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肽释放酶途径

合集下载

专题知识讲解基础激肽系统

专题知识讲解基础激肽系统
维持血容量
激肽系统能够刺激心脏收缩,增加心输出量,从而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血液循环
对血管的调节作用
激肽系统能够直接作用于心脏肌细胞,刺激心脏收缩,增加心输出量。
对心脏的调节作用
刺激心脏收缩
激肽系统能够调节心脏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调节心律。
调节心律
激肽系统能够减轻心脏负荷,保护心脏免受缺血、缺氧等损伤。
02
激肽系统的生物合成与分泌
总结词
激肽的合成过程涉及多个步骤,需要氨基酸、能量和酶的参与。
详细描述
首先,在核糖体上,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形成肽链。然后,在能量供应的情况下,特定的酶会进一步修饰肽链,使其具有特定的生物活性。
激肽的合成
总结词
激肽通过囊泡运输至细胞膜并被释放到外部环境中。
详细描述
在合成过程中,激肽被包装成囊泡,并运送到细胞膜。到达细胞膜后,囊泡会与膜融合,将内部的激肽释放到外部环境中。
2023
专题知识讲解基础激肽系统
激肽系统简介激肽系统的生物合成与分泌激肽受体及信号转导激肽系统的生理功能激肽系统的病理学意义激肽系统的药物研发
contents
目录
01
激肽系统简介
激肽系统是一个在人体内广泛存在的多肽系统,主要由激肽、激肽受体和激肽释放酶组成。
定义
激肽系统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调节血压、炎症反应、疼痛感知和细胞增殖等。
前景展望
随着对激肽系统作用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针对激肽系统的药物被开发出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同时,这些药物可能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
激肽系统的药物研发现状及前景展望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病理生理学第八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病理生理学第八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血小板激活
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及释放等功能,在DIC的发生、发展 中有重要作用,表现在:
(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暴露出胶原,血小板膜糖蛋 白GPIb通过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胶原结合, 使血小板产生粘附作用。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另外,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放疗 等致白血病细胞大量破坏时,释放组织因子样物质, 也可促进DIC的发生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四)其他促凝物质入血
1.蛇毒 2.急性胰腺炎时释放的胰蛋白酶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引起DIC的机制不是单一的,是多个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 例如,感染引起的DIC
第一节 正常凝血和抗凝血过程
(一)纤溶酶原的激活
➢ 即纤溶酶原被纤溶酶原激活物水解为纤溶酶的过程 ➢ 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有两条途径。
1. 外激活途径:通过来自各种组织和VEC合成的组织型纤溶酶 原激活物(t-PA)以及由肾合成的尿激酶(u-PA)使纤溶酶 原转变为纤溶酶。
2. 内激活途径:即通过Ⅻa、Ⅺa、Ⅱa、激肽释放酶等使纤溶酶 原(PLg)转变为纤溶酶(PLn)。
➢ 肝脏能产生多种这类因子,又具有代谢转换功能,对凝血与抗凝血平 衡也有重要作用。
➢ 脾脏通过扣押、释放血小板起调节作用 ➢ 正常的VEC具有强大的抗凝活性,也具有潜在的促凝作用 ➢ VEC对血管舒缩活性的调节也是使血液正常流动和防止血管内发生凝
血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组织严重破坏,组织因子入血,激活外源性 凝血系统

RAS及抑制剂

RAS及抑制剂
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及其抑制剂
第一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素RAS) (RAS)的组成及功能
RAS组成: 组成: 组成 肾素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 血管紧张素原及血管紧张素 (Ang) 血管紧张素受体( 血管紧张素受体(AngⅡ受体:AT-R) Ⅱ受体: ) 局部组织RAS 局部组织 激肽释放酶—激肽 激肽—前列腺素系统 激肽释放酶 激肽 前列腺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原
激肽原
↓肾素
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紧张素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缓激肽 → B2-受体 受体

← ACE → ↓
失活肽

NO EDHF PGI2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
↓ AT1
醛固酮释放 →水钠潴留 水钠潴留 外周阻力↑ 血管收缩 → 外周阻力 促生长增殖→心血管重构 促生长增殖 心血管重构 促交感末梢 NE 释放
ACEI 的适应证
疗效肯定的适应证 *高血压 *CHF *心肌梗塞 * LVH *糖尿病肾病 可能适应证 *心肌缺血 *脑血管意外 *动脉粥样硬化 *非糖尿病肾病
ACEI 的不良反应
与AngⅡ↓有关的反应: Ⅱ 低血压、高血钾、肾功能受损。 与BK有关的反应: 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 久用血锌降低或巯基引起 皮疹、味觉及嗅觉障碍,粒细胞减少、 蛋白尿等。 应用禁忌: 肾动脉狭窄,严重梗阻性心肌病等禁用; 严重心衰、严重咳嗽、妊娠妇女等慎用。
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血压升高 心脏功能受影响小 肾脏:尿生成减少; AngⅡ抑制肾素分泌 抑制肾素分泌。 肾脏:尿生成减少; Ang 抑制肾素分泌。 内源性纤溶系统 纤溶 BK → tPA↑ ↑ ACE ↓ 血栓形成 AngⅡ→ PAI-1↑ 动脉硬化

胰激肽原酶

胰激肽原酶

静置1h~1.5h
取上清
静置1h~1.5h
12000rpm,20min
取上清 70%饱和度硫酸铵 静置1h~1.5h 12000rpm,20min 取沉淀
酶的高度纯化 工艺一: Buty1 Sepharose 4FF为介质的疏水层析
原理:疏水层析是依靠不同的蛋白质分子有不同的空间结构以及含有不同的疏水 基团等原因造成的疏水性强弱的不同,来达到分离效果,蛋白质依照疏水性由弱 到强的顺序逐渐被洗脱下来。
纯化的胰激肽原酶 纯化的胰弹性蛋白酶
粗提 262.74 盐析 220.44 C峰 159.87
26.48 10.14 0.467
9.922 21.75 342.5
100 83.91 93.09
—— 2.19 15.8
工艺三:联产工艺(常州千红制药公司所用工艺)
胰酶
提取
胰激肽原酶
专一性吸附剂 解析剂解离 沉淀
胰弹性蛋白酶
分子超滤截流
超滤去除小分子物质 离子交换层析
原理:不同的酶或其它蛋白质在同一中性盐或正盐溶液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利用 这一点,先后添加不同浓度的盐,就有可能把其中不同的酶或杂蛋白分别盐析出 来,这就是分步盐析法。
粗酶粉10g 50ml蒸馏水 搅拌溶解4h 8000rpm,20min 取上清
10%饱和度硫酸铵
30%饱和度硫酸铵
12000rpm,20min
主要生理作用(示意图)
激肽原 激肽
胰激肽释放酶
B2受体
磷脂酶A2(PLA2) 磷脂酶C(PLC)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磷脂酰肌醇 (IP3)
纤溶酶
毛细血管扩张 小动脉扩张 水钠排泄
胶原酶↑ 水解胶原

