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死的病理类型

合集下载

病理学常见疾病病理解析

病理学常见疾病病理解析

病理学常见疾病病理解析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发生机制以及病理变化的学科。

通过对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以及功能的研究,可以解析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病理学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病理学中常见的疾病进行病理解析,并介绍其病理特点和发展过程。

一、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心脏疾病,主要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血供中断,引起心肌细胞坏死。

病理解析中,心肌梗死的特点是心肌细胞的局部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

心肌梗死的发展过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坏死和炎症反应,亚急性期则是坏死组织被吞噬和纤维化的过程,慢性期则是纤维组织持续增生,形成瘢痕组织。

二、肺癌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发展过程复杂而独特。

病理解析中,肺癌的特点是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根据组织学类型的不同,肺癌可以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

小细胞肺癌细胞小而圆,细胞核大而深染,细胞间有显著的核分裂象。

非小细胞肺癌则分为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三种类型。

三、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主要由于长期的肝脏损伤和纤维组织增生所引起。

病理解析中,肝硬化的特点是肝组织的纤维化和结构改变。

肝硬化主要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硬化两种类型。

酒精性肝硬化主要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肝脏损伤,而病毒性肝硬化则是病毒感染导致的。

四、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由于胃黏膜损伤和溃疡形成所引起。

病理解析中,胃溃疡的特点是胃黏膜的破坏和溃疡形成。

胃溃疡可以分为急性胃溃疡和慢性胃溃疡两种类型,前者主要由于局部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导致,后者则是慢性炎症持续刺激和修复不全所致。

五、乳腺癌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机制复杂而多变。

病理解析中,乳腺癌的特点是乳腺组织的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乳腺癌主要分为浸润性导管癌和非浸润性导管癌两种类型,前者表现为癌细胞侵入周围组织和淋巴结转移,后者则局限于导管内生长。

脑梗死的概述

脑梗死的概述

Chinese Practical Journal of Rural Doctor 2021 Vol.28 No.l专题笔谈脑梗死的诊疗主持人:齐中华编者按:脑卒中祖国医学俗称“脑中风”,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老年人群中的高发病和多发 病。

在我国,尤其是在北方及广大钇村地区,在基层医院中,脑卒中无论在门诊、急诊还是住院患者中都占有很大比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脑卒中的治疗及后期的居家管理都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为此,笔者从占脑卒中发病较多的脑梗死疾病出发,对脑梗死疾病的概述、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期望对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有所帮助。

(齐中华)脑梗死的概述丁丽|齐中华2(i.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大连,116027, 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 内科)【摘要】文章对脑梗死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等内容进 行介绍。

【关键词】脑梗死;病因;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I R7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7185(2021)01-0010-02doi: 10.3969/j.issn. 1672-7185.2021.01.002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各种原因 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 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进而出现相应神经功 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 的脑卒中类型,约占脑卒中的69.6%~70.8%。

根据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 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等类型。

I流行病学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通信作者】齐中华,Email: qzhdl77〇***********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成人第一位死亡和致残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复发率、髙经济负担等五大特点。

最新全球疾病 负担研究显示,我国总体脑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 39.9%,位居全球首位,且发病呈逐年增多趋势,至2017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156/10万,患病率为1 981/10万,死亡率为149/10万。

脑梗死(2018)

脑梗死(2018)



