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哲学的道路

合集下载

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

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

根据 上述 两点 , 可以看 到 , 形而上 学就 是用 先验 范 畴或先 验 概念来 解 释世 界 、 追 求真 理 的学问 。 它包
含 两个方 面 的主 要 内容 : 第一 , 形而上 学需 要澄 清先
验 范畴 的来源 , 、 地 位及 其相 互之 间 的关系等 问题 , 对 这 个 问题 的 回答 形 成 了亚 里 士多 德 哲学 中的 “ 存 在
于 这种 判 断 , 本 文 以“ 存在 ” 问题为 叙述 线索 , 借 助于
“ 存在 ” 是 范畴 的形 式结构 及 其 中心 点 : “ 形而上 学是 哲学 中研 究范 畴的 部分 : 它尝 试去 确定 和定义 ( 当可
能 时) 最 一 般性 范 畴 , 并 且 明确 它 们 的相 互关 系 , 以
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在反对先验概念的同时, 试 图用唯一的科学或某种意志等来解释世界, 同 样陷入 了形而上学的窠臼之中。马克思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哲学革命真正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 关键词] 传统形而上学; 现代西 方哲学; 马克思哲学; 存在; 实 践 [ 中图分 类号 ]B 0 8 [ 文献 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3 1 0 0 1 . 6 5 9 7 ( 2 0 1 3 ) 0 2 . 0 0 3 6 . 0 4
V o 1 . 4 9 N 。 . 2
Ap r i l . 2 0 1 3
传统形 而上 学 的终结与现代西方哲学 的发展
付 清 松
( 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江苏 镇江 2 1 2 0 1 3 )
[ 摘 要] 传统形而上学要求用先验范畴或先验 概念来解释世界, 最 终导致了理性和现实的割 裂。现 代

《形而上学》对现代哲学的重要影响(《形而上学》对现代哲学的深远影响:开启思辨之门)

《形而上学》对现代哲学的重要影响(《形而上学》对现代哲学的深远影响:开启思辨之门)

《形而上学》对现代哲学的深远影响:开启思辨之门导言《形而上学》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形而上学》对现代哲学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开启思辨之门,深化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第一部分:哲学本源的研究《形而上学》是一部关于本源、存在和现象背后真实本质的探讨。

它引导着人们超越经验的现象,反思事物的本质和原则。

正是通过这种思辨,哲学家们开始追问我们的世界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思考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

第二部分: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关系《形而上学》的思想对现代科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与以经验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区分开来。

形而上学关注的是抽象的本质、原则和真理,而科学则注重观察、实验和可证实的知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形而上学的概念和原则。

伟大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等都从事过形而上学的思考,这有助于他们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部分:现代哲学的分支现代哲学中的许多分支都受到了《形而上学》的影响。

例如,存在主义倾向于运用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来探讨人类存在和意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与《形而上学》有一定关联,因为它们涉及到物质和意识的本质问题。

此外,形而上学对于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这些分支的形成得益于形而上学的思辨方法,深化了对人类与世界的理解。

第四部分:哲学的现代价值《形而上学》的重要影响远远不止于哲学领域。

它开启了人们对世界、存在和真理的思考,激发了智者、学者和科学家对于认识的渴望。

思辨的方法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科学、艺术、宗教、法律和伦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审视现象的背后,深化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引导我们更好地应对现实世界中的挑战。

结论《形而上学》开启了一个无限的思考之门,影响了现代哲学的发展。

它的观念和方法对于认识世界的深化和扩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一个追求科学和实证知识的时代,形而上学的思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帮助我们超越表面的现象,深入探究事物的意义和真实本质。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路向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路向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路向作者:支立平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11期摘要:“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哲学”之终结并不意味着现实意义上哲学的终结,形而上学的“本体之思”是人类摆脱原始和蒙昧的“理性之光”。

然而,日益脱离感性世界的“理性”逐步失去了其生存根基,在这个“终结”的萌芽里生长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哲学形态,这种全新的哲学形态在问题的来源、追问方式、思维特质、理论旨趣已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形而上学”,其“地基清理”式的“实践”思维方式彻底动摇了之前“形而上学”的基础。

关键词: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实践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054-02从词源意义上讲,“形而上学”与“哲学”同义,某种程度上,亦是“哲学”的代名词;从问题域意义去看,“形而上学”关注的问题亦是“哲学”关注的根本问题。

那么,“形而上学”的“终结”是否意味着“哲学”的“终结”?人类是否还需要“哲学”?如果需要,这将是何种路向上的“哲学”?这一系列的问题其实就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环节,而其中的“否定”正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否定”是为了更好的“超越”,在更高意义上的“肯定”。

然而,“哲学”不会“终结”,因为人类的“爱智”追求不会停歇,探索和追问的过程彰显了“哲学”的生命力,人类面对的问题及问题之“源”是没有尽头的。

抽象的理念悬设、概念推理和精神思辨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在开启了人类的“启蒙智慧”以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走下了历史舞台,历史帷幕已然“终结”。

