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目前中日航天的实力对比 2012
ZT-YST杂谈中国太空科技和先进国家的差距

ZT-YST杂谈中国太空科技和先进国家的差距来源: CMP 于2012-07-07昨天(七月一日)晚上年代电视播出沈春华的「从台湾看全球」的节目,谈的是中国大陆“上九天”同时又“下深海”的故事。
这个谈话性节目突然惊现国军空军上校宋兆文,因此立刻引起YST 的兴趣,另外一位特别来宾好像是「亚太防务」(一家台湾出版的军事杂誌)的总编辑郑继文,显然话题的重点围绕军事。
台湾方面的专家们在评论中国大陆的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的时候时或多或少都会扭曲一些事实、一定设计做出负面的评论或者用负面的角度去观察大陆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政治正确。
这段访问引起我一些感想,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高科技,特别是军事科技,中的一些常识,不光是分析台湾的评论,也顺便看看美国华人说些什麼,内容有点随兴,故曰杂谈。
(一)台湾人看大陆的太空科技在这场讨论「神舟九号」与「蛟龙号」的科学壮举中,主持人沈春华没有什麼科技背景所以说不上话,两位特别来宾宋兆文与郑继文也是泛泛之谈没有什麼深入的见解,只不过郑继文的政治顾虑比较少、出现的笑话比较少而已。
宋兆文因為是军人出身,反共教育非常彻底,他受到政治正确的压力肯定比较大必须做出负面的评论来彰显敌我意识,导致他的评论过度扭曲科学。
由於处境尷尬,过去在评论歼-20隐形战机的时候宋兆文就出过不少笑话,这次也不例外。
但是宋兆文这种言论在台湾是比较受欢迎的也容易传播,所以值得我们讨论。
航空与航天是两回事,宋兆文与郑继文对航天的知识相对比较少,他们能谈的话题其实并不多。
中国大陆航天科技的位置明显排在美俄之后,位居世界老叁,而且跟老大美国与老二俄国属於同一梯队,把所有其他国家(包括欧日等昔日列强)远远拋在后面,他们属於第二或第叁梯队。
宋兆文对此不甘心但又不得不承认,挖空心思想把大陆排除第一梯队,这是他的痛苦,也是很多台湾人的痛苦。
想想看,既要强调中国科技远远落后美国,又要製造中国严重威胁世界和平,这分寸拿捏是非常困难的,宋兆文没有这个功力,包打听的郑继文也没有,就连打着美国史丹福大学国际政治中心学术招牌的薛理泰也不可能说得清。
中日到底谁强

楼主关于中日军力对比,有很多人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最近网络上流传一篇热文,文章内容说是日本三菱工程师讲述中日之间的部分军力差距。
和大家分享下。
中日都生产了自己的第3代战斗机。
日本是F-2,中国是歼10和歼11。
通过研制、仿制,中国完全掌握了第3代战机的设计和生产技术。
而日本虽然在某些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日本并没有完全掌握第3代战机的设计和生产技术,日本任何新战机仍然必须依靠美国。
而中国在第3代战机已经毕业了,同时具备了第4 代战机的研制能力。
下面通过具体技术分析,来看看中日两国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第一,空气动力设计:中国已经基本解决先进战机的气动设计问题。
通过大量的型号设计,中国已经培养了一批具有经验的航空工程师和设计师。
而日本工程设计经验不足,F-2的外型设计模仿F-16,同时大量设计依靠美方。
因此到现在日本还不具备独立的先进气动外型设计能力。
第二,结构和材料:两国水平大致相当。
在设计上已经有现成的设计软件,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机体3维数字设计上中国已经走到日本前面。
日本的复合材料技术比较先进,其机翼复合材料一体高温固化技术世界领先。
但这个技术不够成熟,制造的机翼后来出现裂缝。
中国引进了俄罗斯最先进的钛合金加工技术,同时中国复合材料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因此中国已经比较完整地掌握了先进战机的材料技术。
中国成飞有了歼20,而日本的心神一直都处于假想阶段。
第三,电子系统:日本在雷达火控技术上领先,日本的有源相控阵机载雷达属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机载雷达水平还有差距。
但在一体化电子系统设计和整合方面中国没有差距。
中国掌握了数字电传技术,而日本没有掌握这个技术。
第四,动力系统:中国已经可以自己设计制造先进涡扇发动机,而日本没有相应的能力。
海军装备方面以日本最先进的金刚级和中国170舰比较。
据可靠消息,170舰使用的是有源相控阵雷达。
而金刚级使用的是美国的无源相控阵雷达。
170舰整个作战系统是中国的,而金刚级的作战系统是美国的。
2012年国外载人航天发展综合分析

为 了确保 载人 航 天领 域 的可 持续 发 展 , 2 0 1 2年 美 国继 续 加强 创新 技术 研 发 ,俄 罗斯 加 快航 天 工业
据N R C报 告 ,选 定 了 1 0项 由大学 牵 头 的先期 创 新 性 空 间技术 提 案 , 进 行 旨在 提高 空 间辐 射 防护 能力 、 提 升航天 器 热控 和光 学系统 性 能方 面的研 究 。 N A S A
载
人
航
天
第 1 8卷
