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升华与凝华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升华和凝华》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状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课内容线索是现象→分析→现象(实践)的过程。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本节要从生活实例入手,尤其注意区别升华与汽化、凝华与凝固现象。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观察了解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4.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二.说教具 教师:多媒体 学生:碘管热水烧杯 三.说学生 学生已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五.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确定目标→课内导学→尝试诊测→课内探究→达标测评 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具体步骤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先回顾前面学习的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引入物质的三种状态间的变化,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 (1)展示学习目标和自学向导,学生自学。 (2)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最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练习题

第三章 第4节:升华和凝华 一、选择题 1.(12镇江)冬天,挂在室外墙壁上的空调外机工作一段时间后,它的散热片上会覆盖一层“白霜”.这种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形式是D A .汽化 B .熔化 C .升华 D .凝华 2.(12毕节)毕节,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是较为理想的宜居城市。下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云、雨、霜和雾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C 3.(12东营)今年冬天,世界多地出现了极寒天气。下图是我国某地出现的雾凇景象。雾凇的形成,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发生了B A .液化 B .凝华 C .汽化 D .升华 4.(12柳州)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种物态变化是C A .汽化 B .熔化 C .升华 D .凝华 5.(12咸宁)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图3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C 6.(12绥化)如图所示,下列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B A .云 B .雨 C .霜 D .雾 A .“飘渺的雾”是气 化现象 B .“晶莹的露”是熔化现象 C .“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 D .“轻柔的雪”是液化现象

7.(12泰安)冬天结了冰的衣服,即使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会直接变干,其中 发生的物态变化是C A.蒸发B.熔化C.升华D.液化 8.(12宜昌)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雪的形成,属于凝固现象B.露的形成,属于熔化现象 C.雾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D.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 9.(12贵阳)当深秋的某天早晨,我们看到了覆盖在树叶、草地上的茫茫白霜(如 图所示)时,这预示着冬季即将来临。固态的霜是空气中的 水蒸气经下列哪一物态变化形成的A A.凝华B.升华C.液化D.汽化 10.(12娄底)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是D A.春天里冰雪消融B.夏天的早晨花草 上有露水 C.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D.初冬的早晨霜打技头A.山间的“云海” B.树枝上的“雾凇” C.花草上的“露珠” D.房檐下的“冰凌”

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

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 一、选择题 1.(12镇江)冬天,挂在室外墙壁上的空调外机工作一段时间后,它的散热片上会覆 盖一层“白霜”.这种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形式是D A.汽化B.熔化C.升华D.凝华 2.(12毕节)毕节,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是较为理想的宜居城市。下图所示的符号 分别代表云、雨、霜和雾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C 3.(12东营)今年冬天,世界多地出现了极寒天气。下图是我国某地出现的雾凇景象。 雾凇的形成,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发生了B A.液化B.凝华 C.汽化D.升华 4.(12柳州)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 最后不见了,这种物态变化是C A.汽化B.熔化C.升华D.凝华 5.(12咸宁)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 成的,图3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C 6.(12绥化)如图所示,下列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B 7.(12泰安)冬天结了冰的衣服,即使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会直接变干,其中发生 的物态变化是C A.蒸发B.熔化C.升华D.液化 8.(12宜昌)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雪的形成,属于凝固现象B.露的形成,属于熔化现象A.云B.雨C.霜D.雾 A.“飘渺的雾”是气 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熔 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华 现象 D.“轻柔的雪”是液 化现象A.山间的“云海” B.树枝上的“雾凇” C.花草上的“露珠” D.房檐下的“冰凌”