其“终结”的命运并非逻辑必然,而是哲学发展的历史结果。

关于世界之存在的终极“理性”思考既是“哲学”诞生和发展的原因,也是促其陷入困境的“元凶”。

一、形而上学的终结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提出并构建了西方“形而上学”基础,使“存在”从“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混沌”中开显出来,“智慧之光”照亮了“昏暗”,“现象”和“本质”区分开来,其中的“本质追问”就成了“本体论”殚精竭虑的思考对象,关于世界之存在的终极“理性”思考既是哲学诞生和发展的原因,也是促其陷入困境的“元凶”,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形而上学的困境与“治疗型”哲学

形而上学的困境与“治疗型”哲学

形而上学的困境与“治疗型”哲学摘要在维特根斯坦学术生涯的早期和晚期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对的思想体系。

按照他对哲学本性的看法,哲学不是理论建设,而是治疗性的方法。

后期的他认为哲学是治疗语言疾病的“语言游戏”,并且提出了使哲学话语重回日常语言的治疗方案。

他的语言游戏说主要是从批判“奥古斯丁图画”开始的。

哲学的“形而上学困境”产生有两种根源。

形而上困境是指在过去哲学家们一直试图解决去一直没有办法解决的那类问题。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任务是通过消除哲学问题来纠正各种偏颇的、狭隘的、固执的思维方式。

遵守规则就是遵守生活方式上的约定,因为归根结底,语言—游戏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关键字语言游戏形而上学的困境约定治疗型哲学“我们在光滑的冰面上行走,没有任何摩擦力,在某种意义上达到理想条件,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将不能行走。

要行走就要有摩擦力,回到粗擦的地面上来。

”引言维特根斯坦是一位天才式的人物,在他学术生涯的早期和晚期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对的思想体系。

这两种观念主要在他的早期的《逻辑哲学论》和晚期的《哲学研究》。

这两者的主要关系是这样的:共同点:后期的哲学仍旧以“经验”和“逻辑”为基础,核心的问题仍然是认为,哲学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语言分析活动,通过研究“语言的意义问题”使含混的语言表达变得简洁明晰,从而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不同点:前期以逻辑为标准,力图通过逻辑来改造“日常语言”进而构建“理想语言”,后期哲学则相反,不对“普通语言”进行理想主义改造,而是使“普通语言”充当“正真的中间人”的作用,分析“日常语言”在“现实中”的使用的含义。

维特根斯坦虽然目标没有改变,但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是基于“语言游戏”而产生的。

语言游戏可以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基本核心,通过对于语言游戏的讨论,他提出了“治疗型”哲学。

按照他对哲学本性的看法,哲学不是理论建设,而是治疗性的方法。

后期的他认为哲学是治疗语言疾病的“语言游戏”,并且提出了使哲学话语重回日常语言的治疗方案。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古希腊哲学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古希腊哲学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古希腊哲学本文主要论述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

认为苏格拉底从“如何”向“是什么”的问题转变,导致了以假定为基础的柏拉图理念哲学,从而使形而上学在形成之初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西方现代哲学家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所谓形而上学的终结,批判和否定了柏拉图的理念哲学,表现出与前苏格拉底哲学的呼应。

但形而上学的终结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古希腊哲学的开端,而是企图克服形而上学的困境,并由此展示出一种新的哲学。

古希腊哲学作为形而上学的开端已多有论及,但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古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却往往被人忽略。

其实,古希腊哲学不仅为西方哲学确立了形而上学的传统,而且还确立了反形而上学的传统。

如同在古代利用古希腊哲学来建立形而上学一样,西方在现代利用古希腊哲学批判和否定形而上学。

有人说十九世纪西方出现了一批古希腊类型的哲学家,正是这一点的反映。

本文拟就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古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求澄清形而上学终结的意义及其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一、形而上学的终结蕴涵在古希腊哲学之中从根源上说,形而上学的终结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的开端。

泰利士的“水是万物的始基”是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命题。

该命题首次把世界划分为始基和万物,从而为古希腊哲学确立了一个基本模式。

此后的古希腊哲学正是沿着这一基本模式发展的。

从水、无限、空气到火、数目、存在、原子和虚空,古希腊自然哲学都是企图找出万物的始基。

始基被认为具有不变的本性,万物来源于它又复归于它。

形而上学正是从这里发源的。

然而,始基观念本身却是有问题的,因为始基作为始基显然不是可见的现象,而是人推想的结果。

是人看见万物的运动变化从而设想在其背后有一种不变的东西作为开始和基质。

始基的提出本来是为了解释万物的,但由此却使人陷入“始基是什么”的争论。

这一争论是不可能得到结果的,最终只能导致对争论本身的怀疑。

随着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发展,由始基问题带来的困境便逐渐暴露出来。

这一困境决定了苏格拉底所完成的哲学方向的改变。

16. 哲学的终结与后哲学

16. 哲学的终结与后哲学

第十六讲哲学的终结与后哲学一、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一)哲学(形而上学)的历史是存在的遗忘史1.哲学就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总是设置两个世界,一个是存在者、在场者的世界,一个是作为存在、作为根据、作为在场本身的世界。

传统哲学表面上关心的是存在,实际上是把存在处理为存在者,存在、存在的真理从未真正进入人们的眼帘。

2.哲学的终结意味着形而上学的完成。

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所设立的世界二重化原则通过各种变形贯穿了整个西方哲学史,尼采哲学是翻转过来的柏拉图主义。

