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辽宁专用2024_2025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0哈姆莱特教案必修4

辽宁专用2024_2025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0哈姆莱特教案必修4

10 哈姆莱特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明确戏剧中的冲突。

2.归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正确相识哈姆莱特的悲剧意义。

3.赏析戏剧中特性化的语言。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鲁莽.( ) ②包袱( ) ③枭.雄( ) ④马脚( ) ⑤篡.夺( ) ⑥戕.害( ) ⑦蟊.贼( ) ⑧禀.赋( ) ⑨阿谀.( ) ⑩繁文缛.节( ) ⑪嗜.杀( ) ⑫印玺.( ) 答案 ①mǎnɡ ②ɡuǒ ③xiāo ④zhàn ⑤cuàn ⑥qiānɡ ⑦máo ⑧bǐnɡ ⑨yú ⑩rù ○11shì ○12xǐ (2)多音字①堡⎩⎪⎨⎪⎧ 碉堡.( )堡.子( )十里堡.( ) ②倒⎩⎪⎨⎪⎧ 倒.影( )倒.台( ) ③量⎩⎪⎨⎪⎧量.杯( )气量.( ) 答案 ①bǎo/bǔ/pù ②dào/dǎo ③lián g /liànɡ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诡( )桅( ) (2)⎩⎪⎨⎪⎧ 缛( )薅( )(3)⎩⎪⎨⎪⎧ 赦( )赫( )赧( ) (4)⎩⎪⎨⎪⎧ 冥( )瞑( )溟( )答案 (1)阴谋/桅杆 (2)繁文缛节/薅草 (3)赦免/赫赫出名/羞赧 (4)冥暗/瞑目/北溟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孟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嗣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稀里糊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之无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追踪求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一时无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败坏伦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繁文缛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鲁莽草率。

高中语文必修四《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林黛玉进贾府》教案前言本篇文章是针对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材中的《红楼梦》中的一篇教案,讲解了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的情节,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社会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小说对当今社会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林黛玉在进入贾府后的心理转变;•了解林黛玉与贾宝玉、贾母、王熙凤等人的关系;•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特征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探讨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的心理转变;•林黛玉与贾宝玉、贾母、王熙凤等人的关系;•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探讨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步:热身(10分钟)•引入问题:林黛玉进入贾府后,你对她的印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探讨自己对林黛玉角色的认知以及她在进入贾府后的心理转变,时间为5分钟。

•对话互动:每组随机选择代表发表观点,其他组进行回应和对话。

第二步:阅读分析(30分钟)•阅读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先快速浏览全文,然后针对关键段落进行细读,提取论点和主题。

•阅读指示:请学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文本:–林黛玉与贾府其他人的互动关系;–具体情节及人物行为、言语的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反映;–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分组讨论: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时间为20分钟。

第三步:总结讲解(20分钟)•总结讲解:老师对以上四个角度的分析结果逐一进行总结,同时结合社会背景和小说整体情节进行讲解。

•学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与自己进行互动,扩展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和思考。

课堂练习•将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的人物行动和言语进行归纳,分析她在文本中所扮演的角色。

•简述小说中贾府的“娘娘腔”传统和女子地位的反映。

•对以下这句话进行分析:“快使东家买了片锦缎子做裙子,画了个图样,以后尽着那画样裁缝罢。

”(出自第23回)。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 第3课 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 第3课 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

哈姆莱特1.作者作品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他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而中途辍学。

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这时的莎士比亚对生活充满乐观情绪,相信人文主义理想可以实现。

他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快、乐观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第二个时期是1601~1607年,这时的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其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得阴郁、悲愤,他所写的悲剧重点也不是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七部悲剧(如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

第三个时期是1608~1612年,这时的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于是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得浪漫空幻。

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莎士比亚是“英国戏剧之父”,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2.文题解读《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哈姆莱特是剧中的主要人物。

莎士比亚将12世纪流传的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改编成一部深刻地反映时代面貌、具有激烈矛盾冲突的杰出悲剧,使这一复仇故事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该剧集中体现了作家戏剧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3.背景探寻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新旧交替的时代。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在17世纪问世。

当时矛盾斗争激化,社会动荡的风雪已隐约可闻(二三十年后便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2024年部编版高中必修四《反对党八股》教案优质通用

2024年部编版高中必修四《反对党八股》教案优质通用

2024年部编版高中必修四《反对党八股》教案优质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高中必修四《语文》第一单元《反对党八股》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分析、理解,掌握文章主旨、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具体章节内容为:1. 党八股的定义及危害;2. 反对党八股的必要性;3. 文章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党八股的定义、危害以及反对党八股的必要性。