病理生理学简答

病理生理学简答

病理生理学之公保含烟创作1、机体是如何对体液容量和渗透压停止调节的?答:(1)渴感的作用晶体渗透压↑,血容量↓,血管紧张素Ⅱ↑时,安慰下丘脑的视上核口渴中枢,主动饮水而弥补水的缺乏,渴感消失(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细胞外液容量增加,血管紧张素II增多,年夜手术、创伤强烈肉体安慰等能增进ADH分泌或增强ADH的作用,使水重吸收增多,从而使体液容量和参透压恢复正常(3)醛固酮的作用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醛固酮,能增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排H+ 、K+、保Na+,排H+ ,排K+,以维持体液容量和参透压(4)心房肽ANP)的作用由心房肌细胞,留神房扩展、血容量增加、血Na+增高或血管紧张素增多时,ANP.增多,①增加肾素的分泌;②抑制醛固酮的分泌;③对立血管紧张素的缩血管效应;④拮抗醛固酮的滞Na +作用.因此,有人认为体内能够有一个ANP系统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一起担当着调节水钠代谢的作用.(5)水通道卵白的作用2、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流失衡的因素有哪些?试各举一例.答:(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如充血性水肿时,全身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如肝硬化时,卵白质分解增加.(3)微血管通透性升高,如炎性水肿时,炎症介质是微血管的通透性升高,(4)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可引起阻塞淋巴性水肿.3、哪型脱水易造成休克?为什么?答:低渗性脱水容易.原因(1)细胞外液丧失,血容量增加;(2)细胞外液向细胞内转移;(3)渴感不明显,病人不主动饮水;(4)早期ADH分泌增加所以容易发作休克.相反高渗性脱水时,1、口渴明显:自动找水喝;2、ADH分泌增多;3、细胞内液向胞外转移;4、醛固酮:重者可增多,增进钠水重吸收——不容易发作休克4、试述水肿的发病机制.答:水肿发病的根本机制是血管内液体交流失衡.前者包括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淋巴回流受阻,这些因素均招致血管内胶体滤出年夜于回收而使组织液生成过多;另一方面是体内外液体交流失衡,包括GFR下降和近曲小管、髓袢以及远曲小管于集合管重吸收增多,招致体内钠水潴留.5、试述酸中毒对机体的主要影响.答:⑴心血管系统:①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响性降低;②心肌收缩力削弱;③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④高钾血症引起心律失常.故严重代谢酸中毒的病人易并发休克、DIC、心力衰竭.⑵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是抑制,患者可有疲乏、觉得愚钝、嗜睡甚至神清不清、苏醒.⑶呼吸系统:呈现年夜而深的呼吸.糖尿病酸中毒时,呼出气中带有烂苹果味(丙酮味).⑷水和电解质代谢:血钾升高、血氯降低和血钙升高.⑸骨骼发育: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重者发作骨质蔬松和佝偻病,成人则可招致骨软化病.6、影响氧合血红卵白解离曲线的因素有哪些?答:答:影响氧合血红卵白解离曲线的因素有红细胞内2,3—DPG含量、血【H+】、CO2浓度和血温.这四因素上升时,均可使Hb与O2亲和力降低,以至在相同的氧分压下血氧饱和度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相反,当这四因素数值下降时,氧解离曲线左移.7、比拟发热三期的临床表现和热代谢特点答:、I体温上升期:体温调定点,体温上升,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临床表现:畏寒和皮肤苍白(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增加),寒颤(骨骼肌周期收缩),竖毛肌收缩(鸡皮)(交感兴奋)II、高热继续期:当体温上升到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后,就坚定于该高度左近,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临床表现:炎热(血温升高→使皮肤温度升高→安慰温觉感受器),皮肤发红、枯燥III、退热期:调定点恢复正常,体温调定点,体温下降,产热↓散热↑,散热>产热.临床表现:血温仍偏高,出汗(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8、应激性溃疡发作机制答:a.胃黏膜缺血(根本条件):胃腔内H+向黏膜内的逆向弥散(需要条件);缺血→胃黏膜屏障破坏;缺血→弥散至黏膜内的H+不能被中和或带走b.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抑制胃黏膜的分解和分泌;胃肠黏膜细胞的卵白质分解增加,细胞更新减慢,再生能力降低c.其它:胆汁返流、酸中毒、PGE2分解↓9、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1)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增多:缺血:ATP↓,Ca离子泵功用↓,Ca离子进入细胞激活Ca离子依赖卵白酶,促使少量的黄嘌呤脱氢酶转酿成黄嘌呤转化酶;再灌注:ATP 分解代谢增强,组织中次黄嘌呤少量堆积.少量氧分子进入缺血组织.黄嘌呤氧化酶催化次黄嘌呤转酿成黄嘌呤进而催化黄嘌呤转酿成尿酸,释放出少量电子,以氧分子作为电子受体发作少量超氧阴离子和H2O2.(2)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激活:缺血:补体系统激活或经细胞膜分解发作多种趋化因子,吸引、激活中性粒细胞.再灌注:氧供给迅速、少量↑,发作少量自由基——呼吸迸发或氧迸发.(3)、线粒体功用损伤:缺血:ATP↓,Ca离子进入线粒体↑,线粒体功用受损,氧分子经单电子复原形成超氧阴离子↑;Ca离子进入线粒体↑,SOD、过氧化氢酶增加和活性↓.再灌注:氧供给迅速、少量↑,超氧阴离子↑(4)儿茶酚氨的自身氧化10、失血性休克发作什么类型的缺氧?血氧指标有何变卦?答:失血性休克时既有少量失血又有休克,少量失血造成血液型缺氧,血氧变卦有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降低,动态脉血氧含量差增加;休克造成微循环性缺氧,动态脉血氧含量差增年夜.总的变卦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均降低.11、DIC发作普遍出血的机制.答:(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增加:DIC时,少量微血栓形成进程中,消耗了少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液中纤维卵白原、凝血酶原、FⅤ、FⅧ、FⅩ等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明显增加,使凝血进程障碍,招致出血.(2)纤溶系统激活:DIC时纤溶系统亦被激活,激活的原因主要为:①在FⅫ激活的同时,激肽系统也被激活,发作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可使纤溶酶原酿成纤溶酶,从而激活了纤溶系统;②有些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器官,如子宫、前列腺、肺等,由于少量微血栓形成,招致缺血、缺氧、变性坏死时,可释缩小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系统;③应激时,肾上腺素等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分解、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多;④缺氧等原因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也增多,从而激活纤溶系统,纤溶系统的激活可发作少量纤溶酶.纤溶酶是活性较强的卵白酶,除可使纤维卵白降解外,尚可水解凝血因子如:FⅤ、FⅧ、凝血酶、FⅫ等,从而招致出血.(3)FDP的形成:纤溶酶发作后,可水解纤维卵白原(Fbg)及纤维卵白(Fbn).发作纤维卵白(原)降解产物(FgDP或FDP)这些片段中,X,Y,D片段均可阻碍纤维卵白单体聚合.Y,•E片段有抗凝血酶作用.此外,少数碎片可与血小板膜结合,降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等功用.这些均使患者出血倾向进一步减轻.12、试述DIC的发病机制.答:DIC的发病机制包括:(1)组织严重破坏,使少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招致DIC的发作开展.(2)血管内皮细胞普遍损伤,激活XII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激活激肽释放酶,激活纤溶和补体系统,招致DIC.(3)血细胞少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招致DIC.(4)胰卵白酶、蛇毒等促凝物质进入血液,也可招致DIC.13、试述休克与DIC的关系.答:休克和DIC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恶性循环.