腰穿
心脏超声、动脉心电图
诊断和鉴别诊断
• 1.诊断 是否为卒中?出血性还是缺血性?是否适合溶栓?中年以上,既往高血压及动脉硬 化患者,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并能用每 一动脉供血区功能损伤解释,临床应考虑急性脑梗死可能。CT或MRI检查发现梗死灶可明 确诊断。 • 诊断标准:①血管影像学检查证实有与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狭 窄>50%或闭塞,且血管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或存在间接证据,如影像学显示大脑皮质、 脑干、小脑或皮质下梗死病灶直径>1.5cm,临床有皮质受累体征或有脑干、小脑损害体征。 ②有至少一个以上动脉粥样硬化卒中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 或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心病)证据。③排除心源性栓塞。
治疗
• 1)静脉溶栓 • 3小时内rtPA静脉溶栓 • 适应症: • 1、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 2、症状出现<3小时 • 3、年龄>=18岁 • 4、患者或家属签注知情同意书
3小时内rtPA静脉溶栓 • 禁忌症
8、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9、血压升高: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
• 6h内静脉溶栓的适应症、禁忌症
适应症: 1、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症状出现<6h 3、年龄18-80岁
4、意识清楚或嗜睡
5、脑CT无明显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 6、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禁忌症:同3h内静脉溶栓禁忌
药物使用方法
• 使用方法:rtPA 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 初1 min内静脉其余持续滴注1 h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内应严密监护患者生命 体征。 如果血压没有≤185/110mmHg,不要给予阿替普酶。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头痛、急性高血压、恶心或呕吐、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 停药(如果正在输注阿替普酶),急查头CT。 • 使用方法:尿激酶100万—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 滴注30min,用药期间应严密监护患者生命体征。

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

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

急性脑梗死的生理变化
03
1
脑组织缺血缺氧
2
3
脑组织是高耗氧的器官之一,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即使是短暂的缺血缺氧也会对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敏感
急性脑梗死时,由于血栓形成、栓塞等原因,脑组织血流减少,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
脑组织血流减少
脑组织缺血缺氧后,能量代谢出现障碍,脑组织内的ATP减少,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外环境紊乱。
戒烟限酒
调整生活方式与病理生理
药物预防与病理生理
抗血小板药物
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THANKS
感谢观看
能量代谢障碍
03
自由基损伤
缺血缺氧条件下,脑组织内自由基生成增多,攻击细胞膜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导致细胞损伤。
脑组织细胞损伤
01
细胞凋亡
急性脑梗死发生后,脑组织细胞在缺血缺氧条件下逐渐凋亡。
02
细胞水肿
脑组织缺血缺氧后,细胞内能量代谢障碍,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水肿。
急性脑梗死发生后,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浸润到梗死区域。
细胞凋亡
钙离子
在神经细胞信号传导、神经递质的释放及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钙离子超载
急性脑梗死时,缺血缺氧可导致脑组织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引发细胞内钙离子超载,进而导致神经细胞坏死。
钙离子超载
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等,在神经细胞信号传导和神经递质合成与释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兴奋性氨基酸
要点一
要点二
高钾血症
急性脑梗死时,由于细胞损伤和死亡,大量钾离子释放到细胞外,血钾升高。

心肌梗死后的病理变化

心肌梗死后的病理变化

心肌梗死后的病理变化
急性期时心肌呈大片状凝固性坏死,心肌强直,充血水肿,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后坏死的心肌纤维逐渐溶解吸收,形成肌溶灶,随后逐渐出现肉芽组织形成,病变波及心包,可出现反应性心包炎,波及心内膜引起后壁血栓形成,在心腔内压力的作用下,坏死的心壁可破裂,破裂可发生在心室游离壁、乳突肌、心室间隔处,按梗塞灶的大小及其在心壁的分布情况,分为三型:
1、透明心肌梗塞。

2、心内膜下心肌梗塞。

3、灶性心肌梗死。

一般坏死组织约一到两周后开始吸收,并逐渐纤维化,在六到八周后进入慢性期,形成疤痕来愈合,成为陈旧性或愈合性心肌梗死,疤痕大的可逐渐向外凸出而形成室壁瘤扩张,梗塞附近心肌的血供随供支循环的建立和逐渐恢复。

心肌梗塞名词解释病理学

心肌梗塞名词解释病理学

心肌梗塞名词解释病理学
心肌梗塞即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或糜烂、溃疡,并发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微血管栓塞等,导致急性或亚急性的心肌供血减少。

大约1/2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有明显的诱因,如剧烈的运动、创伤、情绪波动、出血性或感染性休克、发热、心动过速等。

心肌梗死分为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以及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大多数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了冠状动脉供血急剧的减少或中断,导致血管闭塞。

闭塞时间达到20-30分钟以上,可以发生急性的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剧烈的胸疼,持续时间长,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患者同时可以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和心动过速,甚至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心功能不全等。