随着柏拉图主义的这一翻转,“哲学达到了最极端的可能性。

”(二)哲学(形而上学)的历史是思的遗忘史1.在前苏格拉底哲学中,思还不是哲学,思还保持在其基本成份中,这个基本成份就是存在,“思就是存在之思”。

后来,经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偏离了其基本成份,偏离、疏远了存在,从而,思就变成了哲学,“变成了一种从最高原因来进行说明的技术”。

这种技术只考虑存在者,只把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来思,不是把存在作为存在来思。

于是,人们不再思了,人们从事哲学了。

“在哲学产生的过程中,知识产生了,思却消失了。

”哲学不是思,甚至可以说是思的反面。

2.思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必须把自己从对思所作的技术的解释中解放出来”,把目光从存在者那里收回来,重新回到存在的近旁。

我们已经很久不思了。

我们必须学习思。

学习思,就是去思。

3.要真正进入存在的真理,必须经过一种“跳跃”。

“只有跳跃把我们带进思的近旁”。

这个跳跃不是别的,就是悟,就是体验。

存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是一种不断的退隐。

只有在“天人合一”、主客未分的境界中,存在的真理才对人在场,存在才能向人展露。

在这样的境界中,人属于存在,思属于存在,语言也属于存在。

在这样的境界中,我们是存在的倾听者,是存在的看护人。

(三)哲学(人本主义)的历史是人的尊严的遗忘史1.思的任务的确立,牵涉到对人的本质的重新规定。

传统的人本主义总是将人作为其他存在者之中的一个存在者,并通过理性、精神、自我、主体等特征使人这一存在者与其他存在者区分开来。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哲学的道路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哲学的道路

得了统治地位”, “哲学之终结显示为一个科学技 拉图以来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术世界以及相应于这个世界的社会秩序的可控制
实践概念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非常
的设置的胜利。哲学之终结就意味着根植于西 重要的, 它意味着马克思真正地实现了对以往所
方— ——欧洲思维的世界文明之开端。”[3]( P72) 而作 有存在过的思维方式的“颠覆性的变革”。实践概
长白学刊 2008 年第 1 期
CHANGBALJ OURNAL No.1 2008
总第 139 期
S um No.139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哲学的道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刘增明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终 结 形 而 上 学 或 者 说 拒 斥 形 而 上 学 是 二 十 世 纪 哲 学 的 响 亮 口 号 。罗 蒂 的 “后 哲 学 文 化 ”、柯 拉 柯 夫
世界是我们的世界, 我们不能冲出现有的我 们所把握到的世界之外来观照我们居于其中的作 为世界整体的“世界”, 世界整体对于我们来说只 能是黑格尔所说的“恶的无限”, 作为世界整体之 内的各种事物总是处在一种不断的生灭变化之 中, 总是存在着人的认识能力所认识不到的事物 及领域的存在, 在这个意义上,人在整个自然界面 前是以“渺小者”或说“沧海之一粟”的卑微身份出 现的。虽然人在整个自然世界面前是卑微的, 但 是, 人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以自己的实践活动 在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生活疆域, 创造了人化世界 ( 属人世界) 。因此, 人想跳出自己的生活世界( 属 人世界) 无异于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所以, 在维 特根斯坦的早期思想中, 形而上学是不可说的“神 秘之域”, 只能显示, 在哲学中没有任何正确的东 西, 哲学讨论成为不可能的无意义之事。在此种 意义上, 他宣告了形而上学的终结, 从而认为“逻 辑充满着世界”、“逻辑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

马克思的理性批判——形而上学的终结

马克思的理性批判——形而上学的终结

马克思的理性批判——形而上学的终结作者:蔡文璞孔庚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1期摘要:近代启蒙理性自笛卡尔开始,他以“我思故我在”拉开了主体性的序幕,之后经过康德、黑格尔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主体主义的自我完成。

黑格尔哲学落下帷幕之后,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其他西方现代哲学流派,都开始反叛主体形而上学的束缚。

所以马克思断言:“这种形而上学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①马克思在拒斥了形而上学之后,提出哲学应该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人的生存状态,“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

”②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开始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重建实际上,启蒙思想在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时,总是不自觉地夸大了人的主观因素,即理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总是将社会更替的理想寄托在某个英雄人物身上,而忽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而自从黑格尔哲学落下帷幕之后,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其他西方现代哲学流派,都开始反叛主体形而上学的束缚。

因为无论是在近代唯物主义,还是在近代唯心主义之中,不仅“本体”成为了一种抽象的存在,人也成为了一种抽象的存在,成为“绝对精神”的物化,人的现实存在被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失落了。

“形而上学”在这场悲壮的“复辟”后,不仅在“理论上威信扫地”,而且在“实践上已经威信扫地”。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不是由绝对理性外化出来的,也不是某个英雄人物的舞台,历史有其自身的规律,其深刻的内在原因是人类自身活动形成的有机体。

社会发展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同时,生产方式决定着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

