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卞之琳诗歌中的黄昏意象

合集下载

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浅论古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1]“黄昏”这个意象是能滋生特殊情绪的一种自然环境。

古往今来,“黄昏”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自然意象,古典诗词尤其如此,如“暗香浮动月黄昏”、“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诗人在大自然的黄昏景色中,陶冶自己的性情,让心灵乘着黄昏的倩影远游。

古代的诗歌中关于“黄昏”的诗句有很多,“黄昏”在古诗词中有许多不同的称谓。

例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中的“日暮”,这一时间指示词,为刘长卿这首诗描摹了一副朦胧的情感背景,类似的句子还有“日暮乡关何处是”。

夕阳还被有的诗人称为“暝色”,李白著名的《菩萨蛮》即有诗云:“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2],李白笔下的黄昏,仿佛是拥有了充沛的生命力,能够感应到登楼人的内心情愁。

黄昏在古典诗词中还被称为“落日”,贾岛以用词精准著称,他有诗句写到黄昏,“怪禽啼狂野,落日恐人行”[3],贾岛以一个“恐”字表露了他对于夕阳西下的独特感伤体验。

有的诗人直接称呼“黄昏”,李商隐曾借夕阳表达他那捉摸不定的感受,“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勾”中,“黄昏”是他愁苦无依的情感外化之物。

“黄昏”,也算是中国最古老、最经常引起诗人情思的意象了,往往引起怀人之悲,它以其朦胧晦暗的色泽,夺得诗人的青睐。

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有诗《君子于役》篇:“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4]暮色黄昏已经不仅仅是作为独立于诗人情感之外的景物存在,这里面的“黄昏”是浸染了思妇的愁思。

“黄昏”,作为一天当中最祥和、最宁静、最充满家的味道的时刻,在炊烟袅袅中,家中的妇人本该盼归自己的夫君。

而“黄昏”为一天中渐趋归家的时刻,在外劳作的人纷纷归来,大自然中的小动物也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巢穴,独有征夫在诗中是空缺的,在万物归于宁静祥和的安顿时刻,他去干什么了,他为什么在归家的时刻没有出现,思妇的这份愁绪感染着我们。

历史语境下的黄昏情结与沉积意识——从卞之琳《距离的组织》谈起

历史语境下的黄昏情结与沉积意识——从卞之琳《距离的组织》谈起

历史语境下的黄昏情结与沉积意识——从卞之琳《距离的组织》谈起张波【摘要】卞之琳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别具一格的诗人.从30年代中期开始,诗意进入明显的成熟之境,创作了以<距离的组织>为代表的"主智型"一类的诗.此处只简单从诗人对我国诗词传统的沿袭角度入手,进行简约的勾勒与阐发,特别是诗人生成的沉积意识和具有的黄昏情结,来作出一定的说明.【期刊名称】《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7)001【总页数】4页(P127-130)【关键词】视窗;历史沉思;黄昏情结;沉积意识【作者】张波【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5这里,先将卞之琳以前的人事物态搁置起来,把进入1935年作为一个取景,或称为结界。

从文本细读的小径,溯流而上,当然一般或整体上之读解,亦是昨日之事。

而今从相对个体化的认知中,来呈现一点场景边缘的情态。

这首诗临界于元旦之前,当是一种诗人的回想和关切的生长点,真实地反映出诗人现实的兴奋点和思考点,且通过一种想往来揭示,而且整个梦境的摹写,则是这种真切又难言,隐忧之绪的投射,即便以梦之虚幻与不可捉摸来呈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足以更深刻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与倾向,态度和关注方面。

诗人首先用一种心之想来进入。

“独上高楼”,很明显地点上了古典诗词的浓重原色,连缀“暮色苍茫”,“醒来天欲暮”,“雪意”等等语词,无一都具有古典的意味。

卞之琳泽被古典的积淀是深厚的,那么内心之想往,寄之于独上高楼的方式。

从古与今的连接中,幽微而复杂的蕴含,置之于诗的内在含混上,被附加的多元与叠现的丰富,从历史的亘古和时空的延伸与迫近中,断线的思索得以重新连上,可是由于“断流”与“朦胧”甚至“模糊”的审视中,空白与暗影在升腾,于是距离之拉伸产生强力的张力场,洞若观火的明灭与闪亮,则在历史与诗人的眼中变幻不定,通过诗人的思绪与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并且组织停当。

浅析卞之琳诗歌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卞之琳诗歌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卞之琳诗歌中的“黄昏”意象B13汉语言文学一班李瑶134109050052浅析卞之琳诗歌中的“黄昏”意象在中国文论中,“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审美范畴之一,“意”和“象”最初是一种相互独立的哲学思辨的关系。

“象”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南朝的刘勰最早把美学概念的“意象”提了出来,从创作构思的角度论述了“意中之象”的生成。

“意象”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审美范畴,也是西方现代诗歌的重要命题。

作为现代派的诗人卞之琳,其诗歌深受中国的李商隐、姜夔、温庭筠等花间词派和西方的波德莱尔、艾略特、魏尔伦等象征派等的影响,诗歌风格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韵。

袁可嘉认为其“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但相比较而言,卞在创作中更多的是受艾略特、瓦雷里等后期象征派影响,显现出浓厚的“欧化”及“古化”倾向,因此而成为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之间的一座桥梁。

与中国古典诗歌相比,新诗之新,在于诗歌语言、形式、技巧所具备的现代特征,在于从构建意境到提炼意象地转变。

意象在现代诗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个诗人的诗歌创作都离不来意象的选取和运用,孙玉石先生说,现代派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朦胧性、意象性和多义性,而朦胧性和多义性的形成是意象性的结果。

作为现代派代表之一的卞之琳诗歌朦胧多义,与他的性格和经历有关,意象的选取更是苦心经营的结果,意象的运用也是起了极大作用的。

在对卞之琳诗歌的详细阅读与统计下,其诗歌意象分类众多,有黄昏、寒夜、荒街、梦、泪、桥……等庞大而丰富的意象群。

其中出现最多的是黄昏、夕阳、荒街、古城。

“意象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无以言传的感受与领悟”,而且不会自动生成需要诗人自主摄取物象来寄托他的诗情,而他的诗情和物象、意象摄取跟他的艺术个性密不可分。