2. 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语言特点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党八股的定义、危害及反对党八股的必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党八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a. 展示党八股现象的实例。

b. 学生讨论:什么是党八股?党八股有哪些危害?2. 课文阅读与理解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3.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

a.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b. 解释文章中的难点句子。

4.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a. 学生完成随堂练习题。

b. 教师点评、讲解。

5. 小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避免党八股?a. 学生分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反对党八股》2. 内容:a. 党八股的定义、危害。

b. 反对党八股的必要性。

c. 文章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党八股的定义、危害及反对党八股的必要性。

b. 请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党八股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教学博苑02-17 0855高中语文必修四《窦娥冤》教案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具体步骤: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1、元曲的:散曲元曲小令剧曲(杂剧)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

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

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

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汉书》的文学常识、本文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理解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翻译、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历史人物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持民族气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2.教学难点:深入探讨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介绍《汉书》的作者班固和本文的背景,引出苏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详细介绍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身份和故事情节。

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知识点深化:结合具体段落和语句,对文中的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进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4.课堂互动: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

5.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总结《苏武传》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以及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同时,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拓展学习。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表述,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翻译课文段落,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等现象,并梳理历史人物关系及性格特点。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4《氓(卫风)》《无衣(秦风)》教案1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4《氓(卫风)》《无衣(秦风)》教案1

《氓(卫风)》《无衣(秦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和古诗鉴赏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诗中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4、以四首诗为载体,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民生活形态,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社会形态特征。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关于《诗经》参看课本“相关链接”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4.“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诗经》“六义”。

二、教学《氓》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字读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1课《窦娥冤》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1课《窦娥冤》教案设计

窦娥冤(必修四)关汉卿鱼嘴高中陶正会撰写基本构想真正本色的语文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把学习的主动权、思考权真正交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学生诵读、品析、积累,允许学生提问,允许课堂争辩,允许异样的声音,注重方法指导、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

学习中国古代戏曲之代表力作《窦娥冤》,采用目标式和问题式教学,这样能让学生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

目标一:积累中国古代戏曲有关常识和元杂剧的体裁特点;目标二:读懂剧本。

标题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问题:窦娥的“冤”是什么?“冤”是如何造成的?冤”是如何感天动地的?“冤”揭示了什么?通过提问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注意力和思考力。

目标三:评价戏剧人物。

主要分析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目标四:品析戏剧语言,鉴赏艺术手法。

主要品析曲词,透过曲词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领略古代戏曲迷人的艺术魅力。

目标五:人生启迪。

启发学生学习关汉卿和窦娥的坚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直面生活中的坎坷与挫折,积极向上。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2、把握剧情结构,弄清杂剧内容,分析人物形象3、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4、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梳理,把握剧情,品读精彩段落,分析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理解本色语言和浪漫主义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窦娥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体会其勇于反抗不合理社会的精神和善良的人格。

【教学重点】把握剧情,分析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探究戏剧主题。

【教学难点】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常识。

2、把握剧情,探究戏剧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国维推崇《窦娥冤》为“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宋元戏曲考》)称赞关汉卿为“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宋元戏曲考》)。

这么高的评价,凭什么?从本堂课开始我们用自己的眼光来欣赏《窦娥冤》,去感受戏剧大师关汉卿的艺术魅力。

语文高中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语文高中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语文高中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语文高中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语文高中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教学目标]!--[if !supportLists]-- 1、!--[endif]-- 知识与技能: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话题造句,了解常规话题说出的新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教学重点]通过话题造句,了解常规话题说出的新意[教学难点]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教学流程]!--[if !supportLists]-- 一、!--[endif]-- 导入话题造句以“父母的爱与孩子的爱”为话题造句母爱如水,细腻温柔;父爱如山,沉稳深沉;母爱是无私的,父爱是含蓄的母爱是夜晚灯下的缝补,母爱是每次离家时的唠叨父爱是雨天里的一把伞,无声却体贴;父爱是犯错时的一个巴掌,严厉却慈爱孩子的爱是纯洁的;孩子对父母的爱就是感恩关于这个话题,我们能想到的,也是别人能够想到的。

