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基因分析及基因诊断的研究
肝豆状核变性的基因诊断及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的基因诊断及治疗ATP7B基因及其突变WD的致病基因为ATP7B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13q14.3), 长约7.5kb,含21个外显子,编码P型铜转运三磷酸腺苷酶,其功能主要是负责铜转运,当基因发生突变时使其功能减弱或丧失,从而使铜离子在特定的器官和组织沉积而致病[2]。
ATP7B 蛋白主要表达于肝、肾、胎盘组织当中,不同组织中,ATP7B基因具有不同的剪接方式[3]。
ATP7B蛋白符合P型铜转运三磷酸腺苷酶的一般结构特点,具有TGEA模序、DKTG1模序、TGDN模序,以及连接ATP结合区与参加阳离子结合和转导的跨膜区的保守功能域MVGDGVNDSATP7B蛋白的N-端具有6个铜结合模序(GMTCXXC)目前报道的ATP7B基因突变超过千种,其中80浓上为替代突变(substitution) 。
这些突变中,有的导致基因功能缺失,有的降低蛋白活性,有的甚至产生毒性。
不同的人群,基因突变的分布明显不一致。
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三类方法,一类检测点突变及小片段的插入、缺失突变,一类检测大片段的缺失改变,最后是连锁分析。
针对点突变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为直接基因测序或者DGG、E SSCP DHPLC HRM等基因筛查方法联用基因测序,对ATP7B基因的21 个外显子进行检测。
Slavka Vrabelova 等研究了200 个不同白人家系(捷克173,斯洛伐克27)的227位患者,发现在所有检测到的突变类型中,最常见的为His1069Gln ,占57%,其它常见的还有3404delC、Trp779C、Arg778Gly。
Manoj S. Nanji 等对21个不同的日本人患者家系进行基因检测,发现了28种不同的单倍体型,在所有发现的致病等位基因,出现最多的为Arg778Leu,占12% 然后为一种移码突变,1299insC ,占7.1%, 然后为Pro992Leu[4] 。
Chloe Miu Mak 等研究了65 个不同家系的香港中国人患者,发现其中最为常见的突变为Arg778Leu,占17.3%, Pro992Leu,占13.4%,I1148Thr,占8.7%,Thr1178Ala,占5.5%[1] 。
肝豆状核变性疾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
肝豆状核变性疾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疾病,其致病基因ATP7B编码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基因致病变异导致ATP酶功能缺陷或丧失,造成胆道排铜障碍。
大量铜蓄积于肝、脑、肾、骨关节、角膜等组织和脏器,出现肝脏损害、神经精神表现、肾脏损害、骨关节病及角膜色素环等表现。
临床表现Wilson 病临床症状包括神经损害、精神异常、肝脏损害、肾脏损害、骨关节病、心肌损害、肌病等。
女性患者可出现月经失调、不孕或反复流产等。
辅助检查角膜K-F环:K-F环为角膜边缘的黄绿色或黄灰色色素环,一般在手电筒侧光照射下肉眼可见,如未见到,需要采用眼科裂隙灯检查明确部、丘脑、中脑、脑桥及小脑 T1 低信号、T2 高信号,少数情况下可出现 T1 高信号或 T1、T2 均低信号。
T2 加权像时,壳核和丘脑容易出现混杂信号,苍白球容易出现低信号,尾状核等其他部位多为高信号。
可有不同程度的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及额叶皮质软化灶等。
MRI 病灶可随着治疗逐渐变浅变小。
血尿常规: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时,血常规可出现血小板、白细胞和(或)红细胞减少;尿常规可见镜下血尿、微量蛋白尿等。
肝脾检查: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和(或)白蛋白降低;肝脾 B 超示肝实质光点增粗、回声增强甚至结节状改变;部分患者脾肿大。
肝脏 MRI 常示肝脂质沉积、不规则结节及肝叶萎缩等。
基因筛查:对于临床证据不足但又高度怀疑 Wilson 病患者,筛查 ATP7B 基因致病变异对诊断具有意义。
三、诊断标准对于原因不明的肝病表现、神经症状(尤其是锥体外系症状)或精神症状患者应考虑 Wilson 病的可能性。
诊断要点推荐如下:(1)神经和(或)精神症状;(2)原因不明的肝脏损害;(3)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和(或)24 h 尿铜升高;(4)角膜 K-F 环阳性;(5)经家系共分离及基因致病性分析确定患者的 2 条染色体均携带 ATP7B 基因致病变异。
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外显子突变研究
删 ,X“Z u,Z a gY 知 ,L uQ ,F n mig,L uT i u n h hn i i i a g Xu n i as a g,C uL n D p r n f h h a . eat t me o Nerlg Af iae si l fGuy n dcl olg , uy n 5 04 G ih u C i . uoo y, fl t Hopt ia gMe i l e G ia g 50 0 , uzo , hn i d ao aC e a
