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发热的临床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从“两虚两实”论产后发热的治疗

从“两虚两实”论产后发热的治疗

从“两虚两实”论产后发热的治疗产后发热一直是困扰产妇和医护人员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传统中医思想中,产后发热常常被归为“两虚两实”范畴。

因此,在治疗产后发热时,常常采取“两虚两实”辨证论治的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经典理论出发,探讨“两虚两实”论产后发热的治疗。

1. 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在中医传统理论中,产后发热多因孕妇产后失血过多、阴阳失调、气血不足、体力疲劳等因素引起。

一方面,由于产后失血,阴血亏虚,生命精卫不足,体内阴阳失调,产妇容易出现发热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体力消耗,身体疲劳,气血不足,也会引起发热。

此外,如果产妇感染或产后恶露排出不畅,也可能导致发热。

2. “两虚两实”辨证治疗在中医中,“两虚两实”指的是虚实病证中的四种情况,包括实证、虚证、实则转虚、虚则转实。

在产后发热的治疗中,根据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可以将产后发热分为“虚热”和“实热”两种类型。

在具体治疗中,可以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调理,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1 虚热类型虚热型指的是产后发热中由于阴血亏虚,生命精卫不足,体内阴阳失调而引起,常常表现为低热、口干、口渴、头晕、乏力等症状。

在治疗虚热型产后发热时,应该以滋阴清热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生地黄、石斛、玄参、熟地、黄柏等,可以单用或复方使用。

此外,产妇应注意补充营养,多喝水补充体内水分,保持心情愉快。

3. 注意事项在进行产后发热的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3.1 定期测量体温产妇在产后几天内容易出现发热的症状,因此需要定期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和治疗产生的问题。

3.2 保持室内通风室内要保持通风,保持空气清新,禁止烟酒等刺激性物质进入室内。

3.3 饮食清淡产妇在产后恢复期间要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量。

3.4 心理疏导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刺激,需要适当的心理疏导,调整心态。

总之,产后发热在中医经典理论中属于“两虚两实”范畴,在治疗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和身体恢复。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

妇科常见病种中医辨证论治一、月经病:1、月经先期:以月经周期比正常提前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病。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者证型:脾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肾气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清经散》牡丹皮、地骨皮、青蒿、黄柏(盐水炒)、大熟地、白芍(酒炒)、茯苓2、月经后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以上者证型: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当归、熟地、人参、山药、杜仲、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虚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血寒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腹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温经汤》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气滞证:月经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有血块,脉弦《乌药汤》乌药、香附、当归、木香、甘草3、月经过多:月经量超过80ml,但周期正常。

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蒲黄、五灵脂、益母草、三七、茜草4、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或者经行少于2天,周期正常。

肾虚证:月经色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归肾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血虚证:经量少色淡,头晕眼花,舌淡红,脉细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黄芪、党参,山药血瘀证:月经色暗,血块,痛经明显,舌暗有瘀斑,脉弦不畅《桃红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5、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周期正常气虚证:月经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举元煎》人参、炙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炒升麻血热证:月经色红,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治疗产后发热

辨证治疗产后发热
用青蒿 、鳖 甲、黄 芩 、公 英 、红 藤 、赤 白芍 、青 陈 皮 、猪 苓 、茯苓 、杏 仁 、砂 仁 、藿 香 、佩 兰 、薏 米 仁 、术通 、甘
草。
2 结票
参、败酱草 、柴胡 、黄芩 、益母草 、知母 、白薇 、甘草 。 L2 2 气阴两虚型 :3 侧 产后发热 不退 ,体温 在 3 .' .. 0 75 C
3 .' 85 C之间 ,经用 多种抗生 素及支持 疗法 ,发热 仍不退 ,
自 18 9 0年 L 0月 ~19 9 8年 以来 ,作者 辨证 分型治疗 产
后发热患 者 6 2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L1 一 般资料 :6 例均为 住 院患 者 .年龄 最太 3 . _ 9 7岁 .最 小2 2岁.平均年龄 2 4岁 .手 术产 2 0例 ,早破水 2 2例 ,妊 高征 L 例 ,正常产 4 。产后 3天发热 l 例 ,5天发热 2 8 倒 8 0 例.7天发热 l ,l 5倒 5无发热 1 例 9 12 辨证治疗 .
愈率 9 % 5
4 讨 论
产后发热 的发生一般有 2种情 况 :其一是 由于产后感染 外邪所致 ,如创 口局部 化脓 ,或其他部位感染而发热 ,用抗 生素治疗基本 能控 制 但有少 数患者高热持续不退 。我 们辨 为感染邪毒 ,邪^营血 ,在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的同时 用清 热解毒 ,凉血化淤 药 .能缩短病程 ,使患者早 日康复=其二 是局部 或其他部位感染 不明显 ,血常规正常 ,但低热持续 不 退 虽用抗生素治病而难 取效 ,表现为早轻暮甚 ,迁延不 愈。作者认为率 病 的机理 .主要 是产后 阴血 骤 虚.阳 易浮 散 ,腠里不实 ,营卫不 固。 肖慎斋说 : “ 败血为病 ,乃 生寒 热 .本予营血不通 ,阴阳乘格之故 ” 。用 养血 朴气诃和营卫 . 清化湿热 ,诃理脏 腑功能 ,而使 阴平阳秘 ,而病愈

