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的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
浅析网络舆论风暴的形成及其特征
浅析网络舆论风暴的形成及其特征作者:刘政序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5期【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广泛普及,人们利用网络创造和分享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网民积极自发地在网络环境中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观点,网民发表意见在数量上的不断积累最终致使网络舆论风暴的形成。
因此,网络舆论风暴可以说是网络民意的一种集中体现。
本文以“雷政富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舆论风暴形成的关键过程及其所体现出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分析和判断网络舆论的发展走势,对于探索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论雷政富事件意见领袖群体极化一、舆论及其形成要素舆论是指某一特定的群体或集群中大多数成员针对他们所共同关心的事务进行公开的评价和议论。
①舆论的构成主要涉及主体、客体和介体三个要素。
主体即为社会公众,在网络环境中以普通网民为主,这是一个具有一定意识倾向的群体,乐于对新鲜事件和社会问题给予评价;客体指舆论指向的对象,也即网民给予评价和议论的问题、事件;而介体则是指主题和客体建立联系的方式,一般为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
在“雷政富事件”中,舆论主体就是事件爆料人以及众多参与评论和转发的网友,而客体是不雅视频及一系列后续话题,网站、微博、论坛等互联网媒介是舆论形成的介体。
评价和议论是舆论形成的基础,但只有当评价和议论拥有相当数量规模的参与成员时才能构建成意见场。
主体的积极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的关注和参与,作用于客体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如此,舆论场才最终形成,舆论风暴才具备构成的条件。
而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提高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效率,这满足了舆论快速生成的需要,使网络舆论风暴更容易形成,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影响。
二、“雷政富事件”网络舆论风暴回顾众所周知,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有重要性和新鲜性的特征,而社会舆论的产生在很多情况下则是缘于特殊新闻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一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容易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反映突出的社会矛盾,通常为超越社会规范的现实问题。
微博时代:大V的舆论影响
微博时代:⼤V的舆论影响2019-10-29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140字以内的简短信息的⼴播式的社交⽹络平台。
微博凭借其便捷性、原创性、实时性等特征⼀度成为制约公权⼒、反抗信息霸权、⾃民粹主义的⼯具。
但是随着微博的不断发展,在貌似⾃由、平等的背后,微博话语权实质上正越来越向少数⼈集中,话语权垄断趋势越来越明显。
其表现是不同博主的粉丝数量出现⾼度分化,有的数以千万计,⽽⼤部分则只有⼏⼗上百。
这种极度悬殊的差距,使微博⽤户分化成两个不同的群体――⼤V群体与草根群体(沉默的⼤多数)。
在数万、数⼗万甚⾄上千万粉丝的关注下,⼤V群体常常能⼀语激起千层浪,⼀举⼀动影响粉丝的思考与⾏动。
⽽⼤部分草根博主往往是“话落⽆声”、⾃说⾃话的追随。
⼀、⼤V的界定⼤V是指在新浪、腾讯、⽹易等微博平台上获得个⼈认证,在微博上⼗分活跃的微博⽤户。
由于经过认证的微博⽤户,在微博昵称后都会附有类似于⼤写的英语字母”V“的图标。
因此,⽹民将这种经过个⼈认证并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户称为“⼤V”。
获得实名认证的微博⽤户在现实⽣活中有⼀定的影响⼒,实名所带来的名⼈效应更容易提⾼其受关注度,微博有没有加“V”成为⼈们衡量信息可信度的⼀个标准。
⼆、⼤V的舆论影响1.⼤V绑架舆论被认证的⼤V在公共舆论中具有很⾼的公信⼒和权威感,特别是在⼀个个公共事件的背后,被⼤批粉丝追随的⼤V的意见形成了所谓的“政治压⼒集团”。
这个“压⼒集团”以批评公共权⼒为预设,以明星崇拜为润滑,对“民意”进⾏绑架,从⽽控制舆论。
例如:“富⼆代”、“官⼆代”这些词就明显是利⽤仇富或者仇官的⼼理在制造舆论。
如果只是动⼿打⼈的新闻是抓不住眼球的,但如果是⼀个富⼆代打了⼀个相对穷⼀些的⼈,那么很容易引起注意,甚⾄就算打⼈动机和富有没有关系,也很容易就煽动起⽹民的仇富“态度”,发起更多对有钱⼈的批判。
2.⼤V成为谣⾔的助推器⼤V凭借其众多的粉丝关注占据了微博舆论场的⾦字塔尖,随着商业⼒量的介⼊,⼤V不再单纯是影响⼒的代名词,开始滑向⼀个混杂了商业利益、私欲的集合。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一、本文概述在当今社会,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它不仅是公众意见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政府和企业决策的重要参考。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对网络舆情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包括其形成的背景、传播的方式、影响的范围等。
通过对网络舆情特点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
网络舆情的表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
我们将分析这些表达方式的优缺点,并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表达。
本文将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对公众的影响力巨大。
我们将分析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和机制,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
本文将对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网络舆情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公众对于某一事件、现象或问题所表达的观点、情感、态度和意见的总和。
它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中的映射,反映了公众对于社会热点、公共事务、突发事件等的关注和态度。
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涵盖了其产生的环境、主体、客体以及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
从产生的环境来看,网络舆情形成于互联网这一特定的信息传播平台。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公众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意见。
这种特殊的环境为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从主体来看,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广大网民。
网民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形成网络舆情。
由于网民群体庞大、构成复杂,因此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再次,从客体来看,网络舆情的客体是各种社会事件、现象或问题。
微博于社会舆论传播中的特点及应用分析
销”工作的团队,这将有利于提升政府利用互联网开展各项工作的效果。
第三,制定使用指南,推动政府微博规范发展。
应充分借鉴国外政府微博使用经验,总结分析国内政府微博的成效和
教训,探索建立政府内部快速处理与反馈机制,尽快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或 指南,促进政府微博规范发展。
第四,强化认证机制,确保政府微博安全可靠。
微博的传播特点分析
微博传播特点之一:浓厚的围观氛围
微博的技术设臵:自由进入、自由评论、自由关注、自由浏览、自由
转发的“广场效应”,决定了这种围观的氛围和传播特性。
这种围观的传播特点是怎么影响言论生态的呢?它会影响到一个人的 独立判断,使言说者无法独立地不受影响地去表达观点和作出判断,而不