B .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放出热量 A .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收热量 C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 D .雪的形成是凝固 现象,吸收热量 C .雾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D .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 9.(12贵阳)当深秋的某天早晨,我们看到了覆盖在树叶、草地上的茫茫白霜(如图 所示)时,这预示着冬季即将来临。固态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经下列哪一物态 变化形成的A A .凝华 B .升华 C .液化 D .汽化 10.(12娄底)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 华的是D 11.(12厦门)下列符号分别代表大雨、冰雹、霜冻和雾等四种气象,其中主要通过 凝华形成的是C 12.(12玉林)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A A .冬天早晨地上的霜 B .秋天花叶上的露珠 C .江面弥漫的大雾 D .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13.(12赤峰)下列物态变化中都是吸收热量的是A A .熔化 升华 汽化 B .凝华 升华 熔化 C .汽化 液化 凝固 D .凝华 液化 凝固 14.(12临沂)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C 15.(12日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种景象所对应的主要物态变化是C A .汽化和液化 B .汽化和升华 C .凝固和凝华 D .凝固和熔化 A .大雨 B .冰雹 C .霜冻 D .雾 A .春天里冰雪消融 B .夏天的早晨花草上有露水 C .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 D .初冬的早晨霜打技头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的数量比较大,学生学习水平差异大,给统一教学带来了难度。而且,学生学习物理时间不长,学习方法还很稚嫩,特别是观察能力还很不足。尽管生活中有一些例子,但是对于物理现象积累的不多;尽管对物理有兴趣,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实验有兴趣,但是只是停留在热闹上。对于这种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出本教学设计。 二、教材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四节, 教材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在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在实验中用对碘加热来揭示固体升华是需要吸热的,其逆过程凝华则可通过分析推断其需要放热,由于升华、凝华现象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材在这里没有过多设计活动内容。在前面学习四种物态变化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中的初状态和末状态中伴随的吸放热情况,更好得解释各种现象中包含的物态变化。举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分析解释,这些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并通过“水的循环”分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碘升华仪、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烧杯、热水 七、教学过程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开发区中学王积金 【学习目标】 1.掌握升华与凝华的概念. 2.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预习检测】 1.物质由_______态________变成________态叫升华,这一过程要_________热. 2. 物质由_______态________变成________态叫凝华,这一过程要_________热. 3.升华的相反过程叫__________. 4.固体空气清新剂用久了会变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探究一:什么是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是特殊的物理现象,是指气态、固态物质,不经过液态而直接相互转化的现象. 物质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做升华,而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则叫做凝华:例如,冰冻的衣服,冬天拿到户外过一段时间变干了,是因为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在冬天的早晨常看到的霜,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 例1:下列各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B.早晨有浓雾 C.屋顶上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水结成冰. [分析]升华现象是物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它不经过液态,因此A选项是升华现象.B选项浓雾是液化现象,它是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液滴,C选项霜是凝华现象,它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D选项是凝固现象,它是水达到凝固点,再放热形成的. [答案]A [变式演练]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A.铁水被浇铸成工件 B.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C.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 D.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探究二:对于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的吸放热情况是如何的? 我们在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在用慢火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固态碘逐步减少,最后不见了,而盛碘容器中并没有液体出现,就是说碘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对碘加热,因此碘的升华过程是一吸热过程.接着我们停止对容器加热,慢慢地我们看到容器中的碘蒸汽遇冷又凝华成固态,附着在烧瓶壁上,相应地放出热量,即碘的凝华过程为放热过程. 例2:文娱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实际上是()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分析]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迅速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细小的水珠悬浮在空气中,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雾”.若喷洒真实的烟雾,会污染环境,故A错;二氧化碳无色透明,根本看不到.故B错;要使空气液化需要极低的温度,也不现实,故C错. [答案]D [变式演练]2.用久的灯泡,为什么会变黑? 探究三:自然现象中有哪些常见的物态变化? 自然界中有很多自然现象都和物理有关.其中的雾、露、云、霜、雪、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其实,雾、露、云、霜、雪、雹是水的几种物态. 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都是液化现象. 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化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 霜是在地表面的水蒸气遇到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凝华为固体.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而形成的. 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是空气中的水珠遇冷凝固而成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过程中,其外层受热熔化,并彼此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落在地上形成冰雹. 例3:古书《千字文》曾记载“露结为霜”.你认为对吗? [分析]霜并不是由露结成的,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凝化而形成的.冬天的夜晚,地表面物体的温度迅速下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物体的表面迅速凝华而形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霜.而露是液态,是由水蒸气液化而成,如果再凝固就会变成固体的冰球而不是霜. [答案]不对 [变式演练]3.严冬之夜玻璃窗上的玻璃表面会结上一层冰花,它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这是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综合创新】 例1:请说明下列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并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 (1)春天,冰冻的河面“开封了”. (2)夏天,雨后柏油路面上的水很快干了. (3)秋天,清晨树林中升起的白雾. (4)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分析]本题把春、夏、秋、冬四季关于水的物态变化集中在一起考察,应熟记六种雾态变化的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新授课 1课时 滕州育才中学张宗跃 使用日期:2012 年 10 月 22 日【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以及分析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和升华过程要吸热,凝 华过程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 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教学难点】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预习导学案 2.教学器材:少量的碘试管塞子热水凉水水槽、 【教学方法】学生探究实验、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 我们已知物质有三种状态,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板书)升华和凝华 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3、能举例说明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 请认真阅读想想做做内容,边阅读边按要求同组同学合作完成实验,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下面问题. 问题一、实验过程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二、物质在升华和凝华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 师总结并板书: 一、概念 1、升华(吸热)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2、凝华(放热)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提问:物质能不能直接由 固态变成气态,或者由气 态直接变成固态呢? 【提醒】 控制碘量:只需少许碘 粒.强调观察无液态碘的 出现. 试管口要密封. 在学生分组做实验 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 导.可以询问学生观察到 的现象,对于没有达到预 期观察目的的学生可以 做适当的操作、观察指 导. 组织、指导学生小组内共 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后做 出猜想,并发表 自己的观点. 【学生实验】碘 升华和凝华 学生自己用实 验来进行探索 研究 学生实验后,各 组代表汇报实 验观察的结果 全班交流各组 的 解释、看法