休克晚期由于微循环障碍,血液浓缩,血细胞聚集,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变慢,减轻酸中毒,易于形成血栓;败血症休克时病原微生物与蛇毒均可损伤内皮,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严重的创伤性休克,组织因子入血,可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异型输血引起溶血,容易诱发DIC.急性DIC时由于微血管内少量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明显增加;普遍出血使血容量增加;心肌损伤,使心输出量增加;补体及激肽系统的激活和PDF少量生成,造成微血管平滑肌舒张,通透性增高,使外周阻力降低.这些因素均可增进休克的发作和开展.14、什么是休克?休克发作的始动环节是什么?答:有效循环血量增加,引起重要生命器官血液灌流缺乏,从而招致细胞功用紊乱,称为休克.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增加的始动环节是:血容量增加,血管库容量增加,心泵功用障碍.15、试述休克缺血性缺氧期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微循环变卦特点.答:临床变现:神色苍白、四肢冰凉、出冷汗、脉搏细速、尿少、焦躁不安、血压下降也可正常.微循环特点:微循环痉挛、少灌少流,灌少于流、A—V短路开放.16、试述休克淤血性缺氧期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微循环变卦特点.答:临床表现:血压停止性下降,心搏无力,心音低钝,神智冷淡.可进入苏醒;少尿,脉细速,静脉塌陷,皮肤可呈现发钳、花斑.微循环特点:微循环瘀滞,灌而少流,灌年夜于流.17、为什么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又称为代偿期?答:此期的代偿表现有:(1)微静脉及储血库收缩“自身输血”;(2)组织液反流入血管“自身输液”;(3)血液重新散布担保心脑供给.其他有心收缩力增强,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维持正常.18、为什么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又称为失代偿期?答:此期的失代偿表现有:微循环血管床少量开放瘀滞,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血压停止性下降,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更增强烈兴奋,组织灌流量更低,形成恶性循环,毛细血管后阻力年夜于前阻力,血浆外渗,血液浓缩;MAP<7Kpa(1Kpa=7.5mmHg),心脑血管失去自我调节,心脑功用障碍.19、影响DIC发作开展的因素答: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用受损肝功用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20、什么叫心力衰竭?其根本病因是什么?答: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用发作障碍,使心输出量相对或相对下降,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进程称为心力衰竭.根本病因是原发性心肌舒缩功用障碍和心脏负荷过重.21、心功用不全时机体的代偿答:神经-体液的代偿心内代偿(一)功用代偿(心率放慢,收缩力增强)(二)构造代偿(心室重塑)心外代偿(一)血容量增加(二)血流重散布(三)红细胞增多(四)组织细胞应用氧的能力增强22、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答:一、心肌收缩功用降低(一)收缩相关卵白质改动(二)心肌能量代谢紊乱(三)心肌兴奋收缩藕联障碍二、心肌舒张功用障碍(一) Ca2+复位延迟(ATP增加)(二)肌球-肌动卵白复合体解离障碍(三)心室舒张势能增加(四)心室顺应性降低三、心脏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一)、心律失常破坏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协调性(二)、同一心室心肌梗死区域性散布,招致心室活动不协调23、试述肺通气障碍的类型和原因.答:通气障碍有限制性通气缺乏和阻塞性通气缺乏两种类型.前者的原因有呼吸肌活动障碍、胸廓和肺的顺应性降低,胸腔积液和气胸;后者的原因有气道狭窄或阻塞,多因气道痉挛、炎症、异物或肿瘤所致.24、阻塞性通气缺乏中阻塞部位分歧呈现的呼吸困难形式有何分歧?为什么?答:阻塞性通气缺乏可分为中央性气道阻塞和外周性气道阻塞.中央性气道阻塞为气管分叉处以上的气道阻塞,阻塞要位于胸外部位,吸气时气体流经病灶狭窄处引起压力降低,使气道内压明显低于年夜气压,招致气道狭窄减轻,发作吸气性呼吸困难;阻塞部位若位于胸内部位,呼气时由于胸内压升高而压迫气道,使气道狭窄减轻,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外周气道阻塞使位于内径<2mm无软骨的细支气管阻塞,细支气管与周围肺泡构造严密相连,呼气时小气管变窄,小气道阻力年夜年夜增加,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25、发作肺内气体弥散障碍的原因有哪些?血气变卦如何?答:原因是:(1)肺泡膜面积增加,见于肺不张,肺实变;(2)肺泡膜厚度增加,见于肺间质性水肿,肺泡透明膜形成和肺纤维化等.弥散障碍时,因CO2的弥散能系数比O2年夜20倍,如无伴发通气障碍,只有缺氧,即PaO2降低,而无CO2潴留,既无PaCO2升高.26、在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中,造成Va/Q变卦的原因有哪些?对机体有什么影响?答:造成VA/Q降低的原因为肺水肿、肺纤维化所致的限制性通气障碍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所致的阻塞性通气障碍,因肺泡通气量(NA)增加而使VA/Q下降,使流经通气缺乏的肺泡的血液未很好的氧合而入动脉血内,造胜利用性分流.造成VA/升高的原因未肺动脉栓塞、肺血管收缩和微血栓形成等,因肺血流量增加而使VA/Q升高,因患部肺泡血流增加而通气正常,肺泡通气不能被直接应用,造成死腔样通气.功用性分流可有正常时的3%--50%.死腔样通气可有正常的30%上升至60%--70%.均严重影响换气功用,招致机体缺氧,发作缺氧性病感性变卦.27、呼吸衰竭的机制与呼衰的血气指标.答:(1)肺通气功用障碍:包括限制性通气缺乏和阻塞性通气缺乏此为Ⅱ型呼衰,P a CO2增加,P a O2降低(2)肺换气功用障碍:弥散障碍,此为Ⅰ型呼衰,其一般不呈现血气异常或仅P a O2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包括局部肺泡通气缺乏和局部肺泡血流缺乏,P a O2降低,P a CO2可正常或降低,极严重时可升高解剖分流增加,此为Ⅰ型呼衰,P a O2降低28、肝性脑病患者为什么会有高氨血症?答:血氨升高的原因(1)氨的生成过多,因胆汁分泌增加,肠菌丛生,分解产物产氨(2)高卵白饮食和上消化道年夜出血时卵白质在肠菌作用下少量产氨.(3)氨清除缺乏,肝脏、严重损伤时,肝内酶系统遭破坏及底物缺失,使将氨分解尿素的鸟氨酸循环难以正常停止而有血氨增加.29、氨对脑组织有哪些毒性作用?答:(1)搅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氨于脑内a—同戊二酸结合,同时又消耗了少量NADH,阻碍呼吸链中递氢进程,以至ATP发作缺乏,不能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活动.(2)使脑神经递质发作改动,脑内氨增多可使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增加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增多,致使神经递质间作用失去平衡,招致脑功用紊乱.(3)氨对神经细胞质膜的作用30、肾功用不全的根本发病环节答:一、肾小球滤过功用障碍:1. 肾血流量↓;2.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3. 肾小球有效滤面积↓;4. 肾小球效滤膜通透性改动二、肾小管功用障碍:近端小管、髓袢、远端小管、集合管功用障碍三、肾内分泌功用障碍31、急性肾功用不全发病机制答:↓(二)肾小管因素1. 肾小管阻塞;2. 原尿反流32、何谓多尿?慢性肾衰为什么会发作多尿?答:24小时尿量超越2000ml,称为多尿.慢性肾衰呈现多尿的机制是:(1)残留肾单元滤过的原尿多,流速快,未能及时重吸收.(2)原尿中的溶质多,发作渗透性利尿.(3)髓质间质高渗区破坏,肾小管浓缩功用障碍. 33、试述慢性肾功用衰竭的四个学说:答:健存肾单元学说;矫枉失衡学说;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肾小管细胞和间质细胞损伤假说34、试述肾性贫血的机制答:由各种因素造成EPO发作缺乏或尿毒症血浆中一些毒性物质搅扰红细胞生成与代谢而招致的贫血.机制有:1. EPO↓;2. 骨髓造血功用抑制;3. 出血;4. RBC 寿命缩短;5. 铁和叶酸缺乏:肾毒性物质致肠道吸收增加或应用障碍35、试述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少尿的发作机制.答:(1)肾缺血.如肾灌流压下降、肾血管收缩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卦;(2)肾小管阻塞.如异型输血、挤压综合症、磺胺结晶的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肌红卵白、血红卵白等阻塞肾小管管腔;(3)肾小管原尿返流.因肾小管上皮细胞普遍坏死,基膜断裂,原尿流经断裂的基膜分散到肾间质,引起间质水肿,进一步压迫肾小管和毛细血管;(4)肾小球超滤系数降低.因系膜细胞收缩招致肾小球滤过面积增加和滤过系数降低,致使GFP下降.注:非教师提供,仅供参考。

