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 粤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程朱理学即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性质)。提出 “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 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 心”的命题。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存天 理,灭人欲”。 这里面的“理”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 科学,都有较深的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 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界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 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朱熹的著作有《四书 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 等。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 书》等。
第一单元
第4课 百 丈 山 记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 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 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 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2.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 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 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 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 ) )
答案:1.大概,表推测 2.目的连词,来 3.于是,
就 4.那
四、词类活用
1.循磴而东.( 2.独其西阁为胜.( 3.于林薄间东.南.望( 4.日光烛.之( 5.旦起下.视(
) ) )
) )
答案:1.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形容词作名词,美 丽的风景 3.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名词作动词,照射 5.名词作状语,向下
第二段重点词句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百丈山记 课件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百丈山记 课件

五、古今异义
①阁据其上.流. 古义: __河__流__的__上__方__。__ 今义:上游;指较高的社会地位。
②左控.垂崖 古义: ____临__。________ 今义:控制。
六、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乃为前所谓小涧者(……者) ②状语后置句 而作神祠于其东(应为“于其东而作神祠”)
作者卡片
姓名
四、词类活用 ①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_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向__东__走_ ②水皆清澈,自高.淙下 形__容__词__用__作__名__词__,__高__处___ ③乃壁.其后无所睹 _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筑__壁__________
④独夜.卧其上 __名__词__用__作__状__语__,__在__晚__上_______ ⑤出山门而东.十许步 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_向__东__走 ⑥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_名__词__用__作__动__词__,__照__耀____
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 可 正 视。 阳光一照,璀璨夺目,不可正眼观看。
日 烛光 :: 照阳,光照。耀。 之 视: :指 正代 眼水 观花 看。 。正
台 当 山 西南 缺, 前揖 平台正对着山的西南缺口处,面正对着
芦山,一峰独秀出,当:面对,向。 芦山,一峰独秀, 揖:正对着。
而数百里 间, 峰峦 而数百里范围内,也是峰峦
三、一词多义
①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_动__词__,___通__过____
(1)度
②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__名__词__,__制__度____ ③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__动__词__,__度__量____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__动__词__,__估__量____

高中语文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高中语文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也许这三棵树,在圆明园遭到摧残之前就有了,它们也许是大 火中的幸存者,它们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想着,我不由得又摸 了摸树干——凹凸不平!历史的沧桑,给它们刻上了深深的皱 纹,在它们的年轮中,有着永远抹不掉的火光、剑影!我低下 头环视着四周这一片绿油油的小松树。瞧,古老的大地,不又 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吗?我想,这些小树终将成为历史的见证 者——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的见证者!
背景解读
宋孝宗淳煕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 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 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 览百丈山的胜景。
文化常识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
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如《过秦论》: “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第4课 百丈山记
春日 朱熹 胜日①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②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 ①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②等闲:平常、轻 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游春诗。首句点明天气、地点、事 件,“寻其”即寻觅美好的春景,突出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 写“寻芳”所见所得。第二句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第三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 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最后一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 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作者是如何使笔下的山显得极具层次感的? 提示:作者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 山。然后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 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 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 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的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 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 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注 风世:劝勉世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对下列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晨兴复至其处,灏气游衍,天宇无滓。再至“过清”,驻目久之。 即寻支径谒二仙祠,世相传以为黄初平[注]觅亡羊之地;或曰,此留侯 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偕行者俱欲登山,酌丹 井饮,造之。中道或有依涧而上,观瀑泉,履白石,欲穷其源而不可 得,复相与会于丹泉之上。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归途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是行也,极目于丹井,称心于桃源,而于“枕流”“过清”之 间,朝暮几与神交。自己未至辛酉,凡三日而后返。
(选自中华书局《古今游记从钞》,有删节) 注 黄初平,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俗称黄大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答案
3.下列加颜色的词语与例句词类活用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皆清澈,自高淙下 A.宾主尽东南之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解析 C项动词作名词。例句及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答案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登百丈山三里许
√A. 不能容十许人
或涌或没 C.
畏险者或不敢度
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十余级乃得度
B.
D.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乃壁其后无所睹
解析 A项都是表示大约的数目,可译为“多”。

高中语文 第4课 百丈山记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 第4课 百丈山记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踞坐,蹲坐,
②阁据.其上流“__据__”通“__踞__”,这__里__作_“__座_落”解
栏 目 链 接
(3)古今异义。
①左控.垂崖
今义:控制
古义:_临_______________
栏 目

②不可正.视.