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③。

马克思哲学革命和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

马克思哲学革命和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

Marxist Philosophy Revolution and the End of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作者: 屈光峰 范伶俐
作者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出版物刊名: 皖西学院学报
页码: 9-11页
主题词: 内在性 对象性的活动 存在论 生存论
摘要:传统形而上学注重于抽象的理性和实体,追求绝对,遗忘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发现了人通过对象性的活动(感性活动)而自我创生,达到了对生存历史性的真切领悟,揭示了现实历史的本质,呈现了前概念、前逻辑、前反思世界,从而在存在论基础上跃出了知识论路向,颠覆了整个柏拉图主义,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开启了立足于现实生活过程的生存论哲学境域.。

关于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终结和思之任务的反思的开题报告

关于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终结和思之任务的反思的开题报告

关于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终结和思之任务的反思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姓名:XXX 学号:XXX题目:关于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终结和思之任务的反思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其重要贡献在于对人类存在方面的思考。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在于其和世界的关系,人类不是客观地存在于世界之外,而是通过与世界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存在。

他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反传统哲学思想倾向,尤为重视存在本身的问题,因此自然也涉及了形而上学的问题。

他认为形而上学的传统已经面临着危机,必须进行转变。

本文旨在对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观念进行探究和分析,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海德格尔如何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批判,批判的内容是什么?2、海德格尔通过什么方式来拓展形而上学范畴,其思路和方法是什么?3、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终结是否意味着哲学的终结?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在传统形而上学中,存在着一种将思维原则固定下来的倾向,这种思维方式被称为“现代主义”。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思想方式使得传统形而上学无法适应当代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对之进行批判。

2、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拓展与传统形而上学中抽象理性相对,海德格尔强调了具体存在,即存在的个体。

他认为,存在者本质上是开放的,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展的存在。

而这种开放的存在就是存在者对于世界的开放。

因此,我们可以用“倾听存在”来描述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思想。

3、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终结和哲学的终结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的终结意味着那些忽略了存在性的概念受到了挑战。

这个观点被视为某种形式的“哲学的终结”,因为它将哲学转向了不同的问题域,即摆脱了根植于传统哲学中的问题域。

三、预期成果和价值本文将对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思想进行深入探讨,主要研究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对形而上学的拓展,并分析其对哲学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对于探讨哲学的未来发展、挑战哲学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哲学观念进行探索和推动都具有重要意义和贡献。

哲学的终结与人学的诞生——西方形而上学语境下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路径

哲学的终结与人学的诞生——西方形而上学语境下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路径
否认 ,马 克思本人在 其著作 中确曾 多
次提到 要 “ 消灭 ”和 “ 终结 ”哲学 ,
个 差异发展成 为对立 ,并且 以消除 这 对 立作 为 自己 的任 务 。” 1 ( 培 2 ) J 学和 本体论确 立了基 本框架 。亚里士

多德 则进一 步使本体论 作为一 门哲学 根 为经验论哲 学奠定 了基本原 则 ,笛 那里 ,思 维和 自我 意识被作 为认识 的 绝对开端 ,认识论 则被置于 哲学的首
但是 ,首先需要搞 清楚的一 个问题是 学 科得 以建 立并成 为西 方形而 上学的 卡 尔则开创 了唯理论 时代 。在 笛卡尔 马 克思要消灭和 终结的是 不是一切 哲 核 心部分 。在 《 而上学 》一书 中 , 形
学 ? 这 里 其实 已经 潜 藏 着 一 个悖 论 亚 里士 多德 明确地 界定了作 为第一哲 研 了 :如果 马克思 创立的是 一种与一 切 学 的形而 上学的研 究对象是 “ 究作
性质的学说呢? 问题的回答 ,必须从 马克思哲学
导地位 ,存在 被理 解为上帝 ,上帝成 存 在关 系进 行重新探 索的德 国古典哲
为 存在本 身。于是 ,本体论 研究 由此 学走 上前 台。 思 维 与 存 在 、主 体 和 客 体 何 以
出场的哲学背景开始进行深入分析 。
而转 向了关于 上帝存在的证明 。 如 果 说 古 希 腊 哲 学 的 宗 旨 是 探
无论 是 在 东方 还 是西 方 ,不 管

巴门尼德 是一个 重要转折 。从 巴门尼 宙万物 的始基或 本原予 以的意识 及
从哪个 角度 来分析 ,都 无法否认这 样 德开始 ,西方哲 学不再 对衍化派 生宇 其 与 世 界 的 关 系 为 出发 点 , 力图 解 个 事 实 :马 克 思 哲学 的诞 生 和 出

从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看古典学研究的意义

从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看古典学研究的意义

从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看古典学研究的意义作者:王硕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12期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一文分析了哲学的终结是以形而上学的完成而以科学占主体解释并统治一切存在物为哲学的完成。

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失去了发展的可能,当哲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被让渡给科学,剩下的前科学的纯思的东西反而被突出了出来,海德格尔指出思的任务就是:放弃以往的思想,而去规定思的事情。

