学良对中国的影响。
1. 政治层面张学良在20世纪初叶,担任了东北地区的经营和治理工作,成为当时政治和经济的领袖。
他曾积极推动东北地区的现代化改革和建设,推行西方文化和技术,曾经引进了铁路、电报、电话等现代化的产业和设施。
同时,他也在东北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领土的统一和巩固了当时政治的稳定性。
这些改革和措施,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也有一些负面的言论,认为张学良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如当他投降日本,触犯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使得中国面临着更加艰难和困苦的局面。
这也让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付出了更加沉重的代价。
2. 历史地位与评价张学良的历史地位和评价不尽相同。
一些人认为,他是中国战争年代的一位英雄,为国捐躯,曾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甚至在国共内战中也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还有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个孬种、一个汉奸,背弃国家利益,投靠敌人,背离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 文化层面张学良曾经在东北地区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开展了一些有意义的文化教育活动,让人民受益匪浅。
当时,东北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富有活力的态势,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融合和交流也得到了加强。
但同时,也有一些人认为,张学良在文化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他的文化措施和政策,往往是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类似于折中主义,相比于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措施,合理性略显不足。
4. 影响张学良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从政治角度来看,他推进了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加强了领土的统一和稳定。
然而,他投降日本、背叛祖国的事实,也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历史和文化方面,他对于东北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学良人物评说
张学良人物评说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假设没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话,中国的历史肯定要改写.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和一个国家的政治联系的.现在网络上可以看出前苏联当年国内的统治是一种红色专制,中国,现在没有当年苏联那么专制,也免不了对当年的历史有所隐瞒和修改.所以,我更愿意避开教科书里那些主观的判断性的结论性的语句.网络给了我们更多接触历史的道路.我更愿意去看上面的一些回忆录.首先,我不把张学良当成教科书中的“大英雄”来看待.俗话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他出身军阀家庭(而且是由土匪发展起来的军阀家庭)尽管后来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让他身上有他父亲-张作霖的土匪气息.这在他后来的作为中有所体现.军事将领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论,至少能先说出来,他不懂的玩弄政治.之前应该说一下,看电影的时候我就觉得,张学良能带领他的东北兵,并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缘故,他在东北军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龄叛变中,士兵见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后几乎放弃作战;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后西安东北军暴起,酿成二二事件.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军队,都是愿意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话,军队是回服从他的.从东北易帜开始说起,历史书上说这是张学良系国仇家恨于一身,为民族大义而为.当时真的没有别的想法吗?军阀,近代中国军阀混战,为的是什么,无非是底盘和权利.当时,身后,日本在虎视眈眈;正面,蒋介石的军队—这支披着国民革命军的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的军队,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亲刚刚去世,自己还没有完全能控制的情况下,易帜,应该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而对于蒋介石来说,即使张学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样把东北军指挥好,这支由生性剽悍的东北人百战而出的军队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对方却主动要求易帜,他当然高兴的了不得.所以很多条件也就答应下来.当然,就算这个假设成立的话,也依然不能磨灭张学良的历史功绩,他选择了自己的国家,而不是投降到当时实力远超过蒋介石的日本,扰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可以想象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时顶住了多大的压力才能做到的事情.这里也能隐约看到他老爹的影子.我是军阀,但是我不卖国.什么事都敢做,就是不敢做汉奸.然后是中原会战的时候,领兵入关,在黑云压城,千钧一发的时候援助了蒋介石,帮蒋介石这个大军阀打败了其他军阀,成为形式上的领袖.在国内,阎西山,李宗仁,白崇喜哪个都是在军事和影响上都不弱.不能平起平坐,独霸一方,各自为政倒是没问题的.蒋介石在大陆,可以说从来没有真正的统一过中国.直到到了台湾,才算是真正的成了国民党的绝对领袖.正是这次出兵相助,使蒋介石和张学良做了结拜兄弟,(但是蒋介石从来没好好对待过他的兄弟.李宗仁,冯玉祥也受过这个待遇.结果最后结果都不怎么样,甚至比张学良还惨.)恐怕也使蒋介石看到东北军的厉害,觉察出这是个威胁.心里恐怕已经有了找个机会灭了你的想法了.九一八,不抵抗,放弃东北退回关内.教科书上一直在说,是蒋介石给他的命令.张学良当时是背黑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结果后来人家说了,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发的,不关老蒋的事.日本关东军在东北为了什么,就是做侵略中国的先锋部队的,人家的装备是什么,东北军的装备是什么,有人说东北军装备比关东军还好,稍微懂军事的都知道这是瞎说.当时日本的战斗机连美国都打不了,更别说东北军里那几架一战风格的飞机了.刚才说了,张学良是个爱国的军阀,军阀最看中的是什么,军队啊,抵抗,光让我抵抗,军队打完了我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啦.这个,当时的张学良应该还是接受不了的.而且,他也错误的认为,日本不过是在找事,之前也发生过别的事嘛;他还期望国联能从中调停.这些让他做出错误的决定也没什么可以值得怀疑的.再说,当时东北军多少人,几天撤回关内?没有提前的准备能这么快?。