今义: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躲避,不敷
衍 古义:_正__对__着__看_________
(4)一词多义。
而泻,气势非凡。“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
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壮丽异常。
内容 理解
4.作者是如何将山写出层次感的? 明确: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 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山和群山逶迤而去 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 栏

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 链
人,出生于建阳(今福建建阳)。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
然科学,都有较深的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
栏 目

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界变化的见解,如关 接
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
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
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经后人编辑的还
明确:主要写了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共同的特
栏 目

点幽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 接
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盛夏亭午无暑气”“风
来两峡间,终日不绝”,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
清冽的感受。
内容 理解
2.第2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有哪些 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明确:移步换景。“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

粤教版-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百丈山记课件

粤教版-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百丈山记课件
▪ 倡办文化教育 重建书院学规; 阐义理之奥秘 集理学之大成
2
微课
— 中国文化名人朱熹
▪ 文化名人朱熹.mp4
3
二、课前导入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
水注入的现象, 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
顷刻万变。台东径断,
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而作神祠于其东,水
旱祷焉。畏险者或不 敢度,然山之可观者, 至是则亦穷矣。
薄: 迫近
紫翠重叠:或紫或翠重叠相映
殚(dān) : 尽
出: 出没
皆若飞浮来往:若飞若浮, 若来若往
径: 小路
凿石容磴:凿出石级为路 神祠(cí) : 祭神的祠堂
水或不旱敢祷度焉:: 天有旱的或人水涝 时
的地方。
因: 于是 为: 作,
识写 (zhì) :记
夫:那些
年月 日:
15
整体感知:
1、本文的游踪是怎样的?
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
2、本文的写作 目的是什么?
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3 、本文的写作特色
移步换景 详略得当
寓情于景
16
课堂小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 其一《古磴》诗云:
层崖俯深幽, 微径忽中断。 努力一跻攀,前行有奇观。
诗人站在层层叠叠的悬崖之上,下面是幽深莫测的山谷, 眼 前的羊肠小道突然中断。在这种上不能,下不易的困境之中,诗 人认为只要勇敢地向上探索攀登, 前面一定会有奇丽的风光。 朱 熹在写景中巧妙地提示一个生活哲理,在困境中只在敢于奋斗, 必能化险为夷,闯出一条通往险峰的道路。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百丈山记》课件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百丈山记》课件
❖ 文章开门见山,从(第一段最后一句)“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 到(第三段最后一句)“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结束了基 本部分的内容.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 到了第四段(最后一段),作者在(第二行)作出了总结和游后的 结论---“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这 个总结论,相承于前面文字,何处可观,何处不足观,是分后总述. 从而点名了写作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 景).
生字读音
磴dèng 瞰 kàn 罅 xià 庳 bēi 隘 ài 潺 chán
瀵 fèn 殚 dān
4.百丈山记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 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著作有«四书章句集著», « 楚辞集注»等
于5岁入学,18岁贡于乡,19岁 进士及第,曾任官职,为政期 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 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程 朱理学代表人物,思想家、哲 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 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是自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
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浅谈文章
❖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全文分四段,作者并没有 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方面,而是着力于描写 百丈山的优美风景.
❖ 通篇状物写景,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 从(第一段第一句)“登百丈山,笔力集中。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答案
2.课文是怎样把美丽的百丈山的美景一一呈现出来的?这样写对总 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什么作用? 答案 文章第二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第三段采用了定点换 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步呈现出来。这可让读者从总体上把 握山水的美景,也可以从局部感知山水之美。
答案
学后自评
基础达标
1.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翻译下列句子
(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译文: 它的水花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阳光一照,璀璨夺目, 不可正眼观看。
(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绿色重重叠叠,不可胜数。
一、结构图解
整体感知
登山经过 描绘山门前后景点→幽静美 百丈山记 描绘石台、瀑布→壮美 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激为清湍,澎湃汹涌。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复曳杖入“桃源”, 暝色已满岩谷矣。徙倚“枕流”,四际溟蒙,天水一色,泉声松韵, 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徐行察之,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云间 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清澈无底。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 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第一单元 山水游记
第4课 百丈山记
内容索引
文本导学 学后自评
文本导学
基础整合
1.通假字
以纪其胜 同“记”ຫໍສະໝຸດ 记载。2.一词多义 十余级乃得度:才__,__副__词___
(1)乃 乃为前所谓小涧者:是____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就
阁据其上流: 它的,代小涧
(2)其 以纪其胜:_那___ 而最其可观者:句中语气词