他的目的是为了揭露技术时代的本质而为神性的降临做准备。

海德格尔对哲学终结的判定以及他对思的任务的重新规定,给我们以现实启示,即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哲人在推进哲学的转向时,暴露了形而上学独断论的不可能性,因而普世的哲学是不可能的,那么作为中国人研究哲学,就该从中国问题出发,而以古典学的方法重新审视西方古典,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进而理解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做准备。

一、《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概述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一文谈及两个主题,一个是哲学的终结,一个是哲学终结之后留给思的任务。

所谓哲学的终结指的是形而上学的完成,而非哲学无法再继续发展。

关于形而上学,最早是亚里士多德的一部书名,他把研究“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学问称为“第一哲学”。

但海德格尔在《尼采》中指出:“形而上学发端于柏拉图的思想。

柏拉图把存在者之为存在者,亦即存在者之存在,把握为理念”。

1因此海德格尔说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

形而上学经历柏拉图主义的在场形而上学、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体性形而上学,之后尼采又从非理性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意义上,颠倒了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视理念世界为唯一真实的世界,感性世界则是虚幻的。

而尼采则认为,唯有感性世界是真实的世界,理念世界才是虚幻的。

形而上学的特性是:从“在场者”表象“在场状态中的在场者”,并因此从其根据来把它展示为“有根据的在场者”。

传统形而上学把存在者的在场本身当作根据来规定存在者,而没去追问存在本身。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一向是哲学家们极为关注的问题。

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长期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从巴门尼德到黑格尔的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形而上学史。

不仅如此,即使在自觉地与古典哲学划清界限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之中,哲学家们仍旧在研究形而上学问题,当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批判形而上学。

然而令我们感到困惑不解的是,20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哲学家宣称形而上学已经被彻底清除了,可是人们直到今天却还是一而再在而三地批判形而上学。

这一奇特的历史景观向我们表明,如果不是形而上学本身仍然有其生命力,那就是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实在是太沉重了,以至于人们花费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还在为清除形而上学的影响煞费苦心,这至少说明哲学还没有彻底卸除它的负担。

种种迹象表明,或许我们注定了要与形而上学纠缠不休。

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看,研究形而上学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有意义的。

无论我们对形而上学持什么样的立场或态度,无论我们反对它还是赞同它,其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弄清楚形而上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要弄清楚形而上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理清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众所周知,西方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十分混乱的问题。

我们今天称之为“形而上学”的这门“学问”,其实并不是一门严整划一、具有普遍认同性的“学科”,几乎可以说有多少种哲学体系就有多少种形而上学, 人们经常是在不同的意义上谈论甚至批判形而上学的。

造成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有许多,在这些原因之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曾经作为古典哲学核心部门的形而上学并非一经确立便固定不变,而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之中逐渐形成的,在它的演变过程中,人们关于形而上学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如果从比较严格的意义上或者说从狭义上说,形而上学意指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而从广义上讲,形而上学乃是古典哲学的核心部门,我们可以把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以及近代本体论等等都称之为形而上学,因为它们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在问题、对象、结构和方法等方面毕竟或多或少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终结_张文喜

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终结_张文喜

江汉论坛张文喜摘要:马克思哲学通常被理解为是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

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最可靠的方式是那种能够终止形而上学地思考它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其与近两个世纪来最伟大的现代性批判相比,它揭露了自由主义及其诸原则(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工具理性和现代认同)的真正构成是形而上学性质的,因而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是与终结形而上学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建立在对现代性镜像的批判基础之上的。

关键词:马克思;形而上学;现代性原则;批判中图分类号:B0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 (2012)06-0068-06哲学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终结一从历史上看,哲人的思想和感情总保留着形而上学的特点,形而上学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正如马克思的中肯之言:我们不能通过思想的革命而摆脱它。

但马克思为什么说如今“范畴的神圣历史”已被“现实的、世俗的历史”取代了呢?因为我们把这称之为现实化之运动的结果,实际上已经开始显露出哲学的“新的性质和新的任务。

至于这种要承担新使命的新哲学究竟应采用怎样的语言和怎样的体系构架(或根本没有任何‘体系构架’)”,“还有待我们从马克思留给我们的著述中去深入探寻”①。

此外,对马克思哲学阐释的复杂性还产生于这样一种情况:当代人误解马克思意图的最深刻原因以及克服这种误解的最大困难是,我们对马克思借以在超越近代哲学视野之下予以回答的问题缺乏深入的分析。

举例来说,如果说正是通过概念,一种视域或思想得以创立的话,那么马克思在其著述中使用“对象性”、“感性活动”、“异化”、“劳动”、“实践”、“自然”、“历史”、“社会”、“必然性”等等概念时,如何才能不被一个根本的不确定指证———马克思哲学究竟是瓦解了形而上学的基础,还是依旧巩固它———搞得晦涩难解?或者进一步说,当这些近代哲学通常使用的概念被马克思运用时,我们如何可能分清哪些是属于马克思不再染指形而上学的观点,哪些是所谓属于挣扎在形而上学死胡同里的观点?因此变得不清楚的是:在传统哲学家的体系及其使用概念范围内,人们何以将形而上学的理解方式投射在对马克思的文本理解上?马克思清明的叙述仿佛是重又产生出比他所试图消除的谬误更深层的谬误。

