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
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
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
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
《司马光》说课稿

《司马光》说课稿《司马光》说课稿1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三篇讲读课文。
本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
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
课文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一定的感召作用。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能从课文的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施教之功,贵在导学。
因此,我将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情境演练法等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一)从课件中质疑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你从课件中都观察到了什么?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的问题可能有: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入新课。
(二)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
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课文。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
2、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求佳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
1、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的问题可能有: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司马光》说课(五篇范文)

《司马光》说课(五篇范文)第一篇:《司马光》说课《司马光》说课一、说教材《司马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一册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搬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快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
本单元的教学,为启开“智慧篇”打下基础。
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进的故事、童话等,对事件、故事有自己的想法”;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我给第二课时制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根据目标2,我把重点放在:理解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上。
根据目标3,我确立的难点是学习司马光的逆向思维方法——别人是想人离水(缸),司马光想(缸里)水离人。
二、说教法依据《司马光》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儿童特点,我在教学理解词句时,选择了朗读法、看图法。
朗读可以促进理解,看图不但建立词语事物表象的联系,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孩子都有与人交往、探究问题、爱听故事等本能要求,借这个要求,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选择了质疑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为了教,必须给之学法。
以质疑法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求佳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一)课件中质疑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先指着课件提问: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学生会看到并说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司马光》说课稿10篇

《司马光》说课稿10篇《司马光》说课稿1一、说教材__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
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
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生字教学我已经在第一课时完成。
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但是考虑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制定了以下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本节课我设计了2个教学目标。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三、说教法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我先利用听故事形式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带有竖心旁部首的字,增进学生对部首巩固。
并突出了以自学互动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互动自己学会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四、说学法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
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讨论、质疑、交流、探究”的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并在课堂中渗透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如同桌或小组相互讨论,相互纠错等。
五、说导学过程导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激趣定标、自学互动、测评训练。
(一)激趣定标方面我以二点教学方式.1、先以讲故事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这样就能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他们就会乐意的去学,这节课就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展示的教学片断是《司马光》的导入和文体感知环节,下面是说课环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司马光》是部编本小学语文课本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四篇课文。
课文中的人物身份多样,他们身上都有美好的品质,这些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能够带给学生希望和力量。
《司马光》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
它以精练的笔触,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伙伴的故事,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赞扬了司马光乐于助人的精神和遇事沉着冷静、勇敢机智的品质。
课文情节完整,言简意赅。
虽然是文言文,但这个故事学生非常熟悉,文中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而且还配有生动的插图,这些都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通过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同时学习司马光乐于助人的精神和遇事沉着冷静、勇敢机智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学生既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又容易出现畏难心理。
一方面,面对陌生的语言形式,学生缺乏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方法,这些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另一方面,学生对《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非常熟悉,课文中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而且还配有生动的插图,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兴趣,读懂课文。
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日积月累中学习了不少文言句子,这些经验为学好本文奠定了基础。
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布置了如下预习作业:1.搜集搜集司马光的资料;2.读一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三、教学目标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将预设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光的基本信息;2.在心中树立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勇敢机智的形象,产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3. 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精练的特点,能简单说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本环节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和谈话法。
《司马光》说课稿

《司马光》说课稿一、说教材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课文——《司马光》。
这篇课文是根据《宋史·司马光传》改编的历史故事,讲述了七岁的司马光砸碎缸救人的事迹。
故事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插图形象鲜明,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能够感受到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和勇敢,从中学习到遇到难题时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我为本课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读、会写、会用7个字;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司马光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品质,培养学生遇到困难积极动脑的习惯。
三、说教法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情境导入:利用对唱形式或相关图片、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学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通过互动讨论加深理解。
朗读感悟: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四、说学法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讨论法:鼓励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质疑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交流法:组织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借鉴。
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细节,理解人物品质。
五、说教学流程我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导入新课:通过情境创设或复习旧知的方式引入新课。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精读课文: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司马光的形象和品质。
生字教学:重点讲解本课要求会读、会写、会用的7个字。
课堂小结:总结课文主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司马光的品质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延伸。
《司马光》说课稿

《司马光》说课稿《司马光》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司马光》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司马光》说课稿1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
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
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本文是中年级学生接触的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对于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为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四、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
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是***小学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司马光》的第二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文写的
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
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全文情节生动、
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
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沉着、机智、勇
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
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
子。
2、能从课文的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我将采用
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情境演练法等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你从课件中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
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
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入新课。
(二)、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
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
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团结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从“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一片慌乱的情景,
知道当时其他小孩的束手无策。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从“搬起大石头”、“使劲砸”知道司马光救小孩的过程,说明了司马光是一个沉
着、机智、聪明的孩子。
(三)、情境表演
(1)你们能把当时的情境表演出来吗?
组织学生表演体会司马光救小伙伴时的表情动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
(课堂表演时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全身心感受,让学生自由组合,当堂表演是达成学
习目标的有效措施。)
(2)拓展思维:如果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如:在超市里和亲
人走散了;或者忽然有可疑的陌生人到你家里,而大人不在家„„
以上教学的设计,目的是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想办法解决。从课内走
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想象思考,联系生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创新精
神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遇到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
设计了这个式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