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热岛效应及水汽条件

合集下载

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城市热岛的成因是什么

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城市热岛的成因是什么

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城市热岛的成因是什么热岛效应是自196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所发现的一个地区性气候现象,导致城市热岛形成需要很多因素,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城市热岛形成的主要原因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

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

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反射率小,热量传导较快)。

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比热容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散失热量较慢,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

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

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

这些大气污染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

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

)此外,城市里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筑、广场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却相应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

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

但是,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

为了降低室内气温和使室内空气流通,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

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环境温度高于28°C时,人们就会有不适感;温度再高还容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等症状;气温持续高于34°C,还可导致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

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导致城市温度上升

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导致城市温度上升

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导致城市温度上升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其中城市热岛效应作为一个常见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及原因,并探讨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城市温度上升。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及原因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围农村地区温度明显升高的现象。

它是由城市独特的建筑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包括大量的混凝土建筑、人口的集中、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大量的混凝土建筑物孕育了城市热岛效应。

混凝土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热导率,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热能,并迅速释放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其次,人口的集中也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之一。

城市中居住和工作的大量人口会产生大量的热能,人的呼吸、排泄、日常生活等活动会导致城市气温上升。

此外,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也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

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热能和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二、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的相互作用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彼此加剧了城市温度的上升。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城市本身的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温度上升,进而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城市中的高温和热岛效应可以使气温升高几摄氏度,并影响到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气候模式。

这种温度升高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会增加能源消耗,进一步推动气候变化。

其次,气候变化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

全球变暖使得城市热岛效应更加明显和严重。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温度的上升,使城市受到的高温影响更加显著。

同时,气候变化还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热浪、干旱等,这些因素都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和频率。

三、城市温度上升的影响城市温度上升对城市和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城市温度上升会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

高温天气会增加人们使用空调和其他制冷设备的需求,从而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

高考地理干货之城市的“岛效应”知识点

高考地理干货之城市的“岛效应”知识点

高考地理干货之城市的“岛效应”知识点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形成了一个昼夜相反的热力环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已成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八大环境问题之一。

主要危害: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周围地区近地面大气向中心区辐合,从而在城市中心区域形成一个低压旋涡,造成人们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运转中燃烧石化燃料而形成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质在热岛中心区域聚集,危害健康。

长期生活在热岛中心区的人们会表现为情绪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忧郁压抑、记忆力下降、失眠、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溃疡增多、胃肠疾病复发等。

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还会增加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的机会,进而消耗大量的电力,增加用电负荷,同时产生更多的废热进一步增强热岛效应。

干岛效应1. 概念干岛效应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

干岛效应是指城市水汽压的平均值与同时期周围郊区平均水汽压相比较,城区低于郊区的现象。

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分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分补给。

这样,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2. 危害①大气污染:干岛效应造成城市大气相对湿度降低,大气稳定度提高,底部大气不易与高层发生对流,城市污染物集中于城市下垫面区域,造成持续的大气污染,形成PM2.5的灰霾天对人体造成危害。

五岛效应 知识点总结

五岛效应 知识点总结

五岛效应知识点总结根据设在城区和其周围郊区的气象站同时间观测资料表明,城市气候与郊区相比有“热岛”、“干岛”、“湿岛”、“浑浊岛”和“雨岛”等“五岛”效应。

除了大家熟悉的“热岛”,“干岛”指城市水汽压的平均值与同时期周围郊区平均水汽压相比较,城区低于郊区,呈现出“城市干岛”效应。

“湿岛”指城区平均水汽压高于同时刻的郊区平均水汽压,出现明显的“城市湿岛”。

“浑浊岛”指由于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炉灶等排放出的烟尘污染物比郊区多,造成城区的低云量多于附近郊区,这就使得城市的散射辐射比郊区强,直接辐射比郊区弱,大气的浑浊度显著大于郊区。

热岛效应: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城市热岛效应就是一种城市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

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城市的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

而它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除了数百万人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还有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散发的大量热量。

另一方面,城市的建筑群和柏油路面热容量大,反射率小,能有效地储存太阳辐射热。

据估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的太阳能比乡村多80%。

到了晚上,城市降温缓慢,因此夏季前半夜便仍感闷热。

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

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

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热岛效应不仅使城市的气候发生了变化,还带来严重的污染,成为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近些年,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热岛效应也愈发明显。

概括起来,城市热岛的形成主要有四个原因:首先是人工建筑物的影响,如混凝土、柏油路面以及各种建筑墙面。

这些人工建筑物吸热快而热容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绿地和水面。

其次是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中机动车辆、工业生产及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煤灰和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的进一步升温。

新高考地理热岛效应干岛效应

新高考地理热岛效应干岛效应

考点热岛效应、干岛效应热岛效应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中机动车辆、工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等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再加上柏油路面、各种混凝土建筑物、城市绿地和水域的减少,使城市的“体温”一再升高,使城区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如同出露水面的岛屿,被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热岛”,此效应谓之“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中心,气温一般比周围郊区高1℃左右,最高可达6℃以上,特别是当天气晴朗无风的夜晚,城市热岛强度更大。

在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往往给城市带来严重的大气污染,严重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干岛效应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

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到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蒸腾中获得持续的水份补给。

这样,城市空气中水份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拓展提升】城市植被覆盖度与不透水面覆盖度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

