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散文艺术赏析

合集下载

鲁人版-语文-高二-素材 王安石的散文及其风格

鲁人版-语文-高二-素材 王安石的散文及其风格

王安石的散文及其风格一、引言:王安石及其散文概述(一)丰富的生活经验及坎坷的人生程历王安石散文的成就,和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及坎坷的人生程历是密切相关的。

他出生在官宦之家,二十二岁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名列进士第四。

不久,他被派往扬州担任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

1047年,他调往亲鄞县任知县。

其间,他“大兴水利”、“实施青苗法”、“兴办教育”等,为当地百姓所拥戴。

在担任地方官的十几年里,无论是做知州,还是任监司官,他都努力做一些实实在在、利国利民的事情。

1058年10月,他入京为官。

此时的王安石己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吏治经验。

北宋中期,国家内忧外患并存,酿成了社会危机,王安石上任后,为了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决心推行改革。

于是王安石向仁宗上了《万言书》,系统地提出了改革的意见。

但仁宗皇帝没有重视。

神宗一即位,就立即起用王安石,开始实行变法。

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和攻击,王安石却毫不妥协,但因为保守派的攻击,他两度罢相,最终回到了江宁俯。

王安石退居金陵后,一直过着隐士般悠闲的生活,借山水、参禅来安度晚年。

1085年,宋神宗病逝,变法以失败告终。

1086午4月,终年六十六岁的王安石在愤憋中去世。

(二) 散文主要特色王安石把他的政治主张和理想抱负融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里。

他的散文大多以社会生活为基础,针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深刻的分析后提出明确的主张,结构严谨,立意非凡,具有宏伟的政治气魄和极强的说理力量,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担忧,以及对保守思想的反抗,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答司马谏议书》对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全面反击,表达了他立志为国为民,决不动摇地坚持改革的决心;在王安石上奏给宋神宗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一文中,他用了大量的事实论述了宋仁宗执政四十多年来的种种弊病,指出了歌舞升平的背后存在的严重危机,强调了实行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游褒禅山记》一文主要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和感想,并进一步提炼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游褒禅山记》是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式的说理文章。

作者以游褒禅山的见闻为喻,阐发了富有哲理性的见解,说明了在生活中要实现远大抱负,成就一番事业,或者是做学问,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充沛的精力,坚持不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品格和他的治学态度,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从开头至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为第一部分,只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从于是予有叹焉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为第二部分,主要写游山的感想体会;从四人者至临川忘某记为第三部分,记游山的同伴和时间,第三部分为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说理则是文章的主体。

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一自然段。

文章首句开门见山点明所游之地,照应题目。

接着,文章介绍了褒禅山名称的来历,考证了禅院的由来,引出了华山洞的位置及其命名原由的说明,为下一层记游叙述作铺垫。

文章进而辨明碑文音读之误,为第四自然段的议论铺设伏线。

作者没有运用彩笔去描绘山水的明媚秀丽,而着重通过事物本原的考查和探索,使景物方位分明,作者行踪清楚。

这段文字看上去似乎显得平淡,但是,这都是作者妙笔独运之处。

读者可以从平淡的记叙中领略景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能从中体会到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

细究这段文字,读者便可发现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

第二层即第二自然段。

这一层作者紧扣一个游字,继续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一句写前洞,仅用了十九个字便概括了它的特征,并为下文游后洞作比较、发议论做好准备。

第二句写后洞,处处与前洞作对照,强调了后洞的窈然、甚寒,以及好游者不能穷的奇景。

两调相互映衬,险者更险,夷者更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用简洁的语言略写了前后洞的概况,便顺势而下,详细地记叙游后洞的情景。

为了探求后洞的奥秘,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句话既是游后洞经过的概括叙述,又是下文议论的事实依据。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赏析篇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赏析篇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赏析(2篇)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赏析(2篇)明妃曲二首其一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在很多人意识中,似乎是画师毛延寿害了王昭君,这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段故事来自于葛洪的《西京杂记》,它是一本小说,与《后汉书》相比,它里面突然出现了一个画师毛延寿。