产后篇

产后篇
妇查:可发现生殖器官感染体征等 血分析、胸片等 血液、阴道或宫腔排出物病菌培养十药敏 B超:宫腔有无残留胎盘胎 ,盆腔有无脓肿
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
宫旁组织炎及脓肿形成 盆腔腹膜炎、腹膜炎、胸膜炎 菌血症、败血性肺炎 血栓性静脉炎 败血症、脓栓可见于肺、肾、甲状腺、 眼、关节或其他器官。
急性输卵管炎
宋 阳
概述
定义
产妇在新产后或产褥期发生与
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
“产后病”。
历史沿革
历代医家把产后常见病危重病概括为:
三病: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三冲:败血上冲心、肺、胃。 三急:呕吐、盗汗、泻泄。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
“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 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血瘀气逆
上扰神明
产后出血的原因:
子宫收缩乏力:最常见 胎盘因素:胎盘滞留、胎盘粘连、胎 盘植入、胎盘胎膜残留 产道损伤:会阴、阴道、宫颈 凝血障碍: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 疾病(妊娠禁忌)、妊娠或分娩期并 发凝血功能障碍。
诊断
病史:严重贫血史、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功能 障碍或产时软产道的裂伤、产后宫缩乏力, 胎盘剥离不全、剥离后滞留、胎盘嵌顿、 植入或胎膜残留等。
辨证论治
辨虚实,分脱证、闭证。 虚者为脱,实者为闭。 治则:救脱开闭
治法:虚者益气固脱,实者行血逐瘀。
1、血虚气脱
主症: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突然晕眩,面 色苍白,心悸愦闷,甚则昏不知人, 眼闭口开,手撒肢冷,冷汗淋漓。舌 淡无苔,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
治法:益气固脱 方药:补血解晕汤《傅青主女科 》
特点
时间性:产褥期内,多在产后24小时 以后的10日多见。 特殊内环境 :多虚多瘀,血室正开 热型不一 可伴有生殖道及全身症状

产后发热的临床辨证论治

产后发热的临床辨证论治

产后发热的临床辨证论治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多发生在产后的10日以后,可危及产妇的生命,为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发病率为1%—7.2%。

产后发热最早记载于《内经。

素问》[1]“乳子病热”,汉代《金匮要略》[2]在论治产后发热提出了“热入血室”的说法,宋代《妇人大全良方》[1]也提出产后发热的病名,并明确提出产后发热多虚多瘀的发病机理。

清代《张氏医通》[3]提出“三冲”,“三急”的危急重症。

产生本病的机理,主要是阴血骤虚,阳易浮散,腠理不实,营卫不固,易感外邪而致发热。

《医宗金鉴》[4]云:“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

……感受风寒,则为外感发热。

若恶露不去,瘀血停留,则为瘀血发热,若去血过多,阴血不足,则为血虚发热。

”临床所见,则有感染邪毒发热、血瘀发热、外感发热、血虚发热等。

就临症表现论治如下:1. 感染邪毒产后血室正开,胞脉空虚,若产时接生不慎,或产后护理不洁,邪毒乘虚入侵直犯胞宫,正邪交争可致发热。

产后正虚,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则传变迅速,热入营血,甚则逆传心包,出现危急重证。

临床表现: 产后高热寒站,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 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蒲黄、五灵脂、丹皮、赤芍、鱼腥草。

方中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

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

丹皮、赤芍凉血活血。

鱼腥草、益母草以增强其祛瘀解毒之功。

若小腹疼痛加剧,恶露不畅,有臭味,大便秘结,高热不退者,用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加败酱草以清热泻下逐瘀。

若证见高热、汗出,烦躁,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而数,为邪入营分而累及血分,用清营汤玄参、生地、麦冬、金银花、连翘、竹叶、丹参、黄连、犀牛角,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必要时需中西结合进行抢救。

中医妇科学练习试卷2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妇科学练习试卷2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妇科学练习试卷2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2型题1.孕4个月,突感小便频数而急。

尿亦灼痛。

胸闷食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首选()。

A.导赤散B.加味五淋散C.龙胆泻肝汤D.八正散E.二妙散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子淋的辨证论治。

2.某女,停经40天,感轻度腰酸腹坠痛,阴道有少许出血3天,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滑尺弱。

妊娠试验阳性。

其治法应是()。

A.健脾益气,安胎止血B.益气养血,安胎止血C.温肾助阳,安胎止血D.补血养血,安胎补血E.固肾安胎,佐以益气正确答案:E解析:本题考查胎动不安辨证论治。

3.孕6个月余,面目四肢浮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心悸气短,腰酸无力,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治疗应首选()。

A.鲤鱼汤B.白术胜C.真武汤D.健固汤E.五苓散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子肿辨证论治。

