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doc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观念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增进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 有利于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学情分析
学生之间差异较大 平均数对学习产生思维定势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说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 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能初步利用这三个数据
在这组数据中,平均数、众数、 中位数分别是多少?
车速:千米/小时
71
69
66
57
54
58
4)判断题:
①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一定只有一个( )
②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定只有一个( )
③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众数一定 只有一个( )
④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 位于最大值 与最小值之间( )
⑤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 位于最小值与最大值的正中间( )
四)指导应用,鼓励创新
讨论题:甲、乙、丙 三个班举行汉字输入速 度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输入的字数经统计后 得下表:
班级 甲 乙 丙
参加 人数 50 50 50
中位数 149 151 146
众数 152 150 154
平均字数 140 140 139
每个班都说自己的成绩是最好的.你认为呢?说说你评 价的依据.
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合作讨论,探究新知 (小组讨论、师生讨论)
自主学习,形成系统 (自学检查,纠正反馈)
指导应用,鼓励创新 (师生讨论)
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师生合作交流)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石门教育辅导站刘祯一、教材分析《中位数和众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中位数及众数的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1)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在实际问题中如何使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分析处理数据。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对三个统计量的计算和确定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
三、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课前,先让全班学生合唱一首歌,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心情走进新课堂,然后教师再模拟歌咏比赛的形式,课件出示学生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几个小朋友给他们所唱的歌打分,教师宣布得分,之后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
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数学理念。
然后再在提问中进入今天的学习课堂,然后出示了一个相对复杂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当学生解决了老师的困惑之后,教师再提问:你觉得合理吗?让学生用猜的形式、探索的方式逐步地学习新内容。
这一环节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有极端数据出现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浙教版初中数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课件
6.课堂小结:(归纳小结,形成能力)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2。若一组数据个数为奇数个,依次去掉两端 最后剩下一个数 ,这个数就是中位数。 若一组数据个数为偶数个,依次去掉两端最后 剩下两个数,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3、当一组数据中有若干个数据出现的次数并 列最多,那么这些数据都是众数。 当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都一样 时,这时这组数据没有众数
爱明商贸公司10名销售员,去年完成的销售额情况如下表:
销售额(单位:万元) 销售员人数(单位:人) 3 1 4 3 5 2 6 1 7 1 8 1 10 1
(1)求销售额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今年公司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销售额,准 备采取超过标准销售额有奖的措施.请根据(1)的结果, 通过比较,合理确定今年每个销售员统一的标准销售额是 多少万元?
教材分析:
3、地位和作用: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数 据的收集和分析,数据是我们思考的基础,那 么有了一组数据以后,怎样表达这一组数据呢? 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正是可以用来反映一 组数据的“普遍水平”的其中一类统计指标。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 学生在已经了解统计 的意义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它在人们的生活和 生产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的学习为以后 其他统计指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如方差,标 准差等等: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 置.
7.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课堂作业: 1.七年级下(A) §10.2.1
实践作业:
2.统计班内同学的体重,并且计算这 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材处理 .教学设计
.教学法分析 .补充说明
教材分析: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1.2 教材内容本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是指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唯一值;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可以有一个或多个。
1.3 教学目标•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够确定一组数据的众数。
1.4 教学重点•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众数的概念和确定方法。
1.5 教学难点•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进行准确理解;•对于中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掌握。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与引入通过举例引入,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例如,让学生思考一个班级近期的数学考试成绩,询问他们如何分析成绩的集中趋势。
2.2 概念讲解2.2.1 中位数的概念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2.2.2 众数的概念介绍众数的定义,并通过实际案例说明众数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众数的确定方法。
2.3 计算方法讲解2.3.1 计算中位数的方法详细介绍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包括奇数个数据和偶数个数据的情况,并通过实例演示进行说明。
2.3.2 确定众数的方法讲解众数的确定方法,包括通过观察和统计出现频次,以及当数据为连续型时的处理方法。
2.4 错误分析介绍可能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例如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理解不准确、计算方法错误等,进行错误分析并给予正确的解释和指导。
2.5 实际应用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教学手段3.1 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列出相关的公式和定义,并用彩色粉笔进行标示,以突出重点。
3.2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多媒体投影仪将教材中的例题和解析展示给学生,以图表等形式直观地呈现。
《平均数、中位数》教案
4 完成97页的习题
三 复习可能性。
1 复习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复习可能性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
3 复习可能性
4完成97页5的第3小题。
四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 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一 5·6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及可能性
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总数量÷总份数)总体水平
中位数:在有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最居中的那个数 一般水平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集中趋势
不可能
确定现象一定
很有可能
不确定现象 可能 等可能
可能性小
教学反思: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及可能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96-97页。
教学目标:1 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初步知识。
2 通过复习,回顾事物出现具有确定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又有可能性大小和可能性相等几种情 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可能性。
教学难点: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
2 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中的实物。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科 组 讨 论
一 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复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及可能性。
二 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1复习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异同。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十章第2节第一课时说课教案§20.1.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教师:谢照辉单位:无梁镇第二初级中学时间: 2012年8月《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听课老师:大家好!我是无梁二中教师谢照辉,今天我说课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代表》第2节《中位数与众数》第1课时,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测重在概念的研究。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三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以表格、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获取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2. 学情分析(1)从学习能力来看,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从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从学习情感来看,八年级是学生渴望成功又面临着学习上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要抓住渴望进步的非智力因素,积极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运用说一说、比一比、议一议的活动,深入的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能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3)情感与态度:学生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进一步渗透统计意识。