o 1 f n 4o ATP B g n yp lme s h i e cin ( CR) CR r d csweea ay e ydrc 7 e eb oy r ec anra t a o P .P p o u t r lz db i t n e DNA s q e cn i r n lzd te c reain b t e e oy e a d p e o y e e u n igwhc wee a ay e h o lt ewe n g n t p n h n tp .Reu t 7 v ro s h o sl a u s i kn so tto swhc r l p itmu t n n t etree o swe eie t id b id fmu ain ihweeal on t i si h h e x n r d n ie y DNA e u n a o f sq e— cn .Amo g te ,icu ig t resn esn emu ain n o rmiss n e mu ain .C mp rd ig n h m n ldn h e a l e s tt s a d f u s e s tt s o ae o o wih t e ain s ewen h mu ain ru wih t h p te t b t e t e tt g o p o t Ar 7 8 u n te g 7 Le a d h mu ain r u w t tt go p i h o Th 9 5 e ,tecii 1f tr swe en tf u d sg i cn i e e c sb t e e o y e a d p e o r3 M t h l c e u e r o o n inf a tdf rn e wen g n tp n h n — n a a i f e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cerebral Degeneration,HCD)是一
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多系统神经功能障碍。
它的主要症状包括肝脏功能的异常、运动障碍、大脑皮层病变、神经精神畸形、头痛、嗜睡、高血糖、眼底出血以及认知障碍等。
早期发现可以使病人得到有效治疗和护理,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但如果诊断延迟,就会导致病情加重。
通过基因检测,我们知道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一种特定基因引起的,该基因编码一种称为“肝豆状蛋白”(Liver and Kidney Bean-like Protein)的蛋白,在体内可以促进大脑神经元的分
泌及脑神经细胞的发展和修复。
因此,当这种蛋白的功能受
损时,也就导致了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生。
目前,基因检测是病人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最有效方法,但由于基因检测开展较新,并且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目前只能使用部分国家/地区的医院。
另外,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的综合
分析仍然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重要标准。
对于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目前尚不完善,治疗方式主要有用药控制症状、物理治疗、精神病学治疗和外科手术。
由于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不明,所以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更多的是采用多重治疗控制病情,以免出现新的病因。
总之,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确诊,目前治疗仍然不够完善,应尽快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肝豆状核变性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吴志英课件
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肝豆状核 变性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患者需要 限制铜的摄入,避免食用含铜高的食 物,如坚果、巧克力、贝壳类等。同 时,适当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 质等营养素,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VS
生活方式上,患者应保持适度的运动 和锻炼,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 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和睡眠质 量,有助于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是肝豆状核变性诊断中常用的辅助手段,通过对 血液中相关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
血液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检查、血清铜和铜蓝 蛋白等指标的检测。通过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 的病情状况和治疗效果。血液检查对于监测病情变化和调 整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诊断方法
症状
主要包括肝功能异常、神经精神 症状(如锥体外系症状、抑郁、 焦虑等)和肾脏损伤等。
病因和病理生理
病因
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转运和代谢 异常,铜在肝脏、脑等器官中过度沉 积,引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
铜沉积导致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脑 部病变表现为豆状核、大脑皮质和小 脑的神经元丢失及轴索变性。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家族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血铜、尿铜等) 进行初步诊断。
基因诊断
通过检测ATP7B基因突变,可确诊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基因检测对于早期诊 断、疾病分型及预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02
精准诊断方法