1934年叶公超嘱托卞之琳翻译艾略特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

艾略特在文中提出:“是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真是受艾略特的影响,卞之琳诗歌几乎不关于“我”的直接抒写,他害怕公开自己的感情,克制、冷却自我感情,将诗情与诗思最大限度的沉淀,查阅诗人的性格和生平,在自序里他写道:“我写诗,而且一直写的抒情诗,也总在不能自已的时候,却总倾向于克制”,故意做“冷血动物”,对自己这个时期的情绪做“冷淡深挚”的描述。

浅谈卞之琳早期诗歌中的意象

浅谈卞之琳早期诗歌中的意象

作于
1935年的《旧元夜遐思》中写
到:
灯前的窗玻璃是一面镜子,
莫掀我帏望远吧,如不想自鉴。
可是远窗是更深的镜子:
一星灯火里看是谁的愁眼?
元宵佳节的热闹过后,深夜回到斗
室,如果窗玻璃前是灯火,后面是一片漆
黑,那么玻璃旧就变成一面镜子了,那么
深夜不寐怀人的“你”掀帏望远,就恰如
人的影子投射在夕阳之下的古墙上。
“我”想跟他们说说话,可是“我们却一声
不响”,只是跟影子踟躇而行。作者似在
问影子,影子不会作答,当然在问影子的
主人,但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怀疑呢?
一个老朋友,他是在一所
更古老的城里,这时候怎么样了?淡淡的影子?
5月,收入
《雕虫纪历(1930--1958)增订版》人民
文学出版社
[2]《西长安街》,作于
1937年
9月,
收入《雕虫纪历(1930--1958)增订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3]《雕虫纪历·序言》,人民文学出
版社
之琳认为:
“文学具有民族风格才具有世
界意义”,因此,他主张在“化欧”的同时
也“化古”,并将二者很好的融合起来,脱
去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歌的
晦涩,同时又不失其内涵丰富的意象特
征,使中国诗歌在继承与创新的道路上
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妆台》,作于
1937年
时也是第二个境况里的宾。就如镜外之
人与镜中之影的互相映照。
卞之琳曾说自己作诗:
“小处敏感,
大处茫然”,诗“规格不大”,自己偏又“喜

融古化欧自成一家_卞之琳诗艺赏析

融古化欧自成一家_卞之琳诗艺赏析

由于条件所限, 笔者日常接触最多的 大众媒体形式是广播。 一部半导体携带方 便,信息及时,给我的生活带来许多知识 和乐趣。 可是在听广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播 音员或者主持人的“口误”被我“不幸”听 “中 到。 比如说颇有权威的国家级某电台的 国之声” 是我最喜欢听的节目之一。 前不久 某女新闻主播在播报新闻的时候把 “这都 表现, 第一, 就是意境的融化, 即善于将古 典诗词的意境现代化。 这种例子在他的创 《无题 》 作中比比皆是。例如 : “ 我们在门荐上不忘记细心的踩踩 & 不带路上的尘土来糟蹋你房间 & 以感谢你 必用渗黑纸轻轻的掩下 & 叫字泪不玷污你 写给我的信面。 ” 在这一首诗里, 卞之琳融入了李商隐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摧成墨未浓 ” (李 《无题 》 商隐 第十首 ) 的意境, 把爱情的微 妙和含蓄写得十分逼真和动情。 卞之琳“化古 ”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 传统诗歌艺术要素的汲取。 他曾把传统诗 词的特质概括为:诗的评议必须极其精 练, 少用连接词, 意象丰满而紧密, 色泽层 迭而浓淡入微,重暗示忘说明,言有尽而 意无穷。 这些要素几乎都渗透到卞诗的艺 “古典派 ” 术风格中去了。他甚至以 自居, 其实就是指这种明净、 严谨、 完美、 凝重的 艺术作风, 他的大部分诗作都带着或多或 少的传统因素。无论是意境上, 还是语词 上、技巧上,他的诗歌讲究工整对偶,如 《断章 》 “绝句 ” 一首 , 被誉为现代 。 总之, 卞之琳的诗歌创作虽然以新诗 的面目出现, 但他的大多数新诗都已在古 典诗词的艺术中淘洗过、浸润过,因而可 !!
“非个人化 ” 地追求 的戏剧抒情效果, 取得 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来着重分析 《一个闲人 》 一下卞之琳的 : 太阳偏在西南的时候, + 一个手叉在 背后的闲人 + 在街路旁边,深一脚,浅一 脚 + 一步步踩着柔软的沙尘。 + 沙滩上脚印不算太少 + 长的、 短的、 杂 的都有 + 一个人赶了过去又一个 + 他不 管, 尽是低着头, 低着头 + 啊哈, 你看他的手里 + 这两颗小核桃, 多么滑亮 + 轧轧的轧轧的磨着…… + 哎! 磨掉了多少时光。 我们认为, 卞之琳首先设置了一个颇 “太阳偏西 + 一 具戏剧性的情景和场面, 即 个闲人 + 街路边,沙滩上的脚印 + 磨得滑 亮的核桃 ” 。 戏剧讲究的是动作。 只有在这 样特定的情景和场面中, 诗的戏剧化动作 才得以实现。那么, 如何在诗歌中追求戏 剧性的效果呢? 关键在于对叙述时态的处 理。确切地说,就是如何在诗歌中描写 “现在时 ” “戏 动作。 利昂・塞尔利安曾说: 剧现在时是从时间和地点上让事件更接 近读者, 使事件犹如在戏剧中更具直接 ”$ 在这首诗中,现在时的即刻性动作 性。 “手叉在背后 + 深一脚, 浅一脚 + 一步步 如 踩着 + 低着头 ” 等, 充分体现了戏剧化, 即 从主观的态度到客观的态度, 从作者个人 情感的介入到超然的写作态度, 从作者作 为叙述者到作品中人物变成叙述者。 卞之琳还将西方现代小说叙述视点 灵活多变的技巧引进诗歌创作, 在诗歌创 作中运用多种叙事口吻和叙事眼光, 因而 形成一种结构上角度变换、 层次交错的新 颖表达方式。 他曾进一步探索自述与客观 叙述, 独白、 旁白和对话, 自我与角色, 情 与景,人与事与物等错综组织在一起,形 成一种人称视点与情思层次不断转换的 《春城 》 多维结构体式,如《西长安街 》 、 、 《尺八 》 等, 这些诗篇的叙事视点和主体不 是固定的, 其中角色纷呈、 声部交错、 复调 抒唱,显示了一种宏大的艺术气魄,展现 了特殊的戏剧效果。 三、 中国古典诗学 有论者已经指出, 卞之琳的创作历程 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诗歌 (/% 年代末到 #$"0 年前后 ) ,卞之琳诗歌 中的现代主义因素很浓, 这是因为他深受 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此后, 他的诗风 开始向古典和传统回归。 在向古典复归的 同时,卞之琳诗中的现代主义依然存在, 而且与传统结合得更加紧密。 其实无论前 期后期,中国古典诗词、古典主义对卞之 琳的诗歌创作都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 卞之琳在“化古 ”的方面有两个突出 !"

