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小学生创新教育心理
《小学教育心理学》课件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关注学习者情感和个人发展在学习中的作 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情感和个人 发展在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学习者 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自我实现。
总结词
重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 中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鼓励学习者自主 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发挥个人潜能。
教师心理与教育效果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保持积极心态
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教师 保持积极的心态,提高教 学热情和投入度。
应对工作压力
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教师 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减 少职业倦怠。
促进自我成长
教师心理健康有助于教师 不断自我成长,提升教育 教学水平。
教师心理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情绪传染
教师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 的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
度和行为。
价值观塑造
教师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会潜移默 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
学习动机激发
教师的鼓励和肯定能够激发学生的 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 习动力。
教师心理与教育效果的关联
教学效果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教学 效果,心理健康的教师更容易获
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从而增强学习动机。因为兴趣可以产生更多的内在动机, 这种动机是持久的、强有力的。所以,学习兴趣能够增强学 习动机。
05
教学方法与技巧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启发式教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目录
第一章小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第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第三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小学生的学习
第一节小学生学习概述
第二节小学生学习的种类
第三章学习理论
第一节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第二节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第三节联结一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第四节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第四章小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
第一节小学生的学习策略
第二节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小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小学生的问题解决
第二节小学生的创造性
第六章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
第一节小学生的智力与学习
第二节小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方式和学习第三节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第七章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认知因素
第一节学习动机
第二节学习兴趣
第三节人格与学习
第八章小学生学习的群体差异
第一节小学生学习的性别差异
第二节小学生学习的年级差异
第三节小学生学习的成绩差异
第九章教师心理与行为(上)
第一节教师的角色心理
第二节教师的教育观念
第十章教师心理与行为(下)
第一节教师的教育影响力
第二节小学教师的教育行为
第三节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
第二节教学实施
第三节教学评价
第十二章班级群体心理与管理
第一节班级群体心理
第二节班集体的建立与成长
第三节班级纪律管理第十三章心理健康。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你认为对的在表中打“√”,反之打“×”)(10%)1、1914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大纲》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桑代克也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研究证明,没有环境的刺激和学习活动,正常的成熟是不可能的。
(√)3、学习动机就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力。
学习动机包括学习自觉性和认识性兴趣两种主要的心理成分。
(×)4、理解是阅读的基础,因而近年来对阅读策略研究较多的是理解策略,自我提问策略和总结策略是两种最主要的理解策略。
(×)5、小学生创新心理的发展提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要研究如何促进二者和谐发展,切忌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6、研究发现我国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早于皮亚杰、晚于科尔伯格的研究结果。
(×)7、研究证明,小学生在道德品质上,言与行脱节的情况是很普遍的,而且年龄越小越不一致。
(×)8、“独自一个人不敢做的事,在群体中就敢做了”属于去个性化现象。
(×)9、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精确性高。
(√)10、主要着眼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策略设计,往往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主导策略,来解决教学组织形式等等核心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10%)1、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应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属于(AA、道德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客观性原则2、研究中会处于被动地位,因果关系难以确定的研究方法是(B)A、观察法B、问卷法C、自然实验法D、实验室实验法3、(A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为各年龄的学习者都能理解的知识结构,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
A、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B、认知结构学习理论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4、变式是指(B)使学生逐渐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
教育心理学小学PPT课件
发展危机 信任对怀疑
顺利的特征 不顺利的特征
有安全感
焦虑不安
2 2岁~3岁
自主对羞怯
目的性行为
缺乏自信
3 4岁~5岁 主动对内疚(学前期) 主动、好奇
畏惧退缩
4 6岁~11岁 勤奋对自卑(小学阶段) 具有基本能力 充满失败感
5 12岁~18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明确的目的 彷徨迷失无方向
岁
(初高中阶段)
2019/12/25
48
联结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金纳的老鼠)
一、桑代克的尝试 — 错误说 (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 学习的实质:通过尝试错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