4.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与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初中数学: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数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数学的基础知识是不可或缺的。
其中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是我们学习数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初中数学方面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一、前置知识学习初中数学,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我们需要了解平均数的含义。
平均数是指若干个数值的和,除以个数,在数学中通常写成x = (a1 + a2 + ... + an) / n,即平均值等于所有数值的和除以个数。
就是中位数了。
中位数,顾名思义,指数据的中间位置的数值,即把所有数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的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就是中间那个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是众数,众数指一组数据中频率最高的数字。
在一个数据集合中,可能会有多个众数。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2.掌握求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方法3.学会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在描述数据集合方面的优缺点三、教学内容1.引入老师可以用一个简单实际的例子引入,如王老师家9月份的水电费单,学生们拿到了账单,面对几个数字,感到十分迷茫。
老师可以根据这个实例来讲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介绍如何计算这些数。
2.铺垫让学生们思考有哪些情况下需要用到这三种数值。
例如,如何知道一个班级的平均分数是多少?如何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众数?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掌握这三种数值的方法。
3.教学重点(1)平均数让学生们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公式。
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来巩固这种方法,并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2)中位数让学生们理解中位数的概念,掌握如何找到一组数据的中间点。
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种方法。
(3)众数让学生们理解众数的含义,并听从老师对不同情况下众数的定义并掌握如何找到众数。
4.实践应用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数值来描述和比较不同数据集合,比如某班学生的成绩、某公司员工薪水等等。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说课稿3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2《数据的集中趋势》20.2.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是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进一步深化。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集中趋势量。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但对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存在对数据处理方法的困惑,不知道如何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集中趋势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集中趋势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集中趋势量。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和统计软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实例,引出本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讲解:讲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数据处理问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原则。
2024《中位数》说课稿范文
2024《中位数》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位数》,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中位数》是中学数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统计与分析相关知识并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据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应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掌握数据集合中奇数个数和偶数个数时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规律。
学法上,我将倡导学生合作交流,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包括数据集合和实际问题,以便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分析。
同时,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表形式直观呈现教学素材,增强学生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理念,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 导入引入新课我将与学生进行简短的对话,引发他们对数据的思考和猜测。
然后,我将呈现一组数据,并请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规律。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我将引导他们了解中位数的概念。
2. 讲授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我将以具体的例子和图表,向学生介绍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我会先从奇数个数据的情况开始讲解,然后再讲解偶数个数据的情况。
通过实例演示和问题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步骤。
3. 实际应用我将设计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说课人:马学福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中位数与众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本环节我将从一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教材还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以表格、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获取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得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以下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利用数据的代表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内容,结合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稿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及应用。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为后续的统计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对数据的初步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些概念和求法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这些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能够运用这些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和统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求法。
难点: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实际意义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概念讲解:讲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3.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实际意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分析数据。
5.总结提升: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6.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课题、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求法,以及它们的应用。
通过板书,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内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2)能结合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做出自己的评判。
3.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逐步建立认知结构。
三、学法指导: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相互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四、教学程序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案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节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学目的:1.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够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能够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3.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学法:合作讨论,理解运用。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概念及一组数据当中怎么去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课件,练习卷,彩色粉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第一环节:创设学生跳锅庄舞的情境图,让学生自己看出图片是个跳锅庄舞的图。