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是肝豆状核变性精准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相关基因的突变进行检测, 有助于确诊疾病。
患者A
经过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患者A的症状 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疗讲解
治疗(续)
3.阻止肠道铜吸收 锌剂:硫酸锌、醋酸锌、葡萄糖酸锌等
锌元素 50-150 mg/d tid - qid po 硫化钾:20-40 mg tid po 四硫钼酸胺:20mg 6次/d po
3次就餐时,3次两餐间服
治疗(续)
4.促进排铜
D-青霉胺—(首选) 1-1.5 g/d tid po 三乙基四胺: 1.2 g/d tid po 二巯基丁二酸钠 (DMS)
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病 WD
定义
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 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 性疾病。
临床上以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 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 能损害及角膜K-F环为主要表现。
病因和发病机制
铜代谢障碍
基因突变 铜蓝蛋白(CP)合成障碍 (最基本的遗传缺陷)
病理
肝:脂肪变性,含铜颗粒 脑:壳核—变性、萎缩,色素沉着,
进镜下示神经元和髓鞘纤维 减少、消失,胶质细胞增生 角膜:边缘后弹力层及内皮细胞浆内 棕黄色细小铜颗粒沉积—K-F环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
—锥体外系症状:20岁前以帕金森综合征 为主,年龄大者以震颤、 舞蹈样动作为主
—精神症状:智能减退,情感、性格、 行为异常,幻觉等
—其他:小脑损害症状、锥体系损害症状、 下丘脑损害症状,EP少见
1.肝病史或肝病症/锥体外系病症 2.血清CP显著降低和/或肝铜含量增高 3.角膜K-F环 4.阳性家族史
鉴别诊断
肝病: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
神经系统:
PD 小舞蹈病 Huntington舞蹈病 精神病
治疗
1.避免接触铜制物品 2.低铜饮食 避免进食含铜量高的食物 摄食含铜量低的食物 高氨基酸或高蛋白饮食
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面上项目基金资助(20180320230014)黄叶青 古玉梅 刁胜朋 刘爱群 洪铭范: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广州 518000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黄叶青 古玉梅 刁胜朋 刘爱群 洪铭范 【摘 要】 目的 分析脑型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的特点。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20年3月我院56例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分析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特点、血象、肝功能、腹部B超、颅脑磁共振、ATB7B基因变异特点。
结果 56例脑型肝豆状核变性病人中发病年龄11~20岁34例(60 7%),病程1~3年35例(62 5%);临床表现以震颤起病16例(28 6%),构音障碍起病24例(42 8%),伴有精神、性格障碍者5例(8 9%);56例(100%)24h尿铜>100μg;45例(80 35%)血清铜蓝蛋白低于0 2g/L;眼科裂隙灯下可见角膜K-F环阳性56例(100%),血细胞减少5例(8 9%),转氨酶升高12例(21 4%),50例(89 2%)腹部彩超结果均有异常,41例(73 2%)头颅磁共振有异常;42例(75%)患者检测出致病变异位点,表现为复合杂合突变或纯合突变,14例(25%)患者仅检测到单个突变位点。
所有致病变异中,Arg778Leu在本研究人群中等位频率最高,占25 9%(29/112),其中3例为纯合突变;其次为Ile1148Thr(15/112)、Gly943Asp(6/112)、2304dupC(5/112)、Pro992Leu(4/112),等位频率分别为13 4%、5 3%、4 5%、3 6%。
结论 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临床上对于类似患者要完善铜蓝蛋白、24h尿铜、角膜K-F环、腹部彩超、颅脑磁共振等相关检查,基因检测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脑型;临床特点;基因突变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21.04.045Analysisof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genemutationof56patientswithcerebralwilsondiseaseHUANGYeqing,GUYumei,DIANShengpeng,LIUAiqun,HONGMingfan 【Abstract】 Objective ToanalyzetheclinicalfeaturesandgenemutationofpatientswithcerebralWilsondisease.Methods 56patientswithcerebralWilsondiseasein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0toMarch2020werecollected,andthecharacteristicsofageofonset,courseofdisease,clinicalfeatures,bloodimage,liverfunction,abdominalB ultrasound,brainmagneticresonance,ATB7Bgenevariationwereanalyzed.Results