第四节__升华和凝华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r \?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并达到课标要求 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三、学情分析(手写)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 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本节课注重强化学生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以及帮助学生辨清易混淆的物态变化。 四、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实验探究式 为了实现“以物理教学目标为中心,目标导学为核心, 反馈矫正为手段,自主能力发展为主旨,先学后教为方法” 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节课采用“纲要导学,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其结构为: 新课导入T确定目标T课内导学T尝试诊测T新课讲解T达标测评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2、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六、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习题设计)

(一)导课设计: (幻灯片)由图中可知物质可以处于哪几种状态?除此之外物质还可以处于哪几种状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首先从复习开始,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知识,在黑板上自上而下写出气态、液态、固态。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并由学生上黑板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猜测固态和气态之间物态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呢?既为本节课做准备,也为学生建构关于六种物态变化的完整体系做准备,也为下一节课打好基础。)新课引入: 使用固体清香剂,可提前几天放在班里,讲课的时候同学们会发现清香剂变小了,而教室里弥漫着香气。这时可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在引出定义时要强调"直接" 两个字(因为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固体清香剂比樟脑球更加的熟悉)。引导学生猜想: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的热量特点。 (二)进行新课: 1、升华与凝华 活动一:学习自主学习一一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人工造“雪”》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新人教版

第4节升华和凝华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2.师生共同探究人工造“雪”的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及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探求知识的欲望. 【重点】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难点】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知识点升华和凝华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64—65,完成以下问题: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需要吸热.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需要向外放热. 【合作探究】 演示一碘的升华和凝华 1.如图所示,在大试管内放入少量碘粒,在试管口盖上玻璃片,开始加热并观察管内有什么变化? 答:会看到管内有紫色气体生成. 2.试管口的玻璃片下方会出现什么变化?