4.某女,孕7个月。

先脚肿渐及于腿,皮色不变,按之即起,伴头晕胸闷等症。

苔薄腻。

脉弦滑。

治疗。

宜选()。

A.茯苓导水汤B.五苓散C.五皮散D.天仙藤散E.防己黄芪汤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子肿辨证论治。

5.某女,孕5个月,尿少色深黄,艰涩而痛,面赤心烦,口舌生疮。

舌红少苔,脉细滑数,治疗方剂是()。

A.保阴煎加味B.猪苓汤加味C.知柏地黄丸加味D.导赤散加味E.加味五淋散加味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子淋的辨证论治。

6.孕6个月,尿少色黄,艰涩而痛,面赤心烦,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细滑数。

治宜()。

A.滋阴通淋B.益气止淋C.泻火通淋D.行气通淋E.利尿通淋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子淋的辨证论治。

7.患者,女,28岁,已婚。

产后2小时,阴道出血量多,突然昏晕,渐至昏不知人,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舌淡,脉微欲绝。

其证候是()。

A.阳虚B.血虚气脱C.气虚D.寒凝E.虚风内动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产后腹痛的辨证论治。

8.患者,女,27岁,已婚。

产后恶露32天不止,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体倦,小腹空坠,舌质淡,脉缓弱。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辅导:产后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辅导:产后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辅导:产后病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辅导:产后病产后病是指产妇在新产后至产褥期中所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辅导:产后病,希望对大家考试有所帮助。

细目一:概述一、概念:产妇在新产后至产褥期中所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习题产后“三病”是指( )A.呕吐、泄泻、盗汗B.尿失禁、缺乳、大便难C.血晕、发热、痉证D.病痉、病郁冒、大便难E.腹痛、恶露不下、发热[答疑编号2615010506]【正确答案】D【习题】郁冒,属产后哪项之一( )A.三冲B.三急C.三病D.三禁E.三审[答疑编号2615010507]【正确答案】C五、诊断六、治疗原则:“勿拘于产后,也勿忘于产后”细目二:产后血晕一、定义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

二、鉴别诊断与产后郁冒、产后子痫、产后痉病鉴别。

三、病因病机血虚气脱:神无所养,魂无所主瘀阻气闭:败血上冲,扰乱清窍四、昏迷时的`应急措施中医治病应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

当产后血晕发生休克时,应首先抗休克,促其复苏,采取下列措施:1.立即将产妇置于头低脚高的仰卧体位,同时予以保温。

2.针刺眉心、人中、涌泉等穴,强刺激以促速醒。

3.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点滴,迅速补充血容量以抗休克。

4.结合西医有关“产后出血”的原因,即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进行中西医结合抢救。

细目三:产后发热一、定义: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

二、病因病机三、辨证论治1.感染邪毒证主证:产后高热寒战,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或解毒活血汤加减。

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临床分析作者:瞿柒英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67-01【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30例患者分为外感发热型、气血两虚发型、蒸乳发热型、湿热瘀滞型、感染邪毒型、太少两感型、气血瘀滞型七种证型,给予不同的方剂,水煎服用,每日两次,汤剂连续服用5天。

结果:服药24h后体温恢复者16例,服药24h~48h内体温恢复正常者11例,服药48h~96h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2例,服药4d以上体温未下降1例。

总有效率为96.7%。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有很多独特之处,重在补血补气,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产后发热;临床产后发热为妇产科常见病,是指产褥期内,以发热为主症,并伴有其他症者。

多在产后24h以后的10d内多见,产后发热最早现于战国时代的《内经》“乳子而病热”。

我院自2009年3月~2010年3月期间收治产后发热患者30例,现对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产后发热患者30例,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9岁,体温:38.2~40℃,发热3天内例,发热4~6天例,发热7~10天例,其中自然生产3例,剖宫产27例,1.2方法1.2.1外感发热型:发热畏寒,头痛,四肢酸痛,咳嗽有痰,舌苔白,易口渴。

治此病宜养血散寒。

方用荆防四物汤加减::荆芥16g,防风8g,当归6g,白芍8g,熟地黄15g,紫苏叶8g,丹皮5g,柴胡6g,生姜2片,水煎服用,每日两次,以上汤剂连续服用5天。

1.2.2气血两虚发型:持续低热,头晕目眩,耳鸣,匮乏无力,舌苔薄,大便干燥,面色苍白,手足发麻,脉相无力。

治此病宜补血补气,清热解毒。

方用八珍汤加减:人参15g,白术10g,当归12g,白薇9g,黄芪14g,甘草5g,地骨皮10g,麦冬12g。

从“两虚两实”论产后发热的治疗

从“两虚两实”论产后发热的治疗

从“两虚两实”论产后发热的治疗1. 引言1.1 产后发热概述产后发热是指产妇在产后出现体温升高的症状。

在正常情况下,产后发热是由于产程劳累、产后感染等因素引起的暂时性体温升高,大部分情况下会在数天内逐渐恢复正常。

有些产妇在产后出现持续发热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产后发热的原因可能涉及产后感染、免疫反应异常、荷尔蒙水平变化等多种因素,因此在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除了中医中对“两虚两实”产后发热的不同分型外,在西医学中也认为产后发热可能与子宫感染、泌尿系感染等有关。