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与梗死的范围大小、侧支循环的产生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有明显关系,因此发生心肌梗死,应该立刻叫120到医院进行急救。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病理学知识-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1.梗死的一般形态特征梗死是局限性组织坏死。

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方式。

多数器官的血管呈锥形分支,如脾、肾、肺等,故梗死灶也呈锥形,切面呈锲形,或三角形,其尖端位于血管阻塞处,底部为器官的表面。

心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故梗死灶呈地图状。

肠系膜血管呈扇形分支,故肠梗死灶呈节段形。

心、肾、脾和肝等器官梗死为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较干燥、质硬、表面下陷。

脑梗死为液化性坏死,新鲜时质软疏松,日久后可液化成囊。

梗死的颜色取决于病灶内的含血量,含血量少时颜色灰白,称为贫血性梗死。

含血量多时,颜色暗红,称为出血性梗死。

2.梗死类型根据梗死灶内含血量的多少,将梗死分为以下二种类型。

①贫血性梗死,发生于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肌和脑组织。

当梗死灶形成时,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称为贫血性梗死(又称为白色梗死)。

发生于脾、肾梗死灶呈锥形,尖端向血管阻塞的部位,底部靠脏器表面,浆膜面常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被覆。

②出血性梗死常见于肺、肠等具有双重血液循环,组织结构疏松伴严重淤血的情况下,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又称为红色梗死。

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严重淤血如肺淤血,是肺梗死形成的重要先决条件。

器官组织结构疏松,肠和肺的组织较疏松,梗死初起时在组织间隙内可容肺的出血性梗死,其病灶常位于肺下叶,好发于肋隔缘。

常可多发性,病灶大小不等,呈锥形、楔形,尖端朝向肺门,底部紧靠肺膜,肺膜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梗死灶质实,因弥漫性出血呈暗红色,略向表面隆起,久而久之由于红细胞崩解肉芽组织长入,梗死灶变成灰白色,病灶表面局部下陷。

早期红细胞轮廓尚保存,以后崩解。

梗死灶边缘与正常肺组织交界处的肺组织充血、水肿及出血。

梗死

梗死

灰白 暗红
贫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
败血性梗死
贫血性梗死
条 件: 动脉阻塞
常见器官: 心、肾、脾等 结构较致密
侧支循环不丰富
病理变化:
肉眼: 充血出血带,梗死灶灰白或灰黄色 镜下: 凝固性坏死
梗死灶: 灰黄色
出血带
肾梗死
出血性梗死
条 件: 1. 阻塞→严重淤血 2.器官组织结构疏松
常见器官: 肺、肠
结构疏松、双重动 脉或吻合支丰富
肠出血性梗死
肺出血性梗死
败血性梗死
多见于脓毒败血症 梗死灶内伴细菌感染
肠败血性梗死
③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
梗死形态特征
一、梗死灶的形状 二、梗死灶的质地
三、梗死灶的颜色
一、梗死灶的形状
脾、肾、肺
血管呈锥形
梗死灶呈锥形,切片扇形、 楔形,尖端朝门部
栓子
肾脏血管分布
梗死区域
肾梗死
一、梗死灶的形状 心:呈不规则或地图状
梗死区域
心脏血管分布
梗死形状
不规则 地图状Biblioteka 心肌梗死一、梗死灶的形状 肠:呈节段性
梗死的概念
血管阻塞 血流停止 缺氧 坏死
一般: 少见:
动脉阻塞
静脉阻塞 无有效侧支循环
缺血
梗死
梗死的原因
1、血栓形成 2、动脉栓塞 3、血管受压闭塞 4、动脉痉挛
最常见原因 多为血栓栓塞所致 多见于肠梗阻 继发动脉强烈痉挛
梗死的条件
缺氧敏感度
①供血血管的类型
双重血供 吻合支丰富
②血流阻断发生的速度
扇形分支
肠血管分布图
梗死灶形状
二、梗死灶的质地
肾、脾、心 肺、肠