说"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墙不肯,遂不得见"。

王昭君的故事自晋代石崇作《王昭君》乐府后,吟咏其事者,代不乏人。

有的悲其远嫁,有的责怪画师,有的写昭君在胡地的寂寞,有的写昭君的汉宫之思,种种立意不一而足。

王安石这首《明妃曲》别是一种立意。

诗中的重心在于书写失意的怨恨。

王昭君美冠后宫,但不被召幸。

更有甚者,她被作为宫中不喜欢、不需要的女子而远嫁异族。

红颜薄命岂不怨嗟?而在封建社会中失意的女子又岂止是远嫁的昭君?咫尺之间不也还有汉陈皇后的悲剧?但同情美人的失意还只是此诗的表层意思,更深层次的看,应当说作者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曾向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

但仁宗已是暮年,无意进取,对王安石的倡议置而不论。

所以此诗的真正的用意是"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

士不遇,这是古代诗歌中一个传统的主题,北宋由于党争激烈,不少知识分子都遭到反复贬斥,感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识分子的普遍情绪。

王安石此诗只所以能震动当时文坛,引起巨大的反响,就因为它能言人之所欲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首七古,全诗按情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次是起首四句,写明妃离宫时的形象。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赏析:该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

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

王安石散文的基本风格

王安石散文的基本风格

王安石散文的基本风格
王安石的散文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散文以清新、自然、真实为特点,语言简练、质朴,富有诗意和哲理。

首先,王安石的散文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和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思想和感悟进行创作。

他敢于挑战权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使得他的散文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和个性化。

其次,王安石的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通过自己的散文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

他的散文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使得他的散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启示性。

再次,王安石的散文具有清新、自然的特点。

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将自然界的景物和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的散文语言简练、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繁琐的修辞,但却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最后,王安石的散文具有诗意和哲理。

他的散文中融入了许多诗词的元素,使得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他的散文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总之,王安石的散文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性、深刻的思想内涵、清新自然的特点以及诗意和哲理。

这使得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的散文

王安石的散文

王安石的散文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的散文成就非常突出。

他的散文独具风采,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独到的见解和表达方式。

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社会风俗、人生哲理和国家发展等问题的思考和洞察。

王安石的散文作品多以散文诗的形式呈现,他的文字简练而意境深远,给人以很强的共鸣力和思考空间。

例如他的《登鹳雀楼》一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准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悲壮。

通过对雀楼的描绘,他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短暂而宝贵。

另外,在王安石的散文中,他还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和反思。

他通过对于官场腐败、民间苦难和人伦困境等问题的反思,对社会风气进行了剖析和触动,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他的散文作品《岳阳楼记》就是一部反映社会现象的佳作,通过对楼台建造过程的描写,他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总的来说,王安石的散文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他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现象,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思考和启示。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给人以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思索。

王安石的散文作品堪称中国古代散文的瑰宝,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心态,更深刻地反映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文化名流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他的散文作品,不论是对自然风景的描写,还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思,都表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更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王安石最著名的散文

王安石最著名的散文

王安石最著名的散文摘要:一、引言二、王安石的散文特点三、王安石最著名的散文作品四、王安石散文的影响和评价五、结论正文: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散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王安石的散文特点以及他最著名的散文作品,并探讨王安石散文的影响和评价。

一、引言王安石(1021-1086 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散文作品以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说理透彻而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王安石的散文特点1.简洁峻切:王安石的散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论述严谨,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

2.说理透彻:他的散文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3.创新性:王安石在散文创作中,敢于突破传统束缚,提出新颖的观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需求。

三、王安石最著名的散文作品1.《游褒禅山记》:通过游褒禅山的经历,表达了王安石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强调“尽志而无悔”。

2.《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指责,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表明自己的改革决心。

3.《读孟尝君传》:通过对孟尝君的评论,表达了王安石对北宋政治现状的不满,呼吁改革。

四、王安石散文的影响和评价1.影响:王安石的散文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创作方法被称为“王龚景体”,成为后来散文家学习的典范。