表为2017年南京市夏季不同植被覆盖度区间下的地表降温速率与不同不透水面覆盖度区间下的地表增温速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季()①太阳高度小,楼房遮阳作用强①利于降雪积蓄,反射率高①昼短夜长且昼夜长短相差大①不透水面夜晚降温幅度大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2.只考虑植被与不透水面两类地表覆盖物的情况下,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最佳的植被覆盖度(a)和不透水面覆盖度(b)组合方案是()A.a:0~25%,b:75%~100%B.a:25%~50%,b:50%~75%C.a:50%~75%,b:25%~50%D.a:75%~100%,b:0~25%【答案】1.C 2.A【解析】1.①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小,楼房影子长,遮阳作用强,不透水面接受阳光照射时间短,因此不透水面的增温效应不明显,①正确。

城市五岛效应和气候部分知识总结补充

城市五岛效应和气候部分知识总结补充

气候部分知识总结一、城市的五岛效应模式图①热岛效应(市区比郊区热):居民多,汽车尾气多、工业废热多②雨岛效应:高楼林立、大量热量→市区上空形成热气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凝结核(城市空气中废气、灰尘,多颗粒物提供凝结核)Ps. 降水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水汽、有凝结核、气流上升运动或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水汽凝结→重力原因下降成雨滴>)③干岛(湿度低)(例如伏旱的上海)在整体干旱的季节或月份,城市温度高,蒸发快,地面硬化多,下渗少排水多→空气湿度小④湿岛(湿度大)水汽充足,下渗少,大多数水汽都被蒸发⑤浑浊岛(阴岛)光照少,城市上空的废气、颗粒物遮挡阳光、反射阳光另:降水的主要类型:对流雨(强辐射对流上升)、地形雨(地形抬升)锋面雨(锋面抬升)、台风雨(气旋辐合上升)二、气压带风带(1)总结比较气压带分布成因特征气流影响气候极地高气压带2 干冷温湿/冷湿副极地低气压带2干热副热带高气压带2赤道低气压带1 湿热风带分布风向(北半球)风向(南半球)影响气候极地东风带干冷中纬西风带温湿低纬信风带普遍干燥,甚至干热,与风从哪边吹向哪边有关风带=风从哪里来(低纬-热,中纬度-温,高纬度-冷)(海洋-湿,大陆-干)气压带=气流运动(上升-湿,下降-干)+气压带位置(低纬-热,中纬-温,高纬-冷)(2)季节性移动规律(理想状态下)以北半球为例,每个气压带跨纬度10°,每个风带跨气压带20°1.(夏至) 0-赤道低气压带-10;10-信风带-30;30-副高-40;40-西风带-602.(冬至) -10-赤道低压-0,;0-信风带-2020-副高-30;30-西风带-50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环流1.原理: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热容不容)②冬季北半球大陆散热快-冷高压;海洋散热慢-热低压③夏季北半球大陆吸热快-热低压;海洋吸热慢-冷高压↓↓↓切断气压带→形成气压块,气压块状分布冬季→副极地低压被切断(大陆北部散热快,留下的热量更少,陆地比热容小)夏季→副高被切断(大陆南部吸热更快,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陆地比热容小)2.【易错点】a.北半球-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印度、我国部分西南地区)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带来来自海洋的丰富水汽b.南半球-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区:夏季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成为西北季风,带来来自海洋的丰富水汽季风气候的比较四、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气温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一)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改变水热组合状况而影响气候气候=温度+降水1.纬度:太阳辐射量,影响气温→决定温度带温度热量-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原因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节性移动;季风环流→主要影响降水(一定程度上调节大范围内热量分布)3.下垫面:海陆位置(大陆性、海洋性)海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环流(和2有一定关联)洋流、地形(海拔)等→非地带性差异4.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下垫面反射率→局地小气候一般性的规律→特殊性的存在单圈环流→三圈环流→理想大陆和海洋情况下气候分布模式(如下图)→现实情况下各种气候类型分布(地带性分布,见下图后表格)假设条件地球表面性质均一假设条件地表性质均一、不公转假设条件理想大陆和海洋情况(已经考虑了简单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以实际存在情况总结出来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下垫面等多种因素参与而造成)无自转(无地砖偏向力)、不公转世界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气候特点自然带典型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带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雅加达)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低气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热带草原带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北部和南部(二)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析非地带性气候→洋流、地形、海陆1.非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侧狭长地带,西印度群岛,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几内亚湾的延伸(分布的纬度偏高)成因:暖流经过,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的抬升(迎风坡)2.热带草原:东非高原、圭亚那高原成因:海拔较高,降水达不到热带雨林气候的标准(地形改变了气候中的降水因素)3.热带沙漠气候:南亚印度半岛的热带沙漠气候成因:伊朗高压的影响,山地阻挡水汽深入(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少)非洲西南部沿海、秘鲁沿岸、索马里沿岸(寒流的影响)4.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原因:地形(背风坡)、寒流5.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岛、火地岛成因: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四面临海,海洋性强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向北延伸:暖流、大陆海岸线破碎(峡湾地形,有利于暖流的深入)(三)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分析气温影响因素常考分析语句位置纬度位置①纬度高,气温较低;②纬度低,气温较高海陆位置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和缓,海洋比陆地夏季气温低,冬季气温高,气温年较差小;②深居内陆,大陆性强,夏季增温快,气温高,冬季受干冷的大陆气团控制,降温快,气温低[技巧点拨]造成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的判断方法(1)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因素。