解释形而上学之后的哲学完整了,系列讨论之二

解释形而上学之后的哲学完整了,系列讨论之二

解释形而上学之后的哲学完整了,系列讨论之二哲学的抽象是趋向于本质的抽象,抽掉了不太本质的一些存在,保留本质的存在。

经过本体抽象的方式,可以解决哲学史上从未解决的形而上学问题。

我论证形而上学获得了整体哲学,哲学才完整了。

整体哲学有不同层次,这些不同层次是根据客观存在抽象出来的。

如果从个别存在开始直接抽象,会形成一般本质到深度本质,这类抽象是经验领域的抽象。

如果从个别存在开始达到最大普遍性,这类抽象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抽象,又称为超验领域的抽象;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出本体的存在,也就是最大普遍性的存在。

这类抽象是一种间接抽象,完全不同于个别类存在上的直接抽象。

为了达到普遍性的间接抽象,我采用了“三大进路”的办法。

超越了经验领域之后才达到了超经验领域,从此形而上学有解了。

经验哲学直接抽象从个别存在开始,才进入了一般本质和深度本质,贯通了经验领域,这个情景从方法论上确定下来了。

但现今仅仅有经验领域的哲学还不够,还需要超验领域的哲学,进入超验领域,必须解决哲学史上从未解决的形而上学问题。

当抽象的存在形成普遍性的本体时:也就解决的形而上学问题。

我们从本体存在开始以演绎的方式推理回归具体,经验领域和超验领域以“一体共在”的形式贯通了,整体哲学形成了。

人们可以用抽象方式进入本质本体,进入本质本体之后可以用具象方式回归现象存在,抽象思维方式和具象思维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这种抽象具象思维中,现实的存在、本质的存在、本体的存在都是哲学关注的存在和存在之理,这些都是层级存在,在这些层级存在上终于建构成功了哲学的整体理论体系,以观念和概念来表示的整体理论体系。

当今哲学只有经验哲学而无超验哲学时:当然需要整体哲学!有了整体哲学的理性,所谓哲学的危机论也就彻底排除了!未完待续。

马克思哲学革命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

马克思哲学革命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

马克思哲学革命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
孙少伟;焦红波
【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年(卷),期】2004(020)003
【摘要】从外在角度"静观"人的超越本性是传统形而上学产生的根源,传统形而上学把人及其生活世界二重化,但在现代性的冲击下,由于二元世界的不可整合最终导致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现代西方哲学虽然向现实生活世界转型,但由于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真存在,因而没有完全回归到人的现实生活中来.马克思哲学把人还原回其本真生存状态--历史性的生成实践中,站在整个人类学的高度以实践生成思维转向人的生活世界.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孙少伟;焦红波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52;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系,河南,郑州,45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 [J], 付清松
2.实践视域: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问题的终结 [J], 周德宝
3.马克思哲学革命和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 [J], 屈光峰;范伶俐
4.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超越
——兼论传统形而上学的发展与终结 [J], 陈宣伊
5.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与社会实践历史观的开始——从出场路径看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J], 李成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格尔之六: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近代哲学

黑格尔之六: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近代哲学

黑格尔之六: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近代哲学黑格尔是最好的形而上学家,因为没有哪个哲学家能够像他那样建立起如此恢宏庞大而严密的形而上学体系;然而由于传统形而上学这条路最终被历史证明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这个最好的形而上学家也就是最坏的形而上学家。

总而言之,黑格尔哲学将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观念发挥到了极致,标志着形而上学的完成,也标志着形而上学的终结。

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首先是黑格尔哲学的理性主义与唯心主义。

黑格尔一方面认为我们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又据此而主张事物的本质即共相因而也就是概念或思想,这不过是一种循环论证。

无论黑格尔的哲学看上去多么精致,无论它体现了怎样美好的理想,归根结底还是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之上的。

其次是黑格尔哲学的普遍主义和整体主义。

对于当代哲学来说,最令人难以容忍的是黑格尔把人类精神看做是绝对精神实现自己的手段,把个人看做是世界历史进程的工具,尤其对黑格尔将个人淹没在绝对之汪洋大海的理论学说深恶痛绝。

最后是黑格尔哲学晦涩思辨的辩证法。

黑格尔将所有一切事物牵强附会地统统纳入严格规整的辩证法的做法是无法为人们所接受的。

在人们看来,黑格尔不是从事物本身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思辨方法出发来说明和解释事物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哲学之所以是古典形而上学的完成也是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古典哲学的基本观念遭到了人们的质疑。

古典哲学起源于一系列未经审查的观念:宇宙自然是一个有规律、有秩序、有统一根据的合乎理性的有机整体。

而黑格尔哲学的全部工作意在证明合理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整个宇宙被解释为一个合理性展开为现实性的过程。