绳经病学--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绳经病学--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 病变部位 :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脑桥 • 病因:高血压所致的脑内细小动脉硬化
临床表现
1. 多见于有高血压的老年人; 2. 安静时急性或逐渐起病; 3. 无头痛、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4. 症状较轻,常见的腔隙综合征:
常见腔隙综合征
临床表现
1. 纯运动性轻偏瘫(pure motor hemiparesis, PMH) 2. 纯感觉性卒中(pure sensory stroke, PSS) 3.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taxic-hemiparesis, AH) 4.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cerebral infarction
概述
概述
• 概念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 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 • 在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占60~90%。 • 临床最常见的类型: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出血倾向和血小板减少
急性期治疗
4. 降纤治疗 降解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抑制血 栓形成 常用药物包括巴曲酶、降纤酶
5.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发病早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 可降低卒中的复发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急性期治疗
6. 脑保护治疗 (1)神经保护剂 • 许多试验和临床研究,探讨了各种神经保护剂的效
(二) 危险因素 病前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血脂异常等
(三) 既往病史 1/3患者前驱症状表现为反复出现TIA,
(四) 起病情况 常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起病
临床表现
(五) 症状体征 • 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绝大多数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越来越高,因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员将能掌握心肌梗死的三种基本图形;了解心肌梗死的分期和演变以及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所谓心肌梗死,往往是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在血管狭窄的基础上,出现血栓将管腔完全堵塞,导致心肌细胞的供血中断,最后导致心肌梗死。

一、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当心肌发生梗死以后,心肌内会有缺血、损伤、坏死三种基本的病理改变。

对应的心电图上就会存在缺血、损伤、坏死三种类型的基本图形。

第一种改变是缺血性的改变。

当心肌细胞发生缺血以后,根据受累的层面不同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缺血发生在心内膜面时,出现对称性T波高尖;缺血发生在心外膜面时,对称性T波倒置。

第二种基本改变是损伤性的改变,损伤性的改变表现为在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上出现ST段的抬高。

第三种改变是坏死性改变,坏死性的改变是指在面向坏死期的导联上出现病理性的Q波,或者是QS波。

二、图形演变与分期心肌细胞发生坏死以后,心电图有一定的演变过程。

根据心肌梗死发生时间与心电图的变化,将心肌梗死分为四个时期。

四个时期心电图表现各自的特点是怎样的呢?通常根据心电图的表现特点,可将心肌梗死分为四个时期。

四个时期分别是早期、急性期、近期以及陈旧期。

下面将分别介绍四个时期各自的心电图特点。

(一)早期早期也叫超急性期,是指心肌梗死发生以后的数分钟到数小时。

临床上心肌梗死发生时,绝大多数病人都会有感觉。

比较典型的是出现胸骨后的(压榨样)的剧烈疼痛。

发病时伴有大汗、疼痛难忍,有濒死感。

心肌梗死发生数分钟到数小时,心电图上出现高尖的T波(说明缺血发生在心内膜面)。

随着时间延长,出现ST段是斜行的抬高,可以和T波相连。

临床上在早期的救治对病人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应该是争分夺秒,“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所以争分夺秒的开通梗死的相关动脉,可以最大限度的挽救濒死的心肌。

3.2病理学-栓塞、梗死

3.2病理学-栓塞、梗死
肝血窦
小叶间动 脉
中央静脉 小叶下静脉
肝动脉
(30%)
肝静脉
下腔静脉
③ 来自门脉系统的栓子 →肝内门静脉分支。
④交叉性:
房缺、室缺:静脉、右心 →左心、大循环动脉(反常栓塞)
⑤逆行性:
胸腹压突然升高:下腔静脉 →下腔静脉小分支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室间隔缺损
(五)其它栓塞
肿瘤细胞栓塞; 寄生虫栓塞; 细菌栓塞
第五节 梗死
★ 梗死概念 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梗死对机体的影响与结局
概念
局部器官或组织因血流迅速 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 为梗死(infarct)。
一、梗死的原因和条件
血栓形成
原因
动脉栓塞
血 管 阻
1. 贫血性梗死
贫血性梗死
梗死区 内缺血 呈灰白