从“黄昏”意象看《边城》的悲剧情怀和隐忧意识

从“黄昏”意象看《边城》的悲剧情怀和隐忧意识

原 型意象 的分 析 。文 章 通 过 细 读 “ 黄 昏” 意 象 出 现 前后 的故 事情 节 , 结合 沈 从 文 的 创作 心 理 和 小 说 产
就照样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 [ ②
( 5 )“ 时 间 已近 黄 昏 了, 溪 面很 寂 静 , 祖 父 同翠
翠在 菜 园地 里看 萝 卜 秧子, 翠翠 白 日中觉睡 久 了些 , 觉得 有 点寂 寞 , 好像 听人 嘶 声喊过 渡 , 就争 先走 下溪
部 作 品 中“ 黄 昏” 意象 进 行 分 析 , 就 不难 发 现 , 这 部 立 意 为“ 牧 歌情 调 的作 品 中有 了挽 歌 成 分 ” 1 _ 3 钾, 作 品 中处 处流 露 出淡淡 的忧 伤 。 对 意 象 的高度 重 视 滥觞 于 2 0世 纪 二 三 十 年代
兴起 的新批 评 , 其 在 细读法 基础 上 的意象 分析 , 对后
俗话 说 , 经典 常读 常新 , 对于 一部 在 中国现代 文
在 语词 的表层 上作 一简 要分 析 。
( 1 )“ 落 日向上 游 翠 翠 家 中那 一 方 落去 , 黄 昏
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 的《 边城》 尤其如此。批评家 常说《 边城》 表现 出 的是一 曲牧 歌 , 但我 们 仅 仅对 这
( 云南 民族大学人文学 院,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

要: 在 文本 细读 的基础上 , 结合沈从文 的创作心理和 小说 产生的环境 , 对 其代 表作 品《 边城 》中的“ 黄昏” 意 象进
行解读 。文章主要 由语词 、 意象、 主题三个层 面来展开 。通过 总结 “ 黄 昏” 意象 出现 的次数 , 在对 “ 黄 昏” 各 个意 象进

卞之琳 诗歌选读(傍晚、月夜、酸梅汤)

卞之琳 诗歌选读(傍晚、月夜、酸梅汤)

傍晚倚着西山的夕阳,站着要倒的庙墙,对望着:想要说什么呢?怎又不说呢?驮着老汉的瘦驴匆忙的赶回家去,脚蹄儿敲打着道儿──枯涩的调儿!半空里哇的一声,一只乌鸦从树顶飞起来,可是没有话了,依旧息下了。

1930投独自在山坡上,小孩儿,我见你一边走一边唱,全都厌了,随地捡一块小石头向山谷中一投。

也说不定有人,小孩儿,曾把你(也不爱也不憎)很好玩的捡起,像一块小石头向尘世中一投。

1931月夜月亮已经高了,回去吧,时候真的是不早了,摸摸看,石头简直有点潮了,你看,我这手。

山是那么淡的,灯又不大亮,看是值得看的,小心着了凉。

那我可不管的,怎么,你尽唱!1931酸梅汤可不是?这几杯酸梅汤怕没有人要喝了,我想,你得带回家去,到明天下午再来吧;不过一年到底过了半了,快又是在这儿街边上,摆些柿,摆些花生的时候了。

……哦,今年这儿的柿,一颗颗总还是那么红,那么肿,花生和去年的总也同,一样黄,一样瘦。

我问你,(老头儿,倒像生谁的气,怎么你老不作声?)你说,有什么不同吗?哈,不错,只有你头上倒是在变,一年比一年白了。

……你看,树叶掉在杯里了。

——哈哈,老李,你也醒了,树底下睡睡觉真有趣,你再睡半天,保你有树叶作被。

——(哪儿去,先生,要车不要?)不理我,谁也不理我!好,走吧。

……这儿倒有一大枚,①喝掉它!(老头儿,来一杯。

)今年再喝一杯酸梅汤,最后一杯了。

……啊哟,好凉!1931①当时北平单铜板(十分钱)已少见,通用双铜板,叫“大枚”.——作者注。

浅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伤时感物”似乎是中国文人与生俱来的感受。

文人墨客赋予日常生活中所触及到的生生万物以情感,使原本呆滞、无华的事物得以彰显其生命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对时间的咏叹从来都是中国诗人最喜表达的主题之一。

黄昏作为光明与黑暗的交界点,它不再仅仅是表示一个时刻,而是熔铸了诗人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是被情感化、心灵化了的审美对象。

