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下金融监管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不对称下金融监管理论综述

摘要: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关键字:

自律型金融监管理论、管制型金融监管理论、效率型金融监管理论、稳健型金融监管理论、信息不对称、信用信息不对称、金融危机

正文:

金融监管经历了从自由到管制、到放松管制、再到重新管制理论的历史演变。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金融监管理论,主要集中在货币监管和防止银行挤提方面,焦点问题在于要不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官方安全网上,对于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具体干预则很少论及。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打破了古典经济学“市场万能论”的神话。在这个时期,立足于市场不完全、主张国家干预政策的凯恩斯主义取得了经济学的主流地位,金融监管理论主要以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弥补金融市场的不完全为主要研究内容。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直接将金融监管制引入经济政策操作实践,传统上中央银行的货币管制已经发展为货币政策并服务于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对金融机构行为的干预成为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而后出现了金融自由化理论,其中以1973年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为代表,主张放松对金融机构过度严格的管制,特别是解除金融机构在利率水平、业务范围和经营的地域选择等方面的限制,恢复金融业的竞争,以提高金融业的效率。还特别指出,“金融抑制”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主要根源。随后,由于在对公共利益监管理论提出批评和质疑的同时,理论界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对监管的多种解释,产生了监管经济论、寻租理论、俘获论、社会契约论等多种监管理论,形成了以利益集团理论为核心

的金融监管理论体系。其中以监管经济论影响最大,并被广泛接受。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依赖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既不同于效率优先的金融自由化理论,也不同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安全稳定优先的金融监管理论,是二者之间的新的融合与均衡——安全与效率并重的稳健型金融监管理论。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里,金融监管理论经历了自律型金融监管理论、管制型金融监管理论、效率型金融监管理论、稳健型金融监管理论。

在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分工型金融监管体制,它符合金融业经营模式与监管体制相适应的原则;符合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的成本收益原则;符合环境因素及监管目标方面的变迁规律。但是,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国内外环境做出适应性调整,为实施集中监管体制奠定基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国际合作等。

而在信息不对称下,金融监管可能会失灵,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

信息不对称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存在。因为人之间对任何事物的信息掌握总是存在不对称的,即有信息优势和信息劣势,也意味着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由此而产生了信息差,使人们在处理事件上存在差异,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所以信息对人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在市场经济活动上,信息不对称是信息在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合同的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分配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买卖最终价格往往是所有销售产品的平均价格,提供高价值商品的销售者会退出市场,而那些低价值商品的销售者趁机占领市场,其结果是“劣货驱逐良货”的市场逆选择,最终会导致市场崩溃。信息不对称还可能诱导一方试图减少另一方信息而取胜,发生遏制对方信息来源的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还会导致价格体系无法有效传递信息,引起市场参与者较高的信息成本,信息效率市场的均衡无法实现,造成金融市场的低效率。事实上,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而长期存在。也就是说,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比如,借款人比贷款人更清楚还款的前景,纳税人比税务局更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上市企业比股民们更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等。正是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从而也使市场上公平成为一种奢望。信息不对称是社会生活、经济领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信息不对称的核心是信用信息不对称。现代市场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使商品服务交换的链条不断延伸,交易活动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增加了社会福利。但也使信息不对称情况渗透到经济生活中各个层面,成为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我国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过渡到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个新生事物,市场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经济的自然发展规律进行,不需要政府的协调与引导的错误认识导致经济的无序发展,滋生了许多不良社会现象,使经济秩序混乱,道德信用缺失。

比如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企业的资信状况、生产经营活动、项目投资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比企业了解得少,从而造成了在交易前效益差的企业会积极地寻求贷款,并愿意支付较高的利率,以使企业能维持下去,并希望通过投资于高收益、高风险的项目使企业能起死回生,从而形成逆选择。在贷款后,由于银行难以准确了解企业的资金使用去向及投资项目效果,企业就有可能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使银行面临较高的信贷风险,即到期收回贷款的平均概率会降低。这样,企业的道德风险会恶化银行的资产质量。

企业逃废债得不到法律上的追究会加大企业的违约的道德风险。企业本身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所有者不能有效观察到经营者行动,促使经营者通过规模扩张来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极易形成逆选择,即积极申请投资前景很难预测或投资者自知明显不佳的投资项目,只要该项目会给经营者带来个人效用最大;现行的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是主办银行制,即使在贷款过期不能偿还时,银行只能通过信贷检查来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缺乏控制权。这种信贷关系没有给企业经营者造成经营的压力,难以扼制经营者道德风险的产生。

再比如说我国的债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不发达主要原因也在于信息不对称。由于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