2 0年 里 , 由于 成 本 增 长 、管 理 不 当和 领 导 更 替 ,
业 集 团 。此 次改 革 方案 的 出 台将 是俄 罗斯 航 天 业走
出“ 系统 性危 机 ” 的唯一 机会 。
N A S A有 2 7 个计划被取消,导致 2 0 0 多亿美元浪费
实现 长期 发展 目标 。
究与技术试验取得丰硕成果 , 深空探索持续升温 , 国
际合作 走 向深入 。
1 主 要 航 天 国 家 突 出 强 调 打 牢 航 天 技 术 基
础, 稳步推进深空探索战略发展
2 0 1 2 年, 主要航天国家采取多方举措 , 建立牢固
航 天基 础 能力 ,从 而满 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更 深层 空 间探索 的 战 略
足, 但S p a c e X公 司凭借着更低的发射成本 、 更加灵
活创 新 的发 展理 念 , 以及 强烈 的市场 意识 , 正迅 速 发
展成为国际航天发射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美 国空
军 、加拿 大 航 天局 等越 来越 多 的 国 内外 客 户 与其 签
同时, 确保其在载人航天领域领导地位的长期稳定。
改革步伐 ,新兴航天 国家进一步细化未来载人航天
龙乐豪院士访谈:日本火箭能力

龙乐豪院士访谈:日本火箭能力记者:运载火箭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一国的太空控制能力和战略打击能力,本次请龙院士谈谈对日本火箭的看法。
龙乐豪:运载火箭方面,现在美俄还是领先,其后是欧空局,日本应算第二阵营中的领先者,其后是中国。
如单项排名,俄罗斯发动机水平是最高的,比如它的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水平相当高,氢氧发动机也不错。
但运载火箭的综合能力方面,美国要强于俄火箭。
日本运载火箭的单项技术和美俄差不多,但规模还不及。
欧空局的“阿丽亚娜”—5起飞重量700多吨,规模比H-2B大。
H-2B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6000千米,轨道倾角一般28.5°)运载能力是8吨,低轨道(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400~500千米,轨道倾角40°左右)运载能力是16~17吨。
低轨道速度增量较小,一般7.8千米,秒左右。
同步转移轨道的速度增量要达到10千米/秒左右,因此运载能力要小一些。
中国的运载火箭里最强的是“长征”-3号乙(CZ- 3B),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是5.5吨,低轨道最大运载能力是12吨的样子,所以日本的比我们强。
俄罗斯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也就是八九吨,因为它地理纬度高,吃亏了。
如果俄罗斯火箭拿到同样纬度发射,也能有十吨多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
美国火箭的这个数值已达到11~12吨左右,“阿丽亚娜”-5已达到12吨。
这是因为“阿丽亚娜”-5是在圭亚那发射,北纬4°,占了些便宜。
美国佛罗里达纬度在28°左右,与西昌差不多。
“长征”-5同步转移轨道运载力将达14吨左右。
记:这是否算入了文昌的纬度?龙:文昌的纬度接近20°,占的便宜不太。
而且文昌纬度最低海拔也低了,这也要吃亏。
火箭在发射开始阶段如果能减少两千米上升距离还是能省点劲。
西昌海拔1800米,比文昌高很多。
记:日本的火箭比中国的优势在哪?龙:H-2B的规模比“长征”系列大。
“长征”系列起飞重量最大的为570多吨,是载人的长-2F。
世界各国的航天情况的作文

世界各国的航天情况的作文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聊聊世界各国的航天情况。
你们知道吗?自从人类开始探索宇宙,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了。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把脚步迈向月球、火星甚至是更远的星球。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国家的航天事业吧!
我们来看看美国。
美国的航天技术一直都是非常先进的,他们成功地把人类送上了月球,还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再次登陆火星。
不过,最近美国政府却因为一些原因暂停了这个计划,让很多粉丝都感到失望。
但是我相信,只要他们想好了解决方案,就一定能够重新启动这个项目。
接下来是中国。
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是非常迅速发展的。
他们成功地发射了自己的空间站“天宫”,并且还在不断地进行实验和探索。
听说他们还计划建造一个更大的空间站,让宇航员在上面长期工作和生活。
这真是太厉害了!
然后是俄罗斯。
俄罗斯一直以来都是航天领域的重要力量。
他们曾经成功地将人送到过太空,并且还在不断地进行深空探测。
最近,俄罗斯还推出了一种新型火箭,叫做“安加拉”,据说它的运载能力要比之前的火箭强大很多倍。
看来俄罗斯真的是想要在航天领域大展拳脚啊!