一、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的产生“昏”是一个会意字,从日,从氐省。

“氐”字基地的意思,引申为地平线,两者联合起来就表示太阳下沉,天色愈黑。

《说文》中解释,“昏,日冥也”,指的是太阳沉下地平线之际,即日落西山之时。

在古代,“婚姻”的“婚”,本字为“黄昏”的“昏”。

《正字通·女部》:“婚,古作昏。

”在我国上古时期,黄昏与婚姻有很大关系。

首先与我国古代“抢婚”风俗有关,黄昏时分天色昏暗,易于行事,书中均有记载,如“娶妇以昏者,当与古代劫掠妇女,趁妇家不备,以昏时为便有关”(刘师培《中国历史教科书》),“乘马班如,泣血涟如,非寇,婚媾”(《周易·屯卦》),这里将“婚媾”同“寇”联系在一起,说明了当时的婚姻与大盗有极大的关系。

其次,上古时代,男女婚娶的时间一般定在黄昏,把婚礼放在黄昏举行,《说文》中有记载:“礼,娶妇以昏时,故曰昏”。

《诗经》中“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昏以为期,明星皙皙”的诗句就明显地反映了古人在黄昏举行婚礼。

再次,古人与异性幽会,也往往选择在黄昏时分,因为此时人的情感最需要得到慰藉,这是源于心灵的情感需求。

追溯黄昏意向的源头,不得不提及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

传统的农业生活中,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先秦《击壤歌》),黄昏时分,牛羊归圈,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安静恬谧。

《国风·王风·君子于役》创造了永恒的黄昏意象。

诗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从色彩学角度浅析卞之琳诗歌中“夕阳”这一意象

从色彩学角度浅析卞之琳诗歌中“夕阳”这一意象

从色彩学角度浅析卞之琳诗歌中“夕阳”这一意象作者:张玉瑾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9期摘要:本文从美学色彩搭配原理出发,以卞之琳诗歌中“夕阳”这一意象与其他事物所构成的画面为例,考察卞诗在意象情感表达上化欧化古的特点。

关键词:卞之琳;色彩學;夕阳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作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现代文学中影响最广、波及面最大的流派,其凭借对色彩、音韵、意象等的综合灵活运用,尤其是意象色彩搭配方面,使得诗歌更赋有表现力与张力。

我国五四时期,充满激情的中国诗界开始广泛学习并吸收世界各种诗歌流派创作手法,时至五四结束以后,法国象征派凭借其意境与技巧的新奇高超,以及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等中国新诗学者对法国象征派的重新解读与宣传,使其在我国诗界掀起高潮。

而作为诗歌意境塑造的重要手段——色彩搭配,也随着法国象征主义的传入而日益受到中国新诗诗人的重视。

“夕阳”这一意象在卞之琳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单就“夕阳”这一景物进行色彩分析,则是由于阳光穿过大气层时,将波长较短的紫光散射衰减较多而大多呈现出橙红色。

橙红色为暖色调,既包含热情、希望、活泼等积极向上之意,又带有躁动、不安、暴力等贬义色彩。

人类对色彩的感知力来自于色彩知觉,单一的色彩感觉不能存在。

所以仅凭“夕阳”这一单独意象,很难准确营造和表现出诗歌着力打造的意境,进而易与读者间产生情感隔膜。

合理的色彩搭配有助于丰富事物的审美性,刺激人们的审美器官,给人以美的感受。

在卞诗中,诗人吸收法国象征派讲求的用音韵、色彩、意象等创作方式,使诗歌融合为一个象征总体的理念。

通过合理搭配意象色彩,营造出诗歌的不同意境,令读者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卞之琳在《傍晚》一诗中写道:“倚着西山的夕阳/和呆立着的庙墙/对望着/想要说什么呢/怎又不说呢”。

诗人选取“夕阳”与“庙墙”两种带有明显不同明度的意象创作诗歌开头,而明度作为色彩搭配中最为重要的创作手段之一,极大地影响着画面的氛围和感情基调,进而改变观者的视觉体验。

论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卞之琳,是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她以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展现了自由、独立、坚韧的精神面貌。

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细腻的情感描写卞之琳的诗歌构思巧妙、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特别在情感描写方面表现突出。

她善于把平凡的生活描绘得丰富多彩,细腻入微。

例如《向往的生活》,诗人通过对风物、人物描写的细节展示,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乡村风光图,同时表达了人们向往简单幸福的真挚情感。

她的这种情感描写风格,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生动的意象烘托卞之琳的诗歌还善于通过瑰丽的意象来展示优美的诗意,烘托出蕴藏在诗歌背后的情感——悲欢离合、人生百态。

例如《芳华再见》,诗人通过对花开、蝶舞的生动描绘,意象瑰丽,烘托出儿女们的芳华年华,同时渲染出耄耋之年的离愁别绪,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深处。

这种生动的意象烘托,为诗歌增添了美感,也为诗歌本身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极好的载体。

三、独特的写作思路卞之琳的诗歌在创作上有着独特的思路,追求创新与自由。

她善于从个人的生命体验入手,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从而看到了非同一般的世界。

例如她的《离家出走的儿子》一诗,通过描写一个逆反的儿子的人生经历,传递出人性的互动和生命的价值,充分体现她丰富的思想性和对于生活的认识。

这种独特的写作思路,使她的诗歌在创作上更加具有个性化和与众不同。

四、深厚的文化底蕴卞之琳的诗歌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自觉性。

她在创作中常会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等,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例如她的《道情丝路行》一诗,以秦汉、唐代丝绸之路为蓝本,抒发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追求,在诗歌中传递出了对于中华文化的崇高感和文化自豪感。

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她的诗歌内涵,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回归内心的审美取向卞之琳的诗歌正是寻找一种回归内心的审美取向。