答:试管口的玻璃片下方会出现固体的碘颗粒. 3.过程中会出现液态的碘吗? 答:不会出现液态的碘. 4.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答:说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5.继续对试管加热,待管内有紫色气体生成时,换一块烤热的玻璃片放置于管口,观察玻璃片下表面上是否有固体碘颗粒形成.这说明什么问题? 答:没有.说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需要向外放热. 演示二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1.以上有关升华的生活现象分别是什么? 答:樟脑丸变小、冰冻衣服变干了、灯泡的灯丝变细了. 2.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答:它们都是由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形成的. 演示三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1.以上有关凝华的生活现象分别是什么? 答:分别是雾凇(树挂)、霜、雪、白炽灯泡变黑了. 2.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答:它们都是由于气体物质遇冷凝华而形成的. 演示四三态变化图 1.怎么判断物态变化的类型? 答:判断物态变化时一般采用三步骤:①物质的初始状态是属于固态、液态还是气态; ②物质经历了物态变化后最终属于什么状态;③由初始状态与末状态确定物质中间的物态变化.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3.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尝试使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重点与难点】 1.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温故互查】 物质有_____ 、_____ 、____ 三态,由液态和气态间的变化是和,由固态和液态间的变化是_____和_______ ,由此推想固态和气态间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发生变化。 【设问导读】 1.将少量的碘放在加盖的试管里,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观察试管内的空间弥漫着_ _;停止加热,观察到试管内空间的____ ____。 2.实验中碘由固态直接变为_____ 的过程叫做______,此过程要热;由气态直接变为______的过程叫做______,此过程要热。 3.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升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检测】 1.自然界经常发生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早春的雨 B.初夏的雾 C.深秋的露 D.隆冬的霜 2.初冬季节,路边的小草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霜,来源于空气中()A.水蒸气的凝华 B.水蒸气的液化 C.小冰晶的熔化 D.小水滴的凝固 3.如图所示,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挂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的原因是() A.衣服是保暖内衣,能放出大量的热量 B.衣服上的冰吸收热量,升华为水蒸气 C.衣服上的冰吸收热量,汽化为水蒸气 图2 D.衣服上的冰放出热量,升华为水蒸气 4.以下自然现象,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用久后的白炽灯玻璃壁发黑 B.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 C.严冬铁丝网上出现针状霜花 D.初夏树叶上粘满露珠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3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媒体 投影设备、教学课本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锥形瓶、瓶塞、枯树枝、樟脑丸、火柴、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画面):人们在欣赏文艺演出时,经常会看到舞台上“白烟滚滚”,以渲染气氛。 问:你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吗?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新课讲授: 1.实验探究:人工造“雪” (1)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缓慢加热; 二是要学生注意观察瓶底有无液态物质出现。 (2)组织各小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①:固态的樟脑丸粉末经加热 .. 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丸蒸气; ②:气态的樟脑丸蒸气要冷却 .. 后方可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丸粉。 板书: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的实例: 3.了解人工降雨的原理及过程。师生共同观赏投影的画面并认真地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渴望知道 分组实验: (1)在锥形瓶内放入少 许樟脑丸粉末,再将一根细 的枯树枝放入,然后将瓶子 密封。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 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瓶内有 什么现象发生。 (2)停止加热,使其冷 却。仔细观察锥形瓶内又有 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甲:给固态樟脑丸 粉末加热时,瓶内有白色蒸 气但没有液态物质出现; 学生乙:停止加热 冷却时,也没有出现液态物 质。在瓶的内壁及枯树枝上 出现类似“雪”状的白色物 质 ……… 认真分析观察的结果 进行小组讨论,用自己 的语言概括樟脑丸粉末在 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举例:如: (1)天气寒冷时,教 室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 花”; (2)霜的形成; (3)放在衣橱中的卫 生球越来越小; 以激发 学生兴趣,引 入新课 放入一 根细的枯树 枝可以使实 验效果更显 著 培养学 生的实验观 察能力 培养学 生的推断能 力及语言表 达能力 考查学 生生活经验 是否丰富及 对所学的知 识能否灵活 运用:把物理 知识同生活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3章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3 新人教版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2.师生共同探究人工造“雪”的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及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探求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教学难点】 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实验准备】 学生用: 碘升华和凝华管、开水、冷水、烧杯、樟脑片、旧灯泡 教师用: 碘升华和凝华管、开水、冷水、烧杯、樟脑片、旧灯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置疑问 引入课题【创设情境】 导语:前面几节课我们已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 知识。知道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 互转化,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也可以相互转 化呢? 设疑:二十四节气中有“霜降”一说,古时候人 们认为霜是从天上降落的,故而称为霜降。你赞 同这个观点吗?通过今天的新课学习,就能知道 答案了。 学生思考回答: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 猜测口答: 可能会直接变化。 学生思考 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 习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 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 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合作探究:进行新课 1.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提出问题】 固体和气体之间到底能不能直接发生变化。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把碘加热后会变成液态碘。 猜想2.把碘加热后会变成气态碘。 【设计实验】 探究固体和气体之间到底能不能直接发生变化。 参照下图进行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开水、冷水、烧杯、碘升华和凝华管。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把碘升华和凝华管放入热水中,仔细观察现象。 观察了解碘的颜色、形状 讨论、探究、交流: 学生能答出探究的一般过 程 学生思考、设计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 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无 液态的碘出现。 汽化 液化 ?凝固 熔化 ?