确诊产后发热后,及时寻求医生帮助进行准确定性诊断,并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正确认识和及时治疗产后发热对产妇的康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能够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帮助产妇尽快康复。

1.2 “两虚两实”理论简介“两虚两实”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病理变化的重要概念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阴阳”、“实虚”、“寒热”等不同的状态,其中“两虚两实”是指病情的表现有虚有实。

具体来说,“两虚”指的是体内气血虚弱,阳气亏虚,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疲倦等症状;而“两实”指的是体内湿热郁滞,阴阳失衡,表现为发热、口干口苦等症状。

在产后发热的治疗中,中医医师往往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判断病情是否为“两虚两实”,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加强营养补充,清除湿热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两虚两实”理论在产后发热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结合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汤剂治疗等多种方法的调整饮食及生活方式也是非常关键的,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提高治疗效果。

2. 正文2.1 中医治疗“两虚两实”产后发热的方法针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我调节和恢复。

针灸能够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失调,从而缓解产后发热的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发热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产后发热临床观察
尿 常规 检 查 、 腔 分 泌物 培 养 等 , 明确 感 染 部 位 及 致 病 菌 。 宫 以
1 . 治疗 方 法 4
1 . 西医对照组 .1 4
本组 5 4例单纯应用抗生素 。选用氨苄青霉
素、 阿米卡星 、 甲硝唑静滴 , 用 3 连 d体温不降或继续 升高者则改 用头饱呋锌静滴 。 氨苄青霉素过敏者采用磷霉素 。 高热者做药物
1 材料与 方法
1 一 般 资料 . 1 本 观 察 之 16例 病 例 为 2 0 年 1 一2 0 年 l 住 院 病 2 04 月 07 2月
薏苡仁 2 g生甘草 5 。大便 干结者 , 0, g 可视体质酌加大黄( 后下 ) ; 下腹痛甚者 , 加生蒲黄 、 五灵脂 ; 小便短赤者加车前子 。 () 2 感寒 发热 : 见产后恶寒 发热 , 症 头痛身痛 , 汗 , 塞流 无 鼻 涕, 咳痰清稀 , 恶露不多 , 面色少华 , 舌淡苔薄白, 脉虚浮而紧。治
解毒 , 利湿化痰。处方 : 红藤 1g败酱草 1g 黄连 5 , 5, 5, g 黄芩 1g 0,
经 临床疗效观察 , 中西 医结合治疗疗效 明显 高于单纯西 医治疗 。
现总结如下 , 以兹参考 。
黄柏 1g连翘 1g 银花 tg 紫花地 丁 1g 赤芍 1g丹皮 1g 0, 0, o, 0, 0, 0,
效率 达 9 . 对照组 总有效率为 8 .%。结论 采取 中西 医结合治疗产后发热取得满意效果。 72 %, 8 9
【 关键词】产后发热 ;中西 医结合治疗 ;临床观察 【 中图分类号】R 1 . 【 7 4 6 文献标识码】A 【 4 文章编 号】17 — 7 12 0 )5 6 一 2 6 3 9 0 ( o9 O — 3 O

产后发热ppt演示课件

产后发热ppt演示课件
原则。 临床以感染邪毒最急最重,按卫气营血传变。
外感发热可按伤寒六经传变。中暑发热病情较 重,威胁生命。 产后发热中感染邪毒发热可导致盆腔炎、腹膜 炎、胸膜炎、盆腔血栓性静脉炎以及后遗产后 身痛、关节痛等病证.,退热后仍需追踪随访30 ,
.
31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
.
24
辨证论治(外感暑热)
证候: 主症:发热; 兼症:汗多,口渴心烦,倦怠乏力; 舌脉:舌红少津,脉虚数。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清暑益气汤。
.
25
辨证论治(血瘀)
证候: 主症:热型:乍寒乍热 腹痛:拒按 恶露:不下或少 舌脉:舌紫黯,或瘀点淤斑,脉弦涩。
方药:八珍汤
.
20
辨证论治(感染邪毒)
证候: 主症:热型:发热恶寒或突然寒战高热 腹痛:拒按 恶露:色紫黯,质如败酱,臭秽 兼症: 舌脉: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解毒活血汤;五味消毒饮合失笑
散。
.
21
辨证论治(感染邪毒)
热盛伤津:白虎加人参汤 热结在里:大黄牡丹皮汤 热入营血:清营汤 热陷心包:安宫牛黄丸、紫雪丹、醒脑
.
7
病因
感染途径 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
病原体 需氧菌 厌氧菌 支原体与衣原体
.
8
生殖器官感染途径
图1 粘膜上行性感染
图2 淋巴性感染
图3 血循感染
.
9
临床表现
外阴伤口感染 急性阴道、宫颈炎 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 急性盆腔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 血栓性静脉炎 脓毒血症及败血症
褥感染首先出现的症状并不是发热。据国外报 导44例死于阴道分娩的败血症患者,首先出 现的症状是恶露异常,接着才出现的症状是发 热;死于剖腹产后败血症的患者,首先出现的 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减弱等腹膜炎症状。”