现代文学赏析演讲文稿-入梦卞之琳

现代文学赏析演讲文稿-入梦卞之琳

入梦卞之琳设想你自己在小病中(在秋天的下午)望着玻璃窗片灰灰的天与疏疏的树影枕着一个远去了的人留下的旧联||想着枕上依稀认得清的淡淡的湖山仿佛旧主的旧梦的遗痕仿佛风流云散的旧友的渺茫的行踪仿佛往事在褪色的素笺上正如历史的陈迹在灯下||老人面前黄昏的古书中你不会迷失吗在梦中的烟雨||赏析:谈到卞之琳,相信大家脑海中都会浮现那首饶有趣味的《断章》。

前面我们同学已向大家介绍了卞老的写作风格:含蓄、隐晦。

该诗写于卞之琳创作的第二阶段,那个时期他的诗歌侧重于对自我人生体验的思考。

由于受到“新月派”及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其风格深远幽清、多设意境、较为晦涩,并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素材,进而挖掘出意料之外的感悟。

该诗依旧秉承了其一贯作风:诗歌飘渺幽深、清淡隽juan永的意境,及“平淡中出奇”的意味。

细细品读这首诗,画面感油然而生。

文艺青年们可以试试。

“新月派”的“三美”风格在该诗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整首诗给人所呈现的画面感即是“三美”中的绘画美,另外结构上的错落有致则表现的是建筑美,最后的音乐美则是从它的押韵的韵脚的使用所体现:“中”和“踪”,“人”和“痕”。

全诗类似于多幕剧:从现实到梦境再到现实。

分为三幕:第一幕:(现实)我望着窗外灰蒙蒙的景色渐渐入睡。

第二幕:(梦境)梦中的我回到了故乡,游遍了故乡的山山水水。

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仿佛李煜守着空空的宫殿也在作着相同的梦。

又联想到老朋友远去的踪影。

一束光束透过,梦被打破。

第三幕:(回到现实中)老人在昏黄的灯下读着古书,朦胧中仿佛也要昏昏欲睡。

全诗以玻璃片为界,将现实与梦境隔断。

在现实与梦境中,梦境与现实中迂回。

由古及今,由虚入实,带给我们对国家兴亡的反思。

徘徊在古典与现代之间——三十年代卞之琳诗歌的“意境”研究

徘徊在古典与现代之间——三十年代卞之琳诗歌的“意境”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徘徊在古典与现代之间——三十年代卞之琳诗歌的“意境”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40501徘徊在古典与现代之间——三十年代卞之琳诗歌的“意境”研究内容摘要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思潮研究指导教师:李怡教授研究生:刘子琦(2002255)在中国现代白话诗坛上,卞之琳是一位热衷于营建中国现代白话诗歌“意境”的诗人。

虽然卞之琳并不是惟一一位重视中国现代白话诗“意境”营建的诗人,但是从对中国古典诗学意境的现代性改造方面来看,卞之琳为推动中国现代白话诗歌的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卞之琳诗歌“意境”对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意境传统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超越的一面。

他融汇了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表达效果、西方诗歌戏剧性处境的写作方式以及跨行的分行形式,营建了一个以理节情的“合物态化与意志化”为一体的现代白话诗歌的新“意境”。

本文即从意象——卞之琳诗歌“意境”的材料、跨行与戏剧性处境——卞之琳诗歌“意境”的骨架、流动的情感——卞之琳诗歌“意境”的纽带三个方面,对卞之琳三十年代的诗歌创作进行研究,并由此进一步说明卞之琳对中国现代白话诗歌创作所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现代白话诗卞之琳意境意象戏剧性处境跨行合物态化与意志化为一体的意境BetweenClassicalChinesePoemandModernChinesePoem——StudyontheMoodofBianZhili'sPoemsin1930sAbstractMajor:ModemandContemporaryChineseLiteratureOrientation:StudyontheModemChineseLiterature,ThoughtsandCulture1nutor:ProfessorLiYiAuthor:LiuZiqi(2002255)占tanZhilfwasoneofimportantpoetsofModernChinesePoem.Inl930sthemoodofBtanzhilijpoemsisoneofmainfeaturesinhispoems.BianZhilfwasnottheonlyonepoetwhomadethemoodofhispoems,buthe,aModemChinesepoet,reformedthemoodofClassicalChinesePoem,whichwasthesignificantcontributiontothedevelopmentofChineseModemPoem.NotonlydidthemoodofB妇nZhilijpoemscarryontheclassicaltraditionofthemoodofClassicalChinesePoems,butoversteppedit.ThemoodofBianZhiliipoemswascomposedoftheclassicaltraditionofthemoodofClassicalChinesePoems,dramaticsofWesternPoemandenjambmentinWestemPoem.ItwasanewonethatthemoodofBian’spoemswasamaterialandmen’swillinhispoems.Thisarticleisseparatedintotheirphases:ImagethematerialofthemoodofBtanZhilijpoems、EnjambmentandDramatics:theframeworkofthemoodofBianZhilf≥poems、Emotion:linkingthemoodofBianZ^讲jpoems.Duringthediscussion:IalndoingmybesttoannouncethecontributionofBianZhilitoModemChinesePoem.Keywords:ModemChinesePoem;BianZhili;themoodofBianZhi8'spoems;image;dramatics;enjambment;amaterialandmen’swill2一、绪论在中国现代白话诗歌发展史上,卞之琳是一位重要诗人。

如诗如画——卞之琳诗歌的古典意象运用之浅析

如诗如画——卞之琳诗歌的古典意象运用之浅析

如诗如画———卞之琳诗歌的古典意象运用之浅析收稿日期:2018-03-29作者简介:刘屹然(1990-),女,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研究。

通讯作者:张传敏。

提到中国现代诗坛,不得不提到一位著名的诗人卞之琳。

卞之琳生于江苏海门,祖籍江苏南京,作为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的卞之琳,以一首《断章》为世人称道。

一、卞之琳及其诗歌风格卞之琳出生于1910年,童年时期的私塾学习经历,和从小耳濡目染的古典文学的熏陶,让卞之琳在字里行间都饱含古典的韵味。

1929年到1933年卞之琳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这一期间,卞之琳接触过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的诗歌。

这些使得他既有中国古典传统文学的思想底蕴,又有西方现代象征主义的思想特质。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卞之琳的诗歌简洁凝练却不失表现力,字字如珠玉被雕琢,却又自然无工巧之痕。