最后是欧洲联盟。
虽然欧盟成员国之间有些分歧,但是他们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却是非常紧密的。
他们一起研制了很多卫星,并且还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发射一颗名为“朱诺”的探测器去探索木星和土星。
希望他们能够顺利完成这个任务!
世界各国的航天事业都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虽然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多的梦想!。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中国航天事业自其创立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
举世瞩目的嫦娥、天宫和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使中国成为了全球航天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2. 发展历程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56年,当时中国成立了国防科工委和一系列相关机构,开始了航天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航天任务,如1970年首次发射的东方红一号卫星、1999年发射的载人飞船“神舟一号”等。
然而,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是2003年的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能够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自那以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许多突破,包括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主研制火箭、建立了自己的民用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等。
3. 现状分析3.1 技术能力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设计、制造和发射各种型号的运载火箭、航天器和卫星的能力。
该国已经发展出了包括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嫦娥探测器等多款火箭和航天器。
中国还成功地进行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积累了丰富的太空经验。
3.2 国际合作中国航天事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国际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项目,与俄罗斯、欧洲航天局、联合国和其他国家的航天机构合作开展各种项目。
这种合作为中国提供了机会学习和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加速了该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3.3 应用领域中国的航天事业不仅局限于探索太空。
该国也将重点放在航天技术的应用领域,如通信、气象、导航等。
中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并投入使用。
此外,中国还利用航天技术发展了一系列卫星,用于监测气候和环境变化等。
4. 未来发展方向4.1 深空探索中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内继续探索太空的未知领域,包括登陆火星和开展更多的月球探测任务。
这些任务将为中国进一步积累太空探索和科学研究的经验,并为未来的航天技术发展提供基础。
2012年以来祖国航天取得的大成就文章

2012年以来祖国航天取得的大成就文章自2012年以来,祖国航天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下将重点介绍几项代表性的成就。
一、嫦娥探月工程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是自2012年以来祖国航天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
该工程分为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等多个阶段。
嫦娥一号于2013年成功实现绕月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这是中国首次实现月球探测任务的完全成功。
嫦娥二号于2010年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并开始对月球表面进行探测。
嫦娥三号于2013年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并成功展开巡视器“玉兔”,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嫦娥四号于2019年成功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对月球背面的探测。
嫦娥五号于2020年成功实现了月球样品的采集和返回任务,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实现月球样品返回的国家。
嫦娥探月工程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实力,也为解开月球及太空科学之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二、天宫空间实验室天宫空间实验室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大成就。
自2011年首次发射天宫一号以来,天宫空间实验室已成功完成了多次载人和货物交会对接任务。
2016年,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并顺利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对接,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长期载人空间实验。
天宫空间实验室为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技术验证和空间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为未来的载人航天任务做好了准备。
三、北斗导航系统自2012年以来,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北斗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组成。