但是心理学家弗洛姆却能想到我们所想不到的,他用这个常规的话题说出了新意,今天,我么就来一起看一看他说出了什么句子?造句一:孩子的爱是不断变化的造句二:父母的爱是有区别的造句三:孩子在父母的爱之下不断变化,最终综合父母,成为一个健康和成熟的这三个句子分别对应文章的哪些段落?!--[if !supportLists]-- 二、!--[endif]-- 造句一:孩子的爱是不断变化的!--[if !supportLists]-- 1、!--[endif]-- 结合文章谈一谈,孩子的爱有什么变化?年龄段特点婴儿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幼儿期(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童年期(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少年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if !supportLists]-- 2、!--[endif]-- 这种变化跟谁有关?父母!--[if !supportLists]-- 三、!--[endif]-- 造句二:父母的爱是有区别的(4-7段)!--[if !supportLists]-- 1、!--[endif]-- 阅读第六自然段并思考: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什么呢?母亲代表自然世界。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3课《哈姆雷特》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3课《哈姆雷特》公开课教案

《哈姆雷特》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Ⅰ知识与能力1、分析戏剧冲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2、鉴赏戏剧的语言Ⅱ过程与方法分析揣摩,通过分析戏剧冲突,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品味欣赏哈姆雷特身上蕴涵的人性魅力及剧本的悲剧力量,初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中流露的人文思想。

教学重点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与形象意义教学难点戏剧的悲剧根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请学生根据注释与相关资料介绍莎士比亚。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创作的主要作品为诗剧。

著名的有《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前三本与本文为其四大悲剧。

2、请一学生介绍《哈姆雷特》剧情,老师完备板书。

人物关系图由上面可知,哈姆雷特的人物关系: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雷特和乔特鲁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是朋友,但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为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以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3、请一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另一学生补充学生概括:第一部分,回述哈姆雷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哈姆雷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4、请学生表演朗读比剑一节朗读前老师布置研讨题目:⑴比剑决斗中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⑵比剑共展开了几个回合?结果分别是什么样的?⑶分别分析雷欧提斯、国王、王后在这里的表现,谈谈他们的性格或者行动的原因。

老师评价各个学生在表演朗读时的表现。

依次研讨完成题目:⑴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了。

⑵三个回合。

第一二回合哈姆雷特占了上风,第三回合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雷特。

高中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1 (1)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1 (1)教案

问:在伽西莫多怎样向人们发出
“给水喝”的呼唤时,围观的群众有
怎样的表现要?水喝
群众
嘲笑
笑得更厉 害 一阵哄笑
伽西莫 动多物咆哮似的 嘶哑、 愤怒之声
更加令人心碎的声
(笑的想
象)

对 比
音喘息

愚昧、无知,缺乏同情
群众
伽西莫

嘲笑 对比
人性:丑
爱斯梅拉 达
微笑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良 爱斯梅拉
的 美


德水感源自动群众伽西莫

哭为

何 流

对“围观的群众看爱 斯美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 感动的拍手叫好”这一情 节,你有怎样的理解、感 悟?(自由讨论)
拓展思维
爱斯梅拉达善良好像阳光, 是光明的,但有光明就有黑暗, 文中可见中世纪怎样黑暗的一 面?
一滴眼泪换一滴 水
雨果
教学目标
❖ 理清课文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 来的人性美;
❖ 把握文中细节描写,理解文本中对比手 法的运用。
围观的群众嘲笑莫多口干舌燥的伽西
爱斯梅拉达微 着笑水 给伽西莫多喂
比较两图,同学们最感动的表情是什么 最厌恶的表情又是什么?
群众
伽西莫

嘲笑 对比
爱斯梅拉 达
微笑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部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部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目录1.1.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1.1.2 《齐桓晋文之事》1.1.3 《庖丁解牛》1.2 《烛之武退秦师》1.3 《鸿门宴》1.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课文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也是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章。

本章以“言志”为主线,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

《论语》中师生“言志”“论志”的记录非止一章,但本文的“言志”涵盖了社会理想、自我判断、为政之道等多方面内容,内容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思考空间,故长期以来为人所重。

同时,文章对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的描写简洁传神,也颇具文学价值。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整体把握文意。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对孔子师徒语气、表情、动作的精彩描写,想象品味“沂水春风图”所传达的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图景。

4、文化传承与理解:比较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从“吾与点”出发探讨孔子的志向,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联系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提升文言阅读素养;分析人物性格和志向,探讨孔子之志和儒家思想,思考其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从“吾与点”出发探讨孔子的志向,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正式开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学习。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一单元目录和单元导引。

可以发现,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及史书重要选段,可以引领我们去探寻中华文明之光。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观点的一部经典,古人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初中时我们曾学习了《论语》十则,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也是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章。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两首》。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与象征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探讨古诗词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 诗歌背景介绍- 诗句解读与赏析- 艺术特色分析- 情感体验与主题思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风画面或播放古风音乐,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简要介绍《古诗两首》的历史背景和作者信息,为学生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诗歌学习教师领读《古诗两首》,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逐句解析诗句,讲解生僻字词,确保学生对诗句的基本理解。