2.评价:王安石的散文被认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也得到了高度评价。

五、结论王安石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王安石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王安石的散文有什么特点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以其卓越的才智和深思熟虑的政治思想而闻名于世。

王安石的散文风格独特,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

以下是王安石散文的主要特点:1.现实主义色彩:王安石的散文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与思考。

他关注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并试图通过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他的散文以真实性和生活性为重要特点,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思考,向读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2.清晰简洁:王安石的散文语言简练,结构清晰。

他善于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组合来表达复杂的思想,避免使用繁杂的修辞手法和复杂的词藻,使读者容易理解。

他的散文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质朴、直观和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

3.思辩独特:王安石的散文倾向于表达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他挑战传统观念,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试图通过自己的政治理论和理念来影响社会。

他的散文通常以论述的方式来展示其观点,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具体的细节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4.倡导:王安石的散文中充满了对政治的热情和呼吁。

他在散文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以改变当时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他试图通过散文来推动社会变革,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他的观点和建议。

5.抒发感情:尽管王安石的散文主要关注现实问题和政治思考,但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感性的部分。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感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一特点使得他的散文既有理性的思考,又有丰富的情感色彩,给人以更深的感受和共鸣。

总之,王安石的散文以现实主义色彩、清晰简洁、思辩独特、倡导和抒发感情为主要特点。

通过他的散文作品,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政治思考,还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情感和追求。

王安石散文名篇赏析

王安石散文名篇赏析

王安石散文名篇赏析王安石(1021—1086) 字号:字介甫,晚号半山,先封舒国公,后改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籍贯: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个人简介:北宋中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庆历二年(1042)进士,官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因种种矛盾和斗争,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被迫退居金陵。

【1】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②。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③。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④。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⑤。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⑥。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⑦。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⑧。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⑨。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⑩!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一、作者介绍(吴汝煜)王安石(1021 —1086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 ),全家始定居于江宁。

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

庆历二年(1042 )登杨?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

庆历七年(1047 )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

嘉?元年(1056 )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

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

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 )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 )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

熙宁九年(1076 )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元?元年(1086 )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早在庆历三年(1043 ),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

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

《王安石·芝阁记》唐宋散文鉴赏

《王安石·芝阁记》唐宋散文鉴赏

《王安石·芝阁记》唐宋散文鉴赏《王安石·芝阁记》唐宋散文鉴赏祥符①时,封泰山②以文天下之平③,四方以芝④来告者万数。

其大吏,则天子赐书以宠嘉⑤之,小吏若民,辄锡⑥金帛。

方是时,希世⑦有力之大臣,穷搜而远采,山农野老,攀缘狙杙⑧,以上至不测之高,下至涧溪壑谷,分崩裂绝,幽穷隐伏,人迹之所不通,往往求焉。

而芝出于九州、四海之间,盖几于尽矣。

至今上即位,谦让不德⑨。

自大臣不敢言封禅,诏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纳。

于是神奇之产,销藏委翳⑩于蒿藜榛莽{11}之间,而山农野老不复知其为瑞也。

则知因一时之好恶,而能成天下之风俗,况于行先王之治哉?太丘{12}陈君,学文而好奇。

芝生于庭,能识其为芝,惜其可献而莫售{13}也,故阁于其居之东偏,掇{14}取而藏之。

盖其好奇如此。

噫!芝一也,或贵于天子,或贵于士,或辱{15}于凡民,夫岂不以时乎哉?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贵贱,而卒所以贵贱者,何以异哉?此予之所以叹也。