北斗系统不仅能够为国内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导航定位服务,还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全球导航覆盖服务。
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欧洲日本印度等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及与中国的对比

欧洲日本印度等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及与中国的对比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是战略利益和实际利益综合考量的结果众所周知,载人航天技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最高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航天优势可以明显提高该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振民心,壮国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能够广泛促进和带动其它科技领域的发展。
然而,载人航天投入很大、周期甚长、相关配套技术众多,要求很高,所以风险相当大。
这种大利大弊关乎大局的矛盾性注定了各国在发展载人航天上的谨慎态度。
除了美苏两国冷战时期为了争夺全球霸权,而不遗余力的发展航天技术之外,一般来说,其它国家都相当慎重。
我国从70年代初钱学森同志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直到1992年1月我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中间也是经过了多年的反复论证。
事实上,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的太空之旅一部分应该归功于10多年来民用宇航技术的发展,以及不断提高的卫星发射能力。
在载人航天技术中,飞船发射和回收是首先要解决的两大难题。
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
这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重要标志。
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与美国的长期密切合作,日本国家航天发展局认为,它已经掌握了几年内将宇航员送上太空的技术。
而印度目前的火箭技术已经可以对月球轨道进行探索。
它计划于2015年前将一名宇航员送上太空。
世界不断发展,各国不断进步,也许该是新兴航天大国一展雄风的时候了!载人航天将对世界战略格局产生改变冷战已经结束了10几年,但是全球各国竞争的本质没有改变。
在美国一超的强权下,世界似乎失衡了。
各地区大国,都期待着成为世界强国的那一天。
多极化是必然的趋势。
可是能否成为其中的一极,就看各国自己的发展了。
在这种形势下,像载人航天这种具有指标性意义举足轻重的领域,自然成为一个真正大国必不可少的标志。
印度干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发核武器,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对一个雄心勃勃的国家来说,载人航天不是发不发展的问题,而是早晚的问题。
从中日大飞机窥视两国科技综合实力对比

中国运20于2006年启动,2007年正式上马,2012年完成首架地面试验机,2013年首飞成功。
由项目进展来看,中国只用5年完成首飞,日本用了9年时间。
从地面试验到首飞,日本用了4年时间,中国只用了一个月时间。
中国的研制速度远远超过日本,保密程度也高于日本。
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工业能力与组织能力超过日本。
中国1比0领先。
飞机本身对比中国领先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衡量一个飞机最重要的是气动外形、发动机、材料、座舱以及航电几个指标。
对于大飞机来说,短距起降和野外机场适应能力也很重要。
一、气动外形对比气动外形是考验飞机设计能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在飞机设计能力上一直比较领先,早已形成阶梯有序的人才队伍,又有毛泽时代打下的风洞基础。
因此,通过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合理吸收世界主流大运输机的先进特点,形成中国自己的后发优势是中国的一贯做法,手法娴熟。
运20采用了采用常规布局、悬臂式上单翼、T型尾翼、前缘后掠、无翼梢小翼,这是目前世界上大型运输机的主流布局方式。
上单翼可以提供低速机动性,缩短起降距离,同时发动机舱离地面较远,野战机场起降不容易吸入地面的异物。
上单翼的中央翼盒穿过飞机上部,对运货空间没有影响。
T型尾翼可以提高水平尾翼的气动效率,同时让整机布局更为合理干净。
同时也能避免野战机场起降时,被气流吹起的杂物打到尾翼。
运20尾翼方向舵采取铰链接两段式,在两段方向舵上进一步分为上下两部分,形成四个方向舵面,可以进一步提高气动效率。
美国的环球霸王C17尾翼也是这种构造。
C2的机翼为超临界机翼,中国运20首飞后没有公布机翼型号,但从首飞画面来看,也采取了超临界机翼。
在今年两会期间,运20总师接受记者采访时确认了运20的机翼为超临界机翼。
这种机翼有较高的气动效率,提高巡航速度,减小阻力。
同时因为机翼相对较厚,可以容纳更大的油箱,增加航程。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的运20的气动外形和设计水平已经超过日本的C2,目前中日大飞机对比得分中国2比0领先。
该国和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成就和优势有何不同之处?

该国和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成就和优势有何不同之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领域的发展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快速。
航空航天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各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相比也取得了不俗的进展。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这一领域上的优势又有何不同呢?一、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近年来,中国在载人飞船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其中,中国的天宫二号实验室重大任务成功实现,这意味着中国具备了太空站技术的完整系统。
而在火箭和卫星的研制方面,中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多颗高质量的卫星,并且已经取得了多项国际级别的成果。