Amongthe56patients,34(60.7%)wereaged11 20,and35(62 5%)wereaged1 3.Theclinicalmanifestationsweretremorin16patients(28 6%),articulationdisorderin24patients(42 8%),andmentalandpersonalitydisordersin5patients(8 9%).56cases(100%)24hurinarycopper>100ug;Theserumlevelofcoppercyaninwaslowerthan0 2g/Lin45cases(80.35%).Therewere56cases(100%)withpositivecornealK Fring,5cases(8 9%)withhemopenia,12cases(21 4%)withelevatedaminotransferase,50cases(89 2%)withabnormalabdominalcolordopplerultrasonography,and41cases(73 2%)withabnormalcranialMAGNETICresonance.Pathogeneticmutationsitesweredetectedin42patients(75%),presentingascomplexheterozygousorhomozygousmutations,andonlyasinglemutationsitewasdetectedin14patients(25%).Amongallthepathogenicvariants,Arg778Leuhadthehighestmediumfrequencyinthestudypopulation,accountingfor25 9%(29/112),amongwhich3caseswerehomozy gousmutations.Ile1148Thr(15/112),Gly943Asp(6/112),2304dupC(5/112)andPro992Leu(4/112)werefollowedbyIle1148Thr,Gly943Asp(6/112),withtheallelicfrequenciesof13 4%,5 3%,4 5%and3 6%respectively.Conclusion TherearevariousclinicalmanifestationsinpatientswithcerebralWilsondisease.Inclinicalpractice,itisnecessarytoimproverelatedexaminationssuchascoppercyanin,24hurinarycopper,cornealK Fring,abdominalcolordopplerultrasound,andbrain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orsimilarpatients.Genedetectionishelpfultoimprovetheearlydiagnosisrate. 【Keywords】 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CerebralCerebralWilsonDisease;ClinicalCharacteristics;GeneticMuta tions 【Author′saddress】 The1st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dongPharmaceuticalUniversity,Guangzhou518000,China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又称为WilsonDisease(W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因ATP7B基因突变引起铜代谢障碍,主要以肝硬化和基底核变性为主要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治要点202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治要点2024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disease,WD)l是一种代谢性、遗传性疾病,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铜代谢障碍所致,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本文总结了WD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WD的临床表现W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因受累器官和程度不同而异,主要表现为肝脏和/或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此外,还会伴有其他系统损害现象。
肝损害:倦怠、乏力、纳差、黄疸、腹水、下肢水肿、肝脾肿大甚至肝硬化等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损害:肌张力障碍、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精神行为异常及其他少见的神经症状;眼部损害:角膜K-F环(铜沉着于角膜后弹力层而形成的绿褐色或暗棕色环);肾损害:肾功能异常、氨基酸尿和肾结石等;骨关节肌肉损害: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的疼痛、积液、炎症等;血液系统损害:溶血性贫血;其他系统损害:如青春期月经延迟、皮肤损害、鼻蚓、心脏左房左室增大中枢性尿崩症等。
WD的诊断方法《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2022年版)》推荐应用2001年莱比锡第8届WD 国际会议的诊断标准(Leipzig评分系统)诊断WD o可依照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基因检测、肝组织学检查的先后顺序,分步骤评分,一旦总分24分,即可确诊并启动治疗。
表1Leipzig评分系统WD的治疗方法WD的治疗目的是减少铜摄入,阻止铜吸收,排出体内多余的铜,维持体内铜代谢平衡。