得不去迎合围观者的偏好,被围观的氛围所感染,甚至被绑架。譬如媒体
别和声音中心,然后舆论领袖引领着舆论的方向。一事当前,许多
粉丝也会在微博中寻找与自己的观点相似的舆论领袖,依赖舆论领 袖扩大自己的声音。
微博传播特点之六:封闭性
这关于一个人的关注视野的问题。因为我们上微博时,一般都会选择跟 自己观点相近或相同的人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熟悉的和喜欢的人关注,而 不是去关注自己不喜欢的、观点跟自己相反的人。这种关注的偏好,决定了 你每天在微博上看到的信息,基本上都是跟自己观点相近的、或者自己期待 看到的信息,而根本不会去看可能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这种情况在微博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于是,微博特别容易形成小圈子,你就 生活在了一个自己通过关注所构造的“封闭世界”中,形成一种膨胀的自我 强化。封闭性还表现在人在微博上封闭的立场上,拒绝被别人说服,拒绝来 自相反立场的信息,乐意传播那些符合自己期待、符合自己立场的假消息, 而不愿意传播那些不符合自己想象和期待、却是事实的真相。
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
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论,简而言之,就是公众通过网络平台表达、传播和交互的观点与情绪。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网络舆论的概念及其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我们将对网络舆论的定义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探讨网络舆论的特征,包括其形成的多元性、传播的迅速性、影响的广泛性以及表达的匿名性等。
通过对网络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时代的舆论生态,为有效应对网络舆论挑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网络舆论的概念界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形态,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网络舆论,顾名思义,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的,针对某一事件、现象或话题的公众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它是网络空间中各种信息交互、碰撞、融合的结果,反映了网络用户对特定议题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网络舆论的概念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界定。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舆论是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
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网络社会中的群体心理、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舆论是公众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它通过网络空间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了具有特定情感色彩的意见集合。
网络舆论的概念界定还需要注意其与传统媒体舆论的区别。
传统媒体舆论通常受到媒体机构、编辑记者等特定群体的主导,而网络舆论则更加多元、开放和互动性强。
在网络舆论中,每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收者,他们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可以直接影响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网络舆论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元化的、互动性强的公众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它不仅是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浅析微博舆论场--以《人民日报》微博为例
浅析微博舆论场--以《人民日报》微博为例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官方媒体之一,其在微博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其微博账号的粉丝数目已经接近4000万,每条微博都会受到关注和讨论。
因此,人民日报的微博账号可以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微博舆论场进行分析。
首先,人民日报微博所发布的内容往往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因为其为官方媒体,所以在微博上发布的消息通常会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人民日报微博的内容多为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等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报道和评论,一些相关报道和评论还会被其他媒体和公众号进行转发和引用。
因此,人民日报微博账号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其次,在人民日报微博的评论区内,舆论聚焦的话题往往是与当下相关的热点问题,这些话题涉及到了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并且涉及的人员也涵盖了政府机构、企业、个人等不同类型的主体。
通过阅读人民日报微博的评论区,可以发现公众对于某些话题有着极大的关注和热议,尤其是那些能引起敏感或争议的话题,例如环境污染、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
最后,人民日报微博的舆论场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
虽然人民日报微博是一家官方媒体,但是其中的评论区存在着公众的不同观点和声音,有些人对于人民日报所报道的问题存在质疑和反对,有些人则支持和赞同人民日报的观点。
因此,人民日报微博的舆论场可以被视为一个比较自由的舆论场,容纳着不同观点的公众讨论和交流。
总之,人民日报微博所构成的舆论场是一个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微博舆论场。
通过分析人民日报微博的评论区,可以了解公众的关注点和情感倾向,同时也能够获取舆论走向和态势的信息。
微博舆论的基本特征及问题对策
微博舆论的基本特征及问题对策作者:张媛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5期【摘要】微博舆论因其选择传播性、亲和性、聚合性等特征,日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通过开展监测微博舆论,转变领导观念,团结培养意见领袖,重视与传统媒体合作等途径可以有效化解微博舆论危机。
【关键词】微博舆论扩散传播聚合性2010年始,媒体微博就从一个微平台成长为广受关注的社会化大众传媒平台,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兴媒体。
微博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商业门户网站还是传统媒体自办的新闻网站,都纷纷推出面孔和功能大同小异的微博。
目前已经形成了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两强鼎立”,其他网站微博奋起直追的竞争格局。
一、微博的特点与发展现状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是一种供网民进行发布和分享信息的平台。
其基本功能包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编辑成140字以内的文字发表,也可以拍成图片、视频或者进行录音发表;评论、转发、收藏自己感兴趣的微博;给自己感兴趣的人发私信,加为好友,聊天;使用@把自己的微博推荐给其他博主;可以发起话题、公益活动、加入微群、分享音乐、自己的位置等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微博用户达到3.09亿,占网民比例的54.8%,相当一部分用户访问和发送微博的行为发生在手机终端上,截至2012年底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即高达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
①微博以其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以及便利、迅捷的传播方式构建了网络交流的新空间。