白色梗死
贫血性梗死发生条件:
①组织结构致密 ②侧枝循环不丰富
贫血性梗死好发器官



贫血性梗死的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 梗死区呈灰白色, 周围有明显充血和 出血带,形态与血 管分布状态有关。
脾、肺、肾梗死呈锥体形
心肌梗死呈不规则地图形
肠梗死呈节段形
肺毛细血管内脂滴栓塞,使血管扩张。特殊染色显 示红色为脂滴(苏丹Ⅲ染色)。
脂肪栓塞后果:取决于栓塞部位和脂滴 数量
直径大于20μm----肺内栓塞 直径小于20μm----体循环内栓塞:脑 少量---可被巨噬细胞吞噬 大量---窒息、心衰至死
患者因交通意外双腿多发骨折。脂肪 栓塞引起脑白质出血,致昏迷,死亡
(二)梗死的结局
与坏死 结局相同

病理贫血性梗死的名词解释

病理贫血性梗死的名词解释

病理贫血性梗死的名词解释病理贫血性梗死(Pathological Anemia Infarction),是一种在病理学上对于贫血所导致的梗死所使用的术语。

本文将介绍病理贫血性梗死的定义,原因和病理过程,以及与其他类型梗死的区别和治疗方法。

1. 定义:病理贫血性梗死指的是由于贫血造成的血氧供应不足,导致组织或器官的缺血和坏死。

贫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或功能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氧气给身体各部分。

当贫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组织和器官会出现血液供应不足的现象,产生梗死。

2. 原因和病理过程:病理贫血性梗死的主要原因是贫血。

贫血可以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如缺铁性贫血、遗传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等。

这些原因都可以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或红细胞功能受损,从而影响氧气供应。

当血液中的氧气供应不足时,组织和器官会开始缺氧,细胞内的氧气供应也随之减少。

缺氧会引起细胞内能量代谢异常,从而导致细胞功能障碍。

这些功能障碍可能表现为细胞死亡,或者是细胞能力下降。

如果缺氧继续存在,细胞死亡会扩展到整个组织或器官,形成病理贫血性梗死。

3. 与其他类型梗死的区别:病理贫血性梗死与其他类型的梗死有所区别。

虽然梗死的本质都是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组织坏死,但其原因和发生机制各不相同。

例如,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和坏死。

这种梗死与病理贫血性梗死不同,后者主要与贫血有关,而与血管疾病无关。

同样,肺梗死是由于肺动脉或其分支堵塞导致肺组织缺血导致的,不同于病理贫血性梗死的发生机制。

4. 治疗方法:治疗病理贫血性梗死的首要目标是纠正贫血,恢复正常的氧气供应。

具体治疗方法取决于贫血的病因。

对于缺铁性贫血,可以通过补充铁剂来纠正贫血。

而对于遗传性贫血,可能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手段。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则要根据具体原因来选择相应的方法,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此外,为了改善缺氧状况,病人也可以使用氧气治疗来提高组织的氧气供应。

病理学梗死的名词解释

病理学梗死的名词解释

病理学梗死的名词解释
病理学中,梗死指因缺血而导致某个器官组织死亡的一种病理状态。

梗死通常是由于血液供应到某些组织或器官突然被严重阻断或中断,导致该组织或器官内的细胞无法得到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最终导致组织坏死、死亡。

在疾病分类中,梗死通常按照发生的部位和原因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
1.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导致心肌细胞的缺血坏死。

心肌梗死通常包括前壁心肌梗死、后壁心肌梗死、侧壁心肌梗死等不同类型。

2. 脑梗死:脑梗死是因为脑血管的血液供应被堵塞,造成大脑的神经细胞大面积死亡。

脑梗死也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栓塞性脑梗死等。

3. 肠梗死:肠梗死是指肠道的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导致肠壁组织坏死的病理情况。