一经诊断,应及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终身低铜饮食和药物治疗。
1.饮食建议低铜饮食可能会延迟WD症状的出现并控制疾病的进展,但不推荐作为唯一的治疗方法。
建议WD患者在治疗初期应避免进食铜含量高的食物,不用铜制的餐具及用具。
此外,如果日常饮用水的铜含量高,建议使用净水系统。
2.药物治疗WD的治疗药物分为两大类,一是增加尿铜排泄的药物,为铜螯合剂;二是阻止铜吸收的药物。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指标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指标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重要依据之一、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非常多样化,症状早期可能是轻微的运动障碍,如手指轻微不稳或运动协调性不佳。
随着疾病进展,症状逐渐加重,可能出现震颤、肌肉僵硬、姿势不稳、步态异常、语言和吞咽困难等。
认知和行为方面的障碍也常见,如记忆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焦虑等。
此外,肝豆状核变性还可以引起其他系统的症状,如视力减退、眼肌运动异常等。
其次,遗传学检查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关键步骤之一、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主要由HTT基因突变引起。
一般来说,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遗传学检查包括寻找HTT基因的扩增、插入或缺失突变。
一种常用的遗传学诊断方法是PCR(聚合酶链反应)分析,通过检测HTT基因的CAG三核苷酸重复长度来确定诊断。
第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肝豆状核、神经纤维鞘和皮质脑区等部位的异常变化。
在MRI图像上,肝豆状核呈现为双侧对称性的异常高信号,而其他脑区则可能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异常信号。
最后,实验室检查对于辅助诊断肝豆状核变性也有一定的帮助。
具体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生化指标检查和DNA分析等。
肝功能检查包括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等,主要用于评估肝脏状况。
生化指标检查一般包括尿酸、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用于评估疾病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DNA分析可以用来检测HTT基因的突变,进一步确认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
综上所述,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遗传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在实际临床中,一般会先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并结合遗传学、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治
(3)肝脏检查:可有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和(或) 白蛋白降低;肝脏B超常显示肝实质光点增粗甚至 结节状改变;肝脏病理早期表现为脂肪增生和炎症, 以后为肝硬化改变。
脑影像学检查:MRI比CT特异性更高。约85%脑型 患者、50%肝型患者的MRI表现为豆状核(尤其壳 核)、尾状核、中脑和脑桥、丘脑、小脑及额叶皮质 T1加权像低信号和T2加权像高信号,或壳核和尾 状核在T2加权像显示高低混杂信号,还可有不同程 度的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
在餐后1 h服药以避免食物影响其吸收,尽量少食 粗纤维以及含大量植物酸的食物
1.避免进食含铜量高的食物:豆类、坚果类、薯 类、菠菜、茄子、南瓜、蕈类、菌藻类、干菜类、 干果类、软体动物、贝类、螺类、虾蟹类、动物的 肝和血、巧克力、可可。 2.尽量少食含铜量较高的食物:小米、养麦面、 糙米。 3.适宜的低铜食物:精白米、精面、新鲜青菜、 苹果、桃子、梨、鱼类、猪牛肉、鸡鸭鹅肉、牛奶 等。 4.高氨基酸或高蛋白饮食。 5.勿用铜制的食具及用具。
患者具有锥体外系症状、K—F环阳性、血清CP低 于正常下限及24 h尿铜>100ug,可确诊为WD
患者具有肝病症状,K—F环阳性,血清CP低于正 常下限,加上24 h尿铜>100ug,可确诊为WD
对临床可疑但家系中无先证者的患者,应直接检测 ATP7B基因突变进行基因诊断。我国WD患者的 ATP7B基因有3个突变热点,即R778L、P992L和 T935M,占所有突变的60%左右
发病年龄: 多在5—35岁,经基因诊断证实3岁及72岁均有
(1)神经症状(锥体外系为主)和精神症状; (2)肝症状; (3)角膜K-F环(7岁以下患儿少见); (4)其他:镜下血尿、微量蛋白尿、肾小管酸中毒、 急性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骨关节病及肌肉损害等。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治
03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
药物治疗
青霉胺
青霉胺是一种铜离子螯合剂,可以减少铜在体内的 沉积,从而减轻症状。
锌剂
锌剂可以替代铜在体内的生理功能,减少铜的毒性 作用。
针对症状的药物治疗
针对肝豆状核变性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可以使用 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药 物等。
饮食治疗
80%
低铜饮食
康复治疗
针对肝豆状核变性引起的神经系统症 状,可以进行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 职业治疗等。
04