ARB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ARB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 动物实验证实,特异阻断AT2受体更有益于保护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 在NDN治疗中,ARB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RCT研究.最近COOPERATE研究的发表初步表明,ARB在NDN中
可能同样具有良好的肾脏的保护作用.
第25页/共31页
4.ARB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 1.ARB在糖尿病肾病中,除了降低球内压,改善滤过膜的通透性以外, 目前突破性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Ⅱ本身可造成肾小球足突细胞的 形态改变,促进足突细胞凋亡,使之数量下降(足突细胞越少,蛋 白尿就越多),ARB1.ARB在糖尿病恰可阻断这一过程,从而改 善足突细胞的功能,减少蛋白尿。
不同点
ARB有无与伦比的耐受性 对内皮素抑制更明显 不受ACE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对肾功能影响较小
第13页/共31页
ARB的临床应用
第14页/共31页
1. ARB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
• ARB的降压效应的发挥是通过双重机制实现的,即通过抑 制AII系统中的AT1受体及刺激AT2受体.
• 1.通过与AT1受体结合,完全阻断AngII的直接收缩血管作 用(包括非ACE途径生成的AII),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凋亡 分化
神经元再生 抗氧化
第8页/共31页
AT4
在兔,豚鼠的脑 心脏表达, 刺激内皮细 胞 分泌PAI-1, 维持血管的完 整性
血管紧张素II和靶器官的损害
AII AT1受体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收缩,血管增厚 内皮功能失调
LV肥厚 纤维化,重构 心肌凋亡
卒中
高血压
心肌梗 死

心力

衰竭
GFR下降 蛋白尿 醛固酮释放 肾小球硬化
Losartan Intervention For Endpoint Reduction in Hypertension Study,LIFE-2002

抗高血压药(2)

抗高血压药(2)

AT1受体拮抗药与ACE抑制药比较 1、AII生成途径除ACE外,还存在非ACE途径,ACEI对非
ACE途径如糜酶途径生成的AII无作用,因此,对AII生 成的阻断作用是不完全的。而AT1受体阻断药能在AT1 受体水平阻断AII的作用,对RAS的阻断作用较完全。
2、ACEI在减少AII生成的同时,也抑制激肽酶II,使体内 缓激肽积聚,可引起扩血管效应,有利于降压,但缓 激肽在肺部积聚是引起ACEI主要不良反应干咳的重要 因素。 AT1受体阻断药则无此作用。
(五)血管扩张药 1、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药:肼屈嗪 2、钾通道开放药:二氮嗪
第二节——常用的抗高血压药
一、利尿药
降压机制 1、初期降压机制是排钠利尿,造成体内钠水负平衡,
使细胞外液和血容量减少,导致心排出量降低, 血压下降
2、长期应用利尿药,血容量与心输出量逐渐恢 复正常时,血压仍有持续性降低,机制可能为: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米诺地尔(minoxidil) 药理作用与机制 钾通道开放药 临床应用 难治性严重高血压 不良反应
二氮嗪(diazoxide) 钾通道开放药
第四节——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原则 (一)有效治疗与终身治疗 (二)保护靶器官 (三)平稳降压 (四)联合用药
膜β2受体,抑制正反馈调节; 5、促进前列环素合成。
临床应用
适用于各型高血压患者,对高血流动力 学及肾素活性偏高的青年高血压患者疗 效较好。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二)α受体阻断药 药理作用与机制 α1受体阻断药舒张小动脉、小静脉,降
低立位和卧位血压。
体内过程
临床应用 各型高血压,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前列腺
6、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体内过程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5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5

⑴ 反射弧与反射过程 感受器: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器 传入神经:窦N→舌咽N 主A神经→迷走N 神经中枢:延髓 传出神经:心交感,心迷走,交感缩血管N 效应器:心脏,血管
BP↑→ 颈A窦、主A弓感受器(+)
(-)
窦N 主A N
舌咽N 迷 走 N
延髓孤束核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中枢(-)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
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⑴ 起源与作用
脊髓胸、腰段(T1-L3)→节后纤维→NE
→血管平滑肌
受体→血管收缩 2受体→血管舒张
去甲肾上腺素 α受体:血管收缩(结合能力强)
(NE)
阻断剂:酚妥拉明
β2受体:血管舒张(结合能力弱) 阻断剂:心得安
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以血管收缩效应为主
Anti-ADH/AVP(Antidiuretic Hormone;Arginine Vasopressin)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1.来源
循环血量↓
动脉血压↓ →肾血流量减少
球 旁
肾交感N兴奋


肾近球细胞分泌肾素

血管紧张素原(肝脏产生) ↓肾素
“ 称为交感正性作用”
心脏交感神经丛(NE)
β1受体阻断剂有普 萘洛尔(心得安)、
心肌细胞膜(β1受体)
↓第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使cAMP作
阿替洛尔、美托洛 尔(倍他乐克)
ICa-L激活,If激用活,肌质网Ca2+释放



窦房结 房室交界 心房肌、心室肌 (4期↑) (0期↑) (兴奋-收缩耦联↑)

考研西医综合生理学笔记口诀整理

考研西医综合生理学笔记口诀整理

考研西医综合生理学笔记口诀整理生理学笔记一:绪论1、唾液的分泌只有神经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有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

2、自身调节补充①肾,脑血流量②骨骼肌心肌的异长自身调节。

③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后微动脉。

④渗透性利尿:尿液渗透压大起来,不愿意把水交给肾小管上皮细胞⑤球管平衡先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不论滤过多少一概重吸收65-70%的尿⑥管球反馈3、进入寒冷环境中,体温不下降闻到香味,唾液分泌运动员赛前呼吸循环改变以上,都是前馈调节4、正反馈:四排一凝一酶原,动作去极排卵前四排是指排便、排尿、排卵和分娩(排婴);一凝指血液凝固;一酶原指胰蛋白酶原;0期去极就不解释了;排卵前指E2引发LH峰。

负反馈:减压发射、血糖调节、肺牵张反射。

醛固酮不属于反馈系统,未构成回路5、Rh阴性接受Rh阳性血,主侧凝,次侧不凝,第一次可缓慢少量输,以后不能输。

这题反过来了Rh阳性接受Rh阴性血:主侧不凝,次测凝,第一次可缓慢少量输,以后也能输!只要记住一句话:输血害怕的是输入的血被破坏,也就是供血者的血被破坏。

受血者原先的血被破坏没有太大影响!笔记二:细胞1、细胞膜也是有免疫功能的(多选题)这些蛋白常常是表面抗原,表面抗原能和特异的抗体结合,如人细胞表面有一种蛋白质抗原HLA,参与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2、无饱和现象: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有饱和现象:经载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钙泵即(需要载体有饱和)3、Na?-Ca2?交换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其动力来自钠泵活动所建立的钠离子跨膜浓度梯度,故当钠泵活动受抑制时,Na?-Ca2?交换减弱(根本不需要管方向,浓度梯度没了,继发性主动转运垃圾了)4、@重吸收是指从小管腔,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所以既有继发性主动转运(小管腔到上皮细胞),也有易化扩散(上皮细胞到血液)。