皇祐五年十月日记。

【注】①祥符:全称为“大中祥符”,为北宋真宗赵恒年号。

②封泰山:是指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

在泰山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封:封禅,指历代帝王封泰山的祭天地的典礼。

③文天下之平:保佑天下太平。

文,文饰,粉饰。

平,平安。

④芝:灵芝草,一种菌类植物,旧时称为祥瑞。

⑤宠嘉:恩宠嘉奖。

⑥锡:同“赐”,赐予。

⑦希世:迎合世俗。

⑧狙(jū居)杙(yì亦):像猿猴一样攀援。

杙,小木桩。

⑨不德:不认为自己有德。

⑩委翳(yì亦):丢弃和遮蔽。

{11}蒿藜榛(zhēn真)莽:泛指深山老林、草木丛生之处。

榛,一种落叶乔木。

{12}太丘:古县名,一作泰丘、敬丘,在今河南永城县西北。

{13}莫售:无法实现。

售,达成某种希望。

{14}掇(duō多)取:拾取,摘取。

{15}辱:忽视,轻视。

这篇杂记写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当时作者33岁,正担任舒州殿中丞通判。

王安石的散文

王安石的散文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王安石的散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他的散文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

《答司马谏议书》剖析了司马光反对新政的言词,言词简炼、委婉、坚决,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读孟尝君传》分析历史事实,驳斥了孟尝君养士的传统观念,畅谈如何才算“得士”的问题。

即使象《伤仲永》这样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现文思上,其实际的用意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在游记这一最具辞采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也常将极富哲理的主题引入,如《游褒禅山记》中用了近一半篇幅来议论这样一个理性的问题: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达到超越常规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强的意志,此外,别无捷径可寻。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性居多。

他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从感情上打动人,而是多针砭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主张。

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炼、朴素,立意非凡。

王安石的散文

王安石的散文

王安石的散文
【实用版】
目录
一、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1.内容充实且有深度
2.语言简练且具有表现力
3.结构严谨且富有逻辑性
二、王安石散文的价值
1.历史价值
2.文学价值
3.思想价值
三、王安石散文的影响
1.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正文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王安石的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王安石的散文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度。

他的散文作品,无论是议论文还是叙事文,都能够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他的散文作品,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又有对历史规律的深入探究,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深邃思考。

这种内容上的丰富和深度,使得王安石的散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思想价值。

其次,王安石的散文语言简练且具有表现力。

他的散文作品,语言简
练明了,不尚华丽,但却极富表现力。

他能够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想,展现出极高的语言艺术。

再者,王安石的散文结构严谨且富有逻辑性。

他的散文作品,无论是议论文还是叙事文,都能够做到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能够让读者明了他的思想和观点。

王安石的散文,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他的散文作品,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在王安石的集子里,游记文并不多。

但他的《游褒禅山记》却写得相当出色。

这不止是说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这篇游记里表观了杰出的散文艺术才能,更值得重视的是这篇游记表现了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的学识、见解、魄力和气度。

可以说,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通过一定的具体事例,精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是这篇《游褒禅山记》的显著特色。

顾名思义,游记文是记叙游览观赏的文章,因而免不了要描绘山川之胜,风物之美,并且免不了要抒发由这山川风物所引起的内心感受。

一般的游记文也就往往侧重于写景、抒情,而王安石的这篇《游褒禅山记》却是把写景、抒情同叙事、说理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并且从中寄托政治上积极进取的怀抱,体现了对社会人生的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是很可贵的。

王安石早年做地方官到过东南一带的许多地方,后来在京城做官,又曾北上远至宋辽边界。

他所到之处,登临游赏,或有所感,或有所悟,提笔写下诗词散文,大多联系着历史、现实、国计、民生,反映出他的政治理想。

这篇《游褒禅山记》正是他作了鄞县知县,又在安徽作了三年舒州通判之后,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褒禅山就在今天安徽的含山县。

《游褒禅山记》一开始便紧扣题目,从褒禅山写起。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浮图”和“禅”都是梵语的译音。

在这里“浮图”指和尚,“禅”指佛家的修行。

这几句是说,山之得名是由于唐代慧褒和尚生前居住在这里,死后又埋葬在这里。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是房舍,“冢”是坟墓。