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暖相互作用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

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暖相互作用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

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暖相互作用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暖相互作用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UHI)是指城市和周边乡村及自然环境相比,城市的气温较高的现象。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物、道路、水泥、沥青、人口的增加等因素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本文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及其与气候变暖的相互作用,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于城市建设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城市温度高于周边乡村和自然环境的现象。

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和人口密度较高,以及缺乏绿地和水体,这些因素使得城市在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升高。

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气温的升高、环境质量的恶化和能源消耗的增加。

二、城市热岛效应与气候变暖的相互作用城市热岛效应与气候变暖相互作用,加剧了气候变暖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的气温升高,进而增加了城市能源消耗并导致更多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另一方面,气候变暖也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随着气候变暖,全球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更为明显。

这种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关联。

三、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为了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并改善城市环境,以下是一些建议:1. 增加绿地覆盖率:增加城市中的绿地面积,包括公园、花坛、屋顶花园等,能有效吸收太阳辐射和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2. 建设湿地和水体:湿地和水体对于调节城市气候和缓解热岛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将湖泊、河流、水塘和喷泉等自然水体加入城市规划中,既能提供凉爽的环境,又能增加植被和生态多样性。

3. 优化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应注重采用适宜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降低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减少能源消耗。

4. 推广绿色交通方式: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使用量,降低交通对热岛效应的贡献。

五岛效应

五岛效应

课外资料——五岛效应(感觉很重要)五岛效应五岛效应城市的热岛效应,干岛效应,湿岛效应,雨岛效应和浑浊岛效应。

根据设在城区和其周围郊区的气象站同时间观测资料表明,城市气候与郊区相比有“热岛”、“干岛”、“湿岛”、“浑浊岛”和“雨岛”等“五岛”效应。

除了大家熟悉的“热岛”,“干岛”指城市水汽压的平均值与同时期周围郊区平均水汽压相比较,城区低于郊区,呈现出“城市干岛”效应。

“湿岛”指城区平均水汽压高于同时刻的郊区平均水汽压,出现明显的“城市湿岛”。

“浑浊岛”指由于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炉灶等排放出的烟尘污染物比郊区多,造成城区的低云量多于附近郊区,这就使得城市的散射辐射比郊区强,直接辐射比郊区弱,大气的浑浊度显著大于郊区。

详解:热岛效应: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城市热岛效应就是一种城市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

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城市的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

而它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除了数百万人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还有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散发的大量热量。

另一方面,城市的建筑群和柏油路面热容量大,反射率小,能有效地储存太阳辐射热。

据估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的太阳能比乡村多80%。

到了晚上,城市降温缓慢,因此夏季前半夜便仍感闷热。

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

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

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热岛效应不仅使城市的气候发生了变化,还带来严重的污染,成为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近些年,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热岛效应也愈发明显。

概括起来,城市热岛的形成主要有四个原因:首先是人工建筑物的影响,如混凝土、柏油路面以及各种建筑墙面。

这些人工建筑物吸热快而热容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绿地和水面。

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的影响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成为了面临的一大挑战。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围乡村地区气温较高的现象。

它主要是由于城市的建筑、交通、工业活动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热能和排放物而导致的。

城市化程度越高,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的影响。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对局部气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建筑密度和较多的道路交通,这些干燥的硬质表面会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并在夜间缓慢释放。

这导致城市气温较乡村地区高出2-3摄氏度。

夏季,城市热岛效应尤为明显,使人们感到更加闷热。

高温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适,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还对气候系统产生了影响。

热岛地区的地表温度升高会导致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增加,从而引发更多的降水和较强的对流活动。

由于城市热岛地区的大气湿度较高,在降水时,城市往往经历更多的暴雨。

这种暴雨不仅会造成城市的排水问题,还有可能引发洪灾和山洪灾害。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对风向和风速也有影响,使得地面风向偏离原来的风场分布,这对空气质量的改善产生了不利影响。

除此之外,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加剧气候变暖的趋势。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建设,大量的植被被砍伐,土地被铺设和硬化。

这些活动减少了城市中的绿地和湿地面积,导致城市的蒸发能力降低。

缺乏足够的绿地和湿地,城市无法进行有效的自然降温和自然净化过程,进而导致城市内的温度上升。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致使城市环境变暖,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为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有一些建议值得注意。

首先,应加强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尤其是建立更多的公园和绿色空地。

其次,要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建筑和道路的热岛效应抑制策略,例如使用反射性建筑材料和改善热岛效应的排放物排放控制。

此外,还有必要加强城市内的水域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的蒸发能力和降温能力。

最后,全民应加强环保意识,采取个人行动,如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和节约能源,共同努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水汽在城市热环境中的变化及其影响

大气水汽在城市热环境中的变化及其影响

大气水汽在城市热环境中的变化及其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城市的高密度建筑、大量混凝土和沥青覆盖以及工业排放等因素导致了城市内部温度的快速升高。

其中,大气水汽在城市热环境中的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对城市气温和空气质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气水汽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气温。

水汽是地球大气中的含水气体,其分布情况与气温密切相关。

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内部温度较高,而水汽在大气中的含量则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水汽能够吸收和放出热量,从而影响城市的热平衡。

当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时,水汽会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热量,使城市气温进一步升高。