现场直播公共事件,曝光腐败、潜规则、违规违法事件,传播谣言,发起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形成了各种各样舆论漩涡,将大量生活片段搬到了网络,而个体片段被聚合、叠加,形成更真实、更全面的社会镜像。
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成为许多重要新闻发布的第一现场。
微博舆论的现象分析
微博舆论的现象分析作者:赵萱瑞来源:《新闻论坛》2014年第05期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社交平台,凭借其与生俱来的特点及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其日益强劲的发展势头也影响并改变着社会舆论环境以及传统的传播模式。
基于微博的特点、发展和使用现状,结合具体事例,本文尝试探讨分析微博舆论现象,以期为报网互动提供些许借鉴。
一、微博舆论的传播特点1.开放性。
微博作为一个社交网络平台,只要用户将个人的原创信息或是对某一事件、他人发布信息的观点和评论发布到微博上,就意味着这样的信息是完全公开和开放的,是可以提供给所有用户进行资源共享和参与的。
只要微博用户之间相互关注的链条不断,那么其中任何一个人发起的话题都可能在互联网上迅速的广为流传,同时,微博使用者之间高频率的互动交流,更是为舆论的传播甚至扩大化提供了空间。
同时,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和政务微博的开通,无疑提升了微博整体的权威性和水平,使得微博发布的内容不再仅仅是草根网民之间的自娱自乐,更增添了权威性和可靠性的保障。
同时,主流媒体和政务微博也可以利用微博公开开放的特点,更好的进行舆论引导和干涉。
这种开放性,可以说将庞大的微博用户群体凝聚在了一个有限的平台上,舆论的爆发和信息的传播扩大,不再是一个漫長的过程。
而实名认证制又提升了微博舆论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2.自由性。
在微博的世界里,微博的发布简短便捷,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要求不高,微博发布者也无需巨大的商业运营成本和技术条件限制就可以成为微博舆论的一份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微博的自由性。
这种无局限性的发布信息使得传统的受众实现了巨大的身份转换,变作了参与议程设置的一方,其影响力可以与主流媒体媲美。
微博作为数量庞大的“自媒体”,无疑是初步实现了最接近大众期许的言论自由。
3.群体化。
由于微博用户之间相互关注的纽带,通常都是基于对彼此的认同以及双方兴趣爱好、观点看法的相同。
所以,在微博上呈现的舆论走向是群体化的。
微博舆情的传播特征
粉丝 的关注与转发 , 那么就形成了互动行 为 。在这样 的互动 中 ,舆情逐渐 生成 、 传 播。 只要话 题具有 聚合性 , 就能够 形成 以 公众 的普遍关 注 , 那么这个圈子 的规模就 会扩 大 ,所 形成 的微博舆 情也会 持续蔓 延。 在 这个圈子 里的每 一个参 与者 , 他 们 之 间可能彼此熟悉 ,也可能从未相识 , 但
设 置 自己 的 话 题 , 那 些 具 有 新 闻性 、 趣 味
种信息传播的新方式所带来 的社会变迁 , 绝不止于它所传递 的内容 , 其更大的意义 在于 ,它本身 定义 了某种信 息的象 征方 式、 传播 速度 、 信息雷 政富事件 ”、 “ 纪
形态。
【 关键词 】 微 博舆情
去 中心化
非理性
周期性
裂变性
微博 , 自2 0 1 0年兴起 以来 , 作 为一种
一
、
传 播 主 体 的 去 中 心 化 与 圈子 化
是因为某一话题而 聚集在一起 ,形成舆论 圈子 。 圈子化的微博社交网络 , 保证 了特定 话题 的微博舆情得 以整合 ,并大范周地传
论并存 , 甚 至流言横飞 , 真假难辨。 2 0 1 1年 , “ 郭美 美事 件 ” 曾轰 动 一
微博舆情的传播特征
微博舆情的传播特征作者:张晔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9期【摘要】微博舆情是民众在微博空间里的舆论反映。
近年来,民众借助微博表达意见、讨论公共事务、维护公民权力的事件屡见不鲜。
微博舆情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镜像”。
它具有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与圈子化、传播内容的理性与非理性、传播过程的阶段性与周期性、传播路径的点对面与裂变性等特征。
微博舆情的发酵,聚焦了网络民意,成为舆论演进的助推器,构筑起全新的社会舆论形态。
【关键词】微博舆情去中心化非理性周期性裂变性微博,自2010年兴起以来,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形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国的社会舆论形态。
人们在微博平台上获取信息、享受娱乐的同时,也逐渐把微博打造成了一种全新的舆论场——意见观点的自由市场、表达诉求的舆论阵地,公民的舆论力量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我们的文化与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变革。
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绝不止于它所传递的内容,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定义了某种信息的象征方式、传播速度、信息的来源、传播数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语境,从而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影响着特定时空中的文化以及对真理的看法”①。
微博的传播速度与传播广度是以往任何媒介所无法匹及的。
最重要的是,微博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舆情的演进,促进了我国社会民主的进步。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里,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②。
舆情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素是民众及其意见。
微博舆情,是指民众在微博平台上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态度,它是微博空间里民众舆论的总和。
相比于传统媒体的舆情,微博舆情体现出更多元的传播特征。
一、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与圈子化微博舆情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
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
社会精英人士掌握着话语权,主宰着舆情的走向,而普通民众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动接收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附和意见领袖的观点。
浅谈微博的媒介特性与舆情应对
微 博 突 破 了 出版 时 间 、发 行 地 域 、 审 核 机 制 上 的 种 种 限制 ,用 户 只要 能 上 网 ,
“ 媒体 ”的时代来 临 。 越来 越多 的新 闻事
件始发于微博 、 扩散于微博 、 轰 动于微博 ,
微 博 掀 起 了一 轮 又 一 轮 的舆 情 风 波 , 微 博 舆 论 场 业 已形 成 。
二、 微 博 的舆 情 影 响 力与 非 理 性 1 、 微 博 的 舆 情 影 响 力
微博感情共 同体 的基础③ 。这种舆情形成 机制 ,造成微博传播带有 强烈 的情 绪化 、
主观性 , 信 息失真 、 谣 言 四起 成 为 微 博 舆
长久以来 , 舆情 的传播很 大程度上都 有赖于传统媒体的报道 。 微博 既是一种新 媒体 ,就 有可能 成为反 映舆情 的一个 途 径。 而不 同于传 统媒体 的媒介 特性 , 使 得
1 4 0 字 蕴涵大乾坤。 短短几年 间, 微 博 世 界 实 现 了从 无 到 有 、 从 有 到 几 何 式 的 扩 张。 2 0 0 9年 9月 , 新 浪 推 出新 浪 微 博 测 试
门槛低 于微博 。 在法 律的框 架 内 , 微博 用 户没有 身份 、 职业 的限制 , 可 以根据 自己
那 些 能 够 激 起 用 户 本 能 反 应 的事 件 成 为
信息 , 并实现即时分享 。 ① 广义上说 , 一切能为信息 的传播提供 平 台的载体都可 以称之 为媒体 。因此 , 微 博是一种新 的媒介平 台 ,是一种新媒体 。 每一个微博用户 , 都可以视作一个独立的
信息具有无限扩散的可能。
一
经微博 发布 , 极易点 燃公 众情绪 , 引 发
大规模 的网络围观。 一方 面, 这种 “ 围观” 体 现了微 博强大的舆论监督能力 ,如 : 雷
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研究——以“优卡丹”新浪微博事件为例
编发 了一则不 足 1 4 0字 的微博 , 内容涉及 “ 优 卡丹 ” 和“ 好娃 娃” 4 " , J L 氨酚烷胺颗粒 已经被充分证 明了对儿 童的肝 肾毒性 。 此微博发 出后却引发 了“ 蝴蝶效应” , 引发社会恐慌 , 最直接的