深入赏析分析诗中的重要意象和象征手法,如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传达诗人的情感。

讨论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诗中,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以及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主题探讨围绕诗歌的主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思考诗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如何将古代的智慧和情感与现代生活相联系。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如仿写古诗词、绘制诗意画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可以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课后作业:1. 背诵《古诗两首》。

2. 写一篇关于《古诗两首》的感悟短文,可以是对自己情感的抒发,也可以是对诗歌意义的思考。

3. 搜集与《古诗两首》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准备下一次的课堂分享。

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考虑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课堂互动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关于爱的分类、作用、发展和本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和写作关于爱的能力,以及对文章中深刻思想的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培养良好的家庭伦理观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分类、作用和发展过程,深入探讨爱的本质。

2.教学难点: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分析、评价和写作爱的相关文章。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通过观看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爱是具体的、细微的、无私的。

2.背景介绍:从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角度,简要介绍爱的分类、作用、发展和本质。

3.课文讲解:通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爱的阶段和表现形式,以及爱的缺失和过剩所带来的影响。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分享爱的故事,探讨爱的本质和发展。

5.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写一篇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传统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和写作练习等。

2.现代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等。

3.技术手段:PPT演示、互动平台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设计:要求学生用课堂所学知识完成一些与爱相关的课堂练习,如爱的分类、爱的名言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文章,要求真实感人,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3.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情况进行评价,主要标准包括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和情感态度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材:《语文》必修四教材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2.教辅: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等。

3.技术设备: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学平台等。

七、结论本次教学围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深入探讨爱的分类、作用、发展和本质等方面,让学生理解到爱是一种无私、细微的情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优秀教案4.12苏武传 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优秀教案4.12苏武传 教案(1)

4.12苏武传教案(人教版必修4)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是中国仁人志士千百年来追求的境界。

例如,苏武牧羊,风餐露宿,十九年不改初衷;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于是游历名山大川;文天祥誓死不降,名留青史……他们执著追求,坚守自己的气节,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宁折不弯,不失为一种豪迈气概,但有许多时候“折”得不当,放弃机会,即使只有一次也意味着永远地失去。

宁弯不折,不是无所作为的懦弱,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一种力量的积蓄;不是屈膝胆怯,而是一种新的追求,一种科学的选择。

宁弯不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岁月增添了动人的色彩。

有时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向前。

水是柔韧的,经过了九曲十八弯,却能汇入大海;小草是柔韧的,任风摇动,却可以铺展成万里草原。

高山巨岩伟岸雄壮,需要潺潺流水的滋润;雷鸣暴雨能洗涤大地,也有丝丝细雨润物。

只有坚硬,没有柔韧,生活的画面就不能完整。

坚硬有时让我们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东西,柔韧有时却让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柔韧和坚硬是书写人生的两支笔,交错着写下人生的欢笑与泪滴。

柔韧和坚硬共同搭成一架阶梯,只有踏着这架阶梯,才有可能达到追求的高处……1.字音辨识栘.中(yí)旄.节(máo)缑.王(ɡōu)煴.火(yūn) 浞.野侯(zhuó)弹劾.(hé)斧钺.(yuè) 阏氏..(yān)(zhī)且鞮..侯(jū)(dī) 於靬..王(wū)(jiān) 2.通假举要(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3)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 (5)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 (6)请毕今日之(“”通“欢”)(7)因泣下霑衿(“霑”同“沾”,“衿”同“襟”) (8)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 3.一词多义(1)会⎩⎪⎨⎪⎧ 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会.论虞常(动词,会同)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集聚)(2)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动词,判处)副有罪,当.相坐(副词,应当) (3)使⎩⎪⎨⎪⎧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名词,使者)单于使.卫津治其事(动词,派)武使.匈奴,明年,陵降(动词,出使)(4)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以及)此必及.我(动词,牵连到)及.还,须发尽白(介词,等到……时候) (5)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6)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动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须发.尽白(名词,头发)(7)因⎩⎪⎨⎪⎧君因.我降(介词,经由,通过)欲因.此时降武(介词,借)因.谓武曰(介词,趁机)(8)以⎩⎪⎨⎪⎧少以.父任(介词,凭借)汉亦留之以.相当(连词,来)以.货物与常(介词,把)乃遣武以.中郎将使(介词,凭……的身份)何面目以.归汉(连词,相当于“而”,来)前以.降及物故(副词,已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的时候)4.古今异义 (1)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栽培,提拔。

《屈原列传》教案说课稿

《屈原列传》教案说课稿

《屈原列传》教案?+说课稿《屈原列传》教案教学目的: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政治理想诗人形象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任——疏——黜——迁——投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响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雷雨》教案.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雷雨》教案.doc