这个开头对褒禅山的名称来由、地理位置作了一番踏勘考订。

接着文章由褒禅山引出了华山洞。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是山的南面。

这几句,指出华山洞之得名是由于它地处褒禅山的南面,而褒禅山本来叫华山。

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分析

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分析

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分析作者:肖妍律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1期摘要: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散文等一直世代为人传颂。

王安石奉行“文以载道”的创作方式,认为文章必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或反映普世价值。

本文通过对王安石个人的基本介绍,从而对王安石的散文创作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王安石;散文;创作分析王安石散文的创作继承了韩愈的劲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是,这种风格并非王安石散文的全貌,我们结合仕宦行迹、思想变化等因素来看,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都有所不同。

一、王安石简介王安石生于公元11世纪20年代,卒于公元11世纪80年代,他的一生并不算漫长。

但是其无论是在官场中,还是诗词歌赋、散文等方面的成就都是十分巨大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开创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在绍圣元年被追封谥号为“文”,因此古人又称他为“王文公”。

王安石的散文、诗词观点鲜明,引经据典,有巨大的说服力,特别是《临川集拾遗》,《王临川文集》,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二、王安石散文创作分析(一)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强调从政者的个人修养王安石认为,从政者的自我修养是他能否得到良好的政绩的重要表现。

这一点,在王安石的散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王安石强调作为一个从政者必须要顺应时代,顺应民意。

在王安石的散文代表作《上人书》中,我们可以从中读到“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

可以说王安石十分重视用礼乐去教化人民和感染人民,不崇尚运用法制的方式管理人民。

其次,王安石认为,从政者应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在散文《取材》中王安石写到“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政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他认为从政者只有在自己读了更多的书籍,明白了儒家各种道理,才能从一个儒者的角度去提升自己的修养,才能够真正从政,更好的造福当地百姓。

王安石的散文

王安石的散文

王安石的散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他的散文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

《答司马谏议书》剖析了司马光反对新政的言词,言词简炼、委婉、坚决,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读孟尝君传》分析历史事实,驳斥了孟尝君养士的传统观念,畅谈如何才算“得士”的问题。

即使象《伤仲永》这样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现文思上,其实际的用意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在游记这一最具辞采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也常将极富哲理的主题引入,如《游褒禅山记》中用了近一半篇幅来议论这样一个理性的问题: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达到超越常规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强的意志,此外,别无捷径可寻。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性居多。

他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从感情上打动人,而是多针砭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主张。

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炼、朴素,立意非凡。

 教材要求:秋天是多彩的季节,丰收的季节,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吧。

把你观察到的景色画一画,然后再为你的画写几句话。

 课前准备:观察秋天的景物,画一张秋天景物的图画。

 导入。

 1、你会唱关于秋天的歌曲吗?
 2、回忆:你还记得以前学过的关于秋天的课文吗?
 《金色的秋天》:秋风阵阵吹,白云朵朵飘。

天气一天天凉了。

一片片树叶在风中飞舞,好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

有红的,有黄的,还有半黄半绿。

王安石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王安石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王安石的散文有什么特点王安石的散文有什么特点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散文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影响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

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的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

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

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

散文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的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陈己见,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独特风貌,如史论《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简洁明快而省力,亦记游,亦说理。

拓展:个人恩怨说到苏东坡的政敌,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又是上下级关系,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王安石·答段缝书》唐宋散文鉴赏

《王安石·答段缝书》唐宋散文鉴赏

《王安石·答段缝书》唐宋散文鉴赏《王安石·答段缝①书》唐宋散文鉴赏段君足下②:某③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

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

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④,其居家,亲友惴畏⑤焉,怪某无文字规⑥巩,见谓有党⑦。

果哉,足下之言也!巩固不然⑧。

巩文学论议⑨,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其心勇于适道⑩,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父在困厄{11}中,左右就养{12}无亏行{13},家事铢发{14}以上皆亲之。

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此某之所见也。

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

巩在京师,避兄而舍{15},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

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

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

但在京师时,未深接{16}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

巩果于从事,少许可{17},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

巩闻之,辄矍然{18}。

巩固有以教某也。

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劘{19},以免于悔者略见矣。

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

规之从则已{20},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已邪?则未尝也。

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

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21},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