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案

升华和凝华 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

好。这时有人喊道:“快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厅里竟然飞起雪花,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厅里的雪花从何而来呢? 故事2:据《新民晚报》载2001年5月10日,阴天,气温约为-15 ℃,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新疆罗布沙漠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然而过了约20 min,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漠车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哪有雪的影子?雪到哪儿去了?气温一直在零下十四五摄氏度左右,天空阴沉,不见阳光,就是雪化了,沙土也至少应该是湿的,可抓一把土,手感依然干爽疏松。 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这雪为什么不见了? 实验导入 “人工造雪”实验:在锥形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再将一根细的 松树枝放入,然后将瓶子密封。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瓶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中注意观察的现象: (1)缓慢加热过程中,观察锥形瓶底部樟脑丸粉的状态变化;观察瓶内有何现象发生。 (2)停止加热冷却时,仔细观察锥形瓶壁及松枝上有何现象发生。 学生活动:观察瓶内有无液体产生,认真分析观察的结果,进行小组 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樟脑丸粉末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1)固态的樟脑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蒸气; (2)气态的樟脑蒸气又冷却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粉末。 复习导入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沪粤版初二上) (2)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沪粤版初二上)(2) 教学目标 1.明白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明白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讲明。 3.学会依照观看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看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和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明白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讲明。 难点: 1.明白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讲明。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 教学方法 采纳边学习、边实践、边观看、边分析、边讨论、探究,要多摸索、多猜想、多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并用物理语言进行小组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预备 樟脑丸、试管、试管夹、筷、火柴、酒精灯、碘锤、滴管、水、烧杯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第一从复习着手,在黑板上自上而下写出气态、液态、固态。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固态和液态的相互转化,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并由学生上黑板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推测固态和气态之间物态是否能够相互转化呢?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人工造〝雪〞? 关于人工造〝雪〞实验我们作了改进;把碘粒改为樟脑丸,锥形瓶改为试管,铁架台改为试管夹。 在实验时要向学生讲清晰实验器材,提醒学生在试管中加少许樟脑九,给试管加热时需要微微加热,筷放在试管的中间,不能触及樟脑丸,加热一会儿后,看到试管内有较多白气向上冒,这时移去酒精灯或移去被加热的试管。熄灭酒精灯,待樟脑九降温后小心取出筷。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看物理现象,要多猜想,多分析,最后归纳得出结论。 观看物理现象。 把观看到的物理现象填入下面空格里。 加热时:樟脑丸由〔〕态直截了当变成〔〕态,条件是〔〕热。 冷却时:樟脑丸由〔〕态直截了当变成〔〕态,条件是〔〕热。 筷上显现:〔〕,它的形状像〔〕,颜色是〔〕色。 学生讨论、探究、交流: 把你观看到的物理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讨论、探究一下,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并得出结论。 结论:物质从固态直截了当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截了当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引出课题:四升华和凝华 〔二〕演示: 碘锤──磺〝搬家〞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并边做实验边讲解,把观看到的物理现象告诉同学们。 想一想: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四节授课教案课题第三章四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什么是升华和凝华现象; 能说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碘升华凝华实验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道理。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教学难点:凝华放热。 教学 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学具1、教师:多媒体课件、烧瓶、橡胶塞、烧杯、热水、冷水、碘 2、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提出问题: 问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 态变化? 问2: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 接转化? 学生思考,并回答:已 经学了熔化、凝固、汽 化和液化四种物态变 化。 学生思考,同时出现两 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 习惯,温故知新。 利用图示将物态变化 转化成完整的知识体固液气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固态和气态直接转化的实例。种不同的观点。 1:不能直接转化。 2:能直接转化。 认为能直接相互转 换的同学举例:冰箱里 出现冰霜、冬天雪人不 见熔化却变小了…… 系,同时提出问题:固 体和气体之间能不能 直接转换。引起学生猜 想和举例,从而引入升 华和凝华探究实验。引 入升华与凝华课题。 新课 讲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演示探究生活中有不少的例子都说明了 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换, 但是这种变化非常缓慢而且不 容易观察,今天我们一起用碘做 一个实验,因为气态的碘是有颜 色的,容易观察。请同学们注意 观察实验。 探究碘升华和凝华: 1、在烧瓶中放少量碘。摇动烧 瓶在班级里展示碘。 问:烧瓶里的碘是什么状态的? 瓶塞底部是什么颜色的? 请把你观察到的碘的初始状态 填写在导学案中。 学生关注实验器材,同 时非常关注固态碘的颜 色。 学生可以听见碘在烧瓶 里晃动时的声音,观察 碘的状态一同回答:烧 瓶内是固态的碘,瓶塞 底部是白色的,同时把 观察到的 现象填写在导学案上。 摇动烧瓶是为了让学 生确定里面的碘是固 态的,在班级里展示是 要让所有同学都能清 楚观察。为了更确 信碘的凝华,所以让学 生观察瓶塞底部的颜 色。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 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 2、固态碘在烧瓶里时间久了会 产生气态的碘,但是非常缓慢, 不容易观察,我们为了加快它的 变化该怎么办呢? 多数学生回答:给它加 热 一个好的实验不仅仅 是为了得到实验结果, 也要使得实验现象明 显、操作简单,所以要固液气 ? ?