影 响便 是 导致 “ 优卡丹” 所 属 的 上 市 公 司 仁 和 药 业 股 价 应 声 下 跌。
关键词 : 网络 舆 论 ; 舆 情 生成 机 制 中图分类 号 : G2 0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2 4 — 0 2 8 5 — 0 1
本 文以“ 优卡丹 ” 微博事件 作为研究 个案 , 探讨 网络舆情 的生成机制 , 为网络舆论 引导提供参考 。
任。 ( 三) 网民 自身
微博舆论 的形成过程就是 网民在 转发 、评 论的你来我往 互动 中, 形成合力 , 达成共识 。微博用 户在 自己群体 中交换 自 己的观点 , 具有一致性 的观点在讨论 中形成 , 这 种群 体意见和
要想取得更好 的网络舆论 引导效果 ,需要发挥意见领袖 和普通微 博用户 的作用 。 意见领袖应该发挥 自身的效应 , 积极
四、 相 关对 策建 议
( 一) 政 府层 面
微博是裂变式传播 , 观点容易造成放大效应 , 一个话题容
易受 到迅速 “ 围观” , 成为热议 的话题 。 微博用户在年龄 、 收入 、 学历 、 社会地位等方面各不相 同, 他们 所讨 论的社会议题也不 尽相 同, 这也都使 微博舆论 客体具有广泛性 的特点 。
和意见领袖用户更是 习惯在第一 时间发 布信息或观点 ,并有
效地带动 “ 粉丝” 跟进 , 进 而形成舆论 。
微博舆论的基本特征及问题对策_张媛(1)
2013年第5期2010年始,媒体微博就从一个微平台成长为广受关注的社会化大众传媒平台,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兴媒体。
微博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商业门户网站还是传统媒体自办的新闻网站,都纷纷推出面孔和功能大同小异的微博。
目前已经形成了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两强鼎立”,其他网站微博奋起直追的竞争格局。
一、微博的特点与发展现状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是一种供网民进行发布和分享信息的平台。
其基本功能包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编辑成140字以内的文字发表,也可以拍成图片、视频或者进行录音发表;评论、转发、收藏自己感兴趣的微博;给自己感兴趣的人发私信,加为好友,聊天;使用@把自己的微博推荐给其他博主;可以发起话题、公益活动、加入微群、分享音乐、自己的位置等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微博用户达到3.09亿,占网民比例的54.8%,相当一部分用户访问和发送微博的行为发生在手机终端上,截至2012年底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即高达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
①微博以其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以及便利、迅捷的传播方式构建了网络交流的新空间。
现场直播公共事件,曝光腐败、潜规则、违规违法事件,传播谣言,发起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形成了各种各样舆论漩涡,将大量生活片段搬到了网络,而个体片段被聚合、叠加,形成更真实、更全面的社会镜像。
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成为许多重要新闻发布的第一现场。
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唐骏“学历门”事件、李刚事件、腾讯与360大战事件等等,第一手信息都源自微博;2011年微博发起“免费午餐”、打拐等公益活动,关注小悦悦事件、独立参选候选人等,更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社会政治生活;2012年政务微博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2012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政务微博账号数量已经超过17万个,较2011年底相比增长近2.5倍。
微博中的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可编辑优质文档)
微博中的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可编辑优质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微博中的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The public opinion field phenomenon and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icro-blog专业名称学位申请人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评阅人2011年12月12日广州目录一、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概述 (4)1.1微博的定义 (4)1.2微博的特点 (5)1.3微博在中国的发展 (5)二、舆论与舆论场 (8)2.1舆论 (8)2.2舆论场 (9)三、微博舆论场 (11)3.1网络舆论场的演变及特性 (11)3.2微博舆论场的崛起及特性 (12)3.3政务微博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 (15)3.4民间微博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 (17)四、参考文献 (20)一、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概述1.1微博的定义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目前对微博的定义未有统一表述。
在最新的“百科全书类网站综合排行榜”上列前三甲的百度百科、互动百科和维基百科中文版对微博的表述就不尽相同。
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书“百度百科”将微博定义为:“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这一定义也是目前被引用较多的。
作为微博的“始祖”和代表性网站,Twitter常常被直接用来定义微博。
中国首个商业性专业百科、全球最大中文百科社区“互动百科”就将Twitter作为微博的代名词:“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用户可以经由SMS、即时通信、电邮、网站或客户端软件输入最多140字的文字更新。
”“维基百科”中文版则将微博定义为:“微博客(Micro-blogging,Microblog)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
新媒体舆情的生成与传播——基于微博、微信舆论场的比较分析
新媒体舆情的生成与传播——基于微博、微信舆论场的比较分析作者:赵作为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17期摘要微信和微博作为当下我国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媒体,日益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
微信和微博作为时下网络舆论的源发主要平台,在网络舆情生成和传播过程中存在巨大差异,文章从舆论场域、舆论自净化能力、舆情传播差异和公共事件传播等方面,对两者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舆情;微博;微信;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7-0016-021 舆论场场域:开放VS 封闭、显性VS 隐性作为当下最为流行的社会化媒体,微博与微信两大信息交流的平台在网络舆论热点生成和传播中,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是基于微博、微信各自舆论场域的传播特征,决定着舆情生成和传播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微博由于其相对开放的信息传播特点,更像是一个大众化媒体平台,其舆论场相对开放。
而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交平台,其舆论场场域(以微信朋友圈、微信群为主)相对封闭。
微博由于其信息相对开放,呈现的舆论场域较为显性,普通民众可以直观感受到,而微信由于其信息传播环境相对封闭,舆论场域呈现隐性特征。
正是由于微博舆论场的开放特点,微博舆论更为多元化,带来的问题是微博的舆论撕裂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微博用户庞大,微博已经成为社会现实问题的放大器,社会现实中的戾气和冲突矛盾,在网络匿名机制环境下,经由微博发酵、传播,又会引发舆情下线群体性事件。
微博中由各兴趣话题、“圈子”形成的各个阶层和群体,对舆论议题的不同见解,常常引发舆论场的群体极化和舆论撕裂,甚至激化为网下不可调和的斗殴事件。
而微信舆论场表面看似平静,实则舆论场暗流涌动。
微信的传播特性决定了舆论事件经过微信平台的聚集发酵,一旦爆发,就会成为舆情热点。