如果我们无法证明盲目、偶然的外在宇宙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存在,由此便注定了黑格尔哲学的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是我们的世界, 我们不能冲出现有的我 们所把握到的世界之外来观照我们居于其中的作 为世界整体的“世界”, 世界整体对于我们来说只 能是黑格尔所说的“恶的无限”, 作为世界整体之 内的各种事物总是处在一种不断的生灭变化之 中, 总是存在着人的认识能力所认识不到的事物 及领域的存在, 在这个意义上,人在整个自然界面 前是以“渺小者”或说“沧海之一粟”的卑微身份出 现的。虽然人在整个自然世界面前是卑微的, 但 是, 人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以自己的实践活动 在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生活疆域, 创造了人化世界 ( 属人世界) 。因此, 人想跳出自己的生活世界( 属 人世界) 无异于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所以, 在维 特根斯坦的早期思想中, 形而上学是不可说的“神 秘之域”, 只能显示, 在哲学中没有任何正确的东 西, 哲学讨论成为不可能的无意义之事。在此种 意义上, 他宣告了形而上学的终结, 从而认为“逻 辑充满着世界”、“逻辑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 编 号]1003- 5478( 2008) 01- 0016- 06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发展阶段— ——黑格 保持沉默。”[1]( P23) 维特根斯坦在一种语言批判的
尔哲学之后, 在一种纯概念的逻辑运演的意义上 意义上提出要为“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划定语言
使纯思的哲学达到了顶点、尽头。因此, 在黑格尔 界限, 而这种“划界思想”所针对的目标就是使形
或者说当这些哲学家他们为哲学提供了哪样一些可能的道路? 这恰恰 在《逻辑哲学论》一书的导言中所说: “我们不能想
是这些哲学家在不同的意义上宣告形而上学终结 的东西我们就不能想, 因而我们也不能说我们不
的时候, 遗留给我们应加以思考的重要理论问题。 能想的东西, ”[1]( 导言 P14) 由此, 逻辑上的错乱必然
哲学的生存开辟了道路。
题’, 而是命题的澄清。”[1]( P48) 因此, 在维特根斯坦

那里作为可以言说的形而上学终结了, 因为按照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前言中说“这 维特根斯坦的看法, 作为超验意义上的灵魂、上
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凡是可以说 帝、宇宙全体是不能思的东西, 人们不能站在思的
的东西都可以说清楚; 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 界限的这一端去思不能思的“超验之在”的另一端
[收稿日期]2007- 10- 18 [作者简介]刘增明(1980- ),男,山东武城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16
CHANGBAIJ OURNAL
的东西。维特根斯坦提出了拯救日常语言、建立理 想语言的任务。语言在日常使用中常常是混乱不 清的, 并伴有无意义的因素在里面, 要使语言在指 谓上有意义、逻辑上完美, 就必须建立理想的语 言, 从而去纠正、治疗日常语言的缺陷和不足。
CHANGBAIJ OURNAL
17
地表现着人类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 即: 科学 忘的“空敞”, 让非对象化、非劳动资料化的存在自
集中地表现着思维和存在高度统一的维度, 哲学 身到场显现, 如此这般的思才是按照事情本身而
则集中地表现着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维度。”[4] 来的思。海德格尔的哲学思考奠基于他所处的时
愈显著地相互沟通起来— ——乃是哲学的合法的完 功能。因此,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提出使马克
成。”[3]( P71) 从此, 哲学就不用再以“全部知识学的 思主义哲学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感, 同时也具有
基础”的角色去过问原本不属于自己领域的各种 崇高的现实感。
之后的哲学家, 以马克思作为开端, 包括其后的维 而上学在一种“不可说的”意义上保持沉默、自我
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等, 都曾经宣告了形而上学的 终结。维特根斯坦在前言中说不能为思想划定界
终结。然而, 值得我们作深入思考的是: 这些伟大 限, “思那不能够被思的东西是一个悖论”, 因此,
的哲学家在何种意义上宣告了形而上学的终结? 只能为语言划定界限。用语言去表述那些不能思
方式的变革, 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存在方式与生活 说人们现在还在努力尝试哲学思维, 这种思维也
方式的变革, 人类的生活境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 只 能 达 到 一 种 模 仿 性 的 复 兴 及 其 变 种 而 已 。 ”[3]
化。技术科学的日益盛行与普及使人的思想空间 ( P70) 这 一概括是振 聋发聩的, 海 德格 尔 宣 告 了 马
逐渐地缩小, 从而, 科学和技术占据了主导性的地 克思在彻底的、根本的层次上使形而上学达到了
位, 人成了美国著名哲学家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 终结阶段, “哲学达到了最极端的可能性”。实践
度的人”。对此, 海德格尔作了极为深刻的概括: 观点的思维方式的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
“表象— ——计算性思维的操作特性和模式特性获 传统形而上学, 以其最极端的可能性实现了对柏
然而, 维特根斯坦是否就在一种完全的意义 上 彻 底 否 定 了 形 而 上 学 呢 ? 答 案 是 否 定 的 。从 实 质 上说, 维特根斯坦在“不可说只可显示”的意义上 为哲学开辟了道路。他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讨 论了哲学中的重大问题, 自己也认为在《逻辑哲学 论》这本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中, “不可说只可显 示的东西”是更重要的。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 能说的事实世界说尽之后, 那个作为哲学( 或说伦 理 学 、形 而 上 学 ) 的 “神 秘 之 域 ”就 会 自 然 显 露 出 来, 但他是在反对大哲学家康德将这些他所认为 的“不可说只可显示”的“神秘之域”说了出来的意 义上终结了形而上学。而他本人对形而上学是十 分敬重的, 他于 1929 年在剑桥做的伦理学演讲中 就表达了这种思想: “但它( 伦理学— ——笔者注) 是 人类思想中一种倾向的纪实, 对此, 我个人不得不 对它深表敬重, 而且, 说什么我也不会对它妄加奚 落。”[2]( P27) 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 维特根斯坦只是
斯基的“形而上学的恐 怖 ”、具 有 社 会 学 家 与 哲 学 家 双 重 身 份 的 哈 贝 马 斯 提 出 了 “后 形 而 上 学 思 想 ”等 , 都 以 自
己 的 理 论 路 径 出 发 来 拒 斥 形 而 上 学 。马 克 思 、维 特 根 斯 坦 、海 德 格 尔 等 人 在 终 结 形 而 上 学 的 事 业 上 也 做 出 了 自
也恰恰是在思考形而上学终结这一问题的同时, 导致语言使用上的混乱。按照维特根斯坦的看法,
使我们意识到哲学在终结之际开启了哲学向前进 能说的东西总能说清楚, 不能说的就只能以显示
展的新的可能性道路, 也可以说形而上学终结为 的 方 式 来 澄 清 , “哲 学 的 成 果 不 是 一 些 ‘哲 学 命
为以知性思维方式为思维特点的科学就是在设定 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地位的确立, 也使马
了精神与物质、主观和客观或者说思维与存在之 克思主义哲学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
间的同一性为其所遵循的“不自觉的前提”的。哲 前, 并使以往所有的哲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消解于科学技术并非就是一件坏事。它是人类 所实现的伟大变革面前黯然失色、相形见绌。实
己独特的理论创造。但是, 形而上学一次次被宣告终结了, 又一次次以顽强的生命力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因
此, 哲学在不断塑造自己的同时, 也在不断塑造着属于自己的时代, 它是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理论方式所表征
的人类性的生活方式与存在方式。
[关 键 词] 形而上学的终结;哲学道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中 图 分 类 号 ]B0 8 1 .1
( P92) 从此, 哲学便 只能在一种 反 思 性 活 动 的 层 面 代— ——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 他是面对汹涌而至
上来实现自己的“爱智追求”, 并且真正的作为追 的科学主义思潮而提出哲学的“思”的任务。
求“形上意义”在“形上之思”的平台上开展自己的