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百丈山记)课件

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百丈山记)课件

可玩。乃壁其后,无所 乃: 却 壁: 筑壁
睹。独夜卧其上,则枕 独夜卧:夜里独卧阁上,枕
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席之下通宵潺潺流水声不绝, 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也是
一种可7 爱的境界。
7
• 反第映二百段丈主山要水描的述特了点山的门句前子后是幽:静美丽的景
色。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 文中写百丈山早晨景色的句子是: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
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11
顷刻万变。
,或涌或没,
11
余与刘充父、平父、 吕叔敬、表弟徐周宾 游之。既皆赋诗以纪 其胜,余又叙次其详
之:指百丈山。 以纪: 用来记,纪通“记”
叙次:依次叙述
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
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3、本文的写作特色
移步换景
详略得当 寓情于景
、本文的写作目是什游踪怎样?2整体感知:113
13
课堂小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循磴而东,既得小涧 循:顺着 ②老屋数间,卑痹迫隘 隘:狭小 ③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烛: 照耀 ④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殚:竭尽
6
6
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 老屋数间,卑庳迫隘, 蹑(niè): 踩 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卑庳(bì): 低矮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 罅(xià): 缝隙
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 注池中,自池而出,乃 并注: 一同流入
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
其上流,当水
据:占据,位居当: 面对
石,峻激相搏处,最为 玩: 观赏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4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4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1)得十余级乃得.度(动词,能够) 此余之所得.也(名词,心得,收获)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动词,对着) (2)当台当.山西南缺(动词,对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占据,把守)
(3)薄于 日薄 林.薄 西.间山( 东动 南词 望,(名迫词 近) ,密林) (4)之山 日之 光.胜 烛之盖.自(代 此词始( ,结 它构 )助词,的)
东南望,见 瀑 布 自 前 岩 穴 瀵 涌 而 出,投 空 下 数 望,见到瀑布从前面的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从空中抛下有
十 尺,林薄:密林。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数十尺高,瀵(fèn)涌:水同源而分流。投:流下、抛下。
其 沫 乃 如 散 珠 喷 雾,日 光 烛 之,璀璨夺目, 它的水花就如同珠子散开、云雾喷出,阳光照射时,璀璨夺目,
西阁为胜。 才:副词,只、仅。卑庳(bēi)迫隘:低矮局 还有点景致。促。庳,矮小。隘,狭小。足:值得。独:副
词,仅仅。西阁:指庵中的 水 自 西谷 中 循 石 罅 西阁楼。为:动词,算是。水从西谷中沿着石缝奔射,
奔 射 出 阁 下,南 与 东 谷 水 并 注 池 中。自池 从西阁下流出,在南面与东谷中的水一起注入池中。水
呈同游诸君,又以②告夫欲往而 这风景,给同游的各位看,用(这些诗)告知那些想来又未能
未能者。因:连词,于是。别:另。为:动词,写、赋。 来的人。①以:连词,表目的。识(zhì):记述。②以:
介词,用。其后省略“之”, 年月日记。 代“小诗”。夫:那些。 某年某月某日记。
探究 思 维发 展 与 提 升
水 旱 祷 焉。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径:小路。 旱涝时节便来祈祷。 凿石容磴:开凿石壁修造石级
为路。作:建造。水旱祷焉:每逢水灾 畏险者或 或天旱就来这里祈祷。焉,兼词,于此。畏险的人有的就