中医妇科产后发热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中医妇科产后发热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

主要由于产时感染邪毒,正邪交争;产后阴血骤虚,阳易浮散;或因瘀血停滞,营卫失调;或因气血耗损,正气不足,易感外邪,导致发热。

【诊断】1.有临产接生不慎,或滞产、难产及手术产时消毒、护理不严之病史。

2 .分娩后24小时至10天内发热,日测4次体温2次超过38C以上,伴恶露量多、色暗、有臭味,小腹疼痛,怕冷或寒战,头痛,全身不适。

妇科检查可有子宫及宫旁压痛,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者多属产褥感染。

3 .产妇体质虚弱者,产后可发低热,检查则无感染征象。

4.注意排除产后正常的蒸乳发热,或因呼吸道感染、乳腺炎、尿路感染、结核活动等引起的发热情况。

【治疗】一、辨证论治产后发热,常见的有感染、血虚、血瘀三种原因。

感染发热属重症可危及产妇生命,用清热凉血解毒或中西医结合方法积极治疗;一般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

因为产后虚体感邪,虚多实少,不宜过于发表攻里。

1.感染发热(1)轻症:发热头痛,微恶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恶露不多,色暗红,小腹压痛不显,舌红苔薄白,脉浮稍数。

治法:辛凉清宣。

方药举例: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2g,连翘12g,薄荷5g,竹叶12g,牛劳子10g,荆芥穗5g,桔梗5g,生甘草3g,益母草12g。

(2)重症:头痛,高热寒战,小腹疼痛拒按,口干作渴,恶露量多或少,色暗红或如紫酱色,有臭气,漫黄量少,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举例:解毒活血汤加减。

金银花15g,连翘15g,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牡丹皮10g,赤芍10g,生地黄12g,益母草15g,葛根6g,柴胡9g。

加减:如热甚伤津,酌加天花粉12g,玄参IOg0如热甚发疹,加大青叶15g,或用清营汤。

如高热神昏,加服紫雪丹l∙5g.如腹痛甚,恶露不畅、臭气甚、便秘者,选用大黄牡丹皮汤。

2 .血虚发热产时失血过多,身有微热,自汗出,不恶寒,面潮红,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舌淡红,苔薄,脉虚大。

常见产后病

常见产后病

类证鉴别
蒸乳发热 伤食发热 产后淋证 产后乳痈☺
鉴别诊断
血栓性静脉炎 产后泌尿系统感染 急性乳腺炎☺
辨证论治
辩证要点 治疗原则:调气血、和营卫 证治分类 感染邪毒
外感风寒 外感证 外感风热
外感暑热 血虚证 血瘀证☺
转诊原则
产褥感染 中暑高热,有虚脱表现 经常规治疗3日发热不退或伴随症状加重 胎盘、胎膜残留宫腔,需手术清宫 发热原因不明☺
总论
定义 病因病机 分类 诊断 治疗原则
分类
产后发热 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身痛 产后缺乳☺
第一节 产后发热
概述 病因病机 类证鉴别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方法:验方、针灸 转诊原则 养生与康复 健康教育 常用西药参考
病因病机
感染邪毒 外感 血虚 血瘀☺
血热证 血瘀证☺
转诊原则
疑有产道损伤需要手术修补者 常规治疗无效 考虑胎盘、胎膜残留 疑为滋养细胞肿瘤 疑有凝血障碍性疾病☺
第三节 产后身痛
概述 病因病机:血虚、风寒、血瘀、肾虚 类证鉴别:痹症、痿证 鉴别诊断:风湿性关节痛、类风关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转诊原则 养生与康复 健康教育

第二节 产后恶露不绝
概述 病因病机:气虚、血热、血瘀 类证鉴别:产后月经不调、产后发热 鉴别诊断: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生殖道损
伤、凝血障碍性疾病 辩证论治 其他疗法 转诊原则 养生与康复 健康教育:同产后发热 常用西药参考
辨证论治
辩证要点 治疗原则:虚者补之、热者清之、瘀者攻之 证治分类 气虚证
养生与康复
起居适宜,根据气候适当增减衣被 预防感冒及产褥感染,产后室内尽量减少外人
进入 尽量采取半卧位,利于恶露排出☺
健康教育