《雷雨》教案宝鸡市斗鸡屮学张旻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了解有关的情节和时代背景。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休会戏剧屮个性化的对话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人物语言,把握戏剧冲突,探究舞台说明,掌握戏剧人物鉴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体会莫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欣赏戏剧冲突,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欣赏人物语言。

三、教学难点:把握剧屮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出场人物Z间的复杂关系。

四、教学方法:品读与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20世纪的30年代,我国有一个剧本问世。

它的问世,就好像是一场暴风骤雨一般,震惊了当时的整个剧坛。

到了60年代,一位H本著名作家在访问屮国时,专程登门拜访了该剧作者,并口向他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那样的杰作来。

”这位FI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

再到了06年,几乎无人不知的国产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剧本也是参照该剧创作的。

这部知名的话剧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雷雨》,作者就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曹禺。

二、介绍曹禺曹禺,原名力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

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乂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 并从文学屮汲取营养。

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

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作者自己说:“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Z后,又写出了《日岀》《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匸的阶级给予了冇力的揭露和抨击。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课《论“雅而不高”》教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课《论“雅而不高”》教案

2《论“雅而不高”》【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掌握并学会运用文章的论证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筛选、归纳理清文章的思路,通过讨论交流体会文章的论证方式,通过自主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以及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出现的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

【教学重点】1.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掌握并学会运用文章的论证方式。

【教学难点】1、了解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以及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出现的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

【教学方法】归纳法、谈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你是高雅的人么?❖你有给老师取过绰号么?课堂上老师让你回答问题你起立了么?❖见到老师、同学或亲戚朋友你会主动问好么?❖你嘲笑过别人的生理缺陷么?❖在公共场所,你会穿拖鞋、背心,打赤膊么?❖书籍摆放整齐的课桌上,有你的涂鸦么?❖晚上熄灯后,你还会大声说话么?❖每天起床后,你会按学校要求整理你的床铺么?❖在图书馆阅读时,你曾和朋友高声讨论问题么?❖升国旗时,你肃立并高声唱国歌了么?❖在食堂吃饭后,你会自觉排队么?❖集会或郊游你会将废弃物带走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古往今来,多少学子,身在课堂,心系社会;多少仁人志士,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我们年轻人一样应该拥有关注社会、直面众生的胸怀。

)二、速读指导。

1、找出作者的观点2、速读课文,将文中所列举的社会现象罗列出来。

3、找出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4、梳理并列出文章的行文思路。

5、找出文中的对比,并分析这些对比对论证“雅而不高”起了什么作用。

点拨:1、找出作者的观点雅的未必就高,低而俗的未必不跟“雅”搭界。

2、作者写作此文时关注了哪些社会现象?A、自选超市,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B、空调车上,抽烟或摆弄臭脚;C、公寓楼内,大吼大叫;D、出行轿车,一路车笛长啸;E、档次品位常挂嘴边,洋话国骂各尽其用;F、遮口剔牙,却烟雾喷人;G、雅兴高歌,却出粗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人,四凤非常害怕。

这时周萍又跑到四凤家与她纠缠,外面雷雨大作。

鲁大海发现了周萍,但在母亲的压力下又将他放走。

四凤出走。

侍萍和鲁大海寻四凤到了周家,侍萍痛苦万分,要周萍和四凤远走高飞,永不相见。

而一直在死死缠住周萍并暗中窥知这一切的蘩漪,欲愤难捺,孤注一掷。

她令人锁上大门,从楼上叫下周朴园,当众揭开这一切。

四凤和周萍才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异父的兄妹。

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侍萍痴呆了,绝望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这个罪恶的家庭终于崩溃了。

投影:(《雷雨》中的人物关系图)
三、初读感知
1.播放《雷雨》剧情片断。

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

3.把握戏剧冲突。

解说:戏剧冲突主要指剧中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它是戏剧的灵魂,那么,课文节选部分,周朴圆的矛盾冲突主要来自哪些人的?这些矛盾冲突的起止在哪儿?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出示投影:
鲁侍萍 周朴圆 鲁大海
感情纠葛 阶级斗争 4.理清剧本结构。

学生自读课文,自由讨论。

明确:第二幕 周、鲁两家的冲突。

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冲突
第一层:周朴园认出侍萍的经过 (相遇述旧怨) 第二层: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态度(相认生新恨) 第二场:周朴园同鲁大海的冲突 四、布置作业
有人将杜牧的《清明》改写成戏剧,请你也试着改写,要求不增减一个字,但可改换标点符号。

清 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参考答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 题 《雷雨》 课型 新授
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