反正从管腔到细胞要主动转运,从细胞到血液为易化扩散5、cAMP-PKA通路: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9)讲义第十九章_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血液学检验(2019)讲义第十九章_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

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第十九章出血与血栓的基础理论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三、血液凝固机制四、抗血液凝固系统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六、血液流变学一、血管壁的止血功能1.血管壁的结构第 1 页共18 页(1)内皮层:由单层内皮细胞连续排列构成。

它含有各种细胞器,其中棒管状小体(weibel-palade body)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内皮细胞可合成和贮存多种活性蛋白,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以及凝血酶调节蛋白(TM)等。

(2)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构成,起支撑内皮细胞、诱导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并启动凝血过程的作用。

另外还参与血管的舒缩功能。

(3)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是血管壁与组织之间的分界层。

2.血管壁的调控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反应受神经和体液的调控。

(1)神经调控:血管壁中的平滑肌受神经的支配,通过神经轴突反射来实现。

(2)体液调控:内皮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

3.血管壁止血功能(1)收缩反应增强:当小血管受损时,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血栓烷A2(TXA2)、5-羟色胺(5-HT)和内皮素(ET)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损伤血管壁相互贴近,伤口缩小,血流减慢,凝血物质积累,局部血黏度增高,有利于止血。

(2)血小板的激活:小血管损伤后,血管内皮下组分暴露,致使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结果在损伤的局部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也有利于止血。

(3)凝血系统激活:小血管损伤后,内皮下组分暴露,激活因子Ⅻ,启动内源凝血系统;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凝血系统。

最后在损伤局部形成纤维蛋白凝血块,堵塞伤口,有利于止血。

(4)局部血黏度增高:血管壁损伤后,通过激活因子Ⅻ和激肽释放酶原,生成激肽(brady-kinin),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管通透性因子。

【药品名】胰激肽原酶

【药品名】胰激肽原酶

【药品名】胰激肽原酶【英文名】Pancreatic Kininogenase【别名】舒血管素;保妥汀;胰激肽释放酶;血管舒缓素;激肽释放酶;TPK;Kallidinogenase;Pancreate Kallikrein;Padutin;Kallikrein【剂型】肠溶片:56U。

【药理作用】存在于哺乳动物胰腺等器官及尿液分泌物中,是激肽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属蛋白水解酶类。

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以及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由于本品能降解激肽原,生成激肽,直接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使其扩张,在扩张血管的同时,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和血液流量。

另外,还可能通过缓激肽和组胺多肽对血栓烷B(TXB)的负反馈,抑制钙离子的凝血时间,促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PGIa,抑制血小板效应,以防止凝血。

通过激活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以提高纤溶活性,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含量,有利于防止血栓形成。

此外,本品对降低血压、肾血管阻力、心肌耗氧量有较好作用;对心肌细胞缺氧缺糖性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液流量等也有一定作用。

【药动学】健康成年人口服3片(56U)后,用酶免疫法测定其达峰时间为4h,t为7h左右。

用Ⅰ标记的胰激肽释放酶经小白鼠十二指肠给药,测定其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情况,结果表明:药物在肠管壁吸收,给药24h 后,肝、肾脏器的分布浓度达最高峰,测得尿中的浓度比血浆高出2倍,提示本品通过肾脏排泄。

【适应症】可用于多种心、脑血管病变,如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动脉硬化、脑血栓、视网膜供血障碍以及周围血管病变等。

近来研究发现,本品可用于防止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及早期糖尿病性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减少尿清蛋白的排出量)。

国外有临床资料提示,本品可增加精子的活性及生成数量,对治疗某些男性不育症有一定的疗效。

【禁忌症】有脑出血或其他出血倾向者禁用。

肾脏解剖与生理(专业描述)

肾脏解剖与生理(专业描述)

肾脏解剖与生理(专业描述)肾脏解剖与生理(专业描述)肾脏的一般结构一、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一个肾小体和相通的小管组成。

人类每个肾脏约有一百万个肾单位。

肾小体90%以上分布在肾皮质部分。

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及包围在其外的肾小球囊组成。

肾小球的核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它的两端分别与入球动脉及出球动脉相连。

肾小球外覆以肾小球囊,肾小球囊的壁层上皮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延续,其囊腔与肾小管腔相通。

肾单位按其在肾脏部位不同,分为皮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

在皮质内层近髓质处的称髓旁肾单位,其肾小管甚长,伸入到髓质内层,甚至达到乳头部,其出球小动脉除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外,还发出直小血管进入髓质内层。

皮质肾单位的肾素含量高于髓旁肾单位。

而髓旁肾单位的肾小管长,加上有直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这对保持髓质高渗及尿液浓缩有重要作用。

二、肾小球滤过膜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的管壁。

它由三层构成,最里层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层为基底膜,外层为上皮细胞(也称足细胞,即肾小球囊的脏层)。

肾小球滤过膜具有一定的“有选择性”的通透性。

这是因为滤过膜各层的孔隙只允许一定大小的物质通过,而且和滤过膜带的电荷有关。

滤过分子大小一般以有效半径来衡量,半径小于14 如尿素、葡萄糖、通过滤过膜不受限制;半径大于20 如白蛋白,滤过则受到一定限制,半径大于42 ;如纤维蛋白原,则不能通过。

滤过膜所带电荷对其通透性有很大影响。

正常时滤过膜表面覆盖一层带负电荷的蛋白多糖,使带负电荷的较大分子不易通过,如白蛋白,当在病理情况下滤过膜上负电荷减少或消失,白蛋白滤过增加而出现蛋白尿。

三、肾小球系膜是位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之间的一种特殊间充质,由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

系膜细胞的作用可能有;①收缩作用,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动脉的收缩作用受系膜细胞的调节,以影响毛细血管袢的内压和滤过率。