二、古典意象的简介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给意象定义为“在诗歌艺术中通过一定组合关系以表达某种特定意念而令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

而在南北朝时期,刘勰更在《文心雕龙》中指明了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

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在千百年的创作和流传中,产生了无数的经典意象,这些意象为诗人所发现、运用,却深植于每个华夏儿女的心中。

也正因为这些意象在文化中的代代相传,不断运用,我国的古典诗歌具有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美学特质。

深受古典文学熏陶的卞之琳,也继承了这一点。

他的许多诗歌都大量的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文学的意象,呈现出浓浓的古典韵味。

赵毅衡曾赞美卞之琳的诗歌如是:“我个人认为,卞之琳三十年代的诗作,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一是中国传统的继承,二是西方现代诗学的吸收。

这两者,再加上婉约词与玄学诗的美妙融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的现代诗。

”[1]冯文炳在《谈新诗》中说:“卞之琳的新诗好比是古风,他的格调最新,他的风趣却最古了……”[2]三、卞之琳诗歌中的古典意象卞之琳也自己曾在《雕虫纪历》里提到“我前期诗作里好像也一度冒出过李商隐、姜白石诗词以至《花间》词风味的行迹。

卞之琳的译诗集《英国诗选》中的意象及其翻译

卞之琳的译诗集《英国诗选》中的意象及其翻译

125卞之琳的译诗集《英国诗选》中的意象及其翻译肖 曼 琼(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摘 要: 卞之琳的译诗集《英国诗选》中的诗人们非常注重诗歌意象的运用。

他们创造性地运用具体、鲜明、生动、贴切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其诗作中的意象表现出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特点。

卞之琳在翻译这部译诗集中的诗歌意象时遵循忠实原则,基本上做到了准确传译原诗意象;其译诗能像原诗一样形象、生动、富于艺术感染力,原诗的情思和意味在译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艺术化的体现。

关键词:卞之琳;《英国诗选》;意象;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АThe Image and Its Translation in The SelectedEnglish Poetry by Bian ZhilinXIAO Man-qio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Abstract:In T he Selected English Poetry by Bian Zhilin, poets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poetic imagery. They creatively use specific, vivid and appropriate images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e images in his poems show various colorful features. Bian Zhilin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when translating the poetic image, basically, it has accurately translated the original poetic image;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can be as vivid and artistic as the original poems, and the emotion and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poem are fully artistically reflec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oem.Key words:Bian Zhilin; T he Selected English Poetry ; Image; Translation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7-09-10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卞之琳的外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4C0729)肖曼琼(1962-),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和比较文学。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摘要:黄昏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文章对黄昏意象中几种典型的审美取向、思乡怀归、相思闺怨、吊古伤怀等作了浅易的分析。

关键词:古典诗词;黄昏意象;审美取向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是感觉与情思的具体表现。

黄昏意象是古典诗词中典型意象。

太阳徐徐而落的时分,黑暗将取代光明,尽管晚霞多么的绚丽,转瞬间即散失在苍茫的暮色之中,正是“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是一个多么美丽而又令人伤感的时刻呀!追溯黄昏意象的源头,我们不得不提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中国古代这种农耕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反映出了一种和平安宁,温馨民族文化心理。

于是当这种本应日落思归,却有家难返的时刻到来之时,带给人们的就会是相反的情绪。

《诗经·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女子在太阳即将下山这特定环境里,鸡进窝了,牛牧归了,但是丈夫从事兵役却有家难聚,这时黄昏带来的是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反衬出她的寂寞和孤独。

诗人屈原“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

”(屈原《九歌·河伯》)他把黄昏预示着日已晚,人生无可作为。

“迷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数。

”(《九章·怀沙》)日暮象征诗人前路茫茫,无所希冀,体现了一种悲凉的心情。

《诗经》、《楚辞》应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开黄昏意象之先河,使黄昏成为一个象征着人生意识的原型意象。

此后无数文人墨客,从不同的视角,审视着黄昏,越来越纯熟地丰富和发展着黄昏的内涵。

一、思乡怀归的哀伤之情“月是故乡明”,家成为一个恒久的话题,“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中国古代迁客骚人,有家难归,日暮勿勿,成了催促他们还家的呼唤。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日当故乡没,遥见浮云阴。

卞之琳诗歌读后感

卞之琳诗歌读后感

卞之琳诗歌读后感一读卞之琳的诗,就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花园,每一首诗都是一朵独特的花。

他的里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多像生活中的我们啊,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在看世界,却不知道自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

有时候,我在公交车上看路边的行人,那些行人或许也在看我这个坐在车里的人呢。

卞之琳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诗,就把人和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真的很厉害。

二卞之琳的诗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杯淡淡的茶,初尝没什么特别,再品却韵味悠长。

像,初读的时候我有点懵,感觉那些意象就像一团乱麻。

可是当我静下心来,再去琢磨的时候,就像是慢慢解开那团麻,发现里面有着精巧的结构。

这就好比是拼图,刚开始那些碎片看起来毫无头绪,可一旦你找到关键的几片,整个画面就逐渐清晰起来。

我和朋友讨论这首诗的时候,朋友也是一开始摸不着头脑,我们一起研究了好久,才慢慢体会到诗中的妙处,这过程就像是一起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

三我觉得卞之琳是个心思特别细腻的诗人,他的诗就像一把精致的小梳子,能把那些平常被我们忽略的情感和思绪梳理得井井有条。

他在里写道:“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这诗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和现在的生活,童年有那些简单的快乐,现在却在忙碌中常常忽略了内心的感受。

我就问我妈,她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我妈说她也觉得小时候的快乐很纯粹,现在很多时候都在忙忙碌碌中迷失了。

四读卞之琳的诗就像在听一个智者的轻声诉说。

他的诗里没有大喊大叫,都是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就拿来说吧,“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这诗让我想到了爱情,有时候爱情不就是这样吗?两个人互相融入彼此的生活,最后即使分开了,也会留下深深的痕迹,就像鱼化石一样。