形容张学良的句子
形容张学良的句子张学良,这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
他就像一颗璀璨而又独特的星辰,高悬于历史的天空,闪耀着复杂而迷人的光芒。
我常常想,张学良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出生于富贵之家,本可以安享荣华富贵,做一个富家公子哥,整日里吃喝玩乐。
可是他没有。
他就像一头年轻而充满热血的雄狮,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心中装着家国天下。
他看着自己的国家被列强欺凌,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怎能无动于衷?张学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年轻的时候就掌握着东北的军权,那可是一方举足轻重的势力啊。
他手下的兵将众多,就如同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每一棵树木都是一名忠诚的战士。
当时的东北,在他的治理下本可以有一番新的气象。
他本可以在东北这块土地上大展宏图,建立起一个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园。
可命运却像是一个爱捉弄人的顽童,把他推向了更为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
咱们来聊聊他和蒋介石的关系吧。
蒋介石当时是国民政府的领袖,张学良就像是蒋介石麾下的一员大将,可这员大将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主见。
蒋介石让张学良“剿共”,可张学良心里清楚,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他就像是一个明眼人,看透了局势。
他深知真正的敌人是日本侵略者,在东北,自己的父老乡亲还在日本的铁蹄下受苦呢。
他怎么能忍心去攻打那些同样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共产党军队呢?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西安事变。
这西安事变啊,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
张学良就像是一个勇敢的舵手,在狂风巨浪中果断地扭转了船的方向。
他不顾个人安危,扣押了蒋介石。
当时他心里肯定想:“我这么做是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民族的命运,我不怕得罪任何人。
”这一扣,就把蒋介石逼到了和共产党谈判合作抗日的路上。
这难道不是一种英雄之举吗?这就好比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所有人都在盲目地乱撞,而张学良一下子就找到了那扇通往光明的门,并且用力地把它推开了。
可是,张学良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蒋介石后来把他囚禁起来了。
这一囚禁啊,就是几十年的光阴。
张学良评价
张学良 (国民革命军将领)
•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 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 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 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 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 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 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 话。
总结
张学良确实是位难以概括的是非人物。一生 虽足百年,但他的执政生涯只有8年,8年之 中,他亲身经历了数次重大历史事件,并在
这些历史转折关头,挺身而出,而且不需要
同情,也不惧怕单枪匹马,只要他认为有益 于天下,他就舍得一身剐——毅然易帜、调 停中原大战、辞职下野、‚剿共‛‚通共‛、
临潼捉蒋、送蒋回宁……。思想是促使他
历史评价
毛泽东: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恩来: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 党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江泽民: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65年前, 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 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 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 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 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 古功臣。 李敖: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 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 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 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 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6岁关到 83岁。
民国人物评论
民国人物评论——对张学良的评论张学良是个对他褒贬不一,盖棺尚未论定的历史名人。
对张学良的评价,大陆夸他是民族英雄,台湾说他是逆臣贼子。
历史名人往往性格复杂,张学良也如此。
我觉得需要用辨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毕竟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自然,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也需要客观。
虽然,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体,看问题不免带上主观的色彩,但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尽可能的客观。
对于张学良的评论,事实就是事实,结果就在那里,历史已经书写。
我们不必像骂一个罪人一样去侮辱他,也没有必要把他一生夸耀的那么传奇,只需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去透视他的人生,品味一个平凡人的功与过……不过本文章中,我仅就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中的种种行为对张学良的这个民国人物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拙见。