(完整版)第4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 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樟脑丸、松树枝、碘、热水、冷水、带橡皮塞的试管、烧瓶、试管夹、酒精灯、碘锤、滴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投影几幅生活中的图片:用久的电灯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吉林松花江畔 的“雾凇”、舞台演出时的“白烟滚滚”等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 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故事1:1779年冬天,在彼得堡的一个寒夜,街道上几乎不见行人,但是,在市中心 一个大厅里却灯火辉煌。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大厅里烘托得热气腾腾。这里正在 举行盛大的舞会,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有的人还淌着汗。正当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在地,旁边的人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 人喊道:“快快打开窗户。”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厅 里竟然飞起雪花,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这 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厅里的雪花从何而来呢? 故事2:据《新民晚报》载2001年5月10日,阴天,气温约为-15 ℃,第二天中午 12时,科考队到达新疆罗布沙漠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10 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然而过了约20 min,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 沙漠车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 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哪有雪的影子?雪到哪儿去了?气温一直 在零下十四五摄氏度左右,天空阴沉,不见阳光,就是雪化了,沙土也至少应该是湿的, 可抓一把土,手感依然干爽疏松。 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这雪为什么不见了? “人工造雪”实验:在锥形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再将一根细的松树枝放入,然后 将瓶子密封。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瓶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中注意观察的现象: (1)缓慢加热过程中,观察锥形瓶底部樟脑丸粉的状态变化;观察瓶内有何现象发生。 (2)停止加热冷却时,仔细观察锥形瓶壁及松枝上有何现象发生。 学生活动:观察瓶内有无液体产生,认真分析观察的结果,进行小组讨论,用自己的 语言概括樟脑丸粉末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1)固态的樟脑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蒸气; (2)气态的樟脑蒸气又冷却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粉末。 复习导入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3.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授课教案