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的裂变传播方式,决定了微信舆论的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的特点,微信的封闭传播,使得微信舆论呈现出单一极化明显的特征,2015 年2 月末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环境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就是很好的例子。
论微博对网络舆情的影响(论文)
1微博和网络舆情概述1.1 微博的概念、功能和特点博客是微博的前生,发展之后成为了微博,微博是由社会个体相互之间进行关注之后能够看到对方发表的言论和分享、转播等等信息,进而进行交流的一个平台.微博作为一种网络传播方式受到了广大草根阶级的亲睐,同时因为其使用人群的广泛性和使用平台的多样化,让其迅速的发展起来,成为了当今最热门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每个人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心情等等信息通过这种即时发送的形式放到网络上,供自己的听众和好友进行查阅和分享,形成大家一种网络交互的交流形式.而且现在的微博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化的模式了,虽然其模式改变了,但是其用户性以及传播快速性和影响广泛性仍然不变.(1)信息获取的自主性、选择性很强.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爱好来选择收听或关注的用户,而且将其进行归类管理;(2)微博宣传的影响力与内容质量高度相关,具有很大弹性.微博的影响力是通过对其进行关注的人群数量决定的.越多的人关注某一个人,那么他说的每一句话发的每一条微博都会被这些人所看见,影响力自然就越大越广.并且这是一个循环效应,通常收听人群越多的人,他所发布的微博信息肯定是越多人所希望了解和获取的,那么人数就会越来越大,影响力也随之增加.而且系统本身也会对一些微博进行推荐,这也是关注度来源之一;(3)微博内容短而精.微博内容字数有所限制,所以不需要长篇大论,门槛低,发的人就多;(4)信息共享便捷迅速.网络将天南海北的各类人群都连接起来了,通过网络来传播信息,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发表和立即接收的效果,所以其传播速度快、广还方便.1.2 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网络舆情其实是借助网络平台来围绕事件进行网民们各种情绪、意见、看法、情感的表达、传播和互动,这些活动背后所产生的影响力的集合.网络舆情获得的方式非常便利而且时效性非常强,能够最真实的获取,其影响面非常广.这些信息都是网民的主观看法,以最真实最直接的形成发布在互联网上面的.专业人士主要将网络舆情信息分为思想反映类、问题倾向类、工作动态类和对策建议类.2微博对网络舆情生成模式和传播特点的影响2.1 微博对网络舆情生成模式的影响以往生成模式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我们对原有的方案可以一再利用.如在传统媒体时代,报刊、广播、电视根据现实的宣传需要,可以进行由下而上的舆论反映,或是由上而下的舆论引导,在这个阶段,政府主导的传统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核心,舆论是相对集中的,主流舆论的生成模式也较为简Vol. 29 No.3Mar. 2013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9卷第3期(下)2013年3月论微博对网络舆情的影响罗美淑1,刘世勇2,陈丽敏1(1.牡丹江师范学院工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2.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牡丹江157011)摘要:现代人都喜欢通过微博来交流和记录自己的点点滴滴,这已经是一种潮流,这种新兴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逐渐成为了人们挖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微博上面的发言是自由的,能够各自抒发对不同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然后其他人共同参与评论和交流,这样的信息传播形式对社会和舆论来说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从微博和网络舆论出发,来探讨微博对于舆论传播以及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微博;网络舆情;传播模式;传播特点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3)03-0015-03基金项目:基于演化的微博舆情划分方法研究(12521578)15--单.现在互联网成为了人们日常接触比较多的平台,因此舆论生成模式有了不同,网民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抒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现在论坛、群、圈等等一系列的即时通信工具为网民带来了便利,能够让他们随时随地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网民的话语权被充分的放大了,政府和媒体也开始重视互联网上群众的想法和意见,从而加强自身的工作,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微博的出现对于传统信息传递方式产生了改变,这无疑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新的舆情影响方式.这种新兴的方式和运作机制,是传播环境的改变,同样也是舆情生产模式的改变.微博对网络舆情生成模式的主要影响是它的即时性、移动性和互动性.移动性为微博增加用户量提供了基本条件,因为移动性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的发微博、看微博、点评微博,加强了用户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便利性,这是微博的特点,也是和过去的网络传播方式所不一样的地方.微博成为了传统媒体中报道者的角色,每个人都是报道员,将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通过网络来进行报道,在网络中产生影响,这样的影响力足以对政府和媒体的决策起到影响作用.微博面对的虽然是广大网民,但是真正流行的还是年轻群体,他们接收新事物快,对于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欲望强烈,互动比较频繁,而且年轻人的思想比较前卫、活跃,这也推动了微博的发展,加上手机也能发微博,这让微博的影响力进一步强化了.2.2 微博对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的影响2008年以后,微博在我国开始加速发展,大量微博网站出现,如新浪微博、嘀咕微博等.在微博出现之前网络上有许多的网络交流途径,像是聊天室、论坛、贴吧、博客以及即时聊天工具等等,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使用人群,但是微博的出现似乎是集众家之所长,这些网络交流工具的特点它都具备了,像是文字发表、相互评论、加好友、跟帖排列等等都具备,而且即时通讯使用的终端也是各种各样,大至电脑小至手机都能随时随地的收发微博.所以它的兴起不是没有道理的,其影响力也是与日俱增.(1)发布和接收信息简便.微博发布和接受都非常的便利,像是新闻中的一些人物都能够通过一键关注来加关注;而新闻和内容都能够一键发布;而且手机是现代人群普遍使用的,通过手机进行收发便利.(2)传播信息快捷.微博的发送时即时的,也就是说新闻发布人一发出去就能马上接收到,这样信息的传播非常的快捷,那些掌握信息第一手资料的人,通过微博能马上传播出去,无需等待.(3)裂变式信息传播模式.信息的传播不是直线传播而是呈现指数形式上涨,所有粉丝通过转发和分享能够将一条微博进行传播开来,这样的传播范围是巨大的.(4)意见领袖具有强大话语权.意见领袖是指在突发事件的产生、发酵、传播等环节中起主要推动作用的网民,他们在特定的领域拥有强大的话语权,潜意识里影响着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3微博对网络舆情舆论场的影响3.1 微博民间“舆论场”的形成科技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同时让民众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发出自己的“心声”,舆论的发生机制、环境都有了改变.目前的信息传播途径总的来说是分成两类的:一类是政府机构通过纸质媒体、电视、广播这样的传统媒体来向公众发布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我们称之为“传统官方舆论场”;另一类则是民众通过网络、手机这些新兴的媒介来进行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抒发途径,称之为“网络民间舆论场”.现在微博的发展速度是难以令人置信的,所以其传播的优势不能够被忽略.有相关的统计报告表明,2010年10月我国的微博服务端访问用户就超过了1亿两千万人,活跃账户也超过了6千万.