二、合作方式多样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也表现出了比其他国家更加协作的方式。
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更多地采取了合作共享的方式,与多个国家开展了重大项目。
例如,中国和俄罗斯合作开展火星探测计划、与法国和意大利共同开发卫星等。
这些合作项目,不仅提高了中国航天领域的技术能力,也助力其他国家的发展。
三、政策福利鼓舞参与热情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中,政府的支持极为重要。
作为国家战略和重要的技术领域,政策的支持和福利的调整能够鼓舞航空航天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例如,对于优秀的科技人才,政府会在薪资方面进行优惠;对于航天领域的企业,则会通过减税等方式予以支持。
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促进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激发参与者的研发热情。
四、注重自主创新最后,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优势还体现在注重自主创新上。
当前,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领先优势仍然较为明显,这也得益于中国海内外高科技创新的成功。
例如,中国在有关卫星技术的研发中,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某些新材料以提高卫星的防护能力。
同时,中国还注重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生态环保等新型技术的应用,以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升级要求和市场需求。
总结:综上所述,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合作方式的多样以及政策福利的鼓舞参与热情和自主创新。
祖国的航天展现实力

祖国的航天展现实力近年来,祖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从中国航天员的太空飞行到火箭的发射成功,每一步都让人震撼和自豪。
祖国的航天事业,不仅仅是科技的发展,更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祖国的航天展现实力。
首先,中国航天员的太空飞行是祖国航天事业展现实力的象征。
自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以来,祖国的航天员已经多次进入太空,成功完成各项任务。
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勇气、智慧和专业技能,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赏。
无论是在太空站上的实验工作,还是在飞船返回过程中的复杂操控,航天员们都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
他们不仅仅是航天英雄,更是国家的骄傲。
其次,祖国的火箭发射能力也是航天实力的象征。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火箭发射技术的国家,通过自主研发的运载能力强大的火箭,成功将卫星送入轨道。
每一次发射,都需要经历严格的测试和预演,确保一切都安全可靠。
无论是发射卫星、载人飞行任务还是深空探测,祖国的火箭技术都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实力。
除了太空飞行和火箭发射,祖国还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了其他重要的成就。
中国自主研发并成功发射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覆盖全球,不仅服务于国内,还为全球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
祖国的月球探测项目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成功实现了月球着陆和勘测任务,为人类探索宇宙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发射火星探测器,参与国际合作的太空站建设等,进一步展现出了祖国的航天实力。
祖国的航天事业不仅仅是为了科技发展,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展现。
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支持,但它也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祖国的航天技术不仅仅在太空领域有应用,还涉及到了通信、气象、农业、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
航天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总之,祖国的航天事业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巨大的潜力。
中国航天员的太空飞行、火箭的发射成功以及其他重要的航天成就,都让世界看到了祖国的航天实力。
中方航天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方航天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和变得更加全球竞争力,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在航天领域迅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从最早的人造卫星发射到更加复杂的空间实验室和探测器任务,中国的航天计划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方航天发展的现状,并分析未来的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中方航天的现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C)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的主要承办机构,负责中国的航天任务。
自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任务(神舟五号)成功以来,中国已经成功进行了多次载人航天任务,包括神舟七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一号。
这些任务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够自主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