②支持作用,它填充于毛细血管袢之间,支持毛细血管的位置。

③吞噬作用,能吞噬被阻留在基膜内的大分子物质和蛋白质。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水肿edema: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积聚过多,称为水肿2、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由于血浆中NaHCO3原发性增加,继而引起H2CO3含量改变,使NaHCO3/H2CO3>20/1,血浆pH升高的病理改变;3、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由于血浆中NaHCO3原发性减少,继而引起H2CO3含量改变,使NaHCO3/ H2CO3<20/1,血浆PH值下降的病理过程;4、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由于血浆中H2CO3原发性减少,使血浆NaHCO3/H2CO3增加,血浆pH值升高的病理过程;5、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由于血浆中H2CO3原发性增加,使NaHCO3/H2降低,血浆pH值下降的病理过程;6、缺氧hypoxia:机体组织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发生的病理变化过程;7、发热fever: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8、应激stress: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称为应激;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使体内凝血系统激活,从而引起微血管内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集,形成弥散性微血栓,并继而引起凝血因子损耗、纤溶系统激活和多发性微血栓栓塞的综合病症;10、休克Shock:休克是生命重要器官的毛细血管灌流量急剧减少,所引起的组织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综合征; 休克的临床表现:表情淡漠、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11、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缺血器官组织恢复再灌注后,使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12、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由于心肌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或一般体力活动时,心脏不能输出足够量血液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全身性病理过程称为心力衰竭;13、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任何原因所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不足,以致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不能满足机体气体交换的需要,出现动脉血氧分压下降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并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过程,称为呼吸衰竭;14、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严重的肝脏疾病时,由于机体代谢障碍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称为肝性脑病;临床表现:意识障碍,精神活动异常,扑翼样震颤,脑电图改变15、肾衰竭renal failure:各种原因使肾泌尿功能极度降低,以致于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综合征,称为肾衰竭;根据病程长短和发病快慢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16、积水hydrops:体腔内过多液体的积聚称为积水,如心包积水,胸腔积水、腹腔积水等;17、发绀:cyanosis: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 g/dl时,暗红色的脱氧血红蛋白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的体征;18、尿毒症uremia: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严重阶段,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肾脏内分泌功能失调外,还出现内源性毒性物质蓄积而引起的一系列自身中毒症状,故称之为尿毒症;19、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所引起的休克;20、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指当心脏在长期过度的压力负荷后负荷作用下,收缩期室壁张力持续增加,导致心肌肌节呈并联性增生,心肌纤维增粗,室壁增厚而心腔无明显增大的肥大类型;21、离心性肥大:22、休克肺shock lung:严重休克病人在复苏后伴有的急性呼吸衰竭,休克肺属于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23、急性心肌炎:24.凹陷性水肿:皮下水肿是全身或躯体局部水肿的重要体征;当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压按时可留有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又称为显性水肿frank edema; 25.隐性水肿recessive edema:在全身性水肿病人在出现凹陷之前已有组织液的增多,并可达原体重的10%,但增多的组织液与胶体网状物结合,组织间无游离水;因此将组织液增多但出现凹陷性水肿之前的状态称为隐性水肿;24、心脏肌源性扩张:心肌拉长并伴有心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25、肺性脑病pulmonary encephalopathy: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称为肺性脑病;26、肝功能衰竭hepatic insufficiency:各种病因严重损害肝脏细胞,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免疫等功能严重障碍,机体可出现黄疸、出血、感染、肾功能障碍及肝性脑病等临床综合征,称肝功能不全;一般称肝功能不全晚期为肝功能衰竭;27、肺源性心脏病:cor pulmonale: 呼吸衰竭累及心脏,主要引起右心肥大于衰竭,称之为肺源性心脏病;28、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有水中毒、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29、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随着病情恶化,肾单位进行性破坏,以致残存有功能肾单位不足以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进而发生泌尿功能障碍和内环境紊乱,包括代谢废物和毒物的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理过程;30、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在DIC时,由于产生凝血反应,大量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当血流中的红细胞流过网孔时,可粘着、滞留或挂在纤维蛋白丝上;由于血流不断冲击,可引起红细胞破裂;当微血流通道受阻时,红细胞还可从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裂隙被“挤压”出血管外,也可使红细胞扭曲、变形、破碎;除机械作用外,某些DIC的病因如内毒素等也有可能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使其容易破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可产生—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31、钙超载:lcium overload: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32、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low output heart failure:衰竭时心输出量低于正常,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瓣膜病、心肌炎等引起的心力衰竭;33、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引起的通气不足;34、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 :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简答题:1、什么是水肿全身性水肿多见于哪些情况答: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全身性水肿多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性水肿、肾病综合症或肾炎以及肝脏疾病等;2、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因素有哪些试各举一例;答: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如充血性水肿时,全身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如肝硬化时,蛋白质合成减少;3微血管通透性升高,如炎性水肿时,炎症介质是微血管的通透性升高,4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可引起阻塞淋巴性水肿;3、球-管失衡有哪几种形式,常见于哪些病理情况答:有三种形式:1GFR下降,肾小管重吸收水钠正常;2GFR正常,肾小管重新收水钠增多;3GFR下降,肾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多,常见于充血性心衰、肾病综合症、肝硬化等;4、试述引起肾脏排出钠水障碍的主要因素及产生机制答: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金额肾小管重吸收的增加,以至排钠水障碍;一 GFR下降:1肾内原因:广泛肾小球病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前者由于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后者由于肾脏进行性破坏,均会明显引起GFR下降;2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如心衰肾病综合症等因素引起肾血流量减少,加之肾血管收缩均引起GFR下降; 二肾小管重吸收增加:1由于心房肽分泌减少和肾小球滤过分数升高导致近曲小管重吸收增加;2肾内血液重新分配,流经皮质肾单位血流减少而流经近髓肾单位血液增加,髓袢重吸收增加;3ADS、ADH分泌增加和灭火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钠增加;5、试述水肿的发病机制;答:水肿发病的基本机制是血管内液体交换失衡;前者包括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淋巴回流受阻,这些因素均导致血管内胶体滤出大于回收而使组织液生成过多;另一方面是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包括GFR下降和近曲小管、髓袢以及远曲小管于集合管重吸收增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6、左心衰竭引起肺水肿产生什么类型的缺氧,血氧指标有何变化答:该病人全身性循环障碍以累及肺的呼吸功能,故具有循环性缺氧基础上合并有呼吸性缺氧;循环性缺氧造成动静脉血氧含量大于正常,而呼吸性缺氧,由于氧分压低,有同量血液弥散给组织利用氧量减少,故一般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是减少的;单纯性循环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和氧含量是正常的;现合并有呼吸性缺氧,使动脉学氧分压、氧含量低于正常;7、影响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的因素有哪些答:答:影响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的因素有红细胞内2,3—DPG含量、血H+、CO2浓度和血温;这四因素上升时,均可使Hb与O2亲和力降低,以至在相同的氧分压下血氧饱和度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相反,当这四因素数值下降时,氧解离曲线左移;8、失血性休克产生什么类型的缺氧血氧指标有何变化答:失血性休克时既有大量失血又有休克,大量失血造成血液型缺氧,血氧变化有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降低,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休克造成微循环性缺氧,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总的变化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均降低;9、DIC产生广泛出血的机制;答: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DIC时,大量微血栓形成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FⅤ、FⅧ、FⅩ等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明显减少,使凝血过程障碍,导致出血;2纤溶系统激活:DIC时纤溶系统亦被激活,激活的原因主要为:①在FⅫ激活的同时,激肽系统也被激活,产生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可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从而激活了纤溶系统;②有些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器官,如子宫、前列腺、肺等,由于大量微血栓形成,导致缺血、缺氧、变性坏死时,可释放大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系统;③应激时,肾上腺素等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多;④缺氧等原因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也增多,从而激活纤溶系统,纤溶系统的激活可产生大量纤溶酶;纤溶酶是活性较强的蛋白酶,除可使纤维蛋白降解外,尚可水解凝血因子如:FⅤ、FⅧ、凝血酶、FⅫ等,从而导致出血;3FDP的形成:纤溶酶产生后,可水解纤维蛋白原Fbg及纤维蛋白Fbn;产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或FDP这些片段中,X,Y,D片段均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Y,•E片段有抗凝血酶作用;此外,多数碎片可与血小板膜结合,降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这些均使患者出血倾向进一步加重;10、试述DIC的发病机制;答:DIC的发病机制包括:1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DIC的发生发展;2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激活XII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激活激肽释放酶,激活纤溶和补体系统,导致DIC;3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导致DIC;4胰蛋白酶、蛇毒等促凝物质进入血液,也可导致DIC;11、试述休克与DIC的关系;答:休克和DIC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恶性循环;休克晚期由于微循环障碍,血液浓缩,血细胞聚集,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变慢,加重酸中毒,易于形成血栓;败血症休克时病原微生物与蛇毒均可损伤内皮,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严重的创伤性休克,组织因子入血,可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异型输血引起溶血,容易诱发DIC;急性DIC时由于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明显减少;广泛出血使血容量减少;心肌损伤,使心输出量减少;补体及激肽系统的激活和PDF大量生成,造成微血管平滑肌舒张,通透性增高,使外周阻力降低;这些因素均可促进休克的发生和发展;12、什么是休克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是什么答: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重要生命器官血液灌流不足,从而导致细胞功能紊乱,称为休克;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始动环节是:血容量减少,血管库容量增加,心泵功能障碍;13、试述休克缺血性缺氧期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微循环变化特点;答:临床变现:脸色苍白、四肢冰冷、出冷汗、脉搏细速、尿少、烦躁不安、血压下降也可正常;微循环特点:微循环痉挛、少灌少流,灌少于流、A—V短路开放;14、试述休克淤血性缺氧期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及其微循环变化特点;答:临床表现:血压进行性下降,心搏无力,心音低钝,神智淡漠;可进入昏迷;少尿,脉细速,静脉塌陷,皮肤可出现发钳、花斑;微循环特点:微循环瘀滞,泥化;灌而少流,灌大于流;15、为什么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又称为代偿期答:此期的代偿表现有:1微静脉及储血库收缩“自身输血”;2组织液反流入血管“自身输液”;3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供应;其他有心收缩力增强,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维持正常;16、为什么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又称为失代偿期答:此期的失代偿表现有: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瘀滞,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血压进行性下降,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更加强烈兴奋,组织灌流量更低,形成恶性循环,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血浆外渗,血液浓缩;MAP<7Kpa1Kpa=7.5mmHg,心脑血管失去自我调节,心脑功能障碍;17、什么叫心力衰竭其基本病因是什么答: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称为心力衰竭;基本病因是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和心脏负荷过重;18、试述肺通气障碍的类型和原因;答:通气障碍有限制性通气不足和阻塞性通气不足两种类型;前者的原因有呼吸肌活动障碍、胸廓和肺的顺应性降低,胸腔积液和气胸;后者的原因有气道狭窄或阻塞,多因气道痉挛、炎症、异物或肿瘤所致;19、阻塞性通气不足中阻塞部位不同出现的呼吸苦难形式有何不同为什么答:阻塞性通气不足可分为中央性气道阻塞和外周性气道阻塞;中央性气道阻塞为气管分叉处以上的气道阻塞,阻塞要位于胸外部位,吸气时气体流经病灶狭窄处引起压力降低,使气道内压明显低于大气压,导致气道狭窄加重,产生吸气性呼吸困难;阻塞部位若位于胸内部位,呼气时由于胸内压升高而压迫气道,使气道狭窄加重,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外周气道阻塞使位于内径<2mm无软骨的细支气管阻塞,细支气管与周围肺泡结构紧密相连,呼气时小气管变窄,小气道阻力大大增加,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20、产生肺内气体弥散障碍的原因有哪些血气变化如何答:1肺泡膜面积减少,见于肺不张,肺实变;2肺泡膜厚度增加,见于肺间质性水肿,肺泡透明膜形成和肺纤维化等;弥散障碍时,因CO2的弥散能系数比O2大20倍,如无伴发通气障碍,只有缺氧,即PaO2降低,而无CO2潴留,既无PaCO2升高;21、在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中,造成Va/Q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对机体有什么影响答:造成VA/Q降低的原因为肺水肿、肺纤维化所致的限制性通气障碍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所致的阻塞性通气障碍,因肺泡通气量NA减少而使VA/Q下降,使流经通气不足的肺泡的血液未很好的氧合而入动脉血内,造成功能性分流;造成VA/升高的原因未肺动脉栓塞、肺血管收缩和微血栓形成等,因肺血流量减少而使VA/Q升高,因患部肺泡血流减少而通气正常,肺泡通气不能被直接利用,造成死腔样通气;功能性分流可有正常时的3%--50%.死腔样通气可有正常的30%上升至60%--70%;均严重影响换气功能,导致机体缺氧,产生缺氧性病理性变化;22、呼吸衰竭的机制与呼衰的血气指标;23、肝性脑病患者为什么会有高氨血症答:血氨升高的原因1氨的生成过多 ,因胆汁分泌减少,肠菌丛生,分解产物产氨2高蛋白饮食和上消化道大出血时蛋白质在肠菌作用下大量产氨; 3氨清除不足,肝脏、严重损伤时,肝内酶系统遭破坏及底物缺失,使将氨合成尿素的鸟氨酸循环难以正常进行而有血氨增加;24、氨对脑组织有哪些毒性作用答: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氨于脑内a—同戊二酸结合,同时又消耗了大量NADH,妨碍呼吸链中递氢过程,以至ATP产生不足,不能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活动;2使脑神经递质发生改变,脑内氨增多可使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增多,致使神经递质间作用失去平衡,导致脑功能紊乱;25、何谓多尿慢性肾衰为什么会产生多尿答:24小时尿量超过2000ml,称为多尿;慢性肾衰出现多尿的机制是:1残留肾单位滤过的原尿多,流速快,未能及时重吸收;2原尿中的溶质多,产生渗透性利尿;3髓质间质高渗区破坏,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26、试述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少尿的发生机制;答1肾缺血;如肾灌流压下降、肾血管收缩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2肾小管阻塞;如异型输血、挤压综合症、磺胺结晶的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碎片、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等阻塞肾小管管腔;3肾小管原尿返流;因肾小管上皮细胞广泛坏死,基膜断裂,原尿流经断裂的基膜扩散到肾间质,引起间质水肿,进一步压迫肾小管和毛细血管;4肾小球超滤系数降低;因系膜细胞收缩导致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和滤过系数降低,致使GFP下降;。