而且微博的短小和便捷让其拥有了发展的潜力,这样一来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得到了提升,加上科技进步,其使用终端非常的简单,这也是降低了使用微博的入门条件.微博的兴起让每一个社会人都成为了新闻的报道者,公民的话语权开始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一些弱势群体也拥有了更多的寻求帮助渠道.正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所说,“微博以秒计算发布信息,也以秒计算获得反馈,能迅速形成一个互动环境下的舆论场,这令论坛和博客等媒介远远无法企及”.另据《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调查显示,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22%.16 --微博已成为网民爆料的首选方式,同时也成为网民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碎片化信息汇聚成话语权,成为持之有据的民意诉求.而这种民意力量,通过传统媒体传播放大后,浸入行政议程,源源不断地释放动能.3.2 微博民间“舆论场”的辐射式影响微博效应不是简单的1+1大于2的效应,其增长是指数形式的裂变增长,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使用互联网,而微博的低门槛让更多的人群能够方便的使用,其在关注和转发过程中,所产生的舆论影响力也在以裂变的方式增长.3.2.1 “意见领袖”激发舆论能量在两级传播理论中,意见领袖通常在信息传播和扩散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微博的巨大影响力,越来越多的社会名人、学者、专家开始聚集在这里,他们的微博通常都是被许多的人所关注,粉丝数量众多,他们写微博的同时也会通过微博产生巨大的话题舆论影响力,他们的影响力成为了民间“舆论场”的重要角色.其实微博的出现让群众有了话语权的抒发地,但是在信息传播的同时,信息的传播集中也正在进行着,正如“意见领袖”他们对于信息的掌控程度越来越高,他们能够通过设置议题发表微博来改变公共舆论的走向,他们借助微博的高转发、关注人群的便利,让其成为了信息传播的有力工具.3.2.2 各领域的“微力量”渗透在网络媒体兴起后,几乎所有的社会热点都能通过排行榜进行监测,其中,微博话题榜以其敏锐性和开放性,已成为反映社会热点的重要晴雨表.微博信息的传播从最初的个人心情和生活琐事逐渐发展为社会事件和民生百态,其包含了政治、法律、民生等等事件,微博也开始成为了处理公共事务的另一个媒介,虽然是“微力量”但是却能改变网民们的生活不同层面的内容.世博、亚运、汶川地震、“李刚门”以及各种事件都有微博的身影,微博开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事件的发展.政府、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微博这一媒介的巨大影响力,纷纷入驻微博,用微博来发布信息,这其实是对他们的公众形象的建立.企业通过微博向网民发布其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以及企业新动向,这是对企业的一种宣传营销手段,也为企业和用户之间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渠道.媒体也纷纷加入微博的行列,利用其广发的传播性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并且从微博中挖掘公众感兴趣的内容和信息,以此来拓展其媒体形象.4结束语微博在国外最早开始流行,进入我国才短短几年,但是其发展程度令人咋舌,而且我国人口众多,几年之间就拥有了上亿人使用,这样的发展速度确实令人难以相信.微博现在已经成为现代人发表内心看法和意见的“口舌”,对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传播特点和生成模式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已成为人们的网络舆论场,且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影响都是巨大的.微博的精彩程度也是难以想象的丰富,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群发生的不同事情通过微博进行传播,所以说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而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媒体舆论如何使用就会发生不同的效应,所以对于微博的使用,我们应该更加的谨慎、负责.———————————————————参考文献:〔1〕刘世勇,罗美淑.基于微博信息数据分析研究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2013(2).〔2〕殷俊,何芳.微博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传播特征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11(3).〔3〕付垚.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模式及其前景探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4〕谢耘耕,荣婷.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3).〔5〕姜胜洪.微博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2(4).17--论微博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作者:罗美淑, 刘世勇, 陈丽敏作者单位:罗美淑,陈丽敏(牡丹江师范学院 工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刘世勇(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刊名: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年,卷(期):2013(6)1.刘世勇;罗美淑基于微博信息数据分析研究综述 2013(02)2.殷俊;何芳微博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传播特征分析[期刊论文]-河南大学学报 2011(03)3.付垚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模式及其前景探究 20114.谢耘耕;荣婷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 2011(03)5.姜胜洪微博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 2012(04)引用本文格式:罗美淑.刘世勇.陈丽敏论微博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期刊论文]-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6)。
年度舆情概述分析总结(3篇)
第1篇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我国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2022年度的网络舆情进行概述分析,总结其特点、热点事件以及应对策略。
一、舆情特点1. 多元化发展:2022年,网络舆情涉及领域广泛,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科技、环保、教育等,各个领域均有涉及。
其中,民生问题、社会热点事件、突发事件等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
2. 舆论场激烈:在多元化的舆情环境下,舆论场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
不同观点、立场在网络平台上展开激烈辩论,形成了多元的声音和观点。
3. 情绪化表达:在舆情传播过程中,部分网民情绪化表达明显,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现象时有发生,对网络生态造成了不良影响。
4. 网络素养提高:随着网络素养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网络舆情,自觉维护网络秩序,传播正能量。
二、热点事件1. 政治领域: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
网民热议国家发展战略、政策调整等内容,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
2. 经济领域:房地产市场、股市波动等经济事件引发广泛关注。
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引发网友热议。
3. 社会领域: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教育改革等社会热点事件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