肝豆状核变性的预防和管理
预防措施
避免近亲结婚
近亲结婚会增加肝豆状核变性 的遗传风险,应避免近亲结婚 。
产前诊断
对于有肝豆状核变性家族史的 夫妇,可进行产前基因检测, 以了解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 。
早期筛查
新生儿应进行早期筛查,以便 早期发现肝豆状核变性的症状 ,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患者管理
01
02
03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 生会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 疗方案,如使用排铜药物、 抗癫痫药物等。
饮食调整
患者应遵循低铜、高蛋白、 高维生素的饮食原则,避 免摄入高铜食物,如动物 内脏、巧克力等。
定期复查
家族史询问
了解患者家族中是否有肝豆状核变性的病例,有过检测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评估肝脏功能。
铜代谢相关指标检测
检测血铜、尿铜等指标,了解铜代谢情况。
影像学诊断
超声检查
通过超声检查肝脏形态、大小及血流情况,有助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
MRI检查
MRI检查可显示脑部病变情况,如豆状核病变、脑萎缩等。
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 神经影像等方面的检查, 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5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三#5;8 测序:19 产物纯化回收后在 8F4 #%""UK基因分析仪上对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测序结 果 与 !)E'"L% 基 因 数 据 库 中 8N:$F "!;7N2""""!*!)#( #基因标准序列比对(
"四#临 床 资 料 收 集 先 证 者 发 病 年 龄)临 床 症 状)角膜 O6G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KN#)天冬氨 酸氨基转移酶"87N#)总胆红素"NF$%#)间接胆红 素"5F$%#)总蛋白"N:#)白蛋白"8%L#)凝血酶原时间
8KN"?.K#
## &% ($." &)#
87N"?.K#
'# () &*".( &")
中国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突变及其与临床关系
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又称为
铜代谢障碍症。
该病主要由于ATP7B基因突变导致肝脏不能有效地排泄
铜离子,致使体内铜离子过量积聚,从而引发多种临床症状,如肝脏病变、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心脏等器官损害。
由于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且
与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因此,对ATP7B基因突
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的突变类型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
1. 收集50例确诊的中国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血样,提取DNA;
2. 对ATP7B基因的全部21个外显子进行测序,确定其突变类型;
3. 对收集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与突变类型进行比较分析;
4. 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四、研究预期结果:
1. 确定中国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ATP7B基因突变类型及其分布情况;
2. 分析不同ATP7B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现间的关系,探讨其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
3. 探讨该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为基因治疗提供参考。
五、研究意义:
1. 为中国肝豆状核变性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 对于其他某些铜离子代谢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是有借鉴意义;
3. 为下一步的基因治疗和个性化医学提供重要信息。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诊断与治疗进展
Wio l n病 ( io ’ i ae WD) 称 肝 豆 状 核 变 性 , s W l n sds s, s e 又 是 较 常 见 的 以 铜 代 谢 障 碍 为 特 征 的 常 染 色 体 单 基 因 隐 性 遗
聚 合 酶 链 反 应 ( oy rs h i rat n P R) 析 技 p lmeaecan eci , C 分 o
术是一 项模 拟 D NA 体 内 复 制 过 程 的 体 外 DNA 扩 增 技 术 ,
经过变性一 火一 伸过 程,5 3 退 延 2 ~ O个 循 环 后 , 使 模 板 DNA 可 片段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倍增 。上世纪 9 O年 代 以 来 已被 广 泛 用 于 生 物 学 各 领 域 。 当前 应 用 P R技 术 检 测 WD 基 因 主 要 C 是 聚 合 酶 链 反 应 一 链 构 象 多 态 性 ( oy rs h i ec 单 p lmeaec a ra— n
・
综 述 - 讲 座 N
・
肝 豆 状 核 变 性 基 因诊 断 与治 疗 进 展
李 祥 杨 文 明趵 △