联结,联结公式是 S—R ; - 基本规律:准备律 练习律 效果律
2019/12/25
少年期(学龄中期)
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又叫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抽象思维占主导,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2019/12/25
14
在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中,童年期又称为学龄初期,下列哪 一时期又称学龄中期?( A)
A、少年期 B、青年期
C、中年期 D、老年期
2019/12/25
2019/12/25
22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岁~7岁) 学前期
单维思维 思维不可逆(非抽象) 自我中心 泛灵论 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 小学阶段 守恒出现 可逆 去自我中心 形式运算阶段
2019/12/25
23
2019/12/25
24
去过几次小朋友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这是儿童认 知发展到( C )的表现。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校本课程创新实践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校本课程创新实践作者:阮惠英来源:《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年第04期【摘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所关注。
伴随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心理问题正向着年轻化的方向发现。
本文主要分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问题,目的是在积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课程创新实践【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挖掘小学生心理潜能的研究”作品之一,课题编号135XK071。
心理教育学最先在西方兴起,设立该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状态。
心理学视角下的小学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小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会在心理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如厌学、逃学等。
如何利用课程教育的形式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部门尤为关注的问题。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小学心理校本课程进行创新和实践,可以促使小学生心灵向着更加纯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心理校本课程创新实践过程。
一、在课程框架创新的基础上,开展心理校本课程本次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主题为“心灵阳光”。
“心灵阳光”课程主要以“爱”为主题,将传统的受时间和空间影响的心理咨询课程模式打破,采取心理社团服务到各个学校的课程模式。
其课程的主要特点是针对小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心理校本课程指导。
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关爱自己、爱护他人、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和学校”的心理品质。
此外,心理教育主题和教育目标确定好后,还需要对课堂模式进行创新。
本次教学实践中采用“三全课堂模式”,分别是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课程以微剧本的形式展开,微剧本形式的心理剧设计在10分钟内。
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便于“心理阳光”工程的顺利开展。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1
14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算法策略 算法策略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Eg: 一个保险柜有三个旋钮,每个旋钮上都有0~9个数字。要求 用尝试错误法打开这个保险柜,就要将三个旋钮上的数字随 机组合,共有10×10×10=1000种组合
24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一)知识经验 (二)问题的表征 (三)问题情境 (四)定式 (五)功能固着 (六)动机和情绪状态 (七)个性差异 (八)人际关系
25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经验
在问题解决时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有两层含义: 其一,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数量 越多,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二,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的质量, 即在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活 的经验,即专家知识。
30
➢ (四)定式
➢ 解决某些相似的问题后,会形成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定势,其影响有积 极的,也有消极的。 卢钦斯量水实验(Luchins,42)
31
(五)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ation)
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个 物品的惯常用途,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用途,尤其是对某物品 的初次用途印象深刻。
7
专栏5-1 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说与“顿悟”说
桑代克迷笼实验 苛勒对顿悟的研究
8
桑代克迷笼实验
尝试错误是美国 心理学家桑代克 (Thorndike, 1898)从动物 学习实验而提出 的,就是人们在 解决问题的时候 也可能采用随机 尝试的方法,经 过多次尝试错误, 最后找到答案。
《教育心理学》创造性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创造性的性质研究者对“创造性”的界说颇不一致,但它作为性格的理智特征,实际上是指个人在一定动机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所以,创造性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
这里说的理智特征,主要是指思维特征,实指创造性思维,这是一种高度特殊化的实质性能量,它表现为能产生独特非凡而有一定人类价值产品的能力,也是个体具有的潜在的创造倾向。
当然,这种创新活动是由一定动机推动的。
据此,以下一些观点存在的分歧似乎可以统一。
(一)创造性是心理过程还是心智能力华莱士把创造看作是“创造时的思考过程”,他提出了上面说过的四个阶段。
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自然要经历思考的一定过程。
而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就是一种能力,在行为上表现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思维特点,这些无疑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
由此看来,貌似有分歧,实质上并不对立。
心理过程和心智能力在创造中是统一的。
作为创造心理,创造的动机、过程和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通过从事创新活动过程而得到表现的。
当然,作为性格的理智特征的创造性,属于个性的能力范围,这与创新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因为有联系而不加区别。
(二)创造力是单一能力还是综合能力由于吉尔福特强调“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明显标志”,并根据发散思维的特点编制了创造测验,以至一些学者认为,创造力是发散思维的功能,是它决定了人们创造力的高低,这样,创造力就是发散思维的能力。
这种单因素论是与实际不符的。
创造,不可能由单一能力来完成。