因此,在城市热环境中,大气水汽的增加将进一步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其次,大气水汽的变化还会对城市的空气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中的污染源释放大量有害物质,如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颗粒物等,这些污染物与水汽发生反应,形成二次污染物,如硫酸盐和硝酸盐等。

这些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产生的同时,还会吸附水汽,形成细小的悬浮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不仅会造成城市的雾霾天气,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此外,水汽还可以促进有机物质的氧化反应,产生臭氧等有害气体。

因此,大气水汽在城市热环境中的变化会导致空气质量的恶化,给城市居民的健康带来威胁。

另外,大气水汽的变化还会对城市的水资源产生影响。

城市热环境的升温会加速水体的蒸发,使城市的水资源消耗加剧。

此外,水汽会通过大气运动的方式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导致不同地区的降雨分布发生变化。

城市中的高建筑和密集的人群活动会进一步改变水汽的运动路径,导致城市降雨的不均匀性。

因此,大气水汽的变化不仅会加剧城市的用水压力,还会对城市的水资源分配产生影响。

为了减轻大气水汽对城市热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通过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和水体面积,可以提高城市内部的湿度,减轻热岛效应的程度。

其次,应加强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和污染物控制,减少二次污染物的生成。

大气层中的城市气候与热岛效应

大气层中的城市气候与热岛效应

大气层中的城市气候与热岛效应城市气候是指城市与周围地区相比,由于城市独特的人为活动和建筑特征所形成的一种气候特征。

而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指的是城市区域温度明显高于其周边乡村和自然环境的现象。

本文将详细探讨大气层中的城市气候与热岛效应。

一、城市气候的形成原因1. 城市建筑特征:城市建筑物和道路的集中分布,形成了高密度、高高度的人工热源,导致局部空气的温度升高。

另外,城市建筑物的阻挡作用也使空气流动受限,影响了气温分布。

2. 人为热源排放: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人为活动产生大量热能,并释放到城市大气中。

这些热源造成了城市气温的升高。

3. 都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中,自然植被逐渐被人工建筑所取代,导致水分的减少和土地的改变。

这也会对城市气候产生影响,进而引发热岛效应。

二、热岛效应的表现1. 温度差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内外温度差异较大,城市中心地区温度相对较高。

尤其在夜间,城市热源持续释放,导致城市区域温度持续为正值,而周边乡村近地面温度为负值。

2. 气候季节性:热岛效应会使得城市在季节变化时气温波动较大,冬季相对较暖,夏季相对更热。

3. 气温梯度:城市内不同区域的温度梯度较大,城市中心地区温度高于边缘地区。

这些温度差异会影响空气的密度和流动,进而影响到城市的气候。

三、热岛效应的环境影响1. 能源消耗:由于城市中的温度较高,人们在夏季需使用空调等降温设备,增加了能源的消耗,并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 空气质量:热岛效应影响空气流动,有助于空气污染物的滞留和聚集,导致城市空气质量下降。

3. 气候变化:城市气候的变化会对整个地区的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区域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等。

四、减缓热岛效应的方法1. 提高建筑和道路的热环境设计:采用适当的材料和结构改善建筑物的热传导和热辐射特性,调整道路材料和颜色以减少热岛效应的产生。

2. 建设绿色空间:增加城市绿地和植被覆盖率,以提供阴凉和蒸发散热效应,减缓城市气温的上升。

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候的改变

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候的改变

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候的改变气候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候的改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发展,城市气候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

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

本文将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探讨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并重点介绍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一、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区域相较于周边乡村和郊区地区气温更高的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城市的建筑物、道路和人口密集度等因素导致的。

城市中的大量建筑物和道路会吸收和储存太阳辐射热量,导致城市局部的温度升高。

此外,人口的集中和交通的增加也对城市气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热岛效应会对城市气候和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1 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中心地区的气温相较于周边乡村地区显著升高。

这种升温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中暑和热衰竭等健康问题,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儿童来说更加危险。

此外,高温也会增加空调和冷却设备的使用,进而增加城市的能耗和电力需求。

1.2 城市热岛效应对气象条件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不仅仅影响气温,还会对气象条件产生重要的影响。

高温和干燥的气候条件会导致城市中的暴雨和风暴更加频繁和剧烈。

高温还会加速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和化学反应,从而增加雾霾和空气污染的形成。

这些不利的气象条件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城市气候条件。

2.1 建立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将自然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如城市公园、湿地和绿化带等。

这些绿色基础设施可以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城市温度,并提供阴凉和净化空气的效果。

此外,绿色基础设施也可以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2 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性能建筑物是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善建筑物的能效性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吸收和散发的热量,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程度。

城市热岛效应对大气温度分布的影响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对大气温度分布的影响分析

城市热岛效应对大气温度分布的影响分析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大量的建筑、道路和人类活动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导致城市气温相对较高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对大气环境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以下将对城市热岛效应对大气温度分布的影响展开分析。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地区。

由于城市中心密集的建筑和道路带来的热量和气体排放,加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热辐射,城市中心的大气温度较高。

而周边地区则相对较为开阔,绿地覆盖率较高,热量和气体排放相对较少,所以大气温度相对较低。

这种温差使得城市的气温分布不均匀。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下垫面的温度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大量的建筑和道路阻碍热量的传播和散发,地表温度较高。

而周边地区的绿地、水域等自然环境具有较好的散热和吸热能力,所以地表温度相对较低。

这种地表温度的差异会影响到城市的气温分布,同时也影响到城市中的风场分布等大气环流。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影响城市的气象条件,包括降水和湿度。