合肥 2 0 3 2 安 徽 中 医学 院 第 一 附属 医 院神 经 内科 308 ) 合肥 2 0 3 30 1 1 安 徽 中 医 学院 )
【 键 词 】 肝 豆 状 核 变 性 ; 因 诊 断 ; 疗 关 基 治
用 P R 酶 切 和 荧 光 P R 技 术 对 WD 患 者 分 别 进 行 点 突 变 C 一 C
目前 关 于 W D基 因 的 诊 断 新 技 术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家 系 连 锁 分 析 、 合 酶 链 反 应 ( oy rs h i ecin P R) 聚 p lmeaec a rat , C n o 分 析 技 术 、 C 酶 切 和 荧 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 技 术 、 性 高 效 液 相 色 谱 P R C 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基因分析及基因诊断的研究姓名:王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临床检验学指导教师:吴健民20070501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第一部分 ATP7B和COMMD1基因与肝豆状核变性疾病 临床表型相关性的研究 摘 要 目的检测 37例中国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ATP7B基因和COMMD1基因,探讨2个基因在WD致病和患者临床表现多样性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PCR法选择性扩增ATP7B基因的突变热区;扩增COMMD1基因的3个外显子包括和内含子的交界区,并对扩增产物测序。
再将基因型结果与临床表型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37例标本中检测到12例有ATP7BArg778Leu突变,其中有9例表现为肝脏症状首发(75%);2例有Thr935Met 突变;COMMD1基因上没有发现任何能引起密码子和剪切位点改变的突变,检测到了1个多态性IVS2+63C>G。
结论 ATP7B仍是目前唯一确定的WD致病基因,其Arg778Leu突变与肝脏症状表现为首发症状有关。
没有证据支持COMMD1基因与中国人群的肝豆状核变性有关。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ATP7B基因 COMMD1基因 临床表现 AbstractAim To study a cohort of 37 Chinese Han people with Wilson disease to illuminate the role of ATP7B and COMMD1 in the pathogenesis of WD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to clinical manifestation diversity in WD. Methods The three exons of the COMMD1 gene including the intron–exon boundaries and hot area of ATP7B gene were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analyzed by direct sequencing. Results Our study detected ATP7B Arg778Leu mutation in 12 patients, 9 of them show liver symptom at the onset of disease. Thr935Met were detected in 2 patients. We did not reveal any mutations leading to an amino acid or splicing site change in the COMMD1 sequence. A polymorphism at IVS2+63C>G was confirmed. Conclusions There is no evidence to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第二部分 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快速检测Wilson病 基因Arg778Leu突变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不需要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或直接测序的新方法检测肝豆状核变性(WD)病人突变热点ATP7B 基因的Arg778Leu突变基因型。
方法用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聚合酶链反应(Tetra-primer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PCR, tetra -primer ARMS-PCR)检测中国37例WD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的ATP7B基因Arg778Leu突变,并用测序进行验证。
结果 37例WD患者中检出Arg778Leu纯合突变3例,杂合突变9例,总检出率32.43%(12/37);30例正常对照未发现突变;DNA测序结果与四引物ARMS-PCR结果完全一致。