因而多数学者认为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创造的心理结构是复杂的。
奥苏伯尔认为创造性是一种高度特殊化的实质性能量,在某个领域的努力中表现为独特而非凡的才能,但创造性的各种辅助能力,包括各种智慧品质,却是把创造智力转化为创造成就的支柱。
吉尔福特也认为,发散思维体现创造性思维的多个方向,而集中思维能决定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同样是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或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相互作用)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2、研究内容1、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媒体、教学内容、教学环境 2、三过程:学习、教学、评价/反思2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差异)、个体差异(包括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需要等)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大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硬件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3学习与教学的三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包括多种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情境(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题材设置教学环境等)、组织教学活动(如演讲讨论练习试验)、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如提问答疑)、教学管理、调节教学过程等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及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介绍了学习动机、知识与技能学习、学习策略、创新教育和品德形成等学习心理学理论,阐述了教学心理、群体心理、差异心理和教师心理等理论知识。
在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列举了大量的小学教育、教学的案例和实验。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第四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学习心理的概述第一节:学习及其概念第二节: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三节: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第三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四章:小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理解第二节:知识的巩固与转化第三节:知识应用第四节:技能的掌握第五节:学习迁移第五章:学习策略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第二节:几种常用的学习策略第三节: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训练第六章:小学生创新教育心理第一节:创新与创造第二节:创造的心理过程第三节:创新的心理基础第四节:小学生创新心理与教育第七章:品德心理的概述第一节:品德及其结构第二节: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第三节:关于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第八章: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与教育第二节: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与教育第三节:小学生道德意志发展与教育第四节: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与培养第九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群体心理的概述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形成第三节:有效的课堂管理第十章:小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差异概述第二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节:小学生智力类型、认知风格的差异与因材施教第四节:小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第十一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制定第三节:教学策略的制定第四节: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第十二章:小学教师心理第一节:小学教师的角色第二节:小学教师的威信第三节:教师的主要心理特征第四节:师生关系主要参考书目。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材ppt课件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Di wu ke shi
8、小学生常用的精加工策略有哪些?
9、影响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的因素有哪些?
10、学习策略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第二课时
明确(一)-----(六)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本章教学重点:掌握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运用研究特征和研究准则的有关原理分析小学儿童教 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我们已经知道听说结合能力是指儿童有能力听懂别人所说的
话,并能做出较复杂而有意义的语言反应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
沟通的基础。听说结合能力涉及到人的联想、推理及判断多种能
力。因此,我们对儿童听说结合能力的训练也可以此为基础来选
择方法。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8、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与类型有哪些?
9、有代表性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哪些?
10、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1、名词解释:
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概念学习、原理学习
12、概念教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3、名词解释:
问题、问题解决、定势、功能、迁移、创造性
1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1、名词解释:
动机、学习动机、情绪、好奇、兴趣、焦虑、愉快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教育心理学·小学)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一、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概述1.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是指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界定清晰)、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特征:(1)目的指向性;(2)认知操作系列性;(3)情境性;(4)经验性。
问题解决的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指认识到问题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它是问题解决的初始阶段和前提。
(2)分析问题。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分析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在收集相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为解决问题指明方向。
(3)提出假设。
对问题进行分析之后,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步骤,它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以适应问题的解决。