网民关注政策实施效果,表达了对国家发展的关切。
4. 科技领域:人工智能、5G技术、新能源汽车等科技热点引发网友关注。
人们探讨科技发展趋势,关注科技创新对生活的影响。
5. 环保领域:环保问题成为舆情关注的重点。
网民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呼吁加强环境保护。
三、应对策略1.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及时发现、处置负面舆情,维护网络生态。
2.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政府部门和媒体要善于运用网络平台,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回应网民关切。
3.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网民的网络素养,引导网民理性表达观点,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和暴力。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与网络舆情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与网络舆情传播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舆论场的形成和网络舆情的传播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与网络舆情传播的相关问题,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场1.1 舆论场的概念与特点舆论场是指社会上各种舆论的交汇点,是公众讨论和表达意见的场所。
在新媒体时代,舆论场的形成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被互动性强的新媒体所取代,公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微博、论坛等平台自由表达观点,形成了多元化的舆论场。
1.2 新媒体对舆论场的影响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对舆论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使得舆论场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其次,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实时性使得舆论场更加活跃和迅速变化。
再次,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扩大,使得舆论场的影响力更加广泛。
二、网络舆情传播研究2.1 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点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形成的舆论现象,是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集体情绪和观点的表达。
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情绪化强等。
2.2 网络舆情传播的机制与影响网络舆情传播的机制主要包括信息传播、情绪传播和意见领袖传播。
信息传播是指舆情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过程,情绪传播是指舆情信息中的情绪在公众之间的传递,意见领袖传播是指舆情信息中的意见领袖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和影响。
网络舆情传播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网络舆情传播可以引发社会事件,对政府和企业的决策产生影响。
其次,网络舆情传播可以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
再次,网络舆情传播可以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与网络舆情传播的挑战与应对3.1 挑战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与网络舆情传播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难以保证,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其次,网络舆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使得舆论场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博中的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The public opinion field phenomenon and Public opinion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icro-blog专业名称学位申请人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评阅人2011年12月12日广州目录一、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概述 (3)1.1微博的定义 (3)1.2微博的特点 (4)1.3微博在中国的发展 (4)二、舆论与舆论场 (7)2.1舆论 (7)2.2舆论场 (8)三、微博舆论场 (10)3.1网络舆论场的演变及特性 (10)3.2微博舆论场的崛起及特性 (11)3.3政务微博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 (14)3.4民间微博舆论场现象及其舆论形成的特点 (16)四、参考文献 (19)一、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概述1.1微博的定义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目前对微博的定义未有统一表述。
在最新的“百科全书类网站综合排行榜”上列前三甲的百度百科、互动百科和维基百科中文版对微博的表述就不尽相同。
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书“百度百科”将微博定义为:“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这一定义也是目前被引用较多的。
作为微博的“始祖”和代表性网站,Twitter常常被直接用来定义微博。
中国首个商业性专业百科、全球最大中文百科社区“互动百科”就将Twitter作为微博的代名词:“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用户可以经由SMS、即时通信、电邮、网站或客户端软件输入最多140字的文字更新。
”“维基百科”中文版则将微博定义为:“微博客(Micro-blogging,Microblog)是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通常少于200字)并可以公开发布的博客形式。
它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
随着发展,这些消息可以被很多方式传送,包括短信、即时消息软件、电子邮件、MP3或网页。
一些微博客也可以发布多媒体,如图片或影音剪辑和出版。
新媒体和互联网研究的专家、学者,也从不同面向提出各自看法。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对“微博”的定义通俗、简洁:“三言两语的分享,随时随地的更新,打造了一个基于个体单位的互动沟通平台。
”认为“微博的实质就是手机短信的电脑版,无非是将有篇幅限制的文字信息从手机转移到电脑”,传播方式从“一对一”变为“一对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则用“一种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来概括,他指出,微博提供了一个个体向无限广泛的社会群体进行“喊话”和广播的手段,其核心理念即是:“信息的即时性、共享性以及基于即时、共享信息形成的动态信息传播网络。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对议程设置理论和新媒体传播长期研究和关注的张国良老师提出,微博虽以“微型博客”命名,事实上与博客有很大不同,微博具有更多的开放性。
在各种新媒体都可以成为公民新闻手段的今天,微博的短小精悍确实能在公民新闻的发布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与许多人认为的“Microblog”不同,新媒体专家、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的魏武挥老师表示,微博应为“Miniblog”更确切,即“迷你博客”或“小博客”。
在他看来,微博之“微”,不是微型的,而是迷你型的,“微型就是体积小,迷你型则除了体积之外,还有蛮多差异的,有点‘微型+减版’的意思。
”具体到微博的性质究竟是媒体还是社交网络的问题上,他认为:“所有搞认证(verification)的微博平台,是在做一个社交网络,而不搞认证的微博平台,是在做媒体。