由于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较高,所以会形成垂直温度梯度,这会对降水产生一定的影响。

热岛效应使得城市中心区域的相对湿度较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少,从而降低了降水的可能性。

相反,周边地区的相对湿度较高,容易形成对流性降水,使得降水分布不均匀。

最后,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一些影响,包括空气质量等方面。

在城市中心区域,由于高温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臭氧等污染物易于生成,并且空气的流通性较差,容易造成空气污染问题。

而周边地区由于绿化覆盖度较高,吸收了部分污染物和热量,使得空气质量相对较好。

综上所述,城市热岛效应对大气温度分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通过建设绿色、节能的城市,增加绿地、水域等自然环境,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问题。

同时,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减少热岛效应对大气温度分布产生的影响,提升城市的气候舒适度,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高中地理各种地理效应精编(整理)

高中地理各种地理效应精编(整理)

微专题】精编高中地理常见的地理效应(例题版)、城市的五岛效应是指城市的热岛效应、干岛效应、湿岛效应、雨岛效应和浑浊岛效应。

1、热岛: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原因: ①城市中除少数绿地外。

绝大部分是人工铺砌的道路。

⑵城市中因能源消耗量和人口密度远比郊区大。

其排放至空气中的人为热和温室气体也比郊区多。

2、干岛: 由于城市的下垫面性质和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的相对湿度比郊区小。

有明显的干岛效应。

尤其是白天。

3、湿岛: “湿岛是城市夜晚相对郊区夜晚而言的。

由于郊区气温下降快。

饱和水汽压减低。

有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

使存留在低层空气中的水汽量小。

而城市的凝露量要比郊区小。

故城市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4、混浊岛(雾岛):城市空气较农村浑浊。

原因: 城市中因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和居民炉灶等排放出的烟尘污染物比郊区多。

这些污染物又大都是善于吸水的凝结核。

5 、雨岛: 城市降水较多。

原因: ①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

有利于对流雨的发展; ②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

促进降水形成。

【试题1】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雨岛效应”密切相关。

“雨岛效应”成因主要有()① 工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困难②城市“热岛效应” 明显③ 城市化挤占瑚泊河道调蓄洪峰能力下降④ 空气污染严重凝结核充足⑤ 高大建筑物密集风速减小降水云系滞留A.①②⑤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①②③④⑤⑥【试题2】读“我国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相关数据比较A.降水量少 B .硬化地面增加C.过度开采地下水D.水资源利用率低3.下列措施对缓解两地“转化为地下径流降水量”的差异作用不大的是()A.增加城市绿地面积B.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C.完善城市排水系统D.限制城市建筑物的高度、绿岛效应1、概念:“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 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

5℃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

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

城市热岛效应解读城市发展对气温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解读城市发展对气温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解读城市发展对气温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城市热岛效应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逐渐改变,其中一项重要的影响是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围地区气温升高的现象,这种现象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旨在解读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1.1 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由城市的建筑布局、土地利用、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高密度的建筑物和人工硬质表面导致热量的聚集,限制了热量的散发,使城市气温升高;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汽车尾气排放也会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进一步加剧热岛效应。

1.2 气温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内部气温较周围农田和自然环境高出1-3摄氏度,甚至更高。

高温环境不仅引发了城市内交通堵塞、停电等问题,还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高温还会对城市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植被疏散、土壤干燥等现象。

1.3 热岛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高温环境导致城市能源消耗增加,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应对城市热岛效应不仅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问题,也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一。

二、应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2.1 阳光热辐射控制城市建筑物应合理规划和设计,减少阳光直射建筑物表面的时间和范围。

通过合理设置建筑物遮阳设施、增加绿化覆盖率等降低城市热量吸收。

2.2 绿化提升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是有效应对热岛效应的重要手段。

绿化可以增加蒸发量、降低地表温度,并且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减少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2.3 水体布局优化合理规划城市水体的分布和布局,增加城市内的湖泊、河流等水体面积,可有效降低热岛效应。

水体具有良好的吸热和释热能力,能够有效调节城市气温。

2.4 智能城市规划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交通系统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单车排放等,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城市五岛效应

城市五岛效应

城市五岛效应热岛 在晴稳无风的夜晚,由郊区进入城区,气温会明显升高,在城中心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最大区及工厂密集区气温高出郊区之值更大。

以上海为例,在冬夜和夏夜曾出现过城、郊气温最大差值分别为6.8℃和4.8℃的记录。

穿城而过,再至郊区,气温又陡降,在气温分布图上呈现出清晰的“城市热岛”。

热岛效应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城市中除少数绿地外,绝大部分是人工铺砌的道路,参差错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形成许多高宽比不同的“城市街谷”。

在白天太阳照射下,由于街谷中墙壁与墙壁间,墙壁与地面之间多次的反射和吸收,能够比附近的平旷郊区获得较多的太阳热能。

如果墙壁和屋顶涂刷较深的颜色,那么其反射率会更小,吸收的太阳热能将更多,并且因为砖瓦、沥青和水泥板等建筑材料又具有较大的导热率和热容量,城市街谷于日间吸收和贮存的热量远比郊区地面多。

城区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大,降雨之后雨水很快从排水管道流失,其可供蒸发的水分远比郊区农田绿野少,消耗于蒸发的潜热亦少,其所获得的太阳热能主要用于下垫面增温,形成“下垫面温度热岛”。