一、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说起东北易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是地方政权向中央政权的主动归附,是中央和地方相互妥协斗争的结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增强了蒋介石的反动独裁力量,从此张学良各方面与国民党蒋介石保持一致,不利于人民正义事业的发展,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还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只是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实质上是东北地方保护主义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而我则认为东北易帜是张学良冲破艰难险阻,所做出的维护国家统一的英明决策,是他的唯一正确选择,他无愧于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称号!在这件事上,我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正面的,它体现了张学良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东北易帜结束了旧军阀分裂割据的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内的和平统一,使广大人民免受战乱之苦,符合人民的愿望,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爱国之举!其次,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独立,领土的完整。
张学良的历史地位:评价与解读
张学良的历史地位:评价与解读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作为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同时,他也卷入了许多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使得他的历史地位备受争议。
对于张学良的评价和解读,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有人认为张学良是一个英勇的抗日将领,他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中国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的参与使得抗日联军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壮大,对日本侵略者的打击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此外,张学良在东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措施,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对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也有人对张学良的评价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张学良虽然抵抗了日本侵略者,但他也与日本有过勾结。
据说张学良曾与日本侵略势力进行过合作,甚至为日本人提供了情报。
这一系列的行为使得他的真实目的备受质疑,他是否真心为中国人民而战还存在疑问。
此外,一些人批评张学良在东北地区垄断了大量资源,从中获得了巨额财富,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因此,他们认为张学良是一个动机不纯、自私自利的人。
无论如何,张学良的历史地位是复杂而多面的。
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曲折的变化,也遭受了许多的艰辛。
尽管他在东北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一些积极的一面,但他也有很多的负面行为。
他与中共党员的矛盾使得他的事业不断遭受挫折,最终导致了他被迫投降。
他的投降行为被一些人谴责为背叛,认为他对国家和人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也有人认为张学良的投降是无奈之举,他为了东北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做出了选择。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制约,张学良无法继续与日本进行斗争,因此选择了妥协。
他希望通过和日本合作来保护东北地区的局势和人民的生活。
虽然这样的举动导致了一些牺牲,但他的初衷是为了平民百姓。
总之,张学良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字成语评价张学良
四字成语评价张学良摘要:1.张学良简介2.张学良的成就和贡献3.四个四字成语评价张学良4.总结与反思正文:张学良,字汉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爱国者。
他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教育。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张学良为我国的民族独立、领土完整和民族和解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张学良简介张学良,1901年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
他早年就读于奉天讲武堂,后赴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1928年,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亡,他继任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年仅27岁。
二、张学良的成就和贡献1.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附国民政府,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中原大战:1930年,张学良支持蒋介石,协助其打败了阎锡山、冯玉祥等反蒋势力,稳定了国家政权。
3.九一八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陷。
4.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事变,扣押了蒋介石,逼迫其抗日,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奠定了基础。
5.爱国将领:在长达54年的软禁生活后,张学良于1990年获得自由,他一直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事业,直至2001年去世。
三、四个四字成语评价张学良1.民族英雄: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为了民族生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展现出民族英雄的气概。
2.忍辱负重:在长达54年的软禁生活中,张学良始终坚定信仰,忍辱负重,为民族和解和国家统一默默奉献。
3.毁誉参半:张学良在历史上既有东北易帜、支持中原大战等光辉业绩,又有执行不抵抗政策、导致东三省沦陷的耻辱。
4.传奇一生:张学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豪情,又有政治斗争中的勾心斗角。
四、总结与反思张学良,一个毁誉参半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敢于担当,为民族独立、领土完整和民族和解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学良的政治遭遇:国内外视角
张学良的政治遭遇:国内外视角张学良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在二战时期以及中国内战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一直备受国内外的关注。
然而,他的政治遭遇却在不同的视角下产生了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从国内的角度来看,张学良一直被视为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叛徒。
他曾经是国共合作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与共产党建立过一定的联系。