卞之琳诗歌特点

卞之琳诗歌特点

卞之琳诗歌特点
1. 卞之琳的诗歌常常充满意象之美,就像《断章》里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是多么奇妙的画面呀!想想看,生活中的某个瞬间是不是也这样充满诗意和独特的视角?
2. 他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那感觉就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清爽又让人陶醉。

比如“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简单的语句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难道不是很厉害吗?
3. 卞之琳诗歌的韵律感也很强呀,读起来朗朗上口,简直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

像“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这节奏把握得太到位了,大家不觉得吗?
4. 他的诗歌里有对人生的思考呢,那深度就好像是在挖掘一口深井,越挖越有内容。

像“伸向黄昏去的路像一段灰心”,仿佛让人陷入了对人生那些无奈时刻的思索,是不是很神奇?
5. 卞之琳的诗作还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这些小细节就像是一颗颗闪耀的星星,点缀在诗的天空。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这对雨中小细节的描绘太细腻了吧!
6. 他的诗歌情感多么丰富呀,有时欢喜,有时忧愁,如同多变的天气。

“别上什么钟表店,听你的青春被蚕食”,这里面的遗憾感简直要溢出纸面了,能感受到吧?
7. 卞之琳注重诗歌的形式美,就如同一个精美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

“船在水上,人在舟中”,这样整齐的排列,多有美感呀!
8. 卞之琳诗歌的独特风格,让他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呀!他的诗就像一个个珍贵的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和欣赏呢!
我的观点结论:卞之琳的诗歌的确具有非常独特且迷人的特点,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欣赏。

卞之琳断章的哲理 -回复

卞之琳断章的哲理 -回复

卞之琳断章的哲理-回复中括号内的内容是“卞之琳断章的哲理”,即指卞之琳的断章中所蕴含的哲理意义。

卞之琳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他的断章常被赞誉为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智慧。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如何在1500-2000字的文章中探讨卞之琳断章的哲理。

步骤1:介绍卞之琳及其断章首先,我们需要首先介绍卞之琳以及他的断章。

卞之琳是中国明代文学家,他的断章是指他的诗歌作品中的短句或片段,这些短句或片段具有哲理意味,能够引发人们深思。

步骤2:选取一到两个卞之琳断章进行分析接下来,我们需要选择一到两个卞之琳断章进行深入分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选择了以下两个断章进行讨论:- “碧落黄泉两相间,何人道是几多年。

”- “莫等阳台落照时,登高自有仄樵人。

”步骤3:解读第一个断章然后,我们将开始解读第一个选择的断章:“碧落黄泉两相间,何人道是几多年。

”这句话用意象化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含义深刻的情景。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这句话并不仅仅是描述自然景观,更是通过景物的变化表达人生无常的哲理。

碧落和黄泉分别代表了天空和地府,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区别。

然而,人们往往无法预知或理解这种变化的过程和时间的流逝,而感到困惑不解。

通过这个断章,卞之琳提醒人们要能够洞察生命的无常,以及时间的流逝。

步骤4:解读第二个断章接下来,我们来解读第二个选择的断章:“莫等阳台落照时,登高自有仄樵人。

”这句话通过描绘一个登高观景的情景来传递一种深远的哲理。

阳台落照代表了太阳即将下山的时刻,也象征着人生的黄昏或终点。

然而,在这个时刻,仄樵人却爬上高山,继续寻求美景和梦想。

这个断章告诉我们不要止步不前,要积极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即使在人生的低谷时刻。

步骤5:探讨卞之琳断章的智慧和哲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全面探讨卞之琳断章的智慧和哲理。

卞之琳的断章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他用简单而精练的语言,让读者通过一种意象化的方式感受到人生的复杂性和变化。

他以自然景观和人类行为为载体,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诗句来引导读者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卞之琳诗歌中的
“黄昏”意象
B13汉语言文学一班
李瑶
134109050052
浅析卞之琳诗歌中的“黄昏”意象
在中国文论中,“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审美范畴之一,“意”和“象”最初是一种相互独立的哲学思辨的关系。

“象”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南朝的刘勰最早把美学概念的“意象”提了出来,从创作构思的角度论述了“意中之象”的生成。

“意象”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审美范畴,也是西方现代诗歌的重要命题。

作为现代派的诗人卞之琳,其诗歌深受中国的李商隐、姜夔、温庭筠等花间词派和西方的波德莱尔、艾略特、魏尔伦等象征派等的影响,诗歌风格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韵。

袁可嘉认为其“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但相比较而言,卞在创作中更多的是受艾略特、瓦雷里等后期象征派影响,显现出浓厚的“欧化”及“古化”倾向,因此而成为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之间的一座桥梁。

与中国古典诗歌相比,新诗之新,在于诗歌语言、形式、技巧所具备的现代特征,在于从构建意境到提炼意象地转变。

意象在现代诗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个诗人的诗歌创作都离不来意象的选取和运用,孙玉石先生说,现代派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朦胧性、意象性和多义性,而朦胧性和多义性的形成是意象性的结果。

作为现代派代表之一的卞之琳诗歌朦胧多义,与他的性格和经历有关,意象的选取更是苦心经营的结果,意象的运用也是起了极大作用的。

在对卞之琳诗歌的详细阅读与统计下,其诗歌意象分类众多,有黄昏、寒夜、荒街、梦、泪、桥……等庞大而丰富的意象群。

其中出现最多的是黄昏、夕阳、荒街、古城。

“意象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无以言传的感受与领悟”,而且不会自动生成需要诗人自主摄取物象来寄托他的诗情,而他的诗情和物象、意象摄取跟他的艺术个性密不可分。