此外,中国还成功发射了一系列科学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地球观测卫星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嫦娥探测器任务,这是一个月球探测项目,包括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
嫦娥四号是世界上首个成功着陆和探测月球背面的任务,这一成就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未来进行趋势分析时,可以预见到中方航天将继续发展并取得重大突破。
首先,中国计划在2022年左右建成自己的空间站,并开始有组织地进行长期载人太空任务。
该空间站将与国际空间站合作,提供对太空的重要基地,并为进一步的深空探测做准备。
其次,中国计划发射更多的科学实验卫星,并在航天技术和设备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例如,中国正在研发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该火箭将能够将更大负荷送入太空,并支持更复杂的航天任务。
此外,中国还在开展航天器回收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以降低航天任务的成本和资源消耗。
此外,中国也将继续扩大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航天科技和经验。
例如,中国已经与欧洲航天局进行合作,共同实施了月球样本返回任务(嫦娥五号),并计划与其他国家合作开展更多的探测任务。
这种国际合作将有助于促进航天技术和知识的交流,推动全球航天事业的发展。
然而,中国航天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日本航天强于我国的不争事实

美国的早期此项试验以失败告终,日本此项技术如果成功,必将让包括美国在内的航天大国为止惊诧,而中国在此方面研究仅仅限于基础研究,还远谈不上应用,这能不让国人失分吗?
三是日本的火箭技术已经领先于中国很多年了,包括早期的H-2A和最新的H-2B,这些火箭本身综合技术实力已经超越了中国已经服役的“长征”系列火箭,我们能与之匹敌的“长征五号”火箭则需要在2013年之后才能登场,日本H-2B火箭直径达到5。2米,而“长征”系列只有3。35米。
第四代堪称“超级间谍”。范围将精确覆盖全球。直逼美以。分辨率小于50厘米。
另外,由三菱电机、日立、丰田汽车合作的民间“准天顶”卫星定位系统,将与美国GPS卫星定位系统合用,精度达到10厘米左右。可以弥补日本侦查系统的盲区,并且抗干扰能力很强。并且,在美国的扶持下,依靠日本的工业优势,日本正在依靠宇宙开发,构建导弹系统。
与探月相匹配的是日本空间太阳能发电站。同时向月球基地和地球输送电力。太阳是一颗稳定的恒星。它的电磁辐射,是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运动,以及岩石圈作用的主要能源。经过实测,地球仅能获得太阳辐射总能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除去被大气层反射和吸收的部分,每秒到达地面的能量就与燃烧500万吨无烟煤炭相当。因此人类社会在数十年前就把目光投向太阳。
2009年7月18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两位宇航员克里斯·卡斯蒂、汤姆·马氏布恩,完成希望号实验舱的暴露设施的搭建工作。意味着希望号实验舱亦安装完毕。
此前,日籍宇航员土井隆雄和星出彰彦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的运送下,分别在2008年的3月和6月将舱内保管室、实验室和遥控操作系统安装。
国际空间站设计可容纳6人。而日本希望号实验舱便可容纳4人。
日本实为航天大国,我国与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国人万不可骄傲自大
日本对全球航天技术能力的评估

日本对全球航天技术能力的评估
佚名
【期刊名称】《卫星应用》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综合研究中心于2009年完成了《中国的科
学技术能力(大型工程篇)》研究项目,其中对各国航天技术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中国航天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研究。
2010年2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将该项研究中航天相关内容修改编辑后,单独发表了《世界航天技术
能力比较及中国航天发展现状》特别报告。
现将特别报告中“世界航天技术能力比较”部分刊载如下,供参考。
【总页数】10页(P46-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474.2
【相关文献】
1.日本航天如何走出失败的阴影--影响日本航天发展的六大因素 [J], 崔志
2.日本航天能力发展评估 [J], 肖武平
3.MSCSurv评估系统介绍——M/OD环境下载人航天器及航天员生存力评估系统介绍及对我国的发展启示 [J], 武江凯;韩增尧;庞宝君;张永
4.MSCSurv评估系统介绍——M/OD环境下载人航天器及航天员生存力评估系统介绍及对我国的发展启示 [J], 武江凯; 韩增尧; 庞宝君; 张永
5.云南:航天神州汽车引入全球首个无线充电技术云南:航天神州汽车引入全球首个无线充电技术云南:航天神,kltI汽车引入全球首个无线充电技术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2年世界航天工业发展回顾——航天运载器及技术

2012年世界航天工业发展回顾——航天运载器及技术2013-01-07 2012年,国外航天运载器及其技术继续发展,在重要型号、发动机技术、防热系统技术、火箭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具体概述如下:一、航天运载器1. “猎鹰”-9火箭完成“龙”飞船发射任务2012年10月7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公司利用“猎鹰”-9火箭发射了“龙”飞船,该飞船已于10月10日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NASA完成了第一次商业货运补给任务。
在火箭飞行79秒时,第一级9台“隼”发动机中代号为1的发动机燃料管路压力下降,控制系统发出关机指令,发动机停止工作。
此后,箭上飞行计算机重新计算了新的上升轨迹,另外并未受到影响的8台发动机把龙太空舱送入了正确的轨道。
“猎鹰”-9第二级没有足够的推进剂把有效载荷OG2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 法国和德国在发展欧洲主力运载火箭方面存在分歧欧洲将对“阿里安”-5之后新的主力运载火箭进行投资研究。
德国提议欧洲应首先发展“阿里安”-5中期渐进(“阿里安”-5ME)运载火箭,集中力量投资这种火箭。
“阿里安”-5ME与“阿里安”-5相比采用了新的上面级,比目前的“阿里安”-5ECA型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20%。