(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直接检验(实际操作)、间接检验(思维活动)。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的影响。
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已有的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愈系统、愈概括、愈活化,就愈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否则对问题解决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能力取决于个人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其性质和组织结构。
有研究表明,优等生的知识总量显著多于差生,并且其结构趋于更加合理。
3.定势和功能固着。
定势(心理定势)是指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
定势常常意识不到,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不能以一种新奇的方式去看待熟悉物体的功能。
小学教育心理学
掌握第二章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
这八类学习依次是: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
它们分别是: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3)中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3.联结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他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试误形成的。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把有机体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
强化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强化物是指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
强化(物)有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之分。
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即正强化,所呈现的刺激即正强化物。
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厌恶性刺激即负强化物。
“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是该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应用之一。
4.认知学习理论(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苛勤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
完形―顿悟学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修订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教一学过程的五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三种过程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是主体因素,有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 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1903年。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廖世承在1924年编写的。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主要的变量。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6.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199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①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②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③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④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小学生创新教育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创造、创造力、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与特征,理解创造力与智力、知识技能等的关系。
理解创新的心理基础,掌握培养小学生创新心理的常用方法。
本章重点:创新的心理基础、小学生创新心理的培养。
本章难点:创新与创造第一节创新与创造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人以人力资源为本的时代,它的灵魂是创新,其主体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起过其它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
创造性人才是知识创新的载体,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托尔斯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一、关于创造(一)创造的多视角理解创造(creativity)其实是一个具有多种涵义的概念。
它可以指一种行为,称为创造行为;也可指一种心理过程,称创造心理;又可指一种能力,称创造力;还可指一种品质,称创造性。
而教育中所说的创造仅限于活动范畴。
P163 多种解释创造的最核心内涵是产生新的精神或物质产品,正如刘佛尔(1985)所说“什么是创造?我想只要有一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造。
”P164 定义(二)创造的特征1、适应性与改造性对旧事物不适应成分的破除或抛弃,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新事物以适应现实的发展变化。
2、新颖性和独特性前者是从纵向上比较,相对于历史而言,看产品是否破旧立新,前所未有;后者是从横向比较,相对于他人而言,看产品是否不同凡响,标新立异,独出心裁。
3、价值性看对人类、国家、社会的进步或个人的发展而言是否具有意义。
(三)创造的层次1、初级创造仅对小范围群体而言具有相对的新颖性和个体或小范围群体价值,不涉及到社会价值的创造。
如小学生的信笔涂鸦、灵机一动,课堂上的创见、作文中的妙笔等。
虽层次较低,但对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发展打下有利基础。
(表达式创造)。
2、中级创造具有新颖独特性和一定社会价值的创造,是经过模仿或改革或发明,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加工产生的。
生活中多数发明创造属于这一层次。
如革新、发明、新产品设计制造,课题成果等。
3、高级创造具有突出的新颖独特性和社会价值的创造,是经过长期研究,反复探索所产生的,往往是填补空白性的创造。
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意义有时甚至是划时代的。
如蒸汽机的发明、计算机的诞生等。
极为复杂、深奥、要求是有处理复杂资料的能力,并能形成崭新的原理、原则或有系统的新学说,只有极少数该区域的专家才能做到,但却能作为青少年创造的目标榜样。
二、创新的含义(一)创新的含义 P165(二)创新与创造的关系P166 创造强调的是其特点,而创新更多注重的是其成果。
创造是“无中生有”,创新则是“有中立新”创新的外延更为广泛(如教材所述)原始创新、合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
共同点见P167三、创造力概述(一)含义在心理学中,创造力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
因为相关定义太多,有的认为它是智力的一种、有的强调它是一种能力、有的突出它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有的认为它是由某些心理因素组合成的特殊结构。
P168 概念属能力范畴(二)特征1、是一种捕捉现实需要的能力善于发现待解决的问题2、是一种否定旧事物的能力善于破旧立新3、是一种善于捕捉新因素的能力对新生事物异常敏感4、是一种善于分解组合的能力集成创新(三)创造力与智力、知识技能、人格的关系1、与智力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 1、一是认为智力包含创造性(吉尔福特)。