结论 ATP7B基因Arg778Leu突变是中国人WD突变热点;四引物ARMS-PCR法适用于Arg778Leu 突变检测,有快速、简便、准确的优点,可以区分等位基因是纯合子或杂合子,易于大量本的人群筛查。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基因诊断AbstractAim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a new method for genotyping ATP7B Arg778Leu gene mutation that does not require RFLP PCR or sequencing. Design and Method 4-primer ARMS- PCR was performed to screen the Arg778Leu mutation in 37 unrelated WD patients and 30 unrelated healthy controls. And direct sequencing was used to confirm the results specific amplification products. Results PCR products were visualized on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Among the 37 WD patients, 3 were homozygous and 9 were heterozygous for this mutation. The mutation rate was totally 32.43%(12/37).The results of direct sequencing completely consisted with the results of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第一部分 ATP7B和COMMD1基因与肝豆状核变性疾病 临床表型相关性的研究 摘 要 目的检测 37例中国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ATP7B基因和COMMD1基因,探讨2个基因在WD致病和患者临床表现多样性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PCR法选择性扩增ATP7B基因的突变热区;扩增COMMD1基因的3个外显子包括和内含子的交界区,并对扩增产物测序。
再将基因型结果与临床表型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37例标本中检测到12例有ATP7BArg778Leu突变,其中有9例表现为肝脏症状首发(75%);2例有Thr935Met 突变;COMMD1基因上没有发现任何能引起密码子和剪切位点改变的突变,检测到了1个多态性IVS2+63C>G。
结论 ATP7B仍是目前唯一确定的WD致病基因,其Arg778Leu突变与肝脏症状表现为首发症状有关。
没有证据支持COMMD1基因与中国人群的肝豆状核变性有关。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ATP7B基因 COMMD1基因 临床表现 AbstractAim To study a cohort of 37 Chinese Han people with Wilson disease to illuminate the role of ATP7B and COMMD1 in the pathogenesis of WD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to clinical manifestation diversity in WD. Methods The three exons of the COMMD1 gene including the intron–exon boundaries and hot area of ATP7B gene were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analyzed by direct sequencing. Results Our study detected ATP7B Arg778Leu mutation in 12 patients, 9 of them show liver symptom at the onset of disease. Thr935Met were detected in 2 patients. We did not reveal any mutations leading to an amino acid or splicing site change in the COMMD1 sequence. A polymorphism at IVS2+63C>G was confirmed. Conclusions There is no evidence to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support that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MMD1 gene and WD in patients of Chinese Han population. ATP7B is the only disease causing gene of WD. ATP7B Arg778Leu mu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nset of liver symptomKey Word Wilson Disease (WD) ATP7B gene COMMD1 geneclinical manifestation绪言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 WD)是一种铜代谢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已知WD的发病与ATP7B基因突变有关。
ATP7B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的13ql4-21,由21个外显子和20个内含子组成,研究表明欧洲裔患者ATP7B基因14号外显子突变(His1069Gln)最为多见(1,2),而中国患者ATP7B基因突变则以8号外显子778密码子突变(Arg778Leu)最常见(3,4)。
COMMD1基因是个新发现的与人类铜代谢有关的基因。
目前国内还未有此基因在WD病人中的研究的报道。
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COMMD1和ATP7B基因在WD致病和患者临床表现多样性中所起的作用。
理论分析研究认为肝豆状核变性(WD)是因ATP7B基因缺陷引起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WD病人的临床表现各异,相同的ATP7B基因突变型患者的临床表型也有很大差异,还有大部分的病人虽然有明显的症状但未检测到有ATP7B基因突变。
由此猜想,可能还有其他的铜代谢相关基因参与WD致病或者会影响患者的临床表现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