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张学良选择了与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站在一起,成为了其重要的将领之一。
这一选择被许多人视为是背叛了他的信仰和与共产党的联盟,因此,他一度成为众矢之的。
然而,从国际的角度来看,张学良的政治遭遇则显得更加复杂和多维。
他在二战时期与日本军队合作,曾经担任过东北军司令长官,并协助日本占领东北地区。
这一行为使他在中国内地被指责为叛徒,但在国际上却被视为中国人与日本侵略势力进行斗争时的一个合作对象。
他的行为被解读为是为了保护东北地区的利益以及为了民族团结而作出的牺牲。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能否认张学良的政治遭遇深受到了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的制约。
他的选择和行动是在战争时期和政治斗争的背景下进行的,而不是纯粹个人信仰的选择。
尽管他的行为在历史上备受争议,但我们也应该从一个更加宽广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政治遭遇。
中国的近代历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充满纷争和矛盾的时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的选择和行为往往受到了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
张学良作为一个涉足政治斗争的人物,他的决策和行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的政治遭遇归结为背叛或英勇。
相反,我们应该通过深入研究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来理解他的选择和行动背后的动机和目的。
总的来说,张学良的政治遭遇在国内外的视角下具有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无论他是被视为叛徒还是合作对象,他的选择和行动都是在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下进行的。
我们应该从更加宽广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政治遭遇,并通过深入研究来获得更加全面和客观的理解。
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中这一备受争议的人物。
论张学良将军
论张学良将军张学良将军,这位曾在中国历史上极具震撼力的人物。
当我品读他的一生时,内心颇有感触。
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从这些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身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走进张学良将军。
东北易帜,是奉张割据东北地方政权一件大事,易帜以前,张是关外王,易帜以后,就成了地方政府,听命于国民党中央了。
从这一重大事件的处理,可以看出张学良之果断与民族气节。
因为在决定这个问题时,内有老臣宿将之反对,外受日本帝国主义之威胁利诱,要冲破这两大阻力,不是很容易的事。
回首1928年的东北,日本军阀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原期必然引起东北内部之混乱,可以乘乱攫取东北更多的权益,岂料张学良能平静无事继统大业,局势稳定,使日本无机可乘,乃改变手法,鼓励引诱张学良拒绝南方国民党之招降拉拢,由日本大力支持。
在东北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权,与南方抗衡。
可谓“日本人”之心,路人皆知。
日本处心积虑要侵吞中国东北,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向外扩张的基本国策,是决不会改变的,日本军阀是把中国的满蒙看作大和民族的生命线,对东北的侵蚀,决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日本对张学良威胁利诱。
可见,武力权势无法使一个人改变自己的信念及对祖国的忠诚。
张学良心中明白:换不换旗这是关系东北前途,也关系中国大局的问题,日本不愿意我们换旗,其用心所在,大家都清楚,就是要要挟东北独立,但要俯首听命与他,做一个傀儡。
这等于出卖民族利益,成为历史罪人,再者,先大帅尸骨未寒,岂能认贼作父,良心上也不许。
要靖国难,报家仇,只有全国统一,合理对付日本,换旗以后,北伐军要进兵关外,师出无名,而且只要拥有实力,也不会失去自主。
张就这样冲破了外部与内部的阻力,东北易帜。
从此,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力量继续存在,这样,中国完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统一。
且不说家仇,试想,如果张学良将军在日本的诱惑下同意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政权。
众所周知,东北是日本打开中国的门户,如果日本阴谋达成,内外勾结,日本将以东北为根据地,进一步加快侵略中国内地的步伐。
对张学良的评价
对张学良的评价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是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1、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
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2、918,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
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十万人。
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3、张学良实力强,蒋介石就鼓动张学良去打苏联,收回中东路铁路,结果张学良惨败,他终于看明白了蒋介石的用心,所以渐渐和蒋介石有了距离,大力发展东北民生,东北当时在张家的统治期间生活是很富裕的,沈阳有中国第一条城市轨道客车,第一个现代化体育场,组装了中国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人。
4、西安事变至少结束了中国人杀中国人,一致对外抗日的道路。
而且西安事变后苏联对蒋介石的敌视态度也大为减少,连续给予国民政府军事、武器和财政的支持。
张学良有功有过,但是终究功大于过,拘禁蒋介石去换全国抗日,放了蒋介石送他回去,换来了一生的囚禁,张学良这一生对的起国民党也对得起共产党,对得起蒋介石也对得起毛泽东,甚至也对得起中国人。
比起蒋介石和毛泽东,也许张学良手腕不高,军事也不强,但是人格上,他比两个人都高尚,都洒脱,都率真,至少心是赤诚的。
张学良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一位爱国者
张学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张学良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一位爱国者。
他的前半生主要是围绕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这三件大事展开的,在东北易帜问题上,张学良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它符合了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它迫使蒋介石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我主要从西安事变来了解张学良的。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号毅庵,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并发表了八项救国抗日主张的通电。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等六项主张,西安事变对于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之后,张学良被蒋介石长期软禁并失去了人身自由。