王丽娜教授治疗产后发热经验

王丽娜教授治疗产后发热经验
3 讨 论
在 邪实 的情 况 下 , 要 顾 虑 体 虚 而 忽 略 祛 邪 的 重 要 性 , 为 邪 不 因
祛才 能 正 安 , 祛邪 之 后 再 扶 正 , 则 易 生 滞 邪 之 弊 , 至 内 陷 或 否 甚 生 变 。总之 , 采用 勿 拘 于 产 后 , 忘 于 产 后 , 是 证 用 是 药 , 亦 有 中 病 即止 的原 则 , 多 取 效 。病 案 举 例 如 下 : 故 l 病 案 一 侯 某 某 , ,O岁 , 产 妇 , 州 人 。 剖 宫 产 术 后 五 天 , 女 4 经 郑 初
之效。
预 后 。《 哈荔 田妇 科 医 案 医 话 选 》 “ 后 多 虚 固 是 , 卫 外 之 :产 但
阳不 固 , 易 感 邪 里 传 , 最 由虚 转 实 , 专 持 产 后 概 属诸 虚 不 足 , 若 而 不 分寒 热 皆 投 温补 滋 腻 之 剂 , 无 异 于 闭 门 留寇 , 邪 无 出 则 使 路, 以致 变生 他 证 。 吾 师 王 丽 娜 教授 任 教 于 河 南 中 医 学 院 第 一 ”
乍热 , 数 产 妇有 虚 汗 , 晕 或 头 痛 , 疲 乏 力 , 眠 差 , 露 量 多 头 神 纳 恶 少色 黯 等 。 中 医认 为 产后 发 热 的病 机 是 妇 女 分 娩 后 阴血 骤 虚 , 阳易 浮 散 , 理 不 实 , 腠 营卫 不 固 , 感 外 邪 所 致 持 续 发 热 或 突然 易 高热 ( 括 产褥 感 染 ) 包 。产 后 发 热 的 记 述 最 早 见 于 《 问 ・ 素 通
情 时 应 当 辨病 与 辨 证 相 结 合 。在 辨 证 治 疗 则 应 根 据 中 医 的理
论 体 系辨 证 施 治 , 确 处 理 扶 正 与祛 邪 的 辨 证 关 系 。既 要 注 意 正 审证 求 因抓 住 病 理 实质 , 要 根 据其 发 展 不 同 阶段 的具 体 情 况 又 处理 , 能 收 到预 期 效 果 。 才

中医急诊学产后发热课件

中医急诊学产后发热课件

【诊断】
(一)疾病诊断
• 产后发热为产褥期间出现发热(T≥38℃),持续不退,或突然 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
(二)证候诊断
• 1.感染邪毒 • 2.外感 • 3.血瘀 • 4.血虚
1.感染邪毒
• 主症:产后高热寒战,壮热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 色紫暗如败酱,或如脓血,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干 结。
• 感染邪毒型所致的产后发热,是产科危急重症,若治疗不当或延误 治疗可使病情进一步发展,邪毒内传,热入营血或热陷心包,甚则 发展至热深厥脱危重之候,此时,应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救治。当 出现盆腔脓肿,体温持续不退,具备手术指征时应积极行手术治疗。
【预后转归】
• 产褥感染为产科常见疾病,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原因之一。中医药 辨证论治产后发热,对产后发热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避免了滥用 抗生素及其对产后哺乳的影响。但在预测产后发热病情的轻重和转 归时,不能以发热的轻重、体温的高低为唯一标准。
•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急救处理】
• 产后发热之危急重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 疗。
1.热入营血
• 高热不退,心烦汗出,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治 宜解毒清营,凉血养阴,方用清营汤加味。
2.热入心包
• 持续高热,神昏谵语,甚则昏迷,舌红绛,苔黄燥,脉细弦。治宜 凉血解毒,清心开窍,方用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3)伤食发热:
• 产后发热,伴胸脘饱闷,嗳腐恶食,或吞酸吐泻。
(4)产后痢疾:
• 产后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脓血样便,里急后重,或有腹痛、肛门 灼热等,大便检验可见红、白细胞或脓细胞。
2.治疗提示
• 产后发热的治疗,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的 特点,清热勿过于苦寒,解表勿过于发散,化瘀勿过于攻逐,补 虚勿忘祛邪,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在治疗妇人产后发热病证时要 注意顾护阴血,以期达到治病而不伤正的效果。

产后发热-专业文档!

产后发热-专业文档!

第六章常见中医病证——产后发热【字体:大中小】【打印】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如产后1~2日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而见轻微发热。

而无其他症状,此乃营卫暂时失于调和,一般可自行消退,属正常生理现象。

本病感染邪毒型发热,类似于西医学的产褥感染,是产褥期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为危急重症,至今仍为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感发热包含了西医学的“产褥中暑”,其重症亦可危及生命,应予高度重视。

【病因病机】引起产后发热的原因很多,但致病机理与产后“正气易虚,易感病邪,易生瘀滞”的特殊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产后胞脉空虚,邪毒乘虚直犯胞宫,正邪交争;正气亏虚,易感外邪;败血停滞,营卫不通;阴血亏虚,阳气浮散,均可致发热。

1.感染邪毒产后血室正开,胞脉空虚,若产时接生不慎,或产后护理不洁,邪毒乘虚入侵直犯胞宫,正邪交争,可致发热。

产后正虚,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则传变迅速,热入营血,甚则逆传心包,出现危急重症。

2.外感产后气血骤虚,元气受损,腠理不密,卫阳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营卫不和,或正值暑令,猝中暑邪,亦可致发热。