而法国则支持发展“阿里安”-6运载火箭,该型火箭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3吨~8吨,可靠性高于“阿里安”-5系列火箭,成本比“阿里安”-5低,并能够实现更高的发射频率。
3. 俄罗斯“质子”运载火箭发射再次失败2012年8月6日,俄罗斯“质子”-M火箭携带两颗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质子”-M火箭前三级工作正常,第三级与“微风”-M 上面级按预定程序正常分离,随后“微风”-M上面级主发动机完成了两次点火,在第三次点火7秒时主发动机因故障出现异常关机,导致“微风”-M上面级和两颗卫星滞留错误轨道。
俄罗斯航天局宣布发射失败。
2010年12月以来,俄罗斯已经连续遭遇7次航天任务失败,损失了8颗卫星、一艘货运飞船和一个火星探测器。
日本航天能力发展评估

日本航天能力发展评估
肖武平
【期刊名称】《国际太空》
【年(卷),期】2018(000)012
【摘要】2017年,日本航天能力评估总分为29.42分,位列全球第5位,比排名第4位的俄罗斯低16.4分,比排名第6位的印度高7.25分。
2017年日本的总分较2016年微升0.44分。
从评估维度看,日本在政府支持、技术能力、保障能力、创新发展维度高于20国均值,在产业发展维度低于20国均值。
整体来看,日本航天能力位于世界第二梯队中间位置。
1最新发展情况2017年,日本共完成7次发射,排名全球第5位,相较2016年大幅增长,发射全部成功。
按航天器所属国家统计,归属日本的航天器共计13个,包括4颗对地观测卫星、2颗通信卫星、4颗空间科学及技术试验卫星和3颗导航卫星。
【总页数】6页(P28-33)
【作者】肖武平
【作者单位】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世界航天能力发展评估 [J], 张召才;王帅
2.欧洲航天能力发展评估 [J], 付郁
3.印度航天能力发展评估 [J], 何慧东
4.美国航天能力发展评估 [J], 张扬眉
5.俄罗斯航天能力发展评估 [J], 王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目前中日航天的实力对比2012-8-1 16:51阅读(11.74万)∙赞(34)∙转载(483)∙分享(84)∙评论(47)∙复制地址∙举报∙更多上一篇 |下一篇:长征九号运载火箭...2012年6月16日我国发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6月18日成功进行首次载人对接并在24日成功完成了手动对接。
2012年7月21日日本发射HTV-3货运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并在27日与空间站的和谐号节点舱成功对接。
中日作为亚洲航天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航天活动上呈现你追我赶的架势,中日航天实力的对比,也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
航天工业可以划分为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制造两大块,也可按用途分为军用航天和民用航天两个部分,还可以按轨道将航天器细分为地球轨道航天器和深空探测航天器。
地球轨道上最有商业和军事价值的两个部分是地球同步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分别主要用于容纳通信卫星和遥感卫星。
航天工业还可以按载人与否划分为非载人航天和载人航天两个部分,为了规避范艾伦辐射带的高能辐射,外加主要发射场位置的影响,载人航天器一般运行在倾角50多度或是更低倾角的近地轨道上。
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比,中日航天工业可以说各有所长,单论技术日本航天占据了很大的优势,而中国航天更有资格称为一个工业部门。
1970年2月11日日本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比1970年4月24日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早2个月,但日本发射第一颗卫星所用的L4S固体多级火箭在性能尤其是运载能力上要远逊于我国发射第一颗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
当时日本学者认为日本独立追赶与中国火箭的技术差距,至少需要5年时间。
不过早在1969年日美就签订了宇宙开发协议,美国向日本输出了雷神-德尔塔火箭技术,使日本液体运载火箭水平快速赶上中国。
由于得到美国技术援助的优势,日本还抢先发射了静止轨道卫星并得以更早开展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在与中国的较量中在技术上占据先机。
目前日本运载火箭在技术、运力上都远远超过了中国运载火箭,不过发射成功率略低,而且运载火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价格上严重缺乏竞争力。
日本宇宙开发机构(JAXA)拥有H-IIA系列和H-IIB大型运载火箭,并积极开展H-IIA/B系列火箭的升级,还在研制Epsilon 大型固体运载火箭,并计划研制新一代的H-X/H-III运载火箭。
中国航天目前的运载火箭则由CZ-2、CZ-3和CZ-4系列火箭组成,在改进现有火箭的同时还在研制CZ-5、CZ-6和CZ-7火箭,并计划研制CZ-11大型固体火箭。
H-IIA系列火箭是日本宇宙开发机构的主力运载火箭H-IIA系列火箭是日本航天绝当之无愧的主力型号,它以LE-7A大推力分级燃烧氢氧发动机为第一级,第二级使用LE-5B膨胀循环发动机,助推器为SRB-A大型固体发动机。
LE-7A发动机真空推力约110吨真空比冲达到了442秒,是目前唯一一种大推力分级燃烧循环氢氧发动机。
LE-5B发动机真空推力约14吨,是目前推力最大的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LE-5B发动机在设计上降低了制造难度并提高了可靠性,虽然它的真空比冲约448秒略低于美国RL10A-4发动机的450秒,远低于RL10B-2的462秒,但在上面级发动机中性能屈指可数。
SRB-A发动机长度15.1米直径2.5米,最大推力约230吨,是现役推力最大的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
以这些先进的发动机为基础,外加电气控制制导和先进壳体材料的使用,H-IIA系列火箭的运载系数相当出色。
自2001年8月29日投入使用以来,H-IIA系列火箭进行了21次发射,其中只有2003年的第6次发射失败,其成功率已经达到了运载火箭的主流水平,但由于火箭发射费用高昂,而且受更早的H-II火箭两次发射失败的影响,目前H-IIA 尚未签订通信卫星的商业发射合同,今年进行的搭载韩国载荷的发射,勉强算在商业化方面走出了第一步。
日本的H-IIB火箭技术上和H-IIA火箭一脉相承,不过箭体直径从4米增加到5.2米,第一级使用两台LE-7A氢氧发动机,捆绑4台SRB-A固体发动机做助推器。
H-IIB火箭是日本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为了发射HTV货运飞船而专门设计的型号,其HTV飞船轨道运力为16.5吨,同步转移轨道运力为8吨。