二是认为创造性包含智力(斯腾伯格)。
三是认为二者局部重叠目前多数倾向于认为二者存在局部重叠。
创造性与智力有相关,但是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
两者的关系可以具体表述如下:(1)低智商者难以有高的创造力;(2)高智商者不一定有高的创造力;(3)高创造力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4)低创造力,智商水平可高可低。
这表明:第一,创造性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其主要原因是创造性包含了智力测验未涉及的智慧品质,如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第二,超过一般水平的智力是实现创造性潜力所必需的,但是超过了这个临界水平,智力同创造性的相关就几乎等于零。
智力是创造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表明,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
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不合乎传统的兴趣,这就会导致他们去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课程要求的领域。
他们具有许多不令教师喜爱的个人特征,可能精力过剩、独立性强、性情倔犟、情绪外露。
这些特征有时会引起忙碌的教师的烦恼。
教师除非高度欣赏他们的潜在能力,否则就会力图把整个情境完全控制起来,并压制创造才能的表现和运用。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决不可把智商与创造性混为一谈,否则一些高创造力者就可能被埋没。
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创造性学生的典型个人特征,并能给予高度理解与欣赏。
2、与知识技能的关系知识技能是创造的前提,没有相应基础,个体不可能具备创造力。
但有了知识技能并不一定就能创造。
如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还要看其结构是否合理,能否灵活运用。
关于创造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结论。
有的研究者认为两者有高相关,有的研究者认为两者有低相关,但总的倾向于无多大关系。
掌握某一门学科并不以具有对该学科作出创造性贡献的能力为先决条件。
大量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也表明,一些成绩并不十分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却有较大的创造发明或技术革新;而一些成绩十分突出的学生,在工作中则少有建树。
从有创造性的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中许多人行为往往不合常规,甚至可能破坏课堂常规,惹教师生气。
因此,创造性与学业成绩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作为教师,尤其要发现有高创造性的“调皮”儿童。
3.与人格的关系创造力的高低与某些人格特征有很高相关,称为创造性人格。
对学生而言:(1)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从小就好奇好问,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时常到着迷的程度。
(2)自信、勤奋、进取心强勤于动脑、善于动手、处处不甘人后(3)独立性强不盲从、善于独立行事,独自作出判断,但也较多表现不合群,不善于与同学沟通和相处,不大讨人喜欢。
(4)有较强的坚持性和恒心能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百折不挠(5)富有幽默感反映了一种精神的自由(6)思维开放、敢于冒险热衷于接受各种新事物,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绝不自我束缚、画地为牢。
菲斯持(Feist,1999)比较了艺术家和科学家人格特征的共同性:1、都具有高度的离群性,内向、独立、敌意、自负,许多研究者认为孤独和独立是获得创造性成就的必要条件。
Feist对研究型教授与教学型教授的比较研究表明,前者更具敌意性和探索性,后者则更合群,更有热心。
2. 都具有高驱力、雄心、自信,对经验的开放性,思维的灵活性、想象的活跃性等。
艺术家比科学家显得更焦虑,情绪更不稳定和好冲动。
比科学家具有更低的社会化和责任感。
多为与社会主流公开对抗,而科学家则是消极回避。
四、创造的心理过程(一)“三阶段论”由奥斯本提出,分为发现事实,提出创意,寻找解决对策的顺序三阶段,后又分为七阶段论 P170(二)四阶段论华莱士(1926)认为创造的过程是创造性地调动智力,非智力因素,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渐进的过程。
1、准备阶段创造者在实践中发现疑难,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目标,并收集与之相关的材料,学习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丰富而自由的联想,搜集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2、孕育(酝酿)阶段创造者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思索,可以是在一点上的深入,也可以是由此及彼的扩散。
如十月怀胎般孕育着新思路、新概念的萌芽,排除各种无效设想,可惯性定势。
3、明朗(顿悟)阶段在前期基础上,创造者头脑中原本并不清晰的新思路,新概念突然呈现,一下子豁然开朗。
伴随着灵感的出现,纷乱复杂的思维一下子变得清晰明了。
当然,可能这时获得的新知识经实践检验证明是错误的,这时需再回到酝酿或准备阶段,寻求新的途径。
4验证阶段创造者对新思路、新概念进行论证验证,并使之更趋完善,并以一定的形式把创造成果表现出来,传播开去。
(三)五阶段论由艾曼纽尔(T.Amabile)提出,分提出问题或任务、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结果五个阶段。
第二节创新的心理基础一、创造性思维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creative thinking)个体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突破固定的逻辑推理,不断以新颖方式多维角度寻求以前未曾发现的问题及其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或形成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产品。
(二)特征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P. Guilford)指出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1、独创性(originality)指产生不同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以及以新的方式对信息加以组织能力。
2、灵活性(flexibility)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能够打破常规,克服定势与功能固着。
3、流畅性(fluency)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Guilford将之分为四种形式用词的流畅性、联想、表达与观念的流畅性。
后托伦斯(E. P. Torrance)又增加了一个特性——精密性(elaboration)强调考虑事物的精密细节。
(三)与常规思维的区别(四)与常规思维的协同作用 P179二、想象和联想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一)想象的作用1、含义个体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了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分为两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两种。
加工形式可分为转换、生成两类(见教材 P180)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翅膀,它的展翅高飞能使创造者视野开阔,打破心理活动的空间限制。
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在创造活动开始前,总是以创造性想象的形式,在大脑中展开创新活动的蓝图,在头脑中预计活动结果。
想象力越具有创造性,提出的设想就越新颖,越强则描绘蓝图就越清晰。
有些老师和家长干什么都只论事实,排斥想象。
他们的这种干巴巴的生活态度,也传染到对孩子的教育中,他们以为违反事实的传说和不会情理的儿歌等对孩子有害无益,不懂得它们对陶治孩子品德的重要作用。
从家庭里撵走圣诞老人和仙女,就如同撵走伴侣和抛弃玩具一样,对孩子来说是残酷无情的。
对孩子来说,想象力比拥有百万家私还重要。
它能使孩子在遭到不幸时,也会感到幸福,陷于贫困时也会感到快乐。
(安徒生)哈利·波特为何深爱孩子欢迎。
创造想象的主要类型:1、组合式想象将若干表象的组成部分整合在一起形成。
如猪八戒2 分解式想象一种为去除多余部分如根雕;一种为纯化或想象如慧眼识玉、翡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