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分型及分级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突变 功能蛋白异常 P型铜↑ 脑\肝\肾& 角膜铜沉积 自由基损伤 结构功能 改位 于ATP酶功能区
◙ P型铜转运ATP酶 (WD蛋白) 3个功能区 ◙ 金属离子结合区 ◙ ATP酶功能区 ◙ 跨膜区
病理
病变累及肝\脑\肾&角膜等 细胞脂肪变性\含铜颗粒增加\线粒体破坏 肝 肝细胞灶性坏死\纤维增生→结节性肝硬变 神经元显著减少\脱失, 轴突变性, 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脑 壳核病变明显, 苍白球&尾状核次之, 皮质 亦可受侵 缘后弹力层、内皮细胞浆内棕黄色细小铜 角膜 颗粒沉积
分型
1.潜伏型:占2.02%。又称无症状型、症状前期 型。一般为先证者的一级亲属,在进行铜代谢 筛选检查时发现。 2. 脑型:占85.33%。以锥体外系症状起病,或病 程中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者。 2.1典型肝豆状核变性型:占29.34%。又称wilson 型。发病年龄较轻,大多于7~15岁起病。临 床以明显的肌僵直及较轻的震颤,并伴有较明 显的肝脏损害为特征。本型患儿常有幼年一过 性黄疸史,由于锥体外系征突出而肝症状易被 忽略。晚期往往发生黄疽、中-高度腹水和严 重肝功能损害。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分型及分 级
概念
◙ 也称Wilson病(WD), Wilson(1912)首先描述 ◙ 患病率0.5~3/10万, 我国较多见 ◙ 铜代谢障碍 →脑基底节变性&肝功能损害
◙ 临床特征: 神经系统表现: 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 角膜: K-F色素环 肝硬化\肾功能损害
病因&发病机制
III期 (脑症状潜伏期) 铜在肝脏外各组织尤其是脑内 和角膜弹力层逐渐、缓慢地蓄积,临床呈现角膜色 素环,但一般并不出现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 IV期 (脑症状期) 脑内铜沉积显著,临床出现缓慢进 行的、以锥体外系统为主的各种脑症状。角膜色素 环阳性,血清CP显著降低,尿铜排泄显著增加及胆 汁铜排泄显著减少。 V期 (终末期)通过确切的、系统的强力驱铜治疗, 临床症状缓解或显著缓解,称治疗后铜相对平衡期: 或因治疗不当,肝、脑等重要脏器严重损害,进入 终末期。
2.5精神障碍型: 占2.07%。 精神障碍型HLD是指以 严重精神病样的精神症状起病或为主征,而神经症 状和肝症状缺如或不明显的HLD患者。主要表现为 狂躁或抑郁、有丰富幻觉或/及妄想、发生拒食、 毁物、自伤、伤人等。 2.6 其他不自主运动型: 据文献记载个别HLD患者、 初发症状和主要临床表现为肌阵挛或投掷运动等不 自主运动。本组以肌阵挛发作为主征者仅1例(0.21 %)、投掷运动l例(0.21%)。一般均将后者归属于 舞蹈-手足徐动型。
2.2假性硬化型: 占36.16%本型是由 Westphal(1883)与Strü mpell(1896)首先描述。 故又称Westphal-Strü mpell假性便化型,本型 起病年龄较迟,大多数患者于20~35岁始出现 症状,通常以震颤为主征,幅度较大。以四肢 为最多见,并可侵犯头、下颌及躯干,震颤多 为姿位性震颤,也可为并有意向性或静止性的 混合性震颤。可伴有构音障碍,而肌僵直相对 较轻。肝症状也较轻,一般至末期才出现较为 明显的肝脏损害症状。
病理
HLD患者体内铜的异常沉着过程,众 说 纷坛,近代经Deiss、Sternlieb和Shikata等分 别长期研究,按各年龄组患者的病理改变和临 床表现,提出了病程分期的概念,对HLD的各 种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发生的复杂多样的临床 表现,作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故试以Deiss分期 法为主,结合其他各家分期法,对比综述如下
2.4舞蹈-手足徐动型: 占5.37%。 是指以舞蹈或舞蹈手足徐动样运动为初发症状和主要表现,而早期无 显著肝症状和震颤、肌僵直等其他锥体外系征的本 病患者。本型多于儿童期起病,出现原本熟练的日 常生活动作变得笨拙,并往往还出现挤眉、弄眼、 扭鼻、咂嘴似扮鬼脸样面部不自主运动;或/及四 肢多部位扭转、舞动等异常运动,睡眠后消失,酷 似舞蹈病的表现。肌张力常减低,但亦可有轻度肌 僵直。可单独表现舞蹈样动作,也可杂以手足徐动 样不自主运动。
肝细胞中
Cu++
P 型 铜 转 运 ATP 酶
铜作为辅基参与 多种生物酶合成
白蛋白
Cu++
α-2球蛋白
P型铜, 结合疏松 容易沉积在组织中
铜蓝蛋白, 结合紧密 氧化酶活性, 呈蓝色
临 床 症 状
肝脏
Cu++
Cu++ WD蛋白 缺陷 WD基因 13q14-21突变
肾脏
角膜 脑
病因&发病机制
遗传: 常染色体隐性 人群杂合子频率1/100~1/200, 家族史达25%~50%
I期 (肝铜蓄积期):主要是游离铜在肝脏内逐渐缓慢 地蓄积,弥散地分布于肝细胞浆内,而进入溶酶体 内则较少。肝组织出现脂肪浸润和单小叶纤维增生, 并可能产生无症状性或隐袭性肝硬变。 II期 (肝铜饱和释放期):此期大多发生于5~10岁以 上,游离铜在细胞浆内自轻度逐渐增至中等度的蓄 积,并从细胞浆渐进入胞浆的溶酶体内,引起肝细 胞弥散性坏死和显著的肝纤维组织增生。临床上可 能出现代偿性肝硬变表现,也可能发生活动性坏死 后肝硬变的征候。
2.3扭转痉挛型: 占14.26%。HaIl曾建议将少儿期发 病、病程发展迅速、较短期内呈现典型扭转痉挛状 态为特征的患者,称作扭转痉挛型。Thomella、 Hall等曾认为本型接近于假性硬化型。但事实上扭 转痉挛型的表现以肌僵直为主征,早期临床表现与 典型肝豆状核变性型相似,但病程进展迅速且早期 出现四肢挛缩畸形、语言障碍。
分型
WD由于铜沉积引起的病变在体内各脏器分布极 为广泛,但无论是起病急缓、各脏器受侵的先后顺序 和损害程度,不仅在不同的种族、家族其表现不一 致,而且在同一家族的同胞之间也可截然不同。为便 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必要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 者进行归纳、分型。杨任民教授(1983)通过对200例患 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资料的 系统研究,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对本病提出新的 分型方法;1993年,对494例WD进行了归纳、分型, 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的分型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