高二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1.4百丈山记

高二语文粤教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1.4百丈山记

整体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感知
文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研读 ◎理解词句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右俯绝壑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状语,从右边 (2)名词作状语,在 左边
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研读
(6)独夜卧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去 (2)名词作状语, 在盛夏中午 (3)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上走 (4)名词活用 为动词,向北走 (5)名词活用为动词,筑壁 (6)名词作 状语,在夜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为“乃壁 (于)其后无所睹”,然而在西阁后面却又筑上石壁,没有 什么可看的
文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研读
◎筛选概括
6.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山门前后诸景点清幽特 点的一项是(C)
A.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B.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8.“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 为胜。”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此句为读者巧设悬念。几间老屋,低矮而又 狭窄,不值得观赏。而西阁楼又美在何处呢?让读者急 于阅读下文,寻找答案。
文段 第9章 扩三声、系阅统读调音课文第三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研读
◎理解词句
1.【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 百丈山记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精研课文 锻炼思维
整体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感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石池池,,山风峡来间两的峡来间风,,终终日日不不绝断。。然 却: 。连 临词 :,接表近转,折将,近可。是终,:但尽,。
门 内 跨池,又为 石梁,度 而北,蹑 石梯 山门内横跨水池的,又是一道石梁,渡过石梁向北走,踏着石梯
数数 级进入级一入个小庵庵。 。跨 词: ,向横北跨走。。北:蹑名 ni词è:作踏动。
皆 声: 。都 自, :全 从。 。溅 淙溅 :然 水: 流流 声水 。
度石 梁,循两崖 曲折 而上, 过了石梁,沿着两崖,曲折向上攀登,
见得 到了山山门门。。有小三 屋三间小间屋,,不不能能容容下十十来许个人人。。度 顺: 着。渡过 上。 :循 名: 词 纳作 。动许词:,表向示上约攀计。的数容量:。容但是然前面前可以俯瞰瞰涧涧水水,,后后面临靠近
照耀)
五、古今异义 ①阁据其上.流. 古义:_河__流__的__上__方_。 今义:上游;指较高的社会地位。 ②左控.垂崖 古义:_临__。
今义:控制。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乃为前所谓小涧者(……者) (2)状语后置句 而作神祠于其东(应为“于其东而作神祠”) 七、名句默写 等闲识得东风面,_万__紫__千__红__总__是__春_。 问渠那得清如许,_为__有__源__头__活__水__来_。
水水一起并注注入池池中中。。罅 缝隙xi。à: 并: 裂一 缝起 ,。 又从自池中池流而出出,,就乃是为前前面
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 学家、宋代_理__学_的集大成者。字_元__晦_,号晦 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 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关。绍兴十八年 (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 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 秘阁修撰等职。
庵才 庵也只有
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 观,独 其 西阁为 胜。 几间老屋,低矮局促,没什么好看的,只有它的西阁还有点景致。
才 隘: ,仅 狭仅 小, 。只足。:数 值 得 :几 ,配 ,几 。个 观。 :卑 游庳 览。bē独i: 迫唯 隘独ài,:只低有矮。局为促:。有。
水自西谷中 循石罅 奔射出阁下,南 与东谷 西谷中的水沿着石缝从阁子下奔流出来,在南边与东谷中的
2.资料链接
《百丈山记》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 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 行程等等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 美风景。文章开门见山,从“山之胜盖自此 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结束了基本部分的内容,首尾呼应,一气贯 串,显得十分集中、紧凑。有选择地落笔于 六处景致,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 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 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
四、词类活用 ①循磴而东.,即得小涧(东,名词用作动词, 向东走) ②水皆清澈,自高.淙下(高,形容词用作名词, 高处) ③乃壁.其后无所睹(壁,名词用作动词,筑壁) ④独夜.卧其上(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⑤出山门而东.十许步(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⑥日光烛.之,璀璨夺目(烛,名词用作动词,
沿着循 石磴 阶而 向东 东, 走,就即可以得 见到一小 个涧 小, 溪涧,循词:作顺动着词。用东,:向名 东就走,。就即是:。一道石 石梁 梁跨 横于 跨其 溪上 上,,皆 周边苍苍藤藤古古木木,,即虽使是盛盛夏夏
正亭午午时分也无无暑暑热之气气。。石过梁。:其山:石指天代然小形溪成。的虽桥:。表跨示:假越设 或亭让午步:关正系午。。水都水很皆清清澈澈,,从自高高处淙淙淙流下下,,其发出声清脆溅的溅流然水。声。
第4课 百丈山记
诗海探珠 出山道中口占
朱熹 川原红绿一时新, 暮雨朝晴更可人。 书册埋头无了日, 不如抛却去寻春。
佳诗品韵清幽书香 【赏析】 朱熹是宋朝的大学者,终年埋首书 房,研究学问,著作书籍。这首诗描写他偶然放 下书本,到郊外散心,面对一片青山绿野,鸟语 花香,胸襟为之舒展开朗,不禁感叹地说:“与 其终日埋头在书堆里,好像永远没有尽头,还不 如放下书本,到郊野去痛快地寻春吧!”终年埋 首书堆的人,应该抽空到户外去散散心,多与大 自然接近,才能使自己的心胸开阔。也有些不爱 读书的人,常喜欢引用“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 抛却去寻春”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洒脱与放 荡。
【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哲理?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4

课堂互动探究

丈 山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磴.(dènɡ) 淙.(cónɡ) 瞰.(kàn) 庵.(ān) 卑庳.(bēi) 石罅.(xià) 潺潺.(chán) 瀵.涌(fèn) 二、通假字 以纪.其胜(纪,通“记”)
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 与云海,主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 引人入胜。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 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 用语言的功夫。
九、整体预知
山登门山前三后里 百丈山记
瀑布峰峦
记游目的
险奇 幽静 雄壮 导游
移步换景 定点换景
不畏艰险 热爱自然
十、文本对译
攀登登百百丈丈山山三阳 身县 ,东 低北 头。 。许 绝: 壑约 :又 计深 的又 数险 量的 。俯山:谷。左临左悬控崖绝垂壁崖,,垒叠叠石石头 作为为阶磴梯,,控 头: 作临 为。 阶叠梯石 。为磴磴,:石垒台叠阶石。经过十十余多级级才乃能得通度过,, 山 山之 上美景胜也从盖此自处此开始始。。乃过:。才胜,:就美,景副。词盖。:度大:概通。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 历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 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朱熹是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 颐的理学,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 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除词外,还善作诗, 《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 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著作有《论语 集注》《_朱__子__大__全_》《童蒙须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