然后再通过湍流交换和长波辐射等方式将热量输送给空气增温,空气对太阳光热不善于吸收,对上述来自下垫面的热量却极易吸收而增加其气温。

另外,城市中因能源消耗量和人口密度远比郊区大,其排放至空气中的人为热和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又比郊区多,这又有助于城市热岛的形成,在夜晚风速一般比白天小,城郊之间的热量交换弱,城市街谷白天蓄热多,夜晚散热慢,其气温下降速度比郊区更慢,因此这时城市热岛效应更为显著。

干岛、湿岛 城市对大气湿度的影响比较复杂。

以上海为例,1984~1990年7年间城市11个站水汽压的平均值与同时期周围近郊4个站平均水汽压相比较,皆是城区低于郊区,呈现出“城市干岛”效应。

干岛平均强度(指城区平均水汽压低于郊区平均水汽压之值)以7月份为最大。

(0.56百帕),1月份差值(绝对值)最小(仅0.02百帕)。

但城郊水汽压的差值有明显的日变化。

都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候的影响

都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候的影响

都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候的影响都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与周边地区相比,城市热量储存和传递能力增强,形成了一种热岛现象。

这种高温状态不仅影响城市的热舒适度,还对城市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都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温造成了明显的影响。

由于城市中大量建筑、道路、人口密集,导致城市的地表被大量人工硬质覆盖物所包裹,热量吸收和释放很快,导致城市地表温度较高。

而郊区及乡村环境内,由于密度较低,大量开阔的田地和绿地能够更好地吸收和释放热量,使地表温度较低。

城市中心地带的高楼大厦和各种人工建筑物也会反射和发射大量的太阳辐射,进一步提高空中温度。

这种明显的升温现象会导致城市中的酷暑现象更严重,加重人们的热不适感。

其次,都市热岛效应对城市降水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城市的高温状态,大量热量从地表升温的空气中上升,形成对流层。

这种升温的空气容易形成稳定的天气,降水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相比之下,乡村地区由于较低的温度,有利于水汽聚集形成云层,降水的几率更高。

因此,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降水减少,大气湿度下降,进一步加重城市的干旱状况。

另外,都市热岛效应也对城市风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城市中建筑物的密集,形成了人工壁垒,阻挡了风的流动。

而乡村地区没有那么多的建筑物,风能更自由地穿过绿地和低矮建筑物,风速更高。

因此,城市的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中风速减小,影响空气流通,进一步加重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不仅止于城市本身,还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

城市的高温、降水和风速变化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负面影响。

高温和缺水会导致作物的温度和水分蒸发增加,加速作物的水分蒸腾,进而影响光合作用进行。

同时,由于城市降水量减少,农田里的作物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

研究还发现,城市的热岛效应还会引起一定的生态系统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一定的破坏。

为了减缓都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增加绿化覆盖率,构建城市绿肺,制造更多的绿地和湿地。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对气候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对气候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对气候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相对于周边农村地区温度更高的现象。

这是因为城市中的建筑、道路和人们的活动导致了大量的热量释放,而没有足够的植被和水体来吸收和散发热量。

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内部温度升高,从而加剧了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

高温和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增加,对人们的健康和舒适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高温还会加速化学物质的反应,产生更多的臭氧和其他有害的化学物质。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水资源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由于城市的温度较高,蒸发速度加快,导致城市内的水体蒸发量增加。

这会引发城市水资源的紧张和供水问题。

同时,高温还可能使得城市地下水位下降,进一步导致水资源的匮乏。

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对城市的能源消耗产生影响。

在高温的环境下,人们需要更多的冷气来保持室内的舒适温度,这导致了电力消耗的增加。

根据研究,城市热岛效应使一些城市夏季的电力需求增加了15%以上。

这加剧了城市的能源消耗问题,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为了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的影响,人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通过种植大量树木和其他植物,可以提供阴凉和蒸发的作用,有效降低城市的温度。

其次是改善城市的建筑设计,采用高反射的材料和建造绿色屋顶,以减少热量的吸收和累积。

同时,要加强城市的水体保护,增加城市内的湿地和水源,以增加水体蒸发和散热,从而降低城市的温度。

此外,城市居民也可以采取个人行为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的影响。

例如,减少使用汽车和电器设备,尽量步行、骑行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合理安排室内温度,适当降低冷气和取暖的使用频率;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总而言之,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对气候造成了重大影响。

它导致了城市内温度的升高,加剧了空气污染和水资源紧张问题,同时增加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城市热岛和雨岛》 知识清单

《城市热岛和雨岛》 知识清单

《城市热岛和雨岛》知识清单一、城市热岛(一)什么是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是指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明显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

在晴朗无风的夏日,城市中心的气温有时可比郊区高出好几度。

这就好像在城市上空有一个“热岛”,不断向外散发着热量。

(二)形成原因1、城市下垫面特性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等多由砖石、混凝土、沥青等材料构成,这些材料的比热容较小,在白天吸收大量太阳辐射后迅速升温,而在夜间又迅速散热,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相比之下,郊区的自然地表(如草地、农田、森林等)比热容较大,温度变化相对较小。

2、人为热量排放城市中人口密集,工业、交通和居民生活等活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工厂的生产过程、汽车尾气排放、空调和暖气的使用等,都向城市环境中释放了额外的热量。