2001年10月15日(当地时间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因病逝世,享年101岁。
周恩来评价其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 又称“双十二事变”, 距今已经70年了。
这一事变对于当时中国政局的重大意义及深远影响,对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大量史实来看,张学良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西安事变发生以后,在当时局势十分复杂紧张的情况下,张学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一方面多次发表讲话让国内外人士了解事变的真相,另一方面他也积极与各方面取得联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为后来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粉碎了日本和亲日派扩大内战的阴谋,显示了中国各阶层强烈要求团结抗日的愿望,表明了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宣告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但是,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也使当时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西安事变的这个过程中,张杨二将军的目的是希望尽量用不流血的方法来达到逼蒋抗日的目的,可是很遗憾,结果并非他们想的那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西安事变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其功始终是大于过的。
张学良人物评说
张学良人物评说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是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1、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
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2、918,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
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十万人。
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3、张学良实力强,蒋介石就鼓动张学良去打苏联,收回中东路铁路,结果张学良惨败,他终于看明白了蒋介石的用心,所以渐渐和蒋介石有了距离,大力发展东北民生,东北当时在张家的统治期间生活是很富裕的,沈阳有中国第一条城市轨道客车,第一个现代化体育场,组装了中国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人。
4、西安事变至少结束了中国人杀中国人,一致对外抗日的道路。
而且西安事变后苏联对蒋介石的敌视态度也大为减少,连续给予国民政府军事、武器和财政的支持。
张学良有功有过,但是终究功大于过,拘禁蒋介石去换全国抗日,放了蒋介石送他回去,换来了一生的囚禁,张学良这一生对的起国民党也对得起共产党,对得起蒋介石也对得起毛泽东,甚至也对得起中国人。
比起蒋介石和毛泽东,也许张学良手腕不高,军事也不强,但是人格上,他比两个人都高尚,都洒脱,都率真,至少心是赤诚的。
历史人物评价张学良
英雄的赞歌——少帅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前半生戎马征战,后半生却遭幽禁;谈到他,我们耳熟能详的包括“东北易帜”、“西安事变”、“九一八事件”,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个人的个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生活环境,年少艰苦的生活条件造就了他坚毅的性格;父亲母亲的影响,也让他有了正直、冷酷、坚强的一面;在了解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他的晚年回忆中,可以发现他喜欢开玩笑,平时则和蔼、平易近人,在公事上就刚烈正直,就是这样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却也真真实实地谴责自己是罪人;如此谦卑恭谨、正气浩然、明敏坚定、待人真诚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的;然而他却也因为发动“西安事变”而饱受非议,从不同的政党角度来看,“西安事变”利弊各不相同;可是从他本人的角度来看,他的出发点却是为了“民族统一”大义;张学良和他父亲张作霖是不一样的,他接受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厌倦军阀统治和封建主义的世袭制度;在西安事变后期送蒋宴会上他曾说:“一个人要有救国救民的志向,我父亲有我父亲的志向,我有我的志向;”他生平一贯的主张就是拥护国家的统一,他坚决反对内战,看到老百姓因内战被蹂躏失所,饥寒交迫,内心会非常难过和内疚,希望今后不要再打内战;西安事变结果——蒋最终获释,而国民政府提前停止剿灭共产党,中国建立形式上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就是对此的最好体现;同时,他也痛恨日本,绝不卖国,绝不事仇,曾立下生做抗日雄,死成抗日鬼的豪言壮语;对于“九一八事变”痛失东三省,我相信那并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他也不愿意同胞受苦、惨遭蹂躏;在面对各界声讨与谴责时,张将军说“丢失东三省,我是有责任的,但我是奉命这样做的;”此话看来或多或少都有点推卸责任的意味,然而其后续做法却又让人看到了其真诚痛苦之处;“学生爱国无罪,如果有学生冲进来,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如此般委屈求全,内心苦痛无人能解,足见其心胸宽广和对人民的爱护;提到张学良,我还是不想避讳其风流韵事;我认为,一个男子能吸引如此多女子为其倾心,足显其魅力所在;虽不足为外人道也,但也能反映其少年功成,才华非同一般;如此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引佳人倾心反倒不正常了;可以说,他一生功大于过,赞扬多于贬斥,我们还是应该以民族英雄的角度来对待他;。
张学良的事迹鼓舞了我
张学良的事迹鼓舞了我张学良,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将领,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他的事迹深深地鼓舞了我,让我深刻认识到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行动的重要性。
一、勇敢迎接挑战张学良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
他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从小就受到军事教育的熏陶。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加入了东北护国军,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胁,张学良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去。
他率领部队,与日军浴血奋战,保卫了东北的领土。
张学良的勇敢和无畏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明白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而是要勇于迎接,用勇气和决心去战胜它们。