4. 肾梗死:肾梗死是由于肾动脉或其它血管血供发生严重异常而导致肾脏组织死亡、出现坏死灶的一种病理情况。

除了以上几种,梗死还可以发生在其他组织或器官,如肺梗死、肝脏梗死等。

医学基础知识:病理学高频考点之梗死的类型

医学基础知识:病理学高频考点之梗死的类型

医学基础知识:病理学高频考点之梗死的类型
梗死的类型在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今天中公卫生人才网主要带大家看一下梗死的类型,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进行复习。

(一)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
1.条件:发生于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和脑组织。

2.常见脏器梗死
(1)脾、肾等器官的梗死,范围呈锥状,切面呈扇形;
(2)心肌梗死灶呈不规则地图状;
(3)脑梗死一般为贫血性梗死,梗死灶的脑组织坏死、变软、液化。

(二)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
1.条件:发生在有严重淤血和组织疏松的器官,如肺和肠等。

2.常见脏器的梗死
(1)肺出血性梗死:严重肺淤血是肺梗死形成的重要先决条件,梗死灶呈楔形,镜下梗死灶呈凝固性坏死,可见肺泡轮廓,肺泡腔、小支气管腔及肺间质充满红细胞。

(2)肠出血性梗死:肠梗死呈节段性暗红色,肠壁因淤血、水肿和出血呈明显增厚,随之肠壁坏死,质脆易破裂,肠浆膜面可有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被覆。

(三)败血性梗死
由含有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引起,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含细菌的栓子从心内膜脱落,顺血流运行而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动脉栓塞所致。

中公医考专家们就真题中出现的“血栓的类型和形态”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期望能给广大考生一些帮助。

【多选题】梗死的类型有:()
A.贫血性梗死
B.白色梗死
C.红色梗死
D.出血性梗死
E.败血性梗死
【参考答案】ABCDE。

中公解析:梗死的类型有: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败血性梗死,故选ABCDE。

简述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的特点

简述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的特点

简述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的特点梗死,又称为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疾病。

根据梗死部位和时间的不同,梗死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透壁性梗死、非透壁性梗死、心内膜下梗死和微小梗死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种梗死类型及其病理变化的特点。

1. 透壁性梗死:透壁性梗死是指梗死灶穿透心肌全层,从心内膜至心外膜。

在病理上,透壁性梗死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在急性期,梗死区域呈淡黄色或灰色,边缘清晰,形状不规则。

梗死区域的心肌细胞大部分已坏死,只有一小部分心肌细胞仍保持完整。

此外,梗死区域还可见到出血、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

随着时间的推移,梗死区域逐渐形成瘢痕组织,瘢痕组织内可见到少量新生血管。

2. 非透壁性梗死:非透壁性梗死是指梗死灶仅限于心肌的一部分,没有穿透全层。

在病理上,非透壁性梗死的特点是梗死区域边缘清晰,形状不规则。

梗死区域内的心肌细胞大部分坏死,但仍有一部分心肌细胞保持完整。

梗死区域周围可见到轻度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

随着时间的推移,梗死区域逐渐形成瘢痕组织。

3. 心内膜下梗死:心内膜下梗死是指梗死灶主要限于心肌的内膜下层。

在病理上,心内膜下梗死的特点是梗死区域位于心肌的内膜下层,形状不规则。

梗死区域内的心肌细胞大部分坏死,但仍有一部分心肌细胞保持完整。

梗死区域周围可见到轻度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

随着时间的推移,梗死区域逐渐形成瘢痕组织。

4. 微小梗死:微小梗死是指梗死灶的面积较小,通常不超过2cm²。

在病理上,微小梗死的特点是梗死区域呈淡黄色或灰色,形状不规则。

梗死区域内的心肌细胞大部分坏死,但仍有一部分心肌细胞保持完整。

梗死区域周围可见到轻度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

随着时间的推移,梗死区域逐渐形成瘢痕组织。

总结起来,梗死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的特点主要取决于梗死灶的范围和位置。

透壁性梗死是最常见的类型,梗死区域穿透心肌全层,形成瘢痕组织;非透壁性梗死仅限于心肌的一部分,也会形成瘢痕组织;心内膜下梗死主要限于心肌的内膜下层,也会形成瘢痕组织;微小梗死梗死区域较小,病理变化与其他类型相似。