组织激肽释放酶相关肽酶的作用和治疗潜力的研究进展

组织激肽释放酶相关肽酶的作用和治疗潜力的研究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1213)资助课题 △ 通讯作者 xiaoyanzhu@smmu.edu.cn
·384·
生理科学进展 2018年第 49卷第 5期
KLK7(又称为角质层胰凝乳蛋白酶,stratum corneum chymotrypticenzyme,SCCE)最初是从角质层组织中 提取出来的。正常人体皮肤中的总丝氨酸蛋白酶活 性主要来源于 KLK5、KLK7、KLK8和 KLK14[3]。这 些 KLKs通过角质细胞中的板层颗粒进行运输,并 分泌到角质层裂隙中。此后由 KLK5启动角质层裂 隙中 KLKs的蛋白水解激活级联反应:自身激活的 KLK5可 以 水 解 切 割 ProKLK7、proKLK8和 pro KLK14蛋白 N末端精氨酸或酪氨酸残基之后的前 肽,从而使其成为成熟活化的 KLKs,活化的 KLK14 又可激活 KLK5,从而形成正反馈级联反应[4]。
在生理情况下,皮肤组织中 KLKs激活后主要 通过以下三方面的作用来维持正常皮肤的屏障功 能[4]:(1)通过促进皮肤脱屑和 /或角质细胞增殖作 用调节皮肤 细 胞 更 新 和 屏 障 厚 度;(2)通 过 调 节 脂 质处理酶和 /或激活角质细胞表达的蛋白酶活化受 体 2(proteaseactivatedreceptor2,PAR2),调节富含 脂质的皮肤 屏 障 的 通 透 性;(3)通 过 处 理 抗 微 生 物 肽和细胞因子前体,诱导抗微生物和天然免疫应答 反应。
KLKs在皮肤脱屑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已被学者 们所公认。每隔 2~4周,在皮肤角质层最上部分的 角质细胞就会脱离(脱屑过程),以确保健康的皮肤 细胞更新。这个脱屑过程需要 KLKs利用其蛋白酶 活性降解连接角质细胞的黏附蛋白,包括桥粒芯蛋 白 1(desmoglein1,DSG1)、桥粒胶蛋白 1(desmocol lin1,DSC1)和角膜锁链蛋白(corneodesmosin,CD SN)[3]。除皮肤 相 关 的 蛋 白 酶 抑 制 剂 (如 lympho epithelialKazaltyperelatedinhibitor,LEKTI)外,几 种表 皮 因 子,如 转 录 因 子 SP1(specificityprotein 1)[5]等均可调节内源性 KLKs的表达和活性。由此 可在生理水平维持 KLKs介导的脱屑反应并保持皮 肤屏障的完整性。