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

家兄未尝亲巩也,顾亦过于听耳。

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22}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以为孝。

散文集《疏影横斜》赏析

散文集《疏影横斜》赏析

《散文集《疏影横斜》赏析》摘要:”王安石的咏梅诗,不经意地触动了我读散文集《疏影横斜》时的心境,一时间暗香徐徐,情绪牵人,《疏影横斜》共分四章,即“浮山梦影”、“天涯萍迹”、“心湖涟漪”、“夜郎留踪”,当细读《纳蝉意象》、《品读独山》、《用生命点亮花灯的人们》、《探访长角苗》等篇目时,都会被作者带到那诗画般的意境里“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的咏梅诗,不经意地触动了我读散文集《疏影横斜》时的心境,一时间暗香徐徐,情绪牵人。

我虽无缘感受那样的课堂氛围,但《疏影横斜》却为我展示了另一片瑰丽的文学天地。

我是怀着学习与欣赏的心态阅读这部集子的,而回馈我的不仅是文字和意境的唯美,还有那一腔纯粹与真挚的情感。

《疏影横斜》共分四章,即“浮山梦影”、“天涯萍迹”、“心湖涟漪”、“夜郎留踪”。

每一章、每一篇都凝结着作者半生的行走体验与心灵感悟,一翻开它们便不忍放下。

集子的第一章《浮山梦影》讲述的是曾经的岁月,那一篇篇美文就如同一支支久远的童谣,“共鸣”着人的怀旧情愫。

我一直以为,怀旧是人的天性,是人生最美丽的怀想和追忆。

而文学的怀旧,也许正是用来与流逝的时间抗争的。

因而,它不是简单的昨日重现,而是经过漫长的时光过滤之后,所留下的那些最让人心动的往事片段。

不管过去的岁月如何艰苦,境况如何不堪,依然免不了要对那个时期经历的人与事记忆犹新。

正如淑媛老师所言:“岁月就像一汪静静的水,水底沉落着我残破的梦。

”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怀旧空间,都有让自己充满遐想的往事。

那些往事就像窖藏的老酒,时间愈久,便愈发醇厚,愈发香浓,愈发让人经久回味。

淑媛老师无疑是一个素稔于文学怀旧的作者,她几乎用了一个章节来讲述那些沉淀的往事,如《沉落在水底的梦》、《路》、《老屋》、《冬夜记忆》、《浮山年俗》等。

《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乡路弯弯,那里系着父母亲的目光,留着兄长的脚印,洒有姐姐的泪水与汗水,承载着子侄们的希望;乡路弯弯,牵着我对乡土热切的怀想,对故园深情的依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的散文艺术赏析
作者:张桐菲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
摘; 要: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不管是在从政、治学还是做人等方面,都将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定为儒家的圣人之道。

他将自己从政实践、渊博学识和富于创想的思想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开拓了自己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创新,在中国悠长的历史画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笔者在本文中对王安石散文的艺术特点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王安石;散文艺术赏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1
前言:
王安石的散文风格独特,他研习借鉴了韩愈的写作手法,因此既有韩愈的气雄词峻的风骨,却又独创新奇,自成一面。

我们可以根据他本人的官宦仕途和思想观念变化等,体会他的散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各具不同特色。

一、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号半山(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北宋名相。

他的一生虽然有些短暂,但是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他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在诗词歌赋和散文方面的创作,他的文章具有鲜明独到的观点且析理透辟,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等存世之作。

他感于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发动了一场规模巨大的社会改革运动,即后世皆知的“王安石变法”。

文人出仕且对当世国家命运影响巨大的千古年来唯有王安石一人。

二、王安石散文艺术之拗折峻健
王安石性格固执,做事坚持己见,宋人称他为“拗相公”,这种“拗”劲也能从他的散文中得到体现。

在《答司马谏书中》中王安石慷慨激昂地驳斥了司马光加给他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且“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坚决表明了自己变法的决心。