老师说:平时我们每天下午大课间操都跳锅庄舞,那哪位同学说说跳锅庄舞时注意的地方?学生回答:可能说排圆圈跳舞。
也有些学生说跳舞要整集,也有……。
老师在没问我们每天都在跳锅庄舞,那跳舞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补充跳舞的好处(舞蹈不但可以陶冶情趣,丰富生活,增强体质)等等。
让学生知道跳舞的好处,学生们喜欢跳舞,认真跳舞等学生的全面教育提高。
第二环节:多媒体展示例题1及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观察例题1的内容。
老师说:今天我们给的例题是学校要进行锅庄舞比赛,我们班里选10名学生参加这次比赛,老师不知道怎么选,但老师觉得身高差不多的锅庄跳的最好的10名学生参加更好一些,同学们说呢老师想法对吗?学生说:可能大家都说对。
老实说:同学们我已经选出了会跳舞的20名学生,他们各自的身高也老师测了,下面是所选的20名学生的身高所选的20名学生个人身高如下(单位m):老师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怎么选10名跳舞的学生呢?(5分钟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让每小组汇报员回答:选身高中间的10名学生。
也可能说选身高比较接近的10名学生(如“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20.1.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说课稿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20.1.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堂课是《数学》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第一节课,主要内容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这些统计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理解统计概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与交流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师课件、黑板、彩色粉笔;–学生练习册、学生作业纸。
2.教材准备:–《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材内容。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教师可以借助一个实际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小明家一周买了几个苹果,每天买的数量分别为4、5、6、2、3,求小明一周平均每天买几个苹果?–教师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该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2.知识讲解:介绍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通过课件呈现或黑板写作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并给出简单的例子进行讲解。
–同样的方式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并进行实例演练。
3.实践运用:通过例题和实践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应用。
–教师提供一些有关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例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并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逐个例题进行讲解与解答。
–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某班级十个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为78、85、90、95、90、86、78、85、90、85,请计算该班级数学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让学生进行解答。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doc初中数学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doc初中数学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
要紧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差不多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能直截了当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知识目标:明白得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把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运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确信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能力目标:会运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摸索,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咨询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三个差不多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运算和确定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运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要紧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运算与确定的练习关心学生明白得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要紧是以咨询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味的实例吸引与鼓舞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纳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明白得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紧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3分钟〕引入采纳〝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
通过那个生动有味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
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提出概念:〔3分钟〕在学生还沉醉在有味的故情况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咨询: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
试讲稿 人教版 数学 必修3《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众数、中位数、平均数》1、课题众数、中位数、平均数2、课时1课时3、课型新授课4、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已经学习了用图、表来组织样本数据,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情况下,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来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从而使我们能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总体的规律,并初步体会、领悟“用数据说话”的统计思想方法。
5、学情分析本阶段的学生的观察、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紧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6、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利用频率颁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结合实际, 能选取恰当的样本数字特征,对问题作出合理判断,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判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7、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频率颁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教学难点:1.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计算出中位数; 2.选取恰当的样本数字特征来估计总体,从而正确的对实际问题做出决策。
8、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9、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揭示课题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用图、表组织样本数据,并且学习了如何通过图、表提供的信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并不需要了解总体的分布形态,而是关心总体的某一数字特征,例如:居民月均用水量问题,我们关心的是数字,而不是总体的分布形态.因此我们要通过样本的数据对总体的数字特征进行研究。
老师板出课题: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2.探究(1)怎样将各个样本数据汇总为一个数值,并使它成为样本数据的“中心点”?师:我们初中时学习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数字特征.我们共同回忆一下?什么是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生1:众数,一组数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
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
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
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
自学辅导:(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
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
巩固整理:(20分钟)
本节课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性、操作性校强,所以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演练中去体验、理解与巩固概念。
为此,首先给学生编排了如下的练习任务,其中任务1是要求学生基本独立完成:
作业单:
1
2(4分钟、6分钟)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困惑,如:表中第二行的众数如何确定?第三行中位数如何确定?这些希望学生能总结出来,当然不一定能实现,但能使它们有所体验。
必要时教师给一定的指导,如看教村长某一地方等。
这样让学生在练习中,特别是在“小组的相互订正中”熟练三个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理解;有效巩固概念与算法。
(三)、探究交流,发展能力。
(6分钟)
作为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阅读图表、分析数据并计算的综全能力。
为此,我设计一个机动题:
TOM班数学成绩有两张统计表下:
2表的数据算出这三个统计量吗?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
利用表二计算,首先需要学生读懂这些数据的含义,其次能正确的使用小学里乘法的意义导出“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第三这样的数据的中位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要求教高。
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利于对学生“思想方法”与“意志品质”的提升。
(四)结束新课,布置作业。
(5分钟)
学生交流心得。
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作好频数统计。
完成作业本10.2.1。
四、板书设计。
三个统计量的意
最后一讨论题解二
义
最后一讨论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