DIC(14)(1)

DIC(14)(1)

纤溶酶原 2. 纤维蛋白的降解
纤溶酶
Fbg
FDP
Fbn
(A,B,C,X,Y,D,E)
内皮细胞
Ⅻ HMWK
前尿激酶
激肽释放酶原
激肽释放酶
tPA (+)
纤溶酶原
(+)
(-) PAI-1 (-)
凝血酶
uPA
(+) 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FDP
纤溶系统的激活与抑制
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VEC正常时不表达TF 生成PGI2,NO,及ADP酶等扩血管物质,抑制PLT聚集 产生tPA,uPA等纤溶酶原激活物 抗凝作用
产生TFPI 表达TM 表达肝素样物质
循环 (血管内) (血管外) 止血
不凝
凝固
(正常) (异常)
血液
凝固 (血栓性疾病)
不凝 (血友病)
DIC
消耗性凝血障碍 出血
血液凝固和不凝的双向性质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一、概念(Concept)
(plasminogen activators, PAs)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s) 纤维蛋白原(Fbg) 纤维蛋白(Fbn) FDP(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
正常的纤溶过程(二个阶段)
1. 纤溶酶原的激活 外激活途经: t-PA,u-PA,
内激活途径: FⅫf,FXIa, KK, FIIa
为跨膜糖蛋白,活性部位为磷脂,是Ⅶ因子 的辅因子
Ⅶa激活Ⅹ因子的活性可因TF的有无相差40000倍
组织损伤、感染等可使组织因子合成和释放

肾脏主要生理功能

肾脏主要生理功能

一、尿液的生成正常人两侧肾脏血流量每分钟1000-1200ml,其中血浆流量每分钟约600-700ml.单位时间内肾小球滤过的血浆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每分钟约120±15ml.两侧肾脏每日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量达150-180升。

所滤过的这部分血浆称之为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及集合管,约99%被重吸收。

因此排出体外的尿液一终尿仅有1500-1800ml. 机体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酸、尿酸、肌酸以及一些酸性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后通过肾小管排出体外。

除了由肾小球滤过外,肾小管尚可直接分泌其些代谢产物,如肌酐、氢离子、钾离子等,以排出体外。

但在排泄分泌的同时尚有重吸收过程。

如对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氨基酸以及碳酸氢根能全部重吸收。

二、调节酸碱平衡人体在消化食物过程中及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产物所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和少量碱性物质释放入血液,然后排出体外。

其中以酸性物质为主要排泄物。

酸性物质分挥发性酸和非挥发性酸,前者指碳酸、后者包括硫酸、磷酸、乳酸、丙酮酸等。

肾脏调节酸碱平衡反应缓慢,但能充分调节血浆pH的变化,它的途径是通过以下方式完成:①通过肾小管细胞对NaHCO3的重吸收,保留和维持体内必需的碱储备。

②肾小管细胞可制造NH3,并不断扩散入肾小管腔内,与管腔内的强酸盐负离子(CI-、SO4-2等)结合成NH4CI或(NH4)2SO4等铵盐随尿排出体外。

③肾小管所分泌的H+,可与滤液中Na2HPO4所离解的Na+进行交换,而使NaHPO4转变成NaH2PO4而排出体外,使之尿液酸化。

三、肾脏内分泌功能肾脏能产生某些激素类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有肾素、缓激肽、前列腺素、促红细胞生成素1.25羟D3等。

(一)肾素95%以上来自肾小球旁器,后者是肾素合成、贮存、释放场所。

另有2-5%肾素来自致密斑、间质细胞和出球小动脉内皮细胞。

它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分子量为42000、可使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的链肽水解,形成血管紧张素Ⅰ,再在肺组织转换酶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经氨基肽酶水解,继续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Ⅲ。

激肽释放酶途径

激肽释放酶途径

激肽释放酶途径
激肽释放酶途径是一种体内调节血压和肾脏功能的机制,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肾素-血管收缩素系统的激活。

激肽释放酶是一种酶,可以将肾素转化为血管收缩素Ⅰ,而血管收缩素Ⅰ又可以被另一种酶转化为血管收缩素Ⅱ,从而引起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进而导致高血压和肾功能受损。

激肽释放酶途径的调节因素包括体液容量、钠盐摄入、肾脏压力等,同时也可能受到荷尔蒙、神经系统和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激肽释放酶途径的调节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和肾脏疾病有重要意义。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肽释放酶途径
激肽释放酶(Kininogenase)是一种酶类,能够催化激肽前体激肽原(Kininogen)的分解,从而释放出活性激肽。

激肽是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多肽分子,对血管扩张、炎症反应和疼痛传导等生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激肽释放酶途径是激肽生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激肽分为两类:激肽Ⅰ和激肽Ⅱ。

激肽Ⅰ由激肽原Ⅰ经激肽释放酶催化分解生成,而激肽Ⅱ由激肽原Ⅱ经激肽释放酶催化分解生成。

激肽Ⅰ主要包括缓激肽Ⅰ和激肽Ⅰ,而激肽Ⅱ主要包括缓激肽Ⅱ和激肽Ⅱ。

激肽释放酶的生成与调控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许多生物体内的细胞和组织都能够合成和释放激肽释放酶。

其次,激肽释放酶的生成与细胞内的一些信号通路有关。

例如,一些炎症因子和激素能够通过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进而促进激肽释放酶的生成。

此外,激肽释放酶的生成还受到一些外界刺激的调控,例如机械性刺激、热刺激和化学刺激等。

激肽释放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能够催化激肽原的分解,从而释放出活性激肽。

这些激肽能够通过与特定的激肽受体结合,发挥生理功能。

例如,缓激肽Ⅰ能够通过与B2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扩张,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反应和疼痛传导等。

另一方面,激肽释放酶还能够通过降解激肽原,调节激肽的生成和活
性。

当激肽释放酶活性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对激肽的平衡产生影响,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或病理变化。

激肽释放酶途径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炎症反应中,炎症细胞释放的炎性介质能够激活激肽释放酶的生成,从而引发激肽的释放和炎症反应的进行。

此外,在心血管疾病中,激肽释放酶途径的紊乱也与血管痉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病理过程相关。

激肽释放酶途径的研究对于了解激肽的生成和调控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激肽释放酶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寻找新的激肽释放酶抑制剂或激肽受体拮抗剂,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节激肽释放酶的生成和活性,来干预激肽的平衡,从而调节相关生理过程。

总结起来,激肽释放酶途径是激肽生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激肽释放酶能够催化激肽原的分解,从而释放出活性激肽。

激肽释放酶的生成与调控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细胞和组织的合成和释放、内外界刺激的调控以及细胞内的信号通路。

激肽释放酶途径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激肽释放酶途径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