3.血瘀产后恶露不畅,当下不下,瘀血停滞,阻碍气机,营卫不通,郁而发热。

4.血虚产时、产后失血过多,阴血骤虚,以致阳浮于外而发热;血虚伤阴,相火偏旺,亦致发热。

上述病因病机充分体现了产后病总的发病机理,即阴血骤虚、阳易浮散,瘀血内阻、败血为患,元气虚弱、易感外邪。

若邪从肌表入侵,则为外感发热;如外感邪毒从阴户直犯胞宫,则为感染邪毒发热。

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传变迅速,症情危重,治不及时,可热入营血,内陷心包,或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危重证候,临证必须密切观察。

【诊断要点】1.病史妊娠晚期不节房事,或产程不顺(难产、滞产),接生不慎,产创护理不洁;或产后失血过多;或产后不禁房事;或当风感寒;或冒暑受热;或有情志不遂史。

2.临床表现产褥期内,尤以新产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表现为持续发热,或突然寒战高热,或发热恶寒,或乍寒乍热,或低热缠绵等症状。

产褥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1)

产褥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1)

产褥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产褥感染是指产褥期生殖道感染引起的局部或全身的炎性变化。

如果自产后24小时后的10日之内,连续两次体温达到或超过38℃时,则称产褥病率,包括产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乳腺炎,故二者含义不同。

严重的产褥感染可发展为败血症及中毒性休克。

本病多由细菌感染所致,细菌来源有两方面:外源性,如妊娠期性生活、盆浴、手术、“阴”“道”检查、胎膜早破,均可使细菌进入。

亦可由内源性而致,如产道创面及宫壁、胎盘剥离面坏死组织均有利于细菌繁殖,使原来不致病的细菌成为严重的致病菌。

而患者有贫血、产程延长、产前产后出血、慢性消耗性疾病时,更易发病。

主要致病原是需氧或厌氧性链球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梭状芽孢杆菌等。

产生多种毒性物质或内毒素,引起菌血症时发生感染性休克。

如累及器宫及组织可表现为急性外阴“阴”“道”炎、宫颈炎、急性宫内膜炎、急性输卵管炎、急性盆腔炎、急性腹膜炎、血栓性静脉炎,甚至脓毒血症、败血症。

根据临床症状属中医“产后发热”的范畴,多因产后正气大虚,腠理不密,外邪乘虚而入;或产后血室正开,邪毒乘虚直犯胞中所致。

一、产褥感染的诊断1.产后发热:如分娩后24小时体温达到或超过38℃或持续不恢复正常,或分娩24小时后至10日内,体温相隔24小时有2次达到或超过38℃为病态产褥,应考虑合并有感染。

在不能确定是由其他系统感染引起时,应考虑为产褥感染。

2.有明显的生殖道感染的症状与体征,并因部位不同,各自的临床表现有异。

(1)急性外阴、“阴”“道”、宫颈炎:局部有切开或撕裂的伤口感染,红、肿、触痛、发硬或有脓液,伤口拆线后可裂开,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体温常在38℃以下。

(2)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恶露量多、混浊,有时有泡沫和臭气。

下腹疼痛,压痛,“子”“宫”复旧差。

体温在38℃以上,脉搏快。

严重者可有寒战、高热、头痛、嗜睡、下腹剧痛。

(3)急性输卵管炎:一般在产后8~10日,体温高达39℃,下腹部疼痛,双合诊时腹肌紧张,宫旁可扪及条索物或包块,触痛明显。

自拟十味汤辨治产后血虚发热

自拟十味汤辨治产后血虚发热
归、 赤芍 、 甘草 理血 通 经 ; 皮 、 不 留行 、 草 、 楝 子 疏 肝 青 王 通 川
两组疗 效统计 学处 理 , 显著性 差异 ( 有 P<O O ) .1 。 表 2 两 组痊 愈患者 随访 受孕情 况 例( %)
理气 解郁 。从 以上 治疗 结果 可 以看 出 ,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 输 卵 管阻 塞性不 孕 症能 够 明显改 善输 卵管 的功 能 , 调节 输 卵 管平 滑肌 的反应 性 , 官 腔 注 药 的 协 同作 用 , 输 卵 管 阻塞 性 不 与 使 孕症 的治疗 , 达到 比较理 想 的效 果 。 比单纯 西 医治 疗 效果 明 显, 有进 一 步研究 之价 值 。
( 稿 日期 :0 2—0 收 20 4—2 ) 8
自拟 十 味 汤 辨 治 产 后 血 虚 发 热
史学瑞
( 南省 汤 阴县 中西 医结合 医院 , 河 河南 汤 阴 4 6 5 ) 5 1 0
关 键 词 : 后 病 ; 虚 发 热 ; 味 汤 产 血 十 中 图分 类号 :2 14 R 7 .3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6—3 3 (0 2 0 10 2 4 2 0 )5—0 5 0 4—0 2
受风 寒 。
依 据《 中医妇产 科学 》 中医妇 科 学》 诊 断标 准 , 及《 制定 如下 标准 。① 剖 宫 产或 产 中 、 后 出血 过 多 。② 主症 : 热 产 发
恶寒 , 热不 退 或 乍 热 或 高 热 寒 战 。③ 兼 症 : 痛 、 低 头 头晕 、 纳 呆、 全身 不适 , 腹 痛及 恶 露异 常 。 ④ Hb 5 - 9 g L。⑤ 排 小 7g 0/ 除 其它 疾病 。
见表 1表 2 、 。
表 1 两组 治疗 结果 比较 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后发热的临床辨证论治
发表时间:2012-11-19T14:29:29.7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田波[导读] 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田波(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工农卫生院吉林辽源 136200)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多发生在产后的10日以后,可危及产妇的生命,为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发病率为1%—7.2%。