“爱智活动”。
海 德 格 尔 在 《面 向 思 的 事 情 》这 本 书 中 认 为 ,
得了统治地位”, “哲学之终结显示为一个科学技 拉图以来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术世界以及相应于这个世界的社会秩序的可控制
实践概念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非常
的设置的胜利。哲学之终结就意味着根植于西 重要的, 它意味着马克思真正地实现了对以往所
方— ——欧洲思维的世界文明之开端。”[3]( P72) 而作 有存在过的思维方式的“颠覆性的变革”。实践概
宣告了概念式的、有言式的或说逻辑式的形而上 学的终结, 而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心灵深处却仍 保持着对无言式、体验式、直觉式形而上学的敬畏 与追求, 这是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别样理解: “不 可说的只能显示”。
二 与维特根斯坦同年龄段的海德格尔, 同样得 出了与维特根斯坦惊人相似的判断: 形而上学终 结了。海德格尔在他的《哲学的终结与思的任务》 一文中就提出了这样的判断, 并且致力于思考形 而上学终结之后思的任务是什么。 对于形而上学终结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问 题, 海德格尔作了如下的回答: “我们太容易在消 极意义上把某物的终结了解为单纯的中止, 理解 为没有继续发展, 甚或理解为颓败和无能。相反 地, 关于哲学之终结的谈论却意味着形而上学的 完成。但所谓‘完成’并不是指尽善尽美, 并不是说 哲 学 在 终 结 处 已 经 臻 至 完 满 之 最 高 境 界 了 。 ”[3] ( P69) 海德格尔为什么说形而上学的终结意味着形 而上学的完成? 或者说形而上学的终结预示着怎 样的历史性境遇? 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终结于 现代科学技术全面兴起之时, 以科学的“控制论” 为主导思维方式的崇尚科学主义的现代社会意味 着“科学主义思潮”的胜利, 各门有着自己独立研 究领域的学科纷纷从哲学母体中挣脱出来, 随着 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最终从哲学母体中分离 出来, 表明了作为各门有着自己独特知识论视野 的学科最终完全从哲学母体中独立出来, 从此, 哲 学不能再以“最高的概括性”和“最高的解释性”作 为全部知识学基础的身份出现了。[4]( P89) 哲学只能 在一种“知识分类表”的意义上与历史学、法学、物 理学等学科相并列而立于“知识之林”中。各门学 科从哲学母体中成长到成熟, 最后脱离哲学母体 实现独立的过程, 就是哲学逐渐完成自己的过程。 因此, 哲学完全被推入到了对“超验之在”的反思 性的活动之中去了。那么, 哲学与作为对经验事 实进行理论把握的科学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 系呢? 我国学者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思路, 例如, 孙正聿先生理解为 “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 系”, “哲学和科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不同方 式。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 在于它们分别地集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