说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其技术和运力的落后无须讳言。
我国目前的主力起飞级液体火箭发动机是YF-20,使用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常温推进剂,单级推力只有75吨真空比冲只有298秒。
无论是推力还是比冲都与LE-7A发动机差距很大。
我国YF-75上面级氢氧发动机1994年才交付使用,而日本比冲类似推力更大的LE-5发动机早在1986年就服役了,到1994年性能更好的LE-5A上面级氢氧发动机已经随着H-II火箭起飞,同样投入使用的还有LE-7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其性能比我国目前尚未完成研制的YF-77大推力氢氧发动机还要强得多。
在火箭的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等其他分系统上,我国现役长征火箭也逊色于日本H-IIA系列火箭。
火箭分系统尤其是发动机性能的落后,直接导致我国长征火箭运力的落后,我国近地轨道运力最大的CZ-2E火箭也只有9.2吨的运力,尚低于H-IIA系列运力最小的H-IIA 202。
即使使用发射同步轨道的CZ-3B火箭发射近地轨道载荷也只有12吨运力,仍远逊于H-IIB的19吨。
H-IIB专门用于HTV的发射,尽管有发射双通信卫星的设想,但其价格仍然缺乏竞争力尽管单项技术相当不错,整体性能也可圈可点,但H-IIA系列火箭设计上存在运力偏大和价格过高的缺点。
H-IIA 202、2022、2024和204各种型号中运力最小的H-IIA 202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也高达10吨,而多数任务不需要这么大的运力。
日本曾尝试过一箭双星发射,但2003年H-IIA 2024火箭一箭双星发射情报获取卫星(IGS)失败导致星箭俱毁,为减小可能的损失日本不得不继续一箭一星发射方式。
虽然运力最小的H-IIA 202型号已经是发射次数最多的型号,但多数任务中仍造成了很大的运力浪费,考虑到H-IIA系列火箭发射价格超过一亿美元远高于其他商业运载火箭,运力的浪费进一步降低了它的商业竞争力。
日本宇宙开发机构和三菱重工(MHI)还计划以H-IIB一箭双星发射通信卫星来提高商业竞争力,但由于H-IIB报价太高仍然缺乏竞争力。
以不久前的HTV-3飞船发射为例,H-IIB 火箭的发射费用仍高达约150亿日元(约2亿美元)。
长征火箭在运力设计和价格上则占据优势,现有长征系列火箭覆盖了近地轨道3吨到9.2吨,同步转移轨道2.6到5.5吨的运力,同时价格极具竞争力。
以发射同步转移轨道的长征三号乙(CZ-3B)火箭为例,尽管运力达到了5.5吨但它的发射费用只有约7000万美元,而类似运力的日本H-IIA 204报价几乎是它的一倍。
除了价格劣势日本运载火箭的发射数量也偏低,近11年来发射次数仅有24次,而长征系列火箭同期已经达到了100次,从发射规模上说长征火箭遥遥领先。
如果但看2012年发射情况,日本仅有H-IIA和H-IIB火箭发射各一次,而中国长征火箭已经成功发射了11次,尤其是4月30日到5月29日一月间内密集发射5枚火箭,这样的运载火箭工业化生产和发射能力,是今天的日本航天工业力所不及的。
航天工业中运载火箭固然是进入太空的基础,但空间应用才是航天活动的根本目的。
日本在1969年正式确立了宇宙开发三原则,明确了在和平目的下开发外太空,长期以来无法从事军事航天活动。
以1998年朝鲜发射卫星为契机,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军用航天器的研制并在2003年开始发射了侦察卫星,2008年政策松动允许防卫为目的的航天活动,2012年更是进一步删除了“限于和平目的”的条款,日本宇宙开发机构也从文部省领导转由防务省和经产省联合的宇宙战略办公室管理,但目前日本航天在军用领域表现并不出色。
我国航天自建立以来就首先服务于军事目的,在资金技术长期不如日本的环境下艰苦奋斗,取得了更显著的成绩,基本满足了国防建设的需求。
日本在IGS的掩盖下发射了军用光学和雷达卫星,图为早期的光学一号(IGS-1A)和雷达一号(IGS-1B)日本虽然在情报获取系统(IGS)名义下发射了7颗军用卫星,但目前只有光学三号、光学四号和雷达三号三颗卫星还在正常工作,更早的光学一号和光学二号卫星已经退役,雷达一号和雷达二号卫星在设计寿命内就先后故障失效。
光学三号和四号卫星全色分辨率0.6米,雷达三号卫星分辨率约1米,在世界军用侦察卫星中性能并不出色,仅仅与饱受高科技部件禁运的我国侦察卫星平分秋色。
姑且不论早期的返回式侦察卫星和基本退出现役的资源二号卫星,我国已经发射了15颗遥感系列卫星,同样包含光学星和雷达星,除遥感卫星一号达到设计寿命后失效外,多数遥感卫星仍正常运行。
我国还发射了一系列电子情报搜集卫星,并发射了FY-1和FY-3系列极轨气象卫星。
为了向解放军提供高效可靠的通信保障,我国还研制并发射了神通和烽火系列军用通信卫星,其中烽火一号卫星还为东方红-3卫星平台创造了卫星寿命记录,神通和烽火系列卫星都已经发展到第二代,使用更先进的东方红-4卫星平台,提供了更强大的通信能力。
导航卫星最早是为核潜艇提供定位而研制的,不过今天在民用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日本2010年已经发射了一颗导航增强卫星,还设想将3颗卫星组成的准天顶导航增强系统建设成一个独立的卫星导航系统,与之相比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可谓占尽先机,2000年我国就发射了北斗试验导航卫星,北斗导航卫星自2007年以来已经发射了13颗,除M1和G2星失效外还有11颗卫星正常工作,预计到今年年底即可初步建成区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向我国及其周边的亚太地区提供10米精度的定位服务。
日本利用仅有的DS-2000平台作为准天顶卫星系统指路号卫星的平台,这也使指路号卫星不得不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终重导航卫星长期以来我国航天整体资金投入和技术水平都逊色于日本航天,虽然凭借高得多的优先级和更长时间的积累取得了军用领域的优势,但在民用尤其是纯科研航天项目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投资欠缺甚至空白,但即使如此我国航天仍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说起民用卫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静止轨道的通信卫星。
在通信卫星的发展上,日本广泛参与国际合作,其早期的广播卫星(BS)和通信卫星(CS)系列日本生产的零部件仅有10~20%,这固然加大了对外界尤其是美国的依赖性,但是更早建成了广播通信卫星系统,推动了卫星电视的使用。
1977年日本就购买美国德尔塔火箭发射了樱花一号(CS-1)试验通信卫星,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使用自行研制的N-II和H-I火箭发射了数颗樱花(CS)和百合花(BS)系列广播通信卫星,为国内提供通信和卫星电视服务,但后来的BS-2等卫星上,日本制造的比例仍然徘徊在30%左右,仍缺乏独立研制先进通信卫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