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民言不足恤”的思想特立独行,震惊当时世人。

在《宋史》王安石本传中,还突出描写了他“拗”的个性和思想:“安石必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根据文献记载,王安石的性格倔强刚愎,文如其人,这也是使得他文风拗折
峻健的因素之一。

他能够面对社会现状进行认真思考,这种思考方式和态度被他贯穿在处理政事和写文章中。

通过阅读他的散文,可以折射出王安石性格中的独特创新品质——拗折峻健。

三、王安石散文艺术之直抒胸臆
王安石生性耿直,敢说敢当,对人与事向来直抒胸中之臆,决不拖泥带水。

他敢为不公正对待的人高呼不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王安石批判徐氏在《江南录》中“厚诬忠臣”,说到“佑能切谏,铉独无说”,王安石断定潘佑必死于直谏,是因为徐铉与其不和,心生嫉妒,虽然在《江南录》中没有据实描述。

他此论虽欠缺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爱憎分明,敢于振臂高呼不公不平之事的人。

他面对王权敢于直言、无所畏避。

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指出“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常恐天下之久不安”就是因为“不知法度故”;朝廷政令难行原因在于“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疾呼变更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敢于批评那些浪得虚名之人。

例如,他曾经在《读孟尝君传》一文中“抨击孟尝君”,在他眼里只有济世安邦的雄才大略是“士”的标准,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是根本不配称为“士”。

孟尝君如果得到“士”,就能做到“南面而制秦”,而不是依赖“鸡鸣狗盗”之力逃到齐国,凿凿四笔就破了“孟尝君能得士”的已有之见,笔笔如寸铁。

整篇文章结构简洁不失严谨,内容自然不落俗套,精辟入理,极具气势。

四、王安石散文艺术之奇思横出,惊世骇俗
如果王安石的主观性在对于历史人物的见解方面毫无保留地显露出来,那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更是如此。

他在著作立论时,拒绝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而是富于创新,从不拘泥于旧说,一直勤奋思考,大胆表达自我的新观点,这也是他的一贯风格。

他总是能突发奇想,立新意、有妙想,并提出完全不同于他人的观点和见解。

即便在《游褒禅山记》这样一篇游记中也会因事带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险远”、“尽吾志不能至可以无悔”,仅是一次外出游山而留下了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

又如在散文《勇惠》中,对于传统意识中的“惠”和“勇”则提出不同的见解,即仁爱和勇敢。

旧有的观点认为勇敢的人应该不害怕死亡,仁爱的人应该乐善好施。

但他却不以为然,所提的想法完全相反,说勇敢的人应该更加谨慎珍视生命,仁爱的人也不能随意慷慨解囊。

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改革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散文风格自始至终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他“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气概非同凡响,在改善积贫积弱的宋王朝同时,做一个时代的经纶手。

他的思想和观点总能高出一筹,贯穿古今,映射在散文方面也是奇思妙想,别具一格,惊世骇俗。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中,提及王安石称其文章“拗折峭深,世以大家目之”。

他有一种突破限制勇往直前的霸气美,能够表现出那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紧张压迫感。

他的文章充满滂渤之力,在感情高度沉淀凝聚后,往往有出人意料的大爆发,自然迸发出昂扬向上的斗志和咄咄逼人的气势来。

五、小结
王安石勤于在政治生活中进行思考,也曾追寻先哲的学说,这对他的散文理论及文学创作都有深刻密切的影响。

另外,他坚持不懈,果敢刚毅的性格也全方位表现在他从政治学的生涯中。

王安石作为一名极富思想内涵的政治改革家,他把文章作为为政治服务的矛与盾,主张其实用性,重视其功利性,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

参考文献:
[1]徐世民. 简论王安石散文中的“正气”[J]. 电影评介, 2009(23):105-105.
[2]马茂军.“荆公新学”与王安石散文的风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6).
[3]李小兰. 论王安石散文创作中的思维类型[D].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4]王安石. 王安石散文全集[M].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