梗死的病理变化

梗死的病理变化

梗死的病理变化
梗死是由于某个血管阻塞而导致的组织坏死现象。

梗死的病理变化包括:血管内血凝块形成、血管壁的水肿、坏死和炎症。

血凝块形成是梗死的主要原因,它会导致血管内腔狭窄,降低血液流量并导致组织缺氧缺血。

血管壁的水肿会使血管管腔狭窄,进一步加剧血液循环异常。

坏死表现为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和溶解,形成坏死区域。

炎症反应是梗死的后期反应,会引起周围组织的浸润和炎性细胞的聚集。

梗死的发生和进展是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及时的治疗和预防。

梗死和水肿的病理改变

梗死和水肿的病理改变

(二)梗死的类型
心、脾、肾、四 肢末梢、脑等
1. 贫血性梗死 好发于结构致密、血管吻合支不充分的组织和器官
脾梗死
脾梗死灶为灰白色,质地致密, 形状与血管分布方式一致
脾梗死(镜下)
脾贫血性梗死灶内细胞坏死,见 组织轮廓,病灶周见充血出血带
肾贫血性梗死(镜下)
肾贫血性梗死灶内细胞坏死, 见组织轮廓
2. 出血性梗死 好发于结构疏松、双重血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多的组织 (1)发生条件
局部静脉流体静压的增高常由静脉回流障碍引起,全身性静脉流体静压增高则往往由 右心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
(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降低 (三)淋巴回流障碍
当淋巴道堵塞时,淋巴回流受阻或不能代偿地加强回流时,含蛋白的水肿液在 组织间隙聚积而致。
影响水分进出毛细血管的因素
心、肾功能衰竭及血浆渗透压降低引 起全身性水肿的机制
二、水肿的病理变化
肉眼观:组织肿胀,颜色苍白而质软,切面有时呈胶冻样 镜下:水肿液积聚于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之间或腔隙内,HE染色为透亮空白区,细胞外 基质成分被水肿液分隔,若水肿液内蛋白质含量多时,如炎症性水肿,可呈同质性微粒状 深红染,蛋白质含量少时,如心性或肾性水肿,则呈淡红染
(一) 皮下水肿
谢谢观看!
严重淤血Βιβλιοθήκη 组织疏松严重静脉淤血→动脉吻合支血液输入受阻
富有弹性、易扩展,梗死区血液不易挤出
组织梗死
多血
(2)常见类型
1)肺出血性梗死
➢ 常位于肺下叶,尤好发于肋膈缘 ➢ 常多发,病灶大小不等 ➢ 肉眼观:呈锥形或楔形,尖端朝向肺门,底部紧靠肺膜,肺膜表
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 镜下:梗死灶呈凝固性坏死,可见肺泡轮廓,肺泡腔、小支气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贫血性梗死
多发生在组织结构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实质性器官,如心、肾和脾,因梗死灶内出血少而呈灰白色,故称贫血性梗死。

肉眼梗死灶的形状与脏器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血管分布有关,如肾的动脉分支呈树枝状分布,故梗死灶呈三角形,心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则梗死灶亦呈不规则形。

镜下梗死灶内仅见组织轮廓,梗死灶周围有充血、出血带,2~3天后,边缘的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长入,逐渐机化形成凹陷性瘢痕。

(二)出血性梗死
梗死灶内含血量丰富,呈暗红色称出血性梗死。

主要发生于肺、肠等处。

常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严重的静脉淤血;
②侧支循环丰富:肺有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肠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二者间有丰富的吻合支。

例如,当肺严重淤血时,肺动脉被阻塞,而支气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动脉不能克服局部淤血的阻力以维持循环时,引起出血性梗死;
③组织疏松:肺、肠组织疏松,富有弹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容纳较多的血液。

肉眼梗死灶呈暗红色,形状与血管分布一致。

肺出血性梗死呈三角形,肠出血性梗死呈节段状。

镜下,组织坏死,同时有弥漫性出血。

(三)败血性梗死:由含有细菌的栓子阻塞血管引起。

常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梗死灶内见炎症细胞及细菌团,甚至可有脓肿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