烧杯中加热水;将烧瓶放在烧杯 上加热。(持续.......大概20s) 3、当固态的碘变为碘蒸气充满 烧瓶后,拿着烧瓶在教室内展示 并问:烧瓶底部有没有出现液态 的碘?烧瓶内部你看见了什么 现象? 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 案中。 下面注意老师的操作: 把烧瓶放入冷水中冷却。拔出塞 子。 请同学们再观察烧瓶内壁和塞 子底部,你看见了什么现象? 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 案中。 在晃动烧瓶时仍然可 以看见碘在底部晃动而 且可以听见声音,学生 一起回答:底部还是固 态碘,烧瓶内充满了好 看的紫色气体。 学生看见紫色气体渐渐 消失,在烧瓶内壁上附 着了片状的固态碘,塞 子底部变成紫黑色。 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 导学案上。 在展示时要晃动烧瓶, 使学生确信烧瓶里没 有液态的碘,碘蒸气是 紫色的,所以班内所有 学生都可以清楚看见 实验现象。 如果不给烧瓶冷 却,碘蒸气的凝华相对 时间比较长,所以为了 提高效率用冷水冷却。 学生可以看见在冷却 过程中紫色的碘蒸气 越来越少,学生都能看 见碘蒸气直接变成固 态碘。

二、分析现象1、小组内讨论并交流,检查一 下你观察到的现象与其他同学 是不是一致? (在提问时同时利用PPT展示) 问题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 问题2:加热过程中碘出现了什 么状态?这个过程需要吸热还 是放热?你判断的依据是什 么?加热过程中有没有液态 碘? 问题3:后来的固态碘是从哪里 来的,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 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 论所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根据PPT上出现的 问题一步步回答问题, 判断物体变化前后的状 态。 学生回答:加热前碘是 固态的。 学生回答:加热过程中 没有液态的碘生成,有 大量的碘蒸气出现,这 个过程需要吸热,因为 外界给它加热。 学生回答:后来的固态 碘是碘蒸气遇到冷的烧 瓶壁和塞子放热产生 的。 通过交流,学生可以相 互补充可能漏掉了的 某些实验现象细节,获 得较完整的信息,同时 培养团队意识。 利用课件更直观,把学 生观察到的现象总结, 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 的分析能力。 判断物态变化首先要 确定物体的初始状态 和变化后的末状态,在 这里对学生进行判断 物态变化方法的教学, 使学生学会判断方法。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可 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尝试归纳: 上面的实验说明了物体 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 直接转换。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 验结论是实验的最终 目的,在此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能力。 3、板书: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的过程是升华。 学生翻开课本看书,并 记笔记。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升华和凝华》教案

演示探究1、在烧瓶中放少量碘。摇动烧 瓶在班级里展示碘。 问:烧瓶里的碘是什么状态的? 瓶塞底部是什么颜色的? 请把你观察到的碘的初始状态 填写在导学案中。 碘的状态一同回答:烧 瓶内是固态的碘,瓶塞 底部是白色的,同时把 观察到的 现象填写在导学案上。 态的,在班级里展示是 要让所有同学都能清 楚观察。为了更确 信碘的凝华,所以让学 生观察瓶塞底部的颜 色。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 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 2、固态碘在烧瓶里时间久了会 产生气态的碘,但是非常缓慢, 不容易观察,我们为了加快它的 变化该怎么办呢? 问:碘的熔点是113.7摄氏度, 但是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以到 500摄氏度,怎么样能让碘在不 熔化的情况下做这个实验呢? 烧杯中加 热水;将 烧瓶放在 烧杯上加 多数学生回答:给它加 热 学生思考,多数同学回 答:应该用热水给它加 热,因为一个标准大气 压下水沸腾的温度不会 超过100摄氏度,所以 这个温度下碘肯定不会 熔化。 一个好的实验不仅仅 是为了得到实验结果, 也要使得实验现象明 显、操作简单,所以要 认真考虑实验中可能 出现的问题,想方设法 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 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 力。

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案中。越来越少,学生都能看见碘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碘。 二、分析现象1、小组内讨论并交流,检查一 下你观察到的现象与其他同学 是不是一致? (在提问时同时利用PPT展示) 问题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 论所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根据PPT上出现的 问题一步步回答问题, 判断物体变化前后的状 态。 学生回答:加热前碘是 通过交流,学生可以相 互补充可能漏掉了的 某些实验现象细节,获 得较完整的信息,同时 培养团队意识。 利用课件更直观,把学 生观察到的现象总结, 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 的分析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