二、坚守信念,不屈不挠张学良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在抗日战争初期就意识到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合作,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抗战胜利后,由于国共矛盾的加剧,张学良被迫选择了投降。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始终坚信中国的独立和民主进步的必要性。
在整个投降期间,他一直秘密地与国共两党保持联系,为中国的未来默默奉献着。
张学良的坚守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明白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三、追求和平,为人民谋福祉张学良在政治上的追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进步。
在他被软禁期间,他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主张和改革方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直追求和平,希望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国家的问题,为人民谋福祉。
张学良的追求和平和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只有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综上所述,张学良的事迹深深地鼓舞了我。
他的勇气和决心、坚守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和平和为人民谋福祉的精神,都是我所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张学良人物评说
张学良人物评说在中国,近现代是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时代。
而在诸多历史人物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张学良。
张学良,张作霖之子。
主要事迹,东北易帜,西安事变。
首先,张学良在历史上真正被人们所熟知是在皇姑屯事件之后,而在皇姑屯事件中,较为官方的说法是张作霖不甘于被日本人统治,从而想要让日本人和国军相争,自己渔翁得利。
日本人对其行为忍无可忍,便设计把他杀了。
真相如何我们暂且不论,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作为其子顺利的接过东北军。
从此以后,二十七岁的张学良也成为了一方军阀。
而在其接过东北军之后,自然成为了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的拉拢对象。
当时,美国,日本,国民政府三方角力,都想将张学良拉到己方阵营。
而张学良在张作霖死后一个星期,便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并在同年七月一日,向国民政府发出了《绝不妨碍电》,使中国在形式上走向了统一。
东北易帜的发生,说明张学良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但他绝对是爱国的。
东北易帜的意义不单是使中国在行式上走向了统一,也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使国人对于和日本人做战有了信心。
而随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奉行不抵抗政策,而后蒋介石也默认了此种政策。
二人的政策使日本迅速占领了东三省。
虽然当时东北军打不过日本,而蒋介石也将希望寄予国际社会,但是国际社会对于此事并无多少表态。
弱国无外交,这是自古的定理。
这两人对于行式的判断失误使中国迅速的丢失了大片国土,从此,东三省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以我的理解,兵者,所以保家卫国也。
就算当时组织正面会战打不赢日本,但是宁愿化整为零,也要寸土必争啊!所以,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的行为使千万东北民众在日本暴行下被残酷统治了十四年之久。
这次事件,张学良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从而使东三省迅速沦陷。
此种行为,实在说不上是爱国。
而张学良的又一个事迹就是西安事变了。
一九三六十二月四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
张学良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却遭到蒋拒谏。
近现代人物评说_张学良
而随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奉行不抵抗政策,而后蒋介石也默认了此种政策。二人的政策使日本迅速占领了东三省。虽然当时东北军打不过日本,而蒋介石也将希望寄予国际社会,但是国际社会对于此事并无多少表态。弱国无外交,这是自古的定理。这两人对于行式的判断失误使中国迅速的丢失了大片国土,从此,东三省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以我的理解,兵者,所以保家卫国也。就算当时组织正面会战打不赢日本,但是宁愿化整为零,也要寸土必争啊!所以,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的行为使千万东北民众在日本暴行下被残酷统治了十四年之久。这次事件,张学良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从而使东三省迅速沦陷。此种行为,实在说不上是爱国。
张学良是一个历史评价不一的人物,因为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其评价也是天差地别。其实,他作为一个国民党人,在西安事变中他绝对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说是兵谏,其实已经是军事政变。这种行为无论在何时,是何种政府,都是无法被原谅和容忍的。但是他又偏偏被软禁了,而且又阴差阳错的帮了中共的大忙。所以他被中共当做爱国主义者的典型来讲绝对是不过分的。首先他确有爱国之心,虽然方法欠妥,但是在当时看,那也是一种迅速的方法。张学良晚年曾经说过:“我父子若不是因为爱国,怎么会落得这个地步?”其实当时在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时候,他就应该想到了这种结局。而他说的那句话,说明他对当年的事还是有些懊悔的,或者说是有些埋怨的。在发动西安事变后,作为一个军队领袖,他没有迅速果断的处理后续的事情,比如,杀死蒋介石,或者彻底倒向共产党一方。所以,他后来的所得到的待遇 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其自己的判断出现了错误。
张学良人物评价
张学良人物评价以前,听到的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有大部分都是负面的,特别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更是很多,即使是在历史课上、教科书里,也没有对他的歌功颂德,反倒是认为他是国民党军的头子,做了很多危害国家、共产党的事情。
我总觉得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否有些过于偏颇了。
最近,我查了很多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和大家对张学良的评价。
发现,果然如此,对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是赞扬和崇敬的,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反面态度。
很多对张学良评价消极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富家公子、纨绔子弟,做人风流等。