产后发热最早记载于《内经。

素问》[1]“乳子病热”,汉代《金匮要略》[2]在论治产后发热提出了“热入血室”的说法,宋代《妇人大全良方》[1]也提出产后发热的病名,并明确提出产后发热多虚多瘀的发病机理。

清代《张氏医通》[3]提出“三冲”,
“三急”的危急重症。

产生本病的机理,主要是阴血骤虚,阳易浮散,腠理不实,营卫不固,易感外邪而致发热。

《医宗金鉴》[4]云:“产后发热之故,非止一端。

……感受风寒,则为外感发热。

若恶露不去,瘀血停留,则为瘀血发热,若去血过多,阴血不足,则为血虚发热。

”临床所见,则有感染邪毒发热、血瘀发热、外感发热、血虚发热等。

就临症表现论治如下: 1. 感染邪毒产后血室正开,胞脉空虚,若产时接生不慎,或产后护理不洁,邪毒乘虚入侵直犯胞宫,正邪交争可致发热。

产后正虚,若邪毒炽盛,与血相搏,则传变迅速,热入营血,甚则逆传心包,出现危急重证。

临床表现: 产后高热寒站,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 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蒲黄、五灵脂、丹皮、赤芍、鱼腥草。

方中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

蒲黄、五灵脂化瘀止痛。

丹皮、赤芍凉血活血。

鱼腥草、益母草以增强其祛瘀解毒之功。

若小腹疼痛加剧,恶露不畅,有臭味,大便秘结,高热不退者,用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加败酱草以清热泻下逐瘀。

若证见高热、汗出,烦躁,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而数,为邪入营分而累及血分,用清营汤玄参、生地、麦冬、金银花、连翘、竹叶、丹参、黄连、犀牛角,以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必要时需中西结合进行抢救。

2. 外感产后气血骤虚,元气受损,腠理不密,卫阳不固,外邪乘虚而人,营卫不和,或正直暑令,卒中暑邪,亦可致发热。

临床表现产后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方药: 当归、熟地、川芎、白芍、苏叶、防风、荆芥、甘草。

方中: 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养血;荆芥、防风、苏叶疏风解表。

甘草和中。

共为养血解表之剂。

若证见身热,眩晕口渴,头痛恶心。

应该用: 人参、黄芪、甘草、当归、白术、天冬、干姜、陈皮、黄芩。

重症加附子。

3. 血瘀证产后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临床表现: 由于产后恶露当下不下,或下之甚少,瘀血内阻,营卫失调,故寒热时作。

气机不畅,故恶露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瘀血阻滞,津液不得上承,故现口燥而不欲饮。

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为血瘀之证。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退热。

方药: 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灸甘草、丹皮、益母草、丹参以活血化瘀之退热。

4. 血虚产时、产后失血过多,阴血骤虚,以致阳浮于外而发热; 血虚伤阴,相火偏旺,亦致发热。

临床表现: 产后低热不退,腹痛绵绵,喜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自汗,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补血益气,和营退热方药: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补气。

如午后热甚,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者为阴虚内热之征。

宜滋阴,清热,养血。

方药:生地、白芍、麦冬、熟地、知母、地骨皮、甘草加青蒿鳖甲增其滋阴清热之功; 产后气血虚损,阴盛则乍寒,阳盛则乍热,阴阳相乘,则或寒或热,要辨证治疗;产后寒热往来,日久虚劳,微有寒热,脉沉而数。

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柴胡、人参、黄芩、半夏、甘草; 产后虚弱,寒热如疟,食少,腹胀用柴胡、人参、甘草、半夏、陈皮、川芎、白芍。

产后阴阳不和,乍寒乍热,恶露未尽用当归、白芍、川芎、人参、干姜、甘草;产后脉弦少阳,寒热往来用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地、栀子、枳壳、大枣; 产后恶寒壮热,口中生疮,干呕,困乏闷绝用人参、独活、白鲜皮、葛根、防风、竹茹、远志、伏神、白蔹、元参、竹沥; 产后乍寒乍热,全身发热,肋心烦闷用知母、白芍、黄芩、桂枝、甘草。

参考文献
[1]《内经.素问》四川科技出版社,1985.
[2]《金匮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3]《张氏医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医宗金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