1934年叶公超嘱托卞之琳翻译艾略特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

艾略特在文中提出:“是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真是受艾略特的影响,卞之琳诗歌几乎不关于“我”的直接抒写,他害怕公开自己的感情,克制、冷却自我感情,将诗情与诗思最大限度的沉淀,查阅诗人的性格和生平,在自序里他写道:“我写诗,而且一直写的抒情诗,也总在不能自已的时候,却总倾向于克制”,故意做“冷血动物”,对自己
这个时期的情绪做“冷淡深挚”的描述。

卞之琳在他早期的作品创作(1930年-1939年)中,显示出了自己独特的诗情人情。

1930年秋冬之际,卞之琳刚刚进入北京大学读英文系,在北平“有意无意地表面上逃开了革命叛徒集团统治下的残酷的现实”,却始终无法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沦落的凄凉之感。

不像别的有政治觉醒的学生那样投入政治活动振臂一呼,卞之琳彷徨苦闷,他曾用“小处敏感,大处茫然”来概括这一时期的自己,在风云际会面前,诗人茫然不知所措,“总不知要表达或如何表达自己的悲喜”。

所以就以凭吊开端,写一些有怀旧怀远情调的抒情诗。

而他写抒情诗,就像我国多数旧诗一样,“着重‘意境’,”是还要精炼含蓄,与古代切合,又像西方的现代诗注重暗示性,前期诗作里经常会有李商隐、姜白石的《花间》词风的痕迹,晦涩、含蓄深远,意义不可言传。

在1930-1937年间的60首诗歌,意象主要是极具代表性的“荒原”意象,比如古城、荒街、夕阳、黄昏、影子,分别在空间、时间上体现“荒原”意识,而且还有游荡的孤影、浪人、异乡人等等意象,作为抒情的寄托物、象征物,并赋予它们萧瑟、颓废的感情色彩。

前期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有两大类:空间上有古城意象、荒街意象。

如1930年的《影子》中的“古城”、“田野”;《西长安街》中的“荒街”;1932年的《几个人》中的“荒街”;《寄流水》中的“古屋”、“秋街”;《白石上》中的“废园”、“荒街”;1933年《古城的心》中的“古城”等等。

虽是一处一地的古城也有不同的特点:或是寂静朦胧、衰败沦落之中的“微弱的悸动”,只听得晚上七点市场的脚步声,让人昏昏欲睡(《古城的心》);或是在斜阳下令游子徘徊的寂寥的古城,形影相吊,对影成三人(《影子》);一处一地的荒街也风格各异,寄托不一般诗情:在《西长安街》里,蓝天红墙悠长的巷子里走着的老人,长街里只有老人的影子、手杖的影子、枯树各人的影子,就像人生一般,这长街曲折漫漫前路无人,像极了诗人当时的人生际遇,独自沿着道路彳亍前行,徘徊彷徨。

另一类是时间上的夕阳意象、黄昏意象。

如1930年《远行》里的“黄昏”,《傍晚》里的“夕阳”、“半夜”;1932年《一块破船片》里的“夕阳”;《白石上》里边的“夕阳”、“黄昏”,以及一系列与黄昏、夕阳有关的意象如“斜阳”、“西去的太阳”、“落日”、“晚上七点半”等等时间上的概念或意象,余晖未尽、残败懒怠是其特点。

还有“倚着西山的”、“持续的蝉声牵住的”、
“撩拨发影的”等等表现。

而夕阳是一个最最经典的传统意象,请看1930年的《傍晚》一诗:
倚着西山的夕阳
站着要倒的庙墙
对望着:想要说什么呢?
怎又不说呢?
托着老汉的瘦驴
匆忙的赶回家去
脚蹄儿敲打着道儿——
枯涩的调儿!
半夜里哇的一声,
一只乌鸦从树顶
飞起来,可是没有话了,
依旧息下了。

1930年
全诗三节十二行,每一节营造了一个意象画面,三个画面是以傍晚、黄昏为背景,整体笼罩在夕阳下。

西山、夕阳、庙墙、老汉、瘦驴、古道、乌鸦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意象罗列,而是特别典型的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整合:我们不禁会联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老汉归家,孤旅的人儿却断肠在天涯。

此处也体现了他的创作诗歌的“欧化”技巧,他自己说过喜欢表达“西方的戏剧化处境”,显然是受到波德莱尔写“巴黎街头穷人、老人以至盲人的启发”。

还有1931年的《长途》,描写挑夫的辛苦生活,旷野、蝉声、白热的路途、西去的太阳都是借鉴西方象征主义意象的运用,不直接进行浪漫主义抒发,而是应用一系列的象征物包括意象场景,正和艾略特的诗学理念暗暗契合。

其实,卞之琳诗歌的古典因素十分显著,除了最为典型的“黄昏”意象外,流水、镜子、月、梦、窗、鱼、雁等意象也十分经典。

主要是因为其骨子里的传
统文化因素作用的结果。

有受传统人文而写爱国情怀的《西长安街》、《酸梅汤》;关心普通人民的《寒夜》、《一个和尚》;充满哲理韵味的《鱼化石》、《寂寞》等等。

这些诗作完全不同于卞诗中的黄昏,往往蕴含哲理,但也体现出现实主义倾向。

以《寂寞》为例,
乡下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此诗仅八行,但呈现了一个人从童年到死亡的静态而缓慢的一生。

“蝈蝈”、“夜明表”,“死了三小时”、“不曾休止”,一组组对比,生前的无限操劳无穷无尽,身后的无限寂寞不曾休止,蕴含时间不灭的哲理。

就这类诗往往比黄昏意象的诗更有可读性,但这正表现“黄昏”意象的诗歌的特殊性。

前文已论述过其特殊诗情才情,这里不做赘言。

总之,卞之琳这一特殊文学现象是那个时代心态的缩影,值得探究。

参考文献:
○1卞之琳.人与诗:忆旧说新增订本.[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二版.
○2卞之琳.十年诗草.[M].安徽教育出版社.
○3廖玉萍.徐志摩诗歌语言艺术.[M].语文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4董卫民.卞之琳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J].淮阴师院学报.2002年4月第24卷.
○5张洁.浅谈卞之琳早期诗歌中的“夕阳”意象.[J]山师学报.2011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