”,原因在于“社交是建立在自我披露基础上的”。
鉴于目前多数中文微博网站都开通了认证,因此国内微博更偏重于社交网络。
[3]据此,魏老师提出了“社会化传播”的精短概括来定义微博。
1.2微博的特点微博客草根性更强,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有多种商业模式并存,或形成多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可能,但无论哪种商业模式,都离不开用户体验的特性和基本功能。
1.2.1便捷性在微博客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这一点导致各种微博网站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被生产出来。
李松博士认为,微型博客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真正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博客的出现,已经将互联网上的社会化媒体推进了一大步,公众人物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网上形象。
然而,博客上的形象仍然是化妆后的表演,博文的创作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这样大的工作量对于博客作者成为很重的负担。
“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客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1.2.2背对脸与博客上面对面的表演不同,微型博客上是背对脸的交流,就好比你在电脑前打游戏,路过的人从你背后看着你怎么玩,而你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
可以一点对多点,也可以点对点。
当你follow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时,两三天就会上瘾。
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使得微型博客用户体验的粘性越来越强。
1.2.3原创性微博网站现在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哪怕你就在事发现场。
类例于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有微博客在场,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客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所有媒体。
1.2.4新闻发生新闻发布会是发布信息的地方,而新闻发生地,是指新浪微博本身的变动就是值得报道的新闻。
这充分证明了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信息”。
2009年11月21日,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群体性事件,在云南省宣传部副部长伍皓的主导下,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在新浪微博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客“微博云南”,并在第一时间对“螺蛳湾”事件作出了简要说明。
目前已有 1.3万人关注了微博云南。
“微博云南”开设后,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11月23日《人民日报》载文,将“微博云南”称为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并评论说,“现场直播”不一定只在电视上才有,突发事件现场的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应对突发事件要“边做边说”,才有主动。
1.3微博在中国的发展1.3.1 Twitter传入中国Twitter是2006年3月由blogger的创始人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推出的,英文原意为小鸟的叽叽喳喳声,用户能用如发手机短信的数百种工具更新信息。
Twitter的出现把世人的眼光引入了一个叫微博的小小世界里。
Twitter是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
用户可以经由SMS、即时通信、电邮、Twitter网站或Twitter 客户端软件(如Twitterrific)输入最多140字的文字更新,Twitter被Alexa网页流量统计评定为最受欢迎的50个网络应用之一。
表1.3.1.1 Twitter主要信息在2007年5月,国际间计算总共有111个类似Twitter的网站。
然而,最值得注意的仍是Twitter,它于2007年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举办的南非西南会议赢得了部落格类的网站奖。
Twitter的主要竞争对手是Plurk和Jaiku。
后来微博客的新服务特色持续诞生,例如Plurk有时间轴可以观看整合了视讯和照片的分享,Identi、Pownce整合了微薄客加上档案分享和事件邀请,由Digg的创始人Kevin Rose和另外三位开发者共同发展。
图1.3.1.2 国外各类微博1.3.2国内微博陆续诞生Twitter在大洋彼岸风生水起之时,国内也早已有人敏锐地意识到了中文微博客的市场需求,更符合国人使用习惯的“中式”微博陆续诞生。
国外Twitter的“大红大紫”,令国内有些人终于坐不住了,2005年从校内网起家的王兴,在2006年把企业卖给千橡互动后,于第二年建立了饭否网;而腾讯作为一个拥有4.1亿QQ用户的企业,看着用户对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状态的强烈需求后,也忍不住尝试了一把,2007年8月13日腾讯滔滔上线。
2009年7月中旬开始,国内大批老牌微博产品(饭否、腾讯滔滔等)停止运营,一些新产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像6月份开放的Follow5,7月份开放的贫嘴,8月份开放的新浪微博,其中Follow5在2009年7月19日孙楠大连演唱会上的亮相,是国内第一次将微博引入大型演艺活动,与twitter当年的发展颇有几分神似。
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来春天,微博网像雨后春笋般崛起,有茶缸儿微博,人民网微博,新浪微博客,搜狐微博客,哇哈事微博客,腾讯微博客,网易微博客等。
表1.3.2.1 国内微博分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发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增长约2倍。
该《报告》指出,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增至36.2%,较2010年增加1.9%。
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
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
从2010年底至今,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比例从15.5%上升到34%。
至2011年6月底,新浪微博截注册人数已突破2亿用户,腾讯微博后来居上,达到2.330亿用户。
网易微博约5250万用户,搜狐微博虽然没有公布,但业界估计不会与网易相差太多。
至今,新浪微博用户数超过2亿,得益于抢占了先机,而且在整体的战略执行上也比较彻底到位,所以获得了现在的地位。
仅仅两年时间,新浪微博就为新浪生下了一个价值几十亿美金的‘金蛋’。
图1.3.2.2 各类微博平台的用户占有率百分比二、舆论与舆论场2.1舆论2.1.1舆论定义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舆论学对舆论的定义决定了舆论学的发展。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
为了避免在定义上争论不休,学者开始转向舆论应该包含的若干要素:其中“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集。
由于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舆论的普遍特性还没有揭示出来,其定义都具有狭隘性。
2.1.2舆论形成舆论形成的过程舆论的形成,有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
一是来源于群众自发:当社会出现某一新问题时,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基于自己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素养,自发地、分散地表示出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持有类似态度的人逐渐增多,并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凝聚成引人注目的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