3、建筑物的阻挡和通风不畅高楼大厦密集,阻挡了空气的流通,使得城市内部的热量难以扩散。

同时,城市中的风道被建筑物阻断,通风效果变差,进一步加剧了热量的积聚。

(三)影响1、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高温会增加居民的不适感,尤其是在夏季,可能导致中暑、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的发生率上升。

同时,为了应对高温,居民需要更多地使用空调等制冷设备,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电费支出。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热岛会影响动植物的生存和分布。

一些适应较低温度的物种可能难以在城市中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此外,高温还可能加重城市的空气污染,因为在高温条件下,一些污染物的化学反应会更加活跃。

3、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为了降低室内温度,建筑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用于制冷,这不仅增加了能源需求,还可能导致能源供应紧张和碳排放增加。

(四)缓解措施1、增加城市绿地和水体绿地和水体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可以吸收和储存热量,同时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释放水分,降低气温。

在城市规划中,应增加公园、花园、湿地等绿色空间的面积。

2、优化城市建筑布局合理规划建筑物的高度和间距,留出通风廊道,促进空气流通。

采用浅色的建筑材料,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定层
夜间
稳定层
混合层(薄) 接地逆温层
不稳定层
垂直分布示意图
城市热岛的生态环境效应 1. 城市热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 加重城市污染
2)影响取暖季节和能耗 3)影响城市积雪
4)影响无霜期和物候期
5)夏季,热岛效应加强城市高温的酷热程度,易产生高温灾 害,影响健康舒适
2. 防治城市热岛的对策
削减夏季城市热岛强度,是防御城市夏季高温灾害,保障居民健康舒 适,减少经济损失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1加强城市绿化,构建“森林城市”; 2研究和应用“环境友好”路面; 3控制大气污染 ;
(3)强对流性降水增多,常伴随冰雹、雷暴等灾害性天气,农 业受灾减产,生命财产损失。在城市还因影响能见度,使交通事 故增多。
(4)降水量减少,河、湖、库、塘干涸,缺水、干旱,又使供 水费用增加。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对降水的影响,妥善 安排不同土地利用区位和各种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的发现
城市热岛现象是一个自1960年代开始,在世界各地大城市 所发现的一个地区性气候现象。具体来说,无论从早上到日落 以后,城市部份的气温都比周边地区异常的高。这个现象的发 现,是由于人造卫星的出现,使人类得以利用人造卫星从高空 以红外线拍摄地球。这种拍摄的最初目的,是作气象测量用途, 用以分析雨云的构成。可是,后来人类从红外线的影像发现了 照片中的城市地区的温度有着很明显的差异,看起来城市部份 就好像在周边地区的一个浮岛。
2. 城市降水变化的效应
(1)城市降水强度增加,使城市雨洪径流增大,洪水增多, 加剧土壤侵蚀,加速河湖和下水道系统淤积,使城市排水管网漫 溢增多,要提高防洪标准,增加费用开支。 (2)降雨总量增大,冲洗污染物增多,水体污染加剧,水处 理负担加重;但另一方面,径流量增大,提高自净能力,又可改 善水环境污染。并且增加供水资源,农业用水充裕,产量提高, 枯季可缓解旱情,提高土地价值。
多3.3%~9.2%;
广州市70年代平均降水量比郊区多9.3%。 国外
据美国圣路易斯市的试验研究指出,城区夏季降水次数、 总降水量和大暴雨的平均雨强都明显增加,同时雷雨发生次 数也增多,雷暴降水占夏半年各月降雨量的50%,该市对夏 季降水产生最明显效应的地区位于市区下风向东北部的工业 区,降水约增加30%~35%。
表示方法
城市热岛强度,用“△Tu-r ”表示。
温度对比方法 同时:用同一观测时段城市与郊区不同测点的气温对比。注意测 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同地:用城市发展过程中同一测站气温的前后对比。注意滤去区 域大气候变化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
全球变暖的气候条件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外部因素,而城市化 才是热岛形成的内因。一般认为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的:
2.2
0.8 0.4
1984~1988
1982~1985 1981~1982
3.城市热岛的其他不规则变化
城市热岛与城市化程度(城市建筑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工业发 展、交通运输等)以及城市的几何形状、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方式等 均有密切关系。 1随人口规模、密度而异; 2.随城市建筑密度而异;
小,此时热岛强度最大。日出后乡村加热比城内快,热岛逐渐减弱。
例:据杨士弘等的观测,广州城市热岛强度白天较弱,日落之后 热岛强度迅速增大,21时达一天中最强;日出之后热岛强度迅速减 弱,午后13时最弱。不过热岛强度的变化不是直线的升降,而是呈 波浪式起伏。
日变化原因:1)日落后城郊冷却率的差异。 2)城郊贮热量的差异。 3)城郊反射率的差异。
据广州市的统计分析,一年中以12月的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平均为1.36℃, 其次是1月和11月,分别为0.69℃和0.59℃,我国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 市的情况也大致类同。而国外由于城市所在气候区不同,情况也就大不相 同。例如,西欧和北美中纬度城市的热岛强度大都是夏秋季强,冬季弱。 如温泽尔市是8~10月最强,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市是12月和1月最强,低谷 出现在8~10月,与温泽尔市正好相反。
城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统计年份
北京
上海 广州
2.4
0.7 0.7
1.8
0.6 0.4
1.8
0.4 0.1
1.2
0.4 0.0
0.8
0.3 0.0
2.0
0.1 0.1
1.6
0.3 0.0
1.2
0.2 0.1
2.0
0.8 0.3
1.4
1.0 0.5
1.8
0.9 0.6
二.城市的云和雾