他所执行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更是这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可以说这是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最大污点,足以使后人对他产生这种消极的评价并且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但是,我认为,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
但只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客观评价。
张学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少帅”?“少帅”一词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吧,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张学良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英雄。
在我看来,少帅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学良虽然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军的司令。
比如: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
但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对于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说最为著名的“西安事变”,这便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少帅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
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评价近代史人物张学良
评价近代史人物张学良如何评价张学良以前,听到的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有大部分都是负面的,特别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更是很多,即使是在历史课上、教科书里,也没有对他的歌功颂德,反倒是认为他是国民党军的头子,做了很多危害国家、共产党的事情。
我总觉得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否有些过于偏颇了。
最近,我查了很多关于张学良的资料和大家对张学良的评价。
发现,果然如此,对张学良的评价确实有很多人是赞扬和崇敬的,但不乏有很多人持有反面态度。
很多对张学良评价消极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富家公子、纨绔子弟,做人风流等。
他所执行的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更是这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的最有利把柄,可以说这是张学良人生的一个最大污点,足以使后人对他产生这种消极的评价并且是那么的理直气壮。
但是,我认为,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
但只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客观评价。
张学良为什么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作“少帅”?“少帅”一词恐怕不是一个贬义词吧,这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张学良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英雄。
在我看来,少帅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学良虽然在战争年代隶属于国民党军队,是国民党军的司令。
比如: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
但是他所做的另一些事情对于祖国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说最为著名的“西安事变”,这便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少帅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学良人物评说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为直,皖,奉三系,竞相扩充实力,割据一方,为争夺中央政权,三系领导人不惜依靠外国列强。
而其中,处于东北的奉系实力最为强大的,其统治者为张作霖。
1928年6月4日,他因不愿给予日本利益,在三洞桥被其预埋的炸药炸伤,不久后便死了。
随后,掌控权便交到了张学良手中。
张学良担任东北总司令后,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就是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并宣布,从即日起东北服从国民党。
他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
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
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诫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他与一群人在西安发动‘兵谏’软禁蒋介石。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由于“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张学良的历史评价不尽相同。
他本人是说: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有的人认为: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然而一些国民党人员却说:张学良与杨虎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军事政变’,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
其实我觉得吧,以上的评论或多或少都掺杂着一些个人主观因素(当然,我也不是说我就没有这种情感。
只要是个人,那就不能做到绝对的客观不是吗?以下仅是一些个人见解,不喜勿喷)张学良对于中华民国的成立确实功不可没,若是没有他发动西安事变,抗日或许根本就不会成功,所以,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他是值得被歌颂,纪念的,说他是个爱国英雄并不为过,甚至是有些轻了。
但是,作为一个下属,他是会被领导人敬而远之的。
因为他可以因为一些外界因素就将其领导人软禁起来,这不是忠诚的表现。
打个比方吧,就好比你是一个非法公司的boss,他是你最信任的员工,然后某一天,他将你公司的机密泄露出去,然后你就被拘禁了。
他这样做是对整个社会有好处对吧,也说明他人品性不错对吧,但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录用他吗?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不可能对吧。
就因此,一些国民党人才会对其进行嘲讽,批判。
不过,最后说一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还是比较敬佩他的,敬佩其勇气,热血,智慧,爱国与识大局,恩,他其实也算做我的偶像之一吧。
掌声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