云、雾都是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物,云高悬于空中,雾飘浮于 近地面。 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 一是水汽含量要达到或超过饱和; 二是要有充足的凝结核。 城市云雾特征: (1)城市云量多于郊区,尤其是低云; (2)城市雾量大于郊区,尤其是浊雾。
城市降水
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 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以往的研究有下面 几种不同的看法: (1)认为城市化有使降水增加的效应,尤其是城市的下风方;
2.城市热岛强度的年变化
城市热岛强度还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城市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情况比较复杂, 各地区差异甚大,它主要视区域气候条件和城市人为因素而异。 城市热岛一般出现在高气压影响下,少云、小风、湿度小、大气稳定的天气条 件下。 我国是季风气候区城市热岛强度年变化一般是秋冬季强,春夏季弱。 原因:1)春夏季大气多不稳定,城市大气污染物和热量易扩散到周围郊区; 2)春夏季雨水较多,城区地面有水分蒸发消耗热量,雨水冲洗大气污 染物; 3)春夏季云量多,覆盖市区和郊区,体现不出城郊对辐射影响的差异。 所以春夏季城市热岛较弱,而秋冬季冷高压影响,干燥、少云、少雨、 大气层结稳定,所以城市热岛较弱。
1.城市污染物的增加; 2.城市下垫面性质的变岛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热岛的时间变化
1 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
一般模式:
城市热岛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研究指出,中纬度城市在 理想状况下,热岛强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夜间现象,特别是日 落后3~5小时,乡村一般以每小时2~3℃的速率冷却,城市冷却率较
3.随城市土地利用性质不同而异;
4.随下垫面形状、街谷、城市布局而异; 5.随区域气候条件而异;
6.城市热岛强度还因天气气象条件和人为因素不同而出现非周期性变化。
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
1. 水平分布
1)城市高温中心出现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城区。
原因:人为热多,建筑密集。
2)城市高温区内等温线稀疏、气温水平梯度小,而城区边缘气温水平梯 梯度大、等温线密集。
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城市产生“干岛效应”,形成等湿度 线呈闭合状态的城市低湿度区,称“城市干岛”。这在植物生长茂盛的 季节和白昼比较显著。
2. 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城市湿岛
夜间,郊区由于下垫面温度及近地面气温下降比城区快,凝 露量大,空气中水汽含量迅速减少,而市区由于热岛效应温度 较高,凝露量小,湍流强度又比白天弱,水汽上传量减少,故 出现城区水汽含量比郊区大的“城市湿岛”现象,称“凝露湿 岛”。 此情况发生在夜间静风或小风天气,城市热岛较强的情况下。 英国的莱斯特城,美国的芝加哥、纽约、加拿大的埃德蒙顿城、 上海等许多城市,都曾经观测到这种“凝露湿岛”的城市气候 特征。
原因:下垫面差别大,人口、活动等梯度大。
3.闭合等温线分布和走向大致与城区轮廓平行。 4.城区内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和下垫面性质不同,气温也有高低之别。
2. 垂直变化 在垂直方向上,城市热岛强度随高度的变化因城市不同而异。 一般情况下,白天城郊差别不明显;夜间,因城郊气温垂直变化不 同,城市地面热岛明显,强度大,向上递减。 午后
1.城市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一般情况下,城市化结果使城市的绝对湿和相对湿度均小于周围郊区。 原因:(1)城市地面不保水、干燥、蒸发量小; (2)城市植被覆盖面积少,蒸腾量小;
(3)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大,其机械湍流、热力湍流都比郊区强,
空气层结较不稳定,近地面有限的水汽通过湍流不断上传扩散;
(4)热岛效应,空气温度比郊区高,所以相对湿度比郊区小; (5)城市风速较小,也不利于水分蒸发。
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 定规模,由于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大气污染以及人工废热的排 放等因素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形成类似高温孤岛的现象,在 气象学上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可见,城市热岛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 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 这种城市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温差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气温与郊区同期(瞬时、日平均、月平均、年平均等)气 温差值大小(或等温线间距)称城市热岛强度。
另一方面,城市建筑物,人工铺装的路面不透水层,使城 市空气湿度减小,是不利于降水形成的条件。
因此,又有人认为,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因素互相抵消,没有使降 水增加或有使降水减少的效应。 事实上,城市降水的形成机制十分复杂,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天气气 候因素。单纯由城市热岛触发降水的可能性较小,多数情况是在湿热 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时,在有利的天气系统配合下,才容易形成对 流云和对流性降水。 城市热岛对城市降水的贡献主要是起“又到增幅”作用。城市对 降水的影响在大气环流弱市表现明显,在大气环流强大时,城市的影 响则表现不出来。
城市降水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1.城市降水的意义
降水不仅是城市生物的重要生态因子,而且也是补给城市地 表水、地下水的来源,参与城市天然系统的水分大循环、城市大气水分小循环和城市生态系统水分平衡的因子,对城市大气污 染和水体污染有净化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城市人类活动,所以 城市降水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自然因子之一。
(2)认为城市化对降水有减少的效应;
(3)认为城市化对降水无影